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下总第28课时整理与练习b

五下总第28课时整理与练习b

五下总第28课时整理与练习b
五下总第28课时整理与练习b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及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的求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 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

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的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和发现规律的愉悦,

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

反思和客观评价的意识。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彩笔,小剪刀,30厘米和45厘米彩色纸条或彩带各一条。

板书设计:

1.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可以列举其中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这

些数的因数或倍数里找出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因数或公

倍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就是最

小公倍数。这就是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2. 如果两个数有倍数关系,大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只有公因

数1,最小公倍数就是两个数的积;如果两个数是一般关系,可以用大数

翻倍法找最小公倍数。

互助过程:

一.迁移互助

1.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互助】(1)

互助方法:相互说说同分母分数相加或相减的一般方法。

互助形式:一对一。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说。

2.口答第8题的结果。

【互助】(2)

互助方法:说出各自的计算结果。

互助形式:一对一。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做。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3.引入本节复习内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探究互助

提出问题: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说一说什么叫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互助】(3)

互助方法:口述。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说。

互助目标:人人会说。

口述: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在求最小公倍数

【互助】(4)

互助方法:先自己完成。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订正。

互助目标:都能完成。

理解互助----第10题。

红旗每次走3格,黄旗每次走4格。在两种棋都走到的方格中涂色。

你涂色的是哪几格?这些涂色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找出这些格子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互助】(5)

互助表达:理解题目表示的意思,从哪开始,分别怎么走?

互助方法:先说一说,然后指着图形说出怎么走。

互助形式:同桌两人一组在图上涂色。

互助目的:人人能理解题意并能在图中画出来。知道红棋走到的格子,一定是3的倍数;黄棋走到的格子,一定是4的倍数;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就是3和4 的公倍数。所以只要找出3和4的公倍数,涂上颜色。

拓展:如果接着往下走,还会得到哪些格子?

指出:

具体找公倍数可以先找到最小公倍数12,再依次乘2、乘3……

就可以按顺序得出3和4的公倍数。解决类似问题,就要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所以应用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

讨论“练习与应用”第11、12题。

【互助】(6)

理解互助-----把两根不同长度的彩带剪成短的彩带,要求剪成的短彩带同样长,并且原来的彩带没有剩余。你认为特别要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互助方法:说出你对题意的理解。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互助目的:所有人能准确的理解题目意思。看到题目其实是要求45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同桌互相讨论完成第12题。

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在下列各数中找出9的倍数,算出它们各位上的数的和。

72 81 88 99 297 300

互助探索----先找出9的倍数都有哪些数,然后计算出这些9的倍数各数位上数的和,

比较一下,这些和有什么特点。

【互助】(7)

互助方法:自己找出9的倍数,计算这些数中各个数字的和,观察这些和,你会有什么发现。

互助形式:和同桌一组,看看找的是否相同。并交流你的发现。

互助目的:人人都知道9的倍数中各数字和的规律,并能说出这个规律。

延伸互助-----总结一般方法,指出:9的倍数,它各数位上数字的和一定是9的倍数。找一些9的倍数验证你的发现。

应用互助-----(1)下面哪些数是9的倍数?

354 243 702 381 486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它成为9的倍数。

28() 37() 1()6 5()4

【互助】(8)

互助方法:应用规律。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订正。

互助目的:人人熟练掌握并运用规律。

完成“整理与练习”14.

填出1~15各数和3的最大公因数,它们有什么规律?并在下面的方格中描点连线。互助表达:这些最大公因数有怎样的规律,每个周期的数按怎样的顺序排列?

【互助】(9)

互助方法:互相说说并完成。

互助形式:讨论交流。

互助目的:大部分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讨论互助---思考各用什么方法解决,与同桌讨论

中考化学化学计算题题20套(带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计算题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化学计算题 1.某粗盐样品仅含NaCl和MgCl2,为探究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某研究性小组取了 10g样品,加适量水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20g 5%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相关数据如图。 (1)请列式计算该粗盐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2)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ag时,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 【答案】90.5% 10.22g 【解析】 (1)根据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氢氧化镁的质量求出氯化镁的质量即可求出氯化钠的质量,再计算出粗盐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2)根据图像分析解答。(1)设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MgCl2+ 2NaOH=Mg(OH) 2↓+2NaCl 95 58 117 x 0.58g y 9558117 0.58 x g y == x=0.95g y=1.17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g-0.95g=9.05g 该粗盐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9.05 10 g g ×100%=90.5% (2)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ag时,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g-0.95g+1.17g=10.22g 答:(1)该粗盐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90.5%;(2)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ag时,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0.22g。 2.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2.6g,其中含氧元素4.8g,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37g氯化钠溶液。计算: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答案】84.1% 5.7% 【解析】 【分析】 【详解】

《海量数据分析》课程标准

《数据分析》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调查方案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思路,及运用相关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完整数据分析的理念与运用相关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数据挖掘》等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学生从事大数据应用技术相关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依据“任务引领”为课程内容设计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兼顾学生后续发展需要,选取符合数据分析职场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教学内容;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服从培养能力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2)遵循能力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处理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课程设计以能力为核心,围绕能力的形成学习相关知识。 1.3 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数据分析工作是一个有序开展的工作,顺序性和过程性很强,课程设计的思路正是依据工作任务的顺序和过程开展的,数据分析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也就是五个工作项目,构成了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框架。通过任务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并提升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上遵循“理论够用、适度,重在应用”的原则,弱化理论,剔除抽象的公式推导和复杂计算分析,把数据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收集数据资料及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和训练,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给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带来的发展。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调查方案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到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整个工作流程,学会运用相关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017中考数学二模28题专项训练

2017中考28题专项训练 市中二模 28.(本小题满分9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1,0),点B 的坐标为(4,0),经过点A 点B 抛物线y =x 2+bx +c 与y 轴交于点C . (1)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2)△ABC 的外接圆与y 轴交于点D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 使S △MBC =S △DBC ,若存在,请求出点M 的坐标. (3)点P 是直线y =-x 上一个动点,连接PB ,PC ,当PB +PC +PO 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及其最小值. 槐荫二模 28.(本题满分9分) 我们常见的烧菜锅和锅盖都是抛物面,经过锅心和盖心的纵断面是由两段抛物线组合而成的封闭图形,不妨简称为“锅线”.锅口直径为6dm ,锅深3dm ,锅盖高1dm (锅口直径与锅盖直径视为相同),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如果把锅纵断面的抛物线记为C 1,把锅盖纵断面的抛物线记为C 2. (1)求C 1和C 2的解析式; (2)如图2,过点B 作直线BE :y =13x -1交C 1于点E (-2,-5 3),连结OE 、BC .在x 轴上求一点P ,使以点P 、B 、C 为顶点的△PBC 与△BOE 相似,求点P 的坐标; (3)如果(2)中直线BE 保持不变,抛物线C 1或C 2的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EBQ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和△EBQ 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历城二模 28.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1 3 x+1与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A 、B ,以x=﹣1为对称轴的抛物线y=﹣x 2+bx+c 与x 轴分别交于点A 、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P 是第二象限内抛物线上的动点,设抛物线的对称轴l 与x 轴交于一点D ,连接PD ,交AB 于E ,求出当以A 、D 、E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时点P 的坐标; (3)若点Q 在第二象限内,且tan ∠AQD=2,线段CQ 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直接写 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中考化学专题训练计算题含解析

计算题 1.某班同学在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废液缸中盛有大量的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不考虑其它杂质).为了对废液进行处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废液缸上层清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碳酸钠溶液至过量,滴入碳酸钠溶液质量(/g)与生成沉淀的质量(/g)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计算结果精确到%) 求:(1)当废液中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2)实验过程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多少 (3)当废液中两种物质刚好消耗完毕时,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将一些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克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中加入W克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物质仍是Wg,求: (1)原先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 (2)最后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当W为何值时才能满足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 3.市场上某补钙制剂的说明书如图所示:请计算(不要求写计算过程): (1)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葡萄糖酸钙中碳、氢、氧、钙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3)此钙片中含葡萄糖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4.20℃时硫酸的密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 密度(克/厘米3) 溶质质量分数(%)102040608098 为测定铜锌合金的组成,取试样5克,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收集到0.04克氢气.试计算: (1)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测定时用去10%的稀硫酸多少毫升 (3)要配制上述质量分数的稀硫酸500毫升,需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 5.尿素是常用的一种化肥,其化学式为CO(NH2)2,根据其化学式进行计算 (1)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2)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60克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多少克 (4)多少克碳酸氢铵(NH4HCO3)中所含的氮元素与60克尿素中所含的氮元素质量相等 6.某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反应前反应后 实验数据烧杯和稀盐酸 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 的质量 烧杯和其中混 合物的质量150g12g157.6g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2)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7.将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粉末28.5克加热到不再放出氧气为止,得到固体残留物18.9克,试计算: (1)生成氧气多少克 (2)残留固体中都含有什么各多少克 8.如图为某试剂公司出品的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的标签.小达欲配制100g6%的过氧化氢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一、本章知识概述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这三章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在初一,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值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从而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及课时安排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4课时(不含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分配如下: 20.1数据的代表约5课时 20.2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 20.3课题学习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约2课时 三、课程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

201x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小训练 专题28 规律探究题

专题28 规律探究题 1.xx·云南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单项式:a ,-a 2,a 3,-a 4,a 5,-a 6,…,则第n 个单项式是( ) A .a n B .-a n C .(-1)n +1a n D .(-1)n a n 2.xx·德州观察图Z28-1,将一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分别相连,构成4个小三角形,再挖去中间的一个小三角形(如图①);对剩下的三个小三角形再分别重复以上做法……将这种做法继续下去(如图②、图③……),则图⑥中挖去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 图Z28-1 A .121 B .362 C .364 D .729 3.xx·孝感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现了如图Z28-2所示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杨辉三角”,从图中取一列数:1,3,6,10,…,记a 1=1,a 2=3,a 3=6,a 4=10,…,那么a 9+a 11-2a 10+10的值是________. 图Z28-2 4.xx·滨州观察下列各式:21×3=11-13 , 22×4=12-14,23×5=13-15 ,…. 请利用你所得结论,化简代数式21×3+22×4+23×5+…+2n (n +2) (n ≥3且为整数),其结果为________.

详解详析 1.C 2.[解析] C 图①挖去三角形的个数为1;图②挖去三角形的个数为3+1;图③挖去 三角形的个数为32+3+1;图④挖去三角形的个数为33+32+3+1;图⑤挖去三角形的个数 为34+33+32+3+1;图⑥挖去三角形的个数为35+34+33+32+3+1=364. 3.[答案] 11 [解析] 由a 1=1,a 2=3,a 3=6,a 4=10,…,知a n =1+2+3+…+n =n (n +1)2 , ∴a 9=9×102=45,a 10=10×112=55,a 11=11×122 =66, 则a 9+a 11-2a 10+10=45+66-2×55+10=11. 4.[答案] 3n 2+5n 2(n +1)(n +2) [解析] 由这些式子可得规律: 2n (n +2)=1n -1n +2.因此,原式=11-13+12-14+13-15+…+1n -1-1n +1+1n -1n +2=11+12+13+…+1n -1+1n -13-14-15-…-1n +1-1n +2=11+12 -1n +1-1n +2=3n 2+5n 2(n +1)(n +2) .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历年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计算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计算题 1.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氯化镁。为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称量5.00g 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水完全溶解,然后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58g 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_____色。 (2)计算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答案】 蓝 81%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解答;(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氯化镁的质量,然后再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及质量分数。(1)氢氧化钠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2)设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为x 。 MgCl 2+2NaOH=Mg (OH )2↓+2NaCl 95 58 x 0.58g x=0.95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5.00g-0.95g=4.05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81% 答:(2)该样品中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1%。 2.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该样品11g ,加入到盛有50g 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56.6g 。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CO 2的质量_______; (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答案】4.4g 96.4%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1g+50g-56.6g=4.4g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2322Na CO 2HCl 2Na +=++10644 4.4C CO O g l H x 106x =444.4g x=10.6g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

届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七

届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七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2009届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七 开放性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给你一把直尺,一只弹簧测力计,一支温度计和一块秒表,你能用这些测量工具,或单独作用,或组合起来使用,直接和间接测量出哪些物理量(要求至少说出8个被测出的物理量). (1)_______;(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5)_______;(6)_______;(7)_______;(8)_______ 2.如图所示,体积为×10-2 m3的正方体木块,其下表面距水面0.06 m,请你根据所学的力学知识,计算出与木块有关的三个物理量.(g取10 N/kg)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家用电热水器的简化电路图,当闭合闸刀开关后,发现电热水器发热管不发热,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可能,请写出其中的三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题(32分) 4.(6分)请写出测盐水密度的两种方法,每种方法写出需要的器材、实验原理或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5.(12分)一个电磁学实验箱内有如下图所示的器材,请写出利用这些器材可做的三个电磁学实验名称(或目的)及相应器材的字母代号,填在下表中. 实验名称(或实验目的) 选用的器材(填字母代号) 6.(6分)实验桌上有一只盛有热水的茶杯,一张纸,利用这些器材能做哪些物理实验 ? ? 7.(8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变阻器的滑片P在a、b两点(图上未标出)之间滑动时,电压表示数范围是3 V~5 V,电流表的示数范围是~0.6 A,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请你计算出(任意)4个物理量,并把计算过程和结果填入下表. 物理量计算结果 1 2 3 4 ? 三、计算题(40分) 8.(6分)淡水湖面上漂有一块浮冰,如图所示,测得其水上部分的体积为2 m3,试计算出与这块浮冰有关的物理量( =×103 kg/m3 ).

全国中考化学计算题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

一、中考初中化学计算题 1.在我国青海湖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是指Na2CO3,盐是指NaCl。人们从盐湖中捞得的碱会含有少量的NaCl。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含NaCl的 Na2CO3固体25.0g,将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使气体完全放出,共收集到8.8gCO2气体。 试计算:(1)原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 (2)反应中消耗盐酸的总质量______。 【答案】(1)84.8%.(2)200g. 【解析】 解:(1)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44 x y 8.8g x=21.2g,y=14.6g 所以原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 =84.8% (2)反应中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为: =200g 答:(1)原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84.8%; (2)反应中消耗盐酸总质量为200g。 2.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BaCl2溶液,某同学取出15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Na2CO3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BaCl2+Na2CO3=BaCO3↓+2NaCl。请计算: (1)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体___g。 (2)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答案】(1) 21.2g;(2)13.9%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表达式: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体质量=80g×26.5%=21.2g (2)从图甲中获知,当BaCl2完全转化为沉淀时消耗Na2CO3溶液的质量为40g,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BaCl2+Na2CO3=BaCO3↓+2NaCl中Na2CO3与BaCl2的质量关系,可求出BaCl2

2018年中考数学总复习第28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基础过关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第28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2017重庆中考)下列调查中,最适合采用抽样调查的是() A.对某地区现有的16名百岁以上老人睡眠时间的调查 B.对“神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前零部件质量情况的调查 C.对某校九年级三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 D.对某市场上某一品牌电脑使用寿命的调查 答案:D 2(2017青海西宁中考)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 A.了解西宁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 C.了解全国快递包裹产生包装垃圾的数量 D.了解某班同学“跳绳”的成绩 答案:D 3.(2017四川内江中考)为了解某市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需要抽取部分老人进行调查,下列抽取老人的方法最合适的是() A.随机抽取100位女性老人 B.随机抽取100位男性老人 C.随机抽取公园内100位老人 D.在城市和乡镇各选10个点,每个点任选5位老人 答案:D 4.(2017湖南邵阳中考)“救死扶伤”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某媒体就“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进行了调查,将得到的数据经统计分析后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判断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调查统计图 A.认为依情况而定的占27% B.认为该扶的在统计图中所对应的圆心角是234° C.认为不该扶的占8% D.认为该扶的占92% 答案:D 5.(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如图是根据某市2010年至2014年工业生产总值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信息判断错误的是()

A.2010年至2014年间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B.2014年的工业生产总值比前一年增加了40亿元 C.2012年与2013年每一年与前一年比,其增长额相同 D.从2011年至2014年,每一年与前一年比,2014年的增长率最大 答案:D 6.(2017北京中考)下面的统计图反映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地区的贸易情况. 2011~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贸易额统计图 (以上数据摘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A.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我国与东欧地区的贸易额有所增长 B.2011~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逐年增长 C.2011~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的平均值超过4 200亿美元 D.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比我国与东欧地区的贸易额的3倍还多 答案:B 模拟预测 1.下列调查中,最适合用普查方式的是() A.调查某品牌牛奶的质量合格率 B.调查某幼儿园一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C.调查某市中小学生收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情况 D.调查某省九年级学生一周内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 答案:B 2.某班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情况的统计图如图,则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兴趣小组是() 某班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图

【精品】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中考数学复习中考数学复习专题28 数据统计与分析(学生版)

专题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4.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5.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8.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9.数据描述的方法: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方图。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 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 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1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11.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 )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12.圆心角的度数=频数与总数的比×360°或百分比×360° 13.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14.画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的概念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那么,)(1 21n x x x n x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21), 专题知识回顾

中考化学化学计算题100篇及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计算题100篇及答案 一、中考化学计算题 1.某混合溶液中含有硫酸和盐酸,取该混合溶液20g 于烧杯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反应过程中烧杯中产生沉淀的质量、溶液pH 的变化如图所示(BaCl 2溶液呈中性)。求: (1)完全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g ; (2)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计算20g 混合溶液中HCl 的质量为多少?_____ 【答案】4.66 17.1% 2.92g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可知,生成4.66g 沉淀消耗的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20g ,而总消耗的氢氧化钡的溶液的质量为60g ,则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60g ﹣20g =40g ,据此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 【详解】 由图可知生成沉淀的质量为4.66g ,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20g 设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 2 2442Ba(OH)+H SO BaSO +2H O 171 23320gx 4.66g ↓= 171233=20g 4.66g x x =17.1% 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60g ﹣20g =40g 设20g 混合溶液中HCl 的质量为y 22 2()17173 17.1%40g y Ba OH +2HCl BaCl +2H O ?= 17173=17.1%40g y ?

y=2.92g 故填:(1)4.66;(2)17.1%;(3)2.92g 【点睛】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主产品Na2CO3的俗名是_____,副产品氯化铵中阳离子符号为_____。 (2)在实际生产中,产品Na2CO3中常混有少量的NaCl,现有样品11.0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图中A点表示_____,B点的溶质为_____。 ②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纯碱或苏打 NH4+ Na2CO3与盐酸或HCl恰好完全反应 NaCl、HCl 96.4%。 【解析】 (1)Na2CO3的俗名是纯碱或苏打,氯化铵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符号为NH4+。 (2)①由图像可知,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加入的稀盐酸恰好与碳酸钠反应。由图像可知,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加入的稀盐酸的量是过量的,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为NaCl、HCl。(5).设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x 100 g×7.3% x=10.6 g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96.4% 答: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96.4%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中考数学应用题专题训练-数学中考应用题

中考数学应用题专题训练 类型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可用六个字概括,即审(审题),设(设未知数),列(列方程),解(解方程),检(检验),答。 例1.(2012湖南长沙,23,9分)以“开放崛起,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博会”已于2012年5月20日在湖南长沙圆满落幕,作为东道主的湖南省一共签订了境外与省外境内投资合作项目共348个,其中境外投资合作项目个数的2倍比省内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多51个. (1)求湖南省签订的境外、省外境内的投资合作项目分别有多少个? (2)若境外、省内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引进资金分别为6亿元,7.5亿元,求在这次“中博会”中,东道湖南省共引进资金多少亿元? 练习:1.(2012江西南昌,24,6分)小明的妈妈在菜市场买回3斤萝卜、2斤排骨,准备做萝卜排骨汤. 妈妈:“今天买这两样菜共花了45元,上月买同重量的这两种菜只要36元”; 爸爸:“报纸上说了萝卜的单价上涨了50%,排骨的单价上涨了20%”; 小明:“爸爸、妈妈,我想知道今天买的萝卜和排骨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请你通过列方程(组)求解这天萝卜、排骨的单价(单位:元/斤).

2.(2012四川雅安,20,7分)用一根绳子环绕一个圆柱形油桶,若环绕油桶3周,则绳子还多4尺;若环绕油桶4周,则绳子又少了3尺。这根绳子有多长?环绕油桶一周需要多少尺? 3.(2012?山东聊城21,7分)儿童节期间,文具商店搞促销活动,同时购买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可以打8折优惠,能比标价省13.2元.已知书包标价比文具盒标价3倍少6元,那么书包和文具盒的标价各是多少元? 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 例2 (2012甘肃白银,25,10分)某玩具店购进一种儿童玩具,计划每个售价36元,能盈利80%.在销售中出现了滞销,于是先后两次降价,售价降为25元. (1)求这种玩具的进价;(2)求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练习1.(2012四川乐山,21,10分)菜农李伟种植的某蔬菜计划以每千克5元的单价对外

中考化学计算题及答案

化学计算练习题 1.[恩施州]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取MnO2和KClO3的固体混合物15.25g,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收集到一定质量的氧气。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求得所制氧气的质量,他们将加热后剩余物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通过多次加水测定剩余物质量的办法即可求出。加水的质量与剩 编号 2 3 4 加水 的质量(g)0 1 1 1 剩余 固体的质量(g).25 4 .05 m 3 试求:(1)表中m值为。 (2)所制得氧气的质量。 2.[佛山市] (7分)烧杯中装有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已知该溶液中含H2SO4的质量为9.8g。某同学为测定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向烧杯中逐渐加入10%的NaOH溶液,得到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0.0 2.5 8.6 9.8 9.8 (1)得到沉淀的总质量为g,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g。 (2)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画出在该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变化关系的曲线(见答题卡)。3.[广东省](7分)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80克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 杂质 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反应时间t∕s t0t1t2t3t4t5t6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g 80 75 70 66 62 58 5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g。 (2)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4.[安徽省](6分)称取铜、锌混合物粉末10.0 g置于烧杯中,慢慢加入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训练

2018中考数学压轴专题一、动点与面积问题 例1 如图,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交于A (-1, 0),B (4, 0)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0, 2).点M (m , n )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位于对称轴的左侧,并且不在坐标轴上.过点M 作x 轴的平行线交y 轴于点Q ,交抛物线于另一点E ,直线BM 交y 轴于点F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其顶点坐标; (2)当S △MFQ ∶S △MEB =1∶3时,求点M 的坐标. 例2如图,已知抛物线2 12 y x bx c = ++(b 、c 是常数,且c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1,0). (1)b =______,点B 的横坐标为_______(上述结果均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2)连结BC ,过点A 作直线AE //BC ,与抛物线交于点E .点D 是x 轴上一点,坐标为(2,0),当C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点P 是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结PB 、PC .设△PBC 的面积为S . ①求S 的取值范围; ②若△PBC 的面积S 为正整数,则这样的△PBC 共有_____个. 例3如图,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O (0,0)、A (4,0)、B (43 2,3 -),M 是OA 的中点.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设P 是抛物线上的一点,过P 作x 轴的平行线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Q ,要使四边形PQAM 是菱形,求点P 的坐标; (3)将抛物线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向上翻折,得曲线OB ′A (B ′为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在原抛物线x 轴的上方部分取一点C ,连结CM ,CM 与翻折后的曲线OB ′A 交于点D ,若△CDA 的面积是△MDA 面积的2倍,这样的点C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4如图,直线l 经过点A (1,0),且与双曲线m y x = (x >0)交于点B (2,1).过点(,1)P p p -(p >1)作x 轴的平 行线分别交曲线m y x =(x >0)和m y x =-(x <0)于M 、N 两点. (1)求m 的值及直线l 的解析式; (2)若点P 在直线y =2上,求证:△PMB ∽△PNA ;

中考化学计算题及详细答案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 1、计算CuSO4·5H2O的式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NH4NO3中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黄铁矿中含FeS2为72%,计算该黄铁矿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 4、某元素R的单质跟氧气化合生成的氧化物中,R元素跟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原子个数比为3:4,又知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在SO3和SO2的两种物质中,相同的是() A.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B.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C.元素种类 D.原子个数比 6、A、B两种化合物均由R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合物A和B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和40%,若A的化学式为RO2,则B的化学式为() 7、在FeSO4和Fe2 (SO4) 3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8、甲、乙两种化合物x2y和yz2中,y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40%和50%,则在丙化合物x2yz3中y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 % % (一)标签型化学式计算题: 1、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下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 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 ` (3)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锌元素外,还需服用该品牌葡萄糖酸锌口 服液。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104mg锌元素,而这些锌有75%来自 该口服液,则患者共需服用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简写出解题 过程) (二)叙述型化学式计算题: 1、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丙氨酸:CH3CH(NH2)COOH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人体通过食物获得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试计算: (1)丙氨酸分子中氮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3)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 (三)综合型化学式计算题: 1、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每天需要摄取足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尿素[CO(NH2) ]。若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经体内新陈代谢后完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每人每天相当于排出尿2 素30g。 (1)30g尿素中含氮元素多少克 . (2)已知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则每人每天至少应从食物里摄取的蛋白质为多少 克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教材内容 本章的内容有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波动程度及课题学习体质健康中的数据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数据的分析在统计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统计学的内容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近年来已成为中考的热点命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年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认真、细致、耐心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掌握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难点:掌握有关计算公式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 教学课时安排 平均数 2 中位数、众数 2 方差 2 课题学习 1 单元复习 1 单元测试 2 讲评测试卷 1

第53课时 平均数(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教学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创情景引入: 1、我们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平均数的一些知识,请 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见教材P111的问题1 学生交流讨论后师评;对问题(1),根据平均数公式 甲的平均成绩:(85+78+85+73)÷4=80·25 乙的平均成绩:(73+80+82+83)÷4=79·5 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该录取甲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现实意义按问题(2)的要求有该录取谁?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完成:对听、说、读、写成绩比2:1:3:4确定这说明各成绩的重要程度,读、写成绩比听、说成绩更重要,因此甲的平均成绩:(85×2+78×1+85×3+73×4)÷(2+1+3+4)=79,5;乙的平均成绩(73×2+80×1+82×3+83×4)÷(2+1+3+4)=80。4因为乙的成绩比甲成绩高所以该录取乙,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例题学习: P112例1 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 三、随堂练习: P113练习1、2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 次,4出现了x 3 次,5出现了x 4 次,则 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 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