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桥涵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桥涵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桥涵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桥涵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桥涵沉降变形控制与评估

一、沉降变形观测参考文件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10)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区段工程地质概况

1.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1.1 地质水文概况

三、沉降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规定: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圆顺的竖曲线半径应不小于0.4V2sj(Vsj为设计最高速度,km/h)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沉降观测精度

沉降观测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进行。

沉降观测的频度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承台完工至墩台完工阶段,当承台或墩台上可以设置观测标志点时,开始设点进行沉降观测。

第二阶段是架梁后,立即开始沉降观测。

第三阶段为运营期的观测。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考虑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的沉降量,可根据该沉降量调整沉降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桥涵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

墩高H>4.5M时

墩高H<4.5M时

桥台立面图

桥台顶面图

兰州

乌鲁木齐

观测标-1

观测标-2

桥台基顶平面

桥台侧面图

四、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

观测资料整理

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有关图表的绘制,主要包括: 1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产生沉降的各层压缩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每层的时间——荷载——压缩量曲线。

3每个观测标志点的∑sn——∑sn+ sn曲线

∑sn+1——∑sn+ sn+1曲线(∑sn为横坐标,∑sn+ sn+1纵坐标)

sn为时间段每n天的沉降值,∑sn为时间段每n天沉降值,在同一图上绘有沉降标准曲线,曲线示意如图4

4对沉降观测资料及时分析,尤其是在预压期,应分析路基沉降的发展趋势,分析意见及时郑西公司和咨询项目部,以便在必要时对预压采取补救措施。

(二)、桥涵沉降分析方法

采用实测沉降资料来推算工后沉降,主要是利用修正双曲线法、修正指数函数法、双曲线法、三点法等曲线拟合方法推算工后沉降。

1修正指数函数法

St=[1-A.exp(-B.t)].S∞

式中:S∞——最终沉降量 t ——时间

St —— t时刻的沉降量

A,B——两个参数

2修正双曲线法

St=SO+ t/(a+bt) S∞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摘要:在沿海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问题。由于软土地基的压缩性高、透水性低以及固结变形持续时间长,因此软土地基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就成了工程施工中的主要问题。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是在沉降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国所有的高速公路项目在修建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沉降观测。 关键词:软基路基,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Abstract: in coastal areas built highway,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Because of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low permeability of high compactness and 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lasted for a long time, so soft soil foundation settlement rate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problem. The settlement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rate i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so, our country all the highway proje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o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Keywords: soft foundation of roadbed, embankment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沉降观测与路基工后沉降控制

沉降观测与路基工后沉降控制 中铁五局 摘要:本文以分析秦沈客运专线软基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工后沉降控制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了沉降观测在工后沉降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及沉降速率是否趋于稳定应作为主要依据,并提出应对沉降是否趋问的具体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真正解决工后沉降控制的问题。 引言 秦沈客运专线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达200km/h的新建铁路,因此对设计和施工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技术标准。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舒适,要求路基的工后沉降不能超过15cm,以路基交付铺轨之日作为起算点。 目前秦沈线的路基都已经基本完成,很快面临着交付铺轨,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这一技术标准,保证路基施工的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今后修建高速铁路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根据秦沈线施工经验,在软基沉降观测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工程概况 秦沈线沿线地质条件变化较大,软弱地基分布较广。特别是凌海以东,地势低洼,第四纪沉积层较厚。我局施工管段A14标段都在软弱地基上。 为对比分析不同的软基处理方法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的加固效果,满足我国第一条时速200 Km的准高速铁路对地基严格的技术要求,在秦沈线设立了软基处理试验段,该试验段位于我局施工管段。其中秦沈线A14标东部软基试验段里程为DK268+870.63—DK272+879.5,另外在跨305国道西DK265附近还设置了500m的软土试验段。 试验段内地质条件较差,地层性质变化大,采用了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粉喷桩、碎石桩、砂桩等多种地基处理方法,为了解地基处理的效果、控制路基填筑速率在整个试验段内设置了近30个常规观测断面,在地基处理完成后路基填筑的过程中对基底沉降及侧向位移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情况及其分析 一、观测情况 1、观测的技术参数 在观测断面设置沉降板、位移观测边桩如图:

市政道路路基沉降处理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1.2路基设计 二.产生沉降原因分析 三.编制依据 四.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4.2 组织结构 4.3 主要物质及施工机械设备情况 4.4劳动力组织 4.5 施工进度计划 五.工程问题处理措施 5.1加固范围 5.2 工艺流程 5.3 钻孔 5.4 灌浆 5.5 灌浆质量控制与检验 六.处理后评价 七. 质量保证措施 八.安全保证措施 九.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十.附件:道路土方横断面图

一、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道路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路以西,**路以北,是区域南北向交通次干路。 本工程起点位于*****北侧规划路,终点位于规划淮河西路,沿线跨越现状河道,跨越河道处新建一座涵洞,全长620.56米,红线宽20米。道路东侧为美术学校,西 侧为未拆迁的村庄,道路红线范围内多为农田和林地,现状地形起伏较大。 本次开裂、沉降路段位于K0+540~K0+560之间,路面出现1cm左右裂缝,局部地段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 2、路基设计 该路段为填方路段,路中填挖高度3.614米~4.693米,为道路填挖深度最深路段,道路东侧为1:1.5放坡。填方路段先清表0.3m,清表后应在填筑前压实,0.8m 以内的路基采用风化砂分层填筑,0.8m以下的路基采用挖方段的碎石料分层填筑。 二、产生沉降的原因分析 ******工程K0+540~K0+560段处于高填方区,填土时间为2016年3月初,由于施工时间短,在路基碾压时未能完全满足分层回填碾压的施工工序,压实时粒径控制欠佳,细料扫缝填充未能满足填充孔隙率控制要求。路基为1:1.5放坡,坡度较陡,且设计无护坡要求,加之路基东侧为一条淌水沟,长年有水流经过,加大了对路基的冲刷。经过2017年多次强降雨,地表水大量下渗,雨水及河流对路基的冲刷,带动了原填筑路基及地块填料工序沉降的加速。人行道部分路段向路旁沟内倾斜,道路开裂,部分下陷。 三、编制依据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城镇道路路基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

测量要求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932km。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1.5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

2.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九景衢铁路 I I标段一分部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264+909.71~DK165+187.50段) 中铁四局集团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工区 2015年9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264+909.71~DK265+187.50段) 一、工程概况 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分部承建的九景衢铁路DK264+909.71~DK265+187.50段,全长0.277公里,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管段主要工程项目为桥梁1座、路基277m、涵洞1座。 二.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本路基段地势为多山,中间为沟壑地形。 2、地层岩性: (1):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厚0.5~3.1m,σ0=180kPa,III; (2)-1:角砾凝灰熔岩,全风化,褐灰色,厚0.5~3.2m,σ0=200kPa,III; (2)-2:角砾凝灰熔岩,强风化,灰褐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7.5~13.3m,σ0=500kPa,Ⅳ (2)-3:较砾凝灰熔岩,强风化,褐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5.0m,σ0=800kPa,Ⅴ。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为空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测时水位深0~3.3m。 4、物理地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三.设计依据 1、路段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时Kmin≥1.25,预压荷载条件下Kmin≥1.15,架桥荷载条件下Kmin≥1.15。 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3、敬沉降计算分析,桥头工后沉降不满足控制标准,采用预压处理。计算分析采用指标:填土:γ=20kN/m3,Cu=10kPa,Φu=30° (1)层:ω=25.8%,γ=17.5kN/ m3,e=0.97,Cu=74.25kPa,ΦCu=11.45°,Es=8.56MPa,Ps=2.02MPa; (2)-1层:Es=15.0MPa。 4、路堤边坡高小于3m时,边坡采用混凝土空心砖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路堤边坡搞大于等于3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并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层间距0.5m。

半挖半填路基结合部位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研究

半挖半填路基结合部位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研究目前对于半填半挖路基研究报道很少,散见于一些交通方面的科技期刊中。调查发现半填半挖路基由于填方部分的土体强度和稳定性难以与挖方或自然坡面土体相一致,在目前已建的半填半挖路基,有大部分出现填方路基下沉、开裂,更有甚者,填方部分路基沿挖填界面整体滑坡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有些地段由于土性差异及压实程度不足,造成填方段局部的沉陷,给路基处理及行车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1 半挖半填边坡失稳破坏的原因 根据工程实践的研究总结,引起半挖半填边坡失稳破坏的原因有很多,可大致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包括交接面岩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和交接面的形状;外因包括地下水、外荷载、气候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半挖半填基床对路基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内因可以分为两类: 1) 基床的几何结构特征,包括填方高度、填方宽度、填方边坡坡度、基床坡角、基床的展布形式; 2) 基床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基床岩土体类型,包括基床粘聚力、内摩擦角、基床岩土材料重度、地下水位等。在施工中,为了填筑方便和稳定,一般将基床挖成折线形式。 半填半挖路基施工虽然在规范上明确规定了施工程序、处理措施和填筑要求,但由于标准太低,很难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因此,应首先将半填半挖的填方部分压实标准值适当提高,而且填方部分从下至上均采用同一标准值,以增大填方的土体强度和稳定性,减少不

均匀沉陷;其次,在机械无法施工的地方(横向宽度较窄)必须采用夯实机具自下而上逐层填筑夯实,确保填土密实、稳定。 2 半挖半填公路路基交接面稳定性分析方法 半挖半填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天然路基与填土路基的结合面性质,由其两侧的地质体决定。结合面两侧的地质体在物理力学性质、密实度、结构、水理性质及地下水位条件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半填半挖路基最有可能沿着交接面滑动而产生破坏,因此稳定性问题在本质上属于滑坡问题。但该种滑坡有两个特点:首先最可能弱滑面为结合面是确定的,其次结合面是天然的自然山坡面,在形状上通常是折线。对于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大体有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方法和极限分析法三类。 (1) 极限平衡法 极限平衡法是目前土坡稳定性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中以条分法最为重要。这类方法一般先假定破裂滑动面为圆弧、圆弧—直线或其它不规则面。并假定该滑动面土体满足库仑破坏准则,从土坡取出一隔离体,根据作用在该隔离体上的已知力或假定力,计算出维持平衡所需要的土的抗剪强度。将该强度与实际状态的抗剪强度进行比较,求出稳定性系数作为衡量边坡稳定性的基本指标。 这类方法( 主要指条分法及改进的条分法) 把土条作为刚体。因此没有考虑土体本身的应力—应变关系。这种方法之间的最大区别仅仅在于对相邻土条之间的内力的假定的不同。如瑞典圆弧法(Fellenius) 与毕肖普法(Bishop) 要求满足整体力矩平衡条件。但瑞

路基沉降控制措施

浅议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 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路面结构、路面性能和路面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是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究课题之一。我国公路建设中的不均匀沉降现象非常普遍。有文献指出,某高速公路经实地调查发现,线路纵向路基沉降的变异系数最高达67 . 4 %。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很多情况下都可能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如软土地基继续沉降产生的路面沉陷或桥头跳车;路基压实度不够导致路基路面局部沉陷变形或纵向裂缝; 基层质量不好造成的块状裂缝或网裂。公路工程中,填挖过渡段是不均匀沉降的多发地段。纵向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会导致路面产生波浪式的不平整,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可能使路面产生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 从而使路基路面发生结构性破坏。现行沥青路面多采用波密斯特( Bur m ister)线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不能分析由于路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响应,因此不均匀沉降也有可能引起路面早期损坏。 一、公路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病害的原因 1、路堤填料不均匀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 对填料、级配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 填料常常是路堑的挖方、隧道掘进产生的废方。这些填料差异大、级配也相差很远。一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分层碾压厚度过大,小颗粒填料和软弱物质很难得到有效压实, 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回填料会产生不协调沉降变形, 路面会产生局部沉陷,刚性路面还可能产生裂纹或缝隙。另一方面, 由于回填料的性质不一样,特别是有的回填料具有膨胀性,在路基排水系统局部失效后, 水的渗入会使路面局部隆起, 影响行车舒适度,严重的会使路面破坏。 2、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由于压实度不足, 往往导致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变形,路基两侧出现纵向裂缝。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1)施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时,天气太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不好, 其拼接处也会产生压实度不足的情况。 ( 2)在填方路堤施工中,当路堤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路堤边缘土体往往存在压实度不足的问题。对于较高的填方路基,通常都要做相应的处治。 ( 3)由于填方土体的最佳含水量控制不好,压实效果达不到要求。 ( 4)考虑到施工安全和进度,使得压实或压实作用时间不足,路基压实不充分。 ( 5)路基压实过程中产生漏压区。由于一些人为因素和特殊部位施工方法不当导致局部路基未充分压实。这些路基漏压区的存在是造成路基不均匀下沉的最大隐患。 3、地下水的影响 在地下水的交替作用下,路基土体内含水量反复变化。土体容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更为重要的是,由毛细管张力引起负孔隙水压力可以达到相当的数值,再加上水的软化、润滑效应,使土体产生沉降变形。 4、地质不良 对地质不良路段的处治不彻底造成该路段路基变形。 5、施工组织不当

公路路基沉降及施工控制技术 黎超明

公路路基沉降及施工控制技术黎超明 发表时间:2019-07-19T14:30:31.8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黎超明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人们对于公路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公路路基沉降病害实际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能力,要科学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以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方建设投资公司广西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人们对于公路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公路路基沉降病害实际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能力,要科学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以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本文基于有效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公路路基沉降病害及施工控制技术,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公路路基;沉降;施工控制技术 引言 公路路基沉降直接影响着公路的运行状况和施工进度,因此,必须做好公路路基的沉降监控,加强施工过程中沉降的预防管理,积极落实路基沉降控制技术。产生路基沉降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地质资料收集不完善;缺少严密的沉降观察;填土速度过快。 1公路路基沉降原因 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影响因素种类较多,因此,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路基沉降现象的原因较多。通常情况下,公路路基施工建设前,针对施工情况,应首先派地质勘察人员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展开勘察工作,而某些工作人员没有做到地质勘探勘察工作,或者在地质勘察过程中没有认真细致地对当地地质条件以及情况进行调查,这都会造成地质条件与实际施工方法不符合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公路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在工程投入使用时容易出现路基沉降的情况。当前,我国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一些路基施工人员缺乏专业能力,路基填补技术掌握不够扎实,致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保障公路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在进行路基沉降实时监测工作时玩忽职守,很容易造成公路路基内部构造发生破坏,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裂纹,严重影响公路路基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一些路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并不能按照施工标准进行规范化施工,存在填土速度过快的现象,这也是造成路基结构不稳定、不牢固的一项重要原因。此外,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路基结构发生沉降的监测体系,这也是造成我国公路路基沉降问题多发的一项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仍采取传统的人工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在公路路基沉降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为公路工程施工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无法科学地保障公路路基沉降的监测效果,缺乏系统、完善的公路路基沉降监测体系,造成在公路施工建设后投入使用阶段出现路基不均匀的问题。而一些施工单位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公路建设质量,在公路路基建设过程中,进行公路路基的压实处理时缺乏严格的内部质量监控管理体系,造成公路路基结构的压实工作质量较低,施工效果不佳。在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公路投入使用时会因受到车辆荷载压力的影响,在公路路基施工问题路段,由于压实效果不佳产生严重的形变问题。尤其是针对公路路基填土高度方面,若此处的压实处理效果不佳,则会造成路基大面积出现形变,最终形成公路表面凹凸不平,对车辆驾驶人员的舒适度以及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2公路路基沉降施工控制 2.1原地面处理 (1)路基填筑施工前必须做好原地面处理。若路基填筑高度在1.0m以内,则将路基范围内地面存在的杂物、树根和杂草清除干净即可。如果原地面表面土属于腐殖土,则应使用挖掘机配以人工进行换填处理,具体的换填厚度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同时按照规程碾压至密实状态。当路基需要从耕地中穿过时,填筑前要按30cm的深度进行清表,因将表土剥离以后,其下部土体往往有很高的含水量,所以为确保其压实度满足要求,需进行适当的翻晒,当其实际含水量达到最佳含水量时,方可开始碾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压实标准。(2)坡面路基底部的处理。如果坡面的坡度在1∶5以内,则仅需将表层清除干净即可,方法同上;而当坡度超过1∶5时,需将坡面开挖成台阶,起到防止路基发生滑移的作用。对于台阶尺寸,不同土质和地形情况不同,通常台阶的宽度要达到1.0m以上,同时要将台阶的顶面做成一定倾斜,其坡度为3%-5%,坡向路基内,开挖完成后分层碾压至密实。对每个分层的平整度、层厚、压实度和拱度都要进行严格控制,跟踪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所有台阶均已填筑完成后,开始填筑施工。 2.2路基填料控制 在进行公路路基填料时,不能运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和含腐殖质的土,最好运用砂土、砾石等级配较好的粗粒土。对于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土,比如其液限、塑性指数和含水量不达标,可以添加4%至8%的生石灰进行土壤改良。在路堤填筑时,要尽量减少其层次,不得混杂乱填,保证每一结构层总厚度在0.5m以下。如果下层填筑的土透水性差,其表面可以作双向4%的横坡,这样有利于及时排出上层透水性填土。同时也要进行不同土质层位的合理安排,上层填筑运用优良的土,下层运用强度较小的土。 2.3压实度控制 只有松铺厚度、平整度、填料实际含水量及灰量都检查确认满足要求后才可以进行碾压施工。对与碾压宽度,宜超宽50cm左右,使用灰线确定碾压的边缘,先进行静压再进行振压最后进行静压。碾压过程中,直线段应按照从两侧到中央的顺序进行;曲线段则应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碾压应做到没有死角和漏失。对于砂性土,对其进行碾压时既可采用静压,也可采用振压的方式,通过压实试验可知,当松铺厚度为25~30cm时,仅需将碾压含水量限定在16%~18%范围内,就能达到良好的压实效果。这主要是因为砂性土受到振动后出现相对滑动,更容易达到密实状态。考虑到振动压实极易导致砂性土无法压实,产生起皮与龟裂等问题,所以需要采用静压和振压相结合的方式,先进行两遍静压,用平地机刮平以后,再进行3遍振压,最后使用胶轮压路机进行2遍静压,确保振压及静压的累计遍数达到7遍以上,使压实度能够满足设计与规范的要求。路基碾压应做到以下三点:直线顺直、曲线圆滑、不亏坡;并保证四个合格:宽度合格、分层厚度合格、平整度合格、横断面坡度合格。 2.4原材料、人员及机械设备 施工开始前需开展取土场及地面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所选取土场是否合格,并确定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类型。项目部需为所有作业队伍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且技术能力达标。各施工现场需配置不少于1名操作人员。对于测量人员,应根据实际的施工要求配置。另外,各作业面上的人员应达到3名以上,用于辅助机械设备施工。各作业面需要配置以下机械设备:①振动压路机,不少于2台;②三钢轮压路机;③胶轮压路机;④推土机;⑤平地机;⑥铧犁;⑦旋耕机,不少于3台;⑧洒水车。对于挖掘机与自卸汽车,需要

最新合福变形沉降观测设计

合福变形沉降观测设 计

新建铁路 合福线 合肥至福州段 施工图 变形沉降观测设计 (咨询稿) 第一册共一册 DK0+000 至 DK812+640 2010年7月武汉

目录 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 (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 (二)路基变形监测 二、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设计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二)观测元件埋设 (三)观测技术要求 (四)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五)隧道隧线分界里程至隧道洞口里程段参照路基变形监测相关设计办理三、桥涵沉降观测设计 (一)适用范围 (二)一般要求 (三)观测点的布置 (四)观测精度 (五)观测频次 (六)其它说明

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 (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 1、地基条件要求 有砟轨道当路堤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一般不小于25m )地基土不符合表1地基条件要求时,应作路基工后沉降分析;无砟轨道路基除基岩和粗粒土外,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 表1 路堤地基技术条件 Ps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N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2、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 无砟轨道路基所有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质地基)均需进行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 ;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满足式1.1.2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 : 2 4.0sj sh V R (式1.1.2) 式中:sh R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 sj V ——设计最高速度,km/h 。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应满足表表2的要求:

路基沉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路基沉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作者:唐勇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6日点击数: 1275 摘要:文中就路基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路基产生沉降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设计方法与施工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路基沉降造成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避免及减小路基沉降的发生。 关键词:路基沉降原因措施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不均匀沉降必然会引起路面的不平整,导致路面产生许多病害,主要表现为坑凹、起拱、波浪、接缝台阶、碾压车辙、桥头或涵洞两端路面沉降、桥梁伸缩缝的跳车等,不仅难以满足汽车高速行驶的要求,而且还会增加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加大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时间,降低社会经济效益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1. 1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由于压实度不足,往往导致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变形,路基两侧出现纵向裂缝,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时,天气太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某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没有同步施工,当拼接处理得不好时,其拼接处也会产生压实度不足的情况。

(2)考虑到施工安全和进度,使得压力或压力作用时间不足,路基压实不充分,致使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3)由于填方土体的最佳含水量控制不好,压实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 (4)在填方路堤施工中,当路堤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路堤边缘土体往往存在压实度不足问题,对于较高的填方路基,通常都要做相应的处治。 填方土体压实度不足,其结果是土体前期固结压力小于自重应力和各种附加应力之和,在自重作用下就会发生沉降变形,这些附加应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车载,尤其超载情况;②含水量变化造成土体容重的改变;③地下水位升降而导致浮力作用改变;④土体饱和度改变,引起负孔隙水压力改变。这些附加应力引起土体中有效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土体发生压缩变形。 土体压实度不足还会导致填土路基的侧向变形。目前采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假定侧向完全受限,仅有竖向变形,实际路基土中存在有侧向变形,这种侧向变形会引起沉降。 1.2路堤填料不均匀,控制不当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填料、级配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填料常常是开挖路堑、隧道掘进产生的废方,这些填料性质差异大、级配也相差很远。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分层碾压厚度过大,小颗粒填料和软弱物质很难得到有效压实,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回填料会产生不协调沉降变形,路面会产生局部沉陷,刚性路面还可能产生裂纹。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统,在两岸的基准点之间应布置了一条过江水准线路。 四、方法与成果精度 1)GPS定位系统测量平面基准网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考虑到基准网边长相差悬殊,对基准网边长相对精度应达到不低于1/120000和边长误差小于±5mm的双控精度指标;由于工作基点多位于大桥桥面,它们与基准点之间难以全部通视,可采用GPS定位系统施测。为了在观测期间不中断交通,且避开车辆通行引起仪器的抖动和干扰GPS接收机的信号接收,对设置在桥面工作基点的观测时段应安排在夜间作业,尽可能使其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1~DK303+782,全长17.971km。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m)、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m)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2(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3X32m梁)、羊古堆中桥81.5m(2X32m梁)。 2、编制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 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

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 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 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 4.5.2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4.5.2-1的规定 表4.5.2-1变形测量精度 4.5.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5.3-1的规定 表4.5.3-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浅谈铁路路基沉降的控制办法

浅谈铁路路基沉降的控制办法 摘要: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高等级铁路的规模不断加大, 提升铁路建设的科技含量是铁路建设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路基沉降观测,路基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易发生路基沉降的部位提出了一些预防方法。 关键词:路基沉降控制 为满足铁路运输需要, 保证运输安全, 提高铁路路基质量, 铁道部建设公司近十几年先后几次对铁路路基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 在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时提出了“强本简末”的要求, 设计标准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国家铁路的第六次大提速的完成, 快速铁路对路基的基床承载力与沉降变形要求更高, 仅局限于选线时尽量绕避不良地质地段, 避免高填深挖是不够的, 铁路路基的填料选择、沉降控制与观测、提高路基的防排水能力、加强过渡段设计及加强路基支挡防护设计显得更加重要。其中, 铁路路基的填料种类、压实标准与铁路路基的沉降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本文就铁路路基的填料选择与沉降控制这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路基填料 1.1 路基填料适用性判别 高等级铁路的路基填筑标准及对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均远高于普通铁路。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路基填料的勘察、鉴定、分类工作, 慎重对待取土场的选择。对填料需严格把关, 在勘察设计阶段就应当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来进行, 对其工程特性,适用性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后作出专门的评价, 以确定该取土场的填料用作路基本体或基床底层是否合格, 否则需考虑改良土方案或变更取土场。 由于地区不同, 路基填料也千差万别根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对于巨粒土、粗粒土填料根据颗粒组成,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细粒含量、抗风化能力等来分为A、B、C 、D组, 细粒土填料根据液限含水量ωL进行填料分组, 当ωL<40%时为粉土, 为C组,当ωL≥40%时为黏性土,为D组, 有机土为E组。 1.2 特殊填料在路基中的应用 在比较平坦的地区, 铁路路基取土较困难, 传统做法是在考虑经济成本与可行性的同时, 采取部分填料外运与集中挖坑取土或者薄取相结合, 在集中挖坑取土后, 再对取土场进行生态恢复, 如将取土坑留给当地百姓进行养鱼等经济生产。或者沿线与排水沟相结合, 挖深拓宽排水沟。这两种传统方法由于简单便于实施,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 并在很多类似线路中得以应用。

公路路基沉降及施工控制技术 张国良

公路路基沉降及施工控制技术张国良 发表时间:2019-06-24T14:34:31.43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作者:张国良[导读] 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沉降现象的发生几率,不断提升路基施工水平,从而确保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山东省滨州公路工程总公司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逐渐加大了公路等基础设施力度,但由于对路基施工等环节的控制不够到位,导致公路质量问题频发,极大的降低了交通参与者的驾乘感受,也使得施工单位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从分析公路路基发生沉降的影响因素入手,对路基沉降的施工控制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实现对整个路基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从而 有效避免路基的沉降问题,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关键词:公路;路基沉降;施工技术控制 引言毫无疑问,公路是我国利用最为广泛的基础交通设施,其建设质量不仅影响到其自身使用寿命,更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公路质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公路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当前情况来看,路基沉降在我国的公路使用过程中相当常见,属于普遍存在的一种公路病害,极大的影响了公路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沉降现象的发生几率,不断提升路基施工水平,从而确保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1 公路路基沉降的原因笔者认为,导致公路路基发生沉降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公路位置,简而言之,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公路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无论是盆地还是高原,都要确保公路的畅通。但不同的地理地质条件,引发路基沉降的几率会有较大差异。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为了确保丘陵等地势复杂地区的公路质量,必须对该路段进行填土铺平处理,则路基势必会高出其周围地势,而且,事实充分表明,沉降在填土路基中最为常见,所以,在山区等地形相对复杂的地区,公路路基发生沉降的几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二是所处地区的水文特点,事实表明,水流的浸泡容易引发路基的沉降,也就是说,如果公路建设必须经过江河湖泊段,但在施工过程中又没有采取台座或者垫高的施工操作,则路基必然会长期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和冲击,长此以往,路基沉降将不可避免,一般而言,如果路基施工时的地下水位比较高,必须将其降至标准水位的半米以下才能够继续施工,以有效降低地下水对路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气候条件,气候是诸多路基沉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路基施工过程中,温度发生剧烈变化,则会对路基质量带来影响,所以北方的公路施工一般会避开冬季,因为北方冬季的温度可能低至零下三四十度,使混凝土中的水分结冻,待气温回升,结冻的部分融化,使得路基中含水量超过标准,造成承载力降低,进而导致路基沉降,而且,公路工程一般规模较大,跨季节施工是一种常态,如果温差较大,路基的质量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也可能引发路基的沉降。 2 路基沉降的施工控制技术2.1 路堤施工技术路堤施工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路路基沉降施工控制,一般认为,路堤施工技术包括轻质路堤技术和加筋路堤技术两种,前者是选择轻质材料进行填土施工,最大限度的降低路堤对地基的压力,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路基沉降的目的;后者则是在地基的土体中装置的向筋体,在土体与筋体所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使二者的承受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使地基的稳定性得到提高,进而有效避免地基沉降的发生。 2.2 地基施工技术众所周知,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所要求的材料、设备及工艺等都会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地基的稳定性能会直接影响到公路质量,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路基沉降问题,一般会采取灌装沉降处理法;但在地质情况极为恶劣的路段,则一般要采取措施进行土质改良,即排水固结法,也就是说要采取措施将土质中多余的水分排出,从而达到提升土体密度、增强土体强度的目的;在一些公路施工过程中,出于提升地基承载力的需要,会采用复合型地基的方式,复合型地基根据所需材料的不同又区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水泥土桩、碎石桩及加筋土复合地基等。 2.3 沉降观测技术按照相关路基建设标准和要求,在路基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路基沉降观测原则,也就是说,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要利用专业的沉降测量仪,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得到相关沉降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视具体情况来决定参考数据,比如在填土施工时,一般要以地表沉降数据作为参考,通过对填土速度的控制来判断路基沉降的趋势;而且,在路基施工时,必须确保地表水平的稳定,因此掌握地表水平位移的趋势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必须通过测量,得到精准的隆起量数据,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地表水平的稳定性;同时,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地下土体的位移数据,以确定受到破坏的具体位置,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而确保路基的稳定。 2.4 控制地下水位在路基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沉降问题,对于含水量较大的路基一般都要采取措施来降低地下水水位,从而达到提升路基的稳定性的目的;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如果地下水位超出标准水位,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否则由于长时间的水流浸泡,必然会造成路基土体的松散或流失,导致路基承载力下降,进而发生沉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采用深挖边沟或开挖盲沟等方式来控制地下水位。 2.5 路基碾压技术碾压施工的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路基沉降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在碾压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分层碾压,或者碾压不到位,导致路基强度达不到标准,也可能会引发沉降问题;同时,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必须经过精密的测算,以便将路基的沉降范围控制在合理区间之内,也就是说,通过对比不同强度碾压施工中沉降值的变化,来计算出公路投入使用后的沉降区间,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结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