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合理有序的发展,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明确城市定位和发展空间,2004年4月,巴彦淖尔市城市规划管理办公室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我市编制《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2005

年11月11日,该规划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上轮总体规划同时废止。本期规划较为完整地描绘了巴彦淖尔市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必将对未来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历版规划回顾

1925年版,临河当时为小城镇,叫永济镇,规划制定人口规模为两千人,用地面积为1200亩(合80公顷),成为临河城区建设的第一张蓝图。

1956年版,由内蒙古自治区城建局规划设计处编制,在1958年做了“临河修订平面道路纵横断土方计算”,并由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实施。

1960年版,内蒙古城市设计院和巴彦淖尔盟建设局对临河城区(称解放镇)的总平面图进行了修改和充实。1970年盟公署由磴口县迁到临河,使临河逐步成为全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1980年版(临河镇),城市规划对工业用地进行了调整,对有能力搬迁的项目,搬迁到东偏北的化工工业区,从而使西南现有工业区逐步成为以食品、机械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区,1984该版规划年由自治区批复。1984年临河县升格为县级市,城市地位提升,城市规模扩大。

1990年版,临河城市规划解决了110国道穿越城区的矛盾,调整了市域公路布局,衔接了新区与老城的路网,拉开了中等城市的框架,为当时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版,规划城市新区中心位于新华街和府东路交汇处,是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区;老城区沿胜利路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区;在兴凯路与庆丰街交汇处、东升街与人民路交汇处、临五路与东兴路交汇处逐步形成三个城市商业副中心。

2004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巴彦淖尔市城市规划管理办公室委托,承担了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本期规划简介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要全面实施“十五”、“十一五”计划,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年增长2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为201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建立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技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居民素质有明显提高,实现以健康向上、

丰富多彩、服务群众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实现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公共秩序为主要标志的社会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

城市性质:

开发绿色产品及新型工业为主的河套园林城市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对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中心城市之一,以开发绿色产品及新型工业为主的河套园林城市。将城市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城市性质和定位中,对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将起到促进作用。

城市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达到5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0平公里左右按照本次总体规划,至2020年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50万人左右,进入大城市行列。其用地规模控制在50~70平方公里范围。这一目标的确定符合巴彦淖尔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城镇空间布局:

“两横、两纵、倒开字型”空间布局形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的总体规划重新审视了巴彦淖尔市过去若干年城市空间发展历程,针对巴彦淖尔市城市实际提出了构建“两横、两纵、倒开字型”的城镇空间发展带战略,即以110国道、拉丹高速公路、包兰铁路沿线为城镇发展主轴;以沿阴山山脉固察线为城镇发展横向辅轴;以省道临赛线和省道五海线为两条城镇发展纵向辅轴。“两横、两纵”发展轴串联了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临河城区和六个旗(县)的中心城镇,囊括了巴彦淖尔市最主要的经济发展地区,是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

城镇结构:

中心城——旗(县)城镇——一般建制镇

在构建“两横、两纵”城镇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市域城镇人口104万进行地域空间安排,通过人口结构、城镇职能分析,规划期内巴彦淖尔市将形成“中心城—旗(县)城镇—一般建制镇”三级市域城镇结构。市域中心城为临河城区,是巴彦淖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本期规划中应以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实用型工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主。县域中心城市为旗(县)城,为各自旗(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域以外的一般建制镇,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三农服务型等。

旅游发展规划:

鼓励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在充分分析巴彦淖尔市旅游资源优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我市旅游业发展方向是: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发展具有黄河文化特色、河套田园风光特色、草原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草原、湖泊、森林、黄河、沙漠、湿地相结合,最终形成以特色文化为龙头、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旅游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特色的

区域:一是以乌中旗、乌后旗及乌前旗北部等牧区为主的草原、边境旅游区。二是以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乌前旗南部等农灌区为主的河套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旅游区。三是以磴口县为主,含杭锦后旗西北部的沙漠旅游区。

市域交通规划:

形成“四横、三纵”等级公路网络,实现市到县、县到乡一小时,区、县到高速公路半小时的目标

本期规划确定规划期内市域交通规划发展目标为:公路网主骨架为四横三纵(四横为拉丹高速、110国道、五乌线、固查线,三纵为临赛线、临巴线、甘五线)。规划至2020年改造目前现有公路中乡道的等外公路和中低级路面,使2020年巴彦淖尔市所有等级公路全部达到具备高级或次高级路面的等级公路标准。全市每个乡(镇)、苏木至少通达一条次高级路面的等级公路。通过高等级公路、县乡公路的建设实现巴彦淖尔市到县、县到乡一小时工作圈和区、县到高速公路不超过半小时的目标。铁路为临哈铁路经阿盟进入乌拉特后旗境内,途经呼和温都儿镇后进入杭后与包兰铁路并轨。规划在修建甘其毛道口岸至西小召货运专线的同时预留甘其毛道、巴音杭盖、海流图、德岭山、西小召五个站场的用地。考虑完善的交通运输配套对国家资源和能源安全战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期规划对巴彦淖尔市民用机场做了预选,初步确定机场选址范围为:临河东30~50公里,五原隆兴昌镇西,阴山以南,靠近110国道和在建的拉丹高速公路间地域。

市域基础设施配置规划:

统筹安排,实现市域基础设施工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供电:2010年市域最大供电负荷达到300万千瓦,2020年达到489万千瓦。扩建乌拉山电厂、新建临河热电厂、新建500千瓦德岭山、杭锦后旗西变电站,分别建设至包头和乌海的双回500kv 线路。建成220kv变电站22座,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220kv区域环网供电结构。

供气:规划以长临、长呼两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为基础,以中心城市城网和加气站为核心,发展旗县城镇的管网建设,形成区域天然气供气网络。

供热: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改变分散的供热方式,生产用热与采暖用热结合,发展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率。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西进东延、南部拓展

本期总体规划将用地布局方案调整为近期以西进东延发展为宜,远期跨过新华街向南靠近二黄河发展,远景可考虑跨越二黄河继续向南发展。围绕这一用地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各类居住、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公共设施、园林绿地、道路广场等用地,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完整、配套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一个中心——一条发展轴——三个片区——两条景观轴——三条水景廊道本期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发展轴、三个片区、两条景观轴和三条水景廊道。即以临河城区为城市主中心;以新华街为城市发展轴;以东部工业区、中部商贸、

居住区及西部行政、文化办公区为三个片区;以西环路和胜利路为两条景观发展轴;以总干渠、永济永刚渠、北边渠为三条水景廊道的“一、一、三、二、三”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搬迁改造工业点三处,集中布置仓储用地三处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以及现状布局与城市远景规划相协调。本期规划拟搬迁改造工业点三处:一是万丰经济开发区,二是庆丰街附近现状工业,三是团结路西工业点,全部搬迁至东部工业园区。

城区仓储用地集中布置,与居住、公建用地有效隔离。本期规划仓储用地主要布置三处:东南部仓储用地、东北部仓储用地、北部仓储用地。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通建设现代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结构清晰的路网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本期规划确定至2020年巴彦淖尔市公交车拥有量为600台,出租车达到3300辆。采用智能手段改善道路信号控制和交通组织管理,使专用道系统、停车系统和其它道路系统有机结合,形成通畅的城市交通体系。

结合现状道路系统和用地情况,规划建设巴彦淖尔市城区路网形态为方格网状。道路网以五横九纵式主干路为主,若干次干路为辅、支路为补充的三级道路网系统。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主干路按40~50米控制,次干路按20~40米,控制支路按20米以下控制。

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绿地系统规划:

双轴并行,三条水景廊道,两点一区休闲系统和两线一面防护系统根据巴彦淖尔市自然条件和自身特点,规划形成“双轴并行、三条水景廊道、两点一区休闲系统和两线一面防护系统”的整体城市景观风貌。双轴并行为依托胜利路生活景观轴,突出城市的传统生活气氛,体现城市风貌。依托西环路的文化景观轴,体现城市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创造具有河套民族文化氛围的城市新气象。三条水景廊道为利用总干渠、永济永刚渠、北边渠建设城市滨河公园。两点一区休闲系统为利用章嘉庙和友谊两个天然的小型海子,形成城区旅游休闲景点。总干渠以南规划为黄河生态旅游休闲区。两线一面防护系统为北绕城线防护林、总干渠防护林和污水处理厂周边防护林,与城市绿地有机结合,突出河套平原、宜于人居的园林城市风采。

旧城改造:

完善城市中心区功能

巴彦淖尔市旧城区在近期建设阶段主要以完善中心区功能为主。继续完善旧城区内部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整合旧城区内部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用地,突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对旧城区将要搬迁的办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一个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它必将会对未来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用地的置换和利用,需要在政府引导下,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居住用地,规划适当调整部分三类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

新区开发:

全面启动新区建设,形成城市新的中心区

规划在新华街以北、八一街以南、西环路以西、开源中路以东集中力量建设城市的公建中心,主要包括行政中心和金融中心,形成城市的新中心。在巴彦淖尔市行政中心建设的带动下,在其南部开发新的居住用地和金融、文化设施用地。新建的居住区住宅建设风格要与行政中心建设风格相统一,不仅市级的文化、金融设施的建设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且居住配套设施的建设也要符合现代化社区的标准。

规划在城市近期建设的西北部扩展区域内,建设区行政中心,区行政中心从老城区内部分离出来,不仅突出了老城区的服务功能,又可以利用区行政中心的建设带动解放街北侧居住用地和其它公共设施用地的开发。区域内保留部分三类居住用地和苗圃用地,以最小的拆迁成本开发改造部分二类居住用地,重点在北环路北侧建设临河区行政办公设施,在北环路南侧配以相应的文化、娱乐、商业设施用地,规划在该区域内建设市级医院一座。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完善城市应急、防灾、减灾预警体系

本规划提出成立巴彦淖尔市综合防灾专门机构,加强防灾设施建设,完善抗震减灾体系,增加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提高综合消防能力,完善人防工程配套设施,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应急防灾、减灾预警体系。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 一、区位 肥西县地处江淮之间,位于省会合肥市的西南部,紧邻中心城区,巢湖西岸。南接庐江县、舒城县,西接六安市,北临寿县。 县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派镇,距合肥17公里,是合肥市的南大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117°9′,北纬31°42′~31°43′。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一)规划范围 1、县域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县城 规划范围:西南组团内肥西县域部分的范围,包括上派镇及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严店乡等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3、规划区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

近期:2009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三、县域人口预测和城市化水平 2015年和2030年肥西县总人口规模分别为130万人和200万人。2030年,肥西县城镇化水平最高将达到70%,而城镇人口将达到140万人。 四、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合肥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合肥西县现状城镇特点及发展条件,依据肥西县的县域空间发展战略,确立肥西县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带、两轴”。 两带:在合肥市城镇密集区内,沿城市外环高速的三河、严店、紫蓬、小庙和高刘,形成城市外圈的重点城镇带;在肥西县西部,以山南镇为中心,形成沿高店、官亭、铭传、山南和柿树岗一线的生态城镇带。 二轴:以合六叶公路为西向发展轴,联动六安发展;向南以合安公路为南向发展轴,打造合铜安产业走廊。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本次规划是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规划期末根据各乡镇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条件将肥西县县域城镇体系划分为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肥西县城,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 (2)二级城镇:桃花、严店、高刘,人口规模10-35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_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_的导向与实践动向_徐泽

□ 徐 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的导向与实践动向 [摘 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精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立足省级政府事权,规范工作程序,强调规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城镇化为核心,强调规划研究的综合性和政策制定的差异化;拓展空间规划的内涵,强调对空间由“面”到“点”的全方位管制与引导;明确实施抓手,强调将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程序;城镇化;空间管制;规划实施[文章编号]1006-0022(2012)11-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1.2 [文献标识码]A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Xu Ze [Abstract] According urban-rural planning law,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bases on provin-cial powers of authority, highlights planning openness and dynamics, differentiates comprehensive planning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stresses all-round spatial governance and guidance, combines plan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s planning authority, ratio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easibility. [Key words]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Planning procedure, Urbanization, Spatial governan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本期主题: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 [编者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课题,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修订做准备。新办法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是对《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是对城市规划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和编制审批提出的新要求。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为主题,邀请参与新办法修订、研究的专家,以及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的规划师,就法定规划编制 审批办法的内容和实践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颁布实施以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对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政府管理和调控模式转型、统筹城乡空间管理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导向、调节和分配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了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 办法》的修订,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 的原则,改名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 (以下简称新办法)。笔者结合参与修订工作和规划实践的体会,对新办法的导向和实践动向进行总结。 1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回顾与认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确立的法定规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着手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国务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236) 徐 泽,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2)丽水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方针是:强心、优镇、美村 强心战略,即重点发展浙西南中心城市,强化丽水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经济板块中心城市和县(市)域中心城市,结合点-轴发展,强化小城市建设。 优镇战略,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择优着力打造和培育中心镇,合理调整引导一般镇。美村战略,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社区职能的完善,努力促成城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按照“强化通道、优化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方针,推进运输通道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努力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保障系统。规划丽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两纵、两横、七支”;规划国道形成以“两纵、两横”和省道“五纵、九横”交通网;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两辅”井字型铁路网布局;并通过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联系中心城市与各组团城市。 五、市域旅游规划 结合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多点五级”的市域旅游城镇格局,即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其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生态景观、特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 2001-2020 )》。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4 .《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20 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 2011-2020 年。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 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江西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含附图)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内容摘要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 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 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八、加强省级空间管制,科学推进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九、推进近期行动,完善城镇化考核评价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全面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围绕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内生和外源发展动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保障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走“多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示范,以都市区、城镇群为城镇化核心载体,以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 规划确定省域城镇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和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城镇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 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 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 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绍(doc 8页)(正式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一、城市概况 1、地理位置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 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米至150米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米至462米(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米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米;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大风速17.7米/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米);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米/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_2030)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港城公交发展模式 4 第四章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5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6 第六章中运量系统规划 7 第七章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9 第八章公交枢纽体系规划 15 第九章辅助公交系统规划 17 第十章智能公交规划 18 第十一章近期规划与建设规划 19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政策与保障措施 23 总则 规划目的

为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适应连云港市城市格局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连云港市公共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并完善"城市轨道及中运量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干线为主体、出租车及慢行交通为辅助、社区公交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为连云港市民提供多模式、一体化、全覆盖、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编制《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 《江苏省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导则》(201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2014.12)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2014-8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 《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JB 99-104-1996)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连云港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 其他相关规范、规定和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交行业监管,提高公交服务能力,充分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以创建一体化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为目标,通过加快推进我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20)划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综合报告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二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城镇发展进程与现状特征 (4) 一、概况 (4) 二、城镇发展进程 (5) 三、设市城市综合评价 (6) 四、城镇现状特征 (8) 第二章城镇发展基本条件 (15) 一、社会经济 (15) 二、资源条件 (17) 三、生态环境 (19) 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20) 一、战略依据 (20)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1) 三、城镇发展战略 (22) 四、城镇发展方针 (24) 第四章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26) 一、总体结构 (26) 二、城镇发展轴 (27) 三、城镇密集地区 (27) 第五章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28) 一、城镇人口规模 (28) 二、建设用地规模 (30) 第六章城镇体系功能定位 (31)

一、省域中心城市 (31)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 (32) 三、地区性中心城市 (33) 四、县(市)域中心城市 (34) 五、重点镇 (34) 六、一般镇 (36) 第七章城镇支撑体系 (36) 一、基础设施 (36) 二、社会设施 (43) 三、生态环境保护 (44) 四、安全保障设施 (47) 第八章规划实施 (50) 一、开发建设管制 (50) 二、区域发展协调 (58) 三、政策建议 (59) 附录一: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61) 附录二: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主持单位、主编单位 (62) 附录三: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工作组 (63) 后记 (64)

前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和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建规(1998)108号)的精神,“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编制工作于2001年初全面展开,在湖北省建设厅的直接领导和主持下,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承担了具体的编制工作。 本规划的基本宗旨是全面贯彻和实施《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所确立的城镇化战略,提出符合湖北实际、显示湖北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城镇体系构架,以带动和支撑湖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使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的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本规划的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对城镇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并为城镇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以增强城镇的协作性和互动性,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增强城镇的整体效益。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家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1—2005年,中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并对重大项目作了远景考虑和展望。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湖北省行政区划所辖的地区,并在重大问题的论证和重大设施的布局上与周边省、市进行了相应的协调。 本规划组于2001年2月赴建设部咨询,了解全国各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最新进展和最新动态,以及建设部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和建议;2001年3月请湖北省建设厅有关业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之后,规划组开展了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论证工作,并先后赴鄂东、鄂西北、鄂中南和鄂西南地区的重点市、县、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规划组编研出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初步成果。 2001年11月和2002年1月,先后请湖北省内的专家和建设部的领导及专家就初步成果进行了咨询论证,2002年4月,湖北省建设厅又安排厅党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专门听取了规划组的汇报,2002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持召开了15个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意见征询会。在修改过程中,按照国家建设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精神,深化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有关强制性内容。 根据建设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审查办法》规定的程序,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于2002年10月16—17日组织专家审查组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技术审查。规划组根据审查意见(规划综函2002第077号)对规划成果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02年12月1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城镇体系规划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同意《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上报国务院审批。 第一章城镇发展进程与现状特征 一、概况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东邻安徽,西连重庆,南界江西、湖南,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国土面积18.5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4%,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土地利用总体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为北、西、东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向南敞开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 委托方:广汉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广州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9-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范围:“十六镇两乡”范围,总面积54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与市域范围一致。 中心城区:雒城镇、新丰镇、北外乡和西外乡等乡镇的主要地区以及新平镇、三水镇、南兴镇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为118.9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性质定位与目标 城市性质: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区域节点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传承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 名城,生态宜居的天府水木田园城市。 城市职能:成都平原重要的城镇集聚发展区、商贸物流枢纽和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保护、传承与弘扬古蜀文明的核心地区;国内领先的陆地石油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中国西 部的航空教育与通用航空产业重镇;成都城市群中生态优越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城市形象定位:神秘古都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策略:文脉、地缘、保育、魅力、低碳、社区。 图 1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范围图 四、生态环境保护 (一)河流廊道 河道(渠道)级别 河道(渠道)名称 蓝线控制范围 一级廊道

湔江、清白江、石亭江、绵远河 堤岸线后退50m 二级廊道 马牧河、坪桥河、蒋家河、白鱼河 堤岸线后退35m 三级廊道 干渠或平均宽度为15-30m河堰 堤岸线后退15m 支渠或平均宽度为5-15m河堰 堤岸线后退10m (二)湿地保护 鸭子河湿地保护区范围调整为鸭子河广汉市域全段。 五、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两区四园·三带四基地” 两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四园:油气装备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三带:沿山观光农业带,特色水产养殖带,绿色农产品示范带;四基地: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广汉)示范基地,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优质水果生产示范基地。 图 2市域产业布局规划图 六、市域城镇体系 (一)市域人口与城镇化 2020年82万人,城镇化率60.7%。2030年95万人,城镇化率73.7%。 (二)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核六心,三轴五单元 一核:中心城区;六心:六个重点镇; 三轴:大件路城镇发展主轴、天星快速城镇发展次轴和旌江快速城镇发展次轴。 五单元:现代城镇发展单元、先进装备制造单元、广青商贸协作单元、田园农旅联动单元、山水农旅联动单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