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高等教育概论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

?西周大学

?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

?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政治思想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

①★欧洲中世纪大学:

?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

?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

?德国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

②★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并通过“莫里尔法案”。、“增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它标志着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确立。具体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

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学校的职能: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校之所以为高校的根本理由,也是其最古老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

②发展科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获得了越来越独立的地位,发展科学因而也成为高等学校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

③服务社会的职能。

高等学校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职能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等。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高等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一方面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的吸收当地的自愿,促进高校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保障,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服务社会职能是高等学校的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1、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主要观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教育、政治思想品德是其关心的重点。?西方典型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等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主要观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西方近代个人本位论的代表则以卢梭、裴斯塔洛齐、斯宾塞等人为代表。?中国古代的孔子和老子就分别代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和雅典的自由教育也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3、对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正确理解(1)两种价值观都有合理性和片面性(2)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上,不能一边倒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

★如何看待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间的矛盾。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

2)两种价值观是辨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个人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只一味的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的个性。

3)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这种结合,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是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随。

4、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主要特点通才教育的特点: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的特点: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于应用;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5、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

?历史演变中世纪的大学严格说是一种职业教育。其主要通过文、法、神、医四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官吏、法官、牧师、医生。

?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使大学成为从事纯粹学术的教育和研究基地,推动大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确立了大学成为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基本性质。

?美国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的出现,确立了大学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大学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职业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专题二大学精神与理念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大学精神文化有哪些特征,结合实际进行举例说明?

答:

1、文化:广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狭义:精神文化

2、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3、大学精神文化:价值层面: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校训;实践层面:校风、学风、教风等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另一类是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精神文化元素。

大学精神文化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2)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就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二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各样学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3)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4)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自然生成,一种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既文化自觉。

4、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起源于大学理念,是优秀的积极的大学理念的沉淀,而大学理念更多是表达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如果一个时期的大学理念不能推动甚至阻碍了大学的发展,就不能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部分。大学理念有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理念实现其价值,不断随时代发展。

5、精神文化具有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等特征。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

中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凡是合乎自然、人性的就是理性。人的本质就是理性。代表人物:洪堡、纽曼、怀特海等

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

20世纪初到50年代:主要观点:大学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还要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追求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代表人物:范海斯(威斯康星理念)反对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弗莱克斯纳、赫钦斯

3、大学理念多样化格局的时期

国家主义的代表人物:科南特、里科弗

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是第一位,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第一位

工具主义的代表人物:科尔

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大学自身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大学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社会促进大学的发展。这使得现代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体现在: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

专题三高校教师发展

★(一)高校教师发展为何必要?

从职业定位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学术职业性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学术职业具有崇高自由的精神气质;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

所谓教师的发展是指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专业教学人才过程。

高校教师要承担自己的神圣职责、扮演理想教师角色、超越诸种诱惑、防止出现各种偏差,唯一途径是不断修炼、持续提升自我,使自己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高校教师必须获得、拥有不断发展的机遇和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摆脱重复、低效的劳动方式,提高劳动的创造性,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

1、了解高校教师发展的五项基本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重点掌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自助互动型和专家介入型):?按照“是否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为标准,将教学发展模式划分为两类:教师去群体自助互动型教学发展模式和专家介入型教学发展模式。

?自助互动型:同一个学科、专业范围内,或同一个学院、系内部,老教师通过听课等方式,或借助“导师制”之类的“传、帮、带”方式,发展新教师、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和关注学生。?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情高涨的专业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三)高校教师发展的阻力及其超越

存在问题:学术失范—学术目标庸俗化,学术行为失范,学术贿赂,学术腐败;学术漂移—重科研、轻教学,重政治权力、轻学术权力;低效教学;职业倦怠。超越:见(一)。

专题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

★★★(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1、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程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包括情感、意志、技能的体系。课程目前分为较大的两个派别:一是把课程理解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定义,也是最普通、最传统高、最一般的课程含义。二是把把课程理解为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这是西方较为流行的与有影响力的课程定义。

★美国课程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认为有五种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层次运作:①理念课程②正式课程③知觉课程④运作课程⑤经验课程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大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专业性,②前沿性,③注重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2、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任何时期的课程理论总是受到当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潮的影响,宏观的教育理论总会在高校课程领域中的得到折射和体现。历史上出现的众多课程流派,包括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永恒注意、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社会改造主义等都对高校课程的设置和改革产生影响。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概念: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组织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表现形式)

了解高校课程编制的主体构成及其作用:专家学者、专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是核心成员,学生、家长和相关部门是参与者和征询者。

正确分析我国高校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高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法(单门课程编制、培养方案编制、学院层面课程编制);P162-165

★1、了解人类教学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关键阶段:

?古代:孔子、孟子、荀子、朱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奴隶社会的“痒、序、校”;西方,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出现小学,前3世纪出现希腊文法学校。私学从孔子和普罗泰戈拉(古希腊)就兴起。

?17世纪以前,教学组织形式均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1632年,捷克的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中国的班级教学制是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开始,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开始普及。

?现在有班级授课,习明纳,个别教学法、实验教学、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组织形式。

★2、正确理解教学的内涵,掌握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

?高校教学是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传播高深专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学本质的专业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和教学要素的复杂性。

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掌握“迪克和凯里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

★1、什么是教学设计?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他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和观点,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任务,并分析评价其结果,是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监控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分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明确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对象分析---明确学生是什么状态,目的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生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般特征分析—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分析,学习习惯方式,初始能力分析,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认识与态度。

3.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确认学到什么程度,四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4.教学策略的设计---用什么方法教学,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实验法演示法等最具创造性灵活性大。依据设计者不同而不同。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何选择和利用,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等。

6.教学评价的设计---实施的结果如何,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基本程序: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阐明;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

★3、“迪克和凯里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①确定教学目标;②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行为起点;③编写教学具体目标;④设计参照试题;⑤开发教学策略;⑥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⑦设计

练为主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讲授法,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其具体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保证科学性/要理论联系实际。?研讨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独立获取知识并培养智能的方法。优点: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活动能力,开阔思路。具体要求:选择好讨论课题/设计好讨论课结构/灵活引导与控制/注意讨论成员组合与环境。?实验法,在教学条件的运用下教师指导学生的特设条件下,利用仪器设备,是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

★共性和特质:1.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教育学的辩证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2.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习者的积极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把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同意在教学过程中。3.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为教学方法注入活力,提高学习效率。4.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的目的和任务②应依据教学的内容的特点③依学生实际情况④依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条件⑤依各种教学方法运用范围和使用条件⑥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①师生共同控制知识传递。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控制教学过程,只有当两者和谐一致时,才能互相促进,达到最优的传递效果。②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种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步增加。课堂讲授大幅下降,而课堂讨论,答疑练习和实验增加。老师的角色要改变,从传播者向引导者改变。③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必然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要素。

★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都将遵循精英、大众、普及这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现的不仅仅是量的差异,而且还有质的差异。?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诸多必须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2、?遇到的问题:经费问题;高等教育结构问题;教育质量问题;就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录取政策;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体

答: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这一飞跃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1、欧洲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资的比例,增加非政府(市场、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强化高等教育与私有经济部门的联系,加强大学与工商界的关系;

?加强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的角色。

★2、美国:赠地学院;社区学院;1944年,罗斯福政府《军人权利法案》。

3、英国《罗宾斯报告》1963年颁布,“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英国的“高等教育二元制”改革(P262);一元制下的多元模式《继续和高等教育法》

4、德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高等教育规模进入大扩张时期:综合高等学校试验;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应用性、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5、高等教育市场化: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本质就是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以及适当调整政府、市场以及高校之间的关系。

6、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的办法,将招生计划分为国家计划招生(后改为国家任务)、用人单位委托培养招生和自费培养招生三部分。

?1985年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措施,内容涉及委托培养问题,招收自费生问题,定向培养制度,保送生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的改革等。

?1992年,基本上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招生计划相结合的“双轨制”并存的招生计划体制。

?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全部实现“并轨”。所谓并轨,就是取消计划内招收公费上学和计划外招收自费上学录取分数不同的两种体制,实行同一分数线录取,改变上大学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

?招生制度由国家“统包”经“双轨”到“并轨”的改革,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要求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阶段(1978一1984年):对毕业生采取。统包统配的政策,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指令性分配模式。

?第二阶段(1985一1989年):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

?第三阶段(1989一1993年):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第四阶段(1993一2001年):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改革。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三大模式:集权模式:法国、苏联、中国;分权模式:美国;并重模式:日本、英国、德国。

★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我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方面从法律上规定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一方面进一步确立了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责任和作用。

★高校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重视规划和计划:以办学目标为指导,协调处理好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更好的实现办学目标。兼顾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整体性原则: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性事务和非学术性事务的关系。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效益应以实现办学目标的程度来衡量。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办学成本和节约意识,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学,教学内容是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通儒院开创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美国学者,马丁·罗特的量化标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比例小于15%,就认为该国家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比例在15%至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比例大于50%,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985工程:1998年5月,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它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他测算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

★演示法始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案例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首创

★教师的教育情意: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育自我。

★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即高等学校兼有“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组织属性。

★15%以下,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属大众化;在50%以上,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十九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素质教育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诸如哲学家、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诸如工程师、教师、医生、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等。

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订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一般分为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附录部分。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编写教材要遵循3点原则: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观点与材料相一致的原则;“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

★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是教与学的一种统一。

★教学原则: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单一、零散的原则,并不全面,直到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自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校教育过程的发展性表现在: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作示范,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的一种方法。始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于1918年首创的。

★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程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

★考核的作用:主要是了解教学情况。

★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命题内容要全面;考查、考试次数不宜过多;评分应当有分量。

★教师可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与形式:激励法(包括,经济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组织激励);计量法。

★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智力发展理论。

★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教师的2层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教师的角色: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

★教师的教育情意: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教师职业专门化应具备以下条件:1.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我国教师享有6种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我们高校教师资格应具有4个方面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2)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4)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上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

★高校发展的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英国的斯宾塞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提出38条教学原则。

★美国现代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兴趣”和“主动”几条原则。强调知行合一。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及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体系。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强化原则。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罗素强调民主。

★我国五部教育相关法律: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5年《学位条例》;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最大)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

(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决策。

(3)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1) 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益,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1.科技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2.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内容。

3.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其中研究生教育层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4.在当代社会,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促进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5.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

6.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学校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相呼应。

(1)他们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是:1.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3.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他们是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他们通过知识的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1)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4)学科发展的基础。

(5)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6)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其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08、教育方针的定义: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09、教育目标的定义、特征和意义(或作用):

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特殊性。它的意义在于:

1.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即导向作用。

2.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即调控作用。

3.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即评价和激励作用。

10、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 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反映政治和经济的需求,反映占统制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其次,还必须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

2. 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人需要在社会中发展自己。其次,高等教育对象是活动着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因此,高等教育应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定自己的目的,也应该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定自己的目的。它通过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3. 制定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第一,是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即要求德才兼备。第三,是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即要求完满人格。第四,是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11、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12、课程目标的定义: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13、高等学校课程的三大特征:

1.专业性:高等教育要把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要依据发展专门职业的要求,或发展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的要求,开设专门化的课程。

2.探究性:高等学校课程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指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

3.前沿性:高等学校课程应该把大学生引向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发展专门职业或创造新的文化、新的科学。

14、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具有3方面特点:

(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发现的实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们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有所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2)双向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15、高等学校的8条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高等教育教学原则的特点:科学术、实践性。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具体为: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任选两条原则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发展。即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教师激励为手段,精心设计和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的规律。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完全的知识,只有坚持合理的理论教学为主,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直观性教学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的感知阶段,必须进一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加以运用。直观法作为一种手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明确直观的目的、要求,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赫进一步完善得以推广。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成为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按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体现因材施教。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1)备教材: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同时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补充。

(2)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3)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其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其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其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其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5)身心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1.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2.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3.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4.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5.他们面对的压力也很大。

6.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1)定义: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

(2)表现形式可从三方面理解:

从社会学意义上: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从心理学意义上: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从伦理学意义上: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履行自身道德和义务的关系。

1. 认识和理解学生。

2. 树立威信。

3.让学生积极参与。

(1)素质教育的概念:狭义指人品、为人;广义指对人的德、识、才、学、身心综合评价和要求。所谓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2)素质教育的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A.教育发展潮流的引领:四个著名文献:1972年《学会生存》,1979年《学无止境》,1989年《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B.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得职位的变动和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可迁移性、可再就业性就更加突出了。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有了新的要求。

(4)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的含义包括:A.所有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B.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5)素质教育内容包括:A.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生理素质;B.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即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C.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如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动。

(6)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科学与人文(两翼)。

(8)素质教育的难点是:发展情感。

26、如何理解“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才,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价值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社会本位价值观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这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片面性和局限性。①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②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与个人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是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条件下做出积极的动态的调整。

27、教育大众化的成因:

1)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其必要条件。2) 社会民主化浪潮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要求。3) 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对动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4)随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精神享受的需要。

28、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然要与有限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产生矛盾。这在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中表现非常突出。另一种是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个人经济的支付能力的矛盾。解决方法:利用收费低廉的短期高等教育吸引经济能力不足的学生。健全各种学生资助制度。

29、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和原因:

活动方式能力方式文化方式过程方式。原因如下: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提高质量的实际需要。是一些国际性组织积极推动的有效成果。

30、高等教育多样化方式和原因

方式:培养目标,教育对象,培养方式,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经费来源和社会职能多样化。

原因: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多样化,成本补偿制度的广泛实施。

★高等教育综合化表现: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综合化

★高等教育私营化原因:通过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一些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新自由主义路线。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述题补充★★

★★★补1:有人说,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对课堂教学不应该那么讲究,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不同意,那么你认为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大学同中小学,都要讲究。大学教学环境让老师管学生少了,但是对课堂教学一样必须要讲究。

?上好一堂课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或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简答题)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述清晰⑤气氛活跃五条标准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①目标明确教师首先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什么内容和方法,才能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②内容正确一方面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的教学技能或行为是符合规范的,应是起示范作用的。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也是正确的,如不正确,教师应及时纠正。

③方法得当尽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教师应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力求最佳效果。

④表述清晰大方面指教师的整堂课安排有条不紊、秩序分明、一环套一环,小方面指教师语音响亮、语速适当,版书规范,教态大方

⑤气氛活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补2:青年教师参加赛课,一堂课下来各种方法运用的都很好,最后他在黑板上做了板书,但字迹却很一般,有的老师说“如果不写这几个字,这堂课就更好了。”请你谈谈教师是应该对照评课标准来上课,还是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策略?

①上好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活跃。五条标准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②课堂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规范着课堂教学的运作。教学过程中的艺术也是要注重的,板书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应当符合审美需求。

③以上两点是辩证的统一。课件不能完全取代板书作用,单纯使用事先编好的课件,只能提供预设性的内容。对于实际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如板书灵活方便。所以,围绕着教学目标,板书水平应该跟上,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成功。

★★★补3: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化五次职业,这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们可迁移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实践探索。(2)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素质教育的概念: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不是片面、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但也不能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来。②素质教育的定位: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③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难点是发展情感。从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补4:小题。教育法内容

★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

★★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长善救失是指,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教师要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学生顺从;在开导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启发,但要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思考。

“文以载道”: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说明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寓理想性于教学中。

答: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但它不具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环节,因此,不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方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启发式教育):悱:学生想说心里话,表达不出来;发:教师指导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答: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部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由社会领域及一定职业层次所决定。

三者的关系是:教育目标最大,其次是教育目的,最后是培养目标。目标是教育政策的部概括,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培养全面和谐的人,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或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有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作用。

人类个体从出生那天起,处在非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习,为独立教育中小学(不独立教育)高校(再独立教育),实现了人类认识的回归。在高校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传习性递减;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课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就一堂课而言是新授,其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攻固、布景课外作业。一般都比较注意时限,最佳听课时间上课后的第6分种至第20分钟。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其表现形式为:

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和情感关系)

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是:

①仁道性:师生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利。

②民主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人格是平等的。

③合作性:师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

④教育性:师生关系服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途径:认识和理解学生、树立威信、让学生积极参与

①研究教育对象②研究教学内容③研究教学方法

1)高校的职能,分别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是应历史变化的需要而依次产生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取代,而是发展并存,也就是说前职能并未因后一项职能的出现而消失,但也没有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自我改变,顺应历史。

2)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高级人才的保证,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任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3)在大众化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各自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转化而联系了起来,从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从表面上看,三项职能似乎可以共同存在于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的统一协调起来,甚至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可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丰富,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活动的日益复杂、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地共存于一所高等学校内部。在此状况下,三项职能校际间的分工和合作就显得明确和必要,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选择或侧重适当的职能活动,使得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在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而不是在单一的高校中得以协调共存。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实现三种职能的圆满完成。

理性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洪堡、纽曼、怀特海。

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

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古希腊,最初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知识和智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宗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他们的主张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不求功利和不求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和思辩性的问题。

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其承认人具有理性,但认为理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他是一种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实际效果,主张用实际效果评价一切和检验一切的思想观念。

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大学理念,是在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理念。二者之区别在于大学是以追求真理的自由教育为基点,还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这也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久的命题。具有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倾向的中国传统大学理念,侧重从事科学研究、传授高深学问;而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英国传统大学理念,则以探索普遍学问、注重人才培养为宗旨。在中英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大学理念的精髓一直得以继承和延续。

答: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 1.学术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学术职业以知识为材料,以教学和科研为手段所作出的努力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依据,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关键支撑。2.学术职业具有崇尚自由的精神气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以追求真理为主旨,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人类的进步和人的完善发展,自由探索真理为主旨。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高校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比常人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大的权力,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点是关注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效,关注高校教师在其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职业发展道路:

三方面内容: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宽广的跨学科知识;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能够将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师德的提升,除了学术道德素养还要具有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创新精神。(2)高校教师发展涉及以下五大彼此独立但又有交叉重叠的纬度:专业发展,重在提高专门技能,促进学科研究水平;教学发展,改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组织发展,强化教师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参与度,提高高校管理绩效;个人发展,改变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态度;职业发展,促使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

答:1、价值迷失:要是指学术生活的价值基础及制度安排的权重分配发生了偏移、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2.学术失范表现在:学术目标的庸俗化倾向,学术行为示范,学术贿赂,学术腐败。3,资源约束: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得不断扩大,学术人才不断急增,高校资源出现短缺的现象。

首先: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以防治“学术违法”以防治“学风败坏”。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平等的对话与批评。最后,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学术机制和评价体系要比单纯的道德、自觉加强学术传承和积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不同领域、不同高校的资源得到共享。

1)通识教育,广义: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狭义: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专业教育: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

2)要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承担的功能入手。大学通识教育承担着3重使命:1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2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3作为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三重使命反应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第一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为并列概念;第二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第三重使命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3)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和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科技分支细微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教育应当扩大学生知识面,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

答: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认识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认识心理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表现感知、观察、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等智力的发展水平上,思维能起着核心作用,实践经验的不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容易产生片面性,抽象思维能力还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最佳时期,二,自我意识发展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呈现出明显增强的态度,一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大学生社会意识的社会化,社会化心理具有有一定的代表性时,进行适时的引导或疏导。三、个性心理发展基本稳定,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力、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意识倾向和心里特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逐渐稳定成型、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大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这一阶段由于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压力,加强个性心理的调节作用、预防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产生。

高校学生的社会特点:一、思想敏锐,大学生比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对社会变化和时代精神的感受更为敏锐,这一特点,与其成才目标和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关系、大学生虽然思想极具敏锐,但社会体验不足,在社会极具变革背景下总体上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迷失方向,这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二,注重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接受社会教育、体验社会生活作为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三,群体互动,大学生,群体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动,形成比较统一的群体行为,总是在思想上互相认同,在活动上互相模仿,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产生一定规模的群体行为。四、结构复杂,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特点,

应该这样根据这些特点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一适应性发展与教育,适应失败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生活适应,学会生活自理和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适时开展大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和自我教育,增强他们独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生面临的第二个发展任务就是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掌握方法,知晓专业,就成为入学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发展任务就是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发展自立的人际关系摆脱对人的依赖,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多地承担发展亲密关系的任务,学校重视和引导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将有利于他们克服孤单感,正确处理恋爱和事业的关系。二调节性的发展和教育、调节性是自我意识对思想行为的能动作用,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部分构成,涉及情绪控制力,挫折承受力等方面,调节能力的大小和效果的好坏,对于大学生是否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能否自我激励保持乐观的心态,克服冲动情绪,学习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保持希望和奋发进取,在遭受挫折时自我反思保持平和的心态,克服失败情绪,从新树立必胜信心。三,自主性发展和教育,自主性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发展,自主性发展的好,学生的独立性较强,能够减少对他人的依赖,能够独立决策并付之于实施。自主性对于自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独立与包容,自我时间管理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一、危机管理是指高校管理者根据学校危机管理和政策和程序,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的策略应对过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招生数量连年增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再者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信息不对称性和事态发展不确定性,会对学校乃至公共安全构成底严重影响。因此,对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势在必行。二、如何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第一梳理生命安全踏高于一切原则。第二迅速快捷原则。第三明瓣是非原则。第四、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可采取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加强危机管理指导,完善危机管理体制,重在预防。第(二)、健全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形成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第(三)、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相关人员的危机发现与干预能力提高学校危机和信息预警能力,及时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难关。

高等教育学概论

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1.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①西周大学②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 ③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政治思想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的大学建立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中世纪大学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律院校);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综合性大学,有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 ①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②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 ③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④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⑤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 ④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3.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 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 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价值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必须履行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其最古老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获得了越来越独立的地位,发展科学因而也成为高等学校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职能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等。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高等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范围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 1. diachronic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also known a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tud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up to the present. 2. arbitrariness Language is arbitrary for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semblance to their meaning. The link between the linguistic signs and their meanings is a matter of convention, and conventions differ radically across languages. 3. langue According to Saussure,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s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It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generalized rules of the language that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seem to abide by. 4. competence 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abstract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According to him, anyone who knows a language has internalized a set of rules about the sequences permitted in his language. This internalized set of rules is termed as a person's competence. 5. morpheme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meaning is traditionally called morpheme. The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unit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and content, a unit which can not be divided without destroying or drastically altering the meaning. 6. Morphology Morphology studies morphemes and their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way they combine in word formation. So it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7. Semantic triangle According to Ogden and Richard's semantic triangle, there i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or between the symbol ( the linguistic elements, the word, the sentence) and referent ( the object in the world of experience). The link is via thought or reference, the concepts of our minds. 8. Lingua franca Lingua franca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a language that serves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speakers. 9. componential analysis Componential analysis is a way to analyze lexical meaning, and it defines the meaning of a lexical element in terms of semantic components. 10.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was proposed by Paul Grice, under which there are four maxims: the maxim of quantity, the maxim of quality, the maxim of relation and the

语言学期末考试

1. 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time is generally termed as _____linguistics. D A. applied B. diachronic C. comparative D. synchronic 2. The sentence that has a NP and a VP can be shown in a __C__ formula "S→NP VP". A. hierarchical B. linear C. tree diagram D. vertical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ounds is a voiceless bilabial stop? A A. [p] B.[m] C.[b] D.[t] 4. The words ―make‖ and ―bus‖ are called _____D____because they can occur unattached. A. derivational morphemes B .inflectional morphemes C. bound morphemes D. free morphemes 5. The pair of words ―lend‖ and ―borrow‖ are____B______. A. gradable antonymy B. relational (converse) antonymy C. synonyms D. co-hyponyms 6.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of the word ―man‖ can be expressed as ____C___. A.+animate,+human,+male,-adult; B.+animate,+human,-male,-adult; C.+animate,+human,+male,+adult D.—animate,+human,-male,-adult 7. What kind of function does the sentence ―How do you do?‖ have? B A. Directive B. Phatic C. Informative D. Evocative 8.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can be classified as_______A____. A. lexical words B. grammatical words C. function words D. form words 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behaviorist view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______A_. A.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on B.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species-specific property of human beings C. Children are born with an innat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D. Humans are equipped with the neural prerequisites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10.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meaning of language in context is called __C? A. morphology B. sociolinguistics C. pragmatics D. psycholinguistics 11、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最新语言学试卷1-8汇总(考试)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把下列术语翻译成中文 1.duality of structure _________结构的二元性_______________ 2.General Linguistics ________普通语言学________________ 3.voiceless consonant _________清辅音_______________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8697349.html,plementary distribution ________互补分布________________ 5.free morpheme ________自由词素________________ 6.immediate constituent ________直接成份________________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8697349.html,ponential Analysis ________成份分析________________ 8.American Structuralism ________美国结构主义________________ 9.zero morph _________零语子_______________ 10.structural ambiguity _________结构歧义_______________ 11.productivity _________多产性______________ 12.linguistic competence __________语言能力______________ 13.manner of articulation _________发音方法_______________ 14.intonation language _________语调语言_______________ 15.allophone __________音位变体______________ 16.inflectional morpheme _________曲折语素_______________ 17.phrase marker __________短语标记______________ 18.denotation __________指示______________ 19.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__________系统功能语法______________ 20.bound morpheme __________粘着语素______________ 21.cultural transmission __________文化传播______________ 22.Descriptive Linguistics __________描写语言学______________ 23.derivational morpheme ___________派生词素_____________ 24.consonant ___________辅音_____________ 25.tone language ___________声调语言_____________ 26.empty morph ___________虚语子_____________ 27.syntax ___________语法_____________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8697349.html,plementary antonym ___________互补反义词_____________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1.( 单选题 ) 下列关于“语言”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本题 2.0 分) A、语言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 B、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征 D、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可以任意改变 2.( 单选题 ) 下列元音音素都是后元音的一组是 ( B)(本题 2.0 分) A、[u, ε] B、[α, Λ] C、[α,y] D、[o, a] 3.( 单选题 ) 下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 ( B)(本题 2.0 分) A、[k, 1] B、[p, k] C、[p, n] D、[t, v] 4.( 单选题 ) 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 A)(本题 2.0 分) A、音位 B、音素 C、音节 D、音渡 5.( 单选题 ) 汉语普通话中的“我”和助词“的”单念时发音分别为[uo]和[te],而在实际语流中 ,“我的”发音是 [uo de],这是语流音变中的( A)(本题 2.0 分) A、顺同化现象 B、逆同化现象 C、弱化现象 D、异化现象 6.( 单选题 ) 语音的本质属性是 (C )(本题 2.0 分) A、物理属性 B、生理属性 C、社会属性 D、心理属性 7. ( 单选题) 英语“ students”中的“ -s”是 ( C)(本题 2.0 分)

A、虚词语素 B、词根语素 C、构形语素 D、构词语素 8. ( 单选题) 从词的构造方式看, 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词的是( D)(本题 2.0 分) A、木头 B、念头 C、苦头 D、山头 9.( 单选题 ) 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标准是 (A )(本题 2.0 分) A、分布标准 B、意义标准 C、形态标准 D、逻辑标准 10.( 单选题 ) 下面词组中 ,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同的一组是( D)(本题 2.0 分) A、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我们大家/首都北京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语言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说法只有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B.语言就是说话,说话就是语言。 C.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D.语言具有地方色彩,说明语言不具有社会性。 2.下列说法只有是错误的。 A.汉语的声调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 B.语言中的轻重音是由音重变化形成的。 C.音位具有区别词形的作用。 I).音素具有区别词形的作用。 3.下列说法只有是正确的。 A.“老”可以同“新、旧、少、嫩”等构成反义词。 B.“大”和“小”是绝对对立的反义词。 C.“红”与“黑”这对反义词具有非此即彼的关系。 D.反义词“冷”和“热”具有相对性。 4.下列说法只有____正确。 A.意译词如“激光”、“电话”都是借词。 B.仿译词如“机关枪”、“铁路”都是借词。 C.“尼姑”、“和尚”、“玻璃”是借词。 D.“爱神”、“北极熊”、“超人”都是借词。 5.下列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缩小。 A.“meat”原指菜肴,现在指荤菜。 B.“走”本义是跑,现在指步行。 C.“江”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D.“book”原指一种树木,今指成本的著作。 1.C 2.D 3.D 4.C 5.A 3.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B.不同的阶级使用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语言具有阶级性 C.人类多种多样的语言说明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 D.语言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 4.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I).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ji【j头沿吉中 5.单纯阋就是由一个( )构成的词。 A.词根 B.词干 【!.词缀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最初的语言学是是为了给遗留下来的政治、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古典文献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这时候的语言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1)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 n] 、[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 (2)线条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在时间上呈线性排列。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按时间顺序出现,形成延续的线性序列,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说出两个符号。如:“庄”的语音形式就是由zh-u-a-ng四个音素依次出现而形成的。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是指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可以前后连接起来的横向关系。 (2)聚合关系是指同一结构内相同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纵向关系。即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 (3)不仅各级语言符号处在这两种根本的关系之中,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同

样也处于这两种关系之中。 4、语音四要素 (1)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人的发音体是声带)的振动频率。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声调和语调。 (2)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对于语音而言,就是由发音时用力的大小决定的。音强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语调、轻重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长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长短音、轻音。如英语中的pool[pu:l](水池)与pull[pul](拖、拉)。 (4)音质: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质的不同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有关。 5、音位、语流音变、音位变体 (1)一种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针对某种语言而言的。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单位。 (2)确立音位的原则 ①对立原则: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并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归纳为不同的音位。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p][p‘][t][t‘]几个音素是对立关系确立的不同的音位; ②互补原则:处于互补关系的音素不能起到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例如:英语中的[p]和[p‘],汉语中的[a][A][ɑ]等 ③相似原则:但并不是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素都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还要考虑语音相似原则:例如:在普通话中,[t]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末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英语语言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英语语言学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I.Directions: Read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arefully. Decide which one of the four choic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and put the letter A, B, C or D in the brackets. (2%X10=20%) 1. Saussure’s distinction and Chomsky’s are very similar, but they differ in that ____________. A. Saussure took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B. Saussure took a psych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C. Saussure took a pragmatic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semantic point of view D. Saussure took a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2.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____________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A. unnatural B. artificial C. superficial D. arbitrary 3. We are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_______________. A. an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ar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B. therefore, we needn’t learn the details of our mother tongue C. but the details of language have to be learnt. D. and the details are acquired by instinct 4. A(n)________ is a phonological unit of distinctive value. It is a collection of distinctive phonetic features. A. phone B. allophone C. phoneme D. sound 5. The morpheme –ed in the word “worked” is a(n) __________ morpheme. A. derivational B. inflectional C. free D. word-forming 6. WH-movement is __________ in English which changes a sentence from affirmative to interrogative. A. obligatory B. optional C. selectional D. arbitrary 7. Naming theory, one of the oldest notions concerning meaning, was proposed by _________. A. Grice B. Plato C. Saussure D. Ogden and Richards 8. “John married a blond heiress.”__________ “John married a blond.” A. is synonymous with B. is inconsistent with C. entails D. presupposes 9. In semantic analysis of a sentence, the basic unit is called _______, which is the abstrac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A. utterance B. reference C. predication D. morpheme 10. In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___________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A. a perlocutionary act B. a locutionary act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期末考试复习专用笔记(老师画的重点-自己整理的)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Why study language? 1. Language is very essential to human beings. 2. In language there are many things we should know. 3.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we need to study language scientifically. 1.2 What is language? 1.3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can be called design features which can distinguish human language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1.3.1 Arbitrariness 1.3.2 Duality 1.3.3 Creativity Creativity means that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Recursiveness refers to the rule which can be applied repeatedly without any definite limit. The recursive nature of languag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endless sentences. 1.3.4 Displacement 1.4 Origin of language

高等教育学考研 高等教育学概论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高等教育学考研高等教育学概论章节题库 第5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选择题 1.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属于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是()。 A.法国 B.俄罗斯 C.美国 D.英国 【答案】C 【解析】高等教育管理的中央集权制的类型,以前苏联及东欧各国、西方的法国及东亚朝鲜最为代表。高等教育管理的地方分权制,是以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 2.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和领导应通过立法、经费调配等手段进行间接控制,其主要目的是()。 A.增强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 B.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C.形成新的教育教学体制 D.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 【答案】D 【解析】政府强调和大学管理的分离,要求大学进行自我管理,政府只是通过立法、经

费调配等方式,对大学进行间接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让大学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脱离,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 3.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 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美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权力分散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的管理权,只是作为一个一般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各州政府下辖的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是各州公立高等教育的权力决策机构。因此,该题选B。 4.1989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 A.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并存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答案】D 【解析】1989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教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因此,答案为D。

《语言学概论》期末B卷 答案解析

丽水学院 —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答案(B卷)课程语言学概论使用班级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空格,每空格1分,共14分) 1.在中国,早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汉字的字义、字音、字形进行的,产生了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三个分支,统称为“小学”。 2.被尊称为“19世纪的亚里土多德”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预设的概念,他的理论被公认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 3.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圆唇与否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4.语言的变异可以分为地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功能变异等3类。 5.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道德哲学家奥斯汀,他认为,语句有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两层意义。 二、判断是非题:对的写“√”,错的写“×”(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肺是人类发音的动力站,声带是发音体。 (×)3.元音发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辅音发音时,声带一定要振动。(√)4.超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或“非音质音位”。 (×)5.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b]和[p]是两个音位。 (√)6.福建“沙县县”简称为“沙县”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机制。

(×)7.词序和虚词是俄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8.语法手段中的“零形式”也表示语法意义。 (√)9.就其实质而言,语法规则表现的就是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10.湖南江永的“女书”体现了语言的性别变异。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②)1.语言符号的符号是: ①声音②文字③它所代表的事物④发音器官(④)2.我国青海五屯话是一种: ①皮钦语②洋泾浜③新美拉尼西亚语④克里奥尔语(③)3.合作原则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①奥斯汀②利奇③格赖斯④莫里斯(④)4.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①异根式②重音③词缀④内部屈折(③)5.关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正确的描述是: ①元音发音时间短暂,辅音发音时间较长。 ②辅音发音响亮,元音发音不响亮。 ③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 ④发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均衡紧张。 (④)6.俄语、汉语、日语3种语言所属的语法结构类型按次序是:①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②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 ③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④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③)7.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 ①阳光的温暖②马上开始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1. (单选题) 下 列关于“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本题2.0 分) A 、语言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B 、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C 、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征D 、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可以任意改变 2. (单选题) 下 卜列兀音音素都是后兀音的一组是(B)本题2.0分) A 、[u, £] B 、 [a , A ] C 、 [a ,y] D 、[o, a] 3. (单选题) 下 F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B)(本题2.0分) A 、[k, 1] B 、[p, k] C 、[p, n] D 、[t, v] 4. (单选题)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本题2.0分) A 、音位 B 、 曰素 C 、 音节 D 、 音渡 5.(单选题)汉语普通话中的“我”和助词“的”单念时发音分别 为[uo]和[te],而在实际语流中,“我的”发音是[uo de],这是语流音变中的(A)本题2.0分) A 、顺同化现象 B 、 逆同化现象 C 、 弱化现象 D 、 异化现象 6.(单选题)语音的本质属性是(C )本题2.0分) A 、物理属性 B 、 生理属性 C 、 社会属性 D 、 心理属性 7.(单选题)英语“students”中的“-s”是(C)本题2.0分)

A 、虚词语素 B 、 词根语素 C 、 构形语素 D 、 构词语素 8.(单选题)从词的构造方式看,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词的是(D)本题2.0分) A 、木头 B 、 念头 C 、 苦头 D 、 山头 9.(单选题)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标准是(A )(本题2.0分) A 、分布标准 B 、 意义标准 C 、 形态标准 D 、 逻辑标准 10.(单选题)下面词组中,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冋的一组是(D)本题2.0分) A 、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 、我们大家/首都北京 C、铁路民航/工人农民 D、贯彻执行/讨论研究

语言学名词解释

自己整理的,供参考。↖(^ω^)↗↖(^ω^)↗↖(^ω^)↗↖(^ω^)↗↖(^ω^)↗↖(^ω^)↗1Duality(二元性): each human language is organized into two basic seystems: a system of sounds and a system of meaning. This is called the duality of language. 2.connotative meaning(内涵意义): the additional meanings that a word or a phrase has beyond its central meaning. 3. minimal pair(最小对立体): When two different forms are identical in every way except for one sound segment that occurs in the same place in the strings, the two words are called minimal pairs. 4. Affix(词缀): the collective term for the type of formative that can be used only when added to another morpheme (the root or stem).(词缀是一个构词成分的集合,它们只能附加于另一个语素词根或词干上.) 5. 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society. 6. lingua franca(通用语)the general term for a language that serves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speakers. 7.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studies how humans learn 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linguistic behavoir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producing and understanding language. 8. diachronic linguistics(历时语言学):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 language is a diachronic study. 9. immi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直接成分分析)is the technique of breaking up sentences into word groups by making successive binary cuttings until the level of single words is reached.(when constituents(i.e. Structural units) are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successive unraveling of a sentence, they are known as its immidiate constituents.) 10. Euphemism(委婉语):a word or phrase that replaces a taboo word or is used to avoid reference to certain acts or subjects,e.g. powder room for toilet. 11. Taboo(禁忌语):words that are offensive or embarrassing, considered inappropriate for “polite society”, thus to be avoided in conversation. 12. structural linguistics(结构语言学)it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grammatical categories, should be definede not in terms of meaning, but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a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each language should be focused on description. 13. Semantic triangle(语义三角) One best know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is view is the Semantic Triangle . Thought or Reference( concept) Symbol Referent (Linguistic elements) ( object in the world) 14. Morphology(形态学)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15. Presupposition(预设)refers to the conditions that must be met in order for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a sentence to be regarded as acceptable. 16. Overgeneralization(过分概括)the process of exte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a rule to items that are excluded from it in the language norm. 17. Fossilization(僵化现象)It is a process occurring from time to time in which incorrect linguistic features become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ay a person speaks or writes a languag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