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骚结构解读

离骚结构解读

离骚结构解读
离骚结构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M

11

XIANDAI YUWEN

2007.03

《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以其文辞的绚丽多姿、境界的瑰奇神异、思绪的波澜起伏、情感的真挚深沉而“百世无匹”[1]、“难与并能矣”[2]。然其“蕴含的文化信息,使得后世学者竞相解说,难以穷尽,同时亦难以定论”[3]。其主题传统观点认为是“忠君爱国”,也有人认为是“求索”,还有人认为是“死守善道”。就其结构而言,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姜亮夫先生曾说《离骚》的难点在篇章层次,并统计关于《离骚》篇章层次的划分历来有95家之多[4]。《离骚》有如满天云霞,甚是绚烂,层次结构让人难以把握。正如禇斌杰所指出的:“《离骚》一诗夙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以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 [5]吴世尚甚至怨《离骚》最令人心绝气尽,如万千乱丝,毫无端绪,如百十里黑洞杳无荧光[6]。于是出现了《离骚》层次结构划分上的各抒己见,较有代表性的结构层次分析有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于非《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禇斌杰《楚辞要论》等的“二分法”,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从“女嬃之婵媛兮”至篇末为后半部分。早在清代王邦采的《离骚汇订》就提出三层次论,即篇首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此终古”为第二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至末尾为第三部分,雷庆翼《楚辞正解》等均持此说。赵逵夫《屈骚探幽》则在上述三部分的基础上,将“乱曰”内容独立为一部分,即总体为四部分,黄崇浩《离骚结构的深层解析》等也持此说。以上几种层次结构分析,是学者中较为通行的分析方法。其实《离骚》的层次结构,与诗中的人物关系甚是密切。其层次结构随不同人物的出现而波澜起伏,并且诗中人物基本是以类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人物分析是理解《离骚》层次结构的钥匙。

一、灵均与灵修

灵均与灵修是区分第一层次的主要人物。《离骚》先从叙写灵均的家世出生开始,继写其修身以及培养人才,愿辅佐国君,但被群小妒忌谗毁,自己志行高洁,又不愿同流合污,故进而指出“惟夫党人之偷乐兮”与“众皆竞进以贪婪兮”。这一层次诗人不仅叙写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同时也叙写灵修。如“夫惟灵修之故也”、“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兮”。灵修即楚怀王,已是学界的共识。屈原与楚王本同姓同宗,属楚公族。据《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之时,举文、武勋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

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另据王逸引《帝系》云:“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民。”这里透露出屈氏与楚王同宗同祖,因此“屈原自道先祖高阳,一则说明自己的家世可上溯到高阳帝而不平凡,二则本与楚君共祖,故恩深而义厚”。[7] 这也就是不管楚王对灵均的态度如何,灵均都认为自己与楚王属同一血统,故对楚王的情感态度也仅仅是“怨而不怒”,即“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灵均的思想中,不管怎样,也否定不了自己与楚王同祖同宗的事实,自己理应为这个宗族效力,而效力于代表这个宗族的楚国与楚王,便成了灵均思想与行动的指南,这也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以灵均主观努力为主,抒写为楚国与楚王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并受阻的种种情况,属写实。

这里除抒写了现实世界中的灵均与灵修对立之外,还抒写了灵均与“哀众芳之芜秽”里的“众芳”“众皆竞进以贪婪兮”里的“众”“众女嫉余之蛾眉兮”里的“众女”等的对立。这种对立,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自己已无力解决,尽管自己修身正己、树惠滋兰、鞍前马后、九死未悔,也改变不了“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现状。故有了后面情节发展中的依靠他人、求助他人的做法。

诗人在这一部分所用的“朕”“吾”“余”达36次之多,充分证明了灵均主体意识在现实世界的强烈表达。如果我们把灵均引以为荣的宗族传统、不同凡俗的出生日期、蕴涵抱负的名与字理解为弗洛伊德所讲的“本我”, 它是“非人力所能感受到的无意识的内驱力”,那么灵均在这一部分的所作所为则可理解为“自我” 的表现。“自我”在追寻与求索中屡屡碰壁,而这种碰撞的力量源泉来自灵均强烈的宗族意识支配下的忠君与爱国。这一点,藤野岩友也有类似观点:“第一人称自叙通贯《离骚》全篇,与父祖的关系仅在篇首有叙述,但这是全诗的根据,亦即屈原与楚国同姓,与主君世家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负有共沉浮的命运”。[8]

二、女嬃、重华、神女、宓妃、简狄、二姚

女嬃、重华、神女、宓妃、简狄、二姚是区分第二层次的重要人物。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世界。女嬃是诗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她的出现,诗境有了变化。对于她的形象大多数学者取许慎的“楚人谓姊为嬃”的观点[9],一般认为她是

《离骚》结构解读

○温虎林

摘 要:《离骚》结构一直是争论的文学热点,至今仍无定论。本文试图以《离骚》中出现的人物为线索,分析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物类型,由此归纳出《离骚》的四部分层次结构。关键词:灵均 离骚 层次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12

XIANDAI YUWEN2007.03

灵均的姐姐,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或“或者认为女嬃是屈原之姊,或者认为是女侍,或者认为一般女性,没有定论”[10]。而周拱辰则以为女嬃为女巫之称[1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阐述:“《离骚》中如女嬃灵氛巫咸数段对话,已开子虚上林诸赋问答之先声。”我们知道赋中人物多以虚构为主,因此也可反推女嬃当是虚构中的人物。然而不管女嬃为实为虚,是人是巫,但她与灵均同心同声,能够理解灵均的所作所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当时的现实环境当中,灵修、众女、众芳都容不下他,理解灵均者是何其少,女嬃可算是灵均的一个知音。由此就产生了灵均在拜见重华之后去找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即求神女而无所遇、求宓妃而中途违弃、求简狄而苦无良媒、求二姚而苦于理弱媒拙,论者一般将灵均的“求女”理解为求君王,这样则与女嬃的出现及其表达的内容诗意不通,而将“求女”理解为求遇知音,则更合乎诗意。这一认识,赵逵夫先生有明确的论述:“求女表现了寻求知音的心情而不是求君”[12]。因此,这一层则因这些女性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了灵均由追求现实中的知音而升华到追求理想中的知音;而由现实到理想的飞跃,则是由重华来完成的,诗的结构在螺旋式上升。

重华是这一部分的男性,在诗中起贯穿线索和提升境界的作用。重华与颛顼及尧舜本为一个家族[13] ,故灵均“就重华而陈辞”,实则是向祖宗的诉说。因此,重华的出现,宗族线索的作用相当明显。更为重要的是藉此实现灵均由现实世界向理想境界的飞跃,即将诗的境界由现实世界提升到祖灵界,从而进入超现实境界或弗洛伊德讲的“超我”境界,诗人在该境界所追求的依然是在现实世界中所希望的。

这一部分的女嬃“詈予”和“就重华而陈辞”主要是客观叙述,即从“女嬃之婵媛兮”至“孰非善而可服?”九节三十六句没有出现第一人称代词,当分析了夏商周三代的成败得失转而关照己身时,灵均的主体意识再度唤醒,充分发挥超意志作用,接连用“吾”“余”“朕”“予”等表达主观性的词达二十五次之多,表明了诗人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超我”境界的再次求索,即“哀高丘之无女”“求宓妃之所在”“见有娀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宓妃是伏羲之女,传说死后为洛水神,佚女是陪伴帝喾的,二姚是中兴夏朝的少康之妻。她们都与贤君有关,并且都是美好的化身,纯洁的象征,灵均想找到她们倾吐衷肠,因种种原因都未能如愿,于是再辟新境,另找他途,诗境又生波澜。因此,这一部分是由女性人物女嬃对诗人的理解引出诗人对理想中的人物的追求,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灵氛与巫咸

灵氛、巫咸是区分第三层次的重要人物。诗人在遇女嬃、陈辞重华、求女不得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比人更有办法的“巫师”,从此,诗境再开一层。灵氛与巫咸均为巫师,见“王逸曰:‘灵氛,古明卜吉凶者’,闻一多《离骚解诂》曰:‘下文又言求占于巫咸’,《淮南子?坠形篇》高注曰:‘巫咸知天道明吉凶,是灵氛之职司,与巫咸无异’,《九歌?云中君》注曰:‘楚人名巫为灵。然则灵氛亦巫也’。《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十巫,中有巫朌’。按灵巫义同,氛朌音同,灵氛殆即巫朌与。巫咸巫朌,并在灵山十巫之列。故《离骚》以灵氛与巫咸并称” [14]。诗的结构从这里再转关,也是论者们的共识。“影响《离骚》结构形式的客观因素,主要的还是巫风巫事

活动形式,可以肯定的说,凡是《离骚》内容的转关递进之处,都是以巫事活动形式为关节,从而形成一个悠长的连环”[13]。

灵氛占卜内容与第二部分的“求女”诗意是一致的,“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曰‘勉远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再次证明诗人所求决非女人意义上的美女,而是寻求知遇者,这也就承接了第二部分的内容。灵氛指出“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而巫咸的“夕降”则让诗人处于两难境地,巫咸让诗人“苟中情其好修兮,有何必用夫行媒”,明显表现出对诗人求女以及灵氛占卜内容的不赞赏,但诗人此时还是想“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于是诗人又听了灵氛的吉卜,继续在灵祖界的昆仑、天津、西极、流沙、赤水、西海等地徘徊,这是诗人特殊的远行,仿佛出现在梦境之中,醒来之后“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这次远行与重华陈辞后远行到达的昆仑、悬圃、崦嵫、白水、穷石、瑶台等在地域上无异,这就是说诗人的两次“超我”的情感升华都是在灵祖地界,充分表明了灵均的归宗意识。因此,对于楚王的昏庸,楚国的衰败,灵均有强烈的向祖宗忏悔的情结,作为楚之宗臣的灵均认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超现实境界的提升,既是向先祖表明自己的心迹,同时也有归祖意识;既是意识层的,也是潜意识层的。诗人这种强烈的归祖意识成为贯穿全诗的一条情感纽带。正如赵逵夫先生所指出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两句表明他是楚国高阳氏的后代,是熊伯庸的子孙,他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楚国宗臣。联系《离骚》全诗可以看出,屈原这两句诗已表明他与楚国共存亡的决心……屈原在诗的开头部分写这件事,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和作为一个屈氏后代的自豪与光荣” [16] 。

在这一层次,诗人的主体意识渐渐减弱了,超我境界中的行为也没有那么激进,“余”“吾”仅使用了14处,足见诗人主观意志的衰弱和精神上的倦乏。

四、灵均与彭咸

灵均、彭咸为区分第四层次的主要人物。第四部分内容为最后一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有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我认为乱既是《楚辞》的特点,就必须是采取第一人称自叙形式并充溢激昂的感情,就必须是全诗的高潮,同时又是结论,乱原本是从这个意义上附于篇末的。”[17]上述理解十分中肯,乱的内容紧承前三层的诗境,既是全诗的总结,又是全诗的高潮。除表感叹的“已矣哉”三字外,其余四句均是对全诗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呼应前三层的内容。“国无人莫我知兮”呼应“不吾知其亦已兮”;“又何怀乎故都”呼应“又何怀乎故宇”;“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呼应“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呼应“愿依彭咸之所遗则”。这一部分“我”“吾”仅出现两次,但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有漫漫长路终到尽头之感。

这一部分区分层次的人物则为灵均和彭咸。灵均在这一层是从前一层的超现实境界回到了现实生活,从超我回落到对自我的关照与对本我的追寻,于是找到祖宗辈的英雄彭咸。彭咸“是楚人先祖大彭氏的杰出成员,是楚人的灵祖,也是诗人的偶像”[18]。由此看来,彭咸那里是诗人灵魂的安息之所。彭咸是与颛顼、帝喾、尧、舜一脉相承的人物,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M

13

XIANDAI YUWEN

2007.03

次证明《离骚》一诗强烈的宗族意识。正如藤野岩友所说:“第一人称自叙通贯《离骚》全篇,与父祖的关系仅在篇首有叙述,但这是全诗的根据,亦即屈原与楚国同姓,与主君世家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赋有共沉浮的命运。这正是屈原终于未敢逃离故国而以自杀解决忧愁烦闷的原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父祖的关系仅在篇首有叙述”的表述不全面,其实是诗的篇首既有父又有祖,而二、三、四部分均有祖,这是贯串全诗的一条情感线索。

因此,通过对《离骚》不同阶段人物类型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离骚》的四个层次结构。即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层,“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层,“索藑茅以筳篿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层,“乱曰”以后为第四层。并且发现两条贯穿全诗线索,其明线是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索,表现为第一层次的36处“朕”“吾”“余”,第二层次的25处“吾”“余”“朕”“予”,第三层次的14处“余”“吾”,第四层次的2处“我”“吾”。暗线是抒情主人公的宗族意识,表现为第一层次的“帝高阳之苗裔兮”,第二层次的“就重华而成辞”,第三层次的灵祖界的昆仑、天津、西极、流沙、赤水、西海等地,第四层次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其结构可表述为:

从外在结构上横向来看,《离骚》的四部分内容,第四部分虽内容少,但分量足以与第一部分构成对称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都有超我的表现,也构成对称关系,因此,这四部分又两两对称;纵向来看,明线与暗线并行递进发展,且互为因果。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离骚》内部结构有父祖层面的“本我”、有为楚国九死未悔的“自我”、有向灵祖界进行诉说真情的“超我”三重境界。“本我”是灵均追寻不息的情感基础,作为暗线起伏在每个部分;“自我”是灵均生生不息的自我追求,作为明线贯穿全诗;“超我”是自我的进一步张扬,也是自我向本我的回归,主要体现在二、三两部分。内在的三重境界环环相套,形成一种连环式因果关系[19],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以下图式表达:

 总之,尽管《离骚》一诗抒情方式曲折离奇,情感线索迭宕起伏,抒情人物繁杂众多,分析层次结构较为困难,但将其中的人物归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清晰的四部分层次结构,找到情节发展的明暗两条线索,找到抒发情感的方式,进而体悟出《离骚》层次结构的无穷魅力。注释:

[1]王逸.楚辞章句序[M].中华书局,1983.第48~49页.[2]刘勰.文心雕龙[M].中华书局,2002.第14页.

[3][15][18][19]黄崇浩.《离骚》结构的深层解析.云梦学刊[J].2005.11.第35~38页.

[4]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M].北京出版社,1981.第40页.[5]禇斌杰.楚辞要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12页.[6][10]黄维梁.委心逐辞?辞溺者伤乱.云梦学刊[J].2005.11.第31~34页.

[7]雷庆翼.楚辞正解[M].学林出版社,1994.第3页.

[8][11][14][17]藤野岩友(韩基国译).巫系文学论[M].重庆出版社,2005.第61、66、66、80页.

[9]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92.第260页.

[12][16]赵逵夫.离骚探幽[M].巴蜀书社,2004.第39、83页.

[13]司马迁.史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第1~5页.

[14][美]简?卢文格(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温虎林,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是清楚的,此时逼她改嫁显然不现实,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作为一个母亲,刘母还是有自己的打算的。此时不如暂时答应兰芝,等她心气有所平和再从长计议不迟。可以说,刘母的答应只是权宜之计。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母的确充当了“杀害”焦刘的“帮凶”。当刘兄逼迫兰芝改嫁的时候,兰芝已经无可奈何,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长兄如父”,刘兄的话就是命令,刘兰芝还有别路可走吗?但是,“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当初的誓言依然在耳,面临选择,怎么办呢?“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她答应了兄长的要求,实际上也为自己安排了一条死亡之路。不过,她还存着那么一点幻想,那就是母亲。因为,母亲先前答应过她,“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可是,她没有得到母亲的帮助,哪怕是一点的安慰。

她得到的是母亲的催促和要求:“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兰芝最后的一点希望或者说是幻想最终破灭了,此时的兰芝彻底绝望!“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更如泻。”世间还有什么比母亲的逼迫更让人伤痛欲绝的呢?焦母的蛮横,兄长的粗暴,母亲的逼迫,仿佛“三座大山”压在这个弱女子身上,终于把她推上了人生的绝路。听听刘兰芝的哭诉吧:“我有亲父母,逼迫兼阿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谁“逼迫”了她?首先是“亲父母”,即刘母。

综上所述,刘母应当是《孔雀东南飞》中相当典型又极具个性的封建家长形象,在焦刘悲剧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母亲,她有爱子的一面;作为封建家长,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这些典型人物的完美塑造,才使得《孔雀东南飞》的反封建主题显得特别深刻,才成就

了《孔雀东南飞》这样辉煌的篇章!

(秦维萍,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上接第14页)

《离骚》原文译文对照阅读 屈原原文 译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 哀民生之多艰。 哀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我虽崇尚美德严于责已, 謇朝谇而夕替。 却早晨进谏晚上就丢官。 既替余以蕙纕兮, 我佩戴惠草啊他们指责, 又申之以揽茝。 爱好采集茝兰又来攻击。

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已太注意修身,我们奸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 虽九死其犹未悔。 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 终不察夫民心。 他始终不体察我的心情。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那些庸人妒忌我的丰姿, 谣诼谓余以善淫。 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 偭规矩而改错。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 竞周容以为度。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众女,时俗,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发出痛苦无奈的浩叹: 忳郁邑余侘傺兮,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分,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 宁溘死以流亡兮,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 余不忍为此态也。 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鸷鸟之不群兮,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

《离骚》人教版节选部分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tún)郁邑(yì)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zhì)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g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xiàng)道之不察兮,延伫(zhù)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gāo)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cháng)。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róu)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hào)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chéng)。 解读课文: 第一节:长太息以(1)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2)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特殊文言现象: 涕:名→动,拭泪。哀:意动用法,“对……感到哀伤”。 虽:通“唯”,只,只是。(?有待商榷)修姱:形→名,修洁而美好。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晚上。謇朝谇而夕替:被贬官(被动句)。 重点词注释: ①太息:叹息。②掩:掩面。③民生:百姓生活。。④好:爱慕,崇尚。⑤鞿羁:喻指约束,束缚。鞿,马缰绳。羁,马笼头。⑥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⑦谇:诤谏。⑧替:废弃、贬斥。 ⑨以(1)(2):连词,表承接。⑩之:助词,取独。(11)而:连词,表承接。 参考翻译:我长声叹息而掩面拭泪啊,对民生如此艰难而感到哀伤。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第二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1)以揽茝。亦余心之(2)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特殊文言现象: 替余以蕙纕=以蕙纕替余(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申之以揽茝=以揽茝申之(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所善:所字结构,所崇尚的美德。 重点词注释: ①蕙、茝:香草名。纕:佩带。揽:采集。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②申:加上。 ③虽:纵使,即使。④九:多次。⑤悔:后悔。 ⑥以:介词,因为。⑦之(1):代词,指罪名。⑧之(2):助词,凡是所字结构前面的“之”,

《离骚》节选结构分析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他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下面是《离骚》节选结构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1.《离骚》节选的整体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结构是为了表现内 容而存在,而内容是由结构凝结而成的。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就《离骚》节选而言,我们首先 梳理一下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 从文章的段落来看,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 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 以身殉职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从基本内容上看,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叙事诗人的 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绝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其次,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的心情;最后,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 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第二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索,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2.《离骚》节选的具体结构层次分析

根据上文的整体结构分析,我们已经整体理解了诗的文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诗人情感变化轨迹,下面,我们把诗分成几部分,慢慢解读。 (1)第一小节,从篇首到“虽九死其犹未悔”,主要写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第二,诗人的悲惨遭遇,诗人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2)第二小节,“怨灵修之浩荡兮”到“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几句是诗人被贬的原因。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第三小节,“固时俗之工巧兮”到“竞周容以为度”,这几句写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整个社会把“工巧”作为时俗,把“周容”作为法度。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不走正道,竞相以苟合取容于众人作为正当的法则。时人反常妄作,违背正道,追随邪僻。诗人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斥卖国贵族集团的荒淫无耻。 (4)第四小节,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诗人忧郁不安,诗人感到孤独,同时诗人也一再表达出至死不渝,即使溘然长逝,也决不卑躬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明清展品述要 田晓春 相较于存世颇稀的宋椠元刊,此次参展的明清印本自然相形失色,无论数量、质量皆远不及。明清古籍有1018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展出83种(另有69种不在此文论述范围内:稿抄本54种、舆图3种、碑帖3种、佛道藏6种、四库全书2种、永乐大典1种)。兹先列一分类简表: 展品的特色藉由图表大略可见: 1、基本涵盖了明清两朝的诸种版本,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以版本的时代论:明代73种,清代10种,且明代各个时期的分布大体均衡;由版本类 型言,明代内府、藩府、官刻及坊私刻本,清代内府刻本,明清套印本,明清活字本,明清 版画等各有其代表。明代颇负盛名的华氏兰雪堂、五云溪馆、无锡安国桂坡馆、苏州金兰馆 等所刊刻的铜活字本,清代福建侯官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本,雍正吕抚、道光翟金生的泥 活字,集聚数家之馆藏而同展,亦颇不易。明清套印展品丰富,尤其吴兴闵凌本,从凌濛初 的朱墨套印本《东坡书传》、闵氏最早的三色套印本《孟子》至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世说 新语》、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刘子文心雕龙》等,色色皆备,不啻闵凌套印的一部小史。 就版画而言,虽有不少享有盛名的展品未能展出,然以杭州容与堂万历三十八年刊刻的《水 浒传》、清初萧云从所绘《离骚图》分别代表明、清版画的成就,大体不差。 2、难得一见的精品参展,略举数例如次:《离骚图》为明末清初名画家萧云从(1591 -1668)绘图,内寓眷怀故国的遗民情怀,由徽派名工汤复镌刻,堪称绘刻皆精。郑振铎访 求近五十年始得全本,于《劫中得书记》慨叹一书之难得如此。 《集古印谱》二卷,明隆庆六年(1572)武陵顾从德以三世所蓄古玺及秦、汉官印、私印

《离骚》(节选)赏析学习目的1.学习屈原的爱国热忱、坚强意志和高洁品格。2 .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学习重点1.体味《离骚》的抒情主人公的爱国精神、斗争意志和高洁的人格。2 .认识《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3 .掌握《离骚》的比兴手法。学习难点1.阅读和理解课文。2. 浪漫主义特色思考练习题目屈原的人格美在何处, 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如何表现的本文的“比”“兴”手法意义何在* * 阅读与理解:1. 《离骚》简介:《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自序性的抒情诗。《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人称楚辞为“骚体”或“骚”。“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为《诗经》之后的另一部诗歌总集。题目“离骚”二字,原是楚国民歌乐曲名,即“牢骚”、“牢愁”的音转;它又含有遭遇忧患、内心抑郁不平的意思。司马迁认为是“离忧”,班固认为是“遭忧”,王逸理解为“别愁”。《离骚》全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诗人的身世、品质、抱负、与楚王和谄人的矛盾及矢志不渝的斗志;第二层写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和追求的失败。并对不见容于君,不受知于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第三层写诗人想出国远游,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却终于不肯背离祖国,准备以身殉国。2. 译文(节选部分):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呀,我尊敬的父亲名叫伯庸。在寅年的正月啊,寅庚日我降生到人间。父亲端相我初生时的气度啊,便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的字叫灵均。我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美好的仪态。我把江离和辟芷披在身上啊,把芬芳的秋兰结成佩饰戴在腰间。时光象水流一样快呀,只恐年岁不等我。早晨到高坡去摘取木兰啊,晚上到沙洲去摘取宿莽。时光飞逝不会久留啊,春秋四季频繁地更替。看见草木如此凋零啊,担心美人转眼到了暮年。楚王为何不趁年轻抛弃秽政?为什么不把这种法度改变?楚王如肯委任贤臣啊,我愿做先驱前来探路。昔日三王德行醇正啊,那一定是群贤荟萃的地方。岂但把蕙芷结成佩饰?申椒和菌桂也戴在身上。那唐尧和虞舜光明正大啊,遵循正道前途无量。夏桀、商纣何等猖狂恣肆,走上斜路而寸步难行。那结党营私的贵族苟且偷安,把楚王引到危险狭隘的路上。哪里是我惧怕灾祸呀,

浅析《离骚》 摘要:本文结合历代楚学界学者对《离骚》的研究,通过其结构、文体风格、意旨等对《离骚》进行分析鉴赏。以揭示《离骚》所包含的艺术奥秘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屈原;离骚;结构;文体风格;意旨 一、屈原与《离骚》 1、诗国的一颗巨星——屈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奸臣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离骚》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它也是作者——屈原心灵的歌唱。全诗整体展现了诗人“存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诗人灿烂的思想文化。 《离骚》的艺术造诣也十分高,无论是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象、语言诸方面,都有开拓和创新,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屈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抒写,熔铸了自己的意识、情感、理想和人格,让读者更亲近主人公,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同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两者的完美结合,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与发展,也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再有,《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

《离骚》课文分析 贯穿于《》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下面是《离骚》分析,以供参考。 1、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

《离骚》屈原 概述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风:《诗经》,《国风》的现实主义源头 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 内容概述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离骚》知识的教案 ▲知能目标 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 1.关于《诗经》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 謇:謇謇陬:孟陬毗:毗邻摄:摄像 搴:搴阰辄:动辄得咎阰:搴阰慑:慑服

离骚(原文+注释+赏析) 离骚 :先秦 :屈原 :楚辞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1]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2]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3]以练要兮,长顑[4]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5];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6]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7]郁邑余挓[8]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9]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鮌婞[10]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11]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12]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13]以图后兮,五子用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

手绘《山海经》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古籍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据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主任王建福介绍,青海省古籍存量约30万册,其中有67部古籍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藏于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山海经全图》就是其中之一。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最古老的地理书,被人们誉为“千古奇书”。 民大收藏的古籍善本 因为是国家珍贵古籍,为了更好地保护它,这部《山海经全图》如今已不向读者开放。“珍藏这些古籍的保险柜上有两把钥匙,由我和另一位同事保管,只有我们两人都在场的情况下,才能打开保险柜,取出古籍。”青海省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成英说。 虽然无缘得见《山海经全图》的原书,但是在那成英的电脑上,我们看到了《山海经全图》的照片。从发黄的封面可以看出,它历史悠久。“这部《山海经全图》是清初的手绘本,它的封面是木制的,共十册。从它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这部书是画在宣纸上的,后来人们再将它装裱,形成了现在经折装的《山海经全图》。”那成英说。 目前流传的《山海经》有许多版本,《山海经全图》相较于其他版本,最为特别的是全书基本上都是手绘图片,只有极少的文字说明。

这也是它的珍贵所在。据了解,根据“版本学”分类,古籍一般被分为孤本、善本和珍本,孤本就是指只此一本的古籍。善本是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珍本指的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在《国家珍贵名录》中,《山海经全图》属于善本。 古籍中的动物与传说中的不同 在那成英向我们展示的《山海经全图》的一张内页中,有这样一幅画像,一条盘旋而上的蛇,长着两个脑袋,从旁边注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个奇怪的动物是共工的臣子,它的名字叫相繇,也叫相柳。據说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厉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土地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相柳。 在另一张内页中,是一只像龙又不像龙,像蛇又不像蛇的动物。它身上有明显的鳞片,长着两个头,两条尾巴,四只爪子,两对翅膀。旁边的文字这样记载:“有神蛇,二身,同首,六足,四翼,见则不雨,名曰(同肥遗)蛇”。《山海经》中记载,这种蛇生活在华山,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文字中写肥遗是“同首”,也就是一个头,《山海经》中也记载肥遗是一个头,可是在《山海经全图》的绘制图片中,却可以明显看出这只肥遗却有两个头。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 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 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 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

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2.2对楚国的热爱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其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提出了振兴楚国的口号,在屈原看来,只有振兴楚国国力,才能为人民提供坚实的保障,保卫楚国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得不到认可,楚国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楚国灭亡。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针的提出,针对楚国的现状,屈原提出了变法主张,制定完整的国家法制,并建立楚国自己的文字,同时要开放言路,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纳入到楚国国家管理中,革除楚国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军队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楚国的稳定性,从这方面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变法践行者,其变法主张策略都是有利于国家壮大,在《离骚》中,屈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结构分析 单元主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课时安排:5课时 总体安排: 指导理解《长恨歌》1课时,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长恨歌》的意旨1课时;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欣赏《湘夫人》、《拟行路难》两首2课时;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欣赏《蜀相》、《书愤》两首1课时。而“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作为学生课外读读背背的材料。 具体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指导学生疏通《长恨歌》文句,理解内容。(为下一课时探究作品主题建立平台) 一、导入 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

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指导诵读《长恨歌》 1.播放乔臻、丁建华朗诵的《长恨歌》 2.学生整体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体味把握节奏和顿挫。 3.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订正其中的字音、断句、停顿、节奏等方面错误。 示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三、指导学生疏通《长恨歌》文句 在结合课后注释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针对文句自由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例1:“云鬓花颜金步摇” 中国古典诗词惯用通过意象的堆叠来传达某种情感或创设某种意境,比如后来的马致远就以“枯藤老树昏鸦”创设了凄凉萧索的秋景秋况。此句的“金步摇”为一种首饰的名称,用金银丝宛转屈曲制成花枝形状,上缀珠玉,插在发髻上,行走时摇动,所以叫“步摇”。此种首饰本就以女子的步态得名,用在此处,不仅显得杨妃穿戴的华丽,我们更可以想见她摇曳婀娜的身影,如此美态,再配上蓬松乌发、如花容颜,怎不叫人心神荡漾?白居易短短七个字,中国古代名躁一世的美人形象便仿佛栩栩浮在后人目前。 例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哀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崇尚美德严于责已,却早晨进谏晚上就丢官。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佩戴惠草啊他们指责,爱好采集茝兰又来攻击。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我的心情。那些庸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措施。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方与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以彼此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愿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受责骂和耻辱。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我在兰草水边打马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去把我旧服重修。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采集荷花花瓣把下裳织就。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把我的帽子加的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因为)芳香光泽糅一起,(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四望,我要游观四面遥远地方。佩戴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着一阵阵浓郁清香。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离骚》的结构和修辞 陈绍炎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离骚》全文93章,每章四句(按传统说法,一逗为一句。实为一行),其中末章“乱辞”为五句,共三百七十三句。朱熹注“赋也”的13章,注“比也”的12章,注“赋而比也”的11章,注“比而赋也”的57章。视其内容,前32章至“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其身世、经历和从政的遭遇、感受,是为上篇;下篇驰聘幻想,张皇夸饰,上下求索,观乎四荒。自“就重华而陈辞”以下56章,朱熹一概标注“比而赋也”。这是颇具艺术见地的。这就从整体上把握了全篇的结构特点。上篇自述身世遭际,按时间顺序,叙其家世,个人生辰,赐名、修养、志趣、被谗、见疏、培育人才、关爱百姓、不容于时俗、遭嫉于众小。叹“鸷鸟之不辞”,“怨灵修之浩荡”。君王纵然糊涂,“虽体解吾犹未悔”,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下篇写其灵魂的经历,按空间布局:首先是“南征”,“就重华而陈辞”;其次是“上征”,向上天呼告以鸣不平。但那“帝阍”不予理睬,“倚阊阖而望余”。上天不得,投诉无门。继而“求女”,其喻义,或以为寻求美政,或以为寻求同道者、同情者,都无不可。但“哀高丘之无女”。上女无可求,退而求人间的“下女”,超越时空,追寻历史上的“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都达不到目的。中间穿插“灵氛之占”,“巫咸之告”。因为巫咸有过“何所独无芳草”的话,于是再接再厉,“聊浮游而求女”,“邅吾道夫昆仑”,转向西方,“指西海以为期”。在浩浩荡荡的行进中,“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奇梦幻想破灭,又回到严竣的现实中来。这一切纯属虚构,对全篇而言是一种比喻,本体不出现的比喻,是一种象征。所以朱熹标注“比也”。这是诗人灵魂的呼号,是其受谮蒙谗,含冤负屈,自明心志的盟誓。所以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但其行止的叙述,是“敷陈其而直言之”的手法,是“赋也”。合而言之,是“比而赋也”。 这种按空间方位,上下四方布局的结构方式,《招魂》是最好的例子。也许正由于向上天祈求昭鉴的用意;加上楚国巫风盛行,屈原自然受其影响,所以才采取这种按空间布局,多方横向并列的结构方式。这里有一个问题,屈原所祈求、所追求的方向,“上征”以外,只向往南方、西方,而不涉及东方、北方,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是,用当时的话来讲,楚国的位置处于“天下”的西南。在屈原的意识中,这才是他的人文精神的根之所在。 阅读、欣赏、研究文学作品,应着眼在其“义”和“辞”两个方面。关于《离骚》的“义”,学者们说得很多;研究其“辞”,包含语言修辞,表现手法,艺术结构等的,就比较少了。

《离骚》原文译文对照阅读 屈原原文译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 哀民生之多艰。哀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我虽崇尚美德严于责已, 謇朝谇而夕替。却早晨进谏晚上就丢官。 既替余以蕙纕兮,我佩戴惠草啊他们指责, 又申之以揽茝。爱好采集茝兰又来攻击。 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原因竟是

自已太注意修身,我们奸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 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 终不察夫民心。他始终不体察我的心情。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那些庸人妒忌我的丰姿, 谣诼谓余以善淫。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 偭规矩而改错。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

竞周容以为度。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众女,时俗,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发出痛苦无奈的浩叹: 忳郁邑余侘傺兮,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分,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 宁溘死以流亡兮,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 余不忍为此态也。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鸷鸟之不群兮,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 自前世而固然。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离骚教学分析范文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

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由于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差异,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这个艺术世界中,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则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离骚》多在高中低年级开设,加上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安徽的艺术 学习目的: 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 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

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 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缓慢,代表性舞蹈有《傩舞》、《游太阳》、《得胜鼓》等;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表现情感细腻,代表性舞蹈有《双条鼓》、《秧歌灯》、《打对子》等。据统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