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1957年度%,1958年降为%。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和%,1962年降为%。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971年降为%。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三、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77和1978年度各为%、%和%,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为此,日本《经济白皮书》在总结这种现象时说:虽然是4%-6%的经济增长,但却有经济景气的感觉,这意味着日本经济今后将进入“新的成长轨道”。与高速增长时期10%左右的增长率相比,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是低速增长,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3%左右的增长率相比,却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称之为中速增长。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这一阶段有个平成景气,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顶点。平成景气从1987年6月到1991年2月,共持续了51个月,仅次于伊奘诺景气的57个月,是战后第二个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景气。在平成景气期间,日本经济继续保持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结果,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1987年,贸易黑字和经常收支黑字分别高达964亿美元和870亿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长期资本输出额连续3年超过了1300亿美元,分别为1315亿美元、1365亿美元和1309亿美元,都大大超过了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资本输出的总和。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以此为背景,在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大趋势下,日本就向美国霸权发起了全面的挑战。于是,继英国霸权时代、美国霸权时代之后,世界将迎来“日本霸权的时代”,“21世纪是日本世纪”,这些说法就一时流行开来了。

平成景气期间也是泡沫经济的发展期间。泡沫经济发展,虽然通过资产效果推动了平成景气的发展和扩大,但与此同时,也使日本经济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日本资产的规模迅速膨胀了。以国民总资产为例,自1975年开始统计以来,其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GNP 的增长速度。尤其是80年代后期,其年均增长率高达%,几乎相当于名义GNP

年均增长%的3倍。结果,到1987年末,日本国民总资产已高达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万亿美元,一时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资产大国。到1989年末,日本国民总资产又高达6871万亿日元,按美元换算为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当年名义GNP 的倍。

泡沫经济期间,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市场日经平均股价(日本经济新闻社统计225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的暴涨情况下图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泡沫经济开始之前的1985年,日经平均股价就已经开始上涨了。1986年,股价在1-12月间上涨了%,从而拉开了泡沫经济的序幕。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增加到前所未有的38130日元,约相当于1985年1月平均11815日元的倍;其中1989年12月29日高达38915日元。从全年平均股价看,1989年为34059日元,约相当于1985年12566日元的倍。

泡沫经济期间,土地价格暴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地价暴涨是从1987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1991年。在地价涨幅最大的1988年,全国平均上涨了%,其中三大都市圈上涨了%,东京圈的涨幅更高达%。由此可见,地价暴涨是从三大都市圈特别是从东京圈开始的。

地价上涨虽然是由于大型景气中企业经营收益和土地生产性提高的结果,但由于如此大幅度的涨价明显超过了企业经营收入和土地生产性提高的幅度,1987年-1990年制造业企业经营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为%,因此,其暴涨的原因只能归咎于土地的投机。在土地投机的过程中,银行过大的房地产融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长期经济停滞阶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股价曾高达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却跌破了2万日元,为19781日元,跌幅达49%。由此,东京股票

市场的时价总额就像泡沫一样消失了270万亿日元。这一天被称之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起点。

地价1991年也转为下降,下降了%。其后,由于大规模破产的增加,特别是1992年4月28日东洋信用金库因受到料亭惠三(房地产公司)破产的影响而倒闭,首次打破了“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日本的泡沫经济就宣告崩溃了。

泡沫经济崩溃后,随着不动产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增加,银行的不良债权也就大量增加了。1992年3月末,仅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和信托银行合计的不良债权(连续6个月以上拖延还本付息的债权)就已达8万亿日元左右,其中,没有任何担保的贷款为25619亿日元。当年9月末,仅仅过了半年,上述不良债权和贷款就又分别增加到12万亿日元和4万亿日元。其后,不良债权就一直是不断增加的趋势。

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大过剩,分别是设备过剩、房地产过剩和人员过剩。1991年,制造业开工率下降了%,1992年又下降了%。结果,1992年末,制造业开工率就下降到了197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量建造的公寓特别是豪华的别墅卖不出去,再加上办公楼的空室率提高,休闲游乐设施的利用率下降,房地产就严重过剩了。在泡沫经济期间,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和事业领域的扩大,企业雇佣规模也随之扩大了。因此,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和事业领域的缩小,企业就出现了人员过剩的局面。

泡沫经济崩溃后,由于土地资产和股票资产的迅速贬值,企业设备投资和家庭消费支出都和泡沫经济时期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首先,从企业的情况看,由于以钱赚钱的“生财术”(赚钱术)运用失败,企业的资产卖出损失增加,1990年仅股票资产就减值104万亿日元,约相当于当年经常利润万亿日元的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不能靠“生财术”来弥补本业经营的亏损,反而使经营收益趋于恶化。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由于企业以资产为担保的借款能力下降,借款条件提高,再加上发行公司债和股票都变得愈益困难,从而不仅使企业的设备投资大为减少,破产也大量增加了。其次,从家庭和个人消费方面看,在泡沫经济期间突然膨胀起来的资产又迅速消失了。1990年,家庭和个人的股票资产由237万亿日元减少为163万亿日元,一下子就减少了74万亿日元,约相当于当年家庭和个人可处理收入的1/4。其后,家庭和个人所有的住宅和土地也大幅度地贬值了。由于家庭和个人由暴富到暴贫的感觉上的变化,家庭和个人的消费

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大手大脚、追求高档和奢侈消费,转变为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了。结果,家庭和个人的消费支出就随之减少了。

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后遗症的影响,日本经济从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一直持续到1993年10月,共持续了32个月,超过了迄今为止10次经济萧条平均的14个月,仅次于1980年-1983年经济萧条的36个月,是战后第二个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

1993年10月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下降到谷底以后,尽管景气停止了下滑的势头,但复苏却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气上升一共持续了43个月。如果从持续时间方面看,这次景气仅次于伊奘诺景气和平成景气,是战后第三个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然而,虽说是景气上升时期,人们却没有什么景气繁荣的感觉,在三年零七个月的期间内,实际GDP总共才增长了8%多一点,其中1994年度只为%。与伊奘诺景气期间实际GDP增长了%、平成景气期间实际GDP增长了%、神武景气期间实际GDP增长了%相比,这是一个战后历次景气中最差的景气。

1997年4月,日本经济再次进入衰退阶段。1997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1998年下降了%,1999年又下降了%,首次出现了连续2年的负增长。不仅如此,1998年度名义经济增长率也首次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为%,1999年度名义经济增长率再次下降%。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然而,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为%;其他有关指标是家庭和个人消费年均增长%,个人住宅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则分别为%和%,都是负增长。由此可见,在这10年间,日本的企业生产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勉强实现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资和出口的扩大。

相比之下,美国自摆脱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后,景气从1991年3月起一直是稳定而强劲地扩大,到2000年9月,景气扩大已持续了115个月,堪称前所未有的大型景气繁荣。1992-200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除个别年份外,一直处

于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另外,西欧和加拿大的经济发展状况也都明显地好于日本。这样,日本就沦为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劣等生”。对日本经济来说,90年代可说是失去了的10年。

2000年前后,受美国IT繁荣的影响,日本曾出现过暂短的IT景气,世纪经济增长率达到%。然而,2001年美国IT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又再次陷入危机,2001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为%。日本经济从2002年初开始复苏,当年度实际增长率恢复到%,2003、2004、2005、2006、2007年度分别增长%、%、%、%和%;这次景气从2002年2月开始,到2007年已持续了65个月,超过了岩戸景气的42个月、平成景气的51个月和伊奘诺景气的57个月,成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这次景气扩大实际增长率年均为%,虽然不算高,但与90年代的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提高。

日本经济的这次景气复苏是在世界经济、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的。由此,日本才实现了出口增加并以此带动了景气复苏。2002、2003和2004年度,日本出口分别增加%、%和%;其中对中国出口分别增加%、%和%;2005年,日本出口增加%,其中对中国出口增加%。

“中国特需”:由于面向中国的出口迅速增加,日本企业的开工率普遍提高,其中钢铁在2005年甚至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机械设备订货也很旺盛,2005年第四季度超过7兆日元,是199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12月为2兆593亿日元,是1987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造船业、海运业也接满了定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然而,进入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在这一年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再次出现双负增长,名义经济增长率下降%,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且危机延续到2009年,一季度,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名义经济增长率下降%,均创战后历史最大降幅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 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从国内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壹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但未必均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于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壹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和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和其重视教 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于第壹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论文-日语专业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姓名: 00000 班级、学号:日语0000、000号 系 (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 开题时间: 2009-6-03 完成时间: 2009-11-08 2009年11 月 08 日

目录

课题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0000 摘要:战后日本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高速的进行资本形成,实现了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革新。在国内进行各项改革,全面调整国内形势。实现了经济三个阶段的飞速发展,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来论述。 关键字:日本经济复苏发展 1.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战后恢复发展仅用也10年就已经达到战前水平甚至超越战前。之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受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1973年至今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1.1从混乱中恢复

战后初期,日本国内实行可农地改革、解散财团和劳资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又得益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改变,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实现了政策的进一步改革。美国政策的偏向让日本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特需订货,战后相对比较安定的国际形势等等因素。日本经济也从1947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194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5%,创下历史的最高记录。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从汽车产业来看,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造车,汽车工业刚开始萌芽,二战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汽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之前,日本汽车产业非常弱小,以生产为主,轿车曙光初现。国内汽车产量不到30万辆,而且大部分是卡车。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连续几年增长率超过60%。对于日本国民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说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复苏发展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从国民生活水平上看,实际工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加,这就有可能使大部分家庭的购买力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部分国民在物质享受、文化娱乐、居住条件等方面,程度不等地得到改善。人均消费水平超越战前水平。 1956年发行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

自1968年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连续几十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这一现象由一个协议而彻底中止,80年代的“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另一方面,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表面美丽”现象。而此时,日本的物价水平(CPI)则始终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中央银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机发生的数年之后,日本前中央银行行长应中国金融学会邀请来华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而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日本强

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 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战后的日本,40%的城市建筑被摧毁,近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了45%的国民对富,2200万人失去了家园。停战后不久的那几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约为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医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显得毫无作为。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占领政策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占领动机,是变革日本旧的孕育军国主义的社会结构,除掉日本垄断资本这个对手,同时把日本改造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是在占领初朝,作为“盟国”成员之一的美国,也不能一开始就立即拒绝“盟国”对日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 ——419财管二班丁若兰日本的传统社会体系在某些方面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看,仍是在滞后阶段。这使得传统模式彻底崩溃,而也直接导致明治维新的发生。虽然明治政府撤除了幕府时代的一些阻碍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对外债务的而不断加剧也致使明治维新走向灭亡。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步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从最基本的纺织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工商业到重工业,但日本经济还没有的本质发展。因为日本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对外经济输出,所以,日本便野心膨胀,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例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令日本在中国的重庆、杭州、沙市 等地开辟了通商口岸,在中国大肆敛财。不久,日俄战争又爆发,夺去了俄国在中国东北三省的利益。可以看出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问题,日本不惜以侵略他国为目标;这也从根本上揭露了其以邻为壑,对外转嫁危机的真面目。 对现代日本经济发展而言,两次世界大战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置身事外,从中牟取了巨大利益;日本同样因军需装备剧增而促使重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美国同为债权国。但一战结束后,战时工业受到了冷落,日本经济又再次陷落。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落败使其工业发展遭到了重创。但战后的经济的恢复让日本抓住了机会,迅速跃居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场空前的挫败能迅速恢复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美国的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的“马歇尔计划”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二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大战争中,日本为美国提供大量的军需物资,每年收益都达几十亿美元,这为日本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因为全球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的主要发展因素,因而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从其产业分布来解读,第三产业占绝大多数,第一、二产业较少;因此,日本现今的主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以服务业、动漫产业、制造业、工业等为首。自1900-1903年日本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三次石油危机都使日本经济几乎崩溃,而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至今为止也以令日本得到真正的缓解。根据日本经济学家所言,日本现在还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要想达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题目: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是,到1955年,这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促成的。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条件来看,第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基础。杨剑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一文里认为,战后日本经济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并没有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从国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笔财富除用于进一步扩充军备外,还被用来兴办教育、扶植生产,从而在财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虽然经受过广岛、长崎和名古屋那样惨烈的轰炸,但由于日本没有采取“本土作战”的方式,而是接受了无条件投降,这就使日本长期积累的骨干产业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上日本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在战争中伤亡较少,为日本的经济迅速运转和恢复提供了人才基础;此外,日本作为战败国,负有向各被侵略国赔偿的义务,但由于许多国家对索赔权的放弃和索赔实际费用的削减及延缓,为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战后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的因素,为经济的腾飞扫清了障碍。由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里提及,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督促下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一是非军事化改革,要求日本“必须解除武装,并实行非军事化”,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二是“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的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和促进经济民主化;三是制定新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天皇对日本社会的实际事务的影响完全被废除。在经济方面,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我国经济经过长时期高 增长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阶段。经济大背景的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看似异常的现象出现,如物价长期低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其实,这种变化是经济内在矛盾变化的结果。本文借阐述日本经济阶段性发展以期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起飞开始至今,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认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日本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前为高增长阶段,1974年至1990年为较高增长阶段,其后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阶段。这三个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 结合上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观点。 投资的阶段性变化带动经济阶段性变化 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形成投资带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在90年代之前,应当说日本经济都是在高速增长,而企业投资增速又明显比经济增长速度高。1973年之前的发展阶

段,企业投资高于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其后一个阶段企业投资高两个百分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它采用世界上成熟的先进技术,直接用于大规模生产。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直接采用,在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投资需求,投资迅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其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增加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占领国内外市场,使投资和生产能力增长长期保持旺势。应当说,日本经济是在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对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投资中实现经济高增长的。 90年代之前的这两个增长阶段又有不同。50年代中期开始投资形成的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过十几年发展市场逐渐满足,也就是说当时投资形成的产业群趋于成熟,生产能力的增长受到需求的制约,投资增速减低,使经济增长出现高增长和较高增长两个高增长台阶。 日本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缺陷。他们对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科研投入少,因而缺少技术储备。当其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大时,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态势还能维持。一旦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接近,新的生产技术难于从外获得,“后发优势”就变成了“后发略势”。一般情况下,当一代技术形成的产业群发展成熟后向新一代技术转换中,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形成低的或较低的经济增长时期(阶段)。但是缺少技术储备,转换期拖长,经济就会处于长期萧条状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引言: 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

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大力扶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而作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补给站,日本趁着朝鲜战争大发战争财,国内的经济和工业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冷战时期,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同盟国,为了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发展,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在日本建立的军事基地和各种基础设施也拉动了内需。随后美国又与日本军事设备上的合作,给日本的重工业和机械产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日本的经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景象。 2.稳定的周边环境

日本简介与其经济发展

日本简介与其经济发展 日本简介:日本属于东南亚岛国,与我国近邻,有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日本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其中,本州岛人口最多。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是日本著名的港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日本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主要是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温泉以及地震。富士山为最高峰,是一座活火山。季风显著,海洋性强。四周是海,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降水丰沛。太平洋沿岸多台风。日本矿产资源贫乏,林木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山涧河流短促(地形狭隘。丘陵多所致),水力资源丰富。日本既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京都是日本古都和著名文化中心。 经济发展: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

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国和中国;[第四名: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纯资产达1.8万亿美元。 日本原料基本靠进口,出口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钢铁、汽车、电子、造船、化学、纺织是主要部门。产品质量好,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大的贸易国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部分国家。首都东京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日本渔业发达,捕鱼量长居世界第一位。北海道附近,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浮游生物丰富,故鱼群密集,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横滨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和海港。 日本农业单长高,多用小型机械。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稻米自给,其他农产品需大量进口。农业在日本是高补助与保护产业,鼓励小规模耕作,而不是美国的大规模耕作。日本也是欧盟最大的粮食出口对象。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带,东京、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是主要工业区。许多产业在日本是高度发展,包含消费性电子、汽车、半导体、光纤、光电、多媒体、影印机、高级食品。“日本制造”的高品质深植人心,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论文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文章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做了探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 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道奇整顿”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 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发展。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又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1964年。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其主要特点是:设备投资大量增长;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64年日本加入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从而标志着日本正式成为先进工业国家的一员。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是1965~1973年。正是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其特点是: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 世 杰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昆明 650093) 摘 要: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70年代的初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此 为参考,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70年代初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可行之处。进入对日本80 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的研究则引发了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80年代覆辙的思考。随后,简介90年代日本的长期萧条来看待已经出现的中国萧条论。最后,整体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经历 的过程:从70年代初期的繁荣到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形成、破裂到90年代的长期萧条, 我们能得到一些关于宏观调控、金融安全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相似; 泡沫经济; 萧条; 宏观调控 目前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 这种判断的潜台词认为,中国如果不防止泡沫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萧条。但是,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具有特点的时期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首先,当前中 国经济现状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存在的差异太大,具有明显的不可比性,相反,中国目前 的经济状况倒更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其次,由于发展阶段和宏观调控政策 的不同,中国不会重蹈日本80年代的覆辙;再次,我们现阶段讨论中国经济萧条有些杞人 忧天,为时过早。最后,我们纵观从繁荣到泡沫到萧条日本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能得到了 一些启示和思考,比如:宏观调控的教训,金融危机的预防还有对当前一些问题应抱有的积 极看法。 一、与我国经济现状相似的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经济现状与70年代初期的日本经济更为相似。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有某些相同之处。例如, 从表面上看来,宏观经济都表现良好,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 汇储备迅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汇率升值、房地产和股票等 资产价格猛涨等。但是通过关键的发展阶段对比,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差异。日本当时已经进 入后工业化阶段,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在 经济增长时期和产业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 济状况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期更接近,相似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总量: 日本从1955年到72年左右,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两位数的增长,从数来看,和 我们现在比较像;经济总量位次上讲: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1970 年代初,GDP的绝对量居世界第三位,低于美国和前苏联;中国现在是第四位,07年和德 国差不多是并列第三,这个比较接近。 2.国际环境: (1). 石油涨价问题。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年,油价从过去的每桶2.5美元涨到10美元,涨了四倍。而现在国际油价攀升的趋势是尽人皆知的,油价甚至超过每桶100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但是,人们却往往认为2%是低速度,8.88%是高速度。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增长率,没有看到计算增长率的基数是不同的。显然,同样的GDP增加量相对于不同的基数,会有不同的增长率。基数越大,得出的增长率越低。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 1990—200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约为 1.75%。同期,在7个主要发达国家中,与日本增长率不相上下的有法国(1.8%)、英国(1.94%)和意大利(1.56%)。公认为经济增长“优等生”的德国,同期的增长率为 2.25%,仅比日本高0.5%。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英、法、意经济陷入萧条,却认为日本经济状况不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去40多年日本经济一直增长较快,

试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试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试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2010-12-02 12:54:41) 摘要:战后日本经济在短短20年间迅速恢复并高速发展,展现了惊人的“日本奇迹”。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日本的战后改革,离不开他们制定的“科技立国”、“贸易立国”、“教育立国”等战略,也离不开日本的国民精神,更离不开朝鲜战争所带来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内外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百分之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二战后,日本经济则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年到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十一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197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自由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9.4﹪,1974年国家出口总额占“自由世界”出口总额的7﹪,67 年后超过英、法、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堪称世界经济奇迹。日本为何会在短短的30年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呢?本文将试着论述其高速发展的内外因素。 首先,日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实质就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采取的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倾斜式生产”,它的核心是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企业,以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时日本的工业95﹪以上使用能源为煤炭,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首先必须从煤矿业开始;此外还需要有大量的钢材,所以“倾斜生产方式”最初指定的重点产业是煤矿业和钢铁工业。随着煤炭和钢铁生产的发展,供电和输成了问题,电力工业和海运业也相继被列入重点产业。日本政府对重点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点统配物资和重点通融资金。一方面将当时有限的进口物资全部用于重点产业并重点供应国内物资;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投资和美援资金建立专业银行,为重点产业提供优惠贷款,并从国家财政中拿出巨额资金补贴重点产。1956~ 1973年的18年间,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大幅上升,钢铁、石油、化学三部门分别为178亿美元、85亿美元和147亿美元,而轻工业中最大行业纺织业总计投资仅为55亿美元。其次是大量引进重化工业的国外先进技术,占制造业引进技术的四分之三。为此,还制定了日本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暂行措施法》(简称机振法)。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主要表现为:第一,带动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基础;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确立“技术立国”发展战略。日本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时候,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创新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