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数学:认识整千数

三年级数学:认识整千数

三年级数学:认识整千数
三年级数学:认识整千数

三年级数学:认识整千数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借助直观材料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整千数和一万,并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能进行整千数的加减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感受一万的实际大小,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好吗?(学生:好。)

师:好,第一个请大家猜一猜,黄老师今年多大了?别着急,提示:它是一个整十数。

好,第二个看,这是什么?(出示手机)猜一猜黄老师买这部手机用了多少钱?提示:这个数接近一千。

第三个黄老师平时喜欢看报纸,今天也带来了一张,猜一猜这张报纸的这一面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字?

提示:用红笔圈起来的部分大约有1000字。

(根据学生的猜数师用大了、小了等词进行提示,直到学生猜对为止。)

2、导课:

师:正确,这张报纸的这一面大约有一万字,听了一万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

那么到底一万是多少,它和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万以内的数整千数。(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1、认识万。

(1)、师:谁能说一说,你认为一万是多少?(这里学生可能会不知该怎样说,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不过这里可以不作要求。)

感受一: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这部手机,刚才我们猜了它的价钱,是多少?999元,也可以说是大约(学生:一千)

那么一万元钱可以买几部这样的手机呢?

感受二:你们知道我们学校一共有多少师生吗?大约500人,那么2个我们这样的学校就是1000人,那一万人得多少个象我们这样的学校呢?(20个)

感受三: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本书,它大约有一千页,那么几本这样的书大约是一万呢?对10本,估一估,10本这样的书大约有多高,用手比划比划。

(2)、师:说了这么多,到底一万是多少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数学小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演示小正方体)

出示一千个小方块,问:这是多少?(一千)然后依次出现二个大正方体直到九个,学生依次数到九千。

师:再加一千,是多少?我们可以怎么说?(10个一千是一万)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师:看看数学小博士是不是这样说的?(教师边说边进行演示:出现10个一千是一万)

一起读一读。(教师板书)

问:也就是说,一万里面有几个一千?

(3)、师:刚才小博士一千一千的数,从一千数到了一万,你们能在计数器上也一千一千的数,从一千数到一万吗?

好,同桌互相拨一拨,数一数。

问:谁能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

2、整千数的读写。

(1)、师:诶,我们在拨整千数时都是在哪一位拨的,为什么?(学生:都是在千位上拨的,因为千位的一颗珠子就表示一个千。)

问:那一万呢?怎样拨?(学生: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表示一万。)

(2)、师:好,我来说数,你们拨数,看谁拨的又快又准,听好了,3000、5000、8000。

问:诶,拨出了八千,怎样写八千呢?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谁上黑板来写?(指名板演)

问:为什么8后面有三个0?不写不行吗?(学生:不行,因为这三个0起着占位的作用。)

师:好,这个数读作(板书:读作:八千)

注意怎样写读作?(学生:大写)

(3)、师:拨入一万,怎样拨的?

怎样写呢?写一写,谁上来写?(指名板演)

问:读作(板书:一万)

(4)、师:刚才我们都是边拨珠边写数,读数的,如果拿开计数器,你们还能读数、写数吗?

师:好,看一看:

【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2、3题。】

师:大家读写的都非常好,课下你们能不能也收集几个?比比看,谁收集得最多。

3、数位顺序表。

(1)、师:谁来总结一下,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位?

你们能按顺序把它们排一排吗?打开数学书第17页,完成课本最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学生独立完成)

(2)、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将大屏幕上的顺序表填写完整。)

问: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对,在万位的左边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认识的数位,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的认识它们。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整的读一读:从右边起

三、想想做做。

师:数学小博士也和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部分知识,想请我们帮他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1、想想做做第1题:

(1)、师:这是一个数轴,看一看上面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什么样的数?(学生:整千数.)

(2)、问:你们能自己填一填吗?打开数学书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在书上填一填。

填完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豆角老师的问题,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学生汇报,教师填写屏幕上的括号)

(3)、问: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1)、问:你们会计算吗?书上18页,自己写一写。

算完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小组交流想法)

(2)、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第5题

(1)、课件演示主题图:谁能完整的说说题意?

(2)、师:你会计算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谁敢上黑板来写?

(3)、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7题:

(1)、课件演示:谁能完整的说说题意。

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困惑吗?(题中没有说明他们两家在同一方向还是不同方向。)

那么该怎样解决呢?小组讨论讨论。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因为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这道题有两种答案:如果在同一边,那么5000-3000=20xx (米);如果不在同一边,那么5000+3000=8000(米)。

(3)、小组汇报。

四、总结。

认识整千数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认识整千数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认识整千数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务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6—17页及想想做做第1、2、3、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卡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一读。 342501209900327478701 2.说一说已经知道的数位顺序。 二、学习新知 1.想一想: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下面是几千?五千下面是几千?九千下面是多少? 2.一万是几个千组成的?

3.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3,它表示什么呢?如果在千位上拨5,又表示什么呢? 4.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 5.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数分别表示多少?(学生进行拨数) 6.填空:3个千是()6个千是()5个千是()1个万是() 7.认识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位()位()位()位()位 想一想: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 8.你觉得万这个单位怎样?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要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的人数,大约就是1万呢? 三、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请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再请部分学生来读一读。并思考:你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行。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再组织交流。

小学数学三年级《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一

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之外,还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种倍数关系。你想了解什么是“倍数”关系吗?那就好好学习今天的数学课吧!(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你能知道哪些有关萝卜的信息? 2、学生汇报:胡萝卜2根, 红萝卜6根,

白萝卜10根 3、这些萝卜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有什么发现? 谁来帮老师将黑板上的红萝卜图片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它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4、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6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我们用笔一起来圈一圈。 我们圈了几次?可以圈出3个2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在图下方) 那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之间有没有倍数关系呢?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想法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填一填。 5、谁能根据自己的圈法将黑板上的白萝卜图片也摆一摆? 6、出示例2 出示课本例2情景图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两个信息可以解决这样问题。 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呢? 那么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同桌互说) 7、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 三、练习巩固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数认识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求倍数的题 【倍数问题】 一、求一个数的几倍就乘以几,要用乘法 3的5倍是多少?3x5=15 答:3的5倍是15。 4的10倍是多少?7的9倍是多少?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用大的书除以小的数 45是9的多少倍?45÷9=5 答:45是9的5倍。 35是5的多少倍? 72是8的多少倍? 【应用问题】 (一)、求一个数的几倍(小数×倍数=大数平均数×份数=总数) 1、小明今年9岁,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5倍,爸爸今年多少岁? 2、买一支笔2元钱,买60支这样的笔要多少钱? 3、一只山雀一天能吃95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算)能吃多少只害虫?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大数÷小数=倍数)求每份数(总数÷平均数=份数)1、小明今年9岁,爸爸今年45。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几倍? 2、买一支笔2元钱,花120元可以买多少支这样的笔要多少钱? 3、三个同学做纸花。做了24朵红花,6朵黄花。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4、三(1)班共有46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每4张摆一行,能摆多少行?还剩几张?

(三)、求一倍数(大数÷倍数=小数)求平均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1、爸爸今年45岁,是小玲年龄的5倍,小明今年多少岁? 2、一只东北虎的重量是360千克,大约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问鸵鸟多少千克?企鹅多少千克? 3、买一支笔2元钱,花120元可以买多少支这样的笔要多少钱? 4、、饲养小组有母鸡12只,恰好是公鸡的3倍,公鸡有几只? 5、图书馆买来4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5倍,科技书几本? 6、一只海狮重378千克,是一只企鹅体重的9倍。这只企鹅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8、公园运来160盆花,准备摆在4个花坛里。平均每个花坛摆多少盆花? 9、一部儿童电视剧共336分钟。分8集播放,每集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10、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1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千米? 1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3、丁小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14、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同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金所119希望小学杨朝安 教学内容: 义务教科书三年级上册21页《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年级上《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50例1及做一做。 教具准备:课件、不同的萝卜卡片 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纸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秋天到了,小兔子家的萝卜丰收了,兔妈妈带着小兔子去地里拔萝卜。大家仔细观察这幅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的发现可能有:沖卢有2根,卑縄有6根,云頁有10根……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新知。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从生活中捕捉“倍”的概念。 师:图中袖:的根数是1个2,心耄的根数是3个2。(边说边圈一圈)

我们就说“馬,的根数是3的3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2?动手探索新知,建立“倍”的概念。 师:你能说出以秽与之间的倍数关系吗?用你手中的学具代替萝卜,摆一摆,圈一 圈。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少的根数是1个2, d的根数是5个2,我们就说少的根数是少的5倍。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粘贴并板书: 的根数是的5倍。 3?摆一摆,深化“倍”的认识。 师:像这样的倍数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你能摆出一组有倍数关系的圆 片吗?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4.动手操作,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想通过摆圆片的游戏来考 考你们。 (出示课件)

第一行:ooo 第二行.理的牛数屋第二?7的]倍 师:第二行怎样摆,能看出是第一行的4倍? (学生在课桌上摆,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智慧来源于活动,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本环节在充分感知“倍”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倍”的概念,放学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新知,这样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得到了升华,便于形成对“倍”的概念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50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53页1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1例2及第53页练习2、3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毫米的认识》公开课优秀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

下表)。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整千数2教学反思苏教版

认识整千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整千数”,让学生建立数感。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认数这样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课前,学生对整万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对整万数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这时,出示万人体育馆的照片,当老师说出“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和这版报纸大约有 1 万字时,学生发出了惊讶声。这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一片空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现成的生活资源,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下面的新知识。 二、联系旧知,发展数感。 在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万的含义时,我是通过数正方体找“一”、“十”、“百”、“千” 之间的关系,复习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10 个一百是一千,然后通过数正方体,直观感受“ 10 个一千是一万”,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对计数单位及其十进关系的认识。在教学整千数和一万的读写时,利用学生熟悉的工具——计数器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拓展数位顺序表时也就没有困难了。 三、联系生活,加强体验。 数感的建立要渗透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点滴之中。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通过“一万个学生站在操场上” 体验到了一万的大,通过猜一猜“一万本数学书叠起来有多高” 和万个苹果吃多少年”,学生猜得不准,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这时我选择了告诉,从学生的眼神和惊叹声中,我知道,学生对一万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体验。 四、注意细节,锻炼能力。 整千数的读写是十分简单的,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应作细致要求。写对是主要的,但写好、写美也应重视,写完更有必要让学生作一下检查,眼高手低的事我们大人也常有,别说小孩了,嘴上念得挺准,写时忘写或少写一位的常有。再如,看似简单的口算,学生心里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精品教案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以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境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要求: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求一 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2、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 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3、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

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题 教材第50、51 页。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 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 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个性化调 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 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 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 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 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 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 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导读: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

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 教学设计: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第四小学吴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的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 让六个学生上讲台,听老师口令排队。排成3个2,2个3,6个1,1个6。意在复习“几个几”。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师出示题目:复习“几个几” 动物园里有2只猴子,6只兔子, 师提问: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几只猴子,几只兔子,兔子比猴子的数量少4只,猴子比兔子的数量多4只) 师提问:以两只猴子的为标准量,看作一份,6只兔子包含了几个这样的一份呢? (生上台圈一圈) 师指导生得出:以猴子的2只为标准,6只兔子包含了(3)个2,就是包含了这样的3份。 2、师出示:又来了2只小兔子,这时,8只兔子包含了(4)个(2),就是包含了这样的4

份。 3、师出示:这时来了2只小猴,你得说出几个几吗? (目的:复习几个几,为新课作铺垫。) 三、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师出示:看,到了喂食的时间了,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给小兔子们喂食了萝卜。 师提问:仔细观察这张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会遇到困难,师让生用分类的方法,将3种萝卜分类) 师提问:你能从以上信息中,用几个几的形式,说出任意两种萝卜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吗?生上台用白板操作。 (生A.胡萝卜和红萝卜的关系:胡萝卜2根,红萝卜的数量包含了3个2,我们就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生B,胡萝卜和白萝卜的关系:胡萝卜2根,白萝卜的数量包含了5个2 ,我们就说白萝卜是胡萝卜的5倍。 2、师引出今天的新知: 我们在比较各种萝卜的数量关系时,都用到了一个倍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 (板书,倍的认识) 3、师提问:你是怎样认识倍的?你觉得什么是倍? (两个数进行比较时,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刚我们就用了倍的知识,解决了3种萝卜之间的关系。 突出强调:以量少的为标准一份。 四、巩固练习 1、改变萝卜的数量,让生说一说倍数关系。提出当两种数量一样时,它们之间就是1倍关系。 2、做一做 A、思考,绿球与黄球,蓝球之间倍的关系。 B、拓展:知道倍数关系,求其中较大的数量。 3、练习 学生自己动手设计3种颜色的球之间的关系,并用()是()的()倍,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学内容:教材p19-20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方法的过程,理解数的组成,会正确地读、写非整千数。 2.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方法的过程,理解数的组成,会正确地读、写非整千数。 教学难点:理解中间有0数的组成,会正确地读、写中间有0的非整千数。 教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分别是什么位?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组信息,请大家读一读。 (1)我们学校有998名学生。 (2)正常人身上共有206块骨头。 (3)科学研究表明:柳树可以活150年,梨树可以活300年,雪松可以活2000年。 (4)今年有365天。

谈话:这组信息中出现了一些数,同桌合作,一人用计数器拨出以上各数,一人说出数的组成。 指定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并说出组成。 当学生拨出365时,教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加拨2颗珠,提问:如果千位上再拨2颗珠,这个数是多少,怎样读?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与组成。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365。 提问:谁来说一说现在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多少?每个数位上的算珠各表示什么?再问:2个千、3个百、6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 提问: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读一读,再指名读数。再问:这个数读作二千三百六十五,你能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吗? 谈话:读数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出这个数的组成。你会写二千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指名说说是怎样写数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2365。 2.教学中间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1)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 让学生将计数器百位上的3颗算珠拨去,同时教师用计数器演示2065。 提问:现在这个计数器上的算珠各表示多少? 再问:2个千、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这个数与我们刚才认识的2365有什么不同?再问:这个数该怎样读呢?

三上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一)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填空。 1 千米=( )米 6000 米=( 千米1 米-()分米 70毫米=( )厘米 8【 分米=( 厘米 9 厘米=( )毫米 40分米=( )米 70 厘米=( 分米9 米=( )厘米 15 米=( )分米 100 厘米二 米4 分米=( )毫米 3千米=( )米 80 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 )厘米 1 米—6 分米=()分米 57 分米-17分米=( ) 分米=() 米 8 千米=( )米+ ( )米 28 米=( ) 米+ ( )米 46厘米+ 54厘米=( ) 厘米=( )分米=( )米 、在()里填上">"" <" 或"=" 8 千米() 6000 米 2 米() 2分米 6 毫米()4厘米 4厘米() 4分米 9 分米( 2米 32 米+10米()50米 300分米( )300厘米5 厘米( 7毫米 9 毫米()3厘米 18毫米() 1分米 34 毫米( 9厘米 1 米()100厘米 60毫米() 6厘米 8 分米( 90厘米 3 分米()23毫米 5毫米() 1厘米—2毫米 1 米50厘米( )1米5分米 18. 我们测量学校东西长度是多少时,用( 19. 20.小兔子身长4( ),尾巴长约7 () 21. 18.从寿光到潍坊的路程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四、下图是小飞学具盒里的小棒,你知道它长多少毫米吗? 1. 用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每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和六边形,哪根铁丝短一些?短多少毫米? 2. 运动场跑道一圈400米,小明每天跑3圈,他每天跑多少米? 6天跑多少米? 3. 用一根长4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8根做凳子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 &有一根16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多少?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 蜡笔长6( ) 2.跳绳长 2( 4.粉笔长75( ) 5.钢笔长14( 7.10张纸厚1( )8.旗杆高9( 10.1角硬币的厚大约是1 ( ) 11. 12.数学书的厚大约是5( ) 13. 14. 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 5()。 15. 15. 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 17. )3.课桌高7( ) )6.小明的身高是140( ) )9.课桌高65( ) 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手腕一圈长约12 () )做单位比较合适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谭坝学校张艺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与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 师:下面请您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您能拍3个2下不?生拍(连续) 师:您们拍了几下?(6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就是3个2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师:好,再听,用刚才的方法拍2个3下生拍。 同学们学得真快,在清脆的拍手声中,小兔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瞧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您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瞧一下胡萝卜与红萝卜 生:、、、、、、、 师:您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3倍为什么就是3倍呢?)

(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就是倍数关系。)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您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倍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您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不? 请您摆一摆,在书上圈一圈,再与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 (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5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2根 白萝卜⊙⊙⊙⊙⊙⊙⊙⊙⊙⊙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5倍 同学之间说一说 师:好,现在请您仔细瞧,您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白萝卜⊙⊙⊙⊙⊙⊙⊙⊙⊙⊙⊙⊙ 生: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瞧出就是6倍?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发放小学李玉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通过实际测量形成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情境导入 1、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复习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谈话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高的长度。 2、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的长度。 3、全班交流:同学们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师:同学们在测量时发现了遇到测量时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来记录。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朋友:毫米(mm) 4、教师板出课题:毫米的认识。 5、建立1毫米的概念。 6、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的优点: 1、紧密联系生活,突破重难点。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摸1分硬币、银行卡的厚度,通过用手比划感知1毫米的实际大小。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⑴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略的换算。 ⑵借助详细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开展估测意识。 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取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精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提醒课习题。 ⑴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⑵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⑶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⑷提醒课习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⑴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互相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报告、交流。 提醒:为了看得更分明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均匀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老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老师提供一些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5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详尽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用较统统的语言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能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理 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对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理解。 2、理解并会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绿彩带、红彩带)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揭示课题 师:用比可以描述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两种数量之间还可以用倍来描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倍。(出示:倍) 3、师:你听说过倍吗?在哪里听说的?你认为倍是什么意思?想了解倍的哪些知识?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哪个是需要第一个了解?为什么? 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倍(课件出示)

1、师:把绿彩带看作一份,那么红彩带就有这样的几份?那么我们就 可以说“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谁能重复?(找两个学生说,同桌 相互说,全班齐说)如果红带子有6份呢,可以怎么说?7份呢?9份呢? 2、现在能说说什么是倍吗? 小结:把较小的数看作一份,较大的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过渡: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倍来描述。2、认识倍 (1)师: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2)师:把蓝花看作一份,怎样表示这1份?(师圈蓝花)黄花有这 样的几份?谁能来分一分?(学生上台圈一圈)把2朵蓝花看作1份,黄花 有这样的几份?(指名多人说)黄花有这样的3份,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 花的3倍。(指名说,同桌互说) 追问: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3)师:如果蓝花是3朵,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学 生上台圈一圈)可以怎样说?(指名说,同桌互说)为什么? (4)为什么同样是6朵黄花,刚才是3倍,现在是2倍?你发现了什 么?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圈一圈) 3、下面咱们来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吧! (1)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6根小棒。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 的几倍?怎样摆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几倍?(学生独立摆,指名上黑板演示)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倍的认识反思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倍的认识反思 倍的认识反思 基于乘法意义的“倍”的认识教学 ——人教版教材“倍的认识”教学思考与实践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费岭峰 一、“倍”是什么? “倍”产生于量与量之间的比较,其实质是除法中“等分”意义的扩展。与分数一样,其同样是基于量的“等分”基础上的一种数学表达,是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典型体现。如“甲是乙的3倍”,既可以理解为“红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个数的3倍”;也可以理解为“第二行的圆片数是第一行圆片数的3倍”;当然还可以

理解为“甲车运的货物重量是乙车运的货物重量的3倍”、“小红做作业用的时间是小明的3倍”等等。这里的“蓝气球的个数”、“第一行的圆片数”、“乙车运货量”、“小明的作业时间”等均可以理解为单位“1”,“3”即是以单位“1”为标准的“3份”,其3倍关系可以用以下图式模型来表示: 甲量: 乙量: 1 倍量 3倍量 二、学生对“倍”的认识基础 因为要备“倍的认识”一课,笔者翻阅了一些使用较广的新课程实验教材后发现,北师大版、苏教版、浙教版等课标实验教材,均是在学生认识了“除法”之后教学“倍的认识”这节内容的,唯独人教版教材在学生学习“除法”知识前编排了这节课。那么,学生对“倍”的认识基础是怎样的呢?笔者对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一所中心城区实验小学各一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问题1: 第一行有:□□; 第二行有:□□□□□□; 问第二行正方形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问题2: 你知道“3的2倍”是什么意思吗?前测结果如下: 表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学生调查汇总表 表二:中心城区实验小学学生调查汇总表 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倍”的概念认识,农村学校的学生基本没有,中心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也比较弱,只有近1/3的学生有“倍”的直观经验,意义则基本不知道。事实上,如同“倍”这样学生认识基础相当薄弱的知识点,在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中不太多。 三、基于乘法意义的“倍”的认识教学实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