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16辛弃疾词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16辛弃疾词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16辛弃疾词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16辛弃疾词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

“有望”的误用

“10日起,随着沿海槽东移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气温又将上升,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持续高温日……”这是2012年7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一则消息中的一句话,其中“有望”一词值得商榷。

有望,意思是有希望,即希望达到某种状况,或者盼望实现某种愿望。所以,“有望”的事,总是符合人们意愿的。例如:

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又一个丰收年。

最近他的竞技状态良好,这次比赛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持续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不利,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希望、不愿意过持续高温的日子。所以,“有望”迎来持续高温的说法不当。这个“有望”宜改为“有可能”。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屠林明

走近作者

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续上表)

品辛弃疾流传至今的词作共计620多首,数量居宋词之冠。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相关知识

词韵

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

识记字音

蓦.然(mò) 阑珊

..(lán shān) 旌.旗(jīnɡ)

锦襜.突骑.(chān jì) 娖.(chuò)

“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三条横线,像空中浮游的云气。本义为云气,引申为气候,又引申为人的气势、气质。

“气”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气”组成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如“氛”“氢”“氟”“氤”“氲”等。

青玉案·元夕

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2)“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夜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节的热闹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1)从视角角度写元宵夜的灯光和烟火。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花千树”比喻满城灯火,用“星如雨”比喻满天烟火。“千树”“如雨”都带有夸张的色彩,写出了

烟火和灯光之多。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这句主要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了观众很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车,男男女女的衣服都熏了香,怀里揣着香袋,过路的人多了,满路盈香。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3)这句主要从听觉、视觉角度写的。“玉壶光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玉壶”来比喻地上旋转的烟花。这句描写箫鼓声声,动人心弦,彩灯飞转,令人眼花缭乱,整个夜晚都是“鱼龙舞”,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2.【鉴赏诗词的意境】(1)在下阕中诗人用“蛾儿”“雪柳”等描写元宵佳节哪种女子?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千百度的寻找和望眼欲穿的等待后终于找到了“那人”,不难看出诗人对此人倾注的无限深情,那么“那人”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1)盛妆的贵族女子,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写她们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身份的高贵。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2)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3.【鉴赏诗词的技巧】(1)“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这两句都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当时妇女头上所戴的装饰品,这里用来指代元宵之夜上街游玩的贵族女子。“暗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上阕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阕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

答案: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国维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鹧鸪天

阅读《鹧鸪天》,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意境】请分析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2.【鉴赏诗词的语言】赏析词中“拥”字和“飞”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拥”字写出作者年轻时率部征战疆场的英姿和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飞”字写出义军回击敌人的力度和战斗的激烈。

3.【鉴赏诗词的意境】请分析词的下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下阕刻画了一个晚年失意的末路英雄的形象。少年英雄年岁已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用上万字的“平戎策”向人换“种树书”。

4.【鉴赏诗词的语言】下阕着一“叹”字引领,请结合诗句简析“叹”的内涵。

答案:“白髭须”言岁月已逝而壮志未酬;“春风不染”言语中透露出诗人无可奈何却又心有不甘的感叹;“却将”一句以典型的形象突出现实对理想的嘲弄,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沉痛之感。光阴流逝的春愁、无人理解、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士愁。

5.【鉴赏诗词的情感】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和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岁月虚度,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

6.【鉴赏诗词的技巧】试鉴赏本词所运用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上下阕今昔对照,用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对比今天年老失意,不被重用,朝廷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抱负的悲哀。一“追”一“叹”,悲壮对照。上阕激昂着对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的将士的赞美,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下阕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不甘心年老,对志不得伸的处境充满悲叹。上阕雄壮,气盖万夫;下阕悲凉,心伤透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答案: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是为了表达词人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情感。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鉴赏诗词的语言】“中间多少行人泪”中“行人泪”的意蕴深广,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行人泪”指逃难民众的泪水。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行人泪”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3.【鉴赏诗词的情感】“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中“望”“可怜”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长安,代指汴梁,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词人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愤慨!

4.【鉴赏诗词的技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词中“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青山”指代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5.【鉴赏诗词的意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鹧鸪的叫声凄凉。面对外敌入侵,朝廷一味妥协,久未收复中原,所以当诗人听到这个声音时内心充满愁苦,这一意象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收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6.【鉴赏诗词的情感】(1)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余”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及下阕,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答案:(1)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收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收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可谓一波三折。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众不同的一项是(B)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D.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解析:B项,结合诗句作者的身世经历可知,为喜悦之泪;A、C、D三项均为伤心之泪。

二、课外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分析其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且”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

(2)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①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芳菲兰佩,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两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两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词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乌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的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

(2)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骤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三、语言运用

5.为下面的一段话填入中心句。(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斩马亭已于前年被毁,石碑被村民埋在新建的房屋地下,石柱尚有几根,散落在民房周围。遗址的核心吴家祠堂已是空旷,

堂内杂草丛生,部分木制构件已损坏,部分瓦片残落,墙体也有部分残损。石柱上的楹联字迹难辨。祠堂前的蛤蟆塘已成为稻田。花园垄、一丘一壑尚存,但植被并不茂密。停云阁的建筑早已不存,具体地址尚待考证。瓢泉已是今不如夕,快成枯水瓢泉了,往日“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的盛景早已不见踪迹,谁还能“一瓢自乐”?古期思村(今横坂村)保存较好的古宅仅二三处,其他都已不存在。邻乡境内的金相寺已是风光不在,仅存两间山瓦房和一块清代重修的石碑,千年古寺也不见当年的辉煌。隐湖源的水肯定是比原先小了很多,周围植被不再茂密,但水质尚不错。一河相隔的五保洲风光犹好,但难觅稼轩遗踪。女城山亦美,山顶建成寺庙,香火尚不错。九眼泉的水也小了很多。马安山古道也若隐若现。

答案:(示例)目前稼轩乡境内的辛弃疾遗址现状堪忧

6.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答案:(示例)与屈原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相通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最新2020高中语文 课时分层作业13 辛弃疾词三首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辛弃疾词三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簪. (zān) 阑.干(lán ) 凤箫. (xiāo) 妩.媚(wǔ) B .浊醪. (láo) 庶.几(shū) 援. 例(yuán ) 遥岑.(cén ) C .螺髻. (jì ) 堪脍.(huì) 揾. 英雄泪(wèn) 鲈.鱼(lú) D .搔.首(sāo) 沉酣. (hān ) 阑珊. (shān) 蓦.然(mù) A [B 项,庶.几(shù );C 项,堪脍.(kuài);D 项,蓦. 然(mò )。]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61612089】 A.?????断鸿..声里(孤雁)江南游子.. (作者自指) B.?????把吴钩..看了(泛指刀剑)倩. 何人(请) C.?????揾.英雄泪(擦拭)玉壶.. 光转(玉做的壶) D.?????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交游零落.. (稀少) C [C 项,玉壶:玉雕的灯。一说指月亮。] 3.下面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 【导学号:61612090】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 .苏轼、李清照 B .辛弃疾、李煜 C .苏轼、李煜 D .辛弃疾、李清照 D [①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是颂其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美芹”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其中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②是郭沫若题李清照纪念堂之联。上联描述李清照故居的优美环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交代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下联突出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传世之作以及李清照的文学风格,《漱玉词》为李清照之词集,《金石录》则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著作,“文

粤教版语文选修4 单元综合检测(五)

单元综合检测(五) (说明:本试卷共22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箴.言/缄.口不语崩溃./功亏一篑.抒.发/自出机杼. B.偶.像/负隅.顽抗赡.养/瞻.仰遗容空巢./不落窠.臼 C.撕.票/拼命厮.打蔓.延/水漫.金山泛.滥/针砭.时弊 D.狙.击/艰难险阻.佣.人/庸.人自扰朝廷./雷霆.万钧 解析:选B。A.zhēn/jiān,kuì,shū/zhù;B.ǒu/yú,shàn/zhān,cháo/kē;C.sī,màn,fàn/biān; D.jū/zǔ,yōnɡ,tí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时,会觉得头晕目眩。为安全起见,我们该退居到日常生活中去,让现实的烟火弥漫,以减轻临深履薄 ....的恐惧。 B.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周边整治工作,先后采取一些措施对校园周边环 境进行了有效整治,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迫不及待 ....。 C.国内教育改革有来自民众、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压力,惟独没有来自企业的压力,但美国 的企业界却是和政界、教育界并驾齐驱 ....的力量。 D.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唤醒自己过去阅读里所有相似的感 受,然后又让自己与此相似的人生感受粉墨登场 ....。 解析:选A。A.临深履薄: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B.迫不及待:应为“刻不容缓”;C.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先后,也指地位程度相等,不分高下,此处强调并列,可改为“鼎足而立”;D.粉墨登场:是比喻某些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正式露面活动。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体系,以防范伊朗等国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题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好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D.据网络消息,“高额吸费电话”能大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行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收益分成的结果。 解析:选C。A.语序不当,应该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俄罗斯”;B.介词使用不当,应当“从……中”得到力量,而非“在……中”得到力量;D.句式杂糅,“是因为……的结果”这个句子,由“因为……”和“是……的结果”两个句子杂糅而成,可删去“因为”或“是……的结果”。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____________它取材于现实,根植于人们生活的土壤,反过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如一股清清流淌的甘泉,滋润人的生命。 ①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通的 ②似乎只是和作家、学者相连 ③乍听起来往往给人一种遥远而陌生的感觉 ④文学其实离我们很近 ⑤但当真正接触起来才发现 ⑥而拒普通人于门外 A.①⑥②⑤④③B.②③⑤①④⑥ C.①④③②⑥⑤D.③②⑥⑤④① 解析:选D。根据语句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以第⑤为过渡句,可以发现只有D项最恰当。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美 字 体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赏美文 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样子。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活动文体文体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传记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诗歌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4 感悟自然科学小品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3 关注社会议论文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新闻戏剧文言文③ 我们的选修课程目前设计和编写了14册。如下表 一、诗歌与散文系列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唐宋散文选读》 3、《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二、小说与戏剧系列 5、《短篇小说欣赏》 6、《戏剧欣赏》

7、《电影文学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系列 8、《新闻阅读与写作》 9、《传记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10、《说话的艺术》 11、《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12、《常用文体写作》 五、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13、《〈论语〉选读》 14、《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

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形成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那就是“三线两结合”。 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Ⅳ 两种活动的结合 一、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两种活动的结合。即在必修课中设计和安排了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 ,每一册必修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9课《鞭贾》同步练习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余曰:“子何取于就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遬.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A、有富者子,适.市买鞭适:恰好 B、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灭:陷没 C、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濯:冲洗 D、则遬.然枯,苍然白遬:迅速 解析:选A。适:到,去。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就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 D、错误! 解析:选C。A项,副词,就;B项,代词,它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却;D项,代词,代鞭子。 3、下列表现马鞭的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就是() 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②吾爱其黄而泽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⑤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⑥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解析:选B。②指鞭子好瞧的颜色;⑤写富者的浅薄;⑥写作者验试;①③④从用途、构造、重度写鞭之质地极差。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取于就是而不爱五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怎么买这样的鞭子,却不怜惜那五万钱啊? (2)瞧那鞭子里面就是空空如也,它的质地如粪土,无所依赖。 二、语言运用 5、为下面一段话写一个结语。要求能够与上文相衔接,体现作者的思想态度。 柳宗元始终认为人的价值只有为国家、被朝廷重用才能显现,所以她虽然信佛但又无法超脱现实.她没有陶渊明的恬然,也不会像王维去皈依佛门,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于就是,她在游山玩水中求乐,借诗文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后人对柳宗元信佛多有贬义,我却能理解她的无奈选择。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观察中国古代士阶层,就不难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她们的救国济民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或仕途不达时,宗教信仰无疑就是最好的一种精神支柱。 6、将提供的成语与语句的序号填入下面语段对应空缺处,正确的顺序就是: 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她们只会穷兵黩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她们只会坐井观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她们只会浅尝辄止,________________。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就是有智慧的民族。 ①闭关自守②狂妄自大③急功近利④浅陋与愚昧妨碍了她们的进取⑤贪欲与傲慢遮挡了她们的视线⑥浮躁与短视制约了她们的识见 解析:通过穷兵赎武、坐井观天、浅尝辄止这三个成语可以依次推出答案。 答案:②⑤①④③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5《辛弃疾词三首》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 第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mò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期末复习卷

高二语文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期末复习卷 2006.6 班别姓名学号 一、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 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过:过访,游览。 B.猥.不敢相烦猥:鄙,自我谦称。 C.多思曩昔 ..曩昔:从前,往昔。 D.白鸥矫.翼矫:矫健。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与山僧饭讫而.去 B. 斯之.不远 襟三江而.带五湖藏之.久矣 C. 足下方.温经 D. 因.驮黄檗人往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腊月下,景气 .. ..和畅 B.复与疏钟相间 C.非子天机 ..清妙者 D.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与山僧饭.讫而去 B.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 C. 村墟夜.舂 D. 步.仄径,临清流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3课《道山亭记》同步测试

2014-2015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道山亭记》同步测试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就是( ) A、粤.之太末(è) 阸.于两山(ài) 衡缩蟉.糅(liù) B、逆坂如缘絙.(yuán) 沟通潮汐.(xī) 舟溯.沿者(sù) C、其激若矢.(shī) 麓多桀.木(jié) 巨丽相矜.(jīn) D、瑰诡.殊绝(wēi) 鼎.趾立(dǐng) 辄破溺.(nì) 解析:此题考查课文中生字的注音情况。A项中“粤”应读作“yuè;B项中“絙”读作“gèng”;D 项中“诡”应读作“guǐ”。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就是( ) A、闽故隶.周者也奴隶 B、其途或逆坂.如缘絙山坡,斜坡 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跌倒 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 ..之外尘埃,尘世 解析:正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做此类题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还要积累牢记。A项中“隶”就是“隶属”的意思。 答案:A 3、翻译下列句子。 (1)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 (2)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3)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4)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解析: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注意先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正确疏通文意。 答案:(1)舟逆行而上,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就会船破溺水。 (2)汉朝时曾下诏将越闽之民迁徙到长江、淮河流域一带 (3)这些寺庙道观奇伟怪异特别的样子,大概尽了人力了。 (4)又将思绪漂浮与尘世之外 4、《道山亭记》的作者就是___________,北宋___________家、学者,“_____________”之一著有___________。道山亭就是___________所建造。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内容赏析】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词中后两句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题目“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 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青玉案 元夕 [常识·速览] ] 识作者 [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 轩。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

《一个文官的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提问:?什么是“小人物”?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色? 1. 关于作者:(幻灯片2)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 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 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有望”的误用 “10日起,随着沿海槽东移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气温又将上升,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持续高温日……”这是2012年7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一则消息中的一句话,其中“有望”一词值得商榷。 有望,意思是有希望,即希望达到某种状况,或者盼望实现某种愿望。所以,“有望”的事,总是符合人们意愿的。例如: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又一个丰收年。 最近他的竞技状态良好,这次比赛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持续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不利,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希望、不愿意过持续高温的日子。所以,“有望”迎来持续高温的说法不当。这个“有望”宜改为“有可能”。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屠林明 走近作者

(续上表) 相关知识 词韵 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 识记字音 蓦.然(mò)阑珊 ..(lán shān)旌.旗(jīnɡ) 锦襜.突骑.(chān jì) 娖.(chuò)

“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三条横线,像空中浮游的云气。本义为云气,引申为气候,又引申为人的气势、气质。 “气”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气”组成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如“氛”“氢”“氟”“氤”“氲”等。 青玉案·元夕 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2)“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夜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节的热闹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1)从视角角度写元宵夜的灯光和烟火。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花千树”比喻满城灯火,用“星如雨”比喻满天烟火。“千树”“如雨”都带有夸张的色彩,写出了烟火和灯光之多。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这句主要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了观众很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背诵资料(已整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课文背诵资料整 理 必修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卫风·氓》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

粤教版高中语文古文知识整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 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教案4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青玉案·元夕 【导入语】 请同学们看一副对联,说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南宋时哪个词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明确,描述的是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豪放派词人,同时他曾经向皇帝进献《美芹十论》的奏章,要求南宋统治者要做好长期抗金战争的准备,而不要像鸿雁一样飞到南方就心安理得了。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词人,但他也有一些风格妩媚清丽,接近于婉约词的词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风格妩媚清丽的词《青玉案·元夕》。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译文】 夜晚,东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吹落焰火如星雨闪耀。华丽的车马来来往往,芳香溢满在路上。动听的箫声飞动飘扬,精美的彩灯光华流转,整个夜晚舞鱼舞龙的节目表演个不停。美人头上都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亮丽的饰品,欢声笑语,带着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苏武传

苏武传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移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更加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 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学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 A.贿赂.(lù) 弹劾.(hé) 诡.言(ɡuǐ) 单.于(chán) B.煴.火(yūn) 虞.常(yú) 赦.罪(shè) 赏赐.(cì) C.弥.山(mí) 北阙.(què) 廪.食(lǐn) 谲.诈(jué) 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 商埠.(bù) 挑剔.(tì) 【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与武决去 B.空以身膏草野 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D.南乡号哭 【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夫人已不幸 .. B.且陛下春秋 ..高 C.单于视左右 ..而惊 D.扬名 ..于匈奴 【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羝乳.乃得归 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B.见犯乃死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