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为劳动经济学_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_董志强

行为劳动经济学_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_董志强

行为劳动经济学_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_董志强
行为劳动经济学_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_董志强

经济评论 2010年第5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 o.5 2010

行为劳动经济学:行为

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

董志强 洪夏璇*

摘要:对比主流的新古典劳动经济学,行为劳动经济学主要引入心理和行为视角来

研究劳动力市场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对其决策模式的影响。它起源于行为经济学与劳

动经济学研究的结合;在偏好假设上承认个体具有对等、公平等社会性偏好;在动机上承

认个体不仅受物质利益驱动,也受心理和情感等非物质因素驱动;认为员工努力水平不仅

受绝对工资率影响,也受相对工资率及其他非工资率因素影响;坚持劳动力是异质的个

体;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行为和演化范式的理论建模以及受控实验研究。这不仅在理论

假设及方法论方面对新古典理论进行了极大的修正和扩展,也在劳动合约、劳动力供给和

工资等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新的理论成就。这些理论成就对于制定劳动经济政策亦有一

定启示。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不完全合约 劳动供给 工资理论

一、行为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研究关注人的决策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然而,主流经济学在不断构建精巧的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实的同时,却独独忽视了对 人的研究。 人被假定为只按照 自利这种单一规则行事,即 经济人假设。随着经济的演进,诸多现实问题对此种标准范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90年代的 休克疗法都被视为令主流经济学大失脸面的例子。而面对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乃至再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主流经济学既无法解释这些危机,也无法提出恰当的政策来应对危机。要解释和应对危机必须探索人们的心理因素,比如信心、公平心理、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故事心理等等(Akerlof and Sh iller,2009)。

主流经济学理论所遭遇的质疑和挑战,成就了行为经济学。20世纪中后期,行为经济学迅速兴起。以2002年Kahne m an和Sm it h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行为经济学基本上获得了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行为经济学通过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引入人类行为的心理基础,来讨论经济活动当事人各种心理活动特征对其决策模式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了行为金融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博弈论等分支研究(周业安,2004)。行为劳动经济学(behav ioral labor econo m ics)这一术语的出现,也就毫不令人意外。A lt m an主编的!当代行为经济学手册?第23章标题就是 行为劳动经济学,该章由Ber g(2006)执笔。

对比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如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结合研究相对较少,起步也较晚,很大原因在于劳动经济学受标准范式影响更深。对行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Akerl o f等人,为了解释名义工资刚性和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他们构造了兼容心理学因素的效率工资模型(A kerlo,f1982,1984;Akerlof and Y ellen,1986,1990)。之后,M a i n等(1993)、Barron和G j e rde(1997)、Lazear

*董志强,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510006,电子信箱:d_zq@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4244072.html,;洪夏璇,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邮政编码:510006。

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桑塔费(SANTA FE)学派经济思想研究(07CJL019)的资助。特别感谢匿名审稿人,其意见使本文在内容和表述上都增色不少。当然,文中的错失完全由作者自负。

132

(1991,1995)等将 人的偏好多样化整合到劳动经济学领域,进一步修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模型。Kauf m an (1999)则深入讨论了行为劳动经济学引入心理假设对当代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的修正。但这些研究成果都比较零散。直到K ahne m an和Sm ith摘取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奠定了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之后,劳动经济学的行为视角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一些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如Fehr、Falk、G chter等通过实验证据,对劳动合同、最低工资、日劳动供给、工资刚性以及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由此开辟了行为劳动经济学这一研究路径。

在国内,对行为劳动经济学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目前可以查阅到的相关文献只有周业安和宋紫峰(2006)、周业安和章泉(2006)以及董志强和洪夏璇(2008)的文章。前两篇文章主要集中于行为劳动供给理论和工资决定;第三篇文章主要集中于介绍行为劳动经济学研究进展,尤其强调Fehr等人的贡献。本文则侧重于讨论行为劳动经济学对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假设的修正、主要理论成就及其政策含义。因此,本文与上述三篇文献在内容上是互补的。

接下来,我们先讨论行为劳动经济学对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理论假设的修正和扩展;然后介绍行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就;最后探讨一些可以得到的潜在的政策启示。

二、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

(一)对理论假设的修正和扩展

偏好、动机、行为及个体之间的质性差异,是经济分析所依赖的基本概念和前提假设。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在偏好上假定人们只看重绝对数量的物质利益,在动机上假设人们总是设法并且因其 理性而能够最大化其物质利益(这是 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思想),由此在可验证的行为表现方面能够推导出的结论是人们的努力水平取决于努力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而劳动力市场上每个个体的质性(偏好、动机、个性等)被假设为是同质的。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对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所持有的这些基本假设进行了修正和扩展。

1.偏好:考虑社会性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个体的偏好被假定为只关注工资率的高低,他们既不关心工资率之外的其他利益,也不关心个体之间工资率的对比###包括自己与他人之横向比较以及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之纵向比较。即个体的偏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孤立的,与个体所处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等也没有关系。上述偏好假设已深受行为劳动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挑战。比如,人们常常基于物质利益偏好假说认为雇员加入工会是为了提高工资水平和增强集体谈判能力,而最近研究却发现:隐藏在表象下的另一个真相是雇员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满足,雇员也有自己的社会需要。最近二十多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偏好(soc i a l preference)假说,更是确认了如下事实: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进而塑造出个体的多元化偏好,并最终影响到个体的效用函数。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地(虽然程度各有不同)受以下偏好影响:(1)对等性(recipr oc ity)偏好?。此种偏好使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也关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奖赏对他人善意者同时惩罚对他人恶意者。对等性偏好是一种相机的社会偏好,不受未来物质利益所驱动,关键取决于对方对自己或他人态度是敌意还是友善,或收入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合理(Fehr and Fa l k,2002)。

(2)公平性偏好。即个人不仅关注绝对所得,也关注相对所得,他们会有意识地平衡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对收益,即使这样做可能会牺牲个人部分所得(Fehr and Fa l k,2002;Feher,et a.l,2009)。(3)参照依赖偏好。个体会以某个参照点为基准对其 损失或 获得进行相对评价,并且有损失厌恶的心理(即基于某个参照点,等量损失比等量获益往往对人们的主观感觉有更大的影响)。(4)收入靶假说(即目标设定偏好)。个体劳动力供给行为并非按照生命周期来安排,而是以某一较短时间段(如每天)为跨度设立一个收入靶,在该时段内努力工作直至达到这一收入目标,若未达到收入目标,就被视为蒙受收入损失。

2.动机:重新理解效用最大化

从亚当%斯密的 自利人推广而来的 经济人,是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分析的前提。经济人假设坚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根据自身利益理智行动,在其可行的一切机会和手段选择中趋利避害,实现自身效用最

?R ec i procity P re ferences在国内通常译作互惠性偏好。但从实验经济学文献来看,这种偏好的本质是主张人们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具有这种偏好的人既会奖赏对他人友好的人,也会惩罚对他人不善的人。因此 互惠性偏好不足以精确反映R ec i procity P re ferences的含义。汪丁丁曾建议将其翻译为 对等性偏好,本文也主张这一译法。

133

大化###但这里的效用常常是以物质利益(工资率等)来定义的。显然,偏好的社会性和多元化,使得劳动力个体的效用绝不局限于工资率。事实上,在古典经济学中, 效用尚涉及到不少心理和情感因素,后来因M ill主张有必要将 经济人抽象出来,以及Friedm an实证方法论的盛行,效用才逐渐被视为仅是物质财富所带来的满足感。早在20世纪80年代,Akerl o f(1982,1984)等经济学家就开始将公平观念引入劳动力市场分析,认为企业支付给工人高于市场出清工资率的工资水平,可以换回工人的忠诚和道德,以此提出了效率工资理论。Rab i n(1993)则更是力图将公平动机整合进经济理论。在最近几年,行为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重新引入情感因素来理解古希腊哲学家关于 效用的概念:即效用不仅受物质利益影响,也受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效用最大化,应当是包含了某些社会性动机(如公平、对等)的效用最大化。的确,不少实验研究发现,公平感会促使人们牺牲部分既得利益去换取公平(典型的实验研究是最后通牒实验和独裁者实验),从而抵消不公平感带来的负效用。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公平动机不但不可回避,可能还是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工资刚性和失业等现象的关键(Akerl o f and Shiller,2009)。关于劳动力市场公平心理及其影响,G chter和Fehr(2001)已有详细的综述。

3.行为:努力水平的决定

在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物质利益偏好和物质效用最大化的假定下,努力水平只是绝对工资率的函数,员工付出多少努力仅取决于努力的边际负效用和边际工资率之比较,不受任何其他相对比较之影响。具体表现为:努力水平不受个体的机会成本、个体之间的工资率水平高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倘若事实如此,则雇主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就是调整工资率,而且雇主也只需要调整工资率便可诱导出所希望的员工努力水平,员工付出的努力也会100%得到运用(这意味着通过工资率调整实现内部劳动力配置将总是有效率的)。这与现实是显然不符的。现实世界中,雇主常常会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因为他们深知:工资率调整固然重要,但仅仅依靠工资率调整是难以诱导出所希望的努力水平的。的确,对效率工资和礼物交换的实验研究发现: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货币工资率,也包括货币工资率之外的心理和情感等其他因素。比如,雇员受习惯惰性的影响通常都不愿尽心去工作,而雇主的监督又会引发他们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由于对员工努力进行量化考核是有难度的工作,故监督有时不可避免。于是企业就可能面临 囚徒困境局面,并带来非预期的低效率,导致产出和企业的预期效益可能相差很大,员工付出的努力无法100%地得到运用(Kau f m an,1999)。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单一的货币激励政策对于雇员管理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哈佛学派学者就认为:金钱激励会让更多的员工变为金钱动物,而这会提高企业将来的雇佣成本;如果有良好的工作场所规范(no r m s),那么即使没有巨额的金钱刺激,雇员也会在规范和同事压力下努力工作。应该说,一旦考虑行为劳动经济学对于个体偏好和动机假设的修正,个体努力水平决定等行为模式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现实中雇佣管理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思考在雇佣管理中如何确定正确的激励模式。

4.质性:有差异的个体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模型通常假定劳动力同质,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 口味是多样化的。承认并试图刻画不同群体的个性(particu larity)也是行为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年龄、性别、种族、文化风俗甚至收入、教育和工作类别不同,都会导致个体有不同的对等性偏好、公平偏好、风险偏好程度,并最终影响个体的不同决策行为表现。比如H enrich等(2001)发现,在最后通牒实验中,受文化环境影响,不同国家的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等偏好。行为经济学家还发现,家庭决策行为深受性别、家庭共同收入等因素影响。比如M arti n和M organ(1995)发现,劳动力供给决策受性别因素影响比较大,且女性在职业生涯中要获得成功需要比男性投入更多时间、面临更大困难;而这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基于社会风俗固定和偏好一致的个体决策行为研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探索异质性的潜在原因方面,行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既考虑了人口统计类别(如种族、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也考虑了一些特殊群体(如不同偏好、疾病、工作类型的群体)之间的对比研究(Kahn,1998;Sorenson,1990)。至于异质性的劳动力市场后果,也正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比如失业的波动和收入分配的差异可能都与个体的异质性有关。

(二)方法论的扩展

相对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行为劳动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也有更大的扩展。一方面,行为劳动经济学沿用了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的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强调从个体行为来理解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劳动经济学则更注重从行为和演化的视角来看待个体行为和经济现象,并大量地通过实验来探究个体的微观动机。134

1.建模思想和方法的转变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强调人的目的理性或绝对理性,建模的一般思想是给定个体的偏好、禀赋和制度环境,以此为约束条件,以最大化个体的利益(或效用)为目标,由此推导极端复杂的情况下个体的行为及其后果。它常常假设边际效用或边际产量递减、市场可自由进出、交易主体和对象具有同质性、决策者是价格接受者。在方法上多采用边际分析、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等。行为劳动经济学则继承了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强调个人只具有过程理性或有限理性,常常会按经验行事或模仿身边的成功者,决策乃是一个可能会有随机偏差的学习过程,偏好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等影响而且常常内生于个体的互动交往过程。在建模和分析方法上以演化分析、非线性规划、微观计量分析、动态规划为主;其实证研究也常常会通过实验室和现场实验收集数据来进行。应该说,从建模思想和方法上看,行为劳动经济学显然走上了一条更贴近真实世界的道路。

2.实验方法的运用

与新古典理论的非实验性截然相反,实验性是行为劳动经济学研究一个典型特征。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崛起的历史表明,实验室实验对于经济行为研究确有其优势:一方面可以搜集足够多的微观数据来了解个体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外生变量的控制来检验行为及其影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由于许多外生变量是同时发生的,因此要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并且,实验研究使得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更可能得到重现,而证据的可重现性恰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当然,也必须承认实验方法本身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受控群体偏差、样本数量、操作者偏差、实验酬金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精心的实验设计和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Fa l k and Fehr,2003)。需要强调的是,实验方法的兴起绝不是为了取代传统的建模分析、计量分析等等,它只是作为一种新的与原有方法体系互补的实证研究方法而存在。

同样,行为劳动经济学的方法论,也不宜看作是对主流方法的颠覆或分化,更应看作是新古典方法的扩展和补充(Kauf m an,1999)。事实上,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所依赖的完全理性假设就好像物理学中无摩擦平面和真空状态假设。无摩擦平面和真空状态只是理论研究基准,物理学定律应用于现实世界时便需要将摩擦等力量纳入考虑。同样,完全理性的新古典假设为我们分析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准,而行为劳动经济学则是要追加更符合现实的元素,以便更好地解释在真实世界所观察到的行为。从这点来看,对原有假设进行修正更适合视作对原有理论的扩展,而非一场革命。

三、行为劳动经济学的主要成就

(一)公平激励与不完全合约

劳动合约是典型的不完全合约,工作任务往往无法完全地逐项立约考核,也难以通过第三方监督完全克服道德风险,故而显性的激励机制很容易失效。新古典劳动经济学认为,雇主可以通过与雇员之间建立长期合约关系,使雇员未来的报酬依赖于本期的业绩考核,就可以激励雇员努力工作(Lazear,1995)。但是,若雇员乃完全理性人,则当且仅当博弈是无限重复的,长期合约才会有激励作用;现实中劳动合约常常是固定期限的,则理论上可推测到如下结果###合约关系即将结束之际(如退休、离职),雇主因预期到合约即将结束便不再慷慨付酬,雇员在长期关系即将结束以及雇主冷落对待的双重波澜推动下,怠工情绪将更明显(Fehr, et a.l,2009)。从而,要寻求对雇员的激励,除了长期合约之外,可能还需要其他的一些隐性因素。

公平感就是激励的隐性因素之一,它难以观察却又真实存在。众多行为实验研究表明,雇员的努力水平深受公平激励机制影响,而长期关系会增强这种影响力。这些实验既考虑了实验室实验,也考虑了现场实验;现场实验中提供的报酬是真实的货币。两类实验都分别进行过一次性实验和重复性(长期)实验。结果发现:(1)在单次实验室实验中,若雇主提供较高的报酬,则相当比例的雇员会提供大于最小努力单位的努力水平来回报雇主的慷慨(Benja m in,2005;Fehr and G chter,2000)。小部分雇员还会刻意地去平衡自己和雇主之间的收益。这种公平心理越强烈,雇员给予回报的意识就越强。当然,实验也发现有相当部分雇员会 理性地只提供最少单位的努力,当此类雇员比例过大,就会阻碍雇主提供一个效率工资水平。(2)单次现场实验中,发现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礼物赠与可以传递强烈的公平信号,礼物被雇员理解为雇主友善的信号,结果是雇员工作效率远远高出以同等价值货币代替礼物时的工作效率(Kube,et a.l,2008)。(3)重复博弈实验中,在交易对象身份可甄别时,公平感会使人们表现出更强烈的互惠对等行为,雇主更容易甄别出具备公平偏好的员工,因此也更愿意提供较高的报酬,雇员努力水平也远远大于单次博弈下的努力水平(Fehr and G chter,2000)。从这点来看,长期合约可能内生地诱导出了努力水平:即使有一些雇员是纯粹自利的,

135

但由于长期关系且交易对象的信息可以甄别,无形中也迫使他们要选择努力以表明自己也具备公平偏好,直到合约快要结束时才会露出其自利本性。(4)长期的现场实验因为资金及其他原因进行得比较少,但研究者们仍通过一些真实案例检验了公平偏好理论。比如K r ueger和M as(2004)对F irestone轮胎公司的产品质量研究发现,该公司1999年的严重质量事故,根源在于管理层实施了大量的被工人视为不公平的政策(如三班倒)。

(二)收入靶与劳动力供给行为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假定劳动力供给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工资增加在短期主要产生替代效应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在长期则主要产生收入效应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但现实中,某些劳动力供给行为具有间断性且可自由安排供给时间(比如出租车司机、邮差、保险营销员等),此类劳动力在短期内的供给并不总是增加的,而是以一个明确的短期收入(比如以日、月甚至年为间隔期)为收入靶,随着工资率增加或获得临时提高,人们会表现为先增加努力后减少努力。其原因在于,在没达到收入靶前,收入边际效用递增,努力动机很强;一旦达到收入靶后,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努力动机开始减弱。行为经济学家通过正面提高邮差临时工资率及反面减慢临时工人电脑网速(两者都会影响人们短期收入)的实验,证实了上述推测(Fehr,et a.l, 2009)。

研究还表明,在突然遭遇外在冲击之后,若冲击是正面的(如临时奖金增加),则行为人会觉得只要再多努力就可接近收入靶,从而加大努力水平;若冲击是负面的(如机器突发故障),则行为人害怕会因此耽误其当天可获得的收入,从而也加大努力水平。关键是,一旦实现收入目标后,努力水平便急剧下降,如同百米赛跑超越之后的松懈。关于缘何会有收入靶,行为经济学家的解释是:收入靶如同基于一个(上期)消费函数的收入预算。比如,诊所的医生为使其消费函数与其收入目标一致,在当年没实现其收入靶时,会表现为下年更努力工作。短期内越能够明确收入的工作,收入靶效应表现得越突出(Fehr,et a.l,2009)。

(三)行为工资理论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假定真实工资能够进行调整,因而劳动力市场可以出清。然而该理论无法解释广泛存在的非自愿失业现象。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类对公平感的需要是理解非自愿失业问题的一个切入点(A kerlof and Sh ill e r,2009)。由于雇员厌恶不公平,降低工资就会挤出当事人的努力动机。因此从长期来看,工资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即使处于买方垄断的雇主,也不愿意提供市场出清工资,而是以更高的工资来诱发员工的努力回报。关于这一点,Fa l k等(2006)曾在最低工资实验中发现,最低工资对受试者的保留工资具有显著且持久的影响:临时引入的最低工资导致了受试者保留工资的增加,即便取消了最低工资,增长后的保留工资也长期持续。因而相对于最低工资引入之前,在取消最低工资之后企业仍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在于最低工资的实施改变了人们对于工资的公平程度的看法,工人更倾向于认为过去更低的最低工资是不公平的。更一般地说,工资增加这一行动本身带有某种信号,即增加后的工资对于员工来说才是更公平的,要降低工资就会让员工感到不公平。这种信念一旦成为雇佣双方的共识,工资便只升不降。

研究亦发现,相对于真实工资变动,雇员更容易受名义工资变动的影响。从这点看,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似乎有好处。考虑名义价格粘性,若通货膨胀率为5%,保持名义工资增长3%,由于雇员更受名义工资影响,在激发雇员努力动机的同时,能保持真实工资削减2%,这在长期中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这与传统理论所推崇的零通货膨胀政策目标相背离。

劳动经济学中关于工资理论的另一个争议话题是,最低工资是否增加失业?大部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提高最低工资会对就业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提高最低工资会影响雇员对公平交易的看法,增进雇员的努力动机,导致边际生产率提高,从而积极促进就业;另一方面,最低工资最终会提高整个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使得保留工资也相应提高,从而又弱化雇员在原工资水平上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对就业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力量对比。

四、政策启示

目前,行为劳动经济学的许多观点仍备受争议,其政策含义也需进一步探究,但不可否认它对于思考工资、失业等劳动经济政策之制定不无裨益。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它对于最低工资制度、政策与偏好的互动、劳动关系管理以及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方面的政策启示。

1.最低工资政策要关注就业效应。与新古典理论主张最低工资增加失业不同,行为劳动经济学认为,提136

高最低工资(在短期)可以增进工人努力动机从而有利于促进就业,但同时提高最低工资(在长期)又挤出劳动力就业意愿而不利于就业。因此,是否要提高最低工资便取决于决策者在这两种力量之间的权衡。

2.注意政策与偏好的互动。劳动力市场政策针对的是 人,这样的政策尤其需要在实施前慎重评估,因为这些政策常常会对劳动力的偏好产生影响,即使取消政策之后相关的经济后果也并不会回归到实施政策之前的状态。即,试图通过 试错来调适此类政策可能常常会产生出人意料和难以被决策者控制的结果。比如一旦提高最低工资后,人们就再不会接受原先的最低工资水平,即使法律允许重新回到原先的最低工资水平,实际实施的最低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都不会回到先前的状态。甚至,不单单是劳动力市场,许多领域的经济政策都可能影响人们的偏好,而经济政策的制定应当考虑到政策对偏好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

3.重新认识和谐劳动关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人们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通常是从避免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认识的。根据行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可能也至关重要。因为,若员工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基于其不平等规避心理,便可能酿成不利于企业的后果,最终将隐性地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这一视角也可以用于分析最近两年一直备受学界争议的一个问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否会大幅增加企业成本,是否会对投资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从行为劳动经济学来看,若企业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被员工理解为一种善意,理解为更加公平和平等,则员工就会投桃报李,并因此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长期看来,平摊到每期的成本反而会降低。尽管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来证实!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后果,但行为劳动经济学无疑提供了不同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的另一种可能的推测结果;而我们亦希望今后会有实证研究来检验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4.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行为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已经确认,在可以甄别交易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互惠对等行为。即使是自利的主体,由于其损失厌恶和风险规避心理,也会在长期关系中压抑短期的自利动机,表现出互惠对等行为,以 显示自己也具有公平偏好。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失信的雇主和恶意的员工都不少见,主要原因可能正在于缺乏甄别交易信息的机制。因此,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从制度、规范和技术上实现劳动力和企业信用记录及其共享机制,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绩效。

参考文献:

1.董志强、洪夏璇,2008:!行为劳动经济学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第2期。

2.周业安、宋紫峰,2006:!工资决定的行为与制度分析?,!学术月刊?第12期。

3.周业安、章泉,2006:!劳动供给研究的新进展?,!教学与研究?第2期。

4.周业安,2004:!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5.A kerlo,f G.A.,and J.L.Y e llen.1990. T he F air W age-E ffo rtH ypothes i s and U ne m ploym ent.Q uarterl y Journal of E conom ics,

110(2),255-283.

6.A kerlo,f G.A.,and R.J.Shiller.2009.A ni mal Sp irits:H ow H u man P sychology D rives the E conomy,and W hy itM atters for G lobal

Cap italis m.P r i nce t on N J:P r i nce ton U niversity P ress.

7.Barron,J.,and K.P.G jerde.1997. P eer P ressure i n an A g ency R elati onship.J ournal of Labor E conom ics,15(2):234-254.

8.Ben j am in,D.2005. A Theory of F a irness in the Labo rM a rket.M anuscript,H arva rd U n i versity.

9.Berg,N.2006. Behav i o ra l Labo r Econom i cs.In H andbook of C onte mp orary B ehavioral E cono m ics,ed.M.A lt m an,Chap.23.N ew

Y ork:M.E.Sharpe Inc.

10.F alk,A.,E.F ehr,and C.Zehnde r.2006. F a i rness P ercepti ons and R eserva ti on W ag es:The Behav i o ra l E ffects o fM i n i m um W ag e

L a w s.Q uarterly Journal of E conom ics,121(4):1347-1381.

11.F alk,A.,and E.F ehr.2003. W hy L abor M arket Exper i m ents?Labor E conom ics,10(4):399-406.

12.F ehr,E.,and A.F a l k.2002. P sycho l og ica l F oundati ons o f Incen tives.Europ ean E conom ic R evie w,46:687-724.

13.F ehr,E.,and S.G chter,2000. Fa irness and R eta liati on:T he Econom ics o f R eciproc ity.J ournal of E conom ic P ersp ecti ves,

14(3):159-181.

14.F ehr,E.,L.G oette,and C.Z ehnder.2009. T he Behav ioral E cono m i cs of the L abor M a rket.In P olic ym ak i ng Insi ghts from

Behavioral E conom ics,ed.C.F oote,L.G oette and S.M eier.Boston:Fede ra l R eserv e Bank of Bo ston.

15.G ch ter,S.,and E.F ehr.1997. H ow E ffec ti ve are T rust-and rec i pro city-based Incenti ves.In Econo m ics,Values and

O rganiza tions,ed.A.Ben-N e r,and L.Putterman,337-363.N e w Y ork:Cambr i dge U niversity P ress.

16.G chter,S.,and E.F ehr.2001. F a i rness in the L abour M arket-A Survey o f Exper i m enta l R esults.In Surve y s i n Exp er i m ental

Econo m ics:B argaining,Coop eration and E lection Stock M ark ets,ed.F.Bo lle andM.L ehm ann-W affensch m i dt.H e i de l berg:Physica V erlag.

17.H enrich,J.,R.Body,S.Bo w les,C.Ca m erer,E.Fehr,H.G i ntis,and R.M celreath.2001. In Search of H omo E conom i cus:

Behav iora l Experi m ents i n15S m all-Sca l e Societies.Am erican E conom ic Revie w,91(2):73-78.

137

18.K ahn,M att he w E.1998. H ea lth and L abor M a rket P erfor m ance:T he C ase o f D iabe tes.J ournal of Labor E conom ics,16(4):

878-899.

19.K auf m an,B.E.1999. Expand i ng the B ehavioral F oundati ons o f Labo r E conom i cs.Industrial and Labor R elations Revie w,52(3):

361-392.

20.K rueger, A.B.,and A.M as.2004. Stri kes,Scabs,and T read Separati ons:L abor Str ife and t he P roducti on o f D efecti v e

B ridgestone/F irestone T i res.Journal of P olitical Econo my,112(2):253-289.

21.K ube,S.,M.A.M ar cha,l and C.Puppe.2008. T he Currency of R eci proc it y-G ift-Exchange i n the W orkplace.U nivers it y of

Zur i ch Instit ute for Emp irical R esearch i n E cono m i cs W o rk i ng Paper377.

22.L azear,E.1991. Labo r Econo m ics and the P sycho l ogy o f O rgan i zati ons.Journal of E conom ic P ersp ectives,5(2):89-110.

23.L azear,E.1995.P ersonnel E cono m ics.Cambr i dge,M ass:M IT P ress.

24.M a i n,B.G.M.,A.&O?R e ill y,and J.W ade.1993. T op Ex ecuti ve P ay:T ournam ent or T eamw ork?J ournal of Labor E conom ics,

11(4):606-628.

25.M arti n,L.R.,and S.M organ.1995. M i dd l e M anage rs i n Bank i ng:A n Investi g ati on of G ender D ifferences i n Behav i or,

D e m og raph ics,and Producti v ity.Q uarterl y J 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 m ics,34(1):55-68.

26.R ab i n,M.1993. Incorpo rating Fa irness i nto G a m e T heory and Econom ics.Am erican Econo m ic Rev ie w,83(5):1281-1302.

27.Sorensen,Ja m es E.1990. T he Behav i ora l Study o f A ccountants:A N e w School o f Behav i ora l R esearch i n A ccounti ng.

M anag erial and D ecision E conom ics,11(5):327-341.

B ehavioral Labor E cono m ics:Behavioral Econo m ics?Contributions to Labor Econo m ics

Dong Zhiqiang1,2and H ong X iaxuan11

(1.E con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 Schoo,l South Ch i n a N or m a lU niversity;

2.Couth Ch i n a Center for M ar ket E cono my Research)

Abstrac t:Compar i ng to ma i nstrea m neo-c lassical labor econo m ics,behav i ora l labor econo m ics i ntroduces t he psycho l og ica l and behav i o ra l perspecti ve t o ana l yze the e ffect o f the psycho log i ca l acti v ity character i stics o f hu m an on their decision m ode ls.O r i g i nated fro m co m b i na ti on o f behav ioral econom ics and labor econom ics research,behav i o ra l labor econom ics ad m its that i nd i v i dua l has soc i a l preferences such as reciproc ity and fa irness,and argues that i nd i v i dua l?s m oti va ti on is dr i ven by ma teria l i nterests asw e ll as i m m ater i a l psycho log ical and emo ti onal factors,and asserts t hat e fforts o f e mp l oyees are aff ec ted by abso l ute w age rate as we ll as re l ative w ag e rate and o ther non-wage factors,and i nsists tha t i ndiv i dua l s are he terogeneous.T heo reticalm ode li ng based on behav ioral and evo l uti onary parad i gm and contro lled exper i m ents are m ore i m portant i n its m et hodo log ica l system.A ll above mod ified and extended t he neo-classical l abo r econom ic theo ry i n theoretical hypo t hesis and m ethodo l ogy,getti ng rema rkab l e new theoretical ach i eve m ents i n l abo r contract,l abo r supp l y and w ages.T hese theo re ti ca l ach i eve m ents a re o f g rea t si gn ifi cance for m aki ng labor econo m ic po licies.

K ey W ords:Behav i ora l Econo m ics;Labo r Econo m ics;Inco m plete Contract;L abor Supply;W age Theory

J EL C l assif ication:

(责任编辑:陈永清)

(上接第120页)

Study on Effect of External Shocks in China?sM acro-econo m ic F luctuations:

Based on t he F inancial Accelerator Theory of DS GE

G eng Q iang and Zhang Li

(Schoo l o f Econo m ics,Nanji n g U niversity)

Abstrac t:S i nce the fi nanc i a l crisis,w e need a deta il ed t heoretica l study of Ch i nese m acroeconom i c fluc t uati ons i n the spec ifi c i m pact o f externa l shocks.In th i s paper,w e establish a stochastic dyna m ic g eneral equ ili briu m m odel based on the financia l acce lera t o r theory,accordi ng t o Chi na?s econom ic fl uctuati ons i n quarter l y data to study t he effects o f ex ternal shocks.The res u lts of nu m er i ca l si m u l a ti on are co i nc i dent w it h t he rea l econom y,mo reover out put and i nv est m ent have the better consequence.W e conc l ude t hat both fore i gn exchang e rate shock and fo re i gn demand shock have bil a teral effect.T he apprec i a ti on o f RM B has l arger negati ve e ffect,wh ile the decrease in fore i gn de m and m ay no t be as d i sastrous as we have i m ag i ned.By sti m ulati ng dom estic cons umption and invest m ent, Ch i na can e li m ina te the i m pact of the decli ne i n ex terna l de m and.

K ey W ords:Ex terna l Shocks;Econo m ic F luc t uations;O pen Economy;F i nanc i a lA cce lera t o r

J EL C l assif ication:G15,E30,E32

(责任编辑:陈永清) 138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行为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31章行为经济学 1.假设要求被实验者摇奖买票。告诉一组被实验者,他们有55%的可能性买到票,而告诉另一组被实验者,他们有45%的可能性买不到票。哪个小组更愿意摇奖买票?这种效应的名称是什么? 答:第一组被实验者更愿意摇奖买票。这种效应的名称是框架效应。实际上,两组被实验者买到票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但是针对第一组的表述属于正面信息框架,针对第二组的表述属于负面信息框架,根据框架效应,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人们会厌恶损失。 2.玛丽为自己的家庭制定了整周的膳食计划,而弗雷德负责每天购物。谁更愿意使得膳食多样化?这种效应的名称是什么? 答:玛丽更愿意使得膳食多样化,这种效应的名称是选择分类效应。人们在面临一次性选择时,一般会明显地愿意选择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 3.设想一个中等规模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正试图决定为自己公司雇员的年金计划提供几种共同基金。提供10种共同基金好还是提供50种共同基金好? 答:根据经典消费者理论,人们偏好多样化,因此选择越多越好。但是更多的选择可能会误导雇员,以致雇员无所适从;此外,过多的选择也存在决策成本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主管而言,提供10种共同基金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如果人力资源主管决定提供50种共同基金,则最好是将它们归并为相对更少的几类基金。

4.在正常的硬币投掷中,连续出现三次硬币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答:在一次正常的抛掷硬币实验中,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是0.5。由于每次抛掷硬币都是独立事件,所以连续三次抛掷硬币都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0.5×0.5=0.125。 5.约翰决定本周和下周各节省5美元和10美元的开支。然而,在下周来临时,约翰决定只节省8美元的开支。可以用哪种专业术语描述这类不一致性行为? 答:约翰的这类不一致性行为称为“时间的不一致性”。“时间的不一致性”是指在t 期为t+i期计划的行动方案,在t+i期到来时,实施该行动方案不再是最优的。

留心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留心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news_bd”> 经常看到在中国许多家星巴克的门口常常排着特别长的队伍,报纸也就这个事件做过报道,是不是星巴克的咖啡真的那么好喝呢? 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例子,你路过一家餐馆,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排队等候。这家餐馆一定不错,你想,人们在排队呢。于是你也在后面排上了。又过来一个人,他看到三个人在排队就想,这家餐馆一定很棒。于是也加入到队列中。又来了一些人,他们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这就是羊群效应。而星巴克的成功是来自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进行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自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从,而自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的),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于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险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都表 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为什么会有羊群行为的形成呢?哲学家们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们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人玩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不论是哪一种说法,我们对于投资理财问题最好是做到理性投资、理性消费。 广告是到处都可见的,电视上、电影里、墙面上、甚至于厕所里,只要是人可以到达的地方,就处处可以看见广告。而明星代言更是广告的重中之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明星在广告中说着那个广告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比如自然堂,你本来就很美、怕上火喝王老吉等。 许多的广告中,往往只有影视明星搔首弄姿地表演显示一下商标外,完全没有对产品性能的说明。

行为经济学作业

行为经济学期末作业

举例分析心理账户及其应用 (1)举例分析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例如我们给自己买东西不舍得花钱,给男/女朋友买生日礼物却特别大方,因为自己买东西是从“日常开销账户”这个支取,而买生日礼物确实从“情感账户”支取,所以敏感程度不同。 例如,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帐户内。正常人不会拿自己辛苦赚取的10万元去赌场,不过如果是赌马来的10万,去赌场的可能性就高多了。一个人会将辛苦赚来的项目报酬有严谨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但是对意外获得的钱却有不同的态度。其实只要在名下的钱,并不依据它的来源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2)心理账户的应用 经济学方面: 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帐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最早提出心理帐户现象的经济学家萨勒曾讲过他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第二次在英国讲课,也有不错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弄得特别不舒服。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的钱跟花的钱放在了一个帐户上;第二次不是,他把在别的地方赚的钱花在了瑞士的账户上。跟团旅游同样如此。先付掉旅行所有的费用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门票费再另付可能路线、费用都一样,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是怎么玩乐怎么高兴,因为钱已付了;后一种情绪变化会比较大,因为总在掏钱。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痛苦分阶段,既然痛苦不可避免,就应让让痛苦一次到位,剩下的全都是好的。售房也是这样,售楼合同书一定要清晰,将所有的成交流程、费用列清,我们千万不要采取“先钓鱼再上钩”的策略,让客户一步一步地感受痛苦。 决策无处不在,大到公司的业务决策,项目决策,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当中,购买怎样的房子,购买哪支股票,甚至晚上该吃什么等。既然是决策就有理性的与非理性的。这本书用生动的测试和故事告诉我们理性决策和决策的误区。 我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帐户,一个是心理帐户,心理帐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帐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帐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帐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

原创PPT-生活中的经济学(讲稿)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事务,看透它的变化,进而引出对自己作调整的要求。反过来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经济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身边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然后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们。 (一)机会成本 首先,有谁知道机会成本是什么?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案例一:演唱会---机会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你赢得了一张刘德华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不能转售。但是陈奕迅今晚也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陈奕迅演唱会的票价为400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0元,换言之,要是陈奕迅的票价高于500元,你就不愿意看了,哪怕你没有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请问你去看刘德华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A.0元; B.100元; C.400元; D.500元。 答案:去看刘德华的演唱会,唯一必须牺牲的事情是去看陈奕迅的演出会。不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0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陈奕迅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0元。所以不看陈奕迅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0元-400元=100元。所以,在选择时,如果你觉得刘德华的演唱会至少值100元,那么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 (二)成本效益原则 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谁可以解释一下?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案例二:闹钟与电脑 我们面临以下两个选择: 你想在京东买一个闹钟,价值20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附近商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概述 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新学,只不过,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 2000-2005期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至少有三位被视为“行为经济学家”——阿克劳夫、史密斯、谢林,以及至少有一位被视为是“计量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家——麦克法顿。 狭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1)“认知不协调-C-D gap”;(2)“身份-社会地位”;(3)“人格-情绪定势”;(4)“个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 前景理论 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在《赌客信条》一书中,作者孙惟微将前景理论归纳为5句话: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确定效应 所谓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这时会跳出来批判: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 这个实验结果是对“原理1”的印证: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现模型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 现模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简要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最后,利用行为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人心理来描述经济人经济活动行为的思路,对传统投资贴现模型作了一点改进。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经济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论价值函数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及兴起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又称为“心理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认为,人类行为是有限理的,并且,经济人偏好不总是稳定的。 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 1.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的偏差 一个基本偏差是:小数法则。例如,当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

平均情况,就会得出这位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优秀的结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展望理论 莫里斯.阿莱最先提出实际情况中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并由此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阿莱悖论。如,给定一组选择,a:以100%的概率获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没有收益。此时,被实验者往往会选择a选项。给出第二组选择,a:以25%的概率获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没有收益;b:以2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没有收益。与第一组选择相比,两个选项获得收益的概率同时减为四分之一,但此时被实验者往往放弃a而选择b。 卡尼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在此基础上,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即展望理论。 在展望理论中,相对于各种选择下效用的绝对水平,决策者重视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

应用文-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xa02001年,美国 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每两年一次)、授予对经济学理论影响最大的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章,颁发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这是1947年设立该奖以来,首次授予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同时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也3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Becker、阿克劳夫George A.Akerlof、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这说明非理性经济学由于其对新经济现象的良好解释已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不同 中观察的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是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了主流学派的理性经济人概念。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例如人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从而将心研究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以观察现在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并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持续偏好等基本假设的不足。正因为如此,行为经济学已确立的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企业、政府等方面的关注和兴趣。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拓展。 一 传统主流经济学假设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是自利的。所谓“理性行为”是指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 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所谓“自利”,是肯定追求自身利益是导致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有人本身内在的生物学根据。在“自利”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学就衍生出一个核心的命题,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会无意识、有效地增进 的公共利益,从而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亚当·斯密虽未明确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说,但却对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内涵作了如下经典的表述:“每个人都力求运用他的资本,生产出最大的价值。一般而言,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促进多少。他只考虑自己的安全,自己的所得。正是这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实现着他自己并不打算实现的目标。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常常能够,与有意去促进相比,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益!”亚当·斯密认为,正是这一理性经济人的动机,激励和推动着人们去完成他们原本不会去从事的艰巨 。斯密相信经济秩序服从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并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去达到某种确定的目的。而后约翰·穆勒又依据西尼尔所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对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明确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说。正是由于传统的经济学将经济主体与客体进行了抽象的演绎,经济学的框架才得以形成,后来的主流经济学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石之上的。 随着边际革命的出现,“经济人”的假设又不断地被抽象化和理想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理性”被极端化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数学的计算,也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经济人”被转化为一种理性选择的概念,即目标函数的极大化。依据戈森定律,杰文斯、瓦尔拉和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消费者的理性假说,推导出了消费行为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将使消费行为在某种预算约束下扩大到边际平衡点。此后,在帕累托对效用度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希克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将偏好变成一个可以最大化的指数,从而提出了由两曲线相切点而确立的最大化满足的消费结构,避免了对满足的价值判断。萨缪尔森又给出了经济行为者的理性选择进行经济分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 (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 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遗憾理论可以被应用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心理学领域。无论投资者是否打算购买下降或上升的股票或基金,实际上购买自己属意的证券就将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投资者可能回避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这是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当所作选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劣于其他选择时,做出错误决策的遗憾心理伴随而生。因此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遗憾,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依然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实质上,投资者正是有了从众心理。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遗憾,投资者可能拒绝卖掉价格已经下降的股票。当投资者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所以投资者发现遵从从众心理,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很容易,导致股市中“羊群效应”的产生。

行为经济学测试-A

A卷问卷部分: 共四题,选择题局为单项选择,划线部分为必答。 1.你在地上捡到1000块钱,但是被另一个陌生人看见(是你先看见并捡起),不管什么原因, 你必须和他一起分这笔钱,才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否则你们两个人都将得不到任何钱; 然而如果你的分配被他拒绝,那么你们将得不到任何钱。 那么你会分_______元给这个人。因为你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家庭生活中,丈夫的工资每月是2500元。那么你认为妻子的工资应该是月( ). A. 1000– 1500元 B.1500– 2000元 C.2000– 3000元 D.3000– 5000元 E.妻子的工资不应受丈夫工资的约束 F.以上答案都不对,我的答案是________元 您选择该答案,是因为您认为__________ 3.在经济发展的平稳时期,假设公司员工的工资是每月1500元,现有两个人的工作量,但 是公司只雇用了你一个人,你认为公司每月应付给你_______元,你才不会拒绝这份工作; 但是如果你所需求的工资没有被公司所接受,你也将不会被录取。如果将你对这份工作的 投入工作额度用1分-10分来表示(注;投入额度的意思即工作投入热情),则你的工作投入度将是______分。因为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A 社会对穷人不收税,对富人收25% - 45%的税,穷人和富人均有社会福利; B 社会对穷人和富人都收8%的税,穷人和富人均无社会福利; 你愿意生活在( )的社会制度。(备注:穷人和富人依照你自己的定义和理解) A. A 社会 B. B 社会 您选择该项答案,是因为您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通过营销看行为经济学 【摘要】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消费者,不应该为商品表面的家乡所迷惑,人的感觉有时候非常不可靠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很多时候,不是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这与组织行为学中选取解决方法的原理类似,人们往往不是要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而是在所知到的方式中,选取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要请一位广告的鼓动而改变决策。广告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改变着你的参照系。厂商与消费者,永远是市场里博弈的对手。尽管买家会自律的自我约束,但是商家有办法给买者一些理由去违法自律规则,让你不自觉的很情愿的“上钩”。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营销方式参照依赖心理账户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具有巨大损失的“非理性”选择。例如,生活中的营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被商家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所影响,各类广告、促销无孔不入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能你会说,我拒绝任何夸张的推销,也不会去上商家的钩。事实上,经受了某种适当的推销手段之后,消费者的选择框架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消费者自己很难察觉。通过营销,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利润。可以说,营销是一门研究消费者,研究人的学问,它与行为经济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行为经济学也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总说那样,死板与应试。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比起亚当·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营销中,有着比较,正因为有着比较才能决定,我们是不是要为了我们觉得好的东西付更多的钱。而我们的参考系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或者这也是商家向我们营销的一种手段。例如:有俩杯哈根达斯冰淇淋。A杯里有冰淇淋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B杯里的冰淇淋是8盎司,但装载了10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还没有装满。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行为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行为经济学 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把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放在了学科研究中心地位的经济学,它通过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等方法,确认经济主体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行为对现有的经济学假定及分析逻辑进行质疑,并试图对这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的区别在于: (1)行为经济学对标准经济学的一些假定提出质疑,这些假定包括:决策者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策者具有不变的时间偏好,在涉及跨时期决策的情况下,决策者依据效用贴现理论进行决策;各种收入和资产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等等。行为经济学认为在这些假定下所得出的理论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2)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同时也借用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的决策行为。 (3)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区别:行为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对人类决策行为进行研究,而标准经济学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 2.请给出偏好反转的例子。 答:偏好反转表现为选择颠倒。例如在赌博行为中,假定有两个不同的赌局A和B,赌局A可以提供概率较高的小额收益,而赌局B可以提供一个概率较低的大额收益。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更愿意参与风险低的赌局A而不是风险高的赌局B。但是,当要求受试者

对这两个赌局定价时,人们却通常愿意为赌局B而不是赌局A支付更高的价格。 3.什么是框架效应?给出框架效应的例子。 答:框架效应是指人们的评价、态度、偏好等这类反应依赖于引致这类反应的情境和过程。当一个问题以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会偏爱选项A,而当同一个问题被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却偏爱选项B。 例如,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做的有关“亚洲病”的实验。受试者被告知,有一种疾病威胁到600个公民的生命。受试者需要在两个选项里作选择。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受问题表述方式的影响。一种表述方式是:若采用A方案,可以保证救活200人;若采用B方案,有l/3的概率救活600人。大部分人偏爱A方案而不是B方案。如果改变上述选项的表述方式,改为:若采用C方案,必然有400人死亡;若采用D方案,死亡600人的概率有2/3,无人死亡的概率有1/3。此种情况下,大部分受试者偏爱D而不是C。事实上A与C 是等价的结果,B与D是等价的结果。 4.关于风险追逐与风险厌恶,前景理论与期望效用理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关于风险追逐与风险厌恶,前景理论与期望效用理论看法的不同之处有: (1)期望效用理论隐含着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独立性、单调性等若干公理,但经济学家在现实生活或实验中观察到人们的许多决策行为违背这些公理,前景理论是对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修正的众多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前景理论的重要假定是:参考点为原点,损失厌恶,边际灵敏度递减。 (2)前景理论认为期望效用理论在判断风险作出决策时存在两个主要缺陷:其一,假定人们会根据概率决策,而概率太复杂,经济活动当事人往往不会计算概率;其二,用期望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通过营销看行为经济学 【摘要】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消费者,不应该为商品表面的家乡所迷惑,人的感觉有时候非常不可靠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很多时候,不是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这与组织行为学中选取解决方法的原理类似,人们往往不是要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而是在所知到的方式中,选取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要请一位广告的鼓动而改变决策。广告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改变着你的参照系。厂商与消费者,永远是市场里博弈的对手。尽管买家会自律的自我约束,但是商家有办法给买者一些理由去违法自律规则,让你不自觉的很情愿的“上钩”。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营销方式参照依赖心理账户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具有巨大损失的“非理性”选择。例如,生活中的营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被商家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所影响,各类广告、促销无孔不入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能你会说,我拒绝任何夸张的推销,也不会去上商家的钩。事实上,经受了某种适当的推销手段之后,消费者的选择框架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消费者自己很难察觉。通过营销,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利润。可以说,营销是一门研究消费者,研究人的学问,它与行为经济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行为经济学也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总说那样,死板与应试。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比起亚当·斯密那只着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行为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行为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 行为财务理论对我国而言是一项全新的理论概念,它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到我们国家,对它的探索不但解释了行业中的许多不正常的问题,而且还是对过去理论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用过去的知识无法分析的内容,此时都可以一一解决。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财务理论的相关定义和探索事项,阐述了它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财务;期望理论;理论模型 1 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促进了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呈现不同的心里特征,主要特征如下: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在财务理论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为经济学基础 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行为经济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3)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倾向的前提下,以人类行为有限理性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2 行为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1行为财务理论在融资决策中的运用 行为财务理论关于公司融资政策的一个分析框架是Stein (1996 )的“市场时机”模型(Market Timing Model )。模型中,他假设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而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市场时机”模型认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非理性时,管理者可能采取的融资行为是:当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应该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相反,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应该回购股票。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融资成本的波动,降低融资的成本。 在现实中,公司管理者也不是完全理性的。虽然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很多公司拥有设计好的并已投入使用的机制,如给经理人股票期权或者使用债务约束等来解决经理人的代理问题,这使得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能够被有效地降低,故其“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这一点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行为财务理论认为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机制对于“非理性”的经理人几乎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即使这些管理者认为他们是在最大化公司的价值,而事实上他们却并没有。即非理性的经理人同非理性的投资者一样,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行为。这样,由于经理人认为他们已经在做“正确”的事情了,故股票期权或债务约束将不可能改变他们的非理性的行为。面对非理性的投资者,公司管理者可能受外界的影响和自身主观因素限制,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2.2行为财务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公司内部管理者的下列心理特性亦会造成公司投资行为的扭曲:(1)过度自信;(2)受嫉妒的影响;(3)受“后悔厌恶”的影响;(4)受沉没成本的影响;(5)管理者短视行为和自我控制力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非理性化,阻碍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从决策角度出发,行为财务理论为投资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特征,检查自己是否过于自信,是否对投资失败的股票持有太长时间或忽视不利于自己投资的

行为经济学答案

六.举例分析锚定心理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人类一个微妙的天性——倾向于把一件事情,无论它是否与决策有关,作为自己作决定的一个参照依据。这是锚定心理特点之一,我们前面所谈的“瓜步之战”的问题正说明了这一特点,在电话号码的最后三位数加上400当然没法知道这场战争三什么时候开始的。2。另一特点在于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也就是说人们容易把这些证据当作参照系,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从中得出歪曲认识。例如,戒毒所的工作人员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导致自杀的可能性时,常常易于想起戒毒者无法忍受毒瘾发作时的痛苦而自杀的偶然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验判断,则可能夸大病人自杀的概率。3。锚定心理还会影响人们的偏好。例如,在一家时装精品店每款1500元和1000元的衣服间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后者,而在另一家店中,大部分的衣服都在500元以下,那么大家便不再考虑对1000元衣服的购买。这时因为前者人们把参照锚定在1500元衣服上,而后者则锚定在500元衣服上。3.锚定心理的存在使得人们产生了"心理账户"或"心理间隔".即相同的人对于等量的货币,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区别对待.彩票中奖得来的钱花起来可能会大手大脚,而对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用起来则能省则省。锚定心理使人类基于表面特性,将特定事件区别对待,没有看到宽泛的大场景,只看到个体的,分别的小范围。 作用: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上,揭示了人类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的一般趋势,为参照系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另一方面,由锚定心理确定的参照系改变了传统价值的判定标准.锚定心理则采用将抽象价值锚定在具体价值这个不确定的参照系上,并由参照点和取值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差异,通过价值函数作用得出价值的判断,这种创新价值确定方法解决了个性化价值的确定问题. 八.前景理论产生的原因:期望效用理论描绘了理性行为的特征,而前景理论则描述了实际行为,虽然期望效用理论为某些简单和透明的决策问题的现实选择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决策问题是复杂的,需要更丰富的行为模型,因此,情景理论诞生了,它可以解释期望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案例。它指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主要内容: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2。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倾向于冒险赌博(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更倾向于实现确定性盈利(风险规避)。3。一定量的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4。前期决策等实际结果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 意义:前景理论让人们的经济行为更加精确,更加贴近实际,更为准确地描述风险条件下的个人行为。它与我们的很多经济事实相符,解释了很多在期望效用理论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环境暗示的含义:指的是影响消费者心理和决策的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场合,声音,图像,气味,装饰等。 主要特征;1,暗示模型提供了新框架来理解边际效用中的高频率变动。2,暗示模型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能通过努力克服自己的一些恶习。3,暗示可以是一种负的外部性。 七.举例分析积累性预期理论的5个主要选择现象: 框架效应:选择理论假设表述的不变性,即一个选择问题的等价表述应该产生相同的偏好顺序,.和这个假设相反,很多证据表明,在框架中的选择不同导致了偏好的不同. 非线性偏好:根据期望原理,风险预期的效用在结果可能性中是线性的.Allais认为,0.99和1.00可能性的不同要比0,10和0.11可能性的不同在偏好上起更大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选择的非线性偏好的不确定性。 禀赋效应:人们是否愿意在不确定的事情上下赌注不仅仅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他所拥有的资源,。Ellsberg发现人们更愿意在一个装有相同数目红球和绿球容器上下赌注,而不愿选择红球和绿球的比例不确定的容器。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愿意选择自己有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

《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1) 一、导论: 1、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经济学+心理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并且变化很快。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合作可以可能。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何以合作。 2、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多因多果,不是单因单果。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公共社会现象是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秩序。 3、物体运动是质点的几何运动。行为是生命的行为,只有生命才具有行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4、选择:将各种可能的手段与方案作为一个集合,将可选方案对应的各种目标作为另一个集合。在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映射,称为“选择”。选择通常不是两难的。 5、判断:两难情境内作出选择。在西蒙模型中,分为两种情况: (1)是在同一个类型中的选择,因为容易对比优劣,容易选择。 (2)是在不同的类型中的选择,因为不容易对比,所以通常难选。比如:我是去旅游,还是换一份工作。 判断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企业家的职能,不是管理,而是判断,是在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作出的决断。 6、文学的特征:刻画了不可重复的人类经验,不可验证。 7、经济学千招万式化为一式,就是:在约束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约束条件比如:道德、法律、诚信、幸福感。将成本与收益实现均衡、道德与幸福实现均衡。道德是一种成本,幸福是一种收益。违反道德影响内心幸福感。幸福感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情感组成。

道德、信仰,要么全有,要么全有。不会有49%的信仰,51%的信仰。 8、关于“偏好”,怀特海有个三段论——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表达是指:在自我意识中进行体现,感受到外界事物的重要性。 我意识你的存在,我感受到你的重要性,我进行了理解。 9、价值:就是感受到的重要性。故,每个人赋予同一事物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10、成本:就是在可选方案中被放弃的那些方案手段以及对应出现的目标与价值。 11、自我意识:外部的重要性在脑海中的表达与反应。 哈耶克的意识(大脑)的三层演化: 第一层:ego(自大狂自我) 维基百科的编辑的行为模式,有: 个别交谈型、酷农夫型(只开头、不管过程)、自大的全程控制型。 第二层:self(大房间、大自我) 第三层:非我 12、认知依赖于能力。理性:分完备理性和非完备理性。完备理性指:接近上帝的全知全能的行为。从能力到认识,有多少天赋的,有多少是后天形成的。 13、文化: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一种思维、情感、信仰的方式。文化大于传统。 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情感。人类的情感,除了宗教之外,都是社会情感。 14、传统:传递三代及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及意义的事物。是文化的遗产。是在时间变迁中保持不变的事物,具有连续性。一切经过长期历史检验遗流的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