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定十三五规划

保定十三五规划

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篇共四部分第

一部分)

(2016年2月18日保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二、机遇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试验区

一、着力推进京津保协同创新

二、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

四、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第四章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五章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

一、落实协同发展战略

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三、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六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第七章实施环境支撑战略,建设绿色低碳宜居生态文明新区

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二、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三、推进低碳城市试点

四、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五、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第八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一、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

二、强化能源设施建设

三、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四、推进信息化设施建设

第九章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脱贫

一、拉开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二、找准精准扶贫的发力点

三、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四、凝聚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第十章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三、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四、加快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积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第十二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全面推进法治保定建设

二、加快构建社会治理体系

三、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十三章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一、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二、注重各类规划衔接

三、做好服务配套保障

四、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十三五”时期,是保定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黄金机遇期,是全市经济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的阶段转换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推进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突破期,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提质升级期,必须抢抓战略机遇,超前谋划发展新格局,实现跨越赶超,努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经济社会重大进展。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保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在中共保定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应对新变化、

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协同、治污染、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完成规划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济总量明显壮大。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3亿元,年均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6.9亿元,年均增长18.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势产业继续增强。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十一五”末的14.8:51.9:33.3调整为11.8:50.0:38.2,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十二连丰”,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6.6%。按照“5+2+5”产业发展路线图,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建材五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3.8%提高到18.9%。围绕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出台了《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产业园区进入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轨道,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园区28个,高新区和徐水大王店汽车产业园跻身千亿级园区之列。服务业发展较快,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46.1亿元,年均增长10.1%;旅游业总收入610亿元,接待游客66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金融、保险、物流等行业也取得长足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了资源承载力等专项研究,积极向中央、省反映保定诉求并在国家《纲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两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和“18+N”产业承接重点平台。瞄准交通、生态、产业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与京津方面进行深入对接,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与北京丰台区、朝阳区、亦庄开发区及天津滨海新区、南开区等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一大批合作项目。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301医院涿州保障基地、中电科涞水产业园、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区、航天乐凯新材料工业园、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保定。我市与京津合作项目达248项,总投资4195亿元。成功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百家央企进河北”活动,与36家央企集团签署了75项合作协议,协议总投资1665亿元。保定的战略优势和发展潜力正在得到释放和爆发。

(三)创新驱动发展迸发新活力。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努力在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中实现高端发展。谋划建设了白洋淀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长城汽车新技术中心、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安国中药都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创建了涿州、白洋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打造了一批优势特色科研平台,全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18个,科技创新资源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关村科技园、清华大学等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合作,成立了2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全国学会服务站55个,微软(中国)、清华启迪、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一批著名创新平台入驻我市,在全省首批认证17家创客空间,成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增速达到11.9%,高于规上工业7.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000家,均居全省第二;“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总数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一。

(四)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取得新跨越。徐水、清苑和满城撤县设区,保定主城区面积扩大到原来的8倍,人口由119万增加到280万,在解决困扰保定多年的“小马拉大车”问题上迈出关键一步,开启了“大保定”发展的新纪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取得突破性进展,京石高铁、津保铁路建成通车,保定站改扩建接近尾声,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张石、保阜等高速全线通车,京昆高速与北京顺利贯通,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围绕“大保定”建设,实施了西二环、朝阳大街北延南延、复兴路东延、北三环东延、瑞祥大街北延等工程,市区交通网络日趋完善。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大唐九期、华润东北郊、深能西北郊热电联产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城中村、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进入攻坚阶段,清真寺、西大园、府河三大片区改造接近尾声,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5.4万套。主城区商业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万博广场、茂业中心、华创广场、未来石等城市综合体全部建成。城市管理6S行动成效显著,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实施了“七个一”工程,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易县、涞水等县获得省级园林县城,安新、定兴、雄县荣获省人居环境进步奖。新农村建设平稳有序,大力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65%,比“十一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

(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落实京津冀大气协同治理方案,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了“洗城净天”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气化保定”、“无烟城”等低碳示范工程,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27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17.1%。在全省率先制订并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白洋淀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整治加速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进行,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绿化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以低碳城市建设为引领,加速改善提升城市环境,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积极争创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达到0.65吨标准煤/万元,前五年累计降低24.5%,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6.7%,比2010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了0.73平方米。

(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新成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从行政审批、医疗卫生、生态建设、文化体制等领域入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权力“三份清单、一个标准”,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30项。积极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释放发展活力,全市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公司达到58家,位居全省前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科技创新、财税、金融、社会、土地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石保廊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高碑店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首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白沟镇列入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雄县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新能源、新城镇、新生活”城市试点,阜平被国土部确定为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改革试点。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鼓励长城、英利等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建厂,全市累计对外投资5.6亿美元。

(七)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民生事业不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4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4.03%

较低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5万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7.21%。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步建立起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4.5%、90%,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9和7.8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各类高校17所,在校大学生25

万人,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各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县、乡(镇)和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医疗点实现全面覆盖。文化事业取得新进步,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东湖文化中心、西湖体育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663元、10558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57.3%、93.9%,城乡人均收入比由2010年的2.8:1缩小为 2.2: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82元,比2014年增加了9.8个百分点。按照“1+3+5”扶贫开发格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连片开发等十大攻坚战,共实施扶贫项目1.8万个,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72万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贫任务。阜平、涞水经验被全省推广,太行山光伏扶贫模式得到中央肯定。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城市应急、安全生产、食品医药安全等工作继续加强,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明显减少。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五个坚持”,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扬:一是坚持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挖潜力,向开放要动力,通过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二是坚持把高端作为定位决策的关键标准,各项工作对标高端,高端谋划、高端推动,提升发展品质,放大后发优势;三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动力,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创新推动跨越、促进赶超;四是坚持把统筹作为推进落实的有效手段,强化统筹思维,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全面发力;五是坚持把效率作为干事创业的重要标尺,立说立行、高质高效、确保落实。

二、机遇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市“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最大机遇,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我市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市新一轮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措施。保定在整个协同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中央将保定划入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把京保石发展轴作为三大发展轴进行重点打造,将保定明确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提出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将对我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交通建设等产生综合性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白洋淀科技城、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市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搭建重要平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我们争取政策倾斜、解决突出问题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各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关注度的提高,将为保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型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市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建设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有利于我市补齐发展短板,缩小与京津产业落差,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转型;有利于我市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接受京津辐射,承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统筹;有利于我市加强生态联防联治,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十三五”时期还面临着一些其他非常重要的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当前,新技术替代旧技术趋势明显,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发展战略付诸实施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不断优化。中国从制造大国开始迈向制造强国,传统优势增长点继续发挥,新增长点的作用日益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竞争优势逐步取代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十三五”时期必将进一步深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新制造模式将全面出现。我市具有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更有条件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力,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和弯道超车提供“窗口期”。二是“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我市优势产业“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会有突破性的进展,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将发生质的变化,产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呈现规模化、组团化、多样化的趋势。我市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消化我市优势产业产能,有利于实现我市优势产业与全球资源有效对接,有利于我市发展产业支撑、内外联动、世界布局的开放型经济。三是我市被国家列入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有利于对接京津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有助于我市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四是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赋予保定京津冀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为我们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五是国家推动扶贫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我市阜平县考察指导扶贫工作,为我们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机遇。六是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肃纪律,严明规矩,坚持不懈纠“四风”,坚定不移反腐败,大力倡导“三严三实”,为我们优化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总体发展水平滞后,总量小、人均水平偏低,率先联动发展的任务艰巨;投资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大,企稳向好、快速提升的任务艰巨;产业层次较低,主导产业支撑力不足,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城镇化明显滞后,城乡建设欠账较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艰巨;财政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贫困人口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逐年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的任务艰巨;体制机制障碍凸显,制约发展的问题突出,改革创新的任务艰巨;干部队伍中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转变作风、提高执行力的任务艰巨。

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是保定发展的关键五年,是保定各种优势和潜力集中释放的黄金五年,是保定破解难题、补齐短板、跨越赶超的重要五年。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跨越赶超的信心和决心,振奋精神、汇聚力量,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争取主动,紧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把握“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主基调,以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方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环境支撑三大主体战略,突出把城市做大、把产业做强、把生态做美、把民生做富,切实发挥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保定振兴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赶超不动摇。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加快发展、跨越赶超,推动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打造保定新优势,努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

——坚持低碳高端不动摇。坚定走高端引领、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培育高端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不动摇。统筹把握工作全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面向全省全国全球的大开放格局。

——坚持精准高效不动摇。各项工作精准定位、精准发力,选准突破口,打好攻坚战。工作推动高效率,快速推进,快速突破,以精准高效的执行推进增比进位、率先发展。

——坚持为民惠民不动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一个确保、两个翻番、三个率先、四个提升”,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增长;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质量效益在京津冀区域率先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好转;科技创新支撑力、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和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经济增长保持稳中有升、跨越赶超的势头,经济总量明显壮大,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协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显著成效,京津保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扎实成效,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产业结构层次显著提升。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传统产业进一步上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地位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战略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主城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县城建设成效显著,中小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科技创新支撑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与京津的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京津科技成果与我市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坚定步伐。到2020年,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13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完成中央、省确定的改革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与京津协同关系更加紧密,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确立,大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基本完成,大气污染稳定退出全国后十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生态环境基本展现。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要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

——社会民生全面加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依法治市扎实推进,社会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防范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保定建成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创新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绿色低碳宜居生态文明新区。

第三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试验区

抢抓“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的机遇,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优化创新资源,激发创业热情,强化人才支撑,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着力推进京津保协同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打造京津保创新共同体。

建设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京津保产业链、资金链对接为突破口,促进京津保创新链融合。秉承“对接京津高端研发、实现保定高效转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机构,完善对接京津的技术交易网络,加快建设高水平的京津保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建设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为

契机,以白洋淀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城汽车新技术中心、中国电谷产业园、中国电科院涞水产业园、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安国中药都等创新平台为依托,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形成京津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城多园”的发展新格局。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建设,完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制度,促进京津科技成果与我市产业化平台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将我市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增强重点产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在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程度,大力推进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参与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国家级保定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企业转化应用。充分利用各级驻保科技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人才、项目支持。鼓励各类企业联合驻保高校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与京津协同创新的合作能力。支持驻保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人员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进行科研攻关,推动驻保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与京津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研专项,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创新与京津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合作模式,探索院地、央地和校地合作新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市场化的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创建京津保创新共同体为契机,与京津共同建设一批服务我市优势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与京津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建立高校联合办学机制,推进京津院校与驻保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二、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搭建平台、完善服务、营造环境,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各级各类园区、驻保高校等平台和载体,发挥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场地、培训、项目对接等服务,建立更多的“孵化+投资+服务”平台。大力支持我市高校建设发展具有创业孵化功能的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加快建设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和创新基地、保定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豆芽创客空间2.0、支点创客空间等“双创”项目。积极引导国内外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机构,在我市建设一批市场化、国际化的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一批县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回乡创业园,构建一批市场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设立市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县(市、区)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扩大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加强我市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七大工程包,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创业企业开放共享。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改革步伐,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推进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税收、金融、土地、外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创新创业政策执行到位。制定具有保定特色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破除中小微企业发展瓶颈,营造公共服务完善、要素保障有力、竞争公平有序的创业创新环境,让创业者热情竞相迸发,让初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下大力引进用好京津人才。探索京津保人才公培公用机制,建设适宜京津人才来保创新创业的人才特区、示范基地和区域人才开发孵化基地,健全区域人才合作机制,建设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承接京津高端成果转化的平台,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学会专家服务站”的作用,吸引更多京津高层次专家来保进行技术指导。实施“候鸟计划”,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业缘优势,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原则,大力吸引京津人才通过兼职、咨询、讲学等方式到保定发展或进行短期服务。

推进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引进方式,柔性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创新活力足的青年拔尖人才。加强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加强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培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完善跨区域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户籍、住房、教育、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险转移衔接制度,推行紧缺专门人才动态目录制度,强化人才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创新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集聚人才的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包容开放的人才环境。

四、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坚持改革推进,放活主体,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发明专利水平。引导企业由参与全球产业链向融入全球创新链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合作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企业综合运用并购、专利授权、知识产权转让、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创业创新的股权投资和互联网金融,推动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为代表的创投发展,努力壮大活跃天使投资人队伍,发展社区银行,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租赁,拓展初创期、成长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拓展投融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发展壮大。

加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服务。充分利用中国知识产权华北运营中心和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华北调度中心的建设机遇,促进我市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运用和交易。完善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和奖励制度,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司法和行政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服务,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发展,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合作交流。

第四章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把握京津冀功能布局调整、产业链重构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大契机,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推动我市产业体系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对接,理顺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循环低碳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树立高端发展理念,以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低碳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方向,以基地和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三大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形成“3+4+3”产业格局,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继续用好基础优势,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装备、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

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壮大。以长城、中兴、风帆、凌云、立中、中汽零等企业集团为龙头,以基地和园区为依托,充分发挥自主品牌优势,做大整车规模,不断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打造京广沿线百公里汽车产业带。加强对汽车共性技术的支持,提

升先进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开发、底盘匹配、关键零部件总成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提高零部件的质量和水平,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丰富乘用车产品线,加强商用车和专用车的开发与市场开拓,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整车及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推进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加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积极开发具有车联网功能的智能汽车新产品,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测试。重点抓好保定汽车科技城、大王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中汽零保定产业基地、顺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促进产业深度集聚。促进汽车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打造汽车主题公园,开展工业旅游。支持以长城、中兴为代表的重点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将“保定·中国汽车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8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

推动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升。着眼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起步早、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巩固英利、天威、四方三伊、国电联合动力等企业的行业领军地位,着力促进新能源及其装备、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业创新升级,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提高工艺水平,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推动示范应用,在光电、风电、智能电网三大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打造“中国电谷”升级版,将保定建成为全国著名的新能源及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和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新能源之城”。光电产业大力开发单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光热发电系统等新产品,增强关键零部件和辅料的配套能力;风电设备产业重点推进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提高产品稳定性、降低机组生产成本;智能电网产业以打造能源互联网装备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和快速充电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和电网智能化设备。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推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战略机遇,加强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中国商飞等央企合作,依托惠阳航空产业园、向阳航空产业园、涞水航天产业园、保定江城机场产业配套园区等项目,布局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大飞机与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及火箭、卫星装备零部件等产业,融入京津航空航天产业链。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依托标正机床、向阳精密制造、维尔铸机等龙头企业,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精密传感器、特种装备、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与核心装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增强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和系统方案提供能力,形成以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为牵引,带动零部件及产业服务企业协同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技术前沿和市场需求,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和信息融合,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740亿元以上,占全市增加值比重30%。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京津冀地区消费升级,重点发展车联网、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

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产品。着力引进行业领先的品牌厂商、OEM厂商,积极引进软件开发、电子元件研制、精密电子仪器制造、电子产品专用材料等产业环节,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推进保定市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涿州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展“数据经济”。

新材料产业。抢抓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乐凯新材料产业园、清苑新材料产业园、中石化保定精细化工产业园、涿州钢研冶金新材料产业园等为载体,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需求,继续强化磁记录材料、热敏材料等产业优势,力争在第三代半导体、合金、石墨烯、高分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膜及镀层材料、纳米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新材料领域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加强对新材料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复合材料先进制造成型工艺,掌握向下游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安国、满城、望都、定兴、唐县、徐水等县(市、区)建设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科技园区。发挥道地药材、专业市场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中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打响安国中药都品牌。与大型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六大产业工程,支持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巩固在数字医学影像、生物科技、诊断试剂等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开发高端诊断设备、精准医疗设备及关键部件,加快发展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介入支架等高端植介入产品,率先在肾透析、核磁共振等领域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节能环保产业。抓住行业大发展的机遇,丰富保定低碳经济内涵。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研发和生产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蓄热传热等节能装备和脱硫脱硝、除尘、工业废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监测等环保仪器和装备,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开展能源审计、能效评估、节能监测、合同能源管理、环保生态修复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着力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鼓励长城、保定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支持废金属、报废汽车的资源化利用、废旧设备再制造等企业发展,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建设。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强化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地区商会、科技型企业等对接合作,通过改造、提升、引进,推进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发挥化纤、纺织、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优势,加快产业整合和升级步伐,推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水平和档次,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对接京津高端、定制化和快时尚服装、箱包的市场需求,加强与京津专业院校和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重点推进北京服装学院产学研基地以及中关村时尚产业(保定)示范基地建设,增强纺织服装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实现由贴牌加工基地向自主品牌生产基地的转变。着力发展新型纤维、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纺织品和高档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纺织业的创新升级。着力推进高蠡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三大产业聚集区建设,构建“百公里纺织服装产业带”。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和毗邻京津高端市场的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行业知名龙头企业扎根保定发展,承接首都食品企业的加工、制造链环节转移,以绿色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满足京津冀都市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面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打造环京津、保南、保西三个食品加工制造产业带,建设京津冀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新型建材产业。依托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相关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建材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步伐,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精深加工的新型建材产品。做大做强高效节能门窗、新型环保涂料、防火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钢结构材料等新型建材,促进绿色住宅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推进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徐水新型环保涂料产业园、清苑绿色建材产业园、望都钢结构住宅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建材企业开展低温余热发电,加强对矿山尾矿、建筑垃圾、粉煤灰等废弃物的综合再利用,实现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到202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二、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齐头并进,促进服务业扩容提质增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催生现代服务业,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电商物流,构建以保定市为枢纽,衔接京津冀与环渤海,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内陆型物流枢纽,建立国家二级快递物流园区,争列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促进物流基地合理布局。支持一体化、综合性、全功能的大型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建设,在清苑、涿州、涞水、涞源、高碑店、白沟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面向京津冀市场的都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基地,使之成为承载京津物流外置的载体、满足区域市场供应的基地、东出西联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清苑发展城市配送型综合商贸物流基地;涿州打造枢纽型和城市配送型物流基地;涞水打造承接首都地区物流外置和农产品配送型物流基地;涞源发展面向京、津、冀、晋、蒙区域的资源型物流基地;高碑店依托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发展面向首都、辐射周边的蔬菜、食品、建材产品物流集散基地;白沟新城发展以箱包、服装、原辅材料、小商品、灯饰等为主,其他货种为辅的商贸物流基地和资源配置中心。

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加快保定高新区保税物流园区、白沟新城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等物流园区建设,围绕汽车、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扶持专业物流发展,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围绕安国制药、高阳纺织等县域特色产业和高碑店、徐水、定兴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谋划建设一批以产地物流为主的商贸集散型物流园区;加快保定无水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外向服务型物流园区。

打造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围绕重点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安博、普洛斯、中农批等国内外物流名企合作,加快培育一批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发展,提高企业供应链

一体化服务能力,发挥好物流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支持快递企业发展,优化快递业市场准入机制,推动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联动发展,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和快递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

(二)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

按照繁荣城乡经济、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积极承接首都专业市场转移,提高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提升流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优化布局商贸流通设施。积极承接首都专业市场转移落户,重点推进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安国中药材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带动相关制造和服务业态发展。加快流通设施提档升级,结合城市发展有序推进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建设,围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商品集散型和产地型批发市场,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和流通能力。壮大发展保百、北国、茂业等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和业态配置,启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以“和社区”为代表的新型“O2O”商业模式,打造足不出户的社区服务平台。加强鲜活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工农路蔬菜市场、农大农副产品市场等农贸市场和标准化菜市场上档升级,扩大农产品直销网点。

促进传统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大宗农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引进知名电商,加快电商产业园(基地)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农村。做实做优“淘宝特色?中国保定馆”、“中国网库?电商谷”等一批地方专业电商网站,提升白沟箱包等电商园区运营水平,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本地电子口岸建设,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

(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做大做强地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企业,支持金融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延伸服务网点、扩大服务范围,建设金融生态市。

加强京津保金融业互动交流。加强与北京金融总部和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联动,高水准规划建设华融金融中心、涞水产业新城等载体,引进一批重点金融机构设立功能总部或业务分支机构,建设区域金融数据后台、支付、培训、呼叫中心。大力发展面向京津冀及全国市场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全力争取国内金融机构在保定设立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数据中心等后台服务基地。推进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共同发展,健全金融服务链。

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合理布局。积极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保定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保定地方金融企业,支持银行机构增设网点、延伸服务,实现服务网点覆盖全市各县(市、区)。支持保定银行向域外扩张,实现跨区域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支持符合条件政策要求的县级农信社逐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扶贫金融等新业态,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创造有利条件,培育发展民营银行。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城市投融资平台建设,各县(市、区)都要组建和完善综合的、专业的投融资平台,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引进保险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保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到2020年,

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数量突破100家。

推进金融生态市建设。加强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动,建立跨部门监管协作机制、平台共建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搭建资本、需求对接合作平台,建立政、银、保、企等多方互动和常态化对接机制。发挥各类金融主体的互补优势,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逐步形成活力足、信用好、规模大、机制优的金融生态环境。发挥信贷、证券、保险、信托、理财等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和辐射力。

(四)壮大发展休闲旅游业

借助“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大品牌,积极整合区域优势旅游文化资源,全面实施旅游业提升计划,开展“京畿胜境醉美保定”品牌创建工程,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京津冀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到2020年,全市5A 级景区超过6家,游客接待量超过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0亿元,旅游业对全市GDP 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

强力推动京津保大旅游发展。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山水保定”的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环首都旅游产业带,构建京津保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化和“旅游+”、“互联网+”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健康养生、商贸购物等旅游新业态。支持涞水野三坡、安新白洋淀、易县易水湖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把我市建成集“山水生态休闲、历史文化休闲、美丽乡村休闲、康体运动休闲、商务会展休闲、养生养老休闲、特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休闲城市,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跨越。

实施古城保护改造与恢复工程。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施古城保护改造与恢复工程,搞好直隶总督署西路、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光园、直隶审判厅、城隍庙、迎薰门(南门楼)、保定军校纪念馆、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核心景区的恢复和保护,把古城区打造成保定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建设精品旅游景区。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野三坡和白洋淀2个5A精品景区,推进白石山、狼牙山、清西陵、满城汉墓、天生桥等5A级景区创建和易水湖、奥润顺达国际门窗城、中央电视台涿州影视基地、佛光寺、六祖禅寺、秀兰山庄、唐县古北岳森林公园、云花溪谷等4A景区创建工作。建设狼牙山、城南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打造易县燕都古城、安国药王庙文化景区、满城汉文化景区、涿州六祖文化景区、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唐县古北岳恒山等文化旅游亮点,拓展旅游空间,提升旅游品质。

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开展“京畿胜境、醉美保定”旅游形象宣传,建立由宣传、外事、文化、旅游、商务、广播、电视、报刊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宣传平台和联合促销机制,在全市文化交流、外事接待、招商引资等活动中加强旅游品牌推介。以大型旅行社联盟为核心,拓展跨区域合作。重点做好“跟着老电影去旅行”、“两白一山一城”、北太行等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推介,实现保定旅游进入品牌时代

(五)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和技术转移服务。依托高新区、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育扶持一批科技服务机构。推进高新区科技服务业试点建设,打造朝阳

北大街科技服务业隆起带,加强与北京中关村的战略合作,促进北京的创新成果到我市实现孵化和转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企业采取自建、共建、并购、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快事业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改制,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鼓励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在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资质认定流程,为农产品、食品、纺织服装等产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开通快速认证绿色通道。建设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以做精、做专、做强为方向,扶持壮大一批专业化节能公司,引导技术研发、投融资等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节能服务企业向总承包企业转型。在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河道和湖泊综合治理、矿山开发生态恢复治理等环境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开展特许经营、污染合同治理、减排合同治理等第三方治理服务,引导和鼓励其他各类企业引入第三方治理服务。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碳排放、排污权、节能量交易试点,做大节能环保交易市场。

(六)高标准发展健康养老业

承接京津养老产业转移。发挥我市独特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引入有经验和实力的社会资本,高起点规划发展面向京津冀市场的养老服务产业,引入京津养老政策,承接京津养老转移。通过资金补贴、政策优惠、舆论引导、市场运作等多项措施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建设,保障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健康发展,快速提升我市养老接纳和养老服务能力。

建设高水平养老产业基地。瞄准京津冀市场,深入挖掘生态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立足环首都地区和环白洋淀地区,与京津专业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地区的标杆性、高品质养老产业园区和专业养老小镇。采取PPP等模式,吸引房地产、金融保险、医疗养生、文化旅游等领域企业投资建设养老产业新城,促进养老产业与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瞄准信息消费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模式,建设专业园区,吸引首都信息服务企业群体转移,重点发展信息外包服务、信息加工服务等业态。面向新能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10个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商务会展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借助外部资本和智力资源,做大做强白洋淀国际创新论坛、白沟箱包节、容城服装节、安国中药材交易会、曲阳石雕节、高碑店国际门窗节等特色论坛展会,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场馆。

三、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京津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农业强市。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推进粮食高产增效。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稳面积、调结构、保总产”的思路,以12个县(市、区)的4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以优质粮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核心区小麦、玉米单产合

计稳定在900公斤以上。

建设蔬菜生产基地。按照一线(以京港澳、京昆和107国道为主要干线)、三区(保北优型温室、保南大棚设施和西部山前拱棚)、八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的总体布局,加强蔬菜生产示范县和环首都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积极培育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到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10万亩。

提升畜牧业主导地位。加快养殖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饲草饲料产业化工程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加快都市型水产养殖业发展,面向京津市场提供优质水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5%以上。

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扩大优质林果种植面积,促进优势果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苹果、桃、磨盘柿、优质梨、大枣、核桃、杏扁和城郊观光休闲果品等八大特色果品生产基地,推进西部山区果品产业带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林果种植总面积达到320万亩,果品总产量280万吨。

做优区域特色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西部山区和东部黑龙港地区优质杂粮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无公害谷子、杂豆、薯类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渔业、药材、食用菌、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加强品牌培育,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二)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农业业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挥环京津和环市郊县(市)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和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大力探索工厂农业、体验农业等各具特色的六次产业。

加快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抓好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三大工程。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重点区域达到100%;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使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并逐步减少,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农用地膜基本得到回收利用。

加快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质量并重转变。坚持“全程监管、重点监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原则,实施农产品绿色提升计划,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到2020年,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

加快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贡献率。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种子产业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到2020年,全市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左右。

加快农业劳动力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以技术骨干、实用人才和市场营销人员为重点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

劲,到2020年,全市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

加快畜禽养殖由小散向适度集约转变。积极引导养殖企业通过参股、收购、租赁等方式做大做强,推进规模养殖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规模养殖率达到70%以上。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强化县(市、区)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保障经费,加强技术指导,严格督导问责,层层分解任务,强力推进实施,2017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抓住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仲裁机构、经营权流转市场“三大载体”,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村土地纠纷调处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引导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不断提高土地规模流转比例。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机遇,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重点围绕优质粮油、肉类、乳制品、果品和蔬菜5大优势农产品,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力争到2020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0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

(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国家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发挥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园区联盟。抓好农业领域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种子工程,集成推广一批高产、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栽培技术。“十三五”期间,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00万亩以上。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抓手,积极破解保障不足、机制不活、能力不强的制约瓶颈,到2020年,建成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机制灵活、服务高效、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杠杆作用,围绕玉米联合收获、深松耕、小麦播后镇压、化肥深施等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调整优化农机结构,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打造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承接北京专业市场转移,组建专业化的农资与农副产品流通中心,重点抓好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等面向京津的农产品流通基地建设。以供销社、农资公司等为龙头,组建专业化的农资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发展以“总部+配送中心+农资连锁店”模式的市、县、乡农业流通网络。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体系。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检站项目,加快推进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构建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检体系。到2020年,市、县两级质检站检测能力达到全省同行业中等以上水平。

建立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水平;合理布局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网络,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监测、诊断、预警和防治能力。

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市农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发挥信息网络聚合农业管理服务职能的载体作用,建设全市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

(五)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产业集聚

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立足我市区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集中打造5个现代农业片区,形成“一县一精品园区、一乡一现代园区”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园区达到300个,其中精品园区30个以上。

保北休闲农业区:利用本地农业景观资源,针对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

城郊都市农业区:在北京、天津、保定和县城及其延伸地带,着力发展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的都市农业。

山区绿色农业区:适应国内国际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要求,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品。

保南特色农业区:发挥本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开发特有名优产品。

白洋淀生态农业区: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种效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

四、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在有条件的优势产业推广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以现代金融、医疗健康、教育网络、便捷交通、智慧能源、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为重点,推进“互联网+”民生服务,加快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应用物联网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改造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的示范性农场。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精准施策、有进有退,按照“两落实、一降低、一淘汰”的工作思路,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两落实”,即落实好国家对实体经济减税减负政策,落实好国家帮扶特困企业政策。“一降低”,即综合施策降成本。通过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清理规范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环节中介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成本,增加实体经济效益。落实好国家降低电价、降低物流成本等要素支撑政策。“一淘汰”,制定淘汰“僵尸企业”方案,加快淘汰小电线、小电缆焙烧等高污染企业,加快淘汰小铁矿开采、小铁精粉生产等。禁止高耗能、高污染、违反国家产业政策项目上马。运用差别电价、水价、环保执法等措施,以减量替代、超量转换压减过剩产能。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兴市活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开展质量提升工程、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提高产业集群素质,切实增强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推行卓越绩效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区域、企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