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_李泮霖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_李泮霖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_李泮霖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_李泮霖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李泮霖,苏薇薇*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系统调节的特点,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网络药理学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网络药理学引入中药的研究,有助于透彻了解中药治病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预测和辨识中药作用靶点及活性成分群、阐明作用机制、科学解释组方规律、发现新的适应症、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及与组学技术结合应用等几个方面,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这一新技术。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中药;作用靶点;组方规律;组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6)16 - 2938 - 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16.028

Recent progress in apply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to research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LI Pan-lin, SU Wei-wei

Guangdo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Quality and Efficacy Re-evaluation of Post-marketed TCM;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has the multi-component, multi-target, and multi-pathway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coincided with the theory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Therefore, apply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to CMM researches will be helpful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CMM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diseases holis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CMM studies has been reviewed, including predi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and core bioactive components, clar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explanation of the prescription composition rules, development of new indications, discovery of new active compounds and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omics technologies,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s of this new technology.

Key words: network pharmacolog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rgets; prescription rule; omics technology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调节方式多样的特点,蕴含了极大的信息量。采用西医单靶标、单成分的研究思路来研究中药,很难体现中药的系统性[1],不能科学解释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组方规律等问题。随着网络药理学技术的提出,单靶标、单成分研究思路开始向整体探究、系统调节转变。2007年,Yildirim等[2]首先应用了网络生物学的概念,通过对药物与基因、蛋白相互作用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发现多数药物是通过间接调节发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于疾病相关蛋白。在此基础上,Hopkins[3]于同年提出了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研究方法,认为药物是作用于多个靶点,并通过多靶点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增效减毒的效果[3-4]。网络药理学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研究问题,恰恰与中药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从预测和辨识中药作用靶点及活性成分群、阐明作用机制、科学解释组方规律、发现新的

收稿日期:2016-01-24

作者简介:李泮霖,博士,研究方向为岭南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通信作者苏薇薇,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20)84112398 Fax: (020)84112398 E-mail: lsssww@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1494574.html,

适应症、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及与组学技术结合应用等几个方面,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这一新技术。

1预测中药作用靶点

尽可能完整地获取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信息,是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第一步。中药化学信息一般采用高分辨质谱分析,或搜索在线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获得,如TCMI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egrated Database)数据库[5]、Herb BioMap数据库[6]等。获取化学信息后,利用计算机虚拟筛选对各成分的蛋白靶点进行预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目前已形成了多个成熟的网络分析平台。例如,通过整合化合物结构相似性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而构建的drugCIPHER网络模型[6]、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构建的AlzPlatform化学基因组学平台[7]、基于文本挖掘法构建的TCMID数据库[5]等。此外常用的还有反向药效团识别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靶点预测方法[8]。

2预测与辨识中药活性成分群

根据计算所得的化学成分和靶点信息,通过构建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能有效地对中药活性成分群进行分析和预测。Li等[6]通过对葛根芩连汤已知化学成分的靶点进行预测,并与FDA批准的糖尿病药物的靶点进行聚类分析,推测出了19种主要活性成分,并在细胞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另外,多数研究在建立成分-靶点网络时仅利用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结果,而没有考虑量的影响。Wang等[9]在定性鉴别活性成分群的基础上,增加化学成分量的指标,建立了量化成分-靶点网络(content-weighted ingredient-target network)。以血塞通注射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各成分的靶点在网络中的拓扑关系及各成分量计算成分加权指数(composition-weighted index),用来对各成分的药效贡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d和Re为血塞通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该结果也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得到了验证。3阐明中药作用机制

与化学药单成分、单靶点的作用机制不同,中药或许对单个靶点的作用较弱,但可通过网络交互作用协同抑制整体病理过程,从维持机体平衡方面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10]。通过建立化学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疾病多层次网络模型,可同时考察中药对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系统揭示中药核心分子靶点和药效生物网络,解释其分子作用机制[11]。Zhang等[12]通过分子对接及网络分析,阐明了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及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病毒复制、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毒生命周期调节关键的蛋白、间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等。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是由计算机模拟分析而得,其准确性往往会受质疑,因此需结合动物实验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为说明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依据。Sheng等[13]通过建立血栓疾病相关化学基因组学数据库,计算分析得出血栓通胶囊作用于凝血系统的相关靶点及机制,同时利用大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血栓通可以显著改善凝血系统的激活,与计算结果一致性高。此外,银丹心脑通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其可通过血管内皮保护、调血脂、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协同起效,这些分析结果也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得到了验证[14]。

4科学解释组方规律

“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现有的研究大多根据活性成分及有效靶点与药材的关联度来对组方规律进行解释,活性成分及靶点越多的药材,在处方中地位越重要,反之亦然。Tao等[15]计算得出了郁金方中的58种活性成分及其相关的32个蛋白靶点,通过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分析,发现在9种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中,7种来源于郁金,由此体现出郁金的君药地位;栀子潜在作用靶点仅次于郁金,说明与郁金协同作用,增强药效发挥;麝香和冰片计算所得的靶点数较少,提示二者可能不直接作用于病症,而是减少郁金、栀子的毒副作用,或者促进主要活性成分在靶器官的分布的功效。Zheng等[16]通过网络分析,发现丹参和三七化学成分的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拓扑系数、最短路径等参数值很少相差异显著,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但又可协同增强药效作用,对二者作为经典药对科学性进行了解释。

此外,也有研究构建新的评价指标,用以考察药材在处方中的重要性。Wu等[17]通过建立急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机体干扰网络(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specific organism disturbed network,AMI-ODN),提出了网络恢复指数(network recovery Index for organism disturbed network,NRI-ODN),即网络从被

扰乱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并应用于芪参益气方中各药材抗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的评价。

5发现新的适应症

基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可通过相互关联的信号通路影响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的假设,通过构建药物-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可对中药可能的新适应症进行推测[12,18]。例如,郁金方被发现除了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外,还可能对肿瘤及营养代谢性疾病具有改善作用[15];热毒宁注射液除了具有抗流感作用外,还可用于肺结核、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18];抗阿尔茨海默病(AD)中药成分除了FDA药物的经典作用靶点,也同时作用于一些与炎症、癌症、糖尿病等其他疾病高度关联的靶点,不仅体现了疾病的复杂性,也提供了新的治病思路[19]。

6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

中药作为临床经验的总结,药效作用明确,从中药中发现新的多靶点药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目前通过整合多种类型数据,同时集成口服生物利用度筛选,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特性分析,药效模式识别,靶点预测,网络分析等工具[21],建立了多种网络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对加速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和评价有重要意义。Gu 等[22]通过对197 201种天然化合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这些化合物与FDA批准的药物在化学结构上重合度很高,显示出天然化合物发展成为先导化合物的巨大潜能。同时将所收集的天然化合物与332个FDA批准药物的蛋白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及成药性分析,得到10种最具潜能的化合物。心血管疾病也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热门方向,Gu等[23]构建了心血管疾病草药数据库(cardiovascular disease herbal database,CVDHD,http://pkuxxj.pku.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1494574.html,/),包含35 230个化合物及其分子性质、与2 395个蛋白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以及与相关疾病、通路、生物指标的关联分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草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了平台。

网络药理学也已应用于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Sun等[24]利用网络药理学和比较蛋白组学,以熊去氧胆酸为先导合成了抗癌单体成分U12;动物实验结果证实U12抗癌活性优于熊去氧胆酸,同时副作用比氟尿嘧啶小。

7与组学技术相结合

随着组学技术飞速发展,蛋白组学[25]、代谢组学[26]、基因芯片[27-28]等方法与网络药理学的结合应用逐渐增多。采用组学技术获得造模及药物干预前后实验动物的生物效应谱,从中筛选出关键靶点和通路,与网络模型相互参考,从而对中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更准确地阐释。Xiang等[29]利用分子对接、通路富集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代谢组学、血清药物化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实验结果,阐明了大黄用于治疗肾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

8结语与展望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多层次网络模型,从整体角度对中药进行研究,已成为一种科学解释中药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新策略,在多方面的中药研究中已具备了成功应用的经验,但其作为新兴学科,目前仍具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中药化学成分可能会有疏漏;化学成分与计算得到的潜在作用靶点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无法对直接结合或是间接调控作用进行辨别[11];缺乏对生物网络的定量检测和数学分析,包括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实际分布及量、药物靶点在不同组织中量的差别等[30-31]。

随着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及与新技术的结合,其在中药研究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从临床有效的中药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已成为研究热点[32];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越来越多中药方剂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药理机制、组方规律将会得到阐明,中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将不断提高,离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Westerhoff H V. Network-based pharmacology through

systems biology [J]. Drug Discov Today: Technol, 2015,

15: 15-16.

[2]Yildirim M A, Goh K I, Cusick M E, et al. Drug-target

network [J]. Nat Biotechnol, 2007, 25(10): 1119-1126. [3]Hopkins A L. Network pharmacology [J]. Nat Biotechnol,

2007, 25(10): 1110-1111.

[4]Hopkins A L. Network pharmacology: the next paradigm

in drug discovery [J]. Nat Chem Biol, 2008, 4(11): 682-690.

[5]Xue R, Fang Z, Zhang M, et al. TCMI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ive database for herb molecular

mechanism analysis [J]. Nucl Acids Res, 2013, 41 (Database issue): 1089-1095.

[6]Li H, Zhao L, Zhang B, et al.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determine active compounds and action

mechanisms of ge-gen-qin-lian decoction for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J]. Evid-Based Compl Alt Med, 2014,

2014: 495840.

[7]Liu H, Wang L, Lv M, et al. AlzPlatform: An Alzheimer′s

disease domain-specific chemogenomics knowledgebase

for polypharmacology and target identification research

[J]. J Chem Inf Model, 2014, 54(4): 1050-1060.

[8]Li X, Xu X, Wang J, et al. A system-leve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chanis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mpound Danshen Formula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J]. PLoS One, 2012, 7(9): e43918.

[9]Wang L, Li Z, Shao Q, et al. Dissecting active ingredi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by content-weighted ingredient-

target network [J]. Mol Biosyst, 2014, 10(7): 1905-1911. [10]Zhang B, Wang X, Li S. An integrative platform of TCM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a herbal

formula, Qing-Luo-Yin [J]. Evid-Based Compl Alt Med,

2013, 2013: 456747.

[11]Liang X J, Li H Y, Li S. A novel net 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analyse traditional herbal formulae: the

Liu-Wei-Di-Huang pill as a case study [J]. Mol Biosyst,

2014, 10(5): 1014-1022.

[12]Zhang X, Gu J, Cao L, et al.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J]. Mol Biosyst,

2014, 10(10): 2517-2525.

[13]Sheng S, Wang J, Wang L, et al.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es of the antithrombotic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Fufang Xueshuantong Capsule with experimental

support using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rats

[J]. J Ethnopharmacol, 2014, 154(3): 735-744.

[14]Cheng L, Sun X B, Pan G F, et al. Yindanxinnaotong, a

Chinese compound medicine, synergistically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 [J]. Sci Rep, 2015, 5: 12333. [15]Tao W, Xu X, Wang X, et al.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prediction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otential targets of Chinese herbal Radix Curcumae

formula for applica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J

Ethnopharmacol, 2013, 145(1): 1-10.

[16]Zheng C S, Xu X J, Ye H Z, et al. Computational

pharmacological comparison of and used in the therap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J]. Exp Ther Med, 2013, 6(5):

1163-1168.

[17]Wu L, Wang Y, Cheng Y, et al. Identifying roles of

“Jun-Chen-Zuo-Shi” component herbs of QiShenYiQi formula in treat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J]. Chin Med, 2014, 9: 24.

[18]Luo F, Gu J, Chen L, et al. Multiscale modeling of

drug-induced effects of ReDuNing injection on human

disease: From drug molecules to clinical symptoms of

disease [J]. Sci Rep, 2015, 5: 10064.

[19]Sun Y, Zhu R, Ye H, et al. Towards 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anti-Alzheimer′s herbal medicines from a

target network perspective [J]. Brief Bioinform, 2013,

14(3): 327-343.

[20]Zheng C, Wang J, Liu J, et al. System-level multi-target

drug discovery from natural products with application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J]. Mol Divers, 2014, 18(3):

621-635.

[21]Liu J L, Pei M J, Zheng C L, et al. A Systems-

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herbal medicines used in health

improvement yreatment: Predicting potential new drugs

and targets [J]. Evid-Based Compl Alt Med, 2013, 2013:

938764.

[22]Gu J, Gui Y, Chen L, et al. Use of natural products as

chemical library for drug discovery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J]. PLoS One, 2013, 8(4): e62839.

[23]Gu J, Gui Y, Chen L, et al. CVDHD: 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erbal database for drug discovery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J]. J Cheminf, 2013, 5(1): 51.

[24]Xu Y, Luo Q, Lin T, et al. U12, a UDCA derivative, acts

as an anti-hepatoma drug lead and inhibits the mTOR/S6K1 and cyclin/CDK complex pathways [J].

PLoS One, 2014, 9(12): e113479.

[25]Sun H, Zhang A, Yan G, et al. Proteomics study on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Yin-Chen-Hao-Tang by a combination of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 75:

173179.

[26]Chen S, Wu S, Li W,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Sini decoction by a

comprehensive GC/LC-MS based metabol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es [J]. Mol Biosyst, 2014,

10(12): 3310-3321.

[27]Li X, Wu L, Liu W, et al.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QiShenYiQi to reveal its underlying

multi-compound, multi-target, multi-pathway mode of

action [J]. PLoS One, 2014, 9(5): e95004/1.

[28]Zhao F B L, Liu M Y, Zhang M X, et al. Evaluating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Si-Wu-Tang through multi-level data integration [J].

PLoS One, 2013, 8(11): e72334.

[29]Xiang Z, Sun H, Cai X, et al. The study on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 mechanism for anti-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efficacy of rhubarb through integration of metabon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J]. Mol Biosyst, 2015, 11(4):

1067-1078. [30]Leil T A, Ermakov S. Editorial: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quantitative systems pharmacology [J]. Front

Pharmacol, 2015, 6: 129.

[31]Allerheiligen S R. Next-generation model-based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and systems pharmacology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10, 88(1):

135-137.

[32]Huang C, Zheng C, Li Y, et al. Systems pharmacology in

drug discovery and therapeutic insight for herbal medicines [J]. Brief Bioinform, 2014, 15(5): 710-733.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例如: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综合集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病证动物模型方法等,其方法与一般药理学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单味药及其复方,无论单味药还是复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都很复杂。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的桥梁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然而,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以下是对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研究进展及学科展望的综述。 1.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 血清药理学是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其研究进展如下: 1.1在动物的选择 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种属的动物,其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刘成海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提供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 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如果对药物血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则应另当别论。 1.3给药剂量 在实验中,由于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系统后,浓度将被稀释,从而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反应系统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针对此种情况,李氏等提出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冻干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系统,使之达到所需要的浓度。刘平认为给药剂量应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床成人剂量的8~18倍量)为妥。 1.4含药血清的采集 大鼠一般给药1~2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此时血清为最佳含药血清,超过一天的时间,大部分药物成分已经被代谢和排泄,药物的直接作用消失,此时的血清为机体功能状态血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然还要考虑例外,因此最好是通过预实验来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1.5含药血清灭活与否 许多学者观点不一。有的将含药血清经56℃30min灭活,但也有的不经灭活,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刘成海等发现正常大鼠血清无论灭活与否均可维持大鼠肝贮脂细胞的贴壁生长,两组大鼠血清对肝贮脂细胞内3H-TdR掺入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刘氏主张血清经56℃30min灭活,可排除非药理性干扰。但徐海波等认为药物血清不宜灭活,因血清经灭活以后,

网络药理学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胡佳伟20141525 14硕士7班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科学概念及发展,结合网络药理学特点,综合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阐述两者现代研究中结合与应用。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这与中医药整体观与辩证论治的原则不谋而合。本文对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药理学形成的概况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做了简要综述, 主要介绍了网络药理 学的原理及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及应用。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现代中药研究、应用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数千年实践经验的集结,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发展创新, 取优弃粕, 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及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人类防病治病、维护健康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整体观”、“辨证论治”和“个体诊治”即是其精髓所在。随着单靶点高选择性的化学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毒副作用大、对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差等缺点, 公众“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一股中医药热。中药具有针对证候进行治疗的特点。但是,网络药理学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以现代医药学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方法进行构建的[1]。所以进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进行嫁接是中药网络 药理学的一个桥梁,病症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药具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特点。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 概念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分析, 系统综合地观察药物对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 揭示多分子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2]。这与中医学从整体的角度去诊治疾病的理论, 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原理殊途同归, 无疑为跨越中西医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 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中药药理综述

谈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撰写意义和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作用、目的和意义 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前期筛选阶段、临床前评价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及上市后评价阶段。药理毒理研究不仅仅涉及临床前评价阶段,它实际上贯穿于整个研发的过程中。它对于支持研发药物是否能进入临床研究或是否能上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药理毒理综述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或多个专业,所以,在全部完成或阶段性地完成了这部分研究工作后的综述过程,对了解整个研发或试验过程、了解各学科各专业的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自我和综合分析评价均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但可全面展现新药的研发背景、研究设计思路、研发过程,也可体现各学科专业结果的相互关联。此外,它与药学和临床两个专业共同为“主要研究结果综述资料”提供基本素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 提供药理毒理综述资料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申报资料的要求,撰写好该综述资料也是对一个药品研发者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从研究者的角度看,通过对药理毒理资料的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可使自身对申报品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加深对药理毒理研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理解;从审评者的角度看,它能使审评者初步、快速、有效、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果,品种特色,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以及申报者对品种的自我认识方面的全面信息。 二、申报资料的常见问题 通过对申报的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申报进行分析、归纳,常见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繁简失当: 一是过于繁琐,或层次不清,如将所有的试验结果简单堆砌;二是过于简单,写成摘要的形式,或仅对认为重要的结果进行描述,即提供的信息量不全,对品种基本情况缺乏了解,或有意回避一些重要的或矛盾的结果。 2.轻综合轻评价: 药理毒理综述按注册分类的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如申报注册分类一的品种涉及的专业及内容较多,因此在综述时应力求体现出各学科专业的联系,但目前申报资料往往缺乏对各专业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综合。因此,造成了对关键性问题把握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或各专业间相互脱节。 三、应关注的问题 我们知道科学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我们对所有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也是一个完成科学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过程。从综述的字面意义分析,综述实际包含了两个过程,即“综”和“述”。“综”,即综合,是将各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也就是说,收集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各项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述”,即评述、论述,是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思考后,进行综合评价。 1.掌握基本要求 有人用4C概括一篇综述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即Clear(清晰),Complete(完整),Correct(正确),Concise(简明)。 (1)清晰:要求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晰,表达清楚; (2)完整: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完整,勿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或缺项漏项,或丢掉关键信息;(3)正确:要求内容正确,数据可靠,专业术语正确,表达准确。这种正确还包含了资料应客观真实,具有可信性。应避免主观见解,避免随意取舍。不应忽视偶发现象和数据;(4)简明:应论述深刻充分揭示科学内涵等。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 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 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 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苏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新疆地区[2]。野生的薄荷有椒样薄荷、欧薄荷、留兰香等。薄荷富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此外薄荷还含黄酮类、有机酸和氨基酸成分[3-5].。现对近年来薄荷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做一概述。 1、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药复方解析暨网络药理学实用技能

中药复方解析暨网络药理学实用技能 研究技术会议 各企事业单位: 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用生物信息学和网络分析方法对生物系统进行分析,从系统水平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兴交叉学科。传统的中药复方机制研究需要解决中医方剂成分不清、靶点不清、机制不清的问题,将网络药理学方法应用到中药研究中,使得原先难以定性的机制得以预测和验证,在发表论文方面已获得较高认可。目前网络药理学方法得到了中药方面科研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该方法亦是协助大家在无工作基础、尤其是缺乏实验条件时进行中药机制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会议主要针对没有生物信息学分析基础和网络药理学基础的初学者,化繁为简,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可快速实现网络药理学全套分析流程,从而更好的实现网络药理学关键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推广。 一、时间地点: 年月日月日(第一天报到,授课两天)河南*郑州 二、学习目标: 通过天的系统培训,学习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系统解读篇网络药理学文献,分析各种研究套路; 、各种疾病、药物、蛋白质、小分子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中药的有效成分及靶点的查询、靶点预测,小分子的筛选,疾病基因及西药靶标的查询,转录组数据的查询和分析; 、信号通路分析,网络构建和分析方法,重要靶点的分析方法。 、网络药理学的基金申请和课题设计。 三、参会对象: 国内各级医院临床医生、药师、科研单位研究人员、高校老师、硕博士研究生、对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感兴趣的广大师生(尤其适合初学者和无基础的学员,无需任何基础,也无需学习任何语言,轻松解析中药复方) 四、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 、专题研讨与案例讲解分析结合; 、课后加微信群答疑。 五、主讲专家: 慕臻生物科技教育平台特约主讲专家,国内知名双一流重点高校博士生导师、从事网络药理学研究十余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发表数十篇论文,其中含多篇分以上文章,为多家期刊编委及审稿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各类软件操作经验,已在全国开展过多期中药培训班,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强烈好评。 六、报名方式: 请各单位老师接此通知后,尽快确定参会人员。认真填写报名回执,并发至:。收到您的报名回执后,会务组将尽快与您联系,并通知参会报到等相关后续事宜。 洛阳慕臻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九年七月十九日 八、参会费用:元人(含会议费、会务费、会议注册费、证书费、教参资料费、午餐费、茶歇费等;住宿可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优惠方式: 1 / 3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共使用216次。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涉及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传统医药学研究非常重视人体的气、血以及津液的运行情况[1],气停滞不行即为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即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即为血瘀。中医学中血瘀证一般是指由于火热、寒凝、气滞以及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血瘀致血行不畅。随着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理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所涉及现代医学包括:血液、内分泌、泌尿、循环、消化以及呼吸等多系统,临床治疗效果理想。现选择近几年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有关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1.2方法 把CNKI作为主库,检索年限设为2008-2013年,然后输入题目、关键词、主题词等分别检索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文章并逐一下载。把《中国药典》、《中药学》以及《中华本草》作为参考规范[2],针对针对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 2结果

中药药理学重点(小抄版)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樃)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苦杏仁、白果)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药物因素: 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 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 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 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是指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似。 第五章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体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 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 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 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 麻黄 【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3、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4、解热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8、升高血压9抗炎、抗过敏 【现代应用】1感冒2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5肾炎,水肿。 综上所述,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作用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山药的研究进展及其抗衰老的网络药理学山药 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抗衰老 网络药理学

山药(Rhizoma Dioscoreae)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初名薯蓣,后改称为山药,常以其块茎入药,是人类最早食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药食同源药[1]。我国自夏、商就开始种植山药,明清以来逐渐应用为药材,山药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河南焦作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山药道地产区[2]。《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均将山药列为上品[3],有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之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山药具用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诸多的药理作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药食同源药。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正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截止2017 年,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已达到25%、24%、28%、9%,且均呈上升趋势[4]。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截至2018 年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49 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7.9%[5]。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抗衰老的研究也成为了世界级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研究表明山药及其复方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等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拮抗致老因素对机体的损伤,降低机体生理衰老而达到抗衰延年的目的[6]。本课题组依托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201603D3112002)先后对包含山药在内的12 种晋产优质中药饮片品种进行饮片规范化炮制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现对山药研究进展及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对山药抗衰老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为后续药效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山药进一步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1 山药的成分国内外对山药的成分研究报道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淀粉、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脂肪酸、皂苷、多酚等,现将各类成分综述如下。1.1 淀粉李静静等[7]研究不同品种山药淀粉的含量,发现不同种山药淀粉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遍占山药总重量的11% -14%,此外,还发现不同种山药中支链淀粉含量均高于直链淀粉,为直链淀粉的2-3倍。1.2 氨基酸陈艳等[8]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山药中的氨基酸,发现山药中含有苏氨酸、撷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但色氨酸未被检测到。廖朝晖等[9]等除了在山药中检测到了上述的17种氨基酸外,还利用荧光光度计在山药中检测到色氨酸,共计18种氨基酸存在于山药中,如图1 所示,其中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就有8表示。 1.3 多糖陶乐平等[10]从山药中提取到一系列性质各异的多糖,发现热水提取物中的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组成,冷水提取物中的多糖则主要由甘露糖组成;顾林等[11,12]利用Sephadex G-100、DEAE 分离纯化山药中的多糖,再用GC-MS 分析多糖成分,研究发现山药中的多糖主要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阿卓糖组成;蔡婀娜等[1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山药中的糖类成分,发现山药中含有鼠李糖、岩藻糖、木糖、阿拉伯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基于上述报道,山药中多糖的主要成分见图2。1.4 微量元素张重义等[14]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电直读光谱仪对山药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山药中含有33 种微量元素,如表1 所示,其中K、P、Mg 含量较高;Pb 、M o 、Sr 、Ti 、Li 、Ni、Cr 、Ba 、Na 和Ca 含量较低。1.5 脂肪酸王勇等[15]以石油醚对山药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山药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山药中共含有27种脂肪酸,如图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18 中,饱和脂肪酸9种Avula B等[16]利用甲醇对山药中的皂苷进行提取,再采用超高效液相-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技术对其中的皂苷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得到17种皂苷成分,如图4所示。 1.7 多酚类周丽等[17]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电喷雾串联质谱法(UHPLC-DAD-ESI-MS/MS)对山药甲醇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研究,检测得到了16种酚类成分,分别为5-O-咖啡酰奎宁酸、迷迭香酸、芦丁、槲皮素、芥子酸、芥子酸葡萄糖苷、丁香酸衍生物、香豆酸衍生物、阿魏酸衍生物、芥子酸二葡萄糖苷、2种未知花色苷和3种阿魏酰奎宁酸异构体,其中7种酚类的结构已被成功鉴别, 许效群等[18]研究发现山药多糖对DPPH、·OH 及· O2 - 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抗氧化能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2006年第12卷第4期2006.V01.12.No.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19 【综述】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滕静如1,熊佳鹏2,肖诚3,王昕4 (1.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4.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2.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3.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北京100029) 关键词:红景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250(2006)04.0319.02 药典记载红景天为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甘、苦、平,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和倦怠气喘…。目前常用的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有:高山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A.Bor)或大花红景天(R.hodiolacrenulataHOhba)。全世界共有90多种红景天属植物,我国有73种,主产区西藏有32种。主要有效成分有红景天甙、酪醇,此外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种微量元素。 红景天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红景天具有与人参、刺五加类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而且不会出现人参的过度兴奋作用和刺五加的致便秘作用。前苏联研究发现,它具有“反压力”作用及刺激神经系统、降低忧郁症状、消除疲劳及预防高原反应等,对于改善病患因工作能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躁动不安、高血压、头痛及疲惫等原因导致体力或精神不佳的状况有很好的效果。 1现代药理研究 1.1抗缺氧抗疲劳抗低温 陈亚东等心。发现,高山红景天可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转棒耐力时间和游泳持续时间,并明显提高耐寒能力。其作用机理可能为: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机体的ATP含量,减少血乳酸形成,增加肌酸磷酸激酶含量和改善血清总蛋白含量;提高机体运动后NO、NO合成酶的活性,升高机体血氧饱和度,增强组织携氧能力;改善心肌功能,使机体运动肌群血液供应增加,从而使大量运动形成的疲劳得到改善‘31;加速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耗竭状态中恢复,因而有利于身体提高抗刺激反应的能力¨-。 1.2抗氧化衰老 文静等。51发现,红景天提取物可通过提高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组织中羟自由基含量,达到对组织蛋白质和细胞膜的保护。金永日、姜文华等【6、刊还发现,红景天有促进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降低细胞死亡率的作用,并能阻止肝细胞内脂褐素形成,抑制大白《朋j细胞过氧化脂质形成和增强血清SOD的活性,通过增强身体消除自由基的能力,阻止过氧化反应,从而增进细胞代谢与合成,促进细胞生长,提高细胞生命活力,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1.3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1.3.1对动脉、血压及血液的影响张早华、储戟农等。8、91发现,红景天注射液可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能在不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左心室压力的情况下,使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心脏有效作功得到加强;并能显著增加冠状静脉窦血氧含量,降低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改善心脏血管的顺应性,从而对心血管系统起到调整和改善作用。另外,徐业芬等¨驯在研究红景天对血流变学及血生化影响时发现,它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 1.3.2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李剑等¨叫发现,红景天能通过改变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1卜1及Tie一2的表达,达到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而在它对心肌梗塞作用时储戟农¨21等发现,它能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轻梗塞区重量,并能显著降低血清CK及MDA的含量,增加血清SOD活性,从而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 1.4对免疫系统影响 多种红景天对小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都有增强作用。赵文等发现。13I,红景天能明显提高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小鼠特异的抗体分泌细胞数;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强度、异型小鼠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增强作用;但可降低白细胞介素2的活性,及辅助性T细胞百分率及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值。 1.5抗辐射作用 姜义¨4J发现,红景天可对抗x线辐射、微波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减少因x线辐射引起的脾细胞破坏以及外周血畸形红细胞、心脏和肝脏脂质过氧化  万方数据

网络药理学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胡佳伟 20141525 14硕士7班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科学概念及发展,结合网络药理学特点,综合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阐述两者现代研究中结合与应用。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这与中医药整体观与辩证论治的原则不谋而合。本文对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药理学形成的概况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做了简要综述, 主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原理及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及应用。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现代中药研究、应用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数千年实践经验的集结,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发展创新, 取优弃粕, 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及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人类防病治病、维护健康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整体观”、“辨证论治”和“个体诊治”即是其精髓所在。随着单靶点高选择性的化学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毒副作用大、对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差等缺点, 公众“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一股中医药热。中药具有针对证候进行治疗的特点。但是,网络药理学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以现代医药学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方法进行构建的[1]。所以进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进行嫁接是中药网络 药理学的一个桥梁,病症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药具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特点。网络药理学 (network pharmacology) 概念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分析, 系统综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方面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方面。 2.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和物理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辛味药主入肝、脾、肺经,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 4.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含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5.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6.中药复方研究的目的:阐明中医药理论;分析组方合理性;验证或揭示与其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7.中药配方的“七情”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8.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 9.除抗病原体外,清热药的解毒作用、抗毒素、抗炎和影响免疫功能作用等也参与了抗感染。 10.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主要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12.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1)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cAMP 浓度,使平滑肌松弛;(2)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管壁通透性下降,减轻黏膜水肿;(3)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嗜鉻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阻止过敏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的释放。 13.大黄泻下作用的机理是:蒽醌有胆碱样作用,加快肠蠕动;抑制肠平滑肌上的Na+,K+-ATP 酶,抑制Na+向细胞内转移,使肠腔渗透压升高,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大部分结合型的蒽醌苷直抵大肠,水解成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使肠蠕动;部分原形蒽醌苷自小肠吸收,经肝转化后,还原成苷元,出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致泄。 14.三七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三七止血作用较强,其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可直接收缩血管。三七的止血作用与其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及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有关。 15.常用止血药产生止血作用的环节是:(1)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2)促进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3)促进血小板聚集。(4)抑制纤溶酶的活性。 16.附子抗休克的作用机制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有关,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17.温理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3)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8.四性的现代化科学涵义:(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地影响。(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9.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的机理作用:(1)改善血液流变学(2)改善血液流动学(3)改善微循环。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减少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促进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20.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1)甘草次酸、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结合,减少毒物吸收;(2)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吸附、沉淀毒物的吸收;(3)甘草次酸有皮质激素样抗应激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4)对肝药酶产生诱导作用,加速毒物的代谢。

细辛醚药理学研究进展

53 第13卷 第12期 2011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12 Dec . ,2011 α-细辛醚,又称α-细辛脑(α-asarone)是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学名为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 苯。同时也是细辛[1],假蒟[2] ,胡萝卜籽[3],Guatteria gaumeri Greenman [4] 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鉴于临床上对α-细辛醚以及以α-细辛醚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对α-细辛醚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1 镇静、抗惊厥、抗癫痫 早在1961年Sharma JD 等实验发现α-细辛 醚能够延长戊巴比妥、环己烯戊巴比妥、乙醇对小鼠的催眠作用时间。并且可以对抗由电休克、戊四氮、印防己毒素诱导的惊厥,并具有抗乙酰胆碱 的作用[5] , 随后Dandiya PC 等研究也发现α-细辛醚具有相似的作用,比如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抑制大鼠条件逃避反应,博弈行为,并与氯丙嗪和利福平具有协同作用。α-细辛醚可以对抗电休克引起的惊厥但并不具备与利福平和氯丙嗪的协同作用,甚至增加了与氯丙嗪组合使用组的大鼠死亡率,其确切 机制有待阐明[6] 。近年来研究表明, α-细辛醚很可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 表达来抑制PTZ 点燃癫痫未成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并可以显著提高幼鼠的电刺激诱导的反应性以及电致惊厥阈[7]。临床上也有α-细辛醚抢救癫痫持续状态病 人疗效显著的报道,但由于样本量较小[8], 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加以确认。 2 抗氧化 噪音可以诱导大脑内产生过量的氧自由基, Manikandan S 等发现α-细辛醚可以使噪音诱导的大鼠脑内升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以及降低的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还原型谷胱 甘肽蛋白质巯基含量恢复正常[9] 。Pages N 等发现60mg/kgα-细辛醚可以完全避免电刺激、戊四唑、印防己毒素、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毛果芸香碱点燃癫痫实验中小鼠的发作和死亡,并且对镁缺乏依赖的听原性癫痫发作也有作用。由此进一步研究发现α-细辛醚可以诱导纹状体、海马、皮 质的抗氧化物酶[10] 。 3 其他神经保护作用 Lee HS 研究发现α-细辛醚与NMDA 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通过阻断NMDA 受体功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对抗NMDA,谷氨酸盐诱导的兴 奋性神经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1]。此后, Gu Q 等研究称α-细辛醚可以通过刺激谷氨酸盐转运蛋白EAAC1介导的谷氨酸盐的摄取,抑制EAAC1 介导电流由此抑制神经兴奋性毒性[12] 。Limón ID 等经研究认为α-细辛醚很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和颞颥皮质的NO 产量过剩对Aβ(25-35)诱导的神经毒性起到保护作用,并改善大鼠的空间记忆 功能[13] 。 α-细辛醚药理学研究进展 王玉璘,王少侠,郭虹,胡利民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天津 300193)摘 要:药理学研究发现α-细辛醚具有镇静,抗氧化,降血脂,利胆,杀虫,抑菌,抗炎,平喘,神经保护等作用。 文章详述了α-细辛醚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α-细辛醚;镇静;抗氧化;降血脂;抑菌;抗炎;神经保护 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2- 0053- 03 收稿日期:2011-06-17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9DFA31070);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科学点专项研究基金项目(20080063000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 青年)项目(81001654)作者简介:王玉璘(1986-),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和代谢研究。通讯作者:胡利民(1966-),男,内蒙古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和毒理研究。E-mail :huliminth@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1494574.html,。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α-asarone WANG Yu-lin,WANG Shao-xia,GUO Hong,HU Li-min (Ins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Abstract : α-asarone have the effects of sedation,antioxidation,lowering blood lipid,choleretic,insecticide,bacteriostasis,anti-inflammation,relieving asthma and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es and mechanisms of α-asarone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 sedation ;antioxidation ;lowering blood lipid ;choleretic ;bacteriostasis ;anti-inflammation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

药物靶标预测技术在中药网络药理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1494574.html, 药物靶标预测技术在中药网络药理学中的应用 作者:吴纯伟路丽梁生旺陈超王淑美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药理学逐渐兴起,特别是“网络靶标”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中医药新的研究热潮。其所强调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和中医药理论不谋而合,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医药的深刻内涵,包括中药作用机制解释,药效物质的寻找,君臣佐使配伍机制阐释等,更加适合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和实际。而如何高效快速地识别大量的药物与靶标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则成为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药物-靶标相互预测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而高通量的手段,能够减少成本,快速预测成分靶标,为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应用奠定基础。事实上,针对庞大的化合物和靶标数据库,不同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都被开发出来,并用于预测药物和靶标的关系,且已经有许多虚拟筛选技术成功的应用于网络药理学中。根据预测原理的不同,药物-靶标相互预测技术和策略大致可以分为4类,即基于配体的预测方法,基于靶标的预测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组合应用的预测方法。该文就药物靶标预测方法及其在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应用现状进行较系统的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中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药物靶标预测技术;中药网络药理学;基于配体的预测方法;基于靶标的预测方法;机器学习方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network pharmac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nd especially,the concept of ″network target″ has brought a new era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integrity and systematicness emphasized in network pharmacology comp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listic view and treatment in Chinese medicine. It can provide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CM theories, including the illustration on ac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selection of pharmacodynamic materials and the combination principles of various Chinese herbs, etc. Therefore, this theory is more suitable for TCM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conditions. The key problem in network pharmacology is how to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identif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arge amounts of drugs and target proteins. As an efficient and high throughput way, drug-target prediction technology can reduce costs, quickly predict the component targets, and provide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CM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view of the large amount of compounds and target databases, different predic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used to predict the drug-target interactions. Many virtual screening technologi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network pharmacology. Based on different prediction principles, drug-target prediction technology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ligand-based prediction, receptor-based predicti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bined prediction. In this paper, we are going to review the prediction methods of drug-target interaction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