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

「普通教材教法」指的是教学历程中,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目前多以「教学原理」称之,它属于「教育方法学课程」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在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主要分成「教育方法学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实习课程」三类(教育部,民84),「教学原理」或「普通教材教法」属于「教育方法学课程」领域中的一门学科,通常是「各科教材教法与实习」的先修课程。)

各项专业的领域,都有其所探讨的主题内容和专业的技巧,在教师教学的专业领域中,所探讨的主题内容,即是透过教材加以呈现,并以专业的技巧,即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教材的内容。因此「教材」和「教法」是教学的核心工作。「普通教材教法」要探讨的内容,即包含「教材」和「教法」二个主要部分。因为「教材」和「教法」是「教」与「学」探讨的主要内涵,因此「普通教材教法」的课程内容,包括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的理论;教学的流程(模式);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的检讨与发展趋势等。

传统上对于「教学」的看法,认为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原理原则,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以有效地达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说,教学是教师以适当的方法,增进学生有认知意义或有价值目的的活动。所以教学必须有其理论依据,教学需要方法技术,而它又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样性的活动,同时是透过教材来达成教育的目标。

依据上述对于教学的看法,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依循教师所教导的方法及内容,达成学习的目标。在这种「教」与「学」的历程中,明显地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动机的观点来看,它比较偏向外铄的学习动机,因为整个教学历程都由教师所引导,学生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意愿似乎比较低。如果能将「教学」看成是「教」作「学」生的能力,其中「教」的核心工作,是引导学生执行「学」习的任务,那么作「学」生的能力,便和「教」是平行的,「教学」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事,其成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负起责任,而不属于任一单方面的事,这种说法则较能显示教学历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层面。(李咏吟,民86)

为什么将「教学」看成是「教」作「学」生的能力,比较能够表达其积极的涵义呢?因为教师的任务包括:指出学生的职责和应该遵循的学习程序,教导学生如何扮演并落实作学生的角色和责任,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只是教学生学得知识内容;选择及安排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以适应学生的程度;设计并安排适当的学习环境,例如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有高度的意愿学习所教导的内容;监督与评量学生的进步情形。此外,教师还必须对于所教导的知识、技术非常娴熟,并且做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至于学生「作学生」的活动,则包括:与教师的相处、与同侪友爱共同学习、处理与父母亲就如何「作学生」所引发的事情、以及处理学校生活中非课业方面的事等。

根据这样的看法,教学的意义是「教」作「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

除了传统的看法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目标,配合学生的起点行为,设计并安排适当的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地教学,另应经过适当地评量,以了解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形外,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执行其作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其角色所应负的责任。

教学的因素

「教」和「学」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教师」和「学生」。先看「教师」部分,教师教学时,教育政策会影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的设计与选择,同时也会影响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或技巧,此外,教师的人格特质、教学的风格、教学的信念与态度等,也都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至于「学生」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先备知识及潜在能力等,当然也包括家长的社经地位、对于子女的期望及管教态度等。此外,同侪互动关系等相关的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然教育经费更是影响学校的学习场地、环境及教学软硬件设备等。

有些学者将教学的因素区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内在教学因素,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包括:教师设计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教法,编辑合宜的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背景和学习成果外,还有教师的教学意愿、人格特质、教学信念与能力。从学生的观点来看,包括:学习动机与需求,相关的学习经验,身心状况,学习态度及方法。其间教学者和学习者间互动的情况,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情况等,同时构成影响教学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部分,包括:物理环境、校内社会环境、校外的社会环境和行政环境等。物理环境包括了天候、气温及硬设备等。而校内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内行政领导的方式所影响的教职员气氛,同侪之间互动的情况,各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和师生相处的情况等。校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学生家庭社经地位、小区社经条件、小区人士之学校参与、家长参与及大众传播媒体影响等。行政环境则包括教育制度、学校制度、考试制度、升学制度、校内行政运作及参与等(陈乃臣,民76)。

教学的流程(模式)

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l)是近来教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活动,依其发展程序,以简要的流程图呈现的方式,它有二项主要的功能,一是协助教学的设计及实施,以利教学者依据模式的步骤,设计教学及实施教学活动;二是提供完整的教学架构,使教学者经由整体的架构,了解教学的流程,而不致于使教学进行有所偏颇。由于设计模式的着眼点不同,因而近来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被加以分析讨论(方炳林,民69)。其中最常被引用的教学模式是由格拉舍(Robert Glaser)所提出的一般教学模式(The General Model of Instruction,也称为基本教学模式The Basic Teaching Model)其模式如下:

上图中包含整个教学的流程,下面的箭头代表回馈路线(feedback loops),是在进行教学评量后所做的改进。以下是教学基本模式的介绍: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是引导教学进行方向的指针,也是课程设计的依据。通常教学目标由一般的教育目标加以分化而成,而所谓的一般目标,通常是指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所订定的教育目标。而教育目标通常由各级各类的学校目标来达成,各级各类的学校目标,则有赖课程目标加以落实,课程目标便是由各学科之单元教学目标所组合而成。一般说来,课程目标均由课程标准加以规范,形成课程设计主要参考。

图1-11教学目标层次图(转引自林宝山,民79,p51)

因此在教学流程中,所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是指学科的单元教学目标。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其应符合所谓教学的规准(criteria)。教学的规准,可从目的性(purpose)、释明性(indicatives)和觉知性(perceptiveness)三方面来说(欧阳教,民77)。所谓符合教学的目的性,是指所选择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应该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目的导向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应符合真理认知的意义或价值,包括事实的认知、技能的认知和规范的认知。

所谓释明性,是指教材和教法应清楚而明确,使学生能够了解,例如透过实验、观察、分析、解释、批判、证明、演示、综合等方式呈现,释明性愈高,教学效果愈好。

所谓觉知性,是指学生的学习意愿、态度或能力等,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相关的先备知识,亦即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

和性向等起点行为,因此教学的内容及教法,都应顾及学生心智发展的程度。由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如果可行的话,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教学所欲达成的目标,并且进行课程设计最为理想。通常除了上述的教学规准外,教学目标的难度(the level of difficulty)和复杂度(the level of complexity)应该加以考虑。如果使用工作分析的方式,在选择教学目标时,若能依下列分成1确立长程目标;2进行工作分析;3设计简单的诊断「测验」;4施测以决定那些学习是学生已知或未知的;5选出需要教授的学习内容(次目标)等五个步骤,去决定教学目标,将可以协助教师选择接近正确难度的教学目标。(颜庆祥、汤维玲,民78)

此外,在选择与拟定教学目标时,如果能使各类的教学目标有系统地、并且明确的加以分类呈现,将有助教学流程顺畅地进行,例如梅格(Robert Mager)主张教学目标可以分成认知的(cognitive)、动作技能的(psycho-motor)和情感的(affective)三大领域,这种分类方式非常明确,有助于对教学内容明确地界定,也可以使复杂的教学目标变得清晰、明确,而且有一定的系统可以参考。Mager所主张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说明所欲达成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领域中受到相当程度的肯定。例如,在认知的领域中,布鲁姆(Bloom)将其细分为知识(knowledge)、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等。在情意领域中,克拉斯和尔(Kruthwohl)将其细分为接受或注意(receiving or attending)、反应(responding)、价值判断(valuing)、价值组织(value organization)、价值体系的形成(characterization by a value or value complex)。在技能领域中,绥勒(Saylor)将其细分为知觉(perception)、准备状况(set)、模仿(imitation)、机械反应(mechanism)、调适(adjuction)、创作(creation)等。

二、学习动机与起点行为:在确定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后,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起点行为,以做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参考。对于起点行为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已经具备的先备知识、学习的动机、认知风格、成就动机、抱负与期望和具备作学生的能力等。有关学生家庭背景,像是父母的社经地位、管教态度、对于子女学习的涉入程度等,对于学习的影响已有相当的研究证实。学生的先备知识背景则是影响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教师可以进行前测或安置性评量来了解学生的先备知识。此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成就动机、抱负与期望等,都应加以了解,并妥为引导,来促使教学的进行有效。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所应负的责任,更应明确地与学生沟通,才不致使教学的工作成效变成仅是教师的责任。

三、教学历程:是教师教学主要的部分,但若教师能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与进行的历程,学习效果会更理想。其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的技巧,是影响教与学相当重要的因素。整体来说,教师在教学历程中,除了要使教

学的专门内容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外,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有效呈现,并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同等重要的。

因此,可将教学的历程规划成三个部分来探讨,分别是教学中的管理行为、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中的语言互动。其中教学的管理行为包括教师营造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分组、座位的安排和上课的时间分配等。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再分成三部分,一是有关教学的策略部分,一是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一是有关教材和媒体的运用。有关教学策略部分,像是口齿清晰的解释、逻辑推理与分析、发问技巧和引导探索、清楚而正确地示范、安排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给予适度练习和回馈、作业指导等都是教师必须娴熟掌握的技巧。此外,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像是协同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道德讨论、价值澄清、创造思考教学法、计算器网际网络教学法以及多元智慧教学法等,都必须由教师依教学的性质和内容弹性调整应用。当然教学的内容,即是教材的选用和编辑,更有赖教师睿智地依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做最佳的设计,并配合运用适当的媒体,以使教学的效果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至于教学中的语言互动历程,更是影响教学成败的诸多因素关键之所在,仔细分析,便能了解为何有些学习是成功而且有效,而有些却是挫败与令人却步的。

四、教学评量:教学评量宜以多样化型态进行,传统所局限的纸笔测验,不宜再当成是唯一的评量依据。像是口试、表演、实作、作业、设计制作、报告、资料搜集整理、鉴赏、晤谈、自我评量、同侪互评或校外实习等都可以列为评量的方式。教学评量的积极目的,应是促使学生达成有效的学习,因为在教学之前,透过教学评量,可以了解学生的成熟度、潜能,也可以说是起点行为或先备知识,以作为拟定教学目标和设计课程的依据;而在教学进行中,进行教学评量,可以协助教师修正教材与教法,使教学历程进行更为流畅;在完成教学后,进行教学评量,有助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如果评量结果,学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则应考虑重订或修正教学目标及课程设计,因为可能所订的教学目标,或课程设计的内容,不够贴切或是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可能也要考虑应弥补学生的起点行为,如果学生的先备知识有所不足,应考虑予以补救或加强,或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足与对学习的态度不正确等,都应加以检视;也可能应考虑改变教学的历程,有时教师的教学技巧或教学风格,无法为学生接受或了解时,将有碍学习的进行,必要时应该加以修正;当然也有可能是评量的方式有所误差,以致于无法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时,所实行的评量方法则要适度调整。

所以教学流程或教学模式,是从拟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开始,先要评估学生的起点行为,再进行教学的历程,到最后的教学评量,它是一个连续性的回馈系统。如果评量结果,发现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便可以结束该教学目标,并且进行下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

然而正当各种教学的模式被热烈地讨论之际,我们也不免发现,除了教学模式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像是教学原则、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教学架构、教学历程、教学过程、教学实施、教学发展、教学活动、教学程序等等,不一而足。到底这些说法各有不同的涵义,或是有所区隔?其实这些说法看似相近,都分别从各个不同观点所做的探讨,目的无非是想提供明确可行的概念,以供教学进行时参考,为了使致力研究教学者的美意,不被混淆与模糊,谨试着整理出相关的脉络如表1-1,以便能清晰掌握其要义。

表1-1教学流程相关分析表

而到底教学原则和教学流程是否有差异呢?有些学者主张教师应掌握教学原则,有些则以为空有原则,如果不会应用,也是枉然。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Yelon(1999)的看法值得参考。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可以依循的原则,作为促进、维持或改善教学之参考,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如果教师无法对于其所秉持的原则加以提出论证,则教师通常是应用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而不是依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因为如果运用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时,当教师运用教学流程进行教学中,若是发觉它不适合某个情境,或使用这些教学流程,不能发挥作用时,在了解教学原则所依据的理论时,教师便会应用这些教学原则,而形成新的流程,来适应某个情境,或找出某个流程的毛病,使它发挥作用。所以当教师使用教学原则时,便能以诊断式的流程看待教学。当然,也有主张教师应充分掌握教学流程者,他们认为教学原则偏向理论的表述,是象牙塔里的东西,遥不可及,单凭理论不足以改善个人教学,为了使教学有效,教师必须学习教学流程,诸如呈现上课内容、举例、譬喻、使用媒体与撰写教案等实际做法。其实两者都是形成有能力的实务者所必备的,所以,为了要实际而有效的从事教学,教师必须学习运用教学流程,但是也必须运用教学原则,才能成为一个弹性、明智而能调适的实务从业人员。(单文经等,民88)

一般所通称的教学原则,包括准备原则、类化原则、自动原则、兴趣原则、个别适应原则、社会化原则、熟练原则和同时学习原则八项(方炳林,民79),近来也有加列入科学化原则的说法。这些原则中,有些是学习原理原则的应用,像准备原则、类化原则。至于自动原则、兴趣原则更是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动力,尤其兴趣原则和个别适应的原则,更是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人的表现。此外,近来科学技术和计算器网络的发展,教学媒体科学化的原则已是必然的趋势。

由此可见,教学者在教学原则的相关理论支持下,如何加以付诸实施,便是相当实际的任务,因而把付诸教学的实际工作,有的称之为教学流程、有的称为教学模式、有的称为教学设计、有的称为教学分析、有的称为教学架构。而在教学流程或模式的架构下,所呈现的便是教学进行中的各项任务,一般最基本的项目包括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学习动机与起点行为、教学历程及教学评量四个主要部分。在这个流程中的教学历程其实是教学主要的核心工作,它涉及到教学中的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和语言互动历程等,有时会有像教学历程、教学过程、教学实施、教学发展、教学活动、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等各种不同的称谓。

除了本文所引用的基本教学流程(模式)外,不同的学者也分别提出各种相关的教学流程,列举如下,谨供参考:

图1-12教学流程图(Dick & Reiser, 1989, 转引自黄政杰,民86,p91)

图1-13教学流程图(Dick, 1996, 转引自黄政杰,民86,p93)

图1-14教学流程图(Kemp等,1993,转引自黄政杰,民86,p95)

09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转)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

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二、创新教育与教师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时的充实和变通。

(四)创新教育与学生。

1、强调主体的参与。

2、强调知识的应用。

(1)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应用意识。

(2)重视实践,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

三、素质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

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它学科都有它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

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不断地渗透。

(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一面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当然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了,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复习铺垫、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评价等环节构成。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

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让少数或个别人代替。

3、优化教师的“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的方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阅读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舍弃一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主要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主要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意向的发展,也有称为个性质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的发展与意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

1、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期望、鼓励、关怀和爱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是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的物质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

人的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活动中的锻炼。

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

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合作研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性参与、尝试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和巩固性参与,从而达到全程参与的目的。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推理、判断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信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信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为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

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确定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

(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兴趣,使学生“想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2)教给学习方法,具有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培养等。创造性思维是人

的思维质量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1)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2)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五、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

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

(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

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

六、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

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

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像,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

(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

八、学会参与走向未来

1、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学习,有较高质量的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除了认知技能领域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学会参与”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使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地统一起来,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中进行才会有效。没有学习者的参与,学会学习将是一句空话。

2、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

3、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

在“学会参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动与静的关系;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系;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九、学生心理引导技巧

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坎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尼(1975年))

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

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

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巴奴姆)

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巴斯德)

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

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

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

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

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质量、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质量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像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像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它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质量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它质量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它任何质量,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对方的其它好质量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它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C】 A.方法 B.概念 C.素材 D.原理 2.在“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和年龄特征,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使活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A】 A.已有认知水平 B.热情 C. 兴趣 D. 干劲 3.设计统计与概率的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C】 A.品质 B.意志 C.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D.上进心 4.“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设计等学习活动,经历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A】 A.解决问题 B.修改问题 C.研究对策 D.征求方案 5.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为学生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实现。【B】 A.多做题目 B.经历探索过程 C.科学研究 D.勤于训练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与概率”与人们的()密切相关。【A B】 A.日常工作 B.社会生活 C.生活习惯 D.生活态度 2.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 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B C D】 A.空间观念 B.形成统计观念

C.尊重事实的态度 D.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等。【A B C】 A.计数 B.测量 C.实验 D.计算 4. 《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把 ()等内容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形式呈现。【A B C】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算术 5.()将成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B C D】 A.模仿和记忆 B.动手实践 C.自主探索 D.合作交流 三、判断题 1.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中统计学习的重点是根据已知数据解决提出的问题。(×)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所提供的材料,学生越是不熟悉,学生就越会感兴趣。(×) 3.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活动时,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成为统计活动的真正主人。(√) 4.为了体现统计与概率教学过程性的原则,在情境设上 不一定要做到连贯。(×)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多做题目。(×) 6.“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体 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四、填空题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完整篇

考试科目:《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C)和发展性。 A. 多样性 B. 选择性 C. 普及性 D. 巩固性 2、数学课程的定位是:数学课程是学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数学课程具有强大的( B)的功能. A. 鉴别 B. 育人 C. 选拔 D. 激励 3、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A)的过程。 A. 富有个性 B. 浪漫 C. 严肃 D. 紧张 4、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社会性价值,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或(D)。 A. 基础数学 B. 迷人数学 C. 趣味数学 D. 生活数学 5、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D )、推理能力。 A. 作图能力 B. 想象能力 C. 速算能力 D. 应用意识 1、( C ),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A. 机械的教学形式和方式 B. 严厉的教学方式 C. 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D. 高标准严要求 2、“数感形成和问题解决”都是过程性很强的数学活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体现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C)的过程。 A. 通俗化 B. 简易化 C. 数学化 D. 一般化 3、学生( A ),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 A. 原有的知识储备 B. 学习态度 C. 学习心情 D. 学习习惯 4、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B)过程。 A. 获得新知 B. 主动建构 C. 再学习 D. 发现知识 5、有效的教学课件应该符合学科特点,适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应(C)。 A.学困生的需要 B.优等生的需要 C.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D. 学生的兴趣 1、小学生,包括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有“统计与概率”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 C )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 学生过去的知识 B. 统计案例 C. 现实的情境或材料 D. 统计报表 2、实践性的原则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最主要的体现是学生(B),这种参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参与。 A. 被动参与 B. 主体的参与 C. 多做练习 D. 认真听课 3、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D)。 A. 空间观念 B. 解题能力 C. 计算能力 D. 统计观念 4、《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把代数、几何、(D)等内容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形式呈现,这是对传统数学课程结构的重要变革。 A. 三角 B. 函数 C. 算术 D. 统计与概率 5、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和(C)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A. 数学技能 B. 思想道德 C. 思想方法 D. 思想观念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 A.纯应用学科B.理论学科C.应用理论学科D.纯知识学科 2.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从产生以来经历了以下名称的变化【】 A.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教材教法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等多种名称并用B.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C.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教材教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学论D.国文教学法一国语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育学 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苟子D.子思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 A.信息传递的过程B.人格构建的过程C.特殊的认识过程D.美感体验的过程 5.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材变成儿童的经验的教育家是【】A.莱茵B.布鲁纳C.杜威D.赞可夫 6.提出联结理论一试误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姆D.布鲁纳 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 A.快速读书法B.提纲挈领法C.联想求异法D.SQ3R学习法 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A.阅读法B.讲授法C.议论法D.练习法 9.幻灯机、投影仪属于【】 A.视觉型媒体B.听觉型媒体C.视听型媒体D.综合型媒体 l0.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响等手段,展开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倡导者是【】A.钱梦龙B.李吉林C.魏书生D.于漪 11.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 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 12.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 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 l3.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 A.启发式提问B.疏导式提问C.质疑式提问D.探究式提问 l4.对评估对象某个侧面进行的评价是【】 A.单项评估B.综合评估C.定性评估D.定量评估 15.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 A.随时测试B.综合测试C.阶段测试D.选拔测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中国现代语文教学法教材史上有代表性的教材是【

跨越式跳高教材教法分析

跨越式跳高教材教法分析 动作方法: 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等紧密衔接的几个部分组成。跨越式跳高采用侧面直线助跑,助跑方向与横杆的夹角在30~60度之间,距离一般约4~5米,左脚起跳在右侧助跑,右脚起跳则在左侧助跑。助跑的速度逐渐加快,最后一步稍小一些,在距离横杆投影三四脚的地方,用有力脚起跳。起跳腿以脚跟先着地,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并稍屈膝,以前脚掌快速用力蹬地起跳,同时摆动腿带动髋关节积极向前上方摆起,两臂配合协调上摆;摆动腿摆至横杆上方后稍内旋、并积极下压;起跳腿迅速向上摆起,两腿相继依次过杆;摆动腿先落地,然后起跳腿落地,屈膝缓冲。 教材要点: 助跑节奏逐渐加快,助跑和起跳结合紧密,过杆动作协调,落地平稳。 教学提示: 跨越式跳高,从技术角度讲已经落后了,但它的动作简单易学,是小学阶段跳跃教材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会跨越式跳高的方法,体会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弹跳力和身体协调性。 跨越式跳高3~6年级重复出现,所以三年级教学要求不要太高,应把助跑、起跳作为重点,但儿童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较差,往往起跳力量不足,身体腾起后很快下降,出现压杆现象。因此,在教跳高技术的同时,适当安排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 教师不宜过早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过杆的高度上,以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功,随着动作地掌握,逐渐提出高度上的要求。 教法建议: 1、初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做诱导性的辅助练习。如:两腿依次摆过斜放的横杆或皮筋等。(主要目的是体会两腿依次过杆的动作) 2、原地或跑动跨过不同高度的皮筋。(主要目的是体会两腿依次过杆动作) 3、原地或上步摆腿练习。(主要目的是体会摆动腿带动髋关节向前上方摆动) 4、助跑几步,单脚起跳后摆动腿的脚尖或头、手触悬挂的球等。(主要目的是体会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动作) 5、学生自由选择助跑方向,做尝试性起跳过杆练习,教师帮助确定起跳腿。 6、3~4步助跑起跳过杆练习。(主要目的是初步体会完整的动作,体验动作感觉) 7、教会学生丈量步点。 8、用5~7步(或双数步)助跑做完整动作练习。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靠近横杆的腿起跳。 原因:起跳腿错误;助跑节奏、步数不准确;对两腿依次过杆不明确。 纠正方法: ①选好起跳腿,确定助跑方向。 ②原地练习两腿依次过杆动作,明确摆动腿先过杆。 ③丈量好步点,反复熟练。

生涯发展教育之教材教法设计精修订

生涯发展教育之教材教 法设计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生涯发展教育之教材教法设计 生涯大亨介绍 壹、主题教学目标 一、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三、学生澄清常见的生涯迷思。 贰、设计理念 寓教於乐,学生的学习动机最高;从做中学,学生的学习成效最佳。谁说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本课程就是要兼具「寓教於乐」和「从做中学」,而挑战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 在生涯规划的课程里,何伦的类型论从不缺席;在童年远方的回忆里,大富翁这款游戏鲜活如初。孰云智慧与童心格格不入本课程就是要揉合「类型论」於「大富翁」之中,而在刺激、欢笑的气氛里,悄悄揭启学生的生涯密码。 在生涯大亨里,称学生为玩家;多令他们兴奋的一种称呼。玩家阅读完何伦六种类型的说明之後,选码做为游戏进行目标;此一小小的举动,同时隐含着立定个人生涯发展的方向。游戏过程中,玩家不断抽牌,或兴趣卡,或能力卡,或个性卡,或价值卡;一轮一轮的,把一张一张的卡片拿到手中。中意的分数不停的累积,意味着玩家越来越接近游戏的目标,也越来越将实现生涯的目标。命运可以让,玩家可以从别人的手中抽走一张牌,但是也可能因此,而痛失手中的卡片。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更靠近生涯的目标,有时候天不从人愿,反而更远离。 游戏的结束,却是另一种自我体验与探索的开始:和其他同学换牌,寻找自己喜欢的牌,同时找回失散的、加以忽视的、甚至遗忘了的-真正的自己,然後走出迷途,踏上暗合生涯密码的存在之路。

叁、教案: 一、生涯百万富翁

二、生涯变形金刚

附件一:游戏说明书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C】 A.方法 B.概念 C.素材 D.原理 2.在“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和年龄特征,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使活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A】 A.已有认知水平 B.热情 C. 兴趣 D. 干劲 3.设计统计与概率的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C】 A.品质 B.意志 C.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D.上进心 4.“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设计等学习活动,经历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A】 A.解决问题 B.修改问题 C.研究对策 D.征求方案 5.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为学生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实现。【B】 A.多做题目 B.经历探索过程 C.科学研究 D.勤于训练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与概率”与人们的()密切相关。【A B】 A.日常工作 B.社会生活 C.生活习惯 D.生活态度 2.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 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B C D】 形成统计观念B. 空间观念A. C.尊重事实的态度 D.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等。【A B C】 A.计数 B.测量 C.实验 D.计算 4. 《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把 ()等内容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形式呈现。【A B C】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算术 5.()将成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B C D】 A.模仿和记忆 B.动手实践 C.自主探索 D.合作交流 三、判断题 1.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中统计学习的重点是根据已知数据解决提出的问题。(×)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所提供的材料,学生越是不熟悉,学生就越会感兴趣。(×) 3.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活动时,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成为统计活动的真正主人。(√) 4.为了体现统计与概率教学过程性的原则,在情境设上 不一定要做到连贯。(×)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多做题目。(×) 6.“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体 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四、填空题 1.“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 2.在“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使活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考试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考试 说明:1、试卷共4页 100分 考核方式:闭卷 答题时间:80分钟 2、此卷为小学数学教师用。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 )、( )、( )四个维度。 2. 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 )与(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 )者、( )者与( )者。 4. 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 ),( ),实践与综合应用。 5.同学们做操,排成一个正方形的队伍。从前、后、左、右数,小东都是第4个。这个方队一共有( )人。 6.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4,那么这个数的最大约数是( ),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是( )。 7.圆的半径是3cm ,圆的周长是( )cm ,面积是( )cm 2。 8.甲数的15 等于乙数的 1 7 ,乙数比甲数多( )%。 9.在比例尺为1 10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城到乙城的距离是5厘米,甲、乙两城的实 际距离是( )km 。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数学活动主要有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与交流。 ( ) 2. 数学思想的渗透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 ) 3. 26×2读作二十六乘二,26÷2读作五十六除二。 ( ) 4.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4厘米,6厘米,10厘米。 ( ) 5.圆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 6.一个体积1立方分米的木块,占地面积是1平方分米。( ) 7.在0.4和0.5之间有无数个小数。( ) 8. 两个数的商是1.23,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缩小10倍。( ) 9. 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也都是循环小数。( ) 10. 一个长50m ,宽20m 的长方形操场扩建后,长增加了40m ,宽增加了30m 。这个操场的面积增加了1200m2。 三、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随意从放有4个黄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出( )。 A .黑球的可能性大 B .黄球的可能性大 C .一样大 2.聪聪有5种笔,林林有4种,其中他们有2种笔相同,两人共有( )种笔。 A .7 B .9 C .11 3.一条直线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有( )种分法。 A .2种 B .4种 C .无数种 4.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 A .1 B .2 C .3 5.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20天,乙单独做要30天,两队合做要( )天 A .50 B .10 C .12 6.一只鹅的重量相当于2只鸭的重量,3只鸭的重量等于15只鸽子的重量。一只鹅的重量相当于( )只鸽子的重量 A . 5 B .10 C .22.5 7.在下面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 ) 1.4.9.16.25.______、______、_____。 A .26、27、28 B .30、36、48 C .36、49、64 8.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9.丁老师家新添购一个浴缸,其容量约为多少? ( )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1、自然数概念的教学,现行教材一般分为(20以内)、(百以内)、(万以内)与(万以上)等几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教学。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空间观念_、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竖式演算法则可以共同表述为:相同数位上、下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课标》把小学数学内容分为__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2. 新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应该复习的相关的旧知识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小数实质上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后,要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从而归纳出整数与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3、小数的大小比较法则是以整数大小比较法则(为基础的),并且是整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推广)。但这样的小数大小比较法则只适用于(有限小数),不适用于(循环节是“9”的无限循环小数)。 3. 学生对于直线的无限延伸性难以切实领会,因为无限的东西无法运用直 观教学使学生领会,所以只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来把握。 3. 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想到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先要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5. 计算的形式主要有口算(心算)、笔算、估算等。 6.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图形与变换”包括的内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等积变换和这些知识的应用。 10.《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 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四个方面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分析 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背景 上个世纪,比尔·盖茨先生写了本书——《未来之路》。新的世纪,人们纷纷走上了那条“路”,世界进入了E时代。我们当然懂得并理解铺设这段“路”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连接着中国的未来。那么,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生力军的人民教师,应该了解这条“路”,熟悉这条“路”,改造这条“路”,甚至开拓和开创新的“路”。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起步于1981年,那时还叫计算机课,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计算机课都只是作为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条件具备的学校以高中选修课、初中兴趣小组或劳技课、小学LOGO语言试验教学等形式存在. 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教材编写模块化的原则. 1997年,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提出教学内容“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指导了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0年,国家教育部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范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式将计算机课改名为信息技术课,并且纳入了必修课的行列。 二、“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1、采用零起点快速过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是采取“零起点”的原则,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采取从“零”开始编排的原则。该方案的特点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都有若干重复和交叉。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使部分优秀的学生“吃好”,一般的学生“吃饱”,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上”。 2、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鼓励学以致用。 教材用对问题的设计一般都来源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材的讲解便于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及时转换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表格的制作:学生掌握了表格制作的基本操作以后,迅速解决课程表、调查表的制作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教材呢?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语文教材教法课程习题集(含参考答案)

《语文教材教法》课程习题集 一、判断分析题 1.评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2.教育就是培养社会精英。 3.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制灌输是有效的。 4.升学率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有效指标。 5.只要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来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材料。 二、简答题 6.听话态度训练的内容有哪些? 7.听话训练技巧有哪些内容? 8.说话技巧的训练有哪些主要内容? 9.说的训练方式中复述有哪些方式? 10.学生自觉复习有哪些方法? 11.初中语文课程测试中综合性学习测试包括哪些内容? 12.良好的说话习惯培养有哪些内容? 13.说话态度的培养有哪些内容? 14.良好的写作心理有哪些? 15.对于一篇课文的分析程序包括三个步骤? 16.剧本的阅读教学目的是什么? 17.构成阅读能力的心理因素分为哪几种? 18.阅读过程一般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9.小说的阅读教学目的是什么? 20.快速阅读应遵循的原则? 21.应用文的阅读教学目的是什么? 22.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目的是什么? 23.语文智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4.议论文的阅读教学目的是什么? 25.一篇课文的详细教案包括哪些四个部分? 26.诗歌的阅读教学目的是什么? 27.语文美育的特点是什么? 28.语文情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29.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0.如何理解语文德育是情与理的结合的特点? 三、写教案 31.给下列课文写一篇简案: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情, 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料到这般模样! 啊,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32.给下列课文写一篇简案: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足球教材教法大全(含答案解析)

(一) 足球运动概念 足球是中小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之一,是一项以脚支配球为主,两队攻与守相对抗,以射球入门多少判定胜负的球类运动。在世界性的各项体育比赛中,足球比赛的场面壮观,竞争激烈,颇具魅力,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运动”。 (二) 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从足球运动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来看,足球运动经历了古代足球游戏和现代足球运动两大历史阶段。 在我国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当时的足球“蹴鞠”,蹴 (音cù) 就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当时的球是皮子做的,里面填充着毛发之类的东西,用来进行踢球游戏。 蹴鞠运动在我国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朝代。史实证明:古代足球游戏起源于中国。 足球又是很富有魅力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现代足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57年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在这之后,英国的其他一些地区也相继成立了足球俱乐部。1863年10月26日,英国的11个足球俱乐部在首都伦敦召开会议,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之后又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比赛规则,从此宣告了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以后,迅速普及到整个欧洲,并向世界各地传播。足球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三) 足球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首先,足球活动是在跑动中进行的。足球教学和比赛中的运动负荷要比其他项目大一些,在不断跑动中经常变换速度、方向,对于内脏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大,在奔跑和跳跃中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锻炼身体。 其次,足球活动是在不断变化中进行的,球的滚动与飞行,同伴的跑动与传球,进攻与防守,都在不断的变化。人对时间、空间、方位、距离等的判断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调整和掌握,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灵活、判断的准确性,预测事物发展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 再次,足球活动的集体性强,要求同伴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鼓舞,能很好体现团队精 神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主动、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 (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使学生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的几项主要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的技战术。 3.通过足球活动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能。 4.通过足球游戏和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一、填空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次)3.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了解或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经历或感受、体验或体会、探索。(2次)

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 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次) 6.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 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7.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8.《标准》中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2次)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

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2次 1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11.“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是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探索性原则、。 12.评价主体多样化是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评价。 13.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是中学数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数学的特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14.数学学习背景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任务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15.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表现在教学设计的技能,语言表达的技能,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技能,实践操作的技能。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为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了解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及使用方法,促进各单位、各学段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平衡,每学期开学前都会组织各年级段的数学教材教法培训,这次培训包括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解读、专家团队的专题报告、视频对专题知识探讨、分组讨论等环节,通过培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局及教研员老师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关注。本次学习不仅澄清了我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对我今后如何实践新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整体认识。 人教版教材的总体特点是情境串引发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在情境图的解读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尽管每学期我们都对所教教材进行了解读,但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仅停留在本册教材上,只是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等进行浅层次理解。对其他年级各册教材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知之甚微。通过学习,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新的理解,每单元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通过学习都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为我在今后每单元的教学中,如何做好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如何向后续知识延伸和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了每单元、每课教材的教学策略 1、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树立单元教学思想,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学生每一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要学习哪些知识,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 2、每一课的教学要读懂图中故事和图中信息,在读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且一定要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重视解题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和提升。 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引领和指导力度,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自主练习的处理,对每一道练习题目,不仅要能正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复习要点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复习要点 自然数是一类等价的有限集合的标记。 2.由全体自然数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叫做自然数列。 3.自然数列的性质: (1)有始性:自然数列最前面的一个自然数是零。 (2)有序性。 (3)无限性。 4.数数的特点: (1)数数的结果总是唯一的,与所数事物的次序无关。 (2)数一种事物可以用另一种事物代替,然后再数,数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3)只要继续有事物可数,数数是永远数不完的。 5.自然数作为一类等价的非空有限集合的标记,可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通常称为基数。 6.表示某个有序集合中每个元素所占的位置,通常称为序数。 7.我们让一队学生从排头开始报数,那么报出的“十二”用的是自然数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8.两个数的和不小于每一个加数。 9.某数减去一个数,再加上同一个数,仍得原数。 10.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理解题意;(2)分析;(3)列式计算;(4)检验作答。 11.零可以被任何非零自然数整除。 12.如果两个数都能被同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它们的和(或差)也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 13.如果两个数中的一个数能被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或差)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另一个数也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 14.如果一个自然数a能整除自然数b,b又能整除自然数c,那么a能整除c。(整除的传递性) 15.若干个数相乘,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能被某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它们的积也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 16.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的末一位数能被2或5整除。 17.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的末二位数能被4或25整除。 18.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 19.能被7、11或1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的末三位数与末三位数以前的数字组成的数之差(或反过来)能被7、11或13整除。 20.几个自然数公有的约数,叫做几个数的公约数。 21.几个自然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2.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商互质。 23.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都是这两个数的公约数。 24.几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 25.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7.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乘积。 28.如果两个数a、b互质,那么a、b的最小公倍数等于a与b的积。 29.如果一个数d与ab的一个因数a互质,那么数d能整除这个积的充要条件是:数d能整除这个积的另一个因数b。 30.如果一个数m能被互质的两个数a、b整除,那么m也能被a、b的积整除。

谈生命-教材教法分析

教材教法分析: 《谈生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为主题,但是这些文章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空洞的说理,而是从自然、生活中的有感而发,所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下面从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路章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开篇的话警醒眼目,提示话题。 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 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情感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作者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全文具有高亢、激昂、达观的情调,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 本文兼具感性化和理性化的特点。以前者而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过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以后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07-29 15:30:46| 分类:教学交流|举报|字号订阅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 A.纯应用学科B.理论学科C.应用理论学科D.纯知识学科 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A.启发式提问B.疏导式提问C.质疑式提问D.探究式提问 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 A.孔子B.孟子C.苟子D.子思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 A.信息传递的过程B.人格构建的过程C.特殊的认识过程D.美感体验的过程 5.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

1、人的素质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是、、身体素质。 2、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说、、写四个要素构成的。 3、语文教育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和。 4、1903年颁行的《》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和的错误倾向。 6、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为核心的。 7、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构成要素是、、。 8、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力求做到、好懂、有用。 9、作文指导应从、、立意、四个方面入手。 10、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主要有、、敏捷性、适应性、灵活性和通俗性。 11、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常用文体指的是、说明文、。 12、小说的三要素是、、。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试卷

中学英语新《课标》及教材教法测试卷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3、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4、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7、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8、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9、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0、英语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选择题(12个,每题2分,共24分)、 1、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 ) A、学习技能 B、语言技能 2、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B ) A、语言 B、知识 3、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A ) A、每一个学生 B、全体学生 4、 (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A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完整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教法分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教法分析 富县北教场小学樊秀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此与大家作教材教法的交流,也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本册的有关内容。本次的教材教法将结合典型案例及我个人的思考、困惑、教学实际等,来谈谈对三年级下册教材的认识,主要是起一个梳理、提示的作用,不到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总体说一说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本册教学内容介绍 (1)关于本册教学内容的分类 本册教材共有10个单元,根据4 个领域分类,其中 1、数与代数(4) ①数的运算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②数的认识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③常见的量第四单元年、月、日 2、空间与图形(2) ① 测量第六单元面积 ② 图形与位置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3、统计与概率(1)第三单元统计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4、实践与综合运用(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数学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设计校园) 另外,还安排了第十单元总复习,其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的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在研究本册教学和评价目标的同时,认真学习和掌握第一学段的教学和评价目标——《数学课程标准》的第8 页至第19 页,要把本册教学目标的达成融入到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去,努力做到在达到本册目标的同时也达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相关内容提出的标准是: 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中: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能认读写小数;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了解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在空间与图形这一板块中: 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统计与概率这一板块中: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 中;通过实例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不一致辞的统计图;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在综合运用这一板块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