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咸宁市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咸宁市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咸宁市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抢抓政策和市场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全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标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能源与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全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引领产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二)发展定位。

1.产业创新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面向国家和省战略,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坚持新兴产业集聚,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集聚的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创新改革先行,形成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坚持高端人才汇聚,造就一批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一流创新团队,抢占人才高地,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

2.先进制造业中心。着力推进产业信息化改造、品质化提升、智

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重点领域引领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

3.融合发展先行区。以健全产业链为重点,以提升价值链为目标,不断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等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4.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推进新兴产业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左右,引领带动全市初步形成5个千亿元产业、10个百亿元产业、10个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发展架构。

1.产业水平提档升级。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力争达到8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6%。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

3.企业培育富有成效。重点产业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10家、“瞪羚企业”2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00家,上市企业达到3家,

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4.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提高,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45吨标煤以下(不含金盛兰冶金公司计划新上项目产能新增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

二、重点产业

(一)新能源与新材料。

1.思路与目标。

坚持新能源大规模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结合,坚持新能源高效生产和装备开发相结合,提高新能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水平。推进石化、冶金、建材向精细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转型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设国家和省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到2022年,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2.发展方向。

(1)新能源利用。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光伏、储能电池等电站级储能材料和装备研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能源综合梯级利用,突破风光互补、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加速融合储能、微网应用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大力推动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

(2)先进电力配套装备和智能电网。加快新能源并网、特高压交流输电、柔性直流系统相关技术和控制保护等相关设备研发应用,推动灵活交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智能变电站集成、直流配电网

等电网相关装备发展,提升智能电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3)新型功能材料。围绕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等高技术领域,发展新能源材料、化学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重点支持纳米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强化材料基础支撑作用。

(4)高性能复合材料。突破复合材料高效低成本成型、高效自动化成型、低温固化及新型固化成型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3.重点布局。

(1)新能源。综合考虑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才技术、环境容量、生产安全等因素,在通山进行核电等新能源开发;在符合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风电开发,建设生物质能和热电联产;在通山、崇阳等地开发水能。

(2)新材料。以咸宁高新区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创建咸宁承接武汉新材料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积极对接武汉相关院所、新材料工程(或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技术渗透,打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鼓励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

4.重点企业。

中广核集团(咸宁核电)、中广核新能源湖北分公司(光伏发电)、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风能开发)、中船海装(风能开发)、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能开发)、光谷蓝焰(通山)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质热解联产联供)、咸宁市青源公司(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咸宁市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南三县天然气、气化乡镇)、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燃料电池)、深圳市索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生产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咸宁2-3MW风电主机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金盛兰、海威复合材料、华宁防腐、平安电工、南玻、崇阳钒企等。

(二)电子信息。

1.思路与目标。

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产业链,着力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规模化发展物联网相关硬件、基础电子、光电,创新研发集成电路、数字通信等,打造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基础电子模组。重点发展以摄像头模组、显示模组、声学组件等环节为骨干,以电池模组、触控模组、新型印制电路板和覆铜板材料为支撑,以射频模组、整机组装、终端系统环节为导向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最终形成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为特色的消费电子及配套产业集群。

(2)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激光电视、便携式投影机、影院级投

影机、微型投影机、电子触摸屏、军事用途激光显示等配套设备;围绕武汉LTPS、OLED、柔性显示、可折叠面板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实现显示领域突破。

(3)智能终端。发展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可穿戴终端产品及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语音、智慧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相关应用服务,着力完善终端产品产业链,加强整机企业和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同发展。

(4)物联网相关硬件:重点发展磁电子芯片、低频和高频RFID (电子标签)、光纤光栅传感器、电子式光电互感器、磁传感器、二维条码、SPON(传感无源光网络)设备等传感设备、传输设备和处理设备。大力开展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3.重点布局。

依托咸宁高新区、通城等地,建设国内一流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新型显示基地、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4.重点企业。

光谷南科技城、瀛通电子、三赢兴电子、维达力电子、光宝科技、湖北咸宁航星光电子集成高新科技园等。

(三)汽车及零部件。

1.思路与目标。

发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加强两化融合,引

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2.发展方向。

(1)汽车及零部件。着力引进高端整车生产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进动力总成、先进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模块化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支持专用汽车企业差异化发展,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

(2)新能源汽车。依托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重点突破“大三电”“小三电”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瓶颈,推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加速大功率快充设备的研发与推广。积极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

3.重点布局。

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咸宁高新区、咸安、嘉鱼、赤壁、崇阳等地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咸宁高新区、嘉鱼等地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在咸宁高新区、咸安等地开发专用车。

4.重点企业。

三环方向机、北辰转动系统、华舟、嘉鱼裕华、赤壁天瑞、兴民钢圈、洪盛模具、湖北恒毅、合加新能源、喜马拉雅(氢燃料电池)等。

(四)医药健康。

1.思路与目标。

依托咸宁高新区、咸安、通城等生物产业基地,重点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提升生物产业影响力,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文化、健身、食品等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康养多元化服务供给,积极创建国家级康养产业试验区,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生物制药。加快发展生物制药与疫苗、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新医药研发与服务外包等产业;积极对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通过重大专项实施,打造现代中药、植物药、新型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

(2)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农业基因技术、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推进微生物功能基因选择技术、生物合成基因技术、纳米载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绿色农药、生物兽药等产品。

(3)生物医学工程。开发适应个性化治疗、远程诊疗需求的高性能医疗器械和装备,带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制品产业化发展,加速现场快速检测的体外诊断及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

(4)高性能医疗器械。突破性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性能医疗器械,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激光、影像、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打造高端影像类、激光类特色医

疗器械产品。

(5)健康产业。构建科学健身、健康咨询与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科学健身门诊部,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融合创新,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加快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模式创新,发展个性化的智慧预防、康复、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以及远程健康管理、移动健身等移动健康服务。加快开发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终端设备和个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制数字医疗系统和保健康复等产品。

(6)医养融合。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积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人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出台长期照护险政策。

(7)文化体育旅游。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文化、体育、旅游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多元化、多层次大健康产品,提供传媒、演艺、体育赛事、健身服务、休闲旅游等多维度、多样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8)健康食品。重点发展以配方奶粉为代表的高端乳业、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中药保健饮品等产业;延伸拓展茶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保健茶、药用茶等,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及多领域、多品种深加工能

力,建立保健食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休闲食品龙头企业来咸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饼干类、膨化食品类、糖果类等休闲食品产业。紧紧依托红牛、安利、维力刻等在咸基地,积极探索饮料产业转型之路,加大国际饮料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支持在咸饮料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

3.重点布局。

(1)依托咸宁高新区和各县(市、区)生物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全产业链,在咸宁高新区布局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在咸安、通城发展生物制药、精准诊疗等;其他有条件县、市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等。

(2)综合考虑自然禀赋、人才技术、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因素,构建以各县(市、区)为支撑的大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和健康食品生产体系;鼓励梓山湖和幕阜山区等自然生态禀赋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一批温泉、爬山、食疗、养老等特色康养基地;支持沿长江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着力打造长江黄金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长江流域公园城市。

4.重点企业。

福人药业、稳健医疗、中健医疗、宝仕康药业、厚福医疗、绿雪生物、欣和生物,真奥金银花药业、健翔生物、九灵草生物科技、梓山湖大健康城、康美小镇、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红牛饮料、奥瑞金饮料、安利XS运动饮料、维力刻饮料、今麦郎饮品等。

(五)智能制造。

1.思路与目标。

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动咸宁制造向高端提升,发挥装备制造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布局光电、智能机电、机器人、智能装备、应急装备等领域,建成省内先进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推进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光电。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半导体照明器具以及OLED光电材料生产线,完善产业链配套,建立光电产业基地。

(2)智能机电。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机电设备、智能机电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等,做大做强水利水电智能型发电机组,发展高耗能领域成套智能节能机电设备;重点发展变频电机、伺服电机、减速机和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精密研磨设备和数控机床;配套发展工程机械专用智能机电设备,有序发展电子信息、包装、印刷、纺织等领域专用智能装备。

(3)智能装备。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数控专用机床等,配套发展新型工业传感器、智能化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

(4)应急装备。着重发展应急舟桥、应急机械化桥、应急铁路站台等军事装备,应急码头、应急钢制桁架桥、铁路应急抢修钢梁等军民两用装备,以及直升飞机应急停机坪、机场应急跑道、拼装式停

机库等航空应急抢通工程装备。发展各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等灭火消防装备以及各种热气溶胶灭火消防装置。

3.重点布局。

以咸宁高新区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激光、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以赤壁、嘉鱼、通城、崇阳为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

4.重点企业。

华舟重工、三赢兴、海威复合材料、同发机电、一束激光、华声机电、华博阳光、志研自动化设备、三六重工、三合机电等。

(六)集成电路。

1.思路与目标。

依托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重点发展光通信芯片,努力形成芯片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力争到2022年,全市集成电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芯片制造。重点推动现有光通信芯片生产线改造升级、产能扩张、规模发展,兼顾其他特色半导体工艺生产线建设,提升先进生产制造工艺对集成电路设计的服务能力。

(2)封装测试与材料业。加快引进和建设芯片封装、测试等生产线,加快发展硅片、封装胶等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加强引线框架、合金键合线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3.重点布局。

以咸宁高新区为核心发展区,建设航星光电子集成高新科技园,重点布局光通信芯片、车用元器件及配套产业等。

4.重点企业。

湖北咸宁航星光电子集成高新科技园、光谷南科技城等。

三、实施举措

(一)制定实施方案。由市直相关部门根据省级重点产业专项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各地要围绕专项规划,按照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专项规划和本地实施方案,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逐年逐项落实目标任务。

(二)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着力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搭建全要素、全创新链资源集聚的“双创”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双创”平台,大力推进省级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企业)建设。支持咸宁高新区加快发展,推进各县(市、区)多层次创新示范。大力实施咸宁市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扶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到2022年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30%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1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强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在通讯芯片、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组建10个产业创新中心,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0家。实施高新

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培育省、市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三)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在重点产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智能机电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现有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延伸,针对性地实施“补链”招商,谋划建设完善5条左右链条完备、层次较高、竞争力强的骨干产业链。加快特色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研发水平领先、知名度较强、拥有知名品牌、主营销售收入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小微企业上规模、成长型企业上市专项行动,培养一大批“专精特新”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梯队。

(四)加强资金支持。积极与省长江产业基金、省高投等合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推进全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全市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稳定器”和“放大器”作用。整合设立咸宁绿色崛起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全市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库,支持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产业项目。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到2020年力争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到3家。对承办创业担保贷款的金融机构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对新设和引进金融机构、企业上市(挂牌)、金融业务重大创新等给予奖励。财政部门在选择确定专项资金存放银行时,

要把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贡献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投放。

(五)培育优势品牌。完善品牌培育、评价、扶持机制,积极创新培育一批新兴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巩固提升一批优势品牌,激活振兴一批老字号品牌,积极打造千亿级名品名企。完善和落实对创建名牌产品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加大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行业标准、名优特色产品的培育力度。

(六)培养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南鄂英才计划,深入推进“我选湖北·志在咸宁”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来咸实习实训、就业创业,重点制定出台企业人才支持计划、“咸宁工匠”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新政,提高“招硕引博”政策待遇,降低人才流失率,支持咸宁高新区设立人才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和“海外引才”模式,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保障高校、科研院所用人自主权,赋予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更大的流动自主权,打通企事业单位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通道。深化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基地,引导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建立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七)推进重大项目。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建设5千亿元以上的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每年储备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量必须达到上年度实际完成投资总量的2倍以上,

年度可审批和可开工的项目不低于储备项目数的30%。开展定时、定向、定项调度,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入库项目“绿色通道”机制,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项目融资、服务保障等方面优先支持,优先安排新经济项目配套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及廊道规划。建立市、县两级领导领衔推进重大项目的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负责、一个专班服务、一个项目秘书的“五个一”包保机制,力争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200个。

(八)完善基础设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建立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扩大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加快推进咸宁机场、武汉经咸宁至南昌高铁、咸宁至平江高铁、咸宁铁路货场搬迁及通港铁路工程、咸宁港区等项目建设,完善多式联运配套,持续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大力提升产业物流保障水平。支持赤壁、崇阳、通山与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市场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持通城建设内陆地区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着力完善城乡通信网络设施,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斗基站、5G规模组网、骨干光纤网、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及城域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不断提升产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公共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全覆盖。探索建设自动驾驶、无人机/无人船测试场、数字工厂、智能社区、城市大脑、智能家居展厅等应用示范场景。

(九)创建智库联盟。成立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智库团,推进每个产业成立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智库优势,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结构调整提供咨询,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进和研发提供指导,为企业新产品推广提供指导。充分发挥联盟(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强分工协作,加强行业自律。

(十)狠抓协同推进。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打破行政壁垒,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地区合作共赢、部门协同共进的推进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全市产业规划、项目谋划、招商引资、成果转化等重大问题,每个重点产业安排一名市领导挂帅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三个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办公室、产业规划和项目谋划专班设在市发改委,招商引资专班设在市招商和投资促进局,成果转化专班设在市科技局,其他有关部门抽调专人到专班办公。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及工作专班。每个季度召开产业发展推进会,加大各地各部门间协调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加快制定完善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列入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定期组织评估,加强考核问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