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红字内容只需要总结出给定的知识点即可,不用再出题。蓝字内容总结出知识点,在出五个小题。如果感觉知识点不好总结,可以调整,但不要和他之前的106个总结好的重复。周五晚上之前交即可。

古代漢語

知識點總結

1.古代漢語常用字典辭書有哪些?

古代漢語常用的字典辭書有許慎的《說文解字》,首創部首編排法,分為540個部首;最早的韻書是李登的《聲類》;《四庫提要》、《康熙字典》;王引之的《經傳釋詞》,近人楊樹達採用注音字母序編著的《詞詮》等等。

(1)()首創部首編排法。

(2)我國最早的韻書是()。

A李登的《聲類》B孫愐的《唐韻》C陸法言的《切韻》D陳彭年的《廣韻》(3)查找文言虛詞的詞典,影響較大的有清()的《經傳釋詞》和近人楊樹達的()。

(4)《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是我國最大的官修書目。

(5)《詞詮》的編排順序為()。

A筆畫序 B平水韻目序 C古聲母序 D注音字母序

答案

(1)《說文解字》

(2)A

(3)王引之《詞詮》

(4)《四庫提要》

(5)D

2.說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是什麼?

清朝說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分別為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

(1)清代說文四大家分別為段玉裁、王筠、()、()。

(2)說文四大家中段玉裁的代表作為(),是學習和研究《說文》的最佳注本。

(3)說文四大家中()的代表作為《說文解字義證》。

(4)說文四大家中朱駿聲的代表作為(),對字義的來源和發展有較為細緻的分析。

(5)說文四大家中王筠的代表作為()。

答案

(1)桂馥朱駿聲

(2)《說文解字注》

(3)桂馥

(4)《說文通訓定聲》

(5)《說文句讀》

3.古代工具書的注音方法有哪些?

古代工具書的注音方法有讀若法、譬況法、直音法和反切法。讀若法,借助人們熟悉的字詞給陌生詞注音的一種注音形式。譬況法,漢魏以前人們給漢字注音采用的注音方法。用一個同音字來給另一個字注音的方法。反切法是用兩個字拼出一個字的讀音的注音方法。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

(1)《說文解字》中較為常見的注音方法是( ),如《說文·玉部》:“珣,讀若宣。”

(2)漢魏以前人們給漢字注音採用的方法有(),如《淮南子·原道訓》:“蛟龍水居。”高誘注:“蛟,讀人情性交易之交,緩氣言乃得耳。”

(3)用一個同音字來給另一個字注音的方法叫(),如“準音拙”。(4)用兩個字拼出一個字的讀音的注音方法叫()。

(5)《說文·一部》:“天,顛也,至高無上。他前切。”其中使用的注音方法是()。

答案

(1)讀若法

(2)譬況法

(3)直音法

(4)反切法

(5)反切法

4.《說文解字》的釋字體例是什麼?

《說文解字》的釋字體例,一般在每字下先解字義,然後按照“六書”分析形體結構,后注讀音。《說文》解釋的字義一般是指該字的本義。解釋字形時,註明“象形”或“象某之形”為象形字;指事字註明“指事”;註明“從某從某”或“從某某”為會意字;註明“從某,某聲”為形聲字。註明“從某從某,某亦聲”為會意兼形聲字;註明“從某省”為省形字;註明“從某省聲”為省聲字。

(1)《說文解字》的釋字體例為先解釋字義,然後按照()分析形體,后注()。

(2)《說文》一般解釋的是字的()。

(3)《說文》中,註明“從某從某,某亦聲”的為()。

(4)《說文》註明“從某某”或“從某從某”的字為()。

(5)《說文》中註明“從某省”為()。

答案

(1)六書讀音

(2)本義

(3)會意兼形聲字

(4)會意字

(5)省形字

5.《爾雅》的歷史地位是怎樣的?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古漢語詞彙學和訓詁學專著,也是我國第一部詞典。輯錄我國古代豐富的詞彙,為漢語詞彙學奠定了基礎。總的分為兩個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釋一般詞義,后十六篇像一個小百科全書,具體解釋一些古代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為研究我國古代科學史提供了寶貴的依據。所開創的“類聚群分”的釋詞體例,對後代辭書的編纂很有啟發。

(1)( )是我國第一部古漢語詞匯學和訓詁學專著,也是我國第一部詞典。

(2)《爾雅》輯錄了我國古代豐富的詞匯,為()奠定了基礎。

(3)《爾雅》開創了()的釋詞體例,對后代辭書的編纂很有啟發。

(4)《爾雅》總分為()個部分。

(5)《爾雅》前三篇重在解釋(),后十六篇像一個小百科全書,具體解釋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等方面的知識,為研究我國科學史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答案

(1)《爾雅》

(2)漢語詞彙學

(3)類聚群分

(4)兩

(5)一般詞義天文地理

6.《經籍籑詁》基本內容。

《經籍籑詁》是清阮元編寫的一部字書,為中國訓詁學書。該書共106卷,按平水韻分部,每一韻一卷。各卷單字略依《佩文韻府》次序編排。釋義一般先列本義,再列引申義,最後為輾轉相訓與名物數象。該書是中國唯一的一部匯輯經傳子史的引證于一書的大型訓詁詞典。

(1)《經籍籑詁》的編者是()。

A戴震 B阮元 C王念孫 D王引之

(2)《經籍籑詁》的編排方法是()。

A部首法 B筆畫法 C注音字母法 D平水韻目法

(3)《經籍籑詁》共()卷,按()分部,每一韻一卷。

(4)《經籍籑詁》單字次序按照()編排。

(5)()是中國唯一一部匯輯經傳子史的引證于一書的大型訓詁詞典。答案

(1)B

(2)D

(3)106 平水韻

(4)《佩文韻府》

(5)《經籍籑詁》

7.十三經是什麼?

十三經釋十三部儒家經典著作的總稱。其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從漢代五經到七經、九經,再到十二經,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十三經的說法,具體指:《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1)“十三經”是十三部()的總稱。

(2)“十三經”的行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從漢代五經到七經、九經,再到(),直到()才正式行成十三經的說法。

(3)十三經具體指的是《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4)南宋時()正式成為經,和《論語》、《爾雅》、()一起,加上原來的九經,構成十三經。

(5)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形成的作品,《春秋左傳》作者為(),此外還有

兩傳分別為()、()。

答案

(1)儒家經典著作

(2)十二經宋

(3)《周禮》、《儀禮》、《禮記》

(4)孟子孝經

(5)左丘明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8.詞義的擴大是什麼?

詞義的擴大是指表示的概念范圍有了變化,即由指個別對象演變到一般對象,由指具體事物演變到指抽象事物,由指專一事物演變到通指一切事物。比如關,古義專指函谷關,今通指一切關口、關卡。

(1)古今詞義的異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古今意義(),第二種是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第三種是古今意義之間,既有()、又有發展。

(2)詞義范圍的差異分為三種情況()、()、詞義的轉移。

(3)詞義擴大是指表示的概念范圍有了變化,即由指個別對象演變到()對象,由指具體事物演變到指()事物,由指專一事物演變到通指一切事物。比如關,古義專指函谷關,今通指一切關口、關卡。

(4)商:(古)運貨販賣的人,(今)做生意的人。由此可見商的詞義變化屬於()。

(5)下列選項中古今意義的變化不屬於詞義擴大的是()。

A關 B朕 C商 D河

答案

(1)基本未變聯系

(2)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

(3)一般抽象

(4)詞義擴大

(5)B

9.詞義的縮小是什麼?

詞義縮小是指表示的概念范圍有了變化,即由指一般對象演變到個別對象,由指抽象事物演變到指具體事物,由指一切事物演變到指專一事物。比如朕,古義通指第一人稱,後來專指皇帝自稱。

(1)詞義縮小是指表示的概念范圍有了變化,即由指一般對象演變到()對象,由指抽象事物演變到指()事物,由指一切事物演變到指專一事物。比如朕,古義通指第一人稱,後來專指皇帝自稱。

(2)“宮”的本義泛指房屋,後來專指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詞義引申的結果是()。

A詞義擴大 B詞義縮小 C詞義轉移 D詞義更替

(3)“禽”的古義是飛禽走獸的總稱,今義指鳥類。詞義引申的結果是()。A詞義擴大 B詞義縮小 C詞義轉移 D詞義更替

(4)“朕”本來泛指第一人稱,後來專用于皇帝自稱。詞義引申的結果是()。

A詞義擴大 B詞義縮小 C詞義轉移 D詞義更替

(5)下列不屬於詞義縮小的是()。

A輦 B朕 C緒 D瓦

答案

(1)個別具體

(2)B

(3)B

(4)B

(5)C

10.詞義的轉移是什麼?

詞義的轉移即由甲范圍轉移到乙范圍,它的主要特點是新義產生后,舊義就不存在了,中心古義為心里,今義為正中,事情的主要部分。

(1)詞義轉移即由甲范圍轉移到乙范圍,它的主要特點是()產生后,()就不存在了,如“中心”古義為心里,今義為正中,事情的主要部分。

(2)“涕”的本義是眼淚,後來變成“鼻涕”。詞義引申的結果是()。

A詞義擴大 B詞義縮小 C詞義轉移 D詞義更替

(3)“交通”古義是交際和勾結,今義指運輸往來。詞義的引申結果是()。A詞義擴大 B詞義縮小 C詞義轉移 D詞義更替

(4)“書記”古今詞義的變化屬於()。

(5)下列不屬於詞義轉移的是()。

A中心 B交通 C丈夫 D瓦

答案

(1)新義舊義

(2)C

(3)C

(4)詞義轉移

(5)D

11.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是什麼?

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分為詞義褒貶的不同和詞義輕重的不同。

(1)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分為兩種,分別是()、()。

(2)“復辟”本是褒義詞,後來變成()。

(3)“爪牙”、“走狗”詞義的變化屬於()。

(4)屬於詞義輕重不同的是()。

A鍛煉 B誅 C丈夫 D關

(5)感激古義是憤激,今義是感謝,詞義變化屬於()。

答案

(1)詞義的褒貶不同詞義的輕重不同

(2)貶義詞

(3)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或詞義的褒貶不同

(4)C

(5)詞義的輕重不同

12.什麼叫做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語素組成的聯合式合成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只使用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作為音節陪襯而存在,這種雙音詞叫偏義復詞,例如得失、利害、緩急、長短。

(1)解釋下劃線的詞: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2)解釋下劃線的詞: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解釋下劃線的詞: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4)解釋下劃線的詞: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5)偏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語素組成的()。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只使用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作為音節()而存在,這種雙音詞叫偏義復詞,例如得失、利害、緩急、長短。

答案

(1)園:種樹的地方;圃:種菜的地方,這里圃無義,所以園圃為偏義復詞。(2)這里偏指國,家無義,偏義復詞。

(3)出入為偏義復詞,出無義,為進入的意義。

(4)息無實義,為勞作的意思,偏義復詞。

(5)聯合式合成詞陪襯

13.連綿詞的定義及特點。

連綿詞是指由兩個音節連綴表義的單純詞,又叫連綿字,其特點是:兩個音節渾然一體,共同表示一個意義,不可拆分,前後兩字語音密切相連,如雙聲、疊韻、雙聲兼疊韻、非等。由於借音以求義,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寫法。如匍匐可寫作匍伏等。

(1)連綿詞是指由兩個音節連綴表義的(),又叫連綿字,其特點是:兩個音節渾然一體,共同表示(),不可拆分。

(2)連綿詞前後兩字語音密切相連,如()、()、()等。(3)葳蕤属于单纯词中的()词。

(4)由於(),故一個连绵詞往往有多種寫法。如匍匐可寫作匍伏等。

(5)傴僂屬于連綿詞中的()類。

答案

(1)單純詞一個意義

(2)雙聲疊韻雙聲兼疊韻

(3)连绵

(4)借音以求義

(5)非雙聲疊韻

14.單純詞的定義。

單純詞是與合成詞相對的一類詞,即只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從語音形式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單音節單純詞,如日、月、水、火;二是複音單純詞。複音單純詞都不能拆開,例如葡萄、苜蓿、鴛鴦。

(1)()是與合成詞相對的一類此,即只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

(2)從語音形式上可以把單純詞分為兩類,一是(),二是()。

(3)葡萄是()詞。

(4)單純詞以()為主。

(5)多音節單純詞主要包括()、()。

答案

(1)單純詞

(2)單音節單純詞復音單純詞

(3)單純

(4)單音節單純詞

(5)象聲詞音譯詞

15.合成詞的定義。

合成詞是與單純詞相對的一類詞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的詞。主要有:聯合式合成詞,如朋友、橫豎、道路、人物;偏正式合成詞,如國君、火紅、棉衣;動賓式合成詞,如執事、敗績;主謂式合成詞,如民主、月亮;動補式合成詞,如平定、斷絕;詞綴式合成詞,如有夏、有殷、阿爺、石頭。(1)合成詞是由()的語素構成的詞。

(2)合成詞分為()和()兩大類。

(3)復合詞是由()和()合成的,如朋友、人物等。

(4)派生詞是由()和()合成的,如石頭、桌子等。

(5)執事、敗績等屬于()結構合成詞。

答案

(1)兩個或兩個以上

(2)復合詞派生詞

(3)詞根詞根

(4)詞根詞綴

(5)動賓

16.疊音詞是什麼?

疊音詞是由兩個相同音節構成的單純詞。疊音詞又叫重言詞、疊字等。疊音詞在古代相當多,主要用來模擬聲音和描繪狀貌。

(1)疊音詞是由兩個相同音節構成的()。疊音詞又叫重言詞、()等。

(2)疊音詞在古代主要有兩種,分別用來()和()。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中的離離屬于()詞。

(4)“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中的丁丁、嚶嚶屬于疊音詞,用來()。

(5)“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中的迢迢、皎皎屬于疊音詞,用來()。

答案

(1)單純詞疊字

(2)模擬聲音描繪狀貌

(3)疊音

(4)模擬聲音

(5)描繪狀貌

17.同源詞是什麼?

同源詞,本是同一語源,後來分化成若干意義相關而不完全相同的詞。音義相關,由同一語源孳生的詞或詞素。如"背"和"負"。本是同一語源,後來分化成若干意義相關而不完全相同的詞。這些詞的讀音和字形往往也隨之分化,由於語言的發展,都勻可能變得彼此很不相同,意義之間聯繫可能變得難以辨認,自得形體也隨之變得彼此毫不相干。確定同源詞,有三個必要的條件:一、這些詞的讀音必須是相通的。所謂相通,是指在韻母方面,或是疊韻(屬於同一韻部),或是對轉(即韻母的主要母音相同,韻尾有對應關係)。在聲母方面,或是雙聲(聲母相通,如柔軟。)或是聲母的發音部位相同

二、這些詞的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即又一定的關聯)。

三、有古代語言資料、訓詁資料或字形為證,證明他們出自同一語源。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只是讀音相同,那只是同音字;只是意義相近或相同,那只是同義詞;同源詞必須是”聲近義通”,即同時具備第一、二兩個條件。

但只是具備這兩個條件還不夠。因為在同義詞中也有讀音偶然相同或相通兒實際上並非同源的。所以還必須具備第三個條件,才能確定其同源。

(1)同源詞指本是同一(),后來分化成為若干意義()而不完全相同的詞。(2)同源詞的確定有三個必要的條件,一是(),二是(),三是有資料證明其為同一語源。

(3)語音相通在韻母方面,或是(),或是()。

(4)語音相通在聲母方面,或是(),或是()。

(5)“背”和“負”的關系是()。

答案

(1)語源相關

(2)語音相通意義相同

(3)疊韻對轉

(4)雙聲聲母發音部位相同

(5)同源詞

18.從詞義方面辨析同義詞。

辨析同義詞從詞義方面辨析時主要從三個方面辨析:

所指內容不盡相同;

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所指範圍不盡相同。

(1)同義詞“饑”和“餓”的區別是()。

A程度輕重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適用對象不同 D語法功能不同

(2)下列各組同義詞,屬於程度輕重不同的是()。

A奔、跑 B追、逐 C驚、懼 D沐、浴

(3)同義詞“涉”和“渡”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4)同義詞“行”、“趨”、“走”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5)從詞義方面辨析同義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所指內容不盡相同,二是詞義()不同,三是所指范圍不盡相同。

答案

(1)A

(2)C

(3)所指內容不同

(4)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5)輕重程度

19.從語法功能辨析同義詞。

從語法功能方面辨析同義詞,主要是從充當的句子成分、語法功能、搭配成分等方面對同義詞的語法功能進行辨析和區別。

(1)從()方面辨析同義詞,主要是從充當的句子成分、語法功能、搭配成分等方面對同義詞的語法功能進行辨析和區別。

(2)同義詞“之”和“其”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3)同義詞“恥”和“辱”區別主要是()。

A程度輕重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適用對象不同 D語法功能不同

(4)否定詞“無”、“不”的不同體現在語法功能的不同,無是(),不是()。(5)“言”、“語”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答案

(1)語法功能

(2)語法功能的不同

(3)D

(4)動詞副詞

(5)語法功能的不同

20.從感情色彩辨析同義詞。

從感情色彩方面辨析同義詞主要是對同義詞中附著的感情要素進行辨析,有中性的,有褒義的,有貶義的,這些詞在搭配時精準地傳達不同的感情色彩。是辨析同義詞的重要方面。

(1)從感情色彩方面辨析同義詞主要是對同義詞中附著的感情要素進行辨析,主要分為(),(),()。

(2)婦、媼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3)征、伐、侵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4)誅、戮、殲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5)下列各組屬于感情色彩不同的是()。

A言、語 B無、不 C饑、饉 D襲、攻

答案

(1)中性的褒義的貶義的

(2)感情色彩的不同

(3)感情色彩的不同

(4)感情色彩的不同

(5)D

21.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

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是與該詞造字時的意義相合並有文獻參證得最古的意義。我們所說的本義是指造字時代的詞義,而不是漢語發生時代的原始義或最初義。

引申義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由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叫直接引申義,由引申義再引申派生出來的意義叫間接引申義。

(1)本義就是詞的(),是與該詞造字時的意義相合並有文獻參證的()的意義。我們所說的本義是指造字時代的詞義,而不是漢語發生時代的原始義或最初義。

(2)引申義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由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叫(),由引申義再引申派生出來的意義叫()。

(3)金文“兵”的字形像雙手舉斤,又有“器甲曳兵而走”,可以推測兵的本義是()。

(4)“朝”的本義是早晨,由早晨引申為朝見義,這是(),由朝見義引申為朝廷義,這是()。

(5)《詩經》的《七月》中,“塞向墐戶”中的向是(),是其本義。

答案

(1)本來意義最古

(2)直接引申義間接引申義

(3)兵器

(4)直接引申間接引申

(5)北向的窗戶

22.詞義引申的基本途徑。

詞義的引申是一種規律性的活動,是客觀事物不斷發展,人的思維能力日益深化的表現。詞義引申的基本途徑有三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有局部到整體。詞義引申的類型有發散型、線條型、混合型。

(1)詞義引申的基本途徑有三個:由(),由個別到一般,有局部到整體。(2)詞義引申的類型有發散型、()、()。

(3)“明”的本義是光明,由光明引申為明白、清楚、顯明;又引申為英明。由光明引申為視力、眼力,再引申為視力好看得清楚。其引申途徑是(),引申類型是()。

(4)“衣”本義為上衣,后泛指身上穿的衣褲;也用作動詞為穿、穿上。其引申途徑是由(),引申類型是()。

(5)“亡”的本義是逃跑,引申為丟失、損失,再引申為死亡、消亡。其引申途徑是(),引申的類型是()。

答案

(1)具體到抽象

(2)線條型混合型

(3)從具體到抽象混合型

(4)局部到整體發散型從

(5)具體到抽象線條型

23.漢字的構造規則。

漢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有密切關係,分析字形有助於對字義的本義進行了解。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了解漢字形體的構造。一般來說,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但有時一個漢字只記錄一個音節。關於漢字的構造,傳統的有“六書”的說法,其實假借和轉注並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1)屬於“六書”中用字之法的是()、()。

(2)漢字屬於()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密切相關。

(3)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或一個()。

(4)關於漢字形、音、義的關係,正確的說法是()。

A字義和字音的關係最密切 B字義和字形的關係最直接 C字形和字音沒有關係 D形、音、義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

(5)“線”與“條”的共同之處是()相同,不同之處是()不同。

答案

(1)轉注假借

(2)表意

(3)語素

(4)B

(5)形符聲符

24.漢字的發展歷史。

漢字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產生的,即象形字。漢字的發展歷史過程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屬、楷書、行書、草書,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每一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

(1)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金文又叫(),以西周銅器()為代表。

(2)大篆有廣義、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國的文字,是同秦統一六國之後使用的()相對而言的。大篆一般以籀文、石鼓文為代表。

(3)隸書可以分為古隸和今隸,古隸又叫(),今隸又叫()。(4)文字形體結構從小篆到隸書的轉變叫隸變,隸變后的字體變圓為方,筆畫變曲為直,大幅度省減,()大大減弱,()大大增強。

(5)楷書又叫正書或真書,它是從()發展而來。

答案

(1)鐘鼎文銘文

(2)秦小篆

(3)秦隸漢隸

(4)象形性符號性

(5)隸書

25.象形字是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劃,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日”字篆文象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

(1)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隨體詰詘,()。”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劃,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

(2)象形字是在()的基礎上產生的。

(3)下列各字屬於象形字的是()。

A采 B及 C中 D果

(4)下列各字不屬於象形字的是()。

A象 B泉 C且 D甘

(5)“來”的結構屬於六書中的()。

答案

(1)畫成其物日月是也

(2)圖畫

(3)D

(4)D

(5)象形字

26.指事字是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

(1)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察而可見,()。”

(2)下列各組字中沒有指事字的是()。

A虎、人 B要、亦 C本、來 D山、上

(3)下列各字屬於指事字的是()。

A舌 B面 C其 D自

(4)下列各字屬於指事字的是()。

A胃 B丹 C人 D木

(5)“本”、“末”、“刃”屬於典型的()。

答案

(1)視而可識上下是也

(2)A

(3)B

(4)B

(5)指事字

27.會意字是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

(1)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以見指撝,()。”

(2)下列各字屬於會意字的是()。

A宿 B中 C行 D能

(3)下列各字屬於會意字的是()。

A 黍 B年 C得 D裘

(4)下列各字屬於會意字的是()。

A州 B草 C戒 D朱

(5)“解”的構造用六書理論解釋屬於()。

答案

(1)比類合誼武信是也

(2)A

(3)C

(4)C

(5)會意字

28.形聲字是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江”字許慎認為其本義是長江,“從水,工聲”。“河”字許慎認為其義是黃河,“從水,可聲”,二字是用與其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水”字作形符,分別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聲符來配合成的。

(1)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江河是也。”

(2)下列各字屬於形聲字的是()。

A叔 B涉 C相 D何

(3)形聲字表義的那部分稱之為(),表聲的那部分稱之為()。

(4)下列各字屬於會意兼形聲字的是()。

A政 B來 C坡 D貢

(5)()是目前占漢字總量比例最多的字。

答案

(1)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2)D

(3)形符聲符

(4)A

(5)形聲字

29.轉注是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於除“考”和“老”二字外,《說文解字》在釋九千多字中沒有用文字指出哪些是轉注字,許慎定義又過於簡略,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從古到今對轉注的不同解釋非常多,爭論了一千多年,至今卻無定論。

(1)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注者,建類一首,(),()。”

(2)關於轉注,“建類一首”指的是()相同,“同意相受”指的是()相同,可以互相注釋。

(3)老與考的關係屬於()。

(4)追與逐的關係屬於()。

(5)頂與顛的關係屬於()。

答案

(1)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2)部首意義

(3)轉注

(4)轉注

(5)轉注

30.假借是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說,假借字是語言中一個表達某事物的詞義,本來沒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據讀音去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字來寄託這個詞義所要表達的事物,令字、長字就是這種字。

(1)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令長是也。”

(2)第二人稱代詞“汝”屬於()用法。

(3)然而的“然”屬於()用法。

(4)下列字不屬於假借用法的是()。

A郡縣的“縣” B第一人稱的“我” C隊列的“隊” D莫春三月的“莫”(5)其實的“其”屬於()用法。

答案

(1)本無其字依聲托事

(2)假借

(3)假借

(4)D

(5)假借

31.古文字和今文字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古文字與今文字是一對相對的概念,文字學史上一般以小篆和隸書為分界線,小篆屬於古文字的最後一個階段,隸書就是今文字的開始。古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象形性,今文字突出符號性。

(1)古文字與今文字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屬於古文字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今文字的開始。

(2)古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今文字突出()。

(3)戰國時六國文字屬于()。

(4)漢字筆畫由曲筆變為平直開始于()。

A金文 B石鼓文 C刻符 D隸書

(5)“陵”字依照小篆形體應該歸入《說文解字》中的()。

A耳部 B且部 C阜部 D邑部

答案

(1)小篆隸書

(2)象形性符號性

(3)古文字

(4)D

(5)C

32.亦聲字是什麼?

亦聲即是會意兼形聲,聲符兼有表意作用。一般情況下,形聲字的形符表示意義,聲符表示讀音,但是在相當多的時候聲符也具有表意功能,通常把這些聲符同時表意的形聲字稱為“亦聲字”。如“詔”字,其中召既表示讀音,也表示意義。

(1)亦聲即是(),聲符兼有()作用。

(2)一般情況下,形聲字的形符表示意義,聲符表示讀音,但是在相當多的時候聲符也具有表意功能,通常把這些形聲字稱為()。

(3)“詔”字,其中()既表示讀音,也表示意義,所以是()。

(4)下列各字屬于會意兼形聲的是()。

A宿 B得 C政 D坡

(5)下列各字不屬于亦聲字的是()。

A聚 B駟 C管 D娶

答案

(1)會意兼形聲表意

(2)亦聲字

(3)召亦聲字

(4)B

(5)C

33.漢字形體的演變。

一、漢字的形體演變

1.漢字的形體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圖畫文字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了西周、春秋時期,出現了金文和銘文,戰國時期主要是秦朝的大篆和六國古文,秦統一天下后,書同文政策讓小篆成為官方字體,秦朝時期其實也已經產生了秦隸,到了漢朝隸屬成為主流,因為其書寫簡便快捷,隸變是中國漢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隸屬之後,楷書、草書也紛紛出現,楷書筆畫方正,草書為了書寫的快速和藝術美感。這幾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

2.由小篆演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這是漢字形體演變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後的隸書、楷書、行書叫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徵性。

(1)由小篆演變為隸書叫做(),這是漢字形體演變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

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2)戰國時秦國使用的文字叫()。

(3)鐘鼎文又叫(),以西周銅器()為代表。

(4)楷書產生的時間是()。

(5)草書大體可以分為()、()和狂草。

答案

(1)隸變

(2)大篆

(3)金文銘文

(4)漢朝

(5)章草今草

34.小篆的地位及特點。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小篆的特點:一是長方形,二是筆劃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三是平衡對稱,四是上緊下松。

(1)在秦國原來使用的()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2)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書同文”,其中“同文”指的是()。

(3)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

(4)小篆的特點:一是長方形,二是筆劃橫平豎直,圓勁均勻,基本()一致。三是平衡(),四是上緊下松。

(5)()是小篆的代表作,也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答案

(1)大篆籀文

(2)小篆

(3)定型化統一化線條化

(4)粗細對稱

(5)《泰山刻石》

35.隸書的類型及特點。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捩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屬分為秦隸和漢隸兩種類型,隶书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1)隸書之名源於(),隸的意思是(),后因便于書寫而成為主流。

(2)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捩點,奠定了()的基礎。

(3)隸書在筆畫上具有()、()之美。

(4)隸書按照時代來分主要有()、()。前者也可以稱為古隸,后者可以稱為今隸。

(5)隸書基本上是由篆書演化而來,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所以隸書的()更快。

答案

(1)東漢附屬或隸屬

(2)楷書

(3)波磔

(4)秦隸漢隸

(5)方折速度

36.古今字是什麼?

指同表某一字義而古今用字有異的漢字。古今字分兩類:甲類等義的,即古字與今字字義完全相同,如凷/塊、灋/法、壄/野、侢/飲等。乙類不等義的,即古字與今字字義不完全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所謂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們把分化前的字稱作"古"字,分化後記詞各有專司的字稱為"今字"。

1.字形結構

如罪人的"罪",古字寫作上面一個"自"字,下面加一個辛苦的"辛",後一個字已不使用了。

2.從古到今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礎上產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聯繫。

例如"債"字,本寫作"責","債"是在"責"的基礎上產生的。"責"與"債"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與"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1)古今字指同表()而()用字有异的汉字。

(2)古今字分為兩類,一是古字與今字字義(),如凷/塊;另一種是古字與今字字義(),如莫/暮。

(3)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有一定联系。

(4)“債”是今字,它的古字寫作()。“返”是今字,它的古字寫作()。(5)古今字形成的兩個途徑是()和()。

答案

(1)某一字义古今

(2)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

(3)字形上

(4)責反

(5)同源分化同音假借

37.異體字是什麼?

異體字,一個字的正體之外的寫法,字音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由於漢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記號組成,意符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音符又不同於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現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

異體字的形體差異主要有以下情況:

一、造字方法不同,主要表現為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區別,如憑和凭,淚與泪。

二、聲符相同而意符有別,如詠與咏,嘆與叹。

三、意符相同而聲符有別,如線與线。

四、聲符和意符都相同,而擺放的位置不同,如慚與慙。

五、形體截然不同。

(1)异体字,同一歷史時期內,字音字义相同()而不同的一组字,在任何情況下互相替代不產生歧義的一組字。

(2)下列屬于異體字的一組是()。

A反返 B女汝 C責債 D慚慙

(3)淚與泪是異體字,主要表現在()的不同,即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區別。(4)異體字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使用漢字的人多、地廣、時間長,不同()、()給一個詞造字,字形歧異不可避免;二是造字方法不同,自然產生異體字。

(5)慚與慙是(),雖然聲符和意符完全相同,但是擺放位置不同。

答案

(1)字形

(2)D

(3)造字方法

(4)時間、空間

(5)異體字

38.繁簡字是什麼?

由於人們改革漢字,進行簡化而產生的現象,簡化字要比繁體字的書寫簡單,筆劃較少,往往是一對一的關係,也有一對多的情況。今天所用的許多簡化字是歷代相傳下來的。如禮礼、氣气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詞義毫不相干,因為同音而被採用。如后後、適适、余馀。

(1)繁簡字是以()的多少來劃分的,它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

(2)下列屬于繁簡字的是()。

A共、供 B反、返 C谷、轂 D財、裁

(3)下列屬于繁簡字的是()。

A益、溢 B說、悅 C丑、醜 D莫、暮

(4)下列不屬于繁簡字的是()。

A后、後 B受、授 C谷、轂 D幾、?

(5)面和麵屬于(),兩字古代()。

答案

(1)筆畫

(2)C

(3)C

(4)B

(5)繁簡字不通用

39.判斷句是什麼?

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語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判斷句有以下幾種常見的類型:

一、"者也"句式,如“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字判斷句

1、表示類屬關係。

"滕,小國也。"

2、表示等同關係。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係。

"夫戰,勇氣也。"

5、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式句式

吾乃常山趙子龍

三、"為""是"句式

余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斷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語意判斷句

這種判斷句沒有標誌,是意義上的判斷句。如“劉備,天下梟雄”。

(1)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

(2)“劉備,天下梟雄”是()判斷句。

(3)“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是()判斷句。

(4)“天下者,高祖天下”是()判斷句。

(5)“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是()判斷句。

答案

(1)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2)無標識的意合或語意

(3)也字

(4)者字

(5)否定

40.也字功能。

“也”字一般是語氣詞,有判斷、停頓等作用。

(1)“《齊諧》者,志怪者也”中也字是()語氣詞,用在判斷句中表示()。(2)“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中也字是語氣詞,用在因果句句尾,說明()。

(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中也字是用在()結構充當的主語之后,表示()。

(4)“如之何其拒人也?”中也字用在()句尾,疑問代詞表示疑問,也字不表示疑問。

(5)“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中也字表示說話人對所說事情的真實性確認無疑,帶有()性質的語氣詞。

答案

(1)句末判斷

(2)原因

(3)主謂停頓

(4)疑問句

(5)論斷或肯定

41.矣、焉字用法。

矣、焉作為常用詞,需要特別注意。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用法。(1)“險阻艱難,備嘗之矣”中的矣用在()句尾,把事物發展的現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可翻譯為()。

(2)“君姑高枕為樂矣!”中的矣用在()句尾,希望對方能實現某種行為,加強()。

(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中的焉是()兼(),表示處所,兼表示停頓語氣。

(4)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中的焉是語氣詞,帶有()的語氣,可翻譯為()。

(5)“既富矣,又何加焉?”中焉為(),用作(),表示“從哪里”。

答案

(1)敘述句了

(2)祈使句語氣

(3)指示代詞語氣詞

(4)指點人注意呢或啊

(5)疑問代詞狀語

42.否定句及否定詞。

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

(1)“若受吾幣而不吾假道,將奈何?”為雙賓語否定句,第一人稱代詞“吾”作(),置于動詞“假”之前。

(2)“幸無我逐也”中無通(),第一人稱代詞做賓語置于動詞“逐”之前。(3)“毋妄言,族矣。”這里的無是副詞,表示()的意思,可翻譯為()。(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中非是副詞,用于(),否定整個謂語與主語的關系,可以翻譯為()。

(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中莫是否定性的(),做主語,可翻譯為()。

答案

(1)近賓語

(2)毋

(3)禁止不要或別

(4)判斷句不是

(5)無定代詞沒有(水)

43.疑問句及疑問詞。

疑問句是按照句子的語氣分出來的一個類,它與陳述句、感歎句、祈使句的最大區別就是它的疑問語氣。疑問句是問一些事情的。

(1)“彼且奚適也?”中的奚為(),作動詞“適”的賓語,表示()。

(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中“何”是疑問代詞作謂語,問原因,可翻譯

為()。“哉”是(),用在特指句句尾,可翻譯為“呢”。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孰”是()作主語,問事物,可翻譯為()。

(4)“壯士,能復飲乎?”中乎是疑問語氣詞,用在()句句尾,表示純粹疑問,可以翻譯為()。

(5)“然則又何以兵為?”中“何以……為”是表示()的一種習慣說法,“如太行王屋何?”中“如……何”是表示疑問的常見形式,可翻譯為()。

答案

(1)疑問代詞去的處所

(2)為什么疑問語氣詞

(3)疑問代詞什么

(4)是非問嗎

(5)反問對……怎么辦

44.什麼是倒裝句?

為了強調、突出等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折疊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到主語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折疊賓語前置是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

折疊定語後置是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狀語後置有兩種情況:

①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 全句為"于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语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1)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

(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字或()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的倒装,可译为()。

(4)何有于我哉?"何有"是()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的标志。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漢語 文字(上): 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 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 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 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 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大篆的特点: 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 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 新疆师范大学 文 学 院

第七单元 (1) (一)文选 (1) 7.1道可道 (1)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7.3三十辐共一毂 (2) 7.4曲则全 (3) 7.5小国寡民 (3) 7.6胠(qū)箧(qiè) (5) 7.7秋水 (10) 7.8鲁少儒 (14) 7.9 惠子相(xiàng)梁 (15) 7.10 运斤成风 (16) (二)通论 (17) 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节中古音 (20) 第三节上古音 (23) 第八单元 (25) (一)文选 (25) 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 8.2 许行 (26) 8.3 荣辱 (30) (二)通论: (33) 第一节诗词格律 (33) 第二节对联 (36) 第三节词律 (37) 第九单元 (45) (一)文选 (45) 9.1更法 (45) 9.2五蠹 (46) (二)通论:训诂 (53) 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 二.古注的作用 (54) 三古注的类型 (54) 四、古注的术语 (55) 五.古书的体例 (55) 第十单元 (56) (一)文选 (56) 10.1谏逐客书 (56) 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 10.3报任安书 (59) (二)通论 (65) 古书的标点 (65) 第十一单元 (66)

(一)文选 (66) 11.1黄帝 (66) 11.2垓下之战 (67) 11.3仲尼弟子列傳 (69) (二)通论 (73) 修辞 (73) 第十二单元 (75) (一)文选 (75) 12.1答客难 (75) 12.2情采 (78) (二)通论:古代的文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 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

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 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 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 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 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 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 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 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1、扇面对:(隔句对) 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这种对偶格式在骈文体中很常见,受骈文体这种格式的影响,近体诗中有时也可见到。 12、对偶: 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的性质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 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 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 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 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 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 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