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一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必修一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必修一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必修一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综合练习

1.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获取战争赔款B.打开中国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建立军事基地3.《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觐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B.尚未具有近代国际意识

C.特别注重捍卫国家的主权D.投降卖国没有民族气节

4.进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列强侵略和国家主权沦丧贯穿始终,而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侵略方式的变化: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侵略范围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③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④

5.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B.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是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6.清政府为偿付《马关条约》的对日赔款不得不大借外债,其间,帝国主义国家把争夺中国海关权作为贷款的主要目的,最终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行政权。这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

A.使英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B.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D.削弱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7.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B.“弱国无外交”

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8.《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上权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9.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辛丑条约》签订以后B.《北京条约》签订以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南京条约》签订以后

10.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1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

C.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D.清朝官员不懂国际公法

12.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1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4.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典型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 )

A.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影响深远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15.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16.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

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1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山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18.《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19.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C.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20.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21.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22.(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3.“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盲目与排外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24.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准确分析了中国国情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25.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B.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C.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D.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6.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表明

A.国民政府争取全国民众的支持

B.国民党奉行全面抗战路线

C.国民党放弃了原来的阶级立场

D.国共抗战策略有一定的一致性

27.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工人、农民、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爱国绿林英雄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日本的侵略。这表明

A.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明朗B.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C.抗日成为全国各界的呼声D.中国军民的抗战已经开始

28.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材料反映了

A.美国难以抗击法西斯军队的进攻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C.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即将失败

D.只有中国军民才能抗击日本侵略者29.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这场会战指A.徐州会战B.淞沪会战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30.1938年3月,国民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提出“依靠自力,艰苦奋斗,以自拔于危亡,决不稍有侥幸之念”的主张。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A.排斥中共抗战B.忽视争取外援C.力争速战求胜D.继续坚持抗战31.毛泽东在1938年8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共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共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共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D.中共这一政策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32.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33.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34.(题文)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反

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它反映了

A.抗战胜利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国际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C.抗战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

D.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A.A B.B C.C D.D

36.1940年,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武汉战役D.百团大战

37.据史料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材料旨在说明

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战场

D.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38.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门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论等课程。这表明

A.教育被纳入国家垄断的体制之中B.高等教育开始同国际标准接轨

C.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结合D.政府致力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39.1943年,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放弃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等特权,归还租界,废除《辛丑条约》。此后又有多国与中国签订类似条约。这说明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西方大国欲拉拢中国以对抗苏联

C.中国国力迅速增强获得列强尊重

D.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0.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A.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

C.为世界赢得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同时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故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不符,故排除CD两项。

2.B

【解析】

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这是两次鸦片战争发动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A和D不是主要目的;C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侵略方式。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统治者的外交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这说明当时咸丰皇帝的观念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尚未具有平等外交的近代国际意识,故B符合题意;题干所述是关于外交礼仪方面的,与经济侵略无关,故排除A;C、D两项对材料解读错误,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说明甲午战争前后出现了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故①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的侵略范围就开始由东部沿海进入中国内地,故②错误;近代列强侵华均是以军事侵略为后盾,以经济侵略为主要手段,甲午战争前后出现了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故③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具有扩大资本输出、重新瓜分世界的新阶段,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故④正确。故ACD错误,B项正确。

5.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故答案选A。B 是鸦片战争;C是洋务运动;D是戊戌变法,排除BC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的影响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行政权”可知中国的海关主权被侵害,这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项正确。英国取得中国海关行政权不等于英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排除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C。海关被英国控制,不等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被削弱,排除D。

7.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都涉及割地、开埠等,《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开埠,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这些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在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这说明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和“弱国无外交”,故B、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8.C

【解析】英国对中国输出的商品,只要交纳完中国和英国商定的关税以后,就可以在中国进行销售,有利于英国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贸易和司法主权无关,排除A;材料不能直接反映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货物在中国销售的条件,直接作用是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列强的侵略势力并没有完全深入中国内地,D错误。

9.C

【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

“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故C项正确;A没有涉及到开放通商口岸信息;B和D属于输出商品时期,排除。

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10.A

【解析】

【详解】

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故A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无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问题,没有涉及内政,排除D。

11.C

【解析】

【详解】

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说明英国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和中国“天朝上国”的理念的不同,故C项正确;AB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故错误。

12.C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并没有反映出清政府的财赋减少,故A错误;地方政府截留中央财政,不符合材料“大吏率多自筹”,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道光到咸丰时期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的变化,“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说明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地方政府获得财政自主权,而是说明清政府中央财政体制的变化,故D 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咸丰以后……大吏率多自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的破坏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3.D

【解析】

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故A错误;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故C错误;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正确。故选D。14.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对清朝“天朝”的称呼,由“出现5次”演变为“大清国”“中国”;“天朝”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反映,它是清朝原有朝贡体系下的自称,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为了自强,转而向学习西方,于是,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并逐渐形成平等的国家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因此B项错误,故A项正确;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并不是对于西方列强崇拜,故C项错误;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项错误。

15.B

【解析】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以得出,英国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符合题意;AC说法与史实不符;十九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D不正确。

16.B

【解析】“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不属于干涉别国内政,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乾隆时代(1793年)”到“同治时代(1873年)”漫长的过程中才有了近代外交的形式,故B项正确;“英、法、俄、美等六中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已经不能体现“天朝上国”意识,故C项错误;“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这种情况不属于维护主权,故D项错误。

17.C

【解析】

材料“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 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表明外国商品在中国享有极大的税收特权,低税收有利于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国商品免征内地税,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不正确;材料所述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民众赋税负担减轻与否无关,D不正确。

18.D

【解析】“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这是对“领事裁判权”的进一步发展,即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中国人不适用英国的法律,故A项错误;英国人犯了法不归中国政府管辖,故B项错误;涉及两国的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故C项错误。

19.B

【解析】

【详解】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同情中国人是因为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义和团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是马克?吐温有此言论的主要依据,故B项正确。义和团的目标是反帝,太平天国的目标是反清,同时也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二者目标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C项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导致的,故排除。D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与材料题意无关,故排除。

20.C

【解析】“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D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A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B项错误。

2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22.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23.C

【解析】材料信息“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反映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反映的是保守和落后,故C正确;A无法体现“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B无法体现“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义和团运动反侵略斗争是正义的,但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体现的是保守和落后,而不是非正义,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反侵略勇气”“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结合所学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分析解答。

24.D

【解析】从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全面反映中国的国情,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特点,故BC两项排除。

25.B

【解析】义和团对于西方文明的彻底否定和破坏,“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

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说明义和团盲目的排外性,B正确;A主要是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意义;C不符材料主旨;义和团不反对清王朝,D错误。

26.D

【解析】

【详解】

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路线,而材料“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以知道国共抗都强调抗战的持久性,战策略有一定的一致性,故选D;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不可能争取全国民众的支持,排除AC;此时国民党仍有片面抗战,故排除B。27.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的抗战其实已经开始了,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九一八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仍非明朗,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全国各界,例如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仍然不抵抗,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8.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大大减轻了美英苏等国的压力,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中国是世界反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而不是美国难以抗击法西斯军队的进攻,排除A。C项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只有”说法太过于绝对,且材料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排除。

29.B

【解析】根据材料“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结合所学,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其它会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30.D

【解析】材料“依靠自力,艰苦奋斗,以自拔于危亡,决不稍有侥幸之念”反映了国民政府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主张,故D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对中共抗战的排斥态度,故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忽视争取外援”,而是强调坚持抗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速战求胜的思想,故C错误。故选D。

31.A

【解析】“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说明中共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9月,故B项错误;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时空观念,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38年8月”。

32.D

【解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的需要,“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这一变化主要是抗日战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A是西安事变影响;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是1927年,故B项错误;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是抗战胜利之后,故C项错误。

33.D

【解析】

从材料“1936年”“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的计划,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各要地的控制,故A项排除;“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提出的,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故B项错误;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中共的斗争重心转移到北方,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

34.D

【解析】

【详解】

材料数据显示,中国的抗战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的伤亡代价最大,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D项正确。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国际力量对中国的支持,且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抗战胜利后,中国香

港与澳门仍被西方列强占领,故C项错误。

【点睛】

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的。同时中国的抗战牵制和抵抗住了日本的绝大多数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35.D

【解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36.D

【解析】由材料的时间信息“1940年”以及“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可知,这是百团大战,故D正确;太原会战和平型关战役是在1937年,故AB错误;武汉战役是在1938年,故C错误。

37.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期间仍在积极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而是强调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排除B。在抗战期间,既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信息,而是强调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即可知道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

38.C

【解析】

【详解】

“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

论等课程”说明抗日战争影响到大学专业的设置,即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了,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被国家垄断,故A项错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抗战前就已经和国家标准接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抗战时期大学的内迁,没有体现出教育均衡发展,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的现象是“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门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论等课程”这反映出抗日战争对大学课程设置的影响。

39.A

【解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亚洲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行动,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着重要意义,而在抗日战争后期美英等国相继与中国签订新约,废止《辛丑条约》,归还租借,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相关特权等,这些都体现了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成英美等国与中国签订新约,故A项正确。英美等西方大国与苏联以及中国在此时仍同属反法西斯同盟,所以也就不存在拉拢中国以对抗苏联,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仍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经济等遭受重创,国力并未迅速增强,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1943年”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是德日法西斯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美、英、中三国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国是抗日的主要力量。美英等国此时对中国的态度只能说明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0.A

【解析】之所以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因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故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未能赢得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央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大陆政府要发展并壮大,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亚洲地区美国最有力的挑战者,美国要实行其在亚洲的统治地位,首先必须搞定中国。也只要把中国问题解决了,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才得以建立。中国现在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这更增加了美国从经济上遏制中国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成为了美国最后的一张底牌。反观中国大陆,由于要高速的发展经济,那么必然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建立经贸往来。并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而在这个时候很多国家,特别是亲美国家,就会首先提出台湾问题,并以此要挟中国,中国政府往往为了这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陈诺,而不得不牺牲很多利益,这也就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巨大软肋。所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 由于,前些年,国名党在大选中以微弱的票数输给了明显台独的民进党。这从侧面说明了,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庞大,由于美国几十年的影响,以及明显的西化,导致很多台湾民众支持台独。而民进党以微弱的票数当选为执政党,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那么他们就必须加大台独的进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台独的阵营。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这几年台湾政府的座位可以看到。民进党多次抛出台独论调,公开挑衅大陆政府,最近又有废统的举动,这一切都是民进党为了巩固其地位而为之的行为。 军事威慑对于台湾的效果减弱,也是导致台湾加速台独进程的很重要因素,由于台湾年年军费开支增加,以及美国不断对台军售,使台湾的军备总体上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台湾政府认为可以和大陆抗衡一段时间了,并且有美国在后面撑腰,使台湾政府腰杆更加硬,所以对于大陆的数次威慑性的军事演习,均视而不见。在岛内也作弱化宣传,使岛内台独分子相信可以与大陆抗衡,使他们的底气更足。这也是导致台湾问题的久久不能解决的原因之一。 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政治角度都必须把台湾统一。 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由于近年,台湾加速了台独的进程,国内要求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论调也越来越高,近期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大陆居民认为该武力收复台湾,几乎所有的民众认为应该尽早收复台湾。政府不可能忽视民众的呼声。大陆政府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国内安定也就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由于大陆政府要发胀经济,而由于台湾问题使中国政府与很多国家之间的谈判中处于劣势,这不利于经济的发胀,中国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劣势也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不然这将用于是中国政府心中的一块心病。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政府,要加强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强硬的态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威信。 从目前台湾问题的走势来看,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台湾经济的萎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必须要与大陆合作才有出路,另外,美国在东亚影响力由于中国的崛起大大减弱,美国也认识到必须和大陆政府搞好关系。大陆也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市场,美国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个世界的市场,美国就相对放松了台湾问题。这样有利于大陆对于台湾的控制,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砝码加中。国民党和亲民党这些台湾岛内的在野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支持大陆的统一,在去年和今年,国民党和亲名党先后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在Ⅱ卷的答题栏中,本题共62小题) 1. 牛通过吃草从草中获得化合物和元素,那么,牛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 A.种类差异很大,含量大体相同 B.种类和含量差异都很大 C.种类和含量都是大体相同的 D.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 2. 细胞学说揭示了 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3. 下表是一组探究生物体内主要有机物存在与否的鉴别实验,按表中数字顺序下列各选项表示正确的是 A 葡萄糖、苏丹III 、紫色、二苯胺 B.葡萄糖、苏丹IV 、紫红色、碘液 C.还原糖、苏丹Ⅳ、蓝紫色、硫酸铜 D.果糖、苏丹Ⅳ、紫色、二苯胺 4. 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1036,由2条多肽链组成,问此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最接近于 A.98 B.101 C.100 D.99 5. 下列关于细胞主要化学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等有关 B.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胆固醇和维生素 D 都属于脂质 D.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6. 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相同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7. 组织中的一个新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比值是 A.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大 B.全为结合水 C.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小 D.全为自由水 8. 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时,为使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应选用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是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9. 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 A.C 、H 、O B.C 、H 、O 、P C.C 、H 、O 、N D.C 、H 、O 、P 、N 10. 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从结构上看,二者都有双膜且内膜都向内折叠

《维护国家安全》教案9.2

第2课时维护国家安全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下列材料) 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至10亿 元。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大约是20世纪初传入我国。它降低水产品产量,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甚至威胁周围居民和牲畜生活用水。云南昆明市滇池内连绵一千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由于水质污染和水葫芦的疯长,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 思考:水葫芦破坏生态安全,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过渡:作为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类的安全也是离不开生态的,而国家安全更是需要人类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维护国家安全》,过渡到课时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 (一)国家安全需要我们的行动 活动一:生活思考——生态安全急需保护 (展示教材P99“运用你的经验”和以下图片) 思考:怎样避免发生类似的行为,更好地维护生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生态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都跟我们个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 (二)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 活动二:情境再现——“一位渔民的重大发现” (展示教材P100“探究与分享”的内容) 1.思考:你如何评价该渔民的行为?

2.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目标导学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三)分清楚违法行为和正义行为 活动三:情境再现——明辨是非 (展示教材P101“探究与分享”及下列图片) 材料:遇到在军事禁区偷拍照片的人和遇到某企业偷排工业废水的现象。 1.思考:这两种行为的性质是否相同? 2.遇到以上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1.这是两种相同性质的行为,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2.我们要积极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活动四:感悟法律的尊严 (展现教材P101“相关链接”及P102“阅读感悟”的内容及下列图片) 思考:“阅读感悟”中的常某为什么会被批捕? 提示:《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可以看出,常某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必然受到法律制裁。 教师总结: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维护国家安全,我行动 活动五:小小讨论会 (展示活动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该做什么”为主题,开展一次讨论活动。综合相关案例,分析破坏国家安全的危害性。 (展示活动具体要求) 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第一步进行组内讨论,形成文字材料。第二步,各组分别选出一位代表陈述本组观点。第三步,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提示:(1)做法: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2)危害:威胁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结合具体材料分析)知识拓展:积极为维护国家安全作贡献。 教师总结: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

(完整版)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试题

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复习 1、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B、“长乐王回深父”中的“父”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D、“妇女无所幸”中所提到的“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 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书》被称为“前四史”。 3、“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语都曾在《琵琶行》中出现,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右迁”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在文中并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4、下列对文体常识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A、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的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 形象的文学色彩。 B、“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C、赋是秦朝时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 大量的描述。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B、“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视事”指官吏任职,“乞骸骨”指告老还乡。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为籍贯,“萧”为姓,“君圭”为名,“君玉”为字。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下车”是指从所乘车骑中下来。 6、下列对古代官职或官署名称的理解错误的是() A、教坊:唐代官设的教习歌舞技艺的机关。 B、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低的官。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而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称为孝廉。 D、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 7、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 D.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 8.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门宴》中项羽“按剑而跽”,就是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正式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内容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4.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5.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6.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7.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整体感知] 从1840年开始,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掠夺中国资源、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与欺凌。但同时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追求民族的独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但同时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本专题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从1840年到1900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进行英勇斗争。3、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清单] 一、1840年至1900年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1、背景、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优势,在世界各地强占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中国封建落后,内部危机严重,清朝妥协腐败。 2、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归纳为:赔二亿、割三岛、开四商、设工厂)

高一化学必修二综合练习

2019级高一下学期化学讲义十九(必修2综合复习)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小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2.下列有关化学与自然的开发利用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冶炼金属铁通常用热还原法 B.要使海水淡化通常有蒸馏法和离子交换法 C.用H2作为燃料的优点之一是燃烧后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D.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 3.以下反应最符合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 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D.用SiO2制备高纯硅 4.下列各组物质的相互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H2、D2和T2互为同位素 B.和互为同分异构体 C.金刚石、C60、石墨互为同系物 D.(CH3)2CHC2H5和CH3CH2CH(CH3)2属于同种物质 5.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①酸性:HClO4>H2SO4>H3PO4②最高正化合价:Cl>N>C③稳定性:HCl>HBr>HI④还原性:HCl>HBr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全部都正确 6.下列化合物的一氯代物的数目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CH3CH2CH2CH2CH2CH3②(CH3)2CHCH(CH3)2③(CH3)3CCH2CH3④(CH3)3CC(CH3)3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D.③=①>②>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教案

专题二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学习中国古代科学家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追求真理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的国度》中一句话导入。“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开放式设问:你觉得我国古代的哪些科技发明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授新: 一、造纸术 【成语故事】“学富五车”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典故吗? 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人称他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原来,他旅行时也爱学习,随车装着爱看的书。其实这些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一共装了5辆车,“学富五车”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要用现代的眼光看,这5辆车竹简上的字数加起来,顶多也不过我们现在阅读的这本历史教科书的字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纸在文化传播上的重要性。那么你知道在纸发明之前人们还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和纸相比有什么样的缺点? 竹、木、骨、帛,(多媒体展示)缺点:成本高,不易阅览收藏流传 问: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又由谁进行了重大改进?造纸术的改进有何意义与作用? (1)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纸的应用;(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西汉考古发现的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图片二蔡伦图像从考古和正史记载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1、知道纸产生的经过:西汉早期出现,东汉蔡伦进行了改进。 2、传播: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了懂得造纸技术的中国工匠。没过多久,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 3、影响 材料:在我国的造纸术没有传到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羊皮纸”作为代用品。据说抄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只羊的皮,价值昂贵。所以,那时欧洲的图书馆,用铁链子把书锁在桌子上,以免丢失;学生在学校里也买不起书。——钱伟长《我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①作用:使得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精品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总结 【导语】以下是老师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 “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 《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为典型代表,故又称“*体”。《离*》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风*”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往往将“风”、“*”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指《离*》,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 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结发 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罗敷 古代美女的通称。 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新妇 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下九 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六合

维护国家主权,确保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主权,确保海洋权益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数据,都是在"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这个前提下而言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处于相对和平态势,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国之间力量的角逐日趋激烈。 中国大陆周边海洋形势相对平稳,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在南海,目前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是资源之争。在东南亚地区,南沙群岛争端解决没有实质性进展,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 在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确保安全环境等方面,中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谨慎面对、妥善处理,积极参与,进而谋求最大的海洋安全局面和利益,从而为创建和谐的周边海洋环境,为综合国力的强盛提供保障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权益争端为甚。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政府声明不奏效、外交谈判谈不拢、军事打击打不得的尴尬局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明确我国海洋权益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目前面临什么形式的威胁,这样才能有方向和针对性得看待这一问题,为更好地保护海洋权益打下基础。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局势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岛屿被侵占。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有。日本拒不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在南海的南沙群岛,有40个岛屿被他国侵占,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8个。 就此次钓鱼岛问题,需要全面综合的分析认识。钓鱼岛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它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主权标志,而且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与军事等价值。其重大的战略价值使得中日双方都是十分重视,钓鱼岛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无数事实和资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理论是缺乏依据的,行为是有悖于事实的,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防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坚决保卫钓鱼岛的主权所有。钓鱼岛作为我国应有的主权,由于国家海军力量薄弱,邓小平执政时期就曾讲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的“弱者生存”的思想,加之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造成了目前中国政府的一味忍让。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的斗争不是过家家,一旦哪个国家出手就无法挽回。所以作为国民,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带来的考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2015.1

高三生物试题周练2015.1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老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③柳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④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⑤蛙红细胞、人肝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并不都有细胞周期,但这些细胞内的化 学成分都不断更新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 2.细胞内贮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A.核糖核酸B.脱氧核糖核酸 C.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3.下列关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RNA与DNA都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它们可提供遗传信息流动的模板 B.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只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D.神经递质的释放、质壁分离现象和吞噬细胞摄取抗原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4.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有关的细胞器和相关生理过程分别是 A.液泡、主动运输B.线粒体、液泡、渗透作用、主动运输 C.线粒体、主动运输D.线粒体、液泡、K+—主动运输、NO3——自由扩散5.如图表示某一生理过程以及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和②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只有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糖类等其它物质的合成不受基因控制 C.人类白化病症状是由酪氨酸酶缺乏所致,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D.不同结构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结构可能相同 6 A.维生素D和胆固醇属于脂质,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B.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在生物体的细胞中,酶的合成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D..洋葱的根细胞无叶绿体,所以用根尖细胞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株 7.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 会产生动作电位, 并沿神经纤维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文化常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例:敢以烦执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这是客气说法)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5、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是外交使者的意思。 6、朝济而夕设版焉: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7、以乱易整,不武:不武,指使用武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8、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补充: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1、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例:“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意义有: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6.姓。)2、竖子,对人蔑称。 例: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3、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例:“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4、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分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例:箕踞以骂曰(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 5、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淬,把烧红了的铁哭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 6、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遇害。 7、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8、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9、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邑,封地。 10、为副:做助手。 11、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12、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13、至陛下:陛,殿前的台阶。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4、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鸿门宴》

维护国家主权的方式有很多种

维护国家主权的方式有很多种 郑浩:韩国军控独岛给中日两国的启示 2010年09月18日10:05凤凰卫视核心提示:郑浩认为,钓鱼岛事件目前还正在发酵,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他个人判断到九一八,在国内的有些城市,可能会有一些民间反日示威具体行动,表达维护中国主权的诉求。因为钓鱼岛这个事件,可以看到中日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个正面的碰撞。而20世纪50年代,韩国对与日本有争议的独岛实施了夺取和军事控制,这一做法对于应该如何维护国家主权非常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凤凰卫视9月17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声扬:欢迎加入今天的《时事开讲》,就在中日就钓鱼岛事件吵的沸沸扬扬之际,香港的《亚洲周刊》刊登了一篇名为“韩国民间夺回独岛风云”的专题报道,讲述韩国是如何以实际的行动夺回独岛,也是日本称的竹岛,并且以多种的方式向韩国的国民宣传独岛主权。这个专题报道对于中日钓鱼岛主权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请时事评论员郑浩先生为我们做说明。郑先生首先可不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韩国是如何夺回独岛,也就是日本称的竹岛,以及他们这样的做法对中国有哪些具体的启示? 韩国军控独岛给中日两国的启示

郑浩:这个岛屿在中国来讲是叫独岛,在日本的方面叫做竹岛,韩国方面已经多次的向全世界公开的宣称,就是在世界上,在世界的版图上从来没有竹岛,只有独岛。那么也显示出韩国方面他们对捍卫国家主权的这样一种宣誓,这样一种立场。那么你刚才提到《亚洲周刊》在最新的一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实际上《亚洲周刊》它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钓鱼岛这个事件做了一个专题,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谈到了韩国在独岛问题上所采取强硬的一些立场,看了这片文章之后我觉得韩国的有关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中国有一定的启示,当然对日本来讲它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关于日本这一部分我们稍候再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简单的这样一个背景,就是在1953年的时候,当时有一名退伍的韩国军人,他是一个上士,退休的时候他是受过伤的,这个年轻人当年23岁,就是1953年的时候是23岁,叫做洪淳七。他在退役之后有一天他看到了有一个报道,就是日本的军人在独岛上有一个碑子,宣示这是日本的领土,因此他非常的气愤。他就和40多名叫独岛义勇军守碑队购买了武器,然后在4月20号的时候,分两路登上了独岛,并且把日本的守军全部都赶走了。从那以后,就是从1953年4月份开始成功的夺回了独岛之后,他用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独自的来守护这样一个岛屿,这上面也有义勇的守备军,并且在1953年到1957年这段时间里

地理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黄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题(一) 2014.6 一、单项选择题(40个题,每题1.5分,共60分) 读右图做1-2题. 1、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 A.出生率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第C种人口增长模式,其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A.频繁的战争,医疗卫生条件差 B.生活质量的下降 C.出生率的下降 D.人口的老龄化 3、右图为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曲线分别表示 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 类型)示意图。曲线③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体现最 明显的是( ) A.伦教 B.巴西利亚 C.新德里 D.乌兰巴托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4~7题。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但是也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 部地区,主要原因分别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5.近些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⑤ 6.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⑥ 7.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 定性因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 A.① B.② C.③ D.⑥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右图为1964~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据图回答8~9题。 8.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9.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二 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同步练习-精选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二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选择题 1.右图为明代徐温的《墨葡萄图》,题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 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诗画艺术风格是 A.山水画,重视写实B.文人画,重视写意 C.风俗画,刻画习俗D.人物画,形神俱备 2.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A.徽调、秦腔 B.昆曲、徽调 C.昆曲、汉调 D.徽调、汉调 3.右图为楼兰文书残纸(约公元3世纪中叶—公元4世纪中叶遗物),对该文物解读不正确的是 A.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是反映魏晋时期的文物资料 C.为研究古楼兰社会生活提供了史料 D.有助于研究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 4.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就已经熟悉商品经济了。”邓小平指的这幅画可能是() A.《步辇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女史箴图》 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如我们将看到的,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该材料主要说明 A.汉字对中国统一的作用 B.汉字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中国文明的统一、连续 D.汉字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6.京剧《铡美案》说的是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贪图富贵,被招驸马后抛弃妻儿,甚至追杀妻儿,最后被包青天正法的故事。这部戏曲至今被各种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并广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该剧 A.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 B. 符合大众的价值取向 C. 有利于露天广场演出 D. 唱腔优美和文辞典雅 7.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汉字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B.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楷书D.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 8.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 A.以市民自然需求为主流B.以文人抒情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官方通用文字是 A.小篆B.大篆C.隶书D.楷书 10.下列作品中描写市井生活的是 A. 顾恺之《女史箴图》 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 阎立本《步辇图》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1.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是: 12.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B.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小说的出现和繁荣D.“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13.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