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0引言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创新能力也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世界各国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深受其影响,国家和区域之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外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及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等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学习的典范。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从一开始就得到高度的重视,如京津唐产业带、上海浦东新区产业园、“泛珠”区域创新体系等。

国务院在2005年1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建设更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意味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各区域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功能、运行机制、模式及构建等方面梳理已有的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便于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和功能

1.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AReviewontheRegionalInnovationSystem

徐莉廖玉茹

Xu Li Liao Yuru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Business Schoo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Jiangxi Nanchang330022)

摘要: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系统地了解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状况对进一步构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功能、运行机制和模式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梳理了近些年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文献,并给出了相应的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模式;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92(2012)12-0063-05

Abstract:To cope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it'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ystematicall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stablishing innova-tion system.In terms of concept,constitute elements,functions,operation mechanism,mode,and construction,this paper studier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umma-ry and comment.

Keyword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Constitute Elements;Mode;Construction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63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建议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建议 05基地李仁伟(40501135)曾唯海(40501127) 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我国,专利具有集中于沿海分布的特点,动态数据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各地区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①(作为竞争程度的衡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对专利申请数都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增强各地区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利区域创新R&D经费支出竞争程度 1.引言 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导致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竞争方式的改变,使竞争的实质变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当前,创新带来的新技术的采用已经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过程实现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原因,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在中国,以广东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和以北京为主的三大经济发展极正在形成。而这种极化的原因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国家科研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对各地区专利的申请量②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探索创新政策上某些仍需改进的方面。 2.文献综述 专利数据是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专利申请量在各地区的分布又不是随意的,要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国外对专利分布的研究很早就已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订了一个规模要求,达到规模要求的 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国家统计时,一般只对规模以上企业作出统计,达不到规模的企业就没有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②由于在我国专利申请到授权往往需要几年时间,这里取申请量以方便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国内外高校致力于推行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改革采取了新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推广学分制,学分制被一部分重点大学率先采用,随后部分地方院校也相继实施,可目前为止,国内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均未达到最终目标。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国内外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高校也以期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分制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在学分制背景下,实践教学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实用性服务于其学术发展,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流动,对开放的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总结国外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如下。 (一)关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即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接近1:0.8,甚至能达到1:1,技能教学注重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培养。德国的双元

制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姚永聪,2012)。“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者2:8,理论教育尤其注重于实践相结合,且服从于实践需求。另外,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它是由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灵活办学、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李强、刘继平、皮智谋、任东、申晓龙,2008)。加拿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涉及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英国实行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以及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首珩,2011)。 (二)关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组织形式、实践内容和指导力量,发现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实践内容和指导己经形成了学校、政府环环相扣的成熟的模式(刘志军,2009)。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资格推动型”、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沈建强

2013年第2期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辅助工具,适合用于非结构性信息处理,辅助人们思考复杂问题,有助于使用者把握问题的全局和中心,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讨论与交流。 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教学辅助工具已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不仅探索思维导图的内涵,同时也将其应用于不同学科教学之中。本文通过多年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研究,简要谈谈思维导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提供参考。 一、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在新单元教学开始时,应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核心和要点。 图1是幼儿师范专业一年级《幼儿教育课件制作》第二章的“音频素材编辑”教学中使用的一个思维导图,此图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应用,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寻找突破口以解决问题,很受同学们的喜欢。 ◆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沈建强 图1新授课中的思维导图:音频素材编辑资源建设 62

2013年第2期 二、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要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巩固已学知识。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中也有用武之地,通过提取关键词,将线性的文字材料转变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让学生牢牢把握住复习的重点。思维导图是复习课中整理知识和归纳总结的高效学习工具,也是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工具,现在已经发展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学习系统”,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大量资料整合,复习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方式记笔记,制作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巩固,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图2是幼儿师范专业一年级《幼儿教育课件制作》第一章的复习课教学中,使用的一个思维导图,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学生非常喜欢,感觉到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比用线性文字材料进行复习更直观,可明显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用思维导图制作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教案的电子化、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或积件、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和反思、网络教研、微博交流等等。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课件开发软件,例如: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PowerPoint等,这些软件都注重超媒体功能的实现,但在易用性上还有所欠缺,需要系统学习才能掌握Flash、Authorware这些功能强大的课件开发工具,大部分老师还是喜欢使用像PowerPoint这样简单易用的工具。在一般的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作为展示工具,功能已经足够了。 很多教师在使用课件时,存在很多误区,例 图2复习课中的思维导图:PS关键技术要点 资源建设 63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2241142.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王丽萍,2008)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Burton R. Clark,199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标准化思维 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痼症, 从高考的标准化训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化引导, 从中学教师的“刻板”讲解到大学教师的“规范”说教, 满脑子的标准化答案, 使学生固步自封, 思想越来越趋同, 想象力越来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

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 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摘要] 通过统计 1985—2011年间我国学者在思维导图研究方面所发表的论文,归纳思维导图在我国研究的现状,指出国内思维导图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以及在读图时代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思维导图;本体研究;教育;教学 思维导图(MindMap)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 Buzan)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性状,在分析了人们的笔迹习惯,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1971年,这些成果被结集成书,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商业决策等领域。如今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我国,思维导图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图”的使用使我们能大量快速地汲取信息,但同时它的魅影也遮蔽了我们对本真世界的深度认知,对“读书”还是“读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思维导图的出现,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或认识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的新的存在方式,它衍生于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各自表达上的不足,使阅读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书”与“图”的对立统一于“思维导图”,体现了语言、文字、图像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内容。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关乎逻辑,文字关乎语言,而图画则关乎意义,对“图”的过度推崇会削弱对语言文字的观照,进而削弱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出现却说明,“图”不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倒退,而是对人类逻辑思维的有力补充,有效地利用图形,可以系统、深化人类知识,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前进。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相关的文献,对思维导图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1985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期刊论文 1 2 1 2 1 3 5 2 6 5 6 4 9 11 14 30 41 28 21 42 46 69 58 67 98 29 硕士论文 6 17 29 16 11 14 16 12 4 6 3 1 博士论文 5 7 6 3 3 3 2 2 3 5 1 会议论文 1 3 2 1 2 1

关于区域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关于区域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区域创新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引出了产业集聚和FDI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而且略述FDI及其效应。 关键词:区域创新、产业集聚、FDI 一、区域创新能力 赵彦云(2009)根据区域创新能力指数,对创新指数的区域机构特征的聚类分析,以及基于经济发展是否支持创新投入、在国内创新辐射和网络活动中扮演角色的因子分析,认为2008年各区域的创新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区域间创新指数落差仍然明显。 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宋思丽(2009)在构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指数对城市区域的创新计划进行了量化研究。史修松等(2009)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 二、FDI区位选择 杨先明(2009)认为表明企业层面的因素是造成西部地区吸引FDI困境的重要原因。赵祥(2009)利用1998—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FDI在中国区位分布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和区位特征变量导致FDI的初始地理集聚,而由于集聚效应的作用,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会被持续加强,导致了FDI在省级地区不均衡分布。金雪辉(2009)等指出FDI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原因主要在于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地区内部市场、人力资本等环境不同。 三、FDI的影响效应 1,就业效应。蔡兴等(2009)认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递增的趋势。 2,城乡收入效应。张广胜(2009)指出FDI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 3,国内技术。顾锦芳(2009)认为FDI对国内技术的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引进FDI 能够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但是受到FDI技术转让、投资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4,经济增长效应。徐晓虹(2009)比较了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认为无论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大于量的影响,所以应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 5,环境影响效应。陈建国(2009)认为FDI与中国各个经济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关系密切,而影响方向、程度却各不相同。 四、推进区域创新的因素 创新发展模式。汤尚颖(2009)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创新模式和路径上要分阶段、分区域地分层次发展,并形成点——线——网三维互动、中心城市——二级城市——县域经济——农村地区层次接替的创新发展模式。饶光明(2009)认为应该围绕知识创新、成果转让、应用推广等需求共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协调好内生与外生因素共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互动关系。莫琦等(2009)认为企业的创新热情将促进政府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同时也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产业集聚和FDI。产业集聚和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及效率具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曹休宁、戴振(2009)认为,建立在合作创新基础上的创新优势产业集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集聚中的企业合作关系主要包括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这两种关系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曹广喜(2009)分析表明,FDI对中国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但不是很显著,表现在西部各种层次的创新能力上。邓路(2009)运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8—2006年1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这些产业FDI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关系,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FDI强度的增加总体上对于该行业中的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存在负向影响。 参考资料: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李巍巍 摘要:高中学生面对无限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知识学的越多,笔记记得越多,思维反而更加混乱。在这个知识和信息时代,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本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不同的学习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并将其转化为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学会将思维导图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联想创造地理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意义) 背景: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所做的有关笔记的启发,不断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此后东尼·博赞将其运用于训练一群被成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平时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能够很快变成好学生,甚至可以使部分同学成为佼佼者。1971年东尼·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意义: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状的辐射性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高中地理本身是具有原理性、联系性的,可以利用这些符号连接来让学生很快记住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每个同学的头脑中就像有很多幅美妙的动画一样,从而减轻学生负担,使得每个学生很容易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思维技术,利用思维导图的有关软件,通过对众多知识点的自由组合或建构多种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局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 创新概念的定义 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① 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相关关系文献综述

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相关关系文献综述 制度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创新方面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制度创新作为一个很笼统的概念难以加以把握,为此,从产权制度创新、环境规制以及制度环境创新这三个方面来描画出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产生的基本脉络。 标签:制度创新;区域创新;区域创新系统 1区域创新及制度创新 1.1区域创新及区域创新系统 纵观全世界的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在经济领域的运动过程,在全世界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迥异的情況下,形成了有贫富差异的世界经济格局,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双重趋势的增强,近年来区域创新系统已成为各国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是目前各国关注的热点。 缩小范围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地大物博,在各地区的经济政策方面是采取的先后政策,所以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地区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增长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由于是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差异,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善,但是区域创新的推动是一个可以进行改变和部署的变量,所以对于我国国内的区域创新研究,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也是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主要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是由该区域内参加技术研发和扩展的企业、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研究所和高校组成的,为了制造、存储和扩散技术、专利以及新产品的网络系统。区域创新是创新的发源,先有企业的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的创新,最终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动力带动全国的创新,以区域为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有很多种,总结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包含以下三点:第一,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空间和结构上的范围;第二,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为企业、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研究所和高校;第三,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并兼顾不同方向的创新(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 1.2制度创新对于区域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凡勃伦对这种约束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定位,也就是我们目前常说到的“道德观念”。而现在我们对于制度的定义,更多的是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