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东 平 高 级 中 学 高 一 年 级 学 案

学习目标:

1.梳理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2.理解作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作者对生与死的认识及感慨。

【预习案】

本课话题 ——人生价值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这本身就是对生命个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当我们“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处于一种“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兴奋状态中,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察觉。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怏然自足中孕育的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鉴真和尚刚剃度皈依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做的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鉴真问为什么。鉴真说:“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个光大佛法的名僧吗?我还是为庙里节省些芒鞋吧!”住持一听,明白了,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昨天夜里刚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住持捻须一笑:“你能否找到

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2.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3.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4.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5.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癸.丑(ɡuǐ) 会稽..

(kuài)(jī) 修禊.(xì)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游目骋.怀(chěnɡ) 管弦.(xián) 晤.

言(wù) 万殊.(shū) 嗟悼..(jiē)(dào) 彭殇.

(shānɡ) 形骸.

(há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通“故”,所以,因此)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一????

?

晤言一.室之内(数词,表数量)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用作动词,将…视为一体)其致一.也(副词,相同) (2)修????

?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生命长)乃重修.

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

(3)之???????

足以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仰观宇宙之.

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知老之.

将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及其所之.

既倦(动词,得到)犹不能不以之.

兴怀(代词,它)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2)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3)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驰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列坐其次.. 古义:曲水的一旁。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指万物。 今义: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抱负,志向。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4)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古义:一低头、一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译文: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译文: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译文: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

(4)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译文: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5)晤言一室之内。(状语后置) 译文: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6)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译文:死和生是人生的大事。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书圣——王羲之

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

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法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主要作品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探背景]

兰亭,为东晋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城西南郊名胜。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遂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年),51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聚于兰亭,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此序即《兰亭集序》。

[知文体]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兰亭集序》通过写兰亭盛会表明自己对死生问题的基本观点。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性观点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魏晋时期的士族们,受到了老庄虚无思想的影响,崇尚玄学,自命清高,厌弃世俗生活,以至感慨生悲。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与会者精神的睿智明达。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①死生亦大矣②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面选项中,全都属于兰亭聚会盛况之喜的一项是()

①惠风和畅②群贤毕至③茂林修竹④岁在癸丑⑤一觞一咏⑥无丝竹管弦之盛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D.①②⑤⑥

【解析】④只点名时间,⑥并非乐的内容。

【答案】 C

2.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作者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再写近低处,然后总写一笔。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是正面烘托之笔,以加强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D.此时的良辰美景,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解析】应为反面衬托之笔。

【答案】 C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先用两个“或”字,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

B.“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的感受,正是针对文中“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的。

C.作者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进而发出“终期于尽”的慨叹,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D.文章第二段,紧承上文的“乐”字,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并引发出种种感慨。

【解析】应为正反对比的角度。

【答案】 A

三、阅读文章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4.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从亲身感受谈起,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指出昔人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

B.作者认为老庄“一生死”“齐彭殇”的论调是“虚诞”和“妄作”的。

C.正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所以作者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交代了整理《兰亭集》的原因。

D.文章末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解析】应为交代写《兰亭集》的目的。

【答案】 D

四、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解析】没有规定必须在“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答案】 D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在暮春之初,作者与友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仰看,世界阔大,宇宙浩渺;俯视,自然万物繁茂昌盛,生机盎然。在这良辰美景之中,作者王羲之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不由地感叹,“信可乐也”。文章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自然真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写法指导

情景交融四注意

(1)选取和自己心情协调一致的景物。

(2)选取本身带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景物。

(3)借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4)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迁移应用

运用景物描写,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50字左右) “这次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我呆坐在窗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飘来了一团乌云,将太阳也遮去了半边,天地间忽然变得阴沉起来,一阵旋风刮过,小树狂舞起来,地上的枯叶被风卷起又飘落下来。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生命永恒

“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

【应用角度】“生死观”“人生真谛”“感悟人生”

2.精彩运用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A.信.可乐也信:相信

B.临.文嗟悼临:面对着

C.终期.于尽期:期限

D.修短

..随化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解析】A项,信,应为“实在”。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5750099】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深藏)

感慨系.之(附着) 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期限) 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相交)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致,情趣)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暂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解析】A项,喻:晓,明白。C项,修:长、高。化:自然。D项,向:过去,从前。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

..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怏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解析】A项,以为,今义为“认为”,古义为“以之为”。B项,其次,今义为“第二的顺序”,古义为“它的旁边”。C项,所以,今义为“关联词,表结果”,古义为“……的原因”。D项,“自足”古今都表示“满足”意思。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齐.彭殇为妄作B.群贤.毕至

C.少长

..咸集D.死生亦大.矣

【解析】A项,形容词作动词,把……等同起来;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A

5.从句式的角度考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导学号:35750100】A.当其欣于所遇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省略句。

【答案】 D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当其欣于.所遇而君幸于.赵王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为.陈迹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夫人之.相与耳得之.而为声

【解析】B介词,因。A项前句介词“对于”,后句介词“被”;C项前句动词“成为”,后句介词“替”;D项前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代词“它”。

【答案】 B

7.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二三段文字中,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文章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解析】“旷达”不正确,最后一句无此意。

【答案】 D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2)(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35750101】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解析】A项,“固”通“故”,如、像;B项,“说”通“脱”,往、取;C项,“倍”通“背”,背叛。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或: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向:从前

【解析】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B项,“毕”,“都、全”的意思;C项,“或”,指有的人。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导学号:35750102】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解析】D项“游目骋怀”的“骋”是使动用法,可解为“使……抒发”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35750103】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解析】A项,“夫人”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该与主语“人”分开使用,改为“夫/人之相与”。

【答案】 A

5.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

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解析】C项应为判断句。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

..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

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

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

..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

士云:“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解析】“遂”意思是“于是”,用在句首,前面要断开,排除A、D两项。“养一鹅善鸣”为省略句,补足就是“(姥)养一鹅(鹅)善鸣”,这是两个主谓句,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答案】 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床”就是女婿,源于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文中的“东床”即为此意。

B.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阴”,因此文中的“山阴”即在会稽山的北面。

C.《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名著之一。

D.“从子”,旧义为伯父或叔父之孙;“从子”新义为对兄弟之子的称谓。文中的“从子”为后者。

【解析】文中的东床为“东边的坐具”。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解析】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深为怨恨”应为“深深遗憾”。

【答案】 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3)如果天下人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

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语言运用层]

10.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导学号:35750104】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跟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与运用修辞的能力。学生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贡献”的要点。相关信息主要是:“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应注意材料用分号所分隔成的三个方面。

【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1.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画面内容,注意所写内容“围绕‘早春’”这一限制条件;鲜明生动,写成小诗或短文,也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通过使用恰

当的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文采;最后,注意所写字数不能超过80。

【答案】示例一: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示例二: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①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②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③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下文的内容很容易看出①处应填阅读的两种类型:记忆型和批判型。②处应填的是批判型阅读与记忆型阅读相比的优点:不追求盲从书本知识。③处与上下句之间形成递进关系的排比句。

【答案】(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篇一:《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自序),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他序)。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 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 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 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2、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岁在癸丑会稽修禊事也清流激湍流觞游目骋怀.......(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 所以游目骋怀.. (3)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映带左右.... 所以游目骋怀,.. (4)古汉语句式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引以为流觞曲水(); (5)一词多义 次列坐其次余船以次俱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翻译句子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7)熟语积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整体感知】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 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 了集会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三四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蕴含的积极情绪,探究作者的生死关。 【自主学习】 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放浪形骸感慨系之临文嗟悼彭殇..... (2)通假字 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3)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我为你带来《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 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2.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兰亭集序》教案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并能够列举出相应的 文言词句;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 (3)能够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4)能够欣赏其他古代散文,归纳出它们与本文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体会并学习 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以及书序的特点。 (2)感悟文章的韵味和节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 悲情感变化中的生命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 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写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为学生进一步品读文章语言、品味作者情感铺垫。 析文品情:重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悲情感变化中

的生命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书法”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介绍关于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 1、王羲之“醉写《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著名的兰亭集会上,名流隐士饮酒赋诗,王羲之酒意正浓,被众人推举作序,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2、“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手书《兰亭集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各有面目,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一绝。 4、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被极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设计从王羲之后人的手中骗出,随着他一同下葬。后人在谴责皇帝的自私、霸道时,依旧对唐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 【复习目标】 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知识积累】 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趣舍万殊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列坐其次 (2)是日也 (3)向之所欣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极视听之娱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 修竹: 3. 列坐其次: 4. 所以游目骋怀: 5. 极视听之娱: 6. 信可乐也: 7.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 趣舍万殊: 10. 欣于所遇: 11. 快然: 12. 曾不知老之将至: 13. 及其所之既倦: 14. 感慨系之: 15. 向之所欣: 16. 以之兴怀: 17. 昔人兴感之由: 18. 临文嗟掉: 19. 喻之于怀: 20.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1. 其致一也: 五、一词多义 之 ①所之.既倦 ②以之.兴怀 ③夫人之.相与 ④极视听之.娱 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或因寄所.托 ③录其所.述 一 ①若令一.契 ②其致一.也 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一.觞一咏 夫 ①悲夫. ②夫.人之相与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①死生亦大矣。 ②欣于所遇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默写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此地有,;又有,, ,列坐其次。 3、虽无,一觞一咏,亦。 4、是日也,,,,,所以,,信可乐也。 5、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6、虽,,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7、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况,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指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清苦:守贫刻苦 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考绩:考试成绩 C、访禾主酬直而去酬直:偿付价值 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改操:改变品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框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是() A、隋高祖受禅,(高祖)转齐州别驾。 B、公清若水,(百姓)请酌一杯水奉饯。 C、其左右马逸入田中,(轨)暴人禾。 D、轨于是劝课人吏,(轨)更开三十六门。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汝等宜以为诫——你们应该把我的话作为告诫。 b)水火不与百姓交——像水和火一样不和百姓交往。 c)轨驻马待明——赵轨停下马等着看明白。 d)人赖其利——人们都依赖这个水利设施。 5、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①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 ②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④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 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 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高中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

高中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兰亭集序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徐雅帆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结合课下资料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

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字音辨识)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 嗟悼jiēdào 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2、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 ①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名作动,围绕、环绕,)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作使动,使……游,使……骋) 固知一死生(数量词意动,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 以之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着于世的《兰亭集序》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 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兰亭集序》导学案(附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历程。 3、体会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较为积极的人生观。 4、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并尝试运用。 二、时代背景导读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知识导学 (一)、文学常识 1、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 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2、《兰亭集序》作者______ ,字_______ ,_________ (时期)琅邪临沂人。 有______________ 之称 (二八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句: 1、给加点字注音,并翻译词句 会墮()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癸()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浪形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舍万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文嗟()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第三单元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集会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 法 导读:《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案例背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案例细节】 一、朗读教学设计: 第一次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次朗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二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

王羲之你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你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由此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由此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强风潇洒地舞蹈。 名句集萃(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9)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学习目标】(学习,从明确目标开始)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并默写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表达的生死观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悠远的文思,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知人论世】 一、走进作者: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著有《王右军集》。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千古书家之范,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明确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三、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

市级优质课《兰亭集序》 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柳培林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背诵前两段。 2、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 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读第三段 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讨论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习方法】 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2. 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 序的体裁特点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

(完整版)《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学习重点: 1、山水游记类散文2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 、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 趣 [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王羲之其人其事 王羲之(303 —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袒腹东床:,太傅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的爱女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鉴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鉴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这个青年是王羲之。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由此,“令袒” 或“东床” 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但“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