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2012·高二质检)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软件制造B.玩具制造

C.汽车工业D.石化工业

2.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技术

C.交通运输D.劳动力价格

3.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转移污染物

B.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

C.扩大企业影响力

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 1.B 2.D 3.B

【解析】该产业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向经济落后的国

家或地区转移,说明这种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向这些地区转移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寻求最优发展区位。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区位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4~6题。

4.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D.市场的开放程度

【答案】 B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甲产业主要布局在人口较多的省区,所以甲产业应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5.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D.劳动力因素

【答案】 C

【解析】乙、丙产业在1990年还没有分布,在2001年主要分布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京沪粤三地,所以乙丙产业应属技术指向型产业。

6.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答案】 A

【解析】甲产业在1990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到了2001年,沿海省份布局减少,主要分布在地省份。乙丙属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寻找最佳区位,往往发生工业分散。甲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丙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三种产业布局可以体现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不能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2012·高二质检)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

A.第一阶段丙国国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8.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该产业的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根据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丙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说明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二阶段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三阶段,甲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甲国为主要生产国,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体现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第8题,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

丙国—乙国—甲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读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局部示意图,完成9~10题。

9.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 )

A.技术密集型B.资金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D.能源密集型

【答案】 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接受的是国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10.下列关于世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

②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不长时间实现经济起飞

③在产业转移中,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在产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如果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日本某跨国公司原打算在太湖沿岸建大型造纸企业,被当地政府绝,后转向投资在中某市的长江岸边。目前,该公司开始建设的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19.54亿美元,注册资金9.12亿美元,主要建设容为1条年产71.4万吨木浆生产线和2条分别年产40万吨的高档铜版纸生产线,配套建设5万吨级和2.5万吨级码头各一座、一座热电厂及一座污水处理厂。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公司投资大型造纸企业由太湖沿岸转向长江岸边的影响因素是( )

A.原料B.市场

C.廉价劳动力D.环境

【答案】 D

【解析】太湖水污染比较严重,加上水流缓慢,净化污水的能力弱,如果再建污染较重的大型造纸企业,即使进行污水处理,也有可能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12.该公司在中国建设大型造纸企业,主要是由于中国( ) A.技术先进B.市场庞大

C.劳动力廉价D.原料丰富

【答案】 B

【解析】中国现代化的造纸技术水平不高,A错;大型造纸企业投资巨大,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需要劳动力相对较少,C错;

木浆生产线需要大量木材,长江三角洲缺乏原料,D错。

(2012·高二质检)读“中国政区图”,完成第13~14题。

13.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价格低。由向转移的应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14.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升产业结构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移入的工业会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废弃物,

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综合题(共22分)

15.(2012·实验中学高二检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二战”后美国某跨国公司电子产品在本国及不同类型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发展阶段示意图。

(1)该公司从哪个阶段开始大规模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图中反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请说明德国南部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

(3)若该公司在中国投资电子工业,结合上图说明其寻求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答案】(1)第Ⅱ阶段。美国生产大于消费,寻求市场;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大于生产,市场需求大。

(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有航空港和高速公路网);环境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3)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电子工业在世界围的转移,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第(1)题,观察图中各地区各阶段生产和消费的比值可知,第Ⅱ阶段美国在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建厂。回答原因时注意既有美国方面的,也有来自其他发达国家方面的。第(2)题,迁移运用所学的关于“硅谷”的区位分析方法即可。第(3)题,美国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国竞争激烈,生产成本上升,迁往中国可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优惠的政策等。

16.(2012·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2008年的冬天,全球经济“寒意”阵阵。各类A经贸洽谈会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缩了水,成效自然也要打不小的折扣。而带有明显“双转移”(所谓

“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无论是参展规模、参会人数,还是最为重要的签约项目,都实现了逆势飘红。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制糖业

?服装、印刷、金属制品、塑料制品?

罐头食品业

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

材料三继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日产分别落户黄浦、番禺、花都区后,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等地,其考

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原料导向型→________→________转变。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原因。

(4)为什么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几年纷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

【答案】(1)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

(2)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3)劳动力价格和地租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4)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社会协作条件好。

【解析】“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接受产业转移的地区。早期产业转移的主体方向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看重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随着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升高,迫使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向技术导向型转变。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并且生产成本低、社会协作条件好,吸引日本汽车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 【篇一: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 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 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 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 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 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 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 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 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15年我国、湖南省、长沙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 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湖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水平如何?长沙的产业结构表明长沙在湖南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5、通过工业发达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一案例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课堂知识小结 四、作业布置:区域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区域产业结构 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区域空间结 构概念主要特征概念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 异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1、作业本学海导航1-2页 2、编写一份有关介绍长沙的小报 2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021人教版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word教案

2021人教版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word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教学重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读图摸索: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要紧因素分别是什么? 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要紧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要紧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专门大辐射作用的中心都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待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都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 二、阻碍产业转移的因素

阻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专门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阻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畴的流淌性专门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养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专门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专门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刻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摸索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说明其缘故 点拨: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治理体会,然而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进展水平角度说明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进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什么缘故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点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进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点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阻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期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1产业转移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课时)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记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理解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及结果 【学习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学习难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案例的分析,它是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关键。 【学法指导】比较法、图示分析法等 【知识结构】 【知识链接】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产业转移概述 问题探究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归纳提升 1.概念: 。 2.分类: 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 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目的:为了降低 ,扩大 ,追求 。 4.方式: 、 、 、 。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因素1。劳动力因素 (1)原因: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 很小。②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 、质 量和 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的 差异较大。 产业转移 内部交易成本 国内市场饱和 开辟国际市场 价格 质量 数量 劳动力因素 市场因素 形势变化国际经济 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 工业联系 接受服务 工业联系 生产组织 职工培训 政策调整国家 避开贸易壁垒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精选】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精选】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精选地理教学资料 2019.5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 为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第二课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 第三课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域农业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 推进新课 师

(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就农业而言,发展条件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农业特色。 师 (引入正题)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是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的特定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师 (方法引导:实现区域农业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我们以成熟的农业区域来了解其形成过程。 师 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生 东北。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2012·高二质检)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软件制造B.玩具制造 C.汽车工业D.石化工业 2.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技术 C.交通运输D.劳动力价格 3.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转移污染物 B.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 C.扩大企业影响力 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 1.B 2.D 3.B 【解析】该产业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向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说明这种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向这些地区转移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寻求最优发展区位。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区位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4~6题。

4.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D.市场的开放程度 【答案】 B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甲产业主要布局在人口较多的省区,所以甲产业应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5.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D.劳动力因素 【答案】 C 【解析】乙、丙产业在1990年还没有分布,在2001年主要分布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京沪粤三地,所以乙丙产业应属技术指向型产业。

6.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答案】 A 【解析】甲产业在1990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到了2001年,沿海省份布局减少,主要分布在地省份。乙丙属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寻找最佳区位,往往发生工业分散。甲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丙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三种产业布局可以体现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不能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2012·高二质检)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 A.第一阶段丙国国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8.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

山西人教版必修三地理教案

山西人教版必修三地理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 绥阳中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案(整套) 目录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区域自然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011927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

【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

【关键字】地理 5.2产业转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2、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看到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了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产业转移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休息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日本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3、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教学难点 1、汽车工业、休息密集型工业等茶叶转移等案例分析,他是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关键。 2、正确理解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避免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3.最活跃的地区:东亚(包括哪些国家?) (过渡)为什么日本、韩国要到国外建厂呢?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成为了他们的目的地呢? (板书)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原因: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各个企业渴望怎么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亚地区是如何转移的?为什么? 〖活动点拨〗 1.工业化之初,资金、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依靠众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回答是否定的,其一,中西部地区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思考: 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活动点拨〗 1.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优惠条件等方面。 3.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 〖活动点拨〗 1.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教师设疑: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呢?(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其实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为例分析。 〖活动点拨〗 1.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2.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 2.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并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文字和图表材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总结其开发优势条件和需要治理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总结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措施。 3.学会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2.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首先,我们先欣赏一组赏心悦目的图片……这些图片正是田纳西河经过治理之后的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田纳西河流域在治理之前呢,并不是这般的美景如画,大家想知道他以前是什么样子吗?(学生自由发挥) 大家首先看到的这幅图片从颜色上就可以看出不同来,这是一幅黑白照片,我们可以通过这幅图片可以看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前后对比,引入本节课。 【板书】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想了解一个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就要了解这个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条件,那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1.什么是流域 流域的概念就是由分水线(岭)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我们平常所称的流域一般指地面集水区。分水岭也很好理解,看到这幅图,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和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其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天然气跨区与调配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之间协调发展。 3、理解西电动送工程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难点 1、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天然气、水能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2、西启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 意图 千年神往,百代梦想,一朝辉煌。看边陲大漠,塔架耸立;神舟昂首,英姿飒爽!雷霆过处,浩浩太空,迎我中华好儿郎!盼凯旋,数亿同胞,荡气回肠。 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舟登月,嫦娥探乡。 教师引入: 上首词中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哪些属于资源调配?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我国资源为什么要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调配工程?(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1)资源的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需求资源量与赋存量不一致 老师提问: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跨区域调配工程吗? (学生回答) (过渡)本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为大家介绍我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 (板书) 2.西气东输工程: (1)起点与终点: (2)经过的主要省区: (3)工程建设包括哪几个部分: (4)途经主要地形区及对工程建设有何影响? 教师设疑:针对以上问题,读教材图及相关介绍寻找答案。(学生总结) (板书)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三个主要原因有个概括了解)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第一个原因?) (学生对比教材图回答) 对于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所含的主要省区,可根据 情况加以说明,以防学生的理解过于狭隘。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教师提问:我国目前哪种能源使用比例高?为何 要加以调整?) 让学生明确煤的缺点与天然气的优势;但也不能忽 略了煤的优点与天然气的缺点,做到辩证分析。 〖活动点拨〗 1.天然气开采、储运难度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比分析一分为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doc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5.2 产业转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 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2 、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看到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了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产业转移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日本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3、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 机遇。 教学难点 1、汽车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等茶叶转移等案例分析,他是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 关键。 2、正确理解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避免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意图 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引起学生导入条河流。”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兴趣 新课(万物皆动,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对比说明讲授一个企业也是这样,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其空间位置也不会是培养学生课上一成不变的,那么产业转移是如何进行的,转移后对区域发展有逻辑推理小结什么影响呢?分析能力。 (板书)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培养学生 (同学们先看教材中图 5.7)读图,析 设疑:图中三个不同的企业,在我国选址建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图,从图像 什么?中获取信 (学生回答:分别侧重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市场、原料与劳动息,加工后 力资源)为我所用 1.什么是产业转移:的能力。 2.产业转移的分类:辩证地看 设疑:上图中的产业转移各属于哪一类?待问题 3.最活跃的地区:东亚(包括哪些国家?)从不同的 (过渡)为什么日本、韩国要到国外建厂呢?为什么我国东部地角度去审 区成为了他们的目的地呢?视问题 (板书)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从不同的 1.产业转移的原因: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角度去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视问题 (1)劳动力因素:从不同的 各个企业渴望怎么的劳动力资源?角度去审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亚地区是如何转移的?为什么?视问题 〖活动点拨〗 1.工业化之初,资金、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依靠众多的廉价劳 动力资源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 律。 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 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回答是否定的,其一,中西部地区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其二, 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思考: 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活动点拨〗 1.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 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优惠条件 等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五章产业转移演练习题(有答案)

2019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五章产业转移 演练习题(有答案)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五章产业转移演练习题,希望你喜欢。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回答1~2题。 1.图A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是指()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 D.闽南地区 2.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 A.制造和研发环节 B.品牌和核心技术 C.加工和组装环节 D.市场和运输环节 解析:①是环渤海地区,因为该地距离韩国近,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市场广阔和政策优惠。c处于金字塔的顶层,且分布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是品牌和核心技术。 答案:1.C 2.B 读20世纪50~90年代亚洲出口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分布变化图,完成3~4题。 3.日本20世纪60~90年代,主要投资地区及其原因是() A.在东亚、东南亚投资,因该地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B.在东亚、东南亚投资,因该地气候适宜,河流众多 C.在美国投资,因日本有计划地将工业布局格局从临海型转向临空型 D.在美国投资,因美国有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可减少原料、燃料的进口量 解析:日本在20世纪60~90年代,主要投资东亚、东南亚,是受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市场的吸引。 答案:A 4.亚洲劳动密集型产品销往日本和美国,主要原因是() A.产销两地相隔较近,可利用便利的海洋运输 B.日本和美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较高 C.亚洲人口多,有广阔的市场 D.日本和美国交通发达,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入 解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廉价地区才有成本优势,而日本、美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很高。 答案:B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回答5~6题。 5.这种产业迁移()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解析:劳动密集型企业属于第二产业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故A、B均错。对迁入地而言,产业转移有利有弊,利在促进工业化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word教案

5.2产业转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2、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看到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了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产业转移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日本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3、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教学难点 1、汽车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等茶叶转移等案例分析,他是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关键。 2、正确理解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避免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的原因: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化之初,资金、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依靠众多的廉价劳动

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 不了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不同的合作: 发展

增加 1.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 大连地区有没有产业转移的案例?这种转移对于大连地区会有什么 十.板书设计: 5.2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三电子教案

长沙艺术实验学校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们应把一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因此其现实意义是:了解各要素及其特征,整体规划。 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需:因地制宜。 以邓小平80年代最先改革开放深圳:由当时的贫穷小渔村转变为现在的特大城市为例说明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案例中设问:为什么最先开始在深圳进行改革开放?(沿海交通便利,华人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毗邻港澳等),附带另一原因:避免政治风险(本来就穷,即使改革失败了,也没有比它更穷的地方了)说明特征四,因此需对外开放,加强与外界交流。 《活动探究》教材第2页,PPT展示四幅图,设问图示四种景观出现的典型区域及描述图示的地理景观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同学作答》请同学回忆:森林、草原、荒漠植被大体是以降水量多少为界限的?(200mm、400mm)强调,该界限标准适用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设问: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可达700-1000,为什么植被仍以草原为主? 《同学作答》老师总结:热带草原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干季时间长,加之纬度低,蒸发旺盛,高大乔木难以生长。所以热带草原又称热带稀树草原,仅能看到低矮的灌木。干季时,草木枯黄,食草动物难以找到食物,于是就会进行(迁徙),同样食肉动物也会随食草动物的迁徙而迁徙。因此,我们说非洲热带草原的动物是具有季节性迁徙的,迁徙规律是(随雨带移动) 第二课时 《板书》二、区域空间结构 《课前导入》在讲区域空间结构时,我们先了解下湖南省的三条重要铁路干线。 设问湖南省有多少个地级市和州?(13个地级市和一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湖南省的主要交通干线组成一个大写字母(H)图中交通线成什么分布形式(线状和网状)城市成(点状)线点剩下的区域呈(面状),表示农村、城市用地。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思考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三家工厂的区住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像图5.7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有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它们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日本、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们建厂的目的地?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5.8)。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