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高效导学案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高效导学案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高效导学案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高效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高效导学案学习目标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注音:

雎鸠(

窈窕(

逑(

荇(

)菜

寤寐(

蒹葭(

伊人(

关雎蒹葭带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诵读点拨 本诗是一首四言诗,读时要采用“二二”拍,对诗中运用的重章叠句要格外注意,对诗中变换的词要通过重读进行强调,突出文章的抒情效果。要注意读好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多用拖音,将诗的音韵美充分表现出来。 二、知识清单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词。《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赋,即铺写陈述客观事物或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 比,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打比方的创作手法。 兴,是一种借助其他事物开头,通过联想,引出主题的创作手法。 30.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翻译: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长长短短鲜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少女,日日夜夜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日夜夜思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二、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2020年整理第一课 《蒹葭》导学案.doc

第一课《蒹葭》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背《蒹葭》,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重难点: 3、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4、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1、读出诗的感情,写出韵脚字 2、抄写生字并注音 3、把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汇总,写在下面。 4、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5、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写出理由。 6、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分别有什么变化?写景有什么作用? 7、伊人位置有何变化?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当时心情如何?8、诗歌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每部分开头用什么写法? 二、课上导学交流 1、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4、“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5、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背诵竞技 四、课堂检测见练习册 五、拓展、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六、学习反思

《关雎》《蒹葭》导学案

历山中学初四语文导学案 《关雎》《蒹葭》 主备人:马彦红审核人:陈传凤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 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预习检查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 跻()坻()涘()参差()琴瑟()芼() 2.解释词语 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 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四、课文理解与感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学案

《诗经》两首——《蒹葭》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2.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3.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溯洄()坻()湄()跻()坻()涘()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分为、、三部分。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合称为”六义”。 (2)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这两句就是佐证。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蒹葭》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蒹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请找出本诗中变换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5、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三、拓展练习 1.《蒹葭》选自,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思想感情。2.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6. 将《蒹葭》工整抄写在下面,并在旁边写下你的学习收获。

(完整版)关雎蒹葭复习题

《诗经》两首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菜()...... 蒹. 葭()涘.()湄.()跻..()参差().. 琴瑟()芼()沚()...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4)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5)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6)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7)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 (8)主旨:本诗围绕一个“ ”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9)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 由,到,再到。 (10)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 ,。”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 (12)诗中的“ ”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 ” ,现今已成成语。 (13)“ ”、“ ”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14)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所咏之词”指。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6.“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关雎》优秀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法和学法:诵读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宋年间,辽国使者出使大宋,这辽国使者对大宋朝文人的才学早有所闻,于是,想以他本国一直无人能对的死对来为难他们。且听他出的上联是:三才天地人……,(多媒体显示) 串讲:这上联一出,只见当时在朝的文武官员个个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同学们,难道真被一小国使者难住了不成。我们来对对看,怎么样?不过,同学们对联接触得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经》,“三才”的内容是天才、地才、人才。那什么内容也包括三部分?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诗经》的注解一,你也许能马上对出下联。(学生看书,教师提示学生勾画重点)串讲:有谁能对?(《诗经》风雅颂,很不错,你已是半个东坡了。)

明确:幸亏我大宋朝有博学多才的东坡先生在,只见他略一沉吟,对:四诗风雅颂(多媒体显示)《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此将“风雅颂”称为“四诗”。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非常工整,得此对句答复,辽使为之赞叹惊愕,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风”指什么?“雅”指什么?“颂”指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串讲:最能代表《诗经》成就的是“国风”。“风”注解上说是“地方歌谣”那到底是写什么内容的呢?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来看《诗经》的首篇“关雎”,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的特色。 (二)理解主题 1.范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多媒体显示) 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朗读指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 3.齐读(正音、停顿:关关/雎鸠)整体感知 提问:诗也就是歌。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爱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体显示) 问:“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串讲: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 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

吴梦玲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初读诗歌,感受《蒹葭》一唱三叹的节奏美; ②听读诗歌,联系文本深入体会《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 ③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④齐读诗歌,多角度品《蒹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重难点: 理解诗歌意义 解读诗歌意象 教学方法:朗诵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古代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成就,明清的突出成就是小说,往前追溯是元曲、宋词、唐诗、汉赋、楚辞,之前还有没有呢?(设置PPT,以曲线图形呈现,在教师的提示下尽量由学生自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 二、一唱三叹——读《蒹葭》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此诗所传达出的感情。 (学生随便谈初读后的感受,并适时抽学生起来读,体会) 2.通过读,你发现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律美) 3.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好处呢?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插入对“风”的介绍) 三、联想想象——绘《蒹葭》 1.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有,那么画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样的景呢?听老师配乐朗诵,大家思考。 ①评老师读得如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 ②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样的景? (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绵长、迷茫之景,具体由学生进行描绘,通过追问引导回归文本) 2.巧妙插入对季节和时间的追问,并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3.继续追问早晨有什么意味儿? (朦胧之感;“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充满希望的) 4.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

第1课时 学习《关雎》导学案

第1课时学习《关雎》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蒹葭导学案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蒹葭导学案(教师版)

《蒹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主人公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音韵美、主题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可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音乐) 教师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记录。这节课我们走进《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指导学习《诗经》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参照课后思考第二题,没有的内容教师补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篇,又称“诗”或“诗三百”。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其中“国风”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三)自由朗读全诗,感受音韵美 (此环节先调动学生发现本诗的形式特点,然后教师就此略加点拨、总结)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2.音韵美体现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整齐,节奏感强; (2)作品押“ing”“i”“i”韵:;

(3)重章叠句,叠句如:苍苍、萋萋、采采;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1.小组讨论问题 ①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生活?又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个时间呢?写出判断的依据。 秋季(深秋)。清晨。依据: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②你认为诗中描写的这个季节通常应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按下边的示例写出。 示例:芦苇——丛生茂密。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氛围、境界)? 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意境。(氛围、境界)2.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请同学们借助上述几种景物,把在你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4~5个句子描绘出来。 (要求: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 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可请学生读出自己写的语句,大家交流。) (五)、研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思考:上述境遇中,主人公在做什么呢?表达出怎样的心情呢?(小组讨论)主人公在寻找“伊人”追求“伊人”——依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心情(提示:可通过文中词语推断,并概括):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12.《诗经》二首 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 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蒹葭》《关雎》赏析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5.选出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B )(2分) A.《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B.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思绪万千的状态,表现了男子对爱人的痴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男子对未来的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 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 )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关雎 导学案复习课程

关雎导学案

夹河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班级:九年级姓名()组()号导学案编号:YW下-23-01(总) 教学课题:关雎 【知识链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一、【课前活动】(2分钟) 给下列字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 ()湄()跻()坻()涘()参 差()琴瑟()芼() 二、【目标引领】(1分钟)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难点】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自主学习、讲解释疑】(10分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1分钟) 1、讨论这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何作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诗经》《关雎 蒹葭 》 教案

《诗经》关雎蒹葭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 3. 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建议: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 顺畅朗读: 2. 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 3. 有感情地朗读 4. 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 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关雎与蒹葭的比较

《关雎与蒹葭的比较》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主要描写了一位男子在水边偶遇一位美丽的女子,心动而追随之,只可惜无功而返,惆怅失落。全诗描写侧重于男子追求女子的难处,作者通“蒹葭,白露,水”等意象营造一种似真似幻的意境,烘托出女子的不凡,宛若天人一般。而这天人之景,也暗示了男子追寻之难,终将无果。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完整word版,关雎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关雎 【教学设想】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唱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师: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这本书? 师:《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师:不错,是《关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于“三百篇之冠”的《关雎》。 二、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找学生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2.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关键词:雎鸠、洲、窈窕、荇菜、流、寤寐、采、友、芼、乐。 2.学生译读诗歌:要求:①以诗译诗;②力求押韵;③解释扩展。 (1)教师示范译读一句。 (2)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全班齐读译诗。(课件显示)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1.读出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读出画面: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3)全班齐读,读出画面。 3.读出美点: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 预设以下内容: 《关雎》的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完整版)《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另一篇佳作《蒹葭》。 二、初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1.简介《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句式以四言为主,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

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①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结合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3.自由读后,思考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音韵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②采用叠章的形式。③押韵。 小结;《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4.齐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2.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听读,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王维的作品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同样也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下面,再听读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1.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2.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3.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第一课 《关雎》导学案

第一课《关雎》导 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课《关雎》教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2、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悟诗的美。 学习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应牢记。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导读《关雎》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填出所缺的字词并注音,读出节奏。 关关,在河之。淑女,君子。 参差菜,左右流之。淑女,求之。 求之不得,思服。悠哉悠哉,反侧。 参差菜,左右采之。淑女,友之。 参差菜,左右之。淑女,钟鼓乐之。 2、猜猜这首诗的内容与有关。 3、在自读几遍后要求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试着翻译全文。 三、课堂探究 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要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3、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4、脉络分析: 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5、归纳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