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采油工程各种指标计算统计方法

采油工程各种指标计算统计方法

采油工程各种指标计算统计方法
采油工程各种指标计算统计方法

第一章 机械采油

1.油井运行效益指标计算方法

⑴油井利用率

%100K ?-=

∑∑∑y

z

x c n

n n (1-1)

式中:C K 一油井利用率,%;

∑x

n —开井生产井数,口; ∑z

n 一总井数,口; ∑

y

n —计划关井数,口。

注1:开井生产井数是指在统计期内月连续生产24h 以上且当月累计产油1t 以

上的油井;间歇抽油机井有间歇抽油制度的井。

注2:计划关井是指经厂总地质师审定报开发部批准关井的井。 ⑵油井时率

%100?=

∑∑r

w r

T

T f (1-2)

式中:r f —油井有效生产时率,%;

∑w T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h ; ∑r

T —统计期内统计井实际生产时数之和,h 。

注:间歇采油井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是按间歇井制度规定的时数计算,

每天上报的时数不能超过制度规定的时数;当月新投的油井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为投产之时起至本月结束之时的累计时数。

⑶油井检泵率

%100k ?=

∑∑cz

cj

cj

n

n (1-3)

式中: cj k —油井检泵率,%;

∑cj n —油井截止统计之日的年累检泵井次,口; ∑cz

n

—统计之日油井总井数,口;

注:当月检泵井次是指当月作业验收定性为检泵作业的油井井次;年累检泵井次是

指统计日当年的累计油井检泵作业井次;同一口井一年内多次检泵,算为多井次;检换泵

按检泵统计。

⑷检泵周期

①股份有限公司单井检泵周期计算方法

单井检泵周期是指油井最近两次检泵作业之间的实际生产天数。 a)因主客观原因停产而未及时上修的井,停产之日即为本周期截止日; b)油井不出油而未及时作业检泵的井,不出油之日即为本周期的截止日; c)间歇抽油井的检泵周期按开井生产的实际天数计算,扣除全天关井的天数; d)新井上抽和自喷转抽井到统计之日为止仍继续正常生产的井,从开抽之日起

至统计之日止,若连续生产天数大于本厂平均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连续生产天数小于本厂平均检泵周期,则该井不参加统计;

e)凡已进行过检泵作业的井,若到统计之日止仍继续生产,其检泵周期统计方

法:

1)连续生产天数大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

期,反之,若本次连续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

2)凡进行措施如压裂、酸化、防砂、卡堵水、换泵、补孔和动管柱测压等,到

措施之日止,若本次生产天数大于该井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本次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本次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日期,措施之后开抽的日期即为下一检泵周期的开始;

3)措施作业同时进行检泵换泵者,按检泵算。 ②单井检泵周期

实际检泵周期是指油井检下泵投产之日到下一次起泵作业之间所经历的天数。 平均检泵周期

∑∑=

a

d p

n

T T (1-4)

式中:p T 一平均检泵周期,d ;

∑d T 一统计井检泵周期之和,d ; ∑a

n

一统计井数之和,口。

⑸免修期

免修期是最末次检下泵投产之日到统计日期之间的天数。

平均免修期

∑∑=

a

m m

n

T T (1-5)

式中:

m

T 一平均免修期,d ;

∑m

T 一统计井免修期之和,d ; ∑

a

n 一统计井数之和,口。

⑹抽油机泵效

%100?=

L

S

d Q Q η (1-6) %100?=

∑∑L

S p

Q

Q η (1-7)

n FSnt Q L KS 60=?= (1-8)

式中:d η—单井泵效,%;

S Q —单井实际日产液量,m 3/d ; L Q —单井抽油泵理论日产液量,m 3/d ;

p η—平均泵效,%;

∑S Q 一统计井的S Q 之和,m 3

/d ;

∑L

Q

—统计井的L Q 之和,m 3

/d ;

F —抽油泵活塞截面积,m 2; S 一光杆冲程,m ;

n 一冲次,min -1

t 一日生产时间(连续抽油井为24h ,间歇抽油井按间歇制度规定生产时间计算),h 。 K —排量系数,其中间歇抽油泵排量系数为K t

24

。 泵径(mm )

28

32

38

44

56

57

70

83

95

K 值

0.89 1.16 1.63 2.19 3.54 3.67 5.54 7.79 10.2

注:泵效大于80%和连喷带抽井不参加平均泵效的统计;注水开发稠油井泵效参

加统计,注蒸汽开采稠油井泵效另行统计。

⑺电泵排量效率

%100E m

?=

Q Q S

(1-9)

%100E m

?=

∑∑Q

Q S

(1-10)

式中:E 一单井排量效率,%; S Q 一单井实际排量,m 3/d ;

m Q 一单井设备理论排量,安装变频井理论排量为:50

实际频率单井铭牌排量?

,m 3

/d ; E 一平均排量效率,%;

∑S

Q 一统计井的S Q 之和,m 3

/d ;

∑m

Q 一统计井设备理论排量之和,m 3

/d 。

⑻螺杆泵泵效

%100?=

L

S

l Q Q η (1-11) ??=n Q L 1440 B Q ?10-6 (1-12)

%100L

?=∑∑

Q

Q S

l η (1-13)

式中:l η— 螺杆泵泵效,%;

S Q 一单井实际排量,m 3/d ;

Q L ─ 螺杆泵的理论排量,m 3/d ; n ─ 转子的转速, r/min 。

B Q ─ 泵的几何排量,ml/r 。

l η— 螺杆泵井平均泵效,%;

∑S

Q 一统计井的S Q 之和,m 3

/d ;

∑L Q 一统计井设备理论排量之和,m 3

/d 。

⑼抽油机井综合返工率

%100k ?=

∑∑N

n cn

zf (1-14)

式中: zf k —抽油机井综合返工率,%;

∑cn

n —抽油机井保修期内年累检泵井次,口; ∑N

—年累油井施工总井次,口。

注:抽油机井保修期泵型小于ф70mm 抽油泵保修期为1年,泵型大于或等于ф70mm

抽油泵保修期为8个月。

⑽动液面

z

c d H H H -=

(1-15)

∑∑=

a

d

d n

H H (1-16)

ρ

t

z P H ?

=102 (1-17)

式中:d H —单井动液面,m ;

c H 一单井实测动液面深度,m ; z H 一单井套压折算的液柱,m ;

d H 一平均动液面,m ;

∑d

H 一统计期内最近一次统计井动液面之和,m ; ∑a n —统计井数之和。

t P 一套压,MPa ;

ρ一套管环形空间液体相对密度。

⑾沉没度

单井沉没度是指泵挂深度与动液面深度之差。 平均沉没度

∑∑=

a

b

s

n

L L (1-18)

式中:s L 一平均沉没度,m ;

∑b

L —统计期内最近一次统计井沉没度之和,m 。 ∑a

n

—统计井数之和

注:平均沉没度不得以平均泵挂深度减平均动液面算出,应为分井统计值之和。

⑿流压

油井在正常生产时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叫流动压力,单位兆帕MPa 。

()1000

g

h H P P t ?-+

=ρ动流 (1-19)

式中:P 流—折算流压,MPa

P t —套压实际测量值,MPa;

h 动—动液面实际测量值,m ; H —油层中部深度,m ;

ρ—混合液密度,

可通过()ηρηρρ?+-?=w o 1计算得出,其中ρo 原油密度,计算时取0.86 t/m 3

。ρw 水的密度,计算时取1.0 t/m 3

;η为油井含水值;

g —重力加速度,取值为9.8m/s 2。

2.油井动态控制指标计算方法

⑴油井合理率

%100e

?=

∑∑n

n

W 合合 (1-20)

式中:合W —油井合理率,%;

∑合

n —合理区井数,口;

∑e

n

一上图总井数,口。

注:合理区井数是指动态控制图中合理区的总井数。 ⑵动态控制图上图率

%100s ?-=

∑∑∑m

a

e n

n n W (1-21)

式中:s W 一动态控制图上图率,%;

∑e n 一上图总井数,口; ∑a

n 一 总井数,口; ∑m

n

一 免评井数,口。

注:免评井是指参评当月计划关井、试验井、套变待大修等原因无法测动液面、示

功图的井以及新投产三个月内的井。

⑶抽油机井正抽率

%100?=

∑∑e

n

n W 正正

(1-22)

式中:正w —抽油机井正抽率,%;

∑正

n —正抽井数,口;

∑e

n

—上图总井数,口。

注1:正抽井是指示功图显示为正常、供液不足、气体影响的井。

注2:上图总井数是指当月有同步资料(示功图、动液面)并且上图参评的井数。 ⑷抽油机井断漏率

%100e

?=

∑∑n

n W 断断

(1-23)

式中:断W —抽油机井断漏率,%;

∑断

n —断脱漏失区井数,口;

∑e

n

—上图总井数,口。

注:断脱漏失区井数是指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中断脱漏失区的总井数。 ⑸抽油机井控制率

%100e

?=

∑∑n

n W 控控 (1-24)

式中:控W —抽油机井控制率,%;

∑控

n —控制区井数,口;

∑e

n

—上图总井数,口。

注:控制区井数是指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中控制区的总井数。 ⑹电泵井供液不足区百分数

%100e

?=

∑∑n

n W 供供 (1-25)

式中:供W —电泵井供液不足区百分数,%;

∑供

n —供液不足区井数,口;

∑e

n

—上图总井数,口。

注:供液不足区井数是指电泵井动态控制图中供液不足区的总井数。 ⑺电泵井核实资料区百分数

%100e

?=

∑∑n

n W 核核

(1-26)

式中:核W —电泵井核实资料区百分数,%;

∑核

n —核实资料区井数,口;

∑e

n

—上图总井数,口。

注:核实资料区井数是指电泵井动态控制图中核实资料区的总井数。 ⑻电泵井生产异常区百分数

%100e

?=

∑∑n

n W 异异

(1-27)

式中:异W —电泵井生产异常区百分数,%;

∑异

n —生产异常区井数,口;

∑e

n

—上图总井数,口。

注:生产异常区井数是指电泵井动态控制图中生产异常区的总井数。 ⑼抽油机设备利用状况

抽油机设备合理井数

合理区井数是指抽油机井设备动态管理图中合理区的总井数, 即扭矩利用率40%<m η≤95%且负荷利用率50%<F η≤95%的井数。 抽油机设备欠载井数

欠载井数是指抽油机井设备动态管理图中欠载区的总井数, 即扭矩利用率m η≤40%或负荷利用率F η≤50%的井数。 抽油机设备超载井数

超载井数是指抽油机井设备动态管理图中超载区的总井数, 即扭矩利用率m η>95%或负荷利用率F η>95%的井数。 ⑽抽油机井冲程利用率

%100?=

m

s

s S S η (1-28)

%100s ?=

∑∑m

s

S

S η (1-29)

式中:s η一单井冲程利用率,%;

s S 一单井实际冲程长度,m ;

m S —单井设备铭牌最大冲程长度,m ; s η—平均冲程利用率,%;

∑s S 一统计井实际冲程长度之和,m ;

∑m

S

一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冲程长度之和,m 。

⑾抽油机井冲次利用率

%100?=

m

s

n n n η (1-30) %100n ?=

∑∑m

s

n

n η (1-31)

式中:n η一单井冲次利用率,%;

s n 一单井实际冲次,m ;

m n —单井设备铭牌最大冲次,m ; n η—平均冲次利用率,%;

∑s n 一统计井实际冲次之和,m ;

∑m

n

一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冲次之和,m 。

⑿抽油机井载荷利用率

%100?=

m

s

F F F η (1-32) %100?=

∑∑m

s

F

F

F η (1-33)

式中:F η—单井载荷利用率,%;

s F 一单井实际最大载荷,kN ;

m F —单井设备铭牌最大载荷,kN ; F η—平均载荷利用率,%;

∑s

F 一统计井实际最大载荷之和,kN ; ∑m

F

—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载荷之和,kN 。

注:实际最大载荷是指示功图中实测的最大载荷值。 ⒀抽油机井扭矩利用率

%100?=

m

s

m M M η (1-34) %100m ?=

∑∑m

s M

M η (1-35)

式中:m η—单井扭矩利用率,%;

s M 一单井实际最大扭矩,kN ·m ;

{})

(功图实测最小载荷功图实测最大载荷在用冲程在用冲程P P S S k M s -+?=236.03.0。泵径<56mm,K

取1,泵径≥56mm,K 取1.22。

若是双驴头实际扭矩为:{}

)(功图实测最小载荷功图实测最大载荷在用冲程P P S M s -=22.0 m M —单井设备铭牌扭矩,kN ·m ; m η—平均扭矩利用率,%;

∑s M 一统计井实际最大扭矩之和,kN ·m ; ∑m

M

—统计井设备铭牌扭矩之和,kN ·m 。

⒁抽油机井平衡比

%100I I umax

dmax

?=

φ (1-36) 式中:φ一单井平衡比,%;

dmax I —抽油机下冲程最大电流,A ; umax I —抽油机上冲程最大电流,A ;

注:φ值在85%~100%之间的抽油机井为平衡。

%100?+=

∑∑∑不平

n

n n K φ (1-37)

式中: φk —平衡率,%

∑平

n —平衡井数 ∑

不平

n —不平衡井数

⒂螺杆泵井转数利用率

%100ln ?=

lm

l

n n η (1-38) %100ln ?=

∑∑lm

l

n

n η (1-39)

式中:ln η一螺杆泵井单井转数利用率,%;

l n 一单井实际转数,r/min ;

lm n —单井设备铭牌最大转数,r/min ;

ln η —平均转数利用率,%;

∑l

n 一统计井实际转数之和,r/min ;

∑lm

n

一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转数之和,r/min 。

⒃螺杆泵井平均电流

∑∑=

a

a I I n

(1-40)

式中:I 一平均电流,A ;

∑a

I

一统计井电流之和,A ; ∑a

n

一统计井数之和,口。

注:电流是指螺杆泵正常生产时,实测的电机工作电流。 ⒄泵挂

单井泵挂深度是指钻井平台转盘方补心上平面至泵底部的深度。

La=L 1+l+h+l ′ (1-41)

式中:La —泵挂,m ;

L 1—泵以上的油管总长度,m ; l —泵筒长度,m ; h —油补距, m ;

l ′—油管挂短接长度,m 。

平均泵挂深度

∑∑=

a

a

p n

L L (1-42)

式中:p L —平均泵挂深度,m ;

∑a

L 一统计井泵挂深度之和,m ; ∑a

n

—统计井数,口。

⒅油压

油、气、水三相混合流体从泵流到井口后的剩余压力。 ⒆套压

套管压力t P 简称套压。它表示油、套管环形空间内,油和气在井口的剩余压力。

第二章 措施工艺效果

1.三换

三换是指结合检泵抽油泵小泵换大泵、电泵小泵换大泵、螺杆泵小泵换大泵和纯换泵抽油泵小泵换大泵、电泵小泵换大泵、螺杆泵小泵换大泵。

2.换抽

换抽指一种机械采油方式换成另一种机械采油方式。

3.转抽

转抽指自喷井、水井转为有杆泵、电泵、螺杆泵等方式生产。

4.堵水有效

堵水后日增油1.0t 以上或含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5.酸化有效

酸化后注入井注入量增加或油压下降;酸化后油井产油大于酸化前油井产油或产液大于酸化前产液。

6.压裂有效

压裂有效油井指压后产油大于压前产油的油井或产液大于压裂前产液,压裂有效注入井指压后油压下降或注入量增加的注入井。

7.调剖有效

调剖后调剖层段注采状况达到调剖设计要求。

8.补孔有效

油井在补孔后水驱单井增油大于3t/d 或累计增油300t 以上;聚驱油井以改善注采关系为主,不考虑增油效果。

9.三换、换抽、转抽、调大参有效

三换、换抽、转抽、调大参等措施后增液(油)量大于零的井。

10.油井措施效果

⑴平均单井措施效果

前后Q Q Q -=? (2-1)

式中: Q ?—措施后平均单井增液(油)量,t/d ;

后Q —措施后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日产液(油)量,t/d ;

前Q —措施前平均单井正常日产液(油)量,t/d 。 ⑵单井累计效果

d Q Q Q ?-=?)(前后累 (2-2)

式中:累Q ?—单井累计增液(油)量,t/d ;

后Q —措施后单井有效期内平均日产液(油)量,t/d ;

d —措施后有效天数,d ;

注:计算措施初期效果时,初期产液量选措施投产3天后的正常产液(油)量。

⑶堵水井平均单井降液(水)

后前C C C -=? (2-3)

式中:C ?—平均单井降液(水)量,t/d ;

前C —堵水前单井平均正常产液(水)量,t/d ;

后C —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单井平均产液(水)量,t/d 。 ⑷堵水井平均单井含水下降差值

前后N N N -=? (2-4)

式中:N ?—平均单井含水下降差值;

后N —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含水值; 前N —堵水前平均单井含水值。

⑸措施累计效果

i i i n

D Q Q P ?-=?∑)前(1 (2-5)

式中:P ?—累计增油(液),t ;

i Q —第i 口井在有效期内平均产油(液)量,t/d ; 前i Q —第i 口井措施前单井平均正常产油(液)量,t/d ; D i —第i 口井的有效期,d 。

⑹堵水井累计降水(液)

i i i n

D W W U ?-=?∑)前(1 (2-6)

式中:U ?—累计降水(液),m 3

前i W —第i 口井在有效期内平均产水(液)量,m 3

/d ;

i W —第i 口井堵水前单井平均正常产水(液)量,m 3

/d ; D i —第i 口井的有效期,d 。

⑺有效率

%1002

1

?=

n n η (2-7) 式中:η一有效率,%;

1n 一有效井数; 2n —施工总井数。

⑻平均有效期

i n

D n D ∑=1

1 (2-8)

式中:D 一平均有效期,d ;

i D 一第i 口措施井的有效期,d ; n —有效井数。

11.水井措施效果

⑴平均单井油压差值

前后P P P -=? (2-9)

式中:P ?—平均单井油压差值,MPa ;

后P —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油压,MPa ; 前P —措施前平均单井油压,MPa 。

⑵平均单井增注

前后Q Q Q -=? (2-10)

式中:Q ?—平均单井增注量,m 3

/d ;

后Q —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注入量,m 3

/d ;

前Q —措施前平均单井注入量,m 3

/d 。

⑶累计增注

i i i n

D Q Q P ?-=?∑)前后(1

(2-11)

式中:P ?—累计增注, m 3

后i Q —第i 口井有效期内平均注入量,m 3

/d ;

前i Q —第i 口井措施前注入量,m 3

/d ;

D i —第i 口井的有效期,d 。

第三章 节能降耗

1.机械采油系统效率测试及计算方法

⑴单井的系统效率

抽油机的有效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为抽油机井系统效率。

%1001

2?=

p p η (3-1)

①电动机输入功率

电动机从电源吸取的功率,称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用指针式三项电能表测量时,用下式计算输入功率: P

P

p

t

N K

n p ???=36001 (3-2)

式中:P 1—输入功率,kW ; K —电流互感器变比,常数;

p n —有功电能表耗每小时所转圈数,r/h ;

p N —有功电能表耗电为1 kW·h 时所转圈数,r/( kW·h); p t —有功电能表转n P 圈所用时间,s 。

②机械采油井的有效功率

在有效扬程下,以一定排量将井下液体提升到地面所需要的功率。

86400

2

g

H Q P ???=ρ (3-3) 式中:P 2—有效功率,kW ; Q —油井产液量,m 3

/d ;

H —有效扬程,g

p t p o H d H ??-+

=ρ1000

)(,m ;

ρ—油井液体密度,w w w f f ρρρ?+?-=0)1(,t/m 3

; g —重力加速度,g=9.8m/s 2

d H —油井动液面深度,m ;

o

P —油管压力,MPa ;

t P —套管压力,MPa ; w f —含水率;

o ρ—油的密度,t/m 3;

w

ρ—水的密度,t/m 3

⑵∑∑==?=n

1i i

i

n 1i i 有有计算区块系统效率加权平均

P

P η (3-4)

式中:P 有i —消耗功率,kW ;

i η—系统效率,%。

⑶抽油机光杆功率

光杆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各种阻力所消耗的功率为抽油机的光杆功率。

60000

3n s f d S d A p ???= (3-5)

式中:P 3—光杆功率,kW ; A —示功图的面积,mm 2

d S —减程比,m/mm ; d f —力比,N/mm ;

s n —光杆实测平均冲次,min -1 。

⑷抽油机井的地面效率

光杆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为抽油机井地面效率。

p p d

1

3

=η (3-6) ⑸抽油机井的井下效率

有效功率与光杆功率的比值为抽油机井井下效率。

p p i 3

2=

η (3-7)

2.机械采油节能率计算公式

⑴有功节电率

应用节能设备前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之差与应用节能设备前吨液百米

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的比值。

1001

2

1?-=

W W W JY ξ% (3-8) 式中:JY ξ—有功节电率,%;

W 1—应用节能产品前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kW*h/(102

m*t); W 2—应用节能产品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kW*h/(102m*t)。

⑵无功节电率

定义:应用节能设备前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无功耗电量之差与应用节能设备前吨

液百米提升高度无功耗电量的比值。

1001

2

1?-=

Q Q Q JW ξ% (3-9) 式中:JW ξ—有功节电率,%;

Q 1—应用节能产品前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无功耗电量,kvar*h/(102

m*t);

Q 2—应用节能产品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kvar*h/(102

m*t)。

⑶综合节电率

100)

(1

12121??+-?+-=

Q K W Q Q K W W q q J ξ% (3-10)

式中:J ξ—综合节电率,%;

q K —无功经济当量,kW/kvar (q K 取值按GB/T12497的规定执行0.03-0.1)。

3.机采井相关计算公式

⑴有功功率

在二端网络中消耗的电功率是指平均功率,也称为有功功率。 ⑵装机功率

机采井所装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单位,kW)。 ⑶功率利用率

实际消耗功率与电动机额定功率的比值。

n

P P 有=

η (3-11)

式中:η—电动机功率利用率,%; P 有—有功功率,kW ;

P n —电动机额定功率,kW 。

⑷吨液耗电

日耗电与日产液的比值为吨液耗电。

t

P P 24?=

有 (3-12)

式中:P ---吨液耗电,kW.h/t ; P 有---有功功率,kW ; t---日产液,t/d 。

⑸百米吨液耗电

h

t P P h ???=

100

24有 (3-13)

式中:P h ---百米吨液耗电,100kW.h/t ; P 有---有功功率,kW ; t---日产液,t/d

h---动液面深度,m 。

⑹当年节电量

自节能技术应用后正常运行起至年底的总节电量,即为当年节电量。

4.机采井系统效率统计标准

⑴测试率

实际测试井数占计划测试总数的百分比。 ⑵加权平均计算法

取全厂抽油机井的产液、含水、动液面、油压、套压、有功功率等数据的平均数

作为计算参数,然后将计算参数带入到系统效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第四章 井下作业工艺

1.井下压裂工艺

⑴上年度继续有效

上一年度压裂井目前产油大于压前正常产油的油井。

⑵压裂井数

本年度实施压裂井数。

⑶验收井数

经厂油田科验收压裂合格的井。

⑷有效井数

压裂后产油大于压前正常产油或产液大于压裂前产液的油井井数。

⑸压裂层数

压裂层段数。

⑹平均单层加砂量

合计加砂量与压裂层段数的比值。

⑺计产井数

效果对比井数。

⑻平均单井(砂岩、有效)厚度

压裂井的压裂层厚度(分砂岩、有效)合计与压裂井数的比值。

⑼低效井比例

低效井井数占压裂井数的百分比。低效井为压裂后增油且增油量小于3t/d的井。

⑽增液强度

压后单井日增液量与单井有效厚度的比值,单位t/(d·m)。

⑾增油强度

压后单井日增油量与单井有效厚度的比值,单位t/(d·m)。

2.井下大修工艺

⑴非套损井

非套损井指进行解卡打捞施工且套管完好的井。

⑵套损井

指套管变形、错断、外漏及破裂的井。当同时出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套损情况时,按照错断、变形、破裂和外漏的顺序确定套损类型。

⑶变形

由于套管本身局部位置质量差,强度不够,在固井质量差及长期注采压差作用下,套管局部某处产生缩径,而某处扩径的现象。

⑷错断

套管在岩体滑移的作用下被剪断,发生横向错位,这种现象叫作套管错断。

⑸破裂

套管由于受到地层应力的作用,或因注采压差及作业施工压力过高而破损。

⑹外漏

由于地表浅层水的电化学作用,长期作用在套管某一局部位置,或者由于螺纹不密封等长期影响,套管某一局部位置将会因腐蚀而穿孔。

3.井下堵水工艺

⑴施工井数

本年度堵水施工总井数。

⑵成功井数

施工中堵水管柱无问题的井数。

⑶机械堵水成功井

成功井指堵水管柱深度合格、管柱无漏失、封隔器座封后溢流量变小、丢手正常井。

⑷化学堵水成功井

成功井指施工中化堵后承受压差10.0MPa以上,并稳定15分钟以上,封堵目的层无吸入量井。

⑸跨年有效井数

上一年度堵水井在本年度仍然有效的井数。

⑹跨年度增油

跨年有效堵水井在本年度内的增油量,单位t。

⑺跨年度降水

跨年有效堵水井在本年度内的降水量,单位m3。

4.水井重配调整施工工艺

⑴方案变动井统计原则

层段细分、层段重组、大修分层、压裂分层、笼统改分层等而施工的井。

⑵封隔器失效

根据测试结果,层段间封隔器不密封造成失效。

⑶管漏

常用开发指标的计算

常用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开发指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评价、衡量油田开发效果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与参数,因此,各项开发指标的正确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简单介绍动态分析中一些常用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采油方面开发指标计算;二是注水方面的开发指标计算;三是压力指标开发的计算;四是其它开发指标计算。 一、采油方面的开发指标计算 1、采油速度:年采油量除以油田地质储量,它表示每年有多大一部分地质储量被采到地面上来,它也是衡量油田开发速度的一个很重要指标。 采油(液)速度=年产油(液)量/地质储量×100% 折算年产量=(月实际产量/该月日历天数)×365 折算采油速度=折算年产油量/地质储量×100% 例如:某油田地质储量800×104t,2005年生产原油20×104t。求2005年采油速度? 采油速度=20/800×100%=2.5% 2、采出程度:是指一个油田任何时间内累积产油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代表一个油田储量资源总的采出情况,用以检查各阶段采收率完成效果。 采出程度=截止到某一时间的累计产油量/地质储量×100% 例如:某油田地质储量1000×104t,截止到2003年累积生产原油280×104t。求截止到2003年的采出程度? 采出程度=280/1000×100%=28% 3、产油指数:指单位采油压差下油井的日产油(液)量,它代表油井生产能力的大小,可用来判断油井工作状况及评价增产措施的效果。 产油指数=日产油量/生产压差 例如:某采油井日产油量12t,地层压力10.2 MPa,流动压力4.2 MPa。求该井产油指数? 产油指数=12/(10.2-4.2)=2t/ MPa.d 4、产油强度:指单位有效厚度的日产油量,它是衡量油层生产能力的一个指标。 产油强度=日产油量/射开有效厚度

采油工程在线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采油工程》 学习中心:_______ 姓名:_李兵_ 学号:__936203__ 二、基础题(60分) 1、概念题(6题,每题5分,共30分) ①采油指数: 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日产油量称为采油指数,即油井日产油量除以井底压力差,所得的商叫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等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综合指标,采油指数等于单位生产压差的油井日产油量,它是表示油井产能大小的重要参数。 ②IPR曲线 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简称IPR曲线,又称指示曲线。就单井而言,IPR曲线是油气层工作特性的综合反映,因此它既是确定油气井合理工作方式的主要依据,又是分析油气井动态的基础。 ③自喷采油 油田开发早期,油井依靠油层天然能量将油从井底连续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 ④冲程: 发动机的活塞从一个极限位置到另一个极限位置的距离称为一个冲程。 ⑤酸化压裂 用酸液作为压裂液,不加支撑剂的压裂。酸化压裂主要用于堵塞范围较深或者低渗透区的油气井。 ⑥吸水剖面: 指的是水井各个层位对于注入水的分配比例,也是应用于调剖堵水,防止水窜,提高注入水在各个层位的波及系数,提高油层的驱油效率,从而提高采收率。2、问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①什么叫泵效,影响泵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泵的实际排量与理论排量之比的百分数叫泵效。 影响泵效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地质因素:包括油井出砂、气体过多、油井结蜡、原油粘度高、油层中含腐蚀性的水、硫化氢气体腐蚀泵的部件等;(2)设备因素:泵的制造质量,安装质量,衬套与活塞间隙配合选择不当,或凡尔球与凡尔座不严等都会使泵效降低。(3)工作方式的影响:泵的工作参数选择不当也会降低泵效。如参数过大,理论排量远远大于油层供液能力,造成供不应求,泵效自然很低。冲次过快会造成油来不及进入泵工作筒,而使泵效降低。泵挂过深,使冲程损失过大,也会降低泵效。

采油工程(1).

目录 1.设计任务 (1) 1.1设计目的 (1) 1.2设计内容 (1) 1.3设计原则 (1) 1.4设计步骤 (2) 2.基本数据 (2) 3.设计计算方法 (3) 3.1油井产能预测或流压的确定 (3) 3.1.1确定井底流压 (3) 3.1.2确定沉没压力 (3) 3.1.3确定下泵深度 (4) 3.2初选抽汲参数 (4) 3.2.1泵效 (4) 3.3初选抽油杆柱 (5) 3.4 有杆抽油装置的设计(API方法) (7) 3.4.1 S=3,N=8(Dp=44.45mm) (7) 3.4.2 S=2.67,N=9(Dp=44.45mm) (9) 3.4.3 S=2,N=12(Dp=44.45mm) (11) 3.4.4结论 (14) 4.参考文献 (14) 5.设计小结、体会与建议 (15)

1.设计任务 1.1设计目的 给定的新井和转抽井选定一套合理的机、杆、泵组合,并确定其合理的工作参数,并对目前的生产井调整工作参数。 1.2设计内容 在上述已知条件下,通过系统设计,最后可完成的设计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油井产量或已知产量下的流压; (2)计算各种载荷并确定系统中各机械设备(主要指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和原动机)的类型和规格; (3)确定系统的工作参数。 在确定系统中各机械设备的同时,还要选定系统的工作参数,这里只要指的是抽油机的冲程长度S、冲数n、所需的平衡力矩M。然后根据S,n,M即可进一步确定连杆销轴在曲柄上的位置、电动机小皮带带轮尺寸,以及平衡重的调整位置。 1.3设计原则 要合理地设计有杆抽油系统,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符合油层及油井的工作条件。 所选的抽油设备,应该适合该井或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诸如气候条件、地表条件、流体物性条件、生产维护条件等等。 (2)能充分发挥油层的生产能力。 所选择的抽油设备,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能满足油井在开发界限上的最大供液能力,以防止因抽油设备的限制而是油井生产受到影响。 (3)设备利用率较高且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所选的抽油设备,应在使用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有较高的载荷利用率、扭矩利用率、电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及计算题目分析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 第三章统计整理 a) 组距=上限-下限 b) 组中值=(上限+下限)÷2 c)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综合指标 i. 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 现象总量指标 5.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 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 iii. 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八章 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p x 2 2 2 2 x 2 p n (1)1N (2)p 1-p p 1-p (3)p 1-p μ= μ= σσ σδδ?? ?????→??→??→??→,最基本的是:若为:乘以-若不重复抽样类型抽样整为:若为群抽样: n N R r ??→??→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本国居民在国内或在国外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各经济活动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各经济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3、增加值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总产出扣除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及其他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劳务)之后的价值。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收入法或成本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4、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公共行政和国防等)。 5、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该指标与人口增长率的区别是未包含人口迁移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实际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 6、就业人员 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它包括:(1)全部职工;(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个体劳动者;(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农村劳动力。 7、失业人员及失业率 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失业人数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镇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的人数比重,也是分析就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8、下岗职工 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单位未安排任何一种劳动岗位,等待重新安排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单位“内退”人员、“轮岗及歇岗”期间的人员,由于单位原因“放长假”人员、“待岗”人员和单位停工、停产下岗、企业裁员下岗的人员。不包括下岗后仍在原单位参加转岗培训的人员。 9、下岗职工生活费 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原单位领取的无论以何种渠道和各种名义发放的基本工资、比例工资、生活费、补助费、救济金、困难职工补贴等现金和实物折款额。 10、下岗再就业职工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城镇劳动力抽样时点前一周内以各种形式为取得收入而劳动1小时以上的人。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为获取工资、实物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的国家法律所不禁止的、对社会有益的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活动。 11、平均工资及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情况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项目三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组距=上限-下限 a) 组中值=(上限+下限)÷2 b)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c)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例 按完成净产值分组(万元) 10以下 缺下限: 组中值=10—10/2=5 10—20 组中值=(10+20)/2=15 20—30 组中值=(20+30)/2=25 30—40 组中值=(30+40)/2=35 40—70 组中值=(40+70)/2=55 70以上 缺上限:组中值=70+30/2=85 项目四 统计描述 i. 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 5.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 象总量指标 6.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K = 计划数 实际数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实际完成程度 7. 计划完成程度(提高率):K= %10011?++计划提高百分数实际提高百分数 计划完成程度(降低率):K= %10011?--计划提高百分数 实际提高百分数

ii. 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或 iii. 变异指标 1. 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 加权 σ= 成数的标准差(1) p p p σ=-3.标准差系数: 项目五 时间序列的构成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n a a ∑=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连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日登记):∑ ∑=f af a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月/季度/年等登记):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1 212 11 21-++++=-n a a a a a n n Λ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试题及答案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油气层损害2.吸水指数3.油井流入动态 4. 蜡的初始结晶温度5.面容比 6.化学防砂 7. 破裂压力梯度8.财务内部收益率9.油田动态监测 10. 单位采油(气)成本 二、填空题 1.砂岩胶结方式可分为、、、。 2.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有、、、、和等评价实验。 3.常用的射孔液有、、、和等。 4.油田常用的清防蜡技术,主要有、、、、和等六大类。 5.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为、和三种类型。 6.目前常用的出砂预测方法有、、和等四类方法。 7.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和等。8.按防砂机理及工艺条件,防砂方法可分为、、和等。9.电潜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和之间的关系。 10.酸化过程中常用的酸液添加剂有、、、等类型。 11.水力压裂常用支撑剂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等。 三、简答题 1.简述采油工艺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2.简述油井堵水工艺设计的内容。 3.试分析影响酸岩复相反应速度的因素。

4.简述完井工程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5.简述注水井试注中排液的目的。 6.试分析影响油井结蜡的主要因素。 7. 简述油水井动态监测的定义及其作用。 8. 简述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进行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9. 简述注水工艺方案设计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10. 简述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设计的概念框架和设计特点。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油气层损害:入井流体与储层及其流体不配伍时造成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3.油井流入动态: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 4.蜡的初始结晶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原油中溶解的蜡开始析出时的温度。 5. 面容比:酸岩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6.化学防砂:是以各种材料(如水泥浆、酚醛树脂等)为胶结剂,以轻质油为增孔剂,以硬质颗粒为支撑剂,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后,挤入套管外地层中,凝固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渗透性的人工井壁,阻止地层出砂的工艺方法。 7.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8.财务内部收益率: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9.油田动态监测:通过油水井所进行的专门测试与油藏和油、水井等的生产动态分析工作。 10.单位采油(气)成本:指油气田开发投产后,年总采油(气)资金投入量与年采油(气)量的比值。表示生产1t原油(或1m3天然气)所消耗的费用。 二、填空题 1.砂岩胶结方式可分为基质胶结、接触胶结、充填胶结、溶解胶结。 2.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有速敏、水敏、盐敏、碱敏、酸敏和应力敏等评价实验。 3.常用的射孔液有无固相清洁盐水射孔液、聚合物射孔液、油基射孔液、酸基射孔液、乳化液射孔液等。 4.油田常用的清防蜡技术,主要有机械清蜡技术、热力清防蜡技术、表面能防蜡技术、化学药剂清防蜡技术、磁防蜡技术、微生物清防蜡技术等六大类。

采油工程报表计算列说明

1、 2、采油工程数据库所需报表及其数据源 工艺报表: 说明: (1)增油量:为恢复油量,应改为恢复油量; (2)数据来自管理科油水井大修效果统计数据(DDYB1、DDYB2)。 说明: (1)机械采油井总井数= 连开井数+间开井数+计关井数+自喷生产井数 (2)躺井率= 躺井井数/(机械采油井总井数-计关井数) (3)开井数= 连开井数+间开井数 (4)月理论排液量(吨)= 1440×3.14/4×泵径2×冲程×冲次×原油密度×30 (5)平均泵效= 月生产井核实产液量之和/月生产井的理论排量之和×100%(实际应为井口) (6)平均抽油时率= 开井数实际抽油时间和/开井数制度抽油时间和×100% (7)报表中涉及到的产量取自地质月报(其中产油量在地质报表数据的基础上乘以输差,即为核实产油量); 说明: (1)转抽井:指历年的自喷井或注水井改为机械采油生产;

(2) 上抽井:指当年投产的自喷井或注水井改为机械采油生产; (3) 增产液量、增产油量均来自地质报表(有些单位的增产油量乘了输差,即为核实增油量); (4) 其它各数据项可直接统计。 4、 说明: (1)躺井分类均根据地质报表的备注分出。 5、 说明: (1) 调参:指调整机械采油井的生产参数,包括地面调参和井下调参两部分。在面调参指改变抽油机工作参数,或换其它型号抽油机;井下调参指泵型泵级的调整和泵挂深度的调整。 (2) 增产液量、增产油量来自地质报表; (3) 应测示功图井次:按资料录取要求应录取的资料次数; (4) 示功图测试率=实测示功图井次/应测示功图井次×100% (5) 应测动液面井次:按资料录取要求应录取的资料次数; (6) 动液面测试率=实测动液面井次/应测动液面井次×100% (7) 其它各数据项可直接统计。 该表中的各项数据来自《动态控制图软件》的计算结果。 表中有关计算方法: (1) 上图率(%)=—————————×100% (2) 合理区(%)=—————————×100% (3) 供液不足区(%)=—————————×100% (4) 潜力区(%)=—————————×100% 统计上图井数 连开井开井数 合理区井数 统计上图井数 供液不足区井数 统计上图井数 潜力区井数 统计上图井数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治愈率%= [治愈人数(13)/出院病人数(12)] *100% 好转率%=[好转人数(14)/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死率%=[死亡人数(16/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床周转次数(次)=出院病人数“总计”(11)/平均开放病床数(20)病床工作日(日)=实际占用总床数(21)/平均开放病床数(20) 实际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数(21)/实际开放总床数(19) 出院者平均出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22)/出院人数“总计”(11)疾病构成%=(实际数/合计总数)*100% 增减数=本次数-上次数 增减率%=(增减数/上次数)*100%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病床周转率=每月(年)出院人数/科(院)床位数 *病床使用率是反映每天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比率,即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的总床日数之比。 *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应该从每天实际占床人数中累加得到,依据于各科室每日的动态报表中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出院人数住院天数的总和,依据于出院病人病案中住院天数,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用来计算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工作日 抗生素使用强度%=所有抗菌药物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4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者数/患者总数

瓦斯抽采指标计算方法

l 一评价单元抽采钻孔控制范围内煤层平均倾向长度, m ; 附录瓦斯抽采指标计算方法 A1预抽时间差异系数计算方法: 预抽时间差异系数为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天数减去预 抽时间最短的钻孔抽采天数的差值与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 天数之比。预抽时间差异系数按式(1)计算: max 式中:一预抽时间差异系数,% T max —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天数, d ; T min —预抽时间最短的钻孔抽采天数, do A2瓦斯抽采后煤的残余瓦斯含量计算 按公式(2)计算: W )G Q (2) 式中: W 一煤的残余瓦斯含量,m 3/t ; (7.9594) W )—煤的原始瓦斯含量,m/t ; Q 一评价单元钻孔抽排瓦斯总量,m 3; G 一评价单元参与计算煤炭储量,to 评价单元参与计算煤炭储量 G 按公式(3)计算: G L H 1 H 2 2R l n 技 R m (3) 式中:L 一评价单元煤层走向长度,m ; max T min 100% (1)

H i、H2 一分另U为评价单元走向方向两端巷道瓦斯预排等值宽度,m如果无巷道则为0; h i、h2 一分别为评价单元倾向方向两侧巷道瓦斯预排等值宽度,m如果无巷道则为0; R 一抽采钻孔的有效影响半径, m; m一评价单元平均煤层厚度,mi 3 —评价单兀煤的皆度,t/m。 H i、H2、h i、h2应根据矿井实测资料确定,如果无实测数据,可参照附表1中的数据或计算式确定。 附表1巷道预排瓦斯等值宽度

A3抽采后煤的残余瓦斯压力计算方法: 煤的残余相对瓦斯压力(表压)按下式计算: ab P CY 0.1 100 A d M ad 1 P CY 0.1 W CY ■- ■- 1 b(P CY 0.1) 100 1 0.31 M ad P a (4) 式中:W L残余瓦斯含量,”/t ; (7.9594) a,b一吸附常数;a=20.7739,b=1.6280 P CY一煤层残余相对瓦斯压力,MPa ,(0.101325 MPa) p a 一标准大气压力 A d 一煤的灰分,% (1.04) M ad 一煤的水分,% (11.09) 一煤的孔隙率,m3/ m3; (4.23) 一煤的容重(假密度),t/ m 3。(1.45) A4可解吸瓦斯量计算方法: 按公式(5)计算: W W CY W CC j (5) 式中:W j 一煤的可解吸瓦斯量,mvt ; 3 一 W CY一抽米瓦斯后煤层的残余瓦斯含也,m/t; W Cc 一煤在标准大气压力下的残存瓦斯含量,按公式 (6)计算。 …0.1ab 100 A d M ad 1 兀 W Cc ------------------------ ------------------------------------- ------------------------------- -------- 1 0.1b 100 1 0.31M ad (6)

油田开发主要工艺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油田开发要紧工艺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征求意见稿) 一、机械采油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石油行业、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的相关标准、规范及要求,经论证优选,打算以石油行业标准《抽油机和电动潜油泵油井生产指标统计方法》(SY/T 6126-1995)为基础,参考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确定出采油工艺指标12项:油井利用率、采油时率、泵效、检泵周期、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平衡度、冲程、冲次、抽油泵径、泵挂深度、动液面、沉没度、动态操纵图上图率,具体见下表。 机械采油指标论证确定结果表

1、油井利用率 油井利用率指油井实际开井数与油井应开井数的比值。 %100?-= y z x c n n n K (1) 式中:K c ——油井利用率,%; n x ——开井数,口; n z ——总井数,口; n y ——打算关井数,口。 注: ① 开井数指当月累积产油达到1吨以上(含1吨)的油井(含在册捞油井),或当月累积伴生气达到1千立方米以上(含1千立方米)的油井,为采油开井。 ② 打算关井包括测压或钻井关井,方案或试验关井,油田内季节性关井或压产关井。 ③ 油井利用率按月度统计,季度油井利用率按季度最后一个月(即3月、6月、9月、12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半年油井利用率以6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年度油井利用率以12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

2、采油时率 采油时率指开井生产井统计期内生产时刻之和与日历时刻之和的比值。 % 100?-= ∑∑∑r w r r D D D f …………… (2) 24 ∑∑= L w T D ………… (3) 式中:f r ——采油时率,%; ∑r D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天数之和,d ; ∑w D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无效生产天数之和,d ; ∑L T ——开井生产井累计停产时刻,h 。 注: ①采油时率统计基数为所有开井生产井,其中新投产井在投产第一个月不予统计。 ②开井生产井累计停产时刻包括停电、洗井、停抽、维修保养等时刻,不包括测压停产、措施、大修等正常安排的停井时刻。 ③间开井等待液面上升的时刻应计入生产时刻内(即间开井应按照正常生产井来计算采油时率)。

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二、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分述如下。 (一)积差相关系数 1. 积差相关系数又称积矩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 )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故也称皮尔逊相关。这是一种求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 积差相关系数记作XY r ,其计算公式为 ∑∑∑===----= n i i n i i n i i i XY Y y X x Y y X x r 1 2 1 2 1 ) ()() )(( (2-20) 式中i x 、i y 、X 、Y 、n 的意义均同前所述。 若记X x x i -=,Y y y i -=,则(2-20)式成为 Y X XY S nS xy r ∑= (2-21) 【 式中 n xy ∑称为协方差,n xy ∑的绝对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两列变量的一致性程 度。然而,由于X 变量与Y 变量具有不同测量单位,不能直接用它们的协方差 n xy ∑来表示两列变量的一致性,所以将各变量的离均差分别用各自的标准差 除,使之成为没有实际单位的标准分数,然后再求其协方差。即: ∑∑?= = )()(1Y X Y X XY S y S x n S nS xy r Y X Z Z n ∑?= 1 (2-22) 这样,两列具有不同测两单位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测量计算。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符合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都是等距的或等比的测量数据;(2)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必须是正态的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单峰分布;(3)两列变量必须具备一一对应关系。 2.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利用公式 (2-20)计算相关系数,应先求两列变量各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求离中差的乘积之和。在统计实践中,为方便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并利于计算机计算,一般会将(2-20)式改写为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计算XY r 的公式。即: ∑∑∑∑∑∑∑---= 2 22 2) () (i i i i i i i i XY y y n x x n y x y x n r (2-23) (二)| (三)等级相关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只要条件许可,人们都乐于使用积差相关系数来度量两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有时我们得到的数据不能满足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条件,此时就应使用其他相关系数。 等级相关也是一种相关分析方法。当测量得到的数据不是等距或等比数据,而是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者得到的数据是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但其所来自的总体分布不是正态的,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这时要求两列变量或多列变量的相关,就要用等级相关的方法。 1. 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用R r 表示,它适用于两列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总体为非正态的等距、等比数据。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基本公式如下: ) 1(612 2--=∑n n D r R (2-24) 式中: Y X R R D -=____________对偶等级之差;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 如不用对偶等级之差,而使用原始等级序数计算,则可用下式 )]1() 1(4[13+-+?-= ∑n n n R R n r Y X R (2-25) 式中: X R ___________X 变量的等级; Y R ____________Y 变量的等级;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2-25)式要求∑∑=Y X R R ,∑∑=2 2Y X R R ,从而保证22Y X S S =。在观测变量中没有相同等级出现时可以保证这一条件。但是,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搜集到的观测变量经常出现相同等级。在这种情况下,∑∑=Y X R R 的条件仍可得

长庆油田采油采气工程工艺技术指标

附件1: 长庆油田采油采气工程工艺技术指标 设置论证情况 本次采油采气工程工艺指标设置是依据国家、石油行业、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相关规范、制度及规定,同时结合长庆油田开发实际,经多部门论证优选,初步确定出机械采油、油田注水、井下作业、采气工艺、油田集输、气田集输六个专业41项指标(其中:采油7项、作业8项、注水7项、采气6项、油田集输6项、气田集输7项),并对指标的计算与统计方法进行规范统一,具体如下: 一、机械采油指标 参照石油行业标准《抽油机和电动潜油泵油井生产指标统计方法》(SY/T 6126-1995)为基础,参考石油行业、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的相关标准、规范及要求,确定出采油工艺指标7项:油井利用率、采油时率、泵效、检泵周期、免修期、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平衡度,具体见下表: 机械采油指标论证结果表

二、井下作业指标 参照石油行业、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的相关标准、规范及要求,通过论证优选,初步确定井下作业生产指标8项:措施有效期、措施有效率、平均单井作业频次、平均单井检泵作业频次、施工一次合格率、返工率、占井周期、资料全准率,具体见下表: 井下作业指标论证结果表

三、油田注水指标 参考油田开发治理纲要、油田注水治理规定、油田水处理和注水系统地面生产治理规定,初步确定油田注水工艺指标7项:配注合格率、分层配注合格率、分注率、水质达标率、采出水有效回注率、注水系统效率、注水系统单耗,具体见下表: 油田注水指标论证结果表

四、采气工艺指标 目前石油行业、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均无采气工艺指标相关标准、规范及要求,故本规范结合长庆气田开发实际,初步确定气田采气工艺指标6项:气井利用率、开井时率、排水采气措施有效率、排水采气增产气量完成率、缓蚀剂加注合格率、气井甲醇消耗率。 五、油田集输指标 依据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油田地面工程治理规定》等相关要求,初步确定油田集输工艺指标6项:油井计量合格率、外输原油合格率、密闭集输率、原油损耗率、原油稳定率、伴生气综合利用率、具体见下表: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 组距=上限-下限组中值=(上限+下限)÷2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111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或 iii.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 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 2.配合回归方程y=a+bx

3.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指数分数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绝对值变动分析: - = ( - )×( - )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 a.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b.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基本公式为: 式中:代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代表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代表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逐期增长量之和累积增长量 二. 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1)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为: (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100%)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1、人事单位: 薪资计算准确率 = 计算准备人数/公司管理员工总数 人力稼动率 =(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 劳动分配率 = 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 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 招聘到岗率 = 实际到岗人数/录用人数 人力消耗指数—年离职率 = 在同一年内离职的人数/在某一年内的平均员工人数×100% 人力损耗指数—月离职率 =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力稳定指数—稳定率=(目前服务满一年的人数/一年前总人数)*100% 人力留任率 = 定期间仍在职人员/原在职人员×100% 试用期离职率 = 期间试用期离职总人数/期间平均人数, 人事流动新进率=新进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100% 勤缺分析=因各类勤缺原因而损失的工作日数/损失工作日数(同上)+工作日数×100% 人力流动率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新进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淨人事流动率=补充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100% 人力替换率=(某一期间内新进人数-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人工成本效益指标 =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总成本 * 100% 人事费用率 =人工成本总量 / 销售(营业)收入*100% =(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总数} =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纯收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率×劳动分配率 人工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100% 企业人工成本 = 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支出。 人力资源成本 = 取得成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 +安置成本 )+ 开发成本 (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使用成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 替代成本(补偿成本+遣散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 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记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人事诊断常用指标分析表? 指标计算公式意义及公能判定标准 员工比率非生产人员÷员工总数×100%测验员工结构状况定通常非生产人员越小越好,视企业而 员工增加率(本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100%测验每年员工增加比率视发展规模而定 工资增加率(本年平均工资-上年平均工资)÷上年度平均工资×100%测验每年工资增加率略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加班工资率加班工资额÷工资总额×100%测定加班工资占工资总额比率视实际状况而定 离职率每年离职人数÷员工总数×100%测定每年离职人员比率不宜超过10% 离职增加率(本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100%测定每年离职人员

油田开发指标定义计算方法

油田开发指标定义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的概念 2、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的计算公式 3、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的:1、掌握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的概念 2、掌握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的计算公式 3、能熟练地应用计算公式计算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 教学重点:1、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的概念 2、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灵活应用计算公式计算油田各主要开发指标 教学方式:多媒体讲授 教学时数:45分钟 授课提纲: 油田开发指标 油田开发指标是指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实际生产资料,统计出一系列能够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数据,常规注水开发油田的主要指标有:原油产量、油田注水、地层压力。下面主要讲解原油产量、油田注水等主要的开发指标。 1、采油速度 1)定义:年产油量与其相应动用地质储量之比。分为折算采油速度和实际采油速度。 2)计算公式: 折算采油速度=(十二月份的日产油水平×365/动用地质储量)×100% 实际采油速度= 实际年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100% 3)应用: ①计算年产油量 ②计算动用的地质储量 ③配合其它资料计算含水上升率 例1:江汉油田06年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0196.5×104t,实际生产原油78.5016×104t,求06年实际采油速度?解:实际采油速度=实际年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100% =78.5016×104/(10196.5×104)×100% =0.77% 答:06年实际采油速度0.77%。 2、采出程度 1)定义:累计产油量与其相应动用地质储量之比。表示从投入开发以来,已经从地下采出的地质储量,符号为R。 2)计算公式: 采出程度(R)=累计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100% 例2:江汉油田06年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0196.5×104t,截止06年12底累计产油2982.35×104t,求截止06年12底采出程度? 解:采出程度(R)=累计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100% =2982.35×104/(10196.5×104)×100% =29.25% 答:截止06年12底采出程度29.25%。 3、综合含水率

绩效考核详细的考核指标与计算方法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提升员工绩效和本公司绩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此考核制度。 第二条绩效考核针对员工的工作表现。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包括试用期内的员工和临时工。二、考核方法 第四条对部门经理以上人员的考核,采取自我述职报告和上级主管考核综合评判的方法,每半年考核一次,并以次为基础给出年度综合评判。具体见表。 第五条对外地办事处经理和一般管理人员的考核,采取自我述职报告和上级主管考核综合评判的方法,每个季度考核一次,并以次为基础给出年度综合评判,具体见表。 第六条自我述职报告和上级考核在薪资待遇方面有如下体现: 年度综合评判为“A”者,在下一年将得到______%工资(不包括工龄工资)的增长; 年度综合评判为“B”者,在下一年将得到______%工资(不包括工龄工资)的增长; 年度综合评判为“C”者,其薪资待遇保持不变; 综合评判两个为“D”者,行政及人事部将视情况给予其警告、降级使用或辞退。 第七条对操作层面员工的考核,采取月度工作表现考核的方法。具体见表。 1.月度业绩考核为A者,本月工资增加______%; 2.月度业绩考核为B者,本月工资保持不变; 3.月度业绩考核为C者,本月工资减少______%; 4.月度业绩考核为D者,本月工资减少______%; 5.月度业绩考核为______个A者,即全年的月度考核都为A,其下一年工资(工龄工资不在其内)增加______%; 6.月度业绩考核为______个A,______个B者,其下一年工资(工龄工资不在其内)增加______%; 7.月度业绩考核有______个D者,公司将辞退该员工。 第八条操作层面员工的年度综合考核以其月度考核为基础,由直接上级给出综合判断。综合判断的结果将与该员工的年底奖金挂钩。具体情况如下: 1.月度业绩考核结果相应的分值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由______个月的累计分数确定对该员工的综合评判。 2.累计分数大于等于5分者,年度为“A”; 3.累计分数小于5分,大于等于3分者,年度为“B”; 4.累计分数小于3分,大于等于0分者,年度为“C”; 5.累计分数小于0分者,年度为“D”; 三、考核时间 第九条经理人员考核时间安排在每年的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月 ______日和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月______日;外地办事处经理和一般管理人员的考核时间安排在每年______月、______月、______月和______月的中上旬,操作层面的员工考核时间为每月的______日至______日,若逢节假日,依次顺延。 四、绩效考核面谈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油气层损害2.吸水指数3.油井流入动态4. 蜡的初始结晶温度5.面容比 6.化学防砂 7. 破裂压力梯度8.财务内部收益率9.油田动态监测10. 单位采油(气)成本 二、填空题 1.砂岩胶结方式可分为、、、。 2.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有、、、、和等评价实验。 3.常用的射孔液有、、、和等。 4.油田常用的清防蜡技术,主要有、、、、和等六大类。 5.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为、和三种类型。 6.目前常用的出砂预测方法有、、和等四类方法。 7.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和等。 8.按防砂机理及工艺条件,防砂方法可分为、、和等。 9.电潜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和之间的关系。 10.酸化过程中常用的酸液添加剂有、、、等类型。 11.水力压裂常用支撑剂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等。 三、简答题 1.简述采油工艺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2.简述油井堵水工艺设计的内容。 3.试分析影响酸岩复相反应速度的因素。 4.简述完井工程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5.简述注水井试注中排液的目的。 6.试分析影响油井结蜡的主要因素。 7. 简述油水井动态监测的定义及其作用。 8. 简述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进行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9. 简述注水工艺方案设计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10. 简述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设计的概念框架和设计特点。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油气层损害:入井流体与储层及其流体不配伍时造成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3.油井流入动态: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 4.蜡的初始结晶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原油中溶解的蜡开始析出时的温度。 5. 面容比:酸岩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6.化学防砂:是以各种材料(如水泥浆、酚醛树脂等)为胶结剂,以轻质油为增孔剂,以硬质颗粒为支撑剂,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后,挤入套管外地层中,凝固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渗透性的人工井壁,阻止地层出砂的工艺方法。 7.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8.财务内部收益率: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9.油田动态监测:通过油水井所进行的专门测试与油藏和油、水井等的生产动态分析工作。 10.单位采油(气)成本:指油气田开发投产后,年总采油(气)资金投入量与年采油(气)量的比值。表示生产1t原油(或1m3天然气)所消耗的费用。 二、填空题 1.砂岩胶结方式可分为基质胶结、接触胶结、充填胶结、溶解胶结。 2.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有速敏、水敏、盐敏、碱敏、酸敏和应力敏等评价实验。 3.常用的射孔液有无固相清洁盐水射孔液、聚合物射孔液、油基射孔液、酸基射孔液、乳化液射孔液等。 4.油田常用的清防蜡技术,主要有机械清蜡技术、热力清防蜡技术、表面能防蜡技术、化学药剂清防蜡技术、磁防蜡技术、微生物清防蜡技术等六大类。 5.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为酸洗、酸化、酸压三种类型。 6.目前常用的出砂预测方法有现场观测法、经验法、数值计算法、实验室模拟法等四类方法。 7.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单位采油(气)成本等 8.按防砂机理及工艺条件,防砂方法可分为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砂拱防砂和焦化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