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改和创新教育重点

新课改和创新教育重点

新课改和创新教育重点
新课改和创新教育重点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 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

二.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 新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2. 新课程改革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3. 新课程改革要重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特质,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内在标志。重视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重建学校的价值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

2.课程结构实现调整。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

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新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转变。

6.评价与考试制度得以调整。

第二节新课程结构

一. 新课程结构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高中阶段一分科课程为主。

5.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二.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1.均衡性.

2.综合性. (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3.选择性.

第三节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闺房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新课程标准之中。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评价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性。

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

第四节新课程改革下的“五个转变”

一. 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 2.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

二. 学习方式的转变 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三. 教学评价的转变

四. 学生评价的转变

五. 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

第二章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第一节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

1.面向全体;全员性的体现,这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的本质区别。

2.全面提高;整体性的体现,这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3.主动发展;主体性的体现,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教育目的不同

2.教育对象不同

3.教育内容不同

4.教育方法不同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6.教育结果不同

三. 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从教育层次上,包括幼儿园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

2.从行为范围上,要把素质教育从一个学校的行动转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3.从推动方式上,要从过去主要依靠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上升到法制化、科学化、多样化。

4.从推动的范围上,要从区域性的实验变为全国的推进。

5.从改革的方面上,要从单向的改革转到系统的全方位的改革。

(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是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和廀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在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第二节创新教育

一.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它主要有三个要素组成:1.创新人格: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2.创新思维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特点:普遍性、综合性、革命性

二.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

1.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美国的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在我国,陶行知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

2.研究目的内容不同。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上的增删,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3.研究的重点不同。创新教育研究的重点是:为了培养造就适应未来需要额创新型人才,必须要适应这样人才成长

的良好环境。

三. 创新教育的实施:

1.教育观念创新

2.教育目标创新

3.教学过程创新

4.考试制度创新

5.教师进行改革创新

第三节教育创新

一. 教育创新即为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教育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体系、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课程教材以及教育时间和空间等。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三次创新。

二.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1.开展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

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

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提问、发言、创新营造宽松的氛围。

最后,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

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

2.推进教育创新应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

第一,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客观要求。

第三,这是由创新性的本性决定的。

第四,创新素质培养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管理和进行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方法。

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心得体会 创新教育心得体会

创新教育心得体会 学忠县精神 议创新教育 要当一名好教师却是不易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同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 创新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把课堂氛围的死气沉沉,营造生动活泼的;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就要老师解放思想。 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 (2)有较高的治理艺术.治理包括两方面:班级的治理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往”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 以上三点体会是我在学习《创新与创新教育》这本书时得来的。我天天都在想,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创新中得以发展的,我身为一名老师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往创新,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进步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要创新,生活要更新,我要加倍地往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来,让自己的学习风气、敬业精神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xx年,给力之年,必须给力!必须创新!【篇二】创新教育心得体会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

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他的解释是“人们利用多种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一个报告中认为,信息素质能够使人们知道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何种信息并能够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我个人对信息素质的理解是:一个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判断以及信息的评价和利用能力,它标志着信息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其中,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要求人们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信息能力教育由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组成。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生存、学习、发展的重要能力与基本素质。 那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首先,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的基础。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H是在大学阶段获取得的,而87.5H则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要求他们具有掌握信息获取的能力,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创新型人才要想在信息时代生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选择与吸收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很多高校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如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可是在部分高校这门课程只是公共选修课,有些院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具备起码的信息素质,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上的缺憾。其实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感受到了教育的时滞性与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书本知识的陈旧性与生活的现实性所带来的压力,怎样把无穷的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融会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创造出新知识,在这当中信息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必须改革相应的课程设置,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教育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简述素质教育得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就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得,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与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得得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得教育,就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得教育,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得教育。 素质教育得特点就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得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得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得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得思想素质;②复合得专业知识与智慧;③参与发展与研究得意识能力;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得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得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得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就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得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得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得社会角色与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得权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与张扬个性得同时,实现其社会化与个性化得统一,促进人得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得轨道。 教育自身也就是具有生长性得,也需要改革与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得生命力与活力,保持发展与前进得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得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得与谐发展。 5、现阶段党与国家得教育方针就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得基本涵义就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就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就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与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就是了解与学习世界各国得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经验;二就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得素质;三就是使我国得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就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得未来趋势相适应;二就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得人才;三就是探讨教育本身得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得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得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得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得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得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得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得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得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与奉献意识.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体现时代要求,对教育提出了由相对单一的“知识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纵观全球,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出现各国之间的强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和经济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辛而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 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人应非常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第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并非是能蜚声中外的天才,也未必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但作为教师,理应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发自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

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维火花。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改变“记诵学风”。 在课堂上,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静听”教师那种令人生厌的讲课,这样的教学只会形成死记硬背的死读书的学风,“记诵的学风”只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像个“蓄水池”一样将知识用管子机械式的灌进去,考试时用另一根管子把知识直接引出来。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感,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和压力,学生哪里会有创造力,更不会有个性化的创新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孰不知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情感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托兰斯认为创新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爱默比尔又认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谈创新性教育 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主题就是:"有利于发展的知识"。(Knowlege forDevelopment)这份报告呼吁各国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来实现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并充分肯定了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战略。该报告着重强调,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知识更快地生产、传播与使用,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跻身全球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履行其特殊的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方面,在国家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在21世纪更有力地脐身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作出贡献。--以上是我们对创新教育必要性的一点认识。 二、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认识框架与研究方案

创新和创新教育学(江西自考-笔记)

创新和创新教育学(江西自考-笔记)

么样的人能创新? 1、要打好基础。 2、要学会创新的思维方法。 3、要学会选择。 4、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创新人 才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时支撑一个名族的脊梁和灵魂。 工业经济主要依 赖于资源和资本 以及雄厚的技术 基础。而知识经济 社会主要依赖于 知识的创新和创 新人才。创新是信 息社会劳动者必 备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人才 包括哪些? 1、信息收集人员 2、产品开发人员 3、标准化生产管 理人才 4、市场开拓与销 售人才5、研 究人员 创新人才究其知 识分工可以大致 分为:知识创新人 才、技术和产品创 新人才、管理创新 人才以及制度创 新人才。 具有创新的人才 具有的特点? 1、迅速收集、处 理信息 2、跨学科的知识 面 3、坚持个性的意 识和勇气 4、设计及试验的 实际能力 5、对市场的高度 敏感 6、合作能力

7、对社会负责的道德感 顾永平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1、创新精神 2、远见卓识 3、发明欲望 4、善于解决问题第二章创新教育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基本价值取向 的教育,其核心是 在认真做好“普 九”工作的基础 上,在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迎接知识经 济的挑战,着重研 究和解决基础教 育如何培养中小 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和创造 教育的关系? 1、首先两者提出 的时代背景不同。 2、其次在实施过 程中的侧重点不 同。 创新教育和素质 教育的关系? 1、创新教育是素 质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2、素质教育要提 高全民族素质,提 高全民族的创新 能力,它同创新教 育追求的目标是 一致的。 3、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在一系列问 题上创新,包括教 育观念、教育思 想、教育制度、教 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2009-10-23 09:12:43 阅读23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好书。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内容:一是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六个基本理念,结合小学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并且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六个基本理念的含义,帮助我们教师具体理解新理念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二是阐述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产生的变化,以及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第二部分汇集了40个教学设计实例。这些实例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尽管新课程实验刚刚在一、二年级进行,但本书不仅适用实验区的教师应当按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学,同样适用其他学年的教师也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 地体现新课程的理与方法。 事实上,许多第一线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实验结果的真正提高取决于每一个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本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教学第一线教师亲自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 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地理板图,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操作地理模型,上讲台指图,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看地理录像片,使学生能形象地观察到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 们努力探究地理科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展示才华,拓展思维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主力军。高中教育更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之一,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推卸和刻不容缓的。 一、创新教育对青年教师的挑战 高中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思维观而言,传统教育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而创新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讲解,能够激励他们积极、主动的自学,以期获得新的、独到的见解。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应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知识丰富且有一定的系统性,观察力强,思维灵活,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多方努力解决。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自觉性的增强,在观察力方面能够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并持久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能够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进行辨别。在思维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的求异思维突出,不满足于课本中的内容,不轻信书本上的结论,更渴求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喜欢质疑并为之争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同时,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明显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也在逻辑思维的促进下迅速增强,能够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生虽然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自己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 二、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应对 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认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鱼”,重要的是还要授于他们“渔”。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引导他们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将有助于更好的在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的因素。 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创新的反面是因循守旧,是一种习惯势力和习惯思维,特点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高中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决定了这一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将会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并敢于向传统挑战,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思想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人类历史之所以发展进步,就是因为人类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高中时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会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改革开放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盏明灯,再次为我们明确方向,把握新课程理念,重构新课堂教学奠定了信心。 这次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的,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观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新课改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搞得轰轰烈烈,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我国基础教育以前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其实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经过一个多月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尝试了一下新课程改革教学,颇有收获,受益匪浅。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

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在经过单位对创新教育的解读报告会后,我谈谈感触相对深的两点,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重点我认为放在“育”上更为契合,先有教而后育,教并不是死板教条,人类发展至今,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创造文明,文明的延续依靠语言,我们传播的唯一性是诉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因为我们的延续,后代得以依托语言创造出许多没有的东西,这是除智人外的生物做不到的,这无疑揭橥了“育”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创造更新,而且是反复更新交叠,螺旋式上升,在这个庞大的发展规律中存在着千千万万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创新工兵,眼下这个三年行动就是其中一份子。 基本原则是任何事物的法则,创新教育也一定有,抛开一尘不变的内容,我格外的注意到了第四点,即“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链接,让创新教育时时处处泛在、学习时空重构”。现在我们讲大数据时代,作为培养这个时代的工程师的学校,我们必然是要和时代环境密切联系,旧时讲生活本身是本书,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校里校外都是学习的场所,可能现在多了沉浸式体验,我们得走出去。毕竟灵感不只是在学校里。 第二个是重点任务里第二条第五点,即“职业教育:显一技之能、重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我们的教育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投入社会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只不过大家的形式不同,有些人作为员工,有些作为老板,有些二合一身份,自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大家就没有停下来“叮叮叮”的脚步,我们可以和熟人或者陌生人一起通过某种契约同为了人类的延续建设着,我们从小在学校学习了知识,修炼了技能,最后在社会大舞台彰显自己的风采,人类文明光靠延续是不能走出今天这样的灿烂多彩,几个大的时代革命无一不是重要的转折点,而转折的动力正来自创造,所以说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将来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不存在的,既然立足你就要拿出立足的本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投身于应用当中,说到这还不是特别重要。现在讲究高效率,我认为效率从根本上讲就是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学生的天赋,一旦一个人的潜能被挖掘见天日,之后便会开始高效运行他的一生。 虽然是三年行动计划,但是绝不单单是停留在数字上,我其实非常高兴看到并且参与到我们黄浦区教育局的这个计划当中,比起拟定,我更喜欢富有挑战的行动。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为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开辟了素质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创新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当中使用最广泛的词汇之一。 第一节: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两个出现频率很高、联系比较密切、正在现代教育话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概念。科学地界定两者的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 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 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 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在教育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我们有幸参加了新一轮的课改实验,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起用新教材而已,而是要以新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又是丰富多彩的。数学是一门使人精确的学问,提到数学,许多人都感到数学太呆板,缺乏乐趣。其实,数学中不仅有无穷的乐趣,而且是培育创新思维的极佳工具。新课程实验不仅给教师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下面就是我在新课改实验中采摘的几朵学生创新思维的小花。 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中,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第二节整式的运算中的一道题, 任意写一个三位数,交换它的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又得到一个数,并将两数相减,观察结果有什么规律。 原数新数差 231- 132 = 099 设,差的百位数字为x, 十位数字为y, 个为数字为z.。 785 - 587 = 198 982- 289 = 594 854- 458 = 396 。。。。。。。。。

规律:1)差是3的倍数; 2)差是9的倍数; 3)差是11的倍数; 4)差是99的倍数; 5)十位数字都是9; 6)如 ????? ? =+=+=+=+963945981990 x+z=9 7)如 18 69318 49518 89118 990=++=++=++=++ x+y+z=18 8)如 4*1045*10-49*108 *1081*10-89*109 *10)90*10()99*10(=++=++=+-+))()()( (10y+z)-(10x+z)=10z 9)如 ????? ? ++=+++++=+++++=+++1049*10545451089*10181811099*100)90()90(10)()()()( 10(x+z)+(x+z)=x+10y+z 10)如3*116*1039*105 *114*1059*101 *118*1019*100 *119*1009*10=-+=-+=-+=-+ 10y+x-10z=11x 在这里,单调,枯燥的数字却变得生动有趣,则充分说明,在生活中,创新无处不在,创新的灵感往往钟情深入钻研的有心人。 又如,七年级(上)中,代数式一节里,用火柴棒搭正方形 (用箭斗代替火柴棒)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最新范文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 摘要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在分析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培养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就是指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素质是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1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 1.1观念创新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1.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1.1.2创新教育观念 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