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笔记(一)复习进程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笔记(一)复习进程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笔记(一)复习进程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笔记(一)复习进程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

笔记(一)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2013年9月26日)

现代社会理性与信仰的分开。

经是天经地义万物之道,是我和世界合理联系的纽带。

史是经的具体的在生活经验中的实现。

子是我们发表的意见,在世界之上。

集是比较散的。。。其背后是有哲学的。

不是根据对象来确定主题。后面是有一个大的趋势。一个世界的分裂。真善美的分裂。现代性后面的哲学在作祟。

黑格尔对现代哲学的两分看的非常清楚。他想重新恢复世界的统一。

理解黑格尔的三大派:从形而上学上来理解。

先验论的认识论。或者是广义的认识论的解读。这一派问题很大。黑格尔解释不了。把英美把哲学看做是认识论。

社会哲学派。看成是一个社会科学,讲人的历史的合理性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必须把这三种观点都读到,才能懂得黑格尔。

分裂是由于知性的扩大也。

什么是合理呢?看到这个世界应然和实然。是一致的,而不是二分的。这是现代性中的二分中的最深刻的一种。世界本身就是合理的。

世界不会自动向我们显示和谐,要求我们克服我们最得心应手的知性的思维方式。

人屈服于欲望。理性没有了。。就是这么的可笑。黑格尔要指出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在黑格尔说,在我们的理性的洞见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话,知识是有条件的。

马丁布伯。你用主客体分裂的视角理解庄子,太可笑了。

不是说我们顺从世界,无所作为,要求我们对世界有一种新的看法。一旦我们克服两份,看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来。

哲学所带来的最大的贡献是我们新的思考实在方式,客服绝望,客服虚无。感到很自在。At home。

认识的目的在于排除那种我们与外界事物的生疏感。让我们感觉在这个世界就是在家里。就是那种万物一体的状态。

把客观世界倒回到概念。理性始终要醒着,不要睡觉。要反思。哲学必须采取一种反思的态度。防止我们采取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让我们看得那么的不理性。世界不理性不是世界本身不理性,而是世界观让我们变得不理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两种可能,第一是世界是不合理的,第二世界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人是看不到的。这两种背后是绝望。今天的人是绝望。当代人像小丑一样生活。因为它绝望。

只要哲学不能让我们有一种理性的观念,那我们人只能是从两者之间来徘徊。黑格尔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他所要

依靠的在上在外的东西,他还没有把这个陌生的世界变成为他自己使用的,他住在这世界里面不是象居在自己家里那样。好奇心的推动,知识的吸引,从最低级的一直到最高级的哲学见识,都只是发源于一种希求,就是要把上述不自

由的情形消除掉,使世界成为人可以用观念和思考来掌握的东西。(《美学》)

黑格尔希望人与世界和解。各位同学比比,不同哲学的高下。不是浮士德式的认识的报复。让在上在外的东西变成自如自在的。与世界和解。这是一个人类从来就有的信念。

世界本身和应该就是我们的家。为什么现在不是我们的家了呢?首先因为我们错误的概念。就是我们的知性的思维方式产生的。片面的和对立的思维。

对于知性的思维方式来说,世界即是隔绝的。知性的思维方式是哪里来的。知性思维是思考局部。任何事情都是何种相反事物的纠结。我们的那种片面的、两极化的思维方式要打破。理性要懂得世界没有这样的二分。

规定是限制。所以黑格尔说:把自由和必然看做是对立的理解是很荒谬的。

在黑格尔看来有两种,有外在的内在的限定和制约。

世界的两分是跟人有关系,我们把知性当做理性,忘记了整全的东西。

在中国,人道主义导致的是空洞的反道德主义和粗野的享乐主义。

人是什么时候变得清醒?历史是有这个道理有个落实处。你要放在整个历史长河处你才能慢慢的明白。

个人主义导致了社会的碎片化。

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有吸引力不仅是具有理论上的深度,还在于其温暖。我们读康德、黑格尔,我们可以感受到温度。这个温度是洪谦所说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反对乡愿。理性、科学、社会改革。

启蒙的思想是有用的。黑格尔评判的继承了启蒙。

黑格尔是经典的理性主义者。

我们把抽象当成一种自存。比如黑和白只是我们的知性的一种抽象。更为复杂的一个context。

划时代的著作是不容易看懂的。

问题怎么产生,是因为我们语言使用有问题。黑格尔不会说我们要回复前哲学的观点,因为哲学忘掉了这个优先性。黑格尔反过来只有通过哲学反思才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现在的人生观和政治哲学的假设是17实际英国人提出了。对于古人来说,什么是幸福,比如道家是内心的宁静。基督教是救赎。对今天的人来说,幸福完全是物质条件的满足和欲望的宣泄也。

人被称作思想的动物。人最难改变是自己的思想。

黑格尔要解决基本的哲学概念的对立所造成的哲学疑难。以逻辑学为开端的哲学的全书基础。

我们把本质的普遍性和生存的个别性对立起来,就产生了本质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之间的争论。

我们把形式的普遍性和质料的个别性对立起来,就产生了概念的实在论和概念的观念论之间的争论。

我们把上帝的普遍性和个体的个别性对立起来,就产生了有神论者和人本主义的争论。

在认识层面,我们把思维的普遍性和直观的个别性相对立,就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

在道德和政治层面,我们把社群区分为普遍者,把公民当做是个体者,就产生了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导言 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自身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到了它自身。对于苦恼的意识来说,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但是这个意识的运动已经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这样的变化:它将充分发展了的个别性,或者说,将现实的意识这个个别性,当作它自己否定物,即当作和它对立的极端;或者说,它将自己的自为的存在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就在它的这个运动中,意识也自觉它与这个共相或普遍的东西已形成了统一,这个统一在我们看来,不再落于意识以外,因为被扬弃了的个别的意识就是这个普遍的东西,同时,因为意识既然保持自己于它的这个否定性之中,这个统一对意识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质,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它对意识因而对自己所表述的关于两极端的统一的意识,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这个确定性。 〔Ⅰ.唯心主义〕 自我意识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对于他物〔或对方〕的否定态度就转化而为一种肯定态度。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但是,现在作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证,它就感觉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了和平,能够容忍它们;因为它现在确知它自己即是实在,或者说,它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维自身直接就是实在;因而它对待实在的态度就是唯心主义对待实在的态度。当它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仿佛世界现在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一个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它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将关于世界即本质的意识以及关于世界的虚无性的意识,一并予以取消,予以否定。现在,在它的真理性丧失了坟墓,在它的实在性否定了它对自己的否定,而意识的个别性成了它自身的绝对本质以后,它才第一次发现世界是它自己的现实世界,它才对世界的持续存在感觉兴趣,至于以前,它的兴趣只在于世界的消失。因为世界的持续存在对于它来说现在成了它自己的真理性和现在性;它确知只在这里才经验到自己。 理性就是意识确知它自己即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唯心主义正就是这样地表述理性的概念的。作为理性而出现的意识直接地自身具有这种确定性,同样地,唯心主义也直接地表述着这种确定性:我即是我,意思就是说,作为我的对象的“我”是唯一的对象,是意识到再没有其他任何对象存在的对象,它即是一切实在与一切现在;它既不是一般的自我意识里的那种对象,也不是自由的自我意识里的那种对象,前者只是一个空虚的一般对象,后者只是一个从其他还与它并存着的对象那里退回自身的对象。但是自我意识不仅自为地是一切实在,而且自在地是一切实在,它之所以既是自为的又是自在的实在,是因为它变成了这个实在或更确切地说证明了自己是这样的实在。它循着这个道路证明了自己:首先,作为自在的存在的他物,消失自己于意谓、知觉和知性的辩证运动之中;然后,仅为自我意识而存在的他物,为自我意识而消失自己于通过主奴意识的独立、自由思想、怀疑的解除、分裂的意识的绝对解放斗争种种过程的一种运动之中。于是有两个方面先后出现,在一个方面中,本质或真理对于意识具有存在的规定性,在另一方面中,本质具有只为意识而存在的规定性。但是这两者归结为一个真理,即:存在的或自在的东西只于它为意识而存在时存在,而那为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自在的存在。达到了这个真理的意识是已经走过这条道路的,而当它直接地出现为理性时,它却已经忘记这条道路,或者说,这个直接出现的理性只作为这个真理的确定性而出现。它只保证它即是一切实在。但并不理解这个保证,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期末考试答案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哪些选项正确地表述了孔子对“性”的看法?()(1.0分) 1.0 分 ?A、 人性本恶,其善伪也。 ?B、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C、 性相近,习相远。 ?D、 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哪一部文献?()(1.0分) 1.0 分 ?A、 周易

礼记 ?C、 尚书 ?D、 诗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 “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晓谕 ?B、 说服

譬喻 ?D、 教导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心中不快 ?B、 愤怒 ?C、 嫉妒 ?D、 怨恨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1.0分) 1.0 分 ?A、 12 ?B、 15 ?C、 18 ?D、 20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 子曰:“恭、宽、信、敏、惠。”这里的“敏”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才思敏捷

?B、 谋事有当 ?C、 身手矫健 ?D、 见微知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练习 ?B、 实践 ?C、 复习 ?D、 习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 子曰:“微管仲,我其被发左衽矣!”这里的“微”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小 ?B、 稍微 ?C、 隐匿 ?D、 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9 “彻”是先秦的一种税收制度,具体的税率是?()(1.0分) 1.0 分 ?A、 十分之一 ?B、 二十分之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邓晓芒* 摘要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 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90年代初,当我写思辨的张力时,就已经接触到对精神现象学中一些段落的分析,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预告中的精神现象学研究还没有问世。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我都只好愧对,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的确,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完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基础的逐句讲解)。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部最难读的天书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句读)。当然,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我主张,在今天,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当然,这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以往,只须浅尝辄止就可以充当介绍人了。 本句读的时间我预计将至少花上5年,即10个学期的连续课堂讲授,按照这个速

试析_精神现象学_中黑格尔的实体观_张长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试析《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的实体观 张长明 柳祥美 [提 要]实体是我们了解黑格尔哲学,乃至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重要概念。黑格尔的实体观直接源于近代哲学关于实体和主体的学说,他认为实体与主体具有同一性,实体是能动的主体,实体是一个转化的过程。真理是由实体到主体及实体与主体的统一。主体与实体在黑格尔那里,已经不完全是近代哲学知识论路向上的含义,而更多地具有了现代生存论路向的意味。虽然他并非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实体与主体的同一,而是把两者的同一描述成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但它还是把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现象学隐藏着一切批判的要素———尽管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实体 主体 真理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6)05-0080-04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代表和完成者是黑格尔(1770-1831)。他把康德,费希特哲学中“理性”的能动性思想融入自己的体系,克服了康德割裂理性与感性关系的错误,吸收了谢林哲学中“绝对”所表现出的客观必然性思想,批判了谢林“绝对”中的非理性主义错误,提出了一个他认为兼容二者之长的概念———“绝对精神”,它既是实体又是主体,自在而自为,它是万物的最初原因和内在的本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他的表现。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自在而自为的规定出发,把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绝对精神自己发展的历史,基本任务是对其发展的阶段和内容在必然联系的概念式的把握。黑格尔说:“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①而马克思也指出:“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②可见,实体这一概念,对我们了解黑格尔哲学,乃至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实体自身的演变史。哲学家们对实体的关注从未中断过。实体范畴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在《斐多》中指出,“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 绪论(一):钱学森之问 1 中国古代教育的渠道有()。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2 “古之学者为己”,“为己”指的是学问向内求,为的是自我人格的提升。() 正确答案:√ 3

“钱学森之问”指的是钱学森2015年向温家宝总理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正确答案:× 绪论(二):孔子其人 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出自()。 A、《论语·学而》 B、《论语·为政》 C、《论语·雍也》 D、《论语·述而》 正确答案:B 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 正确答案:√ 3 “三十而立”中的“而立”指的是立学、立人。() 正确答案:√

绪论(三):孔子“自传” 1 士希贤,贤希圣,圣希()。 A、人 B、王 C、天 D、道 正确答案:C 2 “士希贤”中的“希”指的是希望。() 正确答案:× 绪论(四):孔子周游列国及《论语》的诞生1

将孔子尊为“至圣”的是()。 A、司马迁 B、利玛窦 C、黑格尔 D、程颐 正确答案:A 2 《论语》是孔子的著述。()正确答案:× 学而篇(一):孔子的学习观1 儒学要处理的关系不包括()。 A、人我关系 B、群己关系 C、物我关系 D、天人关系 正确答案:D

2 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其中不包括()。 A、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正确答案:D 3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应当解释为()。 A、朋党 B、朋友 C、学生 D、同门 正确答案:D 4 今人的“学”指的是求知,古人之“学”不仅包括求知,也包括求道、做人。() 正确答案:√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读《精神现象学》有感 临八1704 张益浩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第一部纲领性的哲学巨著,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成熟。马克思高度赞扬该书的成就,称其为:”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这个寒假,我粗略阅读了全书,稍微仔细地阅读了该书的序言。该书思想之深邃,令人叹为观止,本文也仅仅是门外汉的一点点收获,实际上连门槛都没有摸到。选用的资料为中南图书馆所藏的贺麟、王玖兴翻译版本及邓晓芒教授所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一卷》。 初次阅读时,我明显感受到极为吃力,阅读每一页仿佛都是艰难的爬涉。我个人总结原因有二: 一是书中有大量超脱日常生活的术语。西方哲学原典,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在培根、斯宾诺莎时期都比较通俗易懂;在康德时期,由于大量术语的使用,原典变得不那么亲民了;在黑格尔手上,哲学彻底超脱日常的表述,成为了学术殿堂的专属。但也正是术语意识的加强,可以让读者时刻感受到”哲学范畴”的存在。这一点也被国内译者们准确地抓住了。比如贯穿全书的”Dasein”一词,即”生活、存在”.但显然在本书中,该词不是日常我们所说的”生活”,翻译为”定在”,虽然为阅读增加了难度,但是保持了该词在原

文中的术语感,时刻提醒着读者此处有一个”范畴”. 二是黑格尔的行文。首先,黑格尔行文之枯燥是闻名遐迩的。我们在看《蒙田随笔》、《培根谈人生》、罗素《幸福之路》之类的书籍时,往往惊叹于其精妙的譬喻,活泼的文采,换句话说,就是接地气。反观《精神现象学》,看着看着真是令人昏昏欲睡。我举一段作为例子: ”……只因为它外在地被应用于不同的材料,就获得了一种无聊的外表上的差别性。如果理念的发展只是同一公式的如此重复而已,则这理念虽然本身是真实的,事实上却永远仅只是个开始。如果认知主体只把唯一的静止的形式引用到现成存在物上来,而材料只是从外面投入于这个静止的要素里,那么这就象对内容所作的那些任意的想象一样不能算是对于上述要求的满足……” 其次,阅读此书的方法和阅读其他哲学书籍完全不同。我们常常默认,一本哲学书籍写的观点,便是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比如在序言中,抛出来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用到的方法、与前人观点的比较等,而在正文中便详尽地叙述论证。现在做科研、写论文也是如此,筛选文献时先从Abstract下手。然而,在《精神现象学》这本书中,可以说每一句话都不能当真。”真理”一词,在全书中出现过太多次,但每当你看到黑格尔提炼出所谓”真理”,以为走进了真理的天国时,那恰恰是被否定的开始。 有人肯定要说了,我阅读哲学书籍,不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吗?如果全本书每一句话都不值得相信,那这本书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我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 系头足倒置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在迄今为止的中文海德格尔研究中,他关于“存在”、“本有”、“语言”等问题的原创性思想一直受到重视,而隐藏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思想史的“痕迹”或“源头”则有时模糊不清。换言之,人们在凸显他思想突破性的同时,忽视了这种突破性与历史的传承关系。最近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回到海德格尔思想的源头开始引起学界重视。他的—现象学之源 得到详细研究。他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明。但他 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则一直晦暗不清。人们在强调海德格尔对传统 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批判时,往往很少注意到他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联。在这两者之间, 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转换之中,人们看到的断裂性往往要多于连续性。 思想任何时候都不是无源之水。为了回溯海德格尔的“源”,本文将首先回顾海德格尔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系列哲学史讲座,力图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学史中寻找自己 的思维定向或突破口。然后以他在1930/1931年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GA32)的“序言”部分为蓝本,谈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我们将看到,在哲学应该面对 的问题、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他与黑格尔有“亲缘”关系,有时 甚至选择与黑格尔站在一边,并且与当时的现象学立场拉开距离。 近年来,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交集初露端倪: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多次提到黑格尔;1930/1931年冬季学期开设了“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讲座;1938/1939年,他尝试着写作《黑格尔》(GA 68);1942/1943学期 的讲课中他再次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尤其是其中的经验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 而上学》为主要题材,并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就这两题目做过报告;1950年出版的《林中路》收入《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基本是对《精神现象学》“序言”部分逐段的解读;1959 年在一个研讨班的活动中发表《黑格尔与希腊》(法文),并在1960年以德文首次出版, 可见他对此文是重视的;此外,他在“德国唯心论与当代哲学问题”的讲座中,也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黑格尔哲学。 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在和哲学史人物打交道时态度是有区别的:第一,对希腊古典哲 学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夸赞有加,把他们解读得比实际更强大,然后在和他们 的对话中加进一些自己的“武断”理解。第二,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在流行的新康德主义,尤其是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他在1927年前是有所“认同”的,但在30年代的系列讲座中,明显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回避了哲学基本问题,没有面对思想的“实事”,

论语导读 名句默写答案

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课本中出现的例句翻译)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译文: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5、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忠心不二。”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9、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 ★译文: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 2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2010年第4期(总第111期)/七月号 现代哲学 MODERN P H I LOS OP HY No 42010/G eneralNo 111/J ULY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句读 绪论 邓晓芒* 摘要 什么是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 意识的经验科学 ,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 经验 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 经验 (Er fahrung)有 经历 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关键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努斯;逻各斯 中图分类号:B516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0)04-0067-05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90年代初,当我写 思辨的张力 时,就已经接触到对 精神现象学 中一些段落的分析,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预告中的 精神现象学 研究 还没有问世。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我都只好愧对,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的确,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完成了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 基础 的逐句讲解)。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对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这部最难读的 天书 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 句读 )。 当然,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我主张,在今天,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当然,这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以往,只须浅尝辄止就可以充当介绍人了。 本句读的时间我预计将至少花上5年,即10个学期的连续课堂讲授,按照这个速度,这本中译文有560多页的书每学期必须讲50多页。根据以往讲康德的经验,这个指标一般很难达到,每学期只能讲20多页。如果这样,就要拖延到10年以上。但愿黑格尔没有康德那么麻烦,能够讲得快一点。 精神现象学 初次发表于1807年,当拿破伦率领的法军侵入到耶拿时,黑格尔刚刚把自己的稿子寄给出版社商,这时他站在自己住所的窗前,看着拿破伦骑着白马进城。后来他回忆这一景象,把拿破伦称为 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此书的第一版上有一个副标题: 科学体系,第一部 ,是打算把这部书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的,但是后来他在写自己的 哲学百科全书 时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从 逻辑学 开始,而把 精神现象学 作为全书中的 主观精神 的第二环节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在 思辨的张力 中提出一个观点,说黑格尔为了掩盖自己全部哲学的最初起源,而对自己早年的 精神现象学 作了不是经验性的、而是更为逻辑化的理解,由此而使堕入人间的精神现象得到了上帝的拯救。所以在正式的哲学体 *作者简介:邓晓芒(1948-),男,(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象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声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动机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问题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学著作的性质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因为,在一篇序言里,不论对哲学作出怎么样周详的陈述,比如说,给哲学的趋势和观点,一般内容和结果作一种历史性的叙述,或就真理问题上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断言作一种兼容并蓄的罗列,如此等等,毕竟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而且,由于在本质上哲学所探讨的那种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特殊,所以在哲学里比在其他科学里更容易使人觉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终结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质都已得到了表达,至于实现过程,与此结果相比,则根本不是什么本质的事情。 相反,譬如在解剖学是什么(解剖学是就身体各部分之为僵死的存在物而取得的知识)这样的一般观念里,我们则深信我们尚未占有事实本身,尚未占有这门科学的内容,而必须进一步去探讨特殊。——再者,在这样一种不配被称之为科学的知识堆积里,谈论目的之类普遍性的东

西时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也就是叙述内容本身如神经、肌肉等等时所使用的那种历史性的无概念的方式,两者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哲学里,如果也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先作说明,而哲学本身随后又证明这种方式不能把握真理,那就很不一致了。 同样,由于对某一哲学著作与讨论同一对象的其他论著所持有的关系进行规定,这就引进来一种外来的兴趣,使真理认识的关键所在为之模糊。人的见解愈是把真理与错误的对立视为固定的,就愈习惯于以为对某一现有的哲学体系的态度不是赞成就必是反对,而且在一篇关于某一哲学体系的声明里也就愈习惯于只在其中寻找赞成或反对。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了矛盾。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但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矛盾,人们并不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同时那把握这种矛盾的意识通常也不知道把这种矛盾从其片面性中解放出来或保持其无片面性,并且不知道在看起来冲突矛盾着的形态里去认识其中相辅相成的环节。 对这一类说明的要求以及为满足这种要求所作的努力,往往会被人

2016年下半年超星尔雅论语导读(上)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在《论语》中,“从政”指的是()。(1.0分)1.0 分 A、 君 B、 卿 C、 大夫 D、 王侯 我的答案:C 2暴虎冯河的意思是()。(1.0分)1.0 分 A、 赤手空拳打老虎 B、 老虎跳河,而不抢人类的交通工具 C、 比喻有勇无谋的鲁莽冒险行为 D、 暗指君子之德 我的答案:C 3“生理本直”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 孔子 B、 孟子 C、 程颐 D、 朱熹 我的答案:D 4“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意思是()。(1.0分)0.0 分 A、 上知为生而知之,下愚为学而知之 B、 上知者则固,下愚者善变 C、 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 D、 上知者知行合一,下愚者德不配位 我的答案:A 5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中的“釜”指的是()。(1.0分)1.0 分A、 五斗四升

六斗四升 C、 四斗四升 D、 八斗四升 我的答案:B 6“郁郁乎文哉”中的“郁郁”指的是()。(1.0分)0.0 分 A、 忧愁的样子 B、 郁郁葱葱的样子 C、 丰富多彩的样子 D、 草木凋零的样子 我的答案:B 7“嫂溺援手”的典故出自()。(1.0分)1.0 分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我的答案:B 8不处也,不去也,皆以仁者能(),不去仁,不违仁,皆以君子能()。(1.0分)1.0 分A、 乐道、安贫 B、 安贫、乐道 C、 乐道、安仁 D、 爱人、安仁 我的答案:C 9“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应当解释为()。(1.0分)1.0 分 A、 朋党 B、 朋友 C、 学生

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1228 作者简介:祁海军(19782),男,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孤独的意淫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 祁海军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于理解其所有哲学著作具有重大意义,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 尔自我意识的满足。自我意识在自身获得极大满足,而这种满足本质上是虚假的,我们谓之为“意淫”。 关键词:意识;自我意识;意淫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63(2008)0120125204 美国学者罗伯特?皮平在《黑格尔的观念论》一书中把黑格尔的哲学称之为“自我意识的满足”或“观念论”。当然,这是就黑格尔的所有著作来判断的,如果单就其《精神现象学》一书而言,却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满足”,而且更是一种“孤独的意淫”。说其是“意淫”,是说其仅在头脑里或自我意识的泥沼里要求经验或经验的历史,并把这种精神的经验转化为自我满足。自我满足地方也就是停止之处,所以当精神到达绝对知识而停止前进就是必然的,不然那整个运动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并且就个人来说也没有满足。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没有意义。如同笛卡儿的怀疑止于那个“我思”一般。说其是“孤独的”,不过是说,任何一种意淫都在孤独的单子状态下才有可能,自我意识不可能不保持其对另一个自我意识或他物的差别,这一方面使意淫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意淫成为虚假的满足,哪怕这满足具有宏大的历史感和外化的证明,整个体系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出没于世界的幽灵的呓语,而这里所说世界没有超出———头脑或自我意识———最多也不过是书房的范围。本文拟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一特征予以揭示,并以黑格尔其他著作为参照,阐述一下对黑格尔学说的粗浅理解。 一、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以及对康德 学说的扬弃 众所周知,《精神现象学》一书写于1805年冬 天到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书的序言写于1807年1月。这个时期对黑格尔而言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初欢迎态度,转为对德国命运的热切关注,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对黑格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渐渐内化的 同时,德国人的脾性(司汤达在自传中说,德国人在热恋时像小猫一样温顺地看着对方,不敢表白,更别说行动了。当然,这只是19世纪初的德国人,特别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表现。不过,我们也不妨把这看做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和德国一般人的修养,那就是犹豫、软弱、保守、违心到极点了)和黑格尔本人的经历一起促成了黑格尔的哲学学说。 对于黑格尔整个的思辨哲学体系而言,这本书具有导言性质,同时也是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就黑格尔以后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之为精神现象学之具体的展开、外化以及实现而言,马克思才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圣经。”〔1〕 在这本书中,黑格尔吸收了前人关于现象学的思想,特别是费希特的思想,着重研究精神的自我显现的过程或者说意识经验的发生史。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没有超出康德,因为他还是在关注康德的问题:认识如何可能?是否必须承认自在之物———作为理性的界限?不过,黑格尔的办法与康德不同,他把精神的显现过程看成实际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两者是统一的(这一点要感谢费希 第6卷 第1期Vol 16No 11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 onal College 2008年3月March 1200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今天我拜读了张世英先生的新作《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该书既保持了原来通俗易懂的文风,同时在解释上和观点上又包含着新内容、新创造,这就恰好证明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同样一个真理,青年也会讲,但出自老人之口,却包含其全部生活阅历和意义,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解读》不只是对《精神现象学》著作的讲解,而且也是作者以新视角、新思维“解读”哲学史和哲学中许多重要问题,因而充满现代意识的专著。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黑格尔被“打成死狗”,现代哲学都是以“叛离”黑格尔面目出现的。正如M.怀特在《分析的时代》一书中指出的:“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19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但同时他又指出:“现在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20世纪的哲学。”事实正是如此,在黑格尔之后,无论是反对黑格尔,还是赞成黑格尔,都不断地受到黑格尔的启迪,从中吸收营养。《解读》作者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着眼,把黑格尔放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对此作了科学的分析: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的看法(或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希腊早期哲学不分主客体,强调人与存在的“契合”,自然与精神的“实体合一”;柏拉图以后,特别是笛卡尔以后的近代哲学,建立了主客二

分(“主体-客体”式)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则主张主客融合或超主客式关系。这是西方哲学史几千年来所走过的历程,黑格尔哲学居于第二阶段的顶峰。西方现代哲学从不同的角度批判黑格尔哲学,但又都以它为自己的发源地和出发点。可以说,不懂黑格尔哲学就不能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它是通向整个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作者以上的见解,不是停留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某种观点和理论的是与非来评述,而是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规律上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地位,在理论上更有其深度和透彻性。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这句话简明而准确说明了这部著作在黑格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它又是黑格尔晦涩著作中最晦涩的著作。如何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要义和中心思想,是历来西方黑格尔研究者所致力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有益的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被誉为美国黑格尔研究的权威鲁埃士,从“小我”(有限之我、个人意识)到“大我”(无限之我、普遍意识)的发展过程,讲解《精神现象学》一书的要旨。他生动地写道:“大我”不是什么躲在云雾和黑暗中的上帝,也不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问世事的最高存在,而是经历各种磨难,征服各种矛盾,身上布满了人类精神生活世世代代的风尘与血迹,遍体鳞伤,最后凯旋而归的一名斗士。张先生的《解读》在参考与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从人学的维度,深刻地指出:《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历程,是人达到物我一体最高境界的历程,也是人寻求自由的历程。作者紧扣住这个主题与

慕课网论语导读2016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100.0分) 1 本章子夏所理解的“好学”,指的是()(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日新不失 B、 博学好问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2 在为政三要素中,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足兵 B、 足食 C、 民信之 D、 民富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的意思(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复习 B、 誊抄 C、 实践 D、 朗诵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4 孔子与隐士的区别在于,孔子() (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积极入世 B、 消极避世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指:;“比”指。(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周围;比较 B、 在.....周围;和......相比 C、 周边;比邻 D、 周全;勾结、结党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6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指 (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放荡;过分 B、 淫荡 C、 平常 D、

正常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7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指 (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正常;平常 B、 碌碌无为 C、 不偏不倚 D、 随意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8 在对待人民教育的问题上,孔子主张() (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先教后富 B、

先富后教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9 孔子坚持“三年之丧”,其理由是() (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子女对父母“三年之爱”的回报 B、 “三年之丧”是当时的习俗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0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葸”指,“绞”指。 (2.0分) 2.0分 窗体顶端 A、 胆子小;尖酸刻薄 B、 害怕;鲁莽 C、 有勇无谋;性格耿直 D、

自古英雄出少年_初中初三作文3000字

自古英雄出少年 因此,人生的早期对人的一生影响极大,大凡有成就者,其童年大多都有表现,文学家者多已对读书故事兴趣极浓,艺术家者多对所痴迷的艺术有所偏爱,军事家者或许学习成绩一蹋糊涂,但对打架斗殴却表现出一种发于内心的热衷,政治家??者对统御人心多已有了不少实践,因此,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历史上少年英雄多得不可胜数。 在世界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18岁佐其父腓力普统一希腊,20岁时继承王位,22岁远征亚洲,32岁完成他的征服;汉尼??拔22岁为迦太基军队统帅,31岁时组织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坎尼会战,大败罗马军;恺撒不到而立之年就已成为声威卓著的??政治家,拿破仑26岁为法军首领,30岁时第一次执政,35岁时为法兰西皇帝兼军队统帅;瑞典王“查理十二”,17岁时率军??击败俄、波、丹麦联军,18岁时征服丹麦…… 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如此,项羽起兵为西楚霸王,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李世民起兵反隋都是18岁,三国时,孙策20岁率军??渡江建立东吴政权,周瑜33岁大破曹操于赤壁,诸葛亮出山时不过26岁,李自成23岁起义,30岁立为闯王,太平天国的将领,??中国共产党的将领都极年轻。 这些还是在需要经验、资历的社会领域,在其他纯知识领域更是如此。 普希金21岁写成长篇叙事诗《普斯兰和柳德米拉》;狄更斯24岁发表《匹克威克外传》;歌德25岁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伏尼契也于同样年龄写成

《牛虻》;果戈里26岁写成《钦差大臣》,32岁完成《死魂灵》;拜伦29岁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雪莱21岁发表长诗《麦布女王》,席勒24岁发表《阴谋与爱情》…… 中国也同样如此,屈原21岁写出《橘颂》,23岁写出《离骚》;陆机20岁写出《文赋》,刘勰30岁写出《文心雕龙》;??近代的鲁迅23岁写出《自题小像》,郭沫若29岁出版了我国新诗的奠基作《女神》,曹禺24岁写出话剧《雷雨》;艾青33岁??写出《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美国小提琴家梅妞因7 岁就参加旧金山交响乐队的演出,21岁时就被誉为“成熟的艺术家”;莫??札特四岁就已作曲,6 岁就开始举行音乐演奏会;贝多芬曾以“莫札特第二”的姿态6 岁时举行了音乐演奏会;孟德尔孙9?? 岁公开演奏,12岁即能创作,被誉为19世纪的莫札特;肖邦第一次演奏会仅是8 岁,从此之后一致被认为是神童;?钢琴之??王李斯特9 岁开演奏会,被呼之为“莫札特第二”。 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伽利略17岁发现钟摆原理;伽罗华17岁创立了群论;爱迪生21岁取得了第一项专利,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海森堡24岁建立了量子力学;爱因斯坦26岁完成狭义相对论…… 有人从1500~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的统计发现,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45岁,??最佳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在对诺贝尔奖部分获得者的统计中,物理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化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9岁,这??些仅仅是做出重大贡献时的年龄,事实上在才能显示时其年龄比这要小得多。 但遗憾的是我们一方面在高呼“自古英雄出少年”,另一方面却又在不断地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笔记(一)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2013年9月26日) 现代社会理性与信仰的分开。 经是天经地义万物之道,是我和世界合理联系的纽带。 史是经的具体的在生活经验中的实现。 子是我们发表的意见,在世界之上。 集是比较散的。。。其背后是有哲学的。 不是根据对象来确定主题。后面是有一个大的趋势。一个世界的分裂。真善美的分裂。现代性后面的哲学在作祟。 黑格尔对现代哲学的两分看的非常清楚。他想重新恢复世界的统一。 理解黑格尔的三大派:从形而上学上来理解。 先验论的认识论。或者是广义的认识论的解读。这一派问题很大。黑格尔解释不了。把英美把哲学看做是认识论。 社会哲学派。看成是一个社会科学,讲人的历史的合理性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必须把这三种观点都读到,才能懂得黑格尔。 分裂是由于知性的扩大也。 什么是合理呢?看到这个世界应然和实然。是一致的,而不是二分的。这是现代性中的二分中的最深刻的一种。世界本身就是合理的。 世界不会自动向我们显示和谐,要求我们克服我们最得心应手的知性的思维方式。 人屈服于欲望。理性没有了。。就是这么的可笑。黑格尔要指出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在黑格尔说,在我们的理性的洞见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话,知识是有条件的。马丁布伯。你用主客体分裂的视角理解庄子,太可笑了。 不是说我们顺从世界,无所作为,要求我们对世界有一种新的看法。一旦我们克服两份,看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来。 哲学所带来的最大的贡献是我们新的思考实在方式,客服绝望,客服虚无。感到很自在。At home。 认识的目的在于排除那种我们与外界事物的生疏感。让我们感觉在这个世界就是在家里。就是那种万物一体的状态。 把客观世界倒回到概念。理性始终要醒着,不要睡觉。要反思。哲学必须采取一种反思的态度。防止我们采取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让我们看得那么的不理性。世界不理性不是世界本身不理性,而是世界观让我们变得不理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两种可能,第一是世界是不合理的,第二世界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人是看不到的。这两种背后是绝望。今天的人是绝望。当代人像小丑一样生活。因为它绝望。只要哲学不能让我们有一种理性的观念,那我们人只能是从两者之间来徘徊。黑格尔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他所要依靠的在上在外的东西,他还没有把这个陌生的世界变成为他自己使用的,他住在这世界里面不是象居在自己家里那样。好奇心的推动,知识的吸引,从最低级的一直到最高级的哲学见识,都只是发源于一种希求,就是要把上述不自由的情形消除掉,使世界成为人可以用观念和思考来掌握的东西。(《美学》) 黑格尔希望人与世界和解。各位同学比比,不同哲学的高下。不是浮士德式的认识的报复。让在上在外的东西变成自如自在的。与世界和解。这是一个人类从来就有的信念。 世界本身和应该就是我们的家。为什么现在不是我们的家了呢?首先因为我们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