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神话

故事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是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下面是为大家带来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版本一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时,出了两位治水英雄:鲧和他的儿子禹。他们治水的神话流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

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

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黄河时,遥想当年大禹治水的不朽业绩,写诗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版本二尧当王时,黄河流域曾出现了一场非常大的水难,房屋被毁,庄稼被淹,老百姓只好搬至高处。有些地方甚至有毒蛇猛兽,伤人伤禽,搅得民不聊生。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

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版本三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

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

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

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第27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4 2012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12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 《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关于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灑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334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4?0023?04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篇一: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

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 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篇一: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是个神形为白马的悲剧性治水英雄。他为了治水,从天帝那里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鲧死不瞑目,尸身孕育儿子大禹过三年不腐。天帝派天神来剖开鲧的肚腹时;神形为虬龙的大禹趁机蹦 出,一飞冲天! 老虎是大禹的幼年玩伴,长大之后威武凶猛,一直随大禹治水,躯兽击妖,恪尽职守。 大禹治水阻力重重,水神共工指使水怪相柳拼命反对大禹。相柳蛇怪蛇身九头,体形巨大,九张大嘴可以同时吃尽九座山上的食物与动物,所经之地,寸草不生。大禹手持神斧与相柳勇猛搏斗,最后杀死蛇怪,为 民除了大害 大禹巡水遇九尾狐,娶涂山氏女为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第一次儿子在母亲怀里,第二次儿子能够站立,第三次儿子身体高过了母亲的腰。大禹每次强忍思亲之情直奔治水战场。 篇二: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

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隐去龙身,幻化成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额上长着三只闪光明亮的大眼睛。他痛恨天帝残忍无道,滥发大水淹死人民,又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决心治理好洪水,完成父业,解救人民。水神共工知道鲧的儿子禹又要来治水了,就成心和他作对,掀起了更大的洪波,一直从西方淹到空桑,就是现今山东曲阜的地方。整个中原变成了一片水国。 禹见共工这般凶横,十分气愤,感到要治平洪水,必须先除掉这个祸害。于是就召集天下诸神,在东南海岸的茅山,共商讨伐共工的大事。 四方之神应邀而来。众鸟之神伯益,众林之神乌木由,掌管天条天律的天神童律,掌管时辰的天神庚辰,按时到了茅就连天上的夔龙、应龙也瞒着天帝参加了会议。唯有防风氏姗姗来迟。 禹见事情尚未开始,就有人不遵守号令,为严明纪律,就命人把防风氏杀掉。一两千年后的春秋时候,吴王和越王打仗,越王被围困在会稽山。仗打得很激烈,会稽山都被毁平了。会稽山就是古茅山,因禹在这里会聚诸神,计议事情,后就改叫会稽山。 人们从毁坏的山中发现了一节骨头,这骨头大得出奇,装满了整整一辆大车,几匹壮马还拉不动。有人请教孔子,孔子考证,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杀掉的防风氏的残骨。可见当年禹的神力和威力之大了。

小学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大禹治水》教案(第二课时)

《大禹治水》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研读课文3.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大禹巧妙疏导的治水方法,一心一意的治水精神。 2.能正确、流利、熟练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 3.通过拓展积累,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故事,并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重、难点: 1.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2.引导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所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大禹治水》。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洪水毒蛇猛兽伤害 灾难仍然认识恢复继续消退教训被动 (1)开火车读(横着读); (2)开火车读(竖着读); (3)全班齐读。 3.我们还学习了课文1、2自然段,谁来说说1、2自然段讲了什么?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 (2)指名说。 4.小结过渡: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治水失败,百姓们只能继续过着痛苦的生活,怎么办呢? 引出:“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二、学习3、4自然段,体会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1.出示“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1)理解“继续”。 A.找近义词:连续。 B.选词填空。 连续继续 ①接力赛时,张轩琪摔倒了,他立刻爬起来()向前冲去。 ②洪皓()两年被评为“和乐好少年”。 ③取得成绩不能骄傲,要()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C.学生发现归纳“连续、继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都有接连的意思。 不同:“连续”重点在连着,没有间断。“继续”重点在接着,可以间断。 小结过渡:了解了“继续”的意思,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3、4自然段。 2.自由读3、4自然段,尝试完成表格。 (1)出示表格,小声自由读3、4自然段。 (2)指名完成表格,并试着说说3、4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研读第四自然段治水方法部分。 交流出示:“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A.指名读语段,聚焦“疏导”。 用“拆词法”理解:疏通+引导就是疏导;联系上下文“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理解;看图想象等方法多维度理解“疏导”意思。 B.指导朗读,感受治水方法之巧妙。 3.研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治水精神。 (1)大禹治水成功仅仅靠用对方法吗?引导学生关注治水精神。 (2)交流出示:“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

部编(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泛滥、淹没、冲毁、到处”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3.说说“洪、灾、难”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鲧是采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老师简要介绍下鲧)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大禹治水

第27卷 第5.5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5.5 2012年11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Nov. 2012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颂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附近;渠、孙、皇之水即汧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泒,即雁门泒水,《说文·水部》谓:“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3-0001-02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 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大汶口文化,其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2009年《大禹治水的传说》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山,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水泊梁山相望。孔子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十条汶河支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白马庙村,国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与《史记·禹贡》及《诗经·大雅》中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相印证,将大禹治水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以禹王庙为核心,在周边20公里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从旧石器时代至春秋的文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文化遗址、云山店遗址、大官庄遗址、黄家庵文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里的大汶口文化(堡头类型)文化遗址。堡头文化遗址出土的1800余件陶器、骨器、玉器及生产用的簇矢、标、梭、渔钩、铲、镰、斧又佐证着从大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大山走向平原,由狩猎逐渐

向原始农业过度,由穴居到向阳而居的半穴房屋集群定居,并发生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十分可信的,也从大背景上印证着“大禹是宁阳人”的论断是有充足的文化背景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堌堆山景观;以及为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十一株千年古柏参天蔽日,形如华盖,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的古柏树,胸径达1.52米,号称“齐鲁第一柏”,似乎向人们传递着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现在,人们在宁阳禹王庙的周围发现了多处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并采集到了大量的文物标本,进一步印证了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特别是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进一步确定了宁阳应为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发源地的霸主地位,它的发现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由此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

小学语文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精炼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遭罪精神。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来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在了解大禹怎么样治水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胜利。 结果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了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伟岸、丰润。 师:这一节课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到四千多年前去看一看,走一走。当时,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这水究竟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101页的插图)指名说。 生:这水好大好大。 生:这水汹涌澎湃。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

大禹神话故事

大禹神话故事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立国始祖。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禹神话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大禹神话故事篇1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神话故事篇2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

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前言:不论中外,上古史中都有大洪水的片段。而据现代科学考证:大约在10000—20000年前,地球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冰开始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吞没了整个大陆架,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来临了。 一、五帝时代前的洪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幼。于是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这是《淮南子.览冥训》中的一段关于女娲治水的描述。 从史料上看,在禹之前,女娲及其后的三皇五帝都曾治过水,如果以时间推算,那幺这段治水史的长度至少也有一千年,而禹最早就是五帝中的尧任命 的治水官。二、禹的出世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 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禹的父亲鲧是尧的治 水官,《尚书》、《晋书》等都说他治水九年未成,帝(尧)怒而杀之,然后任命 他的儿子禹去治水。《山海经》中也有鲧治水的传说:说鲧偷了天帝的息壤,用以治水;说息壤能自己生长,所以是堵湮洪水的利器;但鲧只知堵湮,不知疏导,结果洪水决堤后危害反而更大;而鲧的结局也是“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反正鲧的基本情况就是因治水成绩不好,被领导处死,这点大家还都比较认可。传说鲧死以后,其尸三年不腐,然后不知何人用吴刀划开其尸,禹就一 跃而出,而鲧尸则化作一条黄龙飞天而去。三、禹的治水禹是怎样治水的?从《尚书.禹贡》中我们大约能看出一点端倪。《尚书.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意思就是说禹将天下划分成9个区域,即天下9州,然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积累文中的好词。 3.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一师生交流,揭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禹治水”,这儿的水指的是什么水?见过洪水吗?(播放洪水录象片段) 4.学生交流感受,教师评议并小结:洪水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所以人们说说洪水猛兽。 5.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导识字。 dàyǔhuáxiàfàn làn xīrǎng dǔsè 大禹华夏泛滥息壤堵塞 màn yìshòu fázáo kāi shūtōng lěi qǐ 漫溢受罚凿开疏通垒起 dībàqǔqījǐn jǐn huīfù 堤坝娶妻仅仅恢复 (2)指导书写。 “华”,书写时注意与“毕”相区分。 “息”,上下结构,上面是“自”,不要写成“白”。 “怒”,书写时注意与“恕”相区分。 “越”,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察”,上下结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要紧凑。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了洪水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主要写鲧治水失败被天帝处死。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 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大禹治水”故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材料一 《大禹治水》以中国上古传说为蓝本,讲述了大禹临危受命,带领百姓与洪水抗争,并逐渐成长为民族英雄的故事。 在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看来,“用意,用情、用景”是这部动画成功的关键.“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民间传说,都是国产动画天然的宝库,也是打造国产动画最优质的基因。”余培侠说。 专家认为,在这部动画片中,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的关系--这“三个关系”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并进一步展现出英雄情怀、家国情怀、史诗情怀,这种情怀表达具有世界性。 “要让中国动画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余培侠说,“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式、手段,才能增加文化的感染力,情感的穿透力。” (摘编自2019年6月3日“人民网”,有改动)材料二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人们的观影需求逐渐呈现出分众化、多样化的态势,促使电影创作向多样化的方向探索.“受这一潮流影响,部分动画电影创作者从低幼化的窄巷中走了出来,开始投身全年龄段乃至专门针对成人群体的创作之中.”张斌宁则从厘清概念入手,论证了这一观点:“动画是一种表现形式,因其超越了每秒24帧的运动速率、摒弃了真人表演而在电影家族中独树一帜它或许形式有些‘低幼’,但它和真人电影一样,可以承载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反映深刻的思想主题。” 张斌宁接着说,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00后”与“90后”成为影院观众的主力。作为“网生代”,他们涉猎广泛,对动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不仅熟谙各种动画形式风格,还在长期观赏过程中培养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了敏锐的鉴别能力.“《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十万个冷笑话》等片取得市场佳绩,便是他们观影需求集中爆发的体现,这证明了内涵深刻的内容、情感复杂的角色之于动画作品的重要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以成年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电影的市场潜力。” (摘编自2019年9月21日“人民网”)材料三 专家指出,“网络小说+动画”的跨媒介开发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但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缺乏成功的作品,近期一批改编动画作品的亮眼表现,正为业界证明了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化学反应”足以产生巨大能量和潜力。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后

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方法与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大禹治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大禹治水》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设计依据】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大禹治水读后感20篇

大禹治水读后感20篇 大禹治水读后感(一): 《大禹治水》我已经听了许多遍,可是今日,我又将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又有了许多感悟。 禹,名文命,伪姓,禹的父亲鲧由四岳推举去治理洪水,他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一连九年都没有收到功效。看到那里,我依然很为鲧着急,怪他不去动脑筋想办法。 所以,当舜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在羽山处死了鲧。之后,舜又命禹去治水。禹理解了命令。他先实地勘察,了解各地的地形,然后,挖渠沟,疏导水流。在禹治水时,十三年之间一向离家在外,在这期间,他以往三次走过家门,但去没有进去。最终,经过他的努力,疏通了河流,使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看完以后,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五味俱全。我悲伤,悲伤鲧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处死;我开心,开心鲧有一个这么聪明的孩子,帮他完成了业绩。我明白一个大道理:做事不要堵塞,要用疏通、引导的方法。 大禹治水读后感(二): 今日读了孩子小学二年级——新语文读本4里的课文《大禹治水》,故事讲的是: 古时候黄河一带闹水灾,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大禹开始治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改堵为疏,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制服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读后感: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进取组织人民治理洪水,齐心协力,共同战胜灾难,那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十分值得人们学习。然而,故事的编写者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描述,不知是表扬还是批评,老婆在家里哭过家门而不入、妻子生小孩走过家门而不入,之后看到儿子,也是挥挥手就走,难道13年的时间进一下家门就会耽误大事,又不是住上两天。 在创立和谐社会的今日,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与爱心;配偶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这才是自然而健康的展现。然而文中却看不到夫妻的情爱和对子女的爱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育孩子凡事从小事做起,既爱家,又爱国家,做到有血有肉、又有丰富的情感,让每个家庭的小和谐来促成整个社会的大和谐,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社会注入更多的温暖。 大禹治水读后感(三): 利用假期空闲时间我读了几个小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禹治水》,讲的是古代时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民的生活流离失所。有个叫大禹的人为了天下人民的安全治理水害,在这期间大禹曾三次走过家门,但一次都没有进去看看自我的亲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终疏通了九条河道,使洪水沿着新的河道流入大海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大禹是个十分无私。十分了不起的人,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