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1总则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高村庄道路交通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低公害性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村庄内部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划应以村庄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村际之间与村镇之间的交通与村庄内交通的衔接。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村庄总体规划为基础并结合县域及乡镇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包括村庄道路、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规划。2术语2.1 村庄道路village road 指村庄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2.2 道路红线boundary lines of roads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2.3 停车场parking 为社会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3道路系统规划 3.1 对外交通规划 1. 村庄道路与农村公路以村庄规划区的边线分界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2004年》和《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按照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2. 区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越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越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村庄中心地段。3.2 内部交通规划3.2.1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村庄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和流向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村庄内部的道路系统并应有利于村庄的发展建设和管线敷设要求。3.2.2 村庄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环保、耐久和经济的原则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重点放在恢复或改善村庄道路的交通功能并使道路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3.2.3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村庄道路等级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道路三级。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1的规定。表7-1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规划技术指标道路等级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路计算行车速度km/h 3020 2015 1510 道路红线宽度m 815 510 35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815米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0m。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510米次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4m。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35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大于2.5m。3.2.4 村庄道路铺设主要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错车道路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等形式平原区排水困难或多雨地区的村庄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次要道路和宅间路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可采用块石路面及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以及地方特色材质石料等形式。 3.2.5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村庄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和发展需求按表7-2确定。表7-2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规划规模分级人道路级别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路1000以上600-1000 200-600 0-200 3.2.6 道路断面规划设计道路断面宜采用一块板形式。3.2.7 道路线形设计 3.2.7.1 道路平面村庄道路平面位置应按照村庄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曲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道路标高不宜高于两侧建筑场地标高。路基路面排水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及现有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平原地区道路宜依靠路侧边沟排水山区村庄道路可利用道路纵坡自然排水。各种排水设施的尺寸和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3.2.7.2 道路横坡村庄道路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0m的窄路面可以采用单面坡。坡度应控制在13之间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干旱地区村庄取低值多雨地区村庄取高值严寒积雪地区村庄取低值。 3.2.7.3 道路纵坡村庄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宜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3.2.7.4 道路边坡村庄道路路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植草砖护坡及植草护坡等多种形式。 3.2.8 道路交叉口设计村庄内部道路交叉口应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3.2.9 集散场地与停车场规划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在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带供临时停车使用根据村庄性质需

要时可设置小型停车场供机动车临时停放。4道路交通安全规划○1 村庄道路规划建设中应结合路面情况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安全防护设施等。○2 当公路穿越村庄时村庄入口应设置标志道路两侧应设置挡墙、护栏等防护设施。○3 在公路与村庄道路形成的平面交叉口处应设置减速让行、停车让行等标志并配合划定减速让行线、停车让行线等交通标线还可设置交通信号灯。○4 村庄道路通过学校、集市、商店等人流较多路段时应设置限制速度、注意行人等标志及减速坎、减速丘等减速设施并配合划定人行横道线也可设置其他交通安全设施。○5 村庄道路遇有滨河路及路侧地形陡峭等危险路段时应设置护栏标志路界对行驶车辆起到警示和保护作用。○6 现有各类桥梁及通道可分别设置限载、限高及限宽标志必要时应设置限高、限宽设施保证桥梁与通道的行车安全与畅通。○7 村庄道路建筑限界内严禁堆放杂物、垃圾并应查处各类违章建筑。○8 村庄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照明设施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提供便利。○9 交通标志、标线的形状、规格、图案及颜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5道路交通指标规划村庄道路规划中应给出人均道路长度、道路硬化率、道路网密度等统计指标。○1 人均道路长度最能综合反映村庄道路交通通达状况。○2 道路硬化率综合反映村庄道路的建设质量指村庄硬化路面的道路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比例。○3 道路网密度村庄道路总里程/村庄总面积。

道路设计方案

技术建议书 1.对本招标项目所包括的设计工作范围和任务理解 对**之间的**大街进行设计,道路全长约1140米,拟建设道路红线宽41米,主路宽米,同步实施道路雨污水、绿化、路灯等工程。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做两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 2.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规划确定的道路起止点和道路红线进行设计,结合**、**路现状道路情况,包括路面高程、路幅设置,两侧建筑及小区出入口、现状道路的顺接等情况进行道路设计。 对于排水设计,需结合城市排水规划和**、**路现状排水情况进行。 3.对本招标项目的特点、难点、重点等技术分析与处理措施 关于道路工程要做到与**、**路以及中间现状道路的顺接,做到平顺合理,对小区出入口顺接到位,涉及到拆迁的位置要结合拆迁情况具体处理。 设计道路两侧大部分是未开发区域,应适当预留路口,便于将来接入。 排水设计要考虑两侧区域的开发,预留接户。

道路绿化要考虑城市整体绿化风格,与**大街北段、**、**路的风格相协调。 4.工作计划安排

5.质量管理措施 1)、质量管理体系(后附质量管理体系框图) 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本项目达到我院最高质量水平。 ①项目组内部明确分工,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②院项目专家组和院技术部对项目设计的整体思路、方法、原则和最终结果进行总体把关和全过程指导。 ③设计执行“二校三审”制,即自校、他校和专业组、项目组、院级三级审查,要求对审查均有文字记录,并记录下执行修正意见。 ④对设计输入进行控制,包括基础资料、勘测资料、程序提供资料,设计软件程序等,防止失效、错误的资料文件进入设计过程。 2)、质量管理流程

市政道路设计总结

本篇是写市政道路方面的,公路的偶不太懂!!!谢谢!! 本篇只适合新手,刚开始做设计的画图的人员(其实设计就是画图的...) 2011年工作总结 经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失败和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将一年来市政道路工程工作中体会到的总结如下: 一、工作方面 (一)项目投标 1.首先,认真阅读标书!!根据标书内容安排人员和任务以及完成的时间。完成时间应该比开标日期提前至少两到三天,由领导检查并最后调整和修改。 2.技术标部分: 统一各自字体、平面图出图比例、出图深度(出图内容)、道路名称、封面、扉页、日期、内容字体、出图风格。 由投标负责人或指定他人统一制作图框和图签(图框字体、页码字体等均要统一)。 规定各自投标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由相关专业负责人各编写一段简要说明,最后由写说明的人汇总。 认真阅读地形图,注意和道路主线的关系和需要设计结构的地方。 与各专业的设计人员随时沟通。 围标:最好一人做一个标书。并且要2-3人多次检查各处细节,切莫疏忽大意。一人做2个标书时,应该分开做,先做完一个,再做另一个,避免混着做。一人做完,另一人检查。 做完技术标和商务标记得刻盘!!!根据招标单位单独或一起封装。 (二)项目方案 1.项目准备: 在方案时期,拿到甲方提供的地形图和规划后,首先认真阅读地形图,注意电线、

电线杆、铁塔、光缆(国防光缆)、现有管道(雨污电气)、房屋建筑、原有结构物(涵洞、桥梁、挡墙、护坡等)、水渠、河流河沟、沟壑、水(鱼)塘、水田、地形高低走向等对规划道路的影响,有问题及时与业主沟通处理方案。并在总说明中相应的说明。 光缆、燃气、电力等重要管道线路应在平面图中特别标识,并在总说明注意事项中说明。 需要勾汇水面积确定涵洞位置、型式、大小时应及时和排水设计人员沟通。 搜集与项目有关的各种历史、水文、地质资料,包括业主方面各个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单位详细名称、地址、QQ,电话等。 各部门紧记出图日期,并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内部审图和修改。 项目负责人统一制作封面、图签。图签统一采用外部参照型式。 2.项目: 2.1 首先出道路平面图。 2.1.1 处理地形图: 第一种方法:将地形图全部处理为颜色8(其它灰色均可,根据单位规定),转化地形点和等高线为道路软件识别的模式。此种方法可以知道每个图层都什么数据,但是如果原地形图不规范,图层很繁多复杂,则关闭和打开地形图时很繁琐。第二种方法,首先关闭地形点和等高线图层,将其他所有数据均刷层到新建地形图图层(此方法适用于不标准图层繁杂地形图),然后将地形点和等高线转化为道路软件识别的模式。此方法便于图层管理,但不便于专门查找原图层中某类数据。处理完地形图可运行PU命令清理无关的数据。 2.1.2 平面出图: 首先出道路平面图之前,根据项目规划确认道路等级和设计车速,认真检查规划道路的中线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规划只做半径,不做缓和曲线),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规划中线进行微调,尤其是半径取整数(如甲方要求不得改动中线则不调,并由甲方说明原因),对需要做缓和曲线的地方加缓和曲线。根据设计车速和圆曲线半径设置道路加宽。 交叉口按根据道路等级进行拓宽和渠化处理。 斜交交叉口缘石半径应在规范内尽量取大。 立体交叉布设匝道时应充分考虑净空、竖向设计。 平面图中应简易标识出桥梁、涵洞、挡墙等结构物的位置、范围、型式等信息。平面调好之后发给业主看看,有问题及时沟通和修改。 方案平面进行最后的平面标注、布置,按桩号分平面图(普通道路按1:500分图,

道路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道路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 道路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使之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及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保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20XX年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围绕中央、省、市、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的安排,遵循”统筹规划、分级负责、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注重环保,确保质量“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县交通服务水平。 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新建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县政府分管领导,成员单位由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

县交通局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县交通局。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组织 协调、重大事项决策及指导项目业主单位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主动服务,做好项目核准、资金安排、征地拆迁等服务性工作。各有关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与组织协调工作,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二)明确责任主体 列入省级以上计划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原则上由项目所在乡 镇(场)作为业主单位,列入市单补计划的项目原则上由主管单位为业主。项目业主单位负责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管理及工程竣工决算等工作。 (三)严格计划管理 市级单补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由乡镇编报;通往重点水库、堤坝公路建设项目由主管单位进行编报,县交通局具体负责核实汇总,并报县政府及省、市有关部门批准,项目计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凡未列入年度建设计划内的项目将不予以安排相关补助资金。 (四)强化项目管理 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严格遵守项目申报和基本建设程序,不得边勘察、边设计、边

国内外常用道路规划设计软件集合

国内外常用道路规划设计软件集合 国内常用道路规划设计软件 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HintCAD) 路线与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大型专业CAD 软件。该系统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 计研究院结合多个工程实践研制开发。纬地系统秉承本院近半个世纪的公路勘察 设计经验,汲取国内外专业软件之所长,推陈出新,它是先进的工程设计理念和 尖端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结晶。系统具有专业性强,与实际工程设计结合紧密、 符合国人习惯、实用灵活等特点。系统使用BjectARX及Visual C++编程,支持 AutoCAD R2000/R2002/R2004/R2005/R2006 平台 Windows9X/NT/2000/XP/VISTA等操作系统,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公路路线设计、 互通立交设计、三维数字地面模型应用、公路全三维建模(3DRoad)等适用于 高速、一级、二、三四级公路主线、互通立交、城市道路及平交口的几何设计。 系统同时提供标准版、专业版、数模版和网络版软件,用户可根据不同需求自由 选择。纬地系统利用实时拖动技术,使用户直接在计算机上动态交互式完成公路 路线的平(纵、横)设计、绘图、出表;在互通式立交设计方面,系统更以独特的 立交曲线设计方法、起终点智能化接线和灵活批量的连接部处理等功能而著称。 最新的数模版不仅支持国内常规的基于外业测量数据基础上的路线与互通式立 交设计,更可以利用三维电子地形图,建立三维数模并直接获得准确的纵、横断 地面线数据,进而进行平、纵、横系统化设计;在省去外业测量的人马劳顿和缩 短设计周期的同时,更使得大范围的路线方案深度比选方便快捷。它打破了国内 公路行业数模应用领域由国外软件形成的垄断。 海地公路优化设计系统(Hard) 海地公司倍感荣耀的公路设计软件之一,用户遍布全国30个省、直辖市,近10 年来,全国1000多家海地用户应用Hard系统完成数十万公里的公路设计,建设 完成的道路遍布祖国大江南北。Hard系统已经成为国内设计企业在购买软件时 的首选,是设计工程师不可缺少的软件工具。10年来,海地积极吸取广大用户 的建议,系统的功能不断强大,特别针对细节问题的开发使得Hard系统能够顾 全到设计中极为细小的问题,针对细节的开发是Hard系统成功的重要标志,体 现了一个系统的完善程度。Hard系统的不断强大完全依赖于全国1000多家用户 在使用过程中提供的上千条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是支持Hard 系统不断完善的最坚固的基石。在这里特别要感谢云南省公路设计院、昆明国权

论市政道路设计及布局规划

论市政道路设计及布局规划 发表时间:2015-11-06T11:39:54.0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作者:张毓祥 [导读] 四川省攀枝花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攀枝花市区内沿金沙江自西向东分布有十余座桥梁。各桥梁形态各异,斜拉索桥、拱桥、吊桥各具特色,构成金沙江上独特的风景。 张毓祥 四川省攀枝花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6170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市政道路的设计和布局规划等问题,论述了如何在市政道路设计和布局规划中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可以为今后城市道路设计、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布局;规划 一、前言 目前,在市政道路设计和布局规划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由于市政道路设计和规划布局必须要考虑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因此,深入分析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非常有必要。 二、攀枝花市道路网络设计布局现状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是依托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城市,自上个世纪60年代建市以来,就奠定了沿金沙江两岸因地势而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狭长的带状城市用地布局,城市交通主流向是东西向。因此攀枝花市城市道路网骨架极其简单,呈现“东西带状延伸、南北越江连接”的自由式网络结构。 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攀枝花市区内的主要道路基本上都是由以往的公路转变而来,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目前城市内公路系统正逐步向城市道路方向转变。 从道路等级结构构成看,攀枝花市目前的道路结构比例极为不合理,目前主、次、支路的结构比例为1:0.25:1.95,主要是主干道路偏高而次干道路偏低。 攀枝花受地形条件影响,道路纵坡较大,市内交通方式较单一,以机动车交通为主,非机动车极少。目前道路基本上是一块板结构。道路断面均没有设置慢车道。攀枝花的道路宽度可通行机动车利用率较高。 攀枝花市区内沿金沙江自西向东分布有十余座桥梁。各桥梁形态各异,斜拉索桥、拱桥、吊桥各具特色,构成金沙江上独特的风景。西攀高速公路金沙江大桥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桥梁,双向4车道,两侧道路连接均为立体交叉,交通量较大,承担着重要的对外交通作用。 陶家渡大桥、法拉大桥、新庄大桥为西部片区南北向的连接通道,主要服务于陶家渡片区、格里坪片区和河门口清香坪片区,均为双向2车道。 荷花池大桥、密地大桥为双向2车道,交通量较高,在城市南北向交通联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三、攀枝花市综合交通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攀枝花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的调查分析,攀枝花市道路交通系统存在如下问题: 1、市区内道路设施缺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攀枝花市区内的道路设施严重缺乏,在现状城市机动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已经暴露出在高峰期间供需矛盾的焦点问题,尤其是片区之间的道路现在都是依靠基本上唯一的通道将各大片区“穿珍珠”似的联系起来,一旦以后城市机动化水平提高,片区之间的联系密切,则现有的这几条主干道将不再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将会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西片区与江南片区和城东片区的连接通道较少,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分区发展的瓶颈。 2、过境交通直接穿越市区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带状城市,城市布局较分散,主要由三条省道S214(甸渡路)、S216(稻攀路)、S310(宁华路)作为道路网主骨架,其中 S214、S310 部分路段已成为城市道路造成过境交通困难,现有城市进出口通道布局不足,沿公路两侧修建大量建筑,导致公路街道化造成进出城堵车严重;部分路段山地危害现象十分突出,这给过境车辆造成不便。攀枝花城市外围区域缺乏有效疏导过境交通的快速通道,使得经过攀枝花的大量过境交通不得不占用本来就资源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 3、公路形态的城市道路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 受历史发展的影响,目前攀枝花市区范围内许多道路是由原先的公路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各大片区之间的连接道路。公路与城市道路在承担功能、设计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公路不能完全发挥城市道路的功能,不能满足现在攀枝花市车辆出行的需求 4、道路功能定位不明确 攀枝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钒钛磁铁矿等储量较大。公路货运枢纽作为工业生产流通环节的重要支撑点,其日常货运交通的需求是很高的,市区内部的货车出行量也要比一般的城市高,对于城市道路来讲,货运车辆的高混入率将会对道路的通行效率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现在攀枝花所有的道路均没有明确采取客货车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流,导致现有的许多道路普遍运行效率不高。 5、道路通行条件较差 在各大片区内部,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多数道路宽度较窄,坡度大,转弯半径小,对于机动车的通行极为不利,因此机动车只能被压缩到有限的几条通行条件相对较好的道路上去,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通行条件好的道路流量高,甚至出现拥堵的情况下找不到分流的道路,另外居民出行的机动可达性差。 6、道路网级配不合理 攀枝花市是在“三线建设”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先生产后生活,先工业后城市”。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攀枝花市区内部的道路网络级配极端不合理,连接主干道和支路的次要干道严重缺乏,使得市区内部缺少可以分流主干道交通的城市道路。 7、越江交通分布不均匀 攀枝花南北越江交通的需求日益增大,由于市区内道路系统的缺乏,尤其是连接桥梁的道路缺乏,各座桥梁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对较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乡村规划与建设探索——以东莞市沙田镇美丽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乡村规划与建设探索——以东莞市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8-08-08T18:42:26.5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黄泽栋 [导读] 摘要: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莞乡村现状发展存在的矛盾及问题。 城乡规划工程师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广东东莞 523129 摘要: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莞乡村现状发展存在的矛盾及问题。通过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这一实例,梳理其规划思路及策略,并归纳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相关项目提供经验及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城乡协调;岭南水乡特色村落 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及内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不断被侵蚀,“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央连续部署乡村发展相关工作: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升级。这些工作的核心均指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 东莞乡村发展现状及问题 东莞是典型的乡村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工业化、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使村(社区)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为基本、最活跃的空间单元。东莞市域村(社区)一级合计594个,其中行政村389个、社区205个。已完成“村改居”的社区,相当部分仍维持原有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形态,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城市化。村一级沉淀了大量的发展资源,东莞市域集体土地占比高达74%,空间上呈现村企混合、连绵发展的形态。这种城、镇、村连片发展的特殊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东莞快速发展的现实,也折射出东莞村落空间被蚕食、特色被磨灭、布局被割裂的危机。与此同时,乡村地区长期以来“背靠背”管理,采用缺乏引导的自治发展模式,导致基础设施水平不足,各村功能配置分散、标准不一,层次不高,让村民的生活配套服务难以进一步提升。此外,大量富有深厚文化积淀及独特岭南特色的村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下,风貌特色逐渐丧失,污染问题日益浮现,难以展现其独有的民俗文化和魅力。 如何保护工业化浪潮下的乡村特色,成为东莞当前城乡建设的迫切任务。东莞市政府也提出了各类村庄整治及建设的行动,包括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宜居社区建设及特色小镇规划等。其中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东莞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探索特色乡村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3 项目实践 3.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沙田镇中心与虎门港之间,多条高快速路与城市干道交汇于此,对外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基地西邻狮子洋,是沙田疍家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场地内河塘密布,村庄沿水而栖,农田连片,成为港镇城市建成区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绿肺,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征。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旨在重塑水乡活力,共享生态与文化价值。依托沙田的水乡优势与文化资源,建设珠三角都市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不改变当年的土地用途,实现农业产业转型;设定城市和乡村的增长边界,保护生态敏感区域;通过保护自然生态和乡村景观,协调城乡的空间发展,将项目打造为“东莞市水乡国家公园”。 (1)整体规划布局 根据土地用途和场地特征,项目范围内规划水乡农庄体验、景观水产养殖、乡村游乐休闲及景观农业种植4大产业板块;策划农庄教育、度假购物、农渔观赏及村庄休闲4大功能活动区;形成集现代农业景观、疍家渔业景观、现代田园景观生态修复景观于一体的水乡景观格局。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整合连通乡村道路,将其转化为以车行景观路与绿道为主的乡村景观道路,并规划特色水上游览线路。根据游客量预测及人群的活动特征,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游船码头和观景平台等交通服务设施,依托规划的城市性道路,构建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网络。 (3)生态景观设计 梳理基地的水系肌理,修复水生态环境,重点打造水道景观、河涌景观、鱼塘景观、荷塘景观、湿地景观等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层次清晰的水主题游赏区。利用基地优质的农田资源,根据农业产业分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配置农作物及景观植物种植,重点打造农庄教育、农田游乐、景观农业3大田园景观。 (4)水乡村庄更新 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优化村庄空间格局。重点改造村庄的民居建筑与院落空间,改善建筑形象、进行功能置换。同时,打造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乡村客厅,整体提升村居生活环境。 (5)环保节能措施 环境保护:通过多层次的绿化种植工艺,进行生态降噪、防尘与调温;采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减少项目能源消耗;在基础设施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工干预。 河道污水治理:强化天然的生态修复功能,通过清淤疏浚、合理配置水生植物、设计多样化的驳岸空间,发挥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使水生态系统进入到良性循环状态。 3.3 规划创新与特色 (1)七村联建 项目打破东莞村居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公共设施重复建设、资源低效利用的治理困局,统筹建设7个自然村,以“城乡共享”的理念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以规模化、专业化的企业运营模式整合传统的家庭式经营,开启乡村统筹规划的新局面。(2)生态修复 通过河网水道梳理、水体环境治理、蕉基鱼塘保育恢复生态平衡,将项目打造为大都市区水乡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岭山与狮子洋的重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应当如何规划 城市道路是指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城市道路一般较公路更为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要少扬尘、少噪声。 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都城长安,明、清两代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由此可见,城市道路规划由古至今都多位人们的关注。 城市道路在我国的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城市化,城市面积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迅速聚集在城市中,对城市交通的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加的人流量与车流量,机动化持续发展给城市道路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对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的负责人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失误,由于道路一旦规划好想要修改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会带来众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城市的规划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拥堵-建造-车辆增加-再次拥堵”这个难题已经困扰了很多城市,并且这种不好的现象正在逐步波及到中小型城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县城,因为县城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供需矛盾正日渐突出。近些年来尽管加强了道路规划方面的投资但收效甚微。 城市道路规划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几项便是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平面和纵断面线性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城市道路排水,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环形道路等方面的规划。 (1)城市道路横截面设计 道路横截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公路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所不同。公路横断面的主要组成有:车行道(路面)、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概述 2.1 设计依据 10、国家有关政策、交通部及建设部有关公路与城市道路建设的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 2.2 工程内容简介 2.2.1 工程位置、范围、规模 1、工程位置 Xxx路位于综合产业区西南部,工程起点与xxx相交,终点与xxxx相交,沿线分别与3#路、4#路相交。 2、工程建设范围 根据设计委托书,本工程建设范围包括: (1)道路工程; (2)管网工程; (3)照明工程; 3、工程规模 道路全长5000米,设计速度:40km/h,红线宽度30米。 新建机动车道面积xxxx平方米。 2.2.2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根据本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我院在初步设计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批复意见,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开始外业测量工作,落实了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 2.2.3 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根据规划要求,多次进行汇报。并对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结构等进行多方案比较,并进行了方案论证,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此基础上形成了结论性意见。 2.2.4 工程分期建设的计划安排 2010年1月~2010年4月,完成勘察、设计工作; 2010年5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0年5月开工建设; 2010年5月~2010年8月,完成道路、管网工程的主体施工; 2010年8月~2010年10月,完成道路面层施工;完成交通工程施工。 2010年10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6个月。 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 2.3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2.3.1 道路现状 拟建地区内,现有骨架路网。 2.3.2 现状交通量及技术标准 根据目前的建设状况,大部分地块尚处在规划阶段,区域内路网还没有形成,现阶段交通主要为xx路沿线与xx沿线产生的交通,随着综合产业区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区内交通量将呈几何性增长。 2.3.3 自然条件 1、气候特征 xxx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xxx三面环海,一面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

目 录 前言 (1) 一、规划基础 (2) (一)发展形势 (2) (二)发展要求 (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4) (三)规划目标 (5) 三、规划方案 (6) (一)普通国道网 (6) (二)国家高速公路网 (8) 四、规划实施 (9) (一)实施方案 (9) (二)实施效果 (10) (三)保障措施 (10) 附图 (12)

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一章、第六条)明确,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国家公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的国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由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等意义的干线公路组成。其中,普通国道网提供普遍的、非收费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高速公路网提供高效、快捷的运输服务。为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公路网络,特编制《国家公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规划》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布局规划,体现了国家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国家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形势。 1981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交通部印发的《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明确,国道由“12射、28纵、30横”共70条路线组成,总规模约11万公里;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明确,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射、9纵、18横”等路线组成,总规模约8.5万公里。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其中普通国道10.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4万公里。 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显著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覆盖范围不全面。全国还有900多个县没有国道连接,有18个新增的城镇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和29个地级行政中心未实现与国家高速公路相连接;二是运输能力不足。部分国家高速公路通道运能紧张、拥堵严重,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三是网络效率不高。普通国道路线不连续、不完整,国家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 (二)发展要求。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乡村规划 调研报告

乡村规划调研报告 导语:乡村规划是(ruralplanning)乡村的社会、、科技等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 乡村规划调研2017 为全面了解我市乡村村庄规划2017实施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建设2017。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度的监督工作安排,4月上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我市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叶华副主任的带领下,实地察看了小桥镇、迪口镇等一些乡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召开座谈会,与镇村干部群众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座谈,听取镇、村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 1、乡村村庄规划设计:2015和2016年我市共有26个村列入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建设工程,大部分村编制了乡村规划或节点整治方案或乡村旅游规划,其中编制美丽乡村规划的有际村、叶坊、长汀、九匡、巨历口、可建、店村、敷锡、阳泽、后塘、湖头、龙村、慈口、党城、墩上、江墩、白水源等17个村,编制节点整治方案的有太平、穆墩、定高、安国寺、桂林、大房等6个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的有新桥等1个村,未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有北津和桃源等2个村。

2、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设计费:我市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由乡镇 或村直接委托规划设计单位设计,据了解,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费(不含施工图)一个村约5万元,节点整治方案设计费一个村约0.6-2 万元,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费一个村约10万元。初步统计,我市26个美丽乡村共投入规划设计费约110万元,大部分资金从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省级以奖代补资金中列支,市、乡、村三级基本无规划设计经费投入。 3、乡村村庄规划2017实施情况:26个美丽乡村建设村基本 按美丽乡村规划进行建设,其中美丽乡村规划实施较好的有湖头、慈口、际村、桃源、可建、后塘、墩上、敷锡、九匡等9个村,实施一般的村庄有江墩、安国寺、党城、上范、桂林、大房、定高、巨力口、太平、龙村、店村、叶坊、阳泽、白水源等14个村,实 施相对较滞后的有北津、穆墩、长汀等3个村。 二、乡村村庄规划2017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实施难。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设计单位目前南平市仅一家符合资质,因此,我市大部分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是委托省外设计单位设计,造成沟通、对接、后期服务较困难,加大了规划实施的难度。同时,市、乡两级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专业人才匮乏,很难指导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二是特色突显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单位对村庄特色、内涵没有较深入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不够,设计人员基本是走过场,造成规划设计粗糙单调、千村一面、规划雷同、特色很少。有些村庄干部群众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美丽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方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城市道路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深度规定

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 设计说明书 1.1 概述 1.1.1 道路地理位置图示出道路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建筑物的概略位置。 1.1.2设计依据设计委托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的批复意见、相关评审报告、规划、地形等相关资料。 1.1.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如技术标准、规模有重大变 化,应予以论证并履行报批手续。 1.1.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1.5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1.1.6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1.2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情况 1.1.1道路现状评价 1.2.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交通量、车辆组成、路口交通流量与流向特征及路口、路段饱 和度等。 1.2.3沿线基本情况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铁路及地上、地下管线情况。 1.2.4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等。 1.2.5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1.3 工程概况 1.2.1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 1.3.2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1.3.3规划简况着重阐述设计道路、立交在规划路网中的性质、功能、位置、走向,相交道路的性质、功能。 1.3.4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1.3.5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如选用立交,需阐明其必要性及选型依据。 1.3.6工程修建的意义对道路路网的影响,缓减干扰提高车速和服务水平的程度。根据以上 内容, 阐明工程修建的意义。 1.4 工程设计 1.4.1 方案设计思路 1 对规划思路及各项指标进行说明,阐述对规划的理解,分析项目实施的意义。 2 提出主要技术难点与关键技术问题。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乡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一般是指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非都市地区,表现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人文活动特征。而乡村诞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的产生和发展。首先乡村是农业生产的载体,乡村的存在形式契合了农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需求。所以乡村的存在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不只是旅游休闲。其次乡村也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乡村中的物质实体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记录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更历程,记载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脉络。在乡村中长期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民俗及民间信仰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天,围绕乡村形成了一系列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也就赋予了乡村的一些特殊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2013年1号文件也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

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说道,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忘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能单纯靠政府的外部投入,谋取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才是改善生活条件的根本与关键。现有的发展经验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无产业无支撑、无产业无持久。发展乡村产业要求因地制宜的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美丽乡村基本都是按照旅游村打造,导致户户农民争相去开农家乐。不可否认,农家乐确实可以给农民带来客观的收入,但并不是每一个示范村特色村都有着绝佳的山水资源的。没有自然山水资源的依托,就必须打造人工景观。人工景观一是前期投入巨大后期维护费用也高,二是很容易与其他旅游地区雷同。再说,农村存在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农村文化是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遍地开花的旅游村是否在逐渐背离农村存在的本质? 诚然,农业的收入确实不如农家乐高,但是那针对的是传统农业呢?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 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

乡村公路设计方案.doc

乡村公路设计方案 (一)、项目理解、总体设计思路 1.1项目理解 本项目为筠连县大雪山镇至高坎乡公路改建6.9公里;筠芭路水源至芭茅坡段改建11公里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 本项目为筠连县2016年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勘察设计。包括路线、桥涵、路基、路面、路线交叉、及沿线设施所有配套工程全部勘察、设计工作(包括项目测量、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招标配合服务及建设全过程设计服务等)。 1.2总体设计思路 本项目地处山区地形复杂目前毛路已经形成。我们对项目总体设计思路以人为本,安全至上,注重公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地域性的和谐统一,在项目勘察设计中充分考虑公路设施自身安全和道路使用者运营安全,路线设计应力求平纵线形的连续、均匀和流程。 尊重自然,树立“不破坏时最大的保护”的环保理念,设计中“最大限度保护、最小程度破坏、最强力度恢复”的设计理念。 (二)、项目勘察设计特点、关键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其措施 2.1项目特点 (1)、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方面:第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在公路上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所以公路建设等级低下,公路中有一半都是属于沙石路面,甚至泥土路面,导致全天通行的能力是特别弱;第二是在抗灾方面,整体的能力都比较的弱,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所以在资金上非常的紧张,涵挡等配套设施比较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就相当的弱。 (2)、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公路宽度不够,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的公路因为长时间没有维修,造成了公路的通行不是特别顺畅,所以很容易就会发生安全问题。并且在农村基本上都没有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为公路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市政道路修建设计方案

市政道路修建设计方案 第一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一、施工方案合理,施工部署全面 (一)施工准备 1、接到中标通知之日起,1天内完成施工准备工作,达到开工标准,从工程开工前交接桩开始,直至工程竣工,都需要有全面、细致、精确的测量工作做保证。为完成测量工作,项目经理部设立专职精测队,设专职测量工程师主管,负责坐标控制网的建立及控制点的定期复测任务,各施工队设置测量班,负责施工放样工作;配备具有一定施工经验技术人员,有实际操作能力,有上岗证的测量工人,组成测量队伍,两组测量组织配备相当等级并经检验合格的测量仪器和工具,两组测量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测量工作。 (二)技术准备 1、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认真阅读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规范,组织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并对现场进行复核和施工调查,测量人员现场恢复和固定路线的主要控制点(包括交点、转点以及起控制作用的百米桩),对主要控制点要按适当的地形条件加以保护和固定,对水准点进行复测闭合以及横断面的复测工作。 2、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和现场了解的情况,材料人员、试验工程师在开工前对所需筑路材料做好取样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结果上报监

理工程师,根据用量安排车辆陆续将主要材料运输进场。 3、后勤保障人员,保障生活供应,完善生产、生活基地设施。 (三)工程概况 5、结构形式: ⑴本工程路面结构层总厚度73cm,自上而下依次为:4cm AC-13C 沥青混凝土—1cm沥青同步碎石下封层—2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30cm天然砂砾底基层(分两层铺筑)。 ⑵人行道结构层厚度41cm,自上而下依次为:8cm水泥混凝土人行道砖—3cm细砂垫层—30cm天然砂砾。 (四)结构说明 1、路基设计 在对拟建道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设计时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的前提下,确保路基稳定,并做好与周围景观协调,本工程全线路基为低填浅挖路基,填方路基边坡系数为1:1.5。挖方路基边坡系数为1:1。人行道外侧边缘填高大于10cm路段设置0.5m宽保护性土路肩,路肩横坡2%,向外侧倾斜。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表层粉土层回弹模量偏低,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所有路段均超挖至路床以下80cm,基底碾压后用砾类土回填至路床顶面,路基各层填料及压实符合要求 2、路面设计 ⑴设计原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