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索政府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探索政府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探索政府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探索政府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1作者简介2李朝智(1956)),男,云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和领导科学的研究。 1收稿日期22005)06)28

探索政府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机制

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李朝智

(云南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111)

内容提要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是解决政府公共决策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公众的参与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制作为保障,政府公共决策的公共性、复杂性决定了公众参与的多样性和机制的多元性。本文力图从多元参与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寻求扩展公众参与的空间和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政府 公共决策 参与机制 参与能力=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05)04-0008-04

一、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是公共决策机制转变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角,广泛地介入社会各类公共事务,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公共决策的运行机制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管制的特点,并由此形成了全能主导型的决策模式,即政府全面扮演了决策者、生产者、执行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自导自演0。这种/政府本位0的决策和管理体制导致了诸多/决策盲点0:(1)在决策领域的选择上,公共性决策与经营性、竞争性决策相混同;(2)在决策的重点选择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3)在决策主体范围上,政府集全能为一身,凭借强势垄断地位,排斥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决策高度封闭;(4)在决策程序上,重视/长官0意志,轻专家意见和公众诉求;(5)在决策信息的获取和收集上,局限于/决策讨论圈0,缺乏信息互动的平台和机制,社会公众难以影响决策过程;(6)在决策的评估上,重视决策意图的贯彻,忽视成本收益分析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评价;(7)在决策的责任上,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法律规范,责任追究的行为不明、主体不清,难以执行;(8)在决策的氛围上,突出决策的权威性和保密性,忽视公共决策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暗箱操

作严重。上述/决策盲点0使得政府面临着诸多的决策困

境:如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障;决策涉及的众多利益矛盾难以协调;决策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执行效率低下;决策失误严重,责任追究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多种因素,但是缺乏公众的参与与监督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如何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公共决策机制,解决决策中存在的弊端,突出政府决策的公共性,促进社会多元参与,实现社会共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政府的公共决策主要是对公共事务的决策,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运用社会公共政策,发挥政策的公益性影响的过程。其决策形式主要为政府投资性决策(投资性决策中又可分为公共领域投资决策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决策)和社会公共政策决策。从广义上讲,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公共产品0,解决市场和私人领域不能提供的具有/外部性0的公共产品的问题,有利于改善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的/瓶颈0制约;社会公共政策的决策主要则是针对社会秩序、社会公平、社会服务、市场准入等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因此,维护、分配和增进一定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便成为公共服务的宗旨,它必须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并以公共需求的实际满足为衡量标准,这既是/公共性0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合法性的基

石。[1]正是政府公共决策的特殊性决定了公众的参与性,政府决策本身就是对公民税收的运用,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共政策,公众的参与性是公共决策的内在要求。因而,政府有责任为社会公众参与公共问题决策提供信息条件和制度保障。但这一参与过程的实现,必须有一个从观念转变到制度构建的过程。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服务型政府,才能认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实现公共决策的开放、公开和透明,破解长期困扰政府决策的难题,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所以,公众的参与来首先是要解决观念问题。观念是基础,公开是条件,制度是保障。决策的观念决定了政府公共决策的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社会、公民三者在决策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参与过程实质上也是政府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公民的过程。其次是解决决策的公开性问题。决策公开透明是参与实现的前提条件,参与必须以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为基础,没有决策信息的公开,公民的知情权难以保证,参与权难以实现。公民只有在充分了解政府活动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使自身利益得到维护和增进。第三则是解决制度的安排和平台构建的问题。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多元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来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通过构建和谐的制度架构来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所以,公共决策的参与不仅是一种内在发展逻辑或理念,而且更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和方式得以实现,政府也有责任、有能力去推动和加快这个发展的进程。

二、构建和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

(一)整合公共决策的不同主体角色,发挥各自的特殊作用

我国现行的公共决策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和管制型政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多种决策主体。根据它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主要分为核心主体即政府(立法、行政、司法)、执政党;准核心主体即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公民或选民)。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系统,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工作特点和利益关系,同时又相互契合,构成了公共决策的社会体系。在政府本位的单中心决策体制下,公共决策的体制日益显露出前述的许多难以克服的/决策盲点0,政府决策的/缺位0和/越位0现象同时存在,其它主体基本被排斥在决策运行体制之外,作用难以发挥,利益难以协调。公共管理发展客观要求政府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公民,整合社会多元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共治与和谐发展。勿需置疑,决策的核心主体在公共决策机制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决策的核心主体必须转变行政理念,努力争取实现社会多元主体的共赢发展。实现共赢的体制与机制的基础是民主与法治,在处理双方或多方利益关系时,民主与法治的基本含义是:充分地自由表达(自己的利益、意愿、意志和意见),有效地相互沟通,平等地协商,明智地妥协,心悦诚服地接受通过规范程序达成的协议。[2]因此,应视政策对象)))社会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建立平台与规则广泛吸纳公民参与;视准核心决策主体为平等的参与者而不是依附者,支持、鼓励准决策主体组织的发展。第二,公共决策的出发点是解决公共问题,实现社会多元利益的共赢,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应成为社会多元主体在公共决策中处理好相互关系的基础。第三,政府应利用现有的行政资源,通过制度的安排与调整,加强公共决策的程序化、公开化建设,提高公共决策核心主体的决策能力,重点协调好核心内部的党政关系,明确主体责任,改善和优化公共决策外部的环境,推动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共管理社会化发展。

(二)完善和规范政府公共决策的参与机制

1.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行政听证会制度,充分保障公众的话语权。公共决策听证会制度是现代民主社会普遍推行的用于保证各方利益主体平等参与,最终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虽然行政听证会在我国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已开始推行,但是规范化程度较低,受强势利益集体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缺乏平等博弈的平台,公众的话语权难以保障。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1)进入听政程序的人员或组织缺乏一个公开、规范的选择程序和标准,代表的社会认同度较低,以至于出现了/代表一致通过或绝大多数通过0而/社会公众一片反对声0的奇怪现象,决策甚至背离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行政听证会陷入两难境地;(2)强势利益集团垄断或控制决策相关信息,弱势利益群体(往往是政策的对象或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受制于前者,很难有真正的平等、公正的对话权;(3)有些听证会甚至变相成为一些强势利益集团成员或垄断行业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社会公众的诉求和呼声影响较弱,缺乏可行有效的监督手段,尤其表现在/价格听证会0上,/每听必涨0的现象比比皆是。

针对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听证会制度。第一,通过法律规范进一步明确公众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形式和范围;第二,打破信息的垄断,社会公众有权委托非政府组织来调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决策信息,政府或决策主体有责任向社会公

布相关信息;第三,对参加听证会或进入听证程序的人员和组织,听证的形式、内容以及程序应作明确的规定,在这一环节上尽量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0;第四,听证会要给予社会公众代表以平等对话的权力,营造一个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环境,培养公民独立表达诉求的意识。成熟、独立、强大的消费者主体和企业主体的存在是实行规范的公共决策听证、防止政府规制失灵的前提条件。[3]

2.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专家咨询制度,保障专家学者的发言权。专家咨询制度是专家个人或组织智力参与决策的过程。长期以来,政府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了决策的专家咨询制度,但由于观念、机制等原因,许多时候此项制度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决策主体往往习惯于/长官定调,专家论证0的运作方式,以至于在决策的咨询论证中只讲/优势0而回避风险和问题,甚至为了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需要,把/可行性研究0蜕变成/可批性研究0,偏离了公共决策的主要目标,导致决策错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专家决策参与机制来说主要是:(1)专家咨询在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并没有具体的落实,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安排,参与决策的职位、职责、权力边界和责任边界模糊,实用主义现象突出,随意性大;(2)专家多以个人身份参与,而以非政府咨询机构和有组织的、规范的专家咨询参与却不足,一方面缺乏应有的智力整合,不利整体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难以避免与决策者的复杂的利益联系,丧失了决策论证的独立性和科学性;(3)公共决策的咨询论证缺乏应有的文化氛围,决策的行政主体囿于管制理念和官本位思想,视专家为附属品和喉舌。

政府公共决策的专家参与咨询程序首先应作为一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安排,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规范专家咨询的地位和作用。专家以个体形式参与决策过程的,应设置正式的职位,明确其权力与责任关系,确保专家咨询论证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第二,提倡政府决策由/制定决策0向/购买决策0发展,以委托、招标或授权等形式发挥社会咨询组织的专家集团参与决策的作用,扩大政府公共决策的社会咨询范围,提高决策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第三,对于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应遵循/一种声音、一种方案,绝不决策0的原则,广泛听取不同专家学者和利益群体的意见,慎重决策。

3.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公开是参与的前提条件,只有社会公众真正具有了知情权,才能最终落实公共决策的参与权。政府重大决策的公示制度就是要将公共决策的程序、基本信息、内容、条件、方式、理由等公诸于众,使政府的决策行为公开于透明的环境中,接受公众的监督,避免决策的暗箱操作而损害公共利益,并保证参与者应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目前政府的决策公示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规范的法律依据,操作性不强,自由裁量权大;决策前后的信息公开度较低,公众的知情权难以保证,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不足;决策的公示范围、标准、形式不规范,尺度不易把握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法律来进一步的规范。首先,对公示的要求应视决策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对公示内容、公示方式、公示要求、公示步骤、公示的时间等作明确要求,用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避免决策者的主观随意性。第二,完善公示制度的基础,改进运作方式,广泛运用多种现代传媒形式扩大影响面,提高公示效果。第三,做到公示制度的前置,实现有效监督,即公示行为应发生在最终决策之前,而不是决策之后。

(三)与时俱进,扩大公共决策的社会参与平台和空间

1.建立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机制,整合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客观上要求不断地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与政府空间对应的市场空间初步形成,私人空间的边界日渐清晰,公共空间有望出现的条件下,服务于公民,还权于社会,社会多元主体承接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已势在必行。第三部门的活动主要是为公共利益服务,弥补/市场失灵0和/政府失灵0而造成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和资源空间狭小的缺陷,为社会提供市场或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部分准公共物品。它在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公共环境、市场公平交易、行业自律、平衡社会利益关系、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4]但是在全能政府强势权力的管制之下,第三部门只能是政府的附属品,难以独立发挥作用,公共决策往往是由政府组织独立作出、独自执行和强力实施,其他组织基本被排斥在决策机制之外。在公民社会发育不全的情况下,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律能力带有一定的被动盲目性,缺乏独立表达的意识和渠道,对公共决策的认同度也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一旦决策出现失误,其现实结果与期望目标背道而驰时,在缺少中间协调机制和决策纠错机制的情况下,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行为极易走向极端。现实中公民的/非制度参与0活动对社会稳定造成的损害和冲击就是最好的例证。事实证明,如果公民缺乏参与的组织性和制度的空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就很难达成互动和互信,在此条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组织性和公共服务性是第三部门的两大特点,如果能建立起第三部门参与公共决策的机制,既能运用第三部门的组织性,联系社会公众,有序地扩大参与空间,反映公众的利益诉求,又能充分发挥它在社会管理中的特殊作

用,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资源不足,实现多赢的局面。

根据目前第三部门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其参与能力:第一,目前我国的公民社会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仍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非政府组织还不可能完全自主地选择和开辟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社会的参与平台的建立必须要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培育,政府应立足于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第二,对于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公共事务,在政府的引导、协调下,由其自治组织自行按法律规范和决策程序解决,决策权的回归本身就是特定意义的决策民主化过程。第三,在政府公共决策中,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时,按程序吸收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协商酝酿、沟通信息,充分听取各方的诉求,协调平衡利益矛盾。第四,政府要改变独立决策、垄断决策的做法,不断提高决策研究过程的开放度,通过制度的安排充分利用体制外相关咨询组织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广泛性优势,与体制内的决策研究组织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决策咨询机制,逐步建立起互动的决策模式和开放的决策评价体系。第五,第三部门所涉及到的组织类型各异,其工作的对象和服务的客体范围较为复杂,如何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形式应有所侧重。

2.规范互联网络的公众参与行为,扩大平等参与的平台。传统政府的权力触及到社会的各方面,为了确保社会的运行,必须承担起/大而全0的社会调控中心,决策权力都集中于政府部门,公民社会处于严格受控地位,加之公民参与手段和方式单一,很难对政府公共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政府的构建为政府决策权力的合理化调整和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契机,拓宽了公民参政的渠道和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了信息的互动。公民通过电子民意调查、电子公民投票、电子邮件发送等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影响政府决策。同时,政府通过互联网络发布政策、法规信息,公开机构设置、职能运行、工作程序等供公众查询和知晓,提升了公众参与的知情权。对决策主体而言,公民的网络参与对政府的决策行为也是一个无形的监督。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其便捷、廉价和交互性,让公众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讲,打破了政府垄断决策信息的局面,激励公众积极地参与公共决策活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公民参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线参与0将成为公民参与行政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一方面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意愿、参与决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对社会公众独立、平等参与的民主意识的启发与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5]同时要看到/在线参与0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参与行为缺乏规范,无序的参与不仅会导致信息的干扰和泛滥,使民主参与变味,如网上恶意发布信息造谣惑众、污染社会环境;制造病毒、垃圾恶意攻击政府网站,等等。

电子网络参与作为崭新的参与手段前途无量,对今后公众的参与活动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代议式民主向参与式管理过渡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需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规范公众的参与行为,使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冶岩1论行政领导的公共服务理念及其变革[J]1党政干部学刊,2004,(7)1

[2]李玲玲1公共决策主体体系分析[J]1理论探索,2004, (5)1

[3]李郁芳1公共决策听证与政府规则失灵的防治[J]1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1

[4]粟茂等1第三部门兴起对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6)1

[5]张春莉等1行政参与的逻辑与现实[J].学海,2004,(6).

责任编辑:李翔

E xplori ng M ulti-partici pation M echanis m of G overn m ent's Public

D ecisi on-m aki ng,I mprovi ng the Publi c's Partici pati on Ability

Summ ary of the essay:It is an i m portant w ay to so lve gove rn m ent s'publi c decisi on proble m to i m prove pub li c parti c i pation deg ree,and the re must be certa i n m echanis m s as t he guaran tee i n pub li c par tic i pati on,govern m ents'publi c decisi on be i ng pub lic, comp l ex has deter m i ned t he var i ety o f c iti zen s'partic i pati on and plura lis m of the mechan i s m.Th is tex t tr i es ha rd to exp l o re so m e m easures o f so l v i ng prob le m s,seek to expand the space o f citizen s'participation and t he w ay o f i m prov i ng the pub lic participa tion a-b ili ty fro m t he ang le of t he constructi on and perfecti on of the mu lti-m echanis m.

K ey word s:governm ent,pub lic dec isi on-m aki ng,participa tion m echan is m,pa rtic i pati on ab ility

公众参与解决方案

公众参与解决方案 篇一:项目公众参与工作方案(定稿) ***项目公众参与工作方案 一、公众参与目的 环评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让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民主化和公众化,让公众特别是受矿区建设直接影响的人群更多地了解矿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潜在影响,让公众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明对矿区建设的态度;同时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环评单位提供评价信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性以及环保对策建议的可行性,从而促进矿区开发建设公众环境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 二、公众参与与技术路线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具体要求,结合拟建项目的特点,本次公 公众参与技术路线图 三、执行公众参与人员、资金和其他辅助条件的安排 1、执行公众参与人员 本次执行公众参与人员为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所***、***;建设单位为****予以配合。

2、资金 估算本次公众参与费用总计为***元(其中:差旅费***元,第一次公示费****元,第二次公示费***元,进行问卷调查费用****元,其他不可预见费用****元) 3、其他辅助条件 需要召开座谈会或论证会,业主协调相关部门。 四、工作时间表 五、公众的地域和数量分布情况 本次评价范围内(含搬迁范围、卫生防护距离范围、环境防护距离范围)分布:***村**户**人,***村**户**人。 六、公众代表选取方式、代表数量 本次环评公众参与公众代表根据项目影响程度确定各影响区域调查比例,各区域内采用随机选取方式,代表总人数不少于300人(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区域、可能受到直接影响的公众数量不超过100人,可按全部受直接影响的公众发放问卷调查表;涉及自然保护区、人群聚集区等特殊敏感区不少于500人),各分区按照前确定比例核定调查人数。 七、信息公开方式 第一次公示在基层组织信息公告栏进行公示(或当地

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

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 决策是领导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决策,就是领导干部根据主客观条件,运用掌握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就重大问题优化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领导决策是领导者运筹全局,规划未来,驾驭事物发展进程的根本方略和对策。对领导干部来说,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由此可见,提高领导干干部的决策水平尤为重要。 一、领导决策失误的主要表现 领导决策失误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 1.“凭着感觉”决策 有些决策组织或个人,没有经过深人的调查研究,没有掌握充分可靠的信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现实情况一知半解,既没有听取各方的意见,也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只是凭着感觉和经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贸然拍板定案。结果决策方案和现实之间相差较远,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大,难以操作执行,不得不“僵旗息鼓”,影响了决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东施效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不少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没有好的思路,便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各地的发展面貌,学习异乡的先进经验,以免固步自封、成“井底之蛙”。别人的“开发区”、“形象工程”、“特色项目”等都成了自己的样版,还大谈“启发颇深、收获很大”,他们不结合本地的实际,明知缺乏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明知行不通,偏要“创特色”,将外地的做法奉为至宝,原味移植,照搬照抄,“东施效颦”,结果要么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要么改头换面,劳民伤财。 3.“见利忘义”决策 领导决策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利益集团谋利益。但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口头上高喊“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实际操作时,却背道而驰,他们借着“改革”、“发展”、“建设”的幌子,表面上替大家着想,暗地里替自己谋利,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不计后果,果断决策,对自己没利的就“研究研究”。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9-06-2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和谐社会视阈下乡镇政府决策伦理与制度设计研究 阶段性成果(08SJB6300037) 作者简介:徐元善(1956-),男,江苏邳州人,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共管理研究;居欣(1985-),女(回族),江苏南京人,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 2009年第5期(总第150期)理 论 探 讨 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5,2009General No 150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徐元善1 ,居 欣 2 (1.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09;2.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46) 摘 要: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代理人失范行为的预防、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当前存在着政府与公众缺乏互信、公众参与的意识与技能的不足、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以及参与机制的短缺等影响公众有序参与政策制定的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参与能力、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模式、完善法律法规等入手,优化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 关键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9)05-00143-04 一、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时代价值(一)增强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 在一个民主社会,公共政策要获得正当性并为公众所认同和接受必须考虑其!公共性?,公共性意味着政策的制定在价值取向上不能与公众相差太远。公众参与为!公共性?的获得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确立了个人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结合,使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企业、公共部门和地方不可避免地追求自身的利益[1]。尽管他们存在相同的利益,但在一些利益上,他们是互相冲突的。市场经济在给公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公民之间的利益差距,在满足公民利益追求的愿望的同时,又激发公民更大的利益愿望。公民在争取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解和参与。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并通过沟通、协商和妥协让步等方式最后达到利益的均衡,使政策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公众的参与将公众价值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导向,增强了政策在执行阶段的可接受性。 (二)推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众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民主 化进程的顺利实施,公众对于其自身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要求也日益强烈。由于公共政策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对其制定过程的关注更是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决策机关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无法掌握公众广泛而多样的需求信息,因而其决策过程缺乏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不民主的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在过去,由于决策的体制不完善,决策的作出往往仅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直觉、经验、知识和情感,实现的很可能是部门官员对其个人利益和权利的追求。这种传统的决策,过程简单,领导说了算,主观性大,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决策一旦失误,其影响难以挽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个人决策失误的最大悲剧。!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以广大公众的不同利益偏好为基础,以满足其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特定需求为目标,重视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共参与。?[2] (三)限制代理人的失范行为 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国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政治领域中,官僚、政治家、选民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目的就是谋求自身 143

关于提高领导干部五种能力学习心得

关于提高领导干部五种能力学习心得 对于提高领导干部五种能力学习心得 在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活动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实现科学进展是一场观念、利益、制度、能力的深刻革命。实现科学进展,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引领科学进展的重任,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先完成自身能力素养的革命,特别是要提高以下五种能力。 一、与时俱进的学习力 增强学习力,实质上算是提升领导科学进展的能力。学习科学进展观,重要的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办法,以历史眼光、世界视野,全面准确地去“解读”科学进展观,深入领略它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在学习中考虑和解决好“什么原因要进展”、“什么是进展”、“怎么样进展”、“怎么评价进展”等基本咨询题,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识,从而把理论层面的东西内化为执政的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准则,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学习科学进展观,也使我们迫切地感到,必须习惯新形势的要求别断补充新的科技、经济、文化知识,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文盲”。进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环保,以及进展金融、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等各种新的经济形态,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作为领导干部,还要注意引领或妨碍一具地区、一具单位别断提高学习力,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团队,形成推动科学进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辩证统筹的思维力 恩格斯曾赞扬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漂亮的花朵”。树立和降实科学进展观,首先要确立与之相习惯的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挑选。 增强思维力,很重要的一点,算是进一步提高辩证、统筹思维的能力。科学进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鲜亮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必须辩证地理解和考虑,才干掌握其要旨,更好地指导实践。 增强思维力,还应以开阔的视野观看形势,进行战略思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进展,差不多把一隅一地的进展同全国乃至世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善于在进展变化中,把握好“天下大势”,随势而动,趋利避害,才干把握自身进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三、科学民主的决策力 增强领导干部的决策力,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树立科学精神,最重要的算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规律。增强决策力,必须树立民主的作风。在重大决策中更好地尊重民意、发扬民主,是贯彻降实科学进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决策本身的“正当性”所在。应更加科学地设计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程序,把各种决策问机制和公众的民主参与纳入法制轨道,并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广泛而便捷地听取民意、集中民智。 四、敢为人先的制造力 科学进展观揭示了进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的世界观和办法论。要把这一科学创新的理论成果变为现实实践,需要有很强的制造力。 要有捕捉进展机遇的眼光。机遇随时可能都会有,关键是可以敏锐地发觉它。在推动科学进展的进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要善于从形势的进展变化中、从经济社会自身进展规律中捕捉机遇,善于从各种政策、信息中捕捉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觉和哺育有利因素。善于发觉机遇是制造力的最高境地。 要有敢闯敢试的胆量。降实科学进展观,没有现成可循的实践形式,今后也别可能惟独一种或几种模式,而只能是从别同地点、别同领域的实际动身,以创新的胆量和蔼魄,大胆地试验,科学地论证,形成适合自己的进展思路、模式和路径,如此才有在科学进展的道路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

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陈军平 马英娟 [摘 要]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非常复杂,涉及参与方式、参与者的选择和参与强度等多维度的问题。 按参与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有书面评论、听证会和咨询委员会三种。其中,听证会 和咨询委员会这两种参与方式都会涉及“谁有权参与”的问题。一般来讲,参与者的选择应遵循“均衡 性”的要求。按照“审慎性民主”的要求,公众意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大多仅起到咨询、参考的作用,行 政机关必须考虑公众意见,并在最终决策时说明采纳或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但决定权仍属于行政机 关。 [关键词]公众参与;参与方式;参与者的选择;参与强度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1-0031-04 如今,公众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范畴已被广泛接受,尤其在理论层面上,主张吸收公众参与各种与他们有关的决策已不成问题。然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障碍与约束。其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设计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公众参与效果的关键问题。本文将结合公众参与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和受到的质疑,就公众参与的方式、参与者的选择以及公众参与的程度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对中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公众参与的方式 美国学者谢莉?R?安斯汀在1969年发表的《市民参与的阶梯》一文中,按公众权力(即公众意见的效力)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公众参与的形式分为八级:(1)操纵(Mani pula2 ti on):邀请活跃的市民代言人作无实权的顾问,或把意见相同的人安排到市民代表的团体中;(2)治疗(Therapy):不求改善导致市民不满的各种社会与经济因素,而要求改变市民对政府的反应;(3)通知(I nf or m ing):通报信息,但没有回馈渠道;(4)咨询(Consultati on):民意调查、公共咨询等;(5)安抚(Placati on):设市民委员会,但是只有参议的权力,没有决策的权力;(6)伙伴(Partnershi p):市民与市政府分享权力和职责;(7)代理权力(Delegated Power):市民可代政府行使批准权;(8)市民控制(Citizen Contr ol):市民直接处理计划、决策和执行工作,没有中间环节。[1]根据同一标准,台湾地区学者许宗力则把公众参与分为陈述意见、听证、参与决定、公民投票。[2] 基于代议民主制度和责任层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安斯汀分类中的市民控制层级和许宗力分类中的公民投票方式应严格适用宪法保留原则,一般只有涉及国家主权等重大政治问题时才适用这种公众具有决定权的参与方式。对于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行政决策问题,一般不可能由缺乏专业知识、行政能力的公众主动形成。因此,根据各国的立法及其实践,按参与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书面评论 书面评论,是一种最基本的参与形式,即使行政程序法没有规定,受到行政决策影响的公民或组织也可根据宪法导出书面评论的参与权利。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将决策的具体程序、计划、拟议决策的草案或主要内容公之于众,所有感兴趣的公众都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表达意见。 书面评论这种参与方式的优点在于:成本最小,最具经济性,同时能容纳最大量的公共参与。尤其在网络时代,通告和书面评论都可以通过网站发布和接收,无需将众多的参与者组织在一起、专门花费一定的时间对行政政策进行讨论。 其缺陷在于:有可能造成“过度参与”,使行政机关淹没在“意见”中,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效率;而且书面评论多在规章草案形成之后,不具有形成性;更重要的是,书面评论的结果只起参考作用,行政机关的决策往往不受公众意见的限制,如果没有完善的说明理由机制,这种方式非常容易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为既定决定辩护的幌子,无法真正实现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理性决策和约束行政机关的目的。 (二)听证会 以是否遵循“听证记录排他性原则”为标准,听证可分为非正式的听证和正式的听证。非正式的听证也称为“公听会”,由行政机关采用听证程序广泛地听取有关利害关系人及其代表、技术专家或其他人的各种意见,但是听证意见对行政机关没有法律拘束力,仅供其决策时参考。正式的听证会类似审判,由独立的行政法官主持,参加听证的人有权聘请律师,有权口头陈述意见、提出证据,可以互相盘问、

新时期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新时期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那么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结合工作实际,谈些粗浅看法。 首先要加强和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这是因为领导干部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大政方针的决策者、指挥者,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既决定领导者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决定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是社会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决策者和指挥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上,还是在领导干部的培养中,都要把加强领导干部理论修养建设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学习,使他们熟悉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和掌握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自己在复杂的管理事务工作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

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强化领导干部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公仆意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优秀领导干部为榜样,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领导干部过程中,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选拔任用的准则,真正把那些能够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冷暖的领导干部遴选到重要岗位。 三是要强化领导干部廉洁奉公的思想道德水平。领导干部由于所处职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行为直接地对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中,要始终站在党性立场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刻用“两个务必”来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采取集中教育,正反典型警示等方式,经常引导领导干部反省自己当官为什么?在位时做什么?退休后留下什么?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公道办事,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领导干部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

公众参与的必要与适度――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众参与的必要与适度――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字体:大中小】2007-08-0911:15 来源: 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所静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公民参与决策涉及到社区发展规划、社区犯罪预防、公共交通、环境保护计划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公共事务的管理的事项。公民控制信息资源的可能性,为公民的有力参与活动提供了技术化基础。公民社会(在市场与政府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发展与非营利组织活跃成为公民参与强有力的组织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同时,公共管理者也意识到,如果大多数公众对公共政策过程十分冷漠、麻木不仁甚至极力反对,那么政府的决策制定也将是毫无意义的。从前那种大多数公共管理者习惯于在幕后远离公众监督或不被公众关注的环境下工作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公共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公民参与对于公共决策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对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之后,公共管理者们不禁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是不是所有的公共决策都必须或者都需要公众参与?如果不是,公共管理者在不同决策情况

下,应以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公民参与形式?怎样维持公民参与代表性与政府管理活动效率之间的平衡?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决策的影响有哪些?政府应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适当地使用不同层次的公民参与形式? 阅读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教授所著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一书,将促进我们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及解答。作者在整本书中分别分析了影响公众参与范围与方式的要素、不同的公众参与方法适用的条件及优缺点、公众参与对公共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等问题,并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书中确立并分析了“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这里的“公共决策”主要指“行政决策”或“政府决策”。其决策过程不同于由公民投票表决产生的、以民主为要件的决策过程;这里提到的“公众”,主要是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务服务的接受者的社会普遍大众、群众团体或组织,在个别地方,还包括了政府的相关责任部门。笔者以为,将这一模型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政府系统内部的征求和表达意见上,也未尝不可。 一、公众参与问题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日常公共决策中不同案例的研究比较,管理者们发现,公众参与的成功与否,对政策的制定及其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可以预期,公民参与有助于增强公共政策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有助于公民接受政府

(完整版)提升领导力必须要全面提高3种领导能力

提升领导力必须要全面提高3种领导能力 当今社会,领导干部不再是简单的签个字,开个会了,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而领导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提升领导力,需要提高决策、执行和管理三种能力,这是时代和发展的要求。 1、提高全员执行能力。 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体现了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提高执行能力是提升领导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全面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办事,切实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大力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靠文化引导职工、约束职工,在内部形成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不折不扣、优质高效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要严格落实执行责任制,制定详尽可行的工作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的工作标准,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执行落实责任体系。要切实增强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严禁推诿扯皮的行为,杜绝“各扫门前雪、不管瓦上霜”的现象,强化沟通交流,加强团结协作,切实提高全员整体执行能力。 2、提高机构管理能力。 强化内部管理有助于规范工作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能增强领导干部掌控全局的能力。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工作监督,严格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机构管理能力是提升领导力的核心,要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财务管理、业务工作、质量管理、工程招投标和大宗物资采购等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监督,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东西,把监督贯穿到特检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服务促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工作,建立新型的管理服务型检验体系。要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加强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及时搞好交流沟通,形成监督合力,完善监督体系,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对全局的控制能力。张宇先生 ——天下伐谋高级合伙人、财务领导力学院院长、独家讲师! 管理会计领域的金牌讲师,国资委下属企业CMA集训班特聘讲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的特聘讲师。 3、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科学的决策是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是提升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和善于集思广益。一是要调查研究。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坚持蹲点调查,学会“解剖麻雀”,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坚决反对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善于啃硬骨头,选择“老大难”问题展开调查研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摸索到规律性的东西,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集思广益。领导干部要善于总揽、不要独揽,要善于决断、不要盲断,凡是涉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决议,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必须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虚心听取大家意见,在吸纳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再做出决定。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 无论是从党的领导原则,还是从基层管理方面,领导者的素质、经验、智慧、人格和决策能力,决定着一个单位的荣辱与兴衰。许多单位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成也领导者、败也领导者。 一、必须提高决策的谋略能力 深谋远虑属于谋略策划范畴,是对领导全局工作的长远规划。提高对上级决策的科学理解能力,是一个领导者战略头脑的高层次,它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决策方面和工作好坏的政策界限等。所以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应该在把握上级决策的基础上,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制定本单位检察工作的突破口,这是一把手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基层领导者必须练的基本功。 练好基本功要增强基层领导者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决策的关键人物,必须具备较高的独立思维能力,不能事事依赖上级,也不能照葫芦画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拿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工作办法。学习借鉴先进的单位的经验也要防止生搬硬套,做到善于移植,形成自身特色。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独立思考,独立运筹,看准的问题及时决策,对以往,或者是前任领导的决策,发现与现实有偏差时要及时修正,防止失策造成损失。 练好基本功要增强思维的创造性,在改革的大潮推动下,检察工作瞬息万变。决策的特点是:随机因素比较多,变化快,决策的层次

化空前复杂,这就要求决策人必须有创新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接触新事物,涉足新领域。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检察工作如何和世界接轨,将面临许多预测不到的新问题,有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决策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练好基本功要增强思维的综合性,基层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宽,必须考虑各种情况,养成综合性、多向性,思维的习惯,开阔思维视野学会从客观上把握全局,分析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既要考虑有利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到统筹兼顾,防止漏洞。又要把握多种思维方式,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静态思维和动向思维,定性思维和定量思维结合起来,把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比较,把局部和全局共性和个性等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思维;把另散的思维成果,加工成为揭示事物本质,简明扼要的结论,提高综合思维、全面思考问题和在复杂工作中的决策能力。 练好基本功要集思广益,注重调查,精通业务,提高对本单位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设计能力,这就要求准确的把握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发展趋势,全体干警的承受能力,紧紧抓住关系本单位工作进度的关键问题进行设计,要严格按决策程序,依靠集体智慧。 二、必须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能力 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的领导班子之所以对正确的意见集中不了,对本级分歧意见统一不了,错误认识纠正不了;并非都是领导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者在领导层和群众心目中的威望不高,这种因不信其人而否其见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领导者在领导班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对决策能力有很大影响。

信息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29T10:40:01.21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作者:石荣芹 [导读] 世界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使得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化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创造了更多参与的渠道。这不仅大大增加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更使得公民参与的形式日益丰富、真实、便捷。公共政策内在的民主特性要求民众的参与。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世界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使得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化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创造了更多参与的渠道。这不仅大大增加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更使得公民参与的形式日益丰富、真实、便捷。公共政策内在的民主特性要求民众的参与。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对确保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推动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了学术界对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概念界定,分析了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公众参与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公共政策;公民参与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有关概念界定 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于政治学和行政学,旨在从规范意义上探讨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制衡,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对国家、地方和团体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进行研究,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询。 1.公共政策的概念 关于公共政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存在诸多论述,卡尔?弗里德里奇认为,公共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托马斯?戴伊认为公共政策是设计大量人力和资源或关系到很多人的政府决定:凡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在国内有也许多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张德信教授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威机关为了解决特定的公共问题而表明的行动意图或如何行动的计划”。国家行政学院张金马教授给公共政策下的定义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公共政策本质上具备公共性、价值性及权威性的特征,规范社会公共问题,对公共价值进行选择并分配,公共政策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进行不断的自身完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国家工具予以实施,引导规范公众达到特定目标。 2.公众参与的概念 什么是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所谓参与就是让人们有能力去影响和参加到那些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和行为;而对公共机构来说,参与就是所有民众的意见得到倾听和考虑,并最终在公开和透明的方式中达成决议。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公众参与是指公共权力在作出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决定公共事务或进行公共治理时,公共政策研究制定机构与公众及利益相关人员或组织沟通连接,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反馈意见,是公众参决定公众事务,在公共治理中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的过程。 简言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就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公众为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而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途径和渠道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过程,它强调参与的公众主体性,强调参与渠道的制度化和组织化,强调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受政策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性,强调参与过程的有效性,体现公开、互动、协商、对话、有效的原则。 3.信息化时代背景 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信息化时代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 信息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大行其道,信息传播的途径开始由PC端大规模向移动端转化,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和快捷,突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凸显信息传播的快速性、透明性、广泛性、普遍性。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高达7.88亿,有98.3%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Wi-Fi无线网络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的首选接入方式,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成为中国互联网近年来持续夺目的景观。 信息化为政策的制定与传播同样提供了便利途径。一是政策发布的方便性,信息时代,政策不必像以前一样通过传统的手段进行逐级传达,通过门户网页、信箱、媒体等,政策可以实现一夜传遍全国,极大地便利了政府发布政策。现在的政府网站治理,都是为了规范政府信息发布行为。二是民众阅读了解和信息反馈的便利性,相应的,公众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微博、微信、社区等在线平台,通过互相分享传播,更加提高了公众了解的速度。三是方便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网络在线问政、官方微博、政务网站、政务公众号等都极大提高了政府与公众交流的时效性,扩大了交流范围。 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公众参与的分析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有利于多元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弥补政府决策中可能因理性缺失带来的判断失误,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政策执行效果。作为保证公民参与权的根本途径,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政府也通过政策公示、听证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此进行积极探索。适当的公众参与不仅将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过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增强政策的权威性,而且能使公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反映自身的利益要求,感觉到权益受到保护,增强公众的社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更积极地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过程提高了社会活力,股不断改善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手段,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发展和

肇庆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办法

肇庆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征询工作,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增强决策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根据《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省委办省府办《关于我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肇庆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年)》、《肇庆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草案履行公众参与程序及公众参与平台建设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国家、省对公众参与决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重大行政决策,是指《肇庆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定的属于重大行政决策范围的有关事项。 本办法所称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是指重大行政决策草案审议决定之前,决策承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对决策草案进行公示,征询、听取公众意见并进行反馈的一系列活动。 本办法所称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是指在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市级政务媒体信息平台构建整合具有决策草案公示、公众交流互动、反馈意见处理等功能的政务信息平台。 第三条重大行政决策实行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可以对重大行政决策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条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应当遵循公开、公正、高效、

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决策承办单位应当根据重大行政决策草案涉及事项对公众利益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以合法适当的形式广泛征询、充分听取社会公众及利害关系人意见,并反馈意见处理情况。 决策承办单位,是指《肇庆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定的重大行政决策起草单位。 第六条市政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市级政务媒体共同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工作,会同市法制局指导、监督决策承办单位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程序。 市法制局负责按照国家、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部署拟定加强公众参与平台建设工作有关方案,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审定执行。 市政务新媒体中心负责按照依法行政有关要求和使用需求,对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公众参与平台进行信息整合、设计优化,增强公众参与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 第二章公众参与决策范围 第七条对社会涉及面广,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决策承办单位应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听证会、座谈会、民意调查、实地调研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第八条重大行政决策草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公开征求意见: (一)决策事项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不对外公开的信息; (二)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需要市政府立即作出处理决定;

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 ●决策水平是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掌握和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 坚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视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 领导干部的工作,主要是做决策和指导决策的执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领导干部决策活动必须遵循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取得新进步。 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胡主席对我军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概括,赋予军队职能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按照这一历史使命,我军不但要随时准备打仗,而且要随时准备应对危机;不但要具备打赢战争的能力,而且要具备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能力;不但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而且要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国家安全利益全局思考问题,决定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军事斗争准备,军队各项建设,还是重要军事行动,都要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利益全局、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实际出发来思考和筹划。如果决策的理念、视野、路径、预期等方面难以适应新要求,就难以带领官兵开创部队建设的新局面。 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是正确解决部队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内在需要。一方面,随着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军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另一方面,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贯彻落实,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也将加快转变。无论从哪方面看,都非常需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需要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相互促进,需要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领域工作的密切配合。必须看到,我军建设发展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资源浪费、建设重复、条块分割、协调机制缺位等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决策能力,才能正确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切实推动部队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是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胸中形势手中策”。领导干部做重大决策,必须着眼于国家安全形势的特点和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形势和认识问题。国家安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当前,国家安全问题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关注国家的军事安全,而且要关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不仅要关注传统安全问题,而且要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要关注国内安全问题,而且要关注国际安全问题。如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特点和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就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决策就会出现盲目性,对大局产生不利的影响。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形势和认识问题,才能确保重大决策的正确方向。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措施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措施 内容摘要: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所决定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化,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加强社会监督,克服权力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和作用、面临的困境,并就解决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决策民主化。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众参与困境措施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众参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由于公共政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参与。在现代政治制度和行政决策体制中,政府不能不对公众所认同的公共利益加以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众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与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推进政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已成为现代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共性和执行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还存在着诸如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组织化和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困境与挑战。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文化、

重大行政决策之公众参与制度

重大行政决策之公众参与制度 对于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的研究有着深厚的政策背景。2004年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首次提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程序,指出重大决策要“广泛听取各界意见”。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把“公众参与”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尤其是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把“公众参与”正式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的五大法定程序的第一步程序。同时,近年来,在与这些政策性宣示遥相呼应的行政立法与行政实践中,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纷纷制定有关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程序的各类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形式多样的听证会、论证会等等的公众参与模式也已然成为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常态风景。公众参与制度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也是达成共识的。然而实践中,公众参与制度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甚至还屡屡被虚置。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为什么会大打折扣呢?为了防止割裂地看待程序设置问题,制度的不完善应该首先探究其理论基础。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厘清重大行政决策的概念。尽管行政决策概念本身处于一个行政法学的模糊地带,“重大”又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法律概念,但“重大”的界定标准还是要尽可能客观化、标准化,尽可能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其次,研究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命题,概括起来,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正当程序、人民主权和协商民主三个方面,其中体现了民主国原则、公共利

益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等基本的行政法原则。再次,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对于解决现代风险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追求政府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具有积极的价值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概括为公民教育与学习功能、民主训练与表达功能、正当合法化功能、共同体整合功能以及风险治理功能等五种功能。对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基本理论做一个提纲挈领的概述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对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进行类型化的研究。随着参与式行政的发展,重大行政决策的参与主体、客体和模式都发生了变化。首先,行政参与主体中社会公众的主体范围得到扩展。“公众参与”中的“公众”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在实践中是极为复杂的,如果参照西方公众参与制度发达国家的实践,需要对利益集团与非政府组织这两类公众群体予以特别的关注。专家由于其同时兼备行政机关与公众的属性,也应该成为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一类特殊的公众群体。其次,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客体应当是一种复合式客体,主要包括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和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其中参与行为是该复合式客体的核心。再次,公众参与的实践类型是丰富多彩的,按照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等我们可以将重大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分为行政操纵型、专家主导型、授权型、协作型和技术辅助型公众参与。对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进行总体上的类型化分析之后,仍需要对其中具体的制度进行分类的解析与构建,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主要包括重大行政决策的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以及专家参与制度。其一,信息公开制度是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