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21例临床疗效观察

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21例临床疗效观察

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21例临床疗效观察
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21例临床疗效观察

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21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级综合保守疗法对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21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以分级综合保守疗法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21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以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后有102例患者主要症状获得显著或明显改善,16例患者主要症状获得部分改善,2例患者主要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加重。结论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可获得确切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rading jintegrated conserviatve treatment on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n 121cases. Methods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121cases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n recent 6 months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By giving Grading jintegrated conserviatve treatment,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121 cases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102 cases got obviously improve,16 cases got improved partly,2 cases got no improvement,and 1 case aggravated.Conclusion Grading jintegrated conserviatve treatment on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could get exact clinical effcet.

Key words:Intervertebral disc;Low back pain;Classification combined conservative therapy

2011年03月01日~2012年09月20日我院骨科一病房共收治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121例,均按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至患者出院时观察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1例患者由我院门诊及急诊收治住院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诊断标准目前虽然没有统一,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诊断一般认为须满足下列条件[1]:①有或无外伤史,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②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有或无创伤史;疼痛常为酸胀痛,重者剧痛,主要位于下腰、臀后、髂后、腹股沟、股前、股后、股骨大转子等处,活动后,尤其是脊柱纵向负荷加大时疼痛加重。不能久坐、久站,坐位疼痛重于站位。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平卧后下腰痛也不立即缓解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以上。查体:一般无明显腰部触痛,有或无腰肌痉挛,伸屈、侧屈、旋转受限,坐骨神经牵拉试验一般阴性,作直腿抬高试验时出现腰痛或腰痛大于腿痛,一般无神经损害的体征。或无创伤史;疼痛常为酸胀痛,重者剧痛,主要位于下腰、臀后、髂后、腹股沟、股前、股后、股骨大转子等处,活动后,尤其是脊柱纵向负荷加大时疼痛加重。不能久坐、久站,坐位疼痛重于站位。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平卧后下腰痛也不立即缓解,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以上。③CT椎间盘造影阳性(尤其是有诱发痛的出现)或MRI 表现为典型的单节段责任椎间盘信号降低、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见表1。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和治疗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任东风 写在课前的话 腰痛是当前所有国家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部人口中的75%~85%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受到腰痛的困扰。在任何时候,有约18%的人群正在经历腰痛。目前对于腰痛能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仅有15%。本课程对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了详尽阐述。 一、概述 目前比较明确的是椎间盘内裂隙是椎间盘退变早期主要的病理特征。其中纤维环撕裂与这个腰痛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纤维环撕裂有三种方式,一种环状破裂,一种放射状破裂和纤维环边缘损伤。其中放射状破裂与椎间盘源性腰痛联系尤为密切。 椎间盘退变以后,它的生化性质发生改变,必将影响椎间盘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改变以后,也是腰痛产生的一个病理基础。 椎间盘老化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它的退变是不断的加重的。从这个图我们能看到,腰痛发生的高峰期是 40 岁左右,而退变是随着年龄增加是不断加重的,它并不平行。 也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峰期分为三期:一个是阶段失能稳期,一个阶段不稳,一个是阶段再稳定。也就是随着椎间盘退变,由原来的稳定的腰椎结构变成阶段不稳定的阶段,但它最终会再稳定。在这个不同时期,出现一些病理改变是引起腰痛或神经根痛。 CT 或 MRI 检查发现正常人群 1/3 有椎间盘突出但无任何临床表现;在缺乏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时,出现严重慢性腰痛症状; 50 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退变是普遍的, MRI 不能区分在 T2 加权上信号减弱的腰椎间盘是正常老化的椎间盘还是疼痛的病理椎间盘。

盘源性腰疼

盘源性腰疼 盘源性腰疼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目录 病症诊断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编辑本段临床特点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但是没有诊断的特异性体征。 多数腰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可以有很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痛,多数患者在劳累或长时间站立后,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后,可以进一步刺激腰椎间盘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稍,引起腰痛加重;另外,在受凉后,也可使神经末稍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引起腰痛加重。反之,在休息后,特别是卧床休息后,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后,在很好地保暖后,可以使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稍受到的不良刺激较少,从而使腰痛减轻。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 ① 由于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所引起。如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 ② 由于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所引起。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痛。 ③ 由于内脏器官疾患所引起。如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痛,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相应的妇科症候。 ④ 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为主诉,但并无客观体征,或客观检查与主观叙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识来解释的病,这种腰痛常为癔病的一种表现。 编辑本段检查项目

椎间盘源性腰痛地诊断和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任东风 写在课前的话 腰痛是当前所有国家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部人口中的75%~85%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受到腰痛的困扰。在任何时候,有约18%的人群正在经历腰痛。目前对于腰痛能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仅有15%。本课程对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了详尽阐述。 一、概述 目前比较明确的是椎间盘内裂隙是椎间盘退变早期主要的病理特征。其中纤维环撕裂与这个腰痛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纤维环撕裂有三种方式,一种环状破裂,一种放射状破裂和纤维环边缘损伤。其中放射状破裂与椎间盘源性腰痛联系尤为密切。 椎间盘退变以后,它的生化性质发生改变,必将影响椎间盘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改变以后,也是腰痛产生的一个病理基础。 椎间盘老化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它的退变是不断的加重的。从这个图我们能

看到,腰痛发生的高峰期是40 岁左右,而退变是随着年龄增加是不断加重的,它并不平行。 也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峰期分为三期:一个是阶段失能稳期,一个阶段不稳,一个是阶段再稳定。也就是随着椎间盘退变,由原来的稳定的腰椎结构变成阶段不稳定的阶段,但它最终会再稳定。在这个不同时期,出现一些病理改变是引起腰痛或神经根痛。 CT 或MRI 检查发现正常人群1/3 有椎间盘突出但无任何临床表现;在缺乏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时,出现严重慢性腰痛症状;50 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退变是普遍的,MRI 不能区分在T2 加权上信号减弱的腰椎间盘是正常老化的椎间盘还是疼痛的病理椎间盘。 椎间盘是腰痛的一个重要来源部位,这种由椎间盘本身引起的腰痛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能够把椎间盘作为独立的致疼部位的观点提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也就是能解释那些没有明确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出现严重腰痛患者的原因。 椎间盘内破裂症是椎间盘下腰痛一个重要致痛原因,大约有40% 的慢性腰痛是由椎间盘内破裂症(IDD )引起,IDD 主要发生在纤维环后部,纤维环内层放射状撕裂延续到纤维环外三分之一,是IDD 主要的病理特征。 有关椎间盘内破裂症,Crock 在1970 年就做了一个描述,在1986 年更详细对这个描述进行了修改,它就是髓核与纤维环正常分解的丢失,结构紊乱和纤维环破坏。而纤维环外界保持完整的轮廓和形态,没有神经根压迫现象。腰痛由椎间盘正常结构破坏和椎间盘内生化改变引起。 任何疼痛的产生有三个因素:第一个是有能感觉疼痛的神经末梢,另外有刺激,还有是人大脑的对疼痛的感觉。所以首先要对椎间盘的神经分布有个详细了解,才能能进一步的理解椎间盘源性腰痛。 腰椎间盘在纤维环外三分之一处和终板存在着丰富的神经分布,而纤维环内三分之一和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英文-翻译1

盘源性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With so many possible causes of lower back pain, physicians must pinpoint the source(s) of pain to recommend appropriate action or no action. The IDET procedure is not suitable for every form of lower back pain. Chronic discogenic lower back pain unresponsive to aggressive non-operative therapy is the principal indication for the IDET procedure. IDET不是适合于任何下腰痛患者。盘源性下腰痛才是IDET的手术指征。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tarts with a detailed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an MRI. 鉴别诊断要从相信的病史、体检及MRI检查开始。 ?Non-musculoskeletal causes of back pain such as tumor, infection, aneurysm and renal and vascular pathology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ruled out. 排除非肌肉骨骼原因引起的下腰痛,如:肿瘤、感染、动脉瘤、肾脏疾病等,都需要被考虑到并排除。 ?Fractures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hould also be ruled out. 排除骨折及强直性脊柱炎。 ?Discogenic pain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radicular pain, which may also be present. 还需与神经根痛相鉴别。 盘源痛与神经根痛的比较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 吴琼华文章号: 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 1 / 16

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 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 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

椎间盘源性疼痛

椎间盘源性疼痛 一、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 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一)临床特点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但是没有诊断的特异性体征。 (二)影像学特点 1.MRI:T2加权像在病变椎间盘均显示低信号改变(椎间盘变黑),纤维环后方出现高信号区是IDD的敏感表现,但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的金标准。因为有10%~20%的椎间盘撕裂患者MRI可以正常。 2.椎间盘造影: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最可靠手段。只有在椎间盘造影时诱发、复制疼痛,并且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撕裂,方可认为椎间盘造影阳性。如果仅有纤维环撕裂或造影剂外漏,病人没有诱发、复制痛,说明该椎间盘与病人的疼痛可能无关。主要指标及判定如下:(1)诱发疼痛:重复主要症状,如疼痛的性质、牵涉的部位及范围。(2)髓核容积(含纳造影剂量)增大,注入造影剂超过2ml。(3)造影剂的形态:髓核(造影剂)形态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边缘毛糙,占据整个或大部分椎间隙。常见的椎间盘撕裂形状有放射形,同心圆形,及横贯形等。 (三)诊断标准 目前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一般认为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有或无外伤史,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 2.上述典型临床表现; 3.椎间盘造影阳性或MR表现为典型的病变间盘低信号、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 二、椎间盘源性颈痛的诊断 广义上椎间盘源性颈痛可包括所有因椎间盘病变导致的颈肩臂疼痛,但许多因此引起的疼痛已有相应的病名,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变狭窄、颈椎病等。近年来提出的椎间盘源性颈痛(cervical discogenic pain)特指局限在椎间盘内部紊乱引起的疼痛,无放射痛及节段性神经功能障碍,不涉及其相邻的脊髓、神经根、小关节。椎间盘源性颈痛是慢性的、间歇性颈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1.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间歇性肩胛区痛,并向头、颈、肩及上臂放散,常伴有麻木,但无根性痛和沿皮节分布的运动、感觉神经功能障碍。(2)除外常见的引起颈痛的疾病:导致颈肩臂痛的原因很多,而椎间盘源性颈痛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接诊时必须问明病史,并仔细

改良微创TLIF技术与传统TLIF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对比研究

改良微创TLIF技术与传统TLIF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2T11:38:27.20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作者:向礼军[导读] 对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中改良微创TLIF技术和传统TLIF的疗效进行对比。 新化娄益友谊医院湖南新化 417600 【摘要】目的:对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中改良微创TLIF技术和传统TLIF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宁波东海医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常规组(n=30)。实验组应用改良微创TLIF技术治疗,常规组应用传统TLIF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引流量、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常规 组(P<0.05)。术前两组肌酸激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实验组肌酸激酶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前两组平均放电幅度、平均放电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实验组平均放电幅度、平均放电频率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术前、术后1年两组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实验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中改良微创TLIF技术效果显著,其对椎旁肌损伤更小,患者术后更快,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腰椎间盘源性腰痛;颈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微创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minimally invasive TLIF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TLIF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ogenic lumbago.Methods:60 cases of lumbar discogenic lumbago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ningbo donghai hospital,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30)and conventional group(n=30).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dified minimally invasive TLIF technology,while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LIF technology,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operation time,incision length,drainage volume,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eatine kina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P>0.05).The creatine kinas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7 days after operation(P<0.05).The differences of mean discharge amplitude and mean discharge frequ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mean discharge amplitude and mean discharge frequ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year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D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P>0.05).The ODI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2 years after surgery(P<0.05).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ogenic lumbago,the improved minimally invasive TLIF technology has remarkable effects,which is less for paravertebral muscle injury and faster for patients after surgery,and has high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rived lumbago;Cervical foramen interbody fusion;Minimally invasive 腰椎间盘源性腰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中主要采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其中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为常见术式,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近年来微创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微创TLIF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方面收获了显著效果,其对椎旁肌损伤更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为进一步提升腰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收治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0例,对其分别应用传统TLIF技术、改良微创TLIF技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宁波东海医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0例。纳入标准:满足腰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诊断标准;经4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压力控制下椎间盘造影阳性;MRI显示病变椎间盘低信号,疼痛数字评分超过6分。排除标准: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腰椎间狭窄症;存在腰椎外伤手术史。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常规组(n=30)。常规组包括女14例、男16例;年龄范围38~67岁,平均(45.3±3.2)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3.3±0.2)年;CT下椎间盘造影Dallas分级:Ⅰ级0例,Ⅱ级4例,Ⅲ级11例,Ⅳ级15例。实验组包括女15例、男15例;年龄范围39~67岁,平均(45.5±3.1)岁;病程7个月~9年,平均(3.4±0.2)年;CT 下椎间盘造影Dallas分级:Ⅰ级0例,Ⅱ级5例,Ⅲ级11例,Ⅳ级14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实验组应用改良微创TLIF技术治疗,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帮助患者保持俯卧位,定位后制作3~4厘米切口于病变间隙后正中线旁3~4厘米处,沿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顿性分离,探及椎板间隙,将显微椎间盘切除三面牵开器置入,建立工作通道后放置钢针作标记。将后将部分椎板及关节突咬除,摘除椎间盘和处理软骨终板,在椎间隙中置入咬下的碎骨粒,将1枚cage斜向置入。将钢针拔除并将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连接棒固定椎弓根螺钉。采用相同方法在对侧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加压固定。 常规组应用传统TLIF技术治疗,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帮助患者保持俯卧位,定位后制作9~12厘米切口于后正中部位,将椎板、棘突充分显露,直至关节突关节外侧,将4枚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将部分椎板、上下关节突咬除,将硬膜囊和神经根充分暴露,切开纤维环,将终板软骨和椎间盘组织彻底清除。将自体碎骨片填入椎间前部,然后外展45°并将1枚填充自体碎骨粒的Cage植入,连接棒加压固定。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测定两组CK(血清肌酸激酶)、放电幅度、放电频率。应用ODI评分评估两组腰背功能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发表时间:2016-04-07T14:54:38.2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代勇[导读] 游仙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患者的肝肾阳虚,气血不足和肝肾亏虚等体现了虚证的不同方面,这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着直接的关系。 代勇 游仙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份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7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对患者的病因、症状等进行分析,按照多数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将所选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基本证型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不足型、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结论:研究中所选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分型以虚证为主,具体的分布 为脾肾阳虚型占18.8%、肝肾亏虚型9.1%%、气血不足型16.0%、寒湿痹阻型36.4%、气滞血瘀型20.4%。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医辨证分型;研究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scogenic back pai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Methods:2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back pain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their clinical data was selected for study.The causes and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priority principle,they were classified as various types of TCM.Results:The basic types of TCM of the selected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back pain were divided into the asthenia of spleen and kidney Yang,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blood,stagnation of cold-wetness,energy-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Conclusions:The types of the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back pain mainly reflect in deficiency symptom;the specific proportions were as follows:the type of asthenia of spleen and kidney Yang was 18.8%,the type of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was 9.1%,the type of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blood was 16.0%,the type of stagnation of cold-wetness was 36.4%,the type of energy-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was 20.4%. [Keywords]:Discogenic back pain;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CM;research.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率较高,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患者由于各种诱因出现的椎间盘紊乱或变形等刺痛窦椎神经,临床症状方面患者一般会出现下腰部以及腰臀部疼痛[1],研究选择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份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7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中医辨证分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份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7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所述:20岁以下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例,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3例;20岁到29岁之间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7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10例;30岁到39岁之间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0例,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40岁到49岁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83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2例;50岁到59岁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3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48例;60岁以上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7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41例。所选患者均确诊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确准标准参照《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所选患者中无椎间盘突出症以及明显的神经根刺激征,无结核或肿瘤患者。 1.2 方法 参照中医辨证分型的基本理论,将所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多数”为原则,患者的临床症状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辅助依据为患者的舌脉象分析,根据有关诊断标准,设计主要包括患者的疼痛部位。发病原因以与外界的关系等的中医证候表格[2]。 1.3 观察指标 将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分布情况以及根据中医证候表格对患者的疼痛部位。发病原因以与外界的关系等数据进行分析[3]。 2 结果 所选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疼痛部位分布情况为:下腰部245例,占37.8%;腰臀部225例,占34.7%,大腿175例,占17.1%,其他部位3例,占0.5%。 所选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发病原因:慢性劳损者187例,占43.4%,急性损伤者51例,占11.8%,外伤后治疗不当者46例,占10.7%,感染风湿寒史者27例,占6.3%,体质虚弱者8例,占1.9%,其他105例患者无明显病因,占24.4%。病症与外界天气的关系:炎热天气加重者0例,寒冷天气加重者149例,占36.8%,阴雨天气加重者109例,占30.0%,与天气无明显相关者147例,占36.3%。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性质结果为:胀痛者180例,占27.6%,痛有定处者174例,占26.7%,酸痛乏力者98例,占15.0%,刺痛者63例,占9.7%,隐痛者60例,占9.2%,痛无定处者18例,占2.8%,板硬疼痛者19例,占3.0%,其他疼痛性质者20例,占3.1%。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舌脉象濡脉者59例,沉脉者39例,弱脉者26例,数脉者19例,弦脉者88例,紧脉者41例,湿脉者2例,其他脉象者1例。 对所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共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不足型、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5个基本证型,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的基本证型分布情况(例,%) 例数百分比 寒湿痹阻型 100 36.4 气滞血瘀型 56 20.4 脾肾阳虚型 50 18.2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一、椎间盘与下腰痛 60%-80%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患有不同类型的腰痛,其中40%的腰痛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如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症等。这些疾病导致腰痛的机制各不相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和典型的一种疾病,其导致腰痛的机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髓核突出后,可引起非特异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炎症介质,使纤维环外层或后纵韧带等处窦椎神经致敏,即使轻微的机械刺激也可产生腰痛;(2)髓核突出后相对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狭窄是一个急性过程,关节突关节更易因为突然的应力增加而继发炎症反应,滑膜的炎症反应刺激其神经末梢导致腰痛;(3)上诉病理刺激使腰大肌反射性痉挛,刺激腰大肌内神经末梢导致腰痛。可见椎间盘突出后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是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发病机制中关键因素。 其它一些疾病也有类似的致痛机制,其共同点:病变椎间盘导致邻近组织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环境的改变,从而使这些组织内的疼痛感受器接受疼痛刺激而导致腰痛。反之,如果椎间盘病变尚位于纤维环内,周围组织的疼痛感受器无法接受相应的信号刺激,这是因为:(1)纤维环完整的情况下髓核未与自身体液接触,无法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2) 外纤维环只有稀疏的窦椎神经分布,即使有炎性刺激物也难以达到作用部位;(3) 周围组织的空间位置无相对变化,而单纯生理性椎间盘退变即使伴有小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与腰痛无必然联系,即退变不一定绝对伴有疼痛。 随着工业的发展,下腰痛患者的增长达到了人口增长的14倍,人们发现用上述观点很难解释临床上见到的一些严重下腰痛。Crock1总结了一类伴有功能障碍的严重下腰痛病例,其发病年龄多小于40岁,X线无关节突关节退变、椎间隙狭窄,也没有神经根压迫、腰椎不稳定、腰椎滑脱等异常发现,由于缺乏有价值的体征,很难确定这些腰痛的病变组织来源。其中一些患者在椎间盘造影时可诱发出与平时一致的疼痛,Crock推测外伤后受累椎间盘内部破裂,释放毒性刺激物至终板甚至周围椎体而导致疼痛,椎间盘造影可以诱发这种疼痛,Crock 将这种疾病命名为“间盘内破裂症”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对诱发痛阳性椎间盘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后患者症状消失,也更加肯定了对这种疼痛解剖来源的判断和诊断的正确性。Jaffary等2总结了另外一类类似的严重下腰痛病例,其发病多见于35-55岁成年人,既往可有椎间盘突出病史,或椎间盘切除或融核手术史,X线表现为椎间隙狭窄、终板硬化等非特异性退变表现,以L5S1椎间盘多见。此类病例除了椎间盘造影诱发痛阳性外也没有其他对诊断有意义的影像学表现和体征,采用椎间盘切除、脊柱融合方法也可取得肯定的疗效。作者将这种有明显的椎间盘退变表现并产生严重下腰痛的椎间盘疾病称为:“孤立性间盘吸收”(Isolated Disc Resorption,IDR)。 这些临床研究使人们意识到,局限于纤维环内的某些椎间盘病变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下腰痛。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发现病变椎间盘的神经分布和炎症介质分泌发生了相应改变,因而椎间盘可以单独或作为主要的疼痛感受组织而产生疼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从严格意义讲,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症候群而不是一个诊断名称,由于此类疼痛的产生部位相同,因此其传导途径、疼痛特点、目前诊治手段都基本相同,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以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作为整体研究对象。 由于活体研究的困难性和疼痛研究的复杂性,目前尚不清楚导致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各种椎间盘病变实质及本质上是否属于同一种病变。一些学者认为导致这种类型疼痛的椎间盘病变可能不止一种而分属于不同的疾病诊断范畴内,也有学者将产生这种症状的疾病统称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综合征”。由于没有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还很模糊,

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21例临床疗效观察

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21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级综合保守疗法对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21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以分级综合保守疗法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21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以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后有102例患者主要症状获得显著或明显改善,16例患者主要症状获得部分改善,2例患者主要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加重。结论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可获得确切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rading jintegrated conserviatve treatment on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n 121cases. Methods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121cases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n recent 6 months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By giving Grading jintegrated conserviatve treatment,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121 cases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102 cases got obviously improve,16 cases got improved partly,2 cases got no improvement,and 1 case aggravated.Conclusion Grading jintegrated conserviatve treatment on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could get exact clinical effcet. Key words:Intervertebral disc;Low back pain;Classification combined conservative therapy 2011年03月01日~2012年09月20日我院骨科一病房共收治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121例,均按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至患者出院时观察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1例患者由我院门诊及急诊收治住院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确诊患者。诊断标准目前虽然没有统一,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诊断一般认为须满足下列条件[1]:①有或无外伤史,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②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有或无创伤史;疼痛常为酸胀痛,重者剧痛,主要位于下腰、臀后、髂后、腹股沟、股前、股后、股骨大转子等处,活动后,尤其是脊柱纵向负荷加大时疼痛加重。不能久坐、久站,坐位疼痛重于站位。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平卧后下腰痛也不立即缓解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以上。查体:一般无明显腰部触痛,有或无腰肌痉挛,伸屈、侧屈、旋转受限,坐骨神经牵拉试验一般阴性,作直腿抬高试验时出现腰痛或腰痛大于腿痛,一般无神经损害的体征。或无创伤史;疼痛常为酸胀痛,重者剧痛,主要位于下腰、臀后、髂后、腹股沟、股前、股后、股骨大转子等处,活动后,尤其是脊柱纵向负荷加大时疼痛加重。不能久坐、久站,坐位疼痛重于站位。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平卧后下腰痛也不立即缓解,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以上。③CT椎间盘造影阳性(尤其是有诱发痛的出现)或MRI 表现为典型的单节段责任椎间盘信号降低、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见表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