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生素的临床分级管理及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分级管理及合理应用

一、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一代头孢、大部分三代喹诺酮、部分氨基糖苷类、部分大环内酯类)

2.限制使用(二级):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以及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少数喹诺酮类、小部分氨基糖苷类)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方面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相对较高者。(三代头孢、四代头孢、碳青霉烯、头霉素、四代喹诺酮类)

(二)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1.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首先使用非限制性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从严控制使用。

2.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情况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有主治以上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有严格的指征和确凿的证据,经抗感染专家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要有高级职称资格医师签名。

二、主要抗生素的合理用药的定位:

2.1.氨基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药品在胆汁中浓度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水平。主要品种有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其抗菌谱与抗菌活性相似。阿莫西林对肠球菌与沙门菌属的作用较强,而氨苄西林对流感杆菌稍强。阿莫西林的杀菌作用更强更快;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同剂量口服后,阿莫西林的血药浓度较高,生物利用度高。2.2广谱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产品主要用于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如,哌拉西林与呋苄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活性与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相似或稍强,在胆汁中浓度均较高。美洛西林与哌拉西林又可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选用药物。呋苄西林的水溶性较差,使用时需反复摇荡。

2.3头孢菌素类目前有四代产品,较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宜选第一代头孢,而较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宜选第三、四代头孢,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对第三代头孢非常敏感。

一代:头孢拉定的抗菌作用较弱,单药用于肺炎或皮肤软组织、泌尿道、消化道等感染,因其毒性低,不含钠,更适用于老年人、新生儿、浮肿、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其不同制剂可供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临床换用方便。

二代:头孢呋辛是较好的品种,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良好;对细菌产的β-内酰胺酶极其稳定; 几乎无肾毒性;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既有注射又有口服制剂。

三代:头孢噻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优于其它第三代头孢,但对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差,在体内代谢使抗菌作用减弱,故严重感染时用药剂量需高。

头孢他啶是头孢菌素中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作用最优的品种,对部分不动杆菌属等葡萄糖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对某些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具良好疗效。

头孢曲松的抗菌作用介于上述两品种之间;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浓度居头孢菌素首位;其消除半减期长达8h,故每日只需给药1~2次;4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更适用于肝胆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肝或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也较为安全,药物剂量的调整不很严格。

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的作用仅次于头孢他啶,对其它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不如其它第三代品种;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约7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故适用于肝胆系统感染及肾功能不全者感染。

四代:对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与酶的亲和力更低;对细菌细胞膜的穿透力更强。主要品种有头孢吡肟和头孢匹罗,主要用于各种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包括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

1 / 2

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5种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比较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抗肠杆菌科++++++~++++++++~+++

抗绿脓,沙雷菌--++~++++++++~+++

抗不动杆菌++--++-

抗肠球菌++++++-+++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透入脑脊液+---+

1.5 碳青霉烯:适用于多重耐药或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引起的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也是产ESBLs菌株感染疗效最佳的品种。

亚胺培南具一定肾毒性,且对人体肾脏上皮细胞的去氢肽酶不稳定,故需加用等量的去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以降低肾毒性和增加原药的浓度。帕尼培南的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似,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稍差,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强,血药浓度较高,也具一定的肾毒性,故加用倍他米隆以减少药物在肾脏中的积聚,减低肾毒性。美罗培南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稍次于亚胺培南,对各种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均稍优,对厌氧菌的作用三药相仿。

2.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其抗菌作用比氧氟沙星略强;口服吸收率高达100%;不良反应更少。抗菌谱能复盖耐青霉素肺炎球菌等耐药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且抗菌作用优。

3.大环内酯类:阿齐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如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等的作用较强,对厌氧球菌、脆弱类杆菌等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细胞内病原的作用也优于红霉素;口服吸收好,组织内浓度多明显高于血药浓度;消除半衰期较长,每日服药次数少;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低于红霉素。主要用于院外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淋病、非淋球菌泌尿生殖系感染与敏感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罗红霉素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仿,对支原体、衣原体的作用良好;其血药浓度可高达10mg/L,组织内浓度高;消除半衰期长;不良反应低。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

抗生素分级管理规范

抗感染药物分级管理规范 为了加强对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 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

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防用药。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如万古霉素、泰能等。 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16.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掌握配制要求,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17,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新药。 三、抗感染药物的管理 18.组织设置 (1)医院药事委员会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管理,作为主任委员的院长(或分管院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医务处主任、感染科主任及感染管理科主任应为药事委员会成员。药事委员会下设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药剂科。药剂科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药剂科全面负责日常工作(按国家规范要求应为药剂科负责,目前药剂科暂不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针对抗生素使用管理的一项重要 措施。该制度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通过对抗生素的分类和管理,确保了抗生素的有效使用及对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的保障。本文将详细阐述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实施原则、管理流程和目标。 一、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 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医疗领域的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的特殊性,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多种问题,如耐药性的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增加、医疗费用的上升等。因此,建立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具有以下意义: 1. 合理用药:通过对抗生素的分类,合理规范抗生素的 应用范围和使用方式,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发生。 2. 防止耐药性的增加:通过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微 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 3. 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通过合理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相关的医疗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 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原则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制定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应基于临床实 践和科学研究,遵循药理学、微生物学和临床治疗指南等相关知识,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公正性原则:制定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应公正、公平,

不违反医学伦理和公共利益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应具备可操作性,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制度的规定。 4. 动态性原则:制度应具备动态性,能够及时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抗生素应用和耐药性变化的需要。 三、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管理流程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药物安全性和药效特点,将抗生素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抗生素应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应用。 2. 抗生素的处方管理:医务人员在处方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抗生素的分类,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处方,并注明使用剂量、疗程等相关信息。 3. 抗生素的销售和配送管理:药品零售机构和医疗机构应遵守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合理进行抗生素的销售和配送,并确保售药处方一致。 4. 抗生素的使用监管: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对于违规使用抗生素的医疗机构和个人,将进行相应处罚和警示。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目标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分类管理的方式,指导医务人员合理选择和应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 2. 控制耐药性的增加:通过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维护抗生素的疗效。 3. 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通过规范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相关的医疗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

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根据《指导原则》将抗生素分三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处方医师开具。 2、限制使用——主治以上医师开具 3、特殊使用——主任医师开具 二、分级管理办法 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先锋5号等; 2、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相对于非限制抗菌药物来说的。在疗效、安全、对细菌耐药性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药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这类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如三代的头孢类抗生素。 3、特殊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价格昂贵的药品。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以下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3)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 (4)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使用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二、医院院长是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主任是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三、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医务、药学、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临床科主任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五、各部门职责 (一)医务科 1、负责并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会诊指导与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 3、组织检查和评价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二)药剂科 1、积极配合临床和各职能科室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工作。 2、及时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的有关信息。 3、提供医院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情况、医师用药情况、医师合理用药评价的相关数据及分析报告。 4、组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提出书面反馈意见。 5、每月(季)负责对以下工作内容上报工作: (1)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2)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3)住院用药医嘱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三)检验科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药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其中,抗生素是一类极其重要的药品,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使用过度以及不正确使用等原因,已经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品滥用等。为了遏制这些问题的发生,国家在管理抗生素方面采用了分类管理制度。 一、抗生素的定义 1. 抗生素是一类可用来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抗生素不包括对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有效的药品。 2. 抗生素包含的药品种类很多,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不同进行分类。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新霉素类等。 二、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的初衷 1. 由于长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严重问题。 2. 抗生素不同种类之间的特点各不相同,故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使用抗生素的行为,特别是在医疗机构内的使用,必须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制定出具有开创性的细菌耐药性控制策略。 3.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的首要目标是减少临床使用抗生素的不当行为,从而控制耐药性的出现,保护公众健康。 三、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的级别 1. A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常见感染,包括上呼

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这类抗生素使用范围广泛,副作用较小。 2. B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严重感染,包括腹腔感染、血液感染、骨髓炎、深部软组织感染等。这类抗生素通常需要静脉注射,副作用较大,管理比较严格。 3. C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罕见的细菌感染,例如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这类抗生素副作用大,使用时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 4. D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白喉、痢疾等疾病,副作用严重,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四、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的执行方法 1.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必须遵循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并按照规定开具相应级别的抗生素处方。 2. 医生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妊娠期、肝、肾等器官功能,以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3. 医疗机构必须建立管理制度的标准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对于违反规定的医生,应当依法予以严惩。 4.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抗生素使用监测制度,监控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当使用的情况。 五、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实施的优势 1. 可以有效地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量,从而防止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2.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健康,防止因为治疗感染而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3. 可以发挥医生专业的作用,通过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4. 可以在社会上逐步形成压制抗生素滥用的环境,促进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一、引言 抗生素是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随着其使用的普遍性,产生 了许多问题,如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不适当使用的增加等。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目 前全球卫生组织普遍推崇的一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 副作用、耐药性发展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不同的级别,并规定不 同级别的抗生素使用的权限和管理要求。 三、抗生素的分级 抗生素一般可分为三个级别:

1. 非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 用和耐药性发展较低,可以在没有专门指导的情况下使用。非限制 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 展较低,可以在没有专门指导的情况下使用。 2. 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 和耐药性发展较高,需要在专家指导下使用。限制性抗生素:这些 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较高,需要在 专家指导下使用。 3. 特殊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 和耐药性发展极高,需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感染或耐药性 高的感染。特殊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 作用和耐药性发展极高,需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感染或耐 药性高的感染。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抗生素分级目录:需要根据抗生素的特性,将其分为不 同的级别,并将这些级别的抗生素列入目录。建立抗生素分级目录:

需要根据抗生素的特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将这些级别的抗 生素列入目录。 2. 规定使用权限:对于不同级别的抗生素,需要规定使用权限,如何使用,何时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规定使用权限:对 于不同级别的抗生素,需要规定使用权限,如何使用,何时使用, 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 3. 进行监管:需要建立监管机制,监管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 括使用的频率、使用的剂量、使用的疗程等,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 不合理使用。进行监管:需要建立监管机制,监管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频率、使用的剂量、使用的疗程等,以便及时发现 和纠正不合理使用。 4. 培训和宣传: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抗生素 分级管理制度,了解不同级别抗生素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对患者 进行宣传,使他们理解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合理,不能滥用。培训和 宣传: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了解不同级别抗生素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对患者进行宣传,使他 们理解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合理,不能滥用。 五、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表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根据《指导原则》将抗生素分三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处方医师开具。 2、限制使用——主治以上医师开具 3、特殊使用——主任医师开具 二、分级管理办法 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先锋5号等; 2、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相对于非限制抗菌药物来说的。在疗效、安全、对细菌耐药性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药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这类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如三 代的头孢类抗生素。 3、特殊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价格昂贵的药品。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以下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 南、朵利培南; (3)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4)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 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三、分级管理临床应用 临床上轻度或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者或己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性或特殊抗菌药品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 或特殊的抗菌药物。 患者若需要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若需要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若科室上述级别的医师不在,则需要科主任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品,但仅限于1天的用量,要 做好相关的病历记录。 门诊患者若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性药物。若病情需要使用限制性、特殊抗菌药物,分别需具有中级、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签名。另外,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原则上不【1】得超过3-5天,肺结核、慢性阻塞性 肺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抗生素)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表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1. 前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制定了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2. 抗生素分级 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发展情况,抗生素被分为三个级别: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 一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且耐药性发展较慢的抗生素。一线药物是首选用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二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仍有一定敏感性,但临床疗效稍逊于一线药物且耐药性较强的抗生素。二线药物仅在一线药物无效或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 三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性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有限、耐药性高的抗生素。三线药物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才使用,并 应慎重使用,如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等。 3. 抗生素分级管理原则 针对不同级别的抗生素,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其合 理使用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 一线药物管理原则: - 优先选择一线药物进行治疗。 - 对于治疗不成功或不适用一线药物的患者,严格遵循二线、 三线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剂量要求。 - 二线药物管理原则: - 仅在临床上确需使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可使用时才使用二 线药物。 - 确保正确使用二线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必要使用,以减少耐 药性的发展。 - 三线药物管理原则:

- 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经过严格评估才能使用三线药物。 - 严格控制三线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 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分级使用的意义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 耐药性的发展,同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合理使用 抗生素,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成本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 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结论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是规范抗生素使用和管理的重 要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使用抗 生素,以降低耐药性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相关机构和 政府应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 使用意识。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及分级管理方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的混乱状况,合理降低病人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减轻病人药品费用负担,特制定本规定。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L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并做药敏试验。根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对无病原学诊断或药敏试验结果,又确系病情需要应用抗菌药物者,可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感染微生物种类先进行经验治疗,选用药物时要熟悉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结合药源、价格等因素选用。 住院病人用药前必须即时进行相关标本的送检,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选用抗菌药物 ⑴新生儿酶系、肝、肾功能不完善,在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给药间隔时间确定时要予以考虑。 ⑵老年人选用抗菌药物要考虑其血清蛋白减少和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 ⑶妊娠期妇女的肝脏和胎儿听力易受药物损伤,要注意避免选用抗菌药物。 ⑷患者既往药物反应史、重要脏器的功能和有无免役功能低下,也是选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参考因素。 4.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 ⑴已确定为病毒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有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危急外,不宜轻易选用抗菌药物。 ⑵尽可能避免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引起宿主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⑶为减少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避免皮肤和黏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局部用药时宜选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 ⑷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风湿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腹腔污染性的手术或清洁手术显露时间长、组织损伤严重、术中低血压、植入异物、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及疑受细菌污染的手术可预防性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通用8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到底应如何拟定制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篇1 一、分级标准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使用原则:严格使用指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二)具体使用方法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处方及医嘱由主治及

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征,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处方及医嘱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住院期间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可在门诊取药完成序贯治疗。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①感染病情严重者; ②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 ③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24小时之内,其后需要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 (五)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可以根据当地和本机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管理组织与职责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设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部门、质控办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教部和药学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即: 非限制使用级(一级)限制使用级(二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非限制使用(一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二级):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原则:医师和药师须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或调剂权。医师经考核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一般可授予特殊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 住院医师处方权限为一级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级药物,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三级药物。 (三)医师在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时,要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三级医师查房时,应含有抗菌药物内容,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理由、使用效果分析及更改理由、停用抗菌药物均要求在病历上有详细的分析记录,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三、病原微生物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制度 (一)临床微生物室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病原微

抗生素的临床分级管理及合理应用

一、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一代头孢、大部分三代喹诺酮、部分氨基糖苷类、部分大环内酯类) 2.限制使用(二级):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以及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少数喹诺酮类、小部分氨基糖苷类)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方面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相对较高者。(三代头孢、四代头孢、碳青霉烯、头霉素、四代喹诺酮类) (二)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1.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首先使用非限制性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从严控制使用。 2.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情况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有主治以上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有严格的指征和确凿的证据,经抗感染专家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要有高级职称资格医师签名。 二、主要抗生素的合理用药的定位: 2.1.氨基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药品在胆汁中浓度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水平。主要品种有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其抗菌谱与抗菌活性相似。阿莫西林对肠球菌与沙门菌属的作用较强,而氨苄西林对流感杆菌稍强。阿莫西林的杀菌作用更强更快;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同剂量口服后,阿莫西林的血药浓度较高,生物利用度高。2.2广谱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产品主要用于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如,哌拉西林与呋苄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活性与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相似或稍强,在胆汁中浓度均较高。美洛西林与哌拉西林又可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选用药物。呋苄西林的水溶性较差,使用时需反复摇荡。 2.3头孢菌素类目前有四代产品,较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宜选第一代头孢,而较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宜选第三、四代头孢,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对第三代头孢非常敏感。 一代:头孢拉定的抗菌作用较弱,单药用于肺炎或皮肤软组织、泌尿道、消化道等感染,因其毒性低,不含钠,更适用于老年人、新生儿、浮肿、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其不同制剂可供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临床换用方便。 二代:头孢呋辛是较好的品种,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良好;对细菌产的β-内酰胺酶极其稳定; 几乎无肾毒性;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既有注射又有口服制剂。 三代:头孢噻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优于其它第三代头孢,但对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差,在体内代谢使抗菌作用减弱,故严重感染时用药剂量需高。 头孢他啶是头孢菌素中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作用最优的品种,对部分不动杆菌属等葡萄糖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对某些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具良好疗效。 头孢曲松的抗菌作用介于上述两品种之间;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浓度居头孢菌素首位;其消除半减期长达8h,故每日只需给药1~2次;4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更适用于肝胆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肝或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也较为安全,药物剂量的调整不很严格。 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的作用仅次于头孢他啶,对其它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不如其它第三代品种;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约7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故适用于肝胆系统感染及肾功能不全者感染。 四代:对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与酶的亲和力更低;对细菌细胞膜的穿透力更强。主要品种有头孢吡肟和头孢匹罗,主要用于各种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包括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 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6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各临床及使用抗菌素的科室,要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的耐药,不良反应及药品价格等因素,结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 1、非限制使用: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 与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 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 1、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科室,应当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要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 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各科室临床医师,要根据诊断和患者的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患者在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有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3、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 天用量。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与监督 1、建立、健全指导、监督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2、各临床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要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 本原则》,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实施细则”。 3、将抗菌药物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体系。 4、医疗办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的调查及本科室或全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5、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杜绝不适当的经济激励,医疗机构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者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 思聪卫生院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二)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