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问题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问题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问题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问题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问题

引言: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于2010年5月8日在此间推出《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新书暨研讨会。该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在绪论中称,到了2010年底,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中国将提前20到40年完成邓小平当年提出的“三步走”的宏伟设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目标是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在十五大对第三步进行具体化所划分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那么,是不是“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就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成呢?我们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多远?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又存在哪些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于2009年暑期在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蔡家村进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期间所做的调查、课堂上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新闻查阅文献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一,全面小康,还有多远?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了充分阐述和全面部署。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强调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了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与时俱进、更加量化具体,具体内容含有以下五点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

另一方面,按照世界银行的资料,2008年中国按三年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NI已达到2947美元,2009年超过了3000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3400美元。这一水平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8613美元)尚有很大差距,但已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3260美元)。

综上所述,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尽管“三步走”的战略已经接近完成,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面临很多难点和问题。在小平同志的发展理念中,“翻两番”只是衡量发展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标”;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最终诉求的“三步走”,方是发展的目的和结果,这才是“本”。

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面临“三农”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就其中的“三农”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尝试对相关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新闻背景:新华社于2010年1月31日受权发布了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的若干意见》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年锁定“三农”,这一现象足以说明“三农”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重要地位。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央对新时期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延续,表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其中农村税费改革就让亿万农民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取消农业税这样千百年来农民连想也不敢想的大好事;在农村实现了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得到推行和完善;家电下乡、电影下乡、建材下乡等对农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势头并未有减缓的势头。这些“三农”问题的突出矛盾,直接制约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9年暑期,笔者在参与由长春市红十字会和吉林大学“希望之光”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的“爱在行动——进农村”暨2009

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蔡家村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并以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了整理和汇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在农村,虽然相关政策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发现问题简述如下:(一)家庭状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外务工现象普遍,一方面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助力,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两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群体——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很多留守老人不仅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承受沉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因此,留守老人的问题相当突出,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村镇管理。部分农村和地区村镇管理模式落后,干部水平偏低。这对于相关基层政策的落实、农民问题的及时科学解决等都是极端不利的。(三)文化生活。由于一些基层干部错误的政绩观或者决策上的失误,在积极加大农村经济建设力度的同时,相关的文化建设却被忽视,导致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相悖的。(四)医疗卫生。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农村合作医疗每年都要交相当一部分钱,对于特定的病、药会给予20%~30%的补贴,可是对于农民来说,缴纳的钱是不小的数目,可是补贴的钱却是杯水车薪。这使得农民对相关政策失去信心,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亟待完善的部分。

那么,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要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文化卫生、生产服务、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为建设良好的生产生活面貌打下牢固的基础。具体

来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与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牢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二,要与强化农村经济建设的产业支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循环农业。

三,要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务农和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加强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四,要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要与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紧密结合起来。

六,着力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大力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七,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八,贯彻落实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为村镇管理补充新鲜血液、鼓励大学生带着新鲜的管理模式来担任大学生村官,并经常通过农村干部培训等方式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与群众的交

流。

总结:

农业是衣食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低,社会文明的发展也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甚至脱离物质生产。但是,农业的特殊性始终是无法替代的。“民以食为天”,没有发达的农业,人们就没有生存保障,整个社会就没有发展的根基。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对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亟待解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的省区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中、西部地区的17个省、自治区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近年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知识传播、生活质量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在目前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面临诸多难点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修正和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终究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参考文献: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永志.《学者:今年中国将提前完成邓小平“三步走”设想》中国新闻网.2010年5月8日。

3,于春伟《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4,王延春,赵景柱,邓红兵,罗祺姗”,董仁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

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6期

5,王亚民《小康社会阶段性发展、层次性跨越的障碍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8期

6,《贫困差距红线》《经济参考报》5月10日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课程论文-2016.10.12

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姓名:杨静焕 班级:农教15-2 学号:20155065 指导老师:邵紫英 2016年10月至11月

目录 1.全面小康理念 (2) 1.1前言 (2)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 (2) 2.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3) 2.1我国全面小康的现状 (3) 2.2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4) 2.3青少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5)

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1.全面小康理念 1.1前言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得诱人的理想社会,也表现了许多老百姓对富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她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已经有余。从广义上理解除经济生活外,它还涉及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美好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小康,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 具体含义:低水平、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不全面: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不平衡: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全面小康,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那么,如今全面小康的理念又更加全面。五位一体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发展正汇聚成百姓全方位的幸福感。它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 每个人对全面小康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期盼和憧憬。不同成长时代,不同生活,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社会肯定有所差别的。环卫工人说,全面小康是城市的干净整洁;医护工作者说,全面小康是医疗保障系统更健全,人们就得了医、看得起病;大学生说,毕业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全面小康;企业老板说,节能减耗,工厂走上生态发展之路是全面小康……职业、生活环境等等的千差万别,不同的人谈起全面小康,就有不同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我充满憧憬与向往!我不禁问自己: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是衣食无忧,山珍海味么?是有车有房,灯红酒绿么?还是工作舒适,天伦之乐呢?如果仅是这样,绝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详解

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第三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2.过程和方法:通过调查、比较研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取得的一些成就和我们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课前准备 1.查找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 2.查找抗震救灾和举办奥运会中发生的不怕艰难困苦的感人故事。 3.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8月8日至22日我国成功地举办了29届奥运会,请问有多少同学亲自光临了比赛现场?有多少同学坐在家里,开着空调,很舒服地看了奥运会? 【学生活动】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大家都经历的一件事,重新勾起美好的记忆,同时导入新课)师: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逐渐进入了一种“不愁温饱、较为宽裕的生活状态”。这种小康状态正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所追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较为宽裕,也包含社会的平等有序。 历史上的“小康”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5“知识窗”。 师:我们的小康社会与历史上的“小康”理想有一定的区别,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论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世界能源形势、发展前景、中国能源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人类社会进步发展都必须以能源的充分供给为前提。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上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两次海湾战争,其根源正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占有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在能源供需双方的博弈下,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似乎使持续高温的能源市场暂时冷 却了下来,但随着各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显现以及各国抵御危机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必将重新走上高速发展的轨迹,能源作为各国恢复经济的关键因素,其需求将出现报复性反弹,而目前的低迷状况必将导致未来国际能源供给短缺。世界性能源供给紧张状况将长期持续下去。 当今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表现为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具体体现在能源生产增长缓慢、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能源生产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局部战争、气候变化等。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状况为石油储量小幅上升;石油反降为升。天然气的发展异常引人注目,非常规天然气占总量的一半,其特点是更为分散、各地区发展差异大、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2010年能源消费急剧反弹,主要是因为经济开始复苏,能量消耗加大。其中最为明 显的则是油价的上升。同时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非洲尽管石油丰富,但如尼日利亚就因为缺乏资金技术而继中东后落入了西方的控制。 从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看,西亚、北非动荡使得一定的石油设施在战争中被摧毁,同时也影响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由于局势的局势及其不确定性,国家担忧供给而储存石油,从而油价的波动亦影响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的生产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核危机后,许多国家正在重新考虑其核能计划。日本开始调低核预期,多国核政策变得更加谨慎,欧盟“压力”测试,而韩国的核政策不变。 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从短期看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仍在,中东北非局势不定,产业投资前景不明,所以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如下:非传统天然气开发飞速、与石油相比相对廉价、成本效益优于其他能源、清洁度高利于环境保护。由于核事故的发生使人们开始质疑核电的发展,所以核能产业可能需要五至十年才能逐步恢复。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能源领域将面临着一系列不可避免挑战: 一是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主要依赖煤炭资源的国家,2003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个百分点,能源的多元化结构更是远未形成。从化石燃料的资源量来看,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亿-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此外,在尚未利用的精查储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班级 1304 学号 6300613166 姓名陈铭

【摘要】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建设小康社会全面 【正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现状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二)国内现状 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在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好日子〉 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吗? 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过上好日子的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的歌曲诞生了。它反映的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的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的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小康社会的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 亦劳止,岂可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 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 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

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想要彻底根除“四风”顽疾,就应首先清楚导致干部不敢当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领导干部不敢担当难题。 缺失信仰,价值观念错乱,不善担当。造成党员领导干部不敢担当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思想原因是其宗旨意识淡薄,政治信仰不坚定,应对各种诱惑搅扰时,价值观念发生错乱造成的。当前我国既处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社会矛盾冲突的凸显期,社会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庞杂多元趋势,各项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身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的党员领导干部所具有的身份更是多重的,他们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又是各自工作岗位上和事业上的负责人,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自然人,在面临不同身份、不同主角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时,个性是在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面临“损失”时,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往往会“不淡定”,不能正确处理当中利害关系,价值观念极易发生偏差,经常以保全自己利益不受损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导致其出现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 缺失党性,群众意识不高,不想担当。当下,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的思想上求“稳”、观念上求“守”、心理上求“躲”等慵懒现象,及“不求有政绩,但求无过失”的懒政心理,归其主观原因是其党性淡薄、群众意识不高,不想担当的表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看来,和自己的面子、位子、车子、票子、房子相比,党的利益、群众利益,都是浮云可有可无。如果为了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而带来

“丢面子、打板子、抓辫子、挪位子”,是得不偿失的,是不能理解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发生不想担当、不愿担当现象就能够理解了。没有真正将党的利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行动准绳的领导干部,都是在思想深处藏着极端“个人主义”不良思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都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更不是称职的共产党员。当党员领导干部将极端“个人主义”凌驾于党、国家和群众利益之上时候,他必然会或迟或早地走上与党和人民对立之路的,其不想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担当奋进的自私行为也是必然发生的。 缺失潜力,缺乏担当意识,不会担当。敢于担当不是一句空谈更不是凭空幻想的空中楼阁,它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具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能够担负起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和人民所寄予的深切期盼。当下个别地区、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一些任务重、阻力大、困难多的重点、难点项目开展过程中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难有作为、难有建树,一切唯领导、唯文件、唯指示行事、办事,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究其原因是其对自己的领导潜力不自信,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自信,缺乏干事创业潜力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领导干部不是不想担当,而是缺乏勇于担当的潜力,不能担当、不会担当,尤其是在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激化,突发事件频发的这天,他们更加缺乏破解难题的潜力和勇气,只寄望于老办法、老手段来拖延矛盾的爆发以保全自己的位子、票子,甘心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混日子,担负不起工作所赋予的各项职责、任务。

“四风方面存在问题”自查报告

“四风方面存在问题”自查报告 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安排,在学院党委的组织下,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论述和党的光辉历史。我感到,每学一次就受一次教育,受一次触动,深感震撼和启示,深感警醒和不足。对照校党委要求查找的几个重点进行了自查,自己认为我个人总体上还做得比较好。一是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坚定政治立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根据我院的实际切实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精神。三是在廉政上,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和工作上努力做到事必躬亲。但是,与党组织要求和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个人身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各个方面也存在着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 1、在理论思想学习上,虽然能自觉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先进思想,但是存在着思考问题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毛病,理论和实践不能深入的结合。 2、在工作上,以为自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每天都与教师、学生在一起工作和学习,无需特意找教师和学生谈话,导致对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不深入、不透彻,有时解决问题不及时,不到位。 (二)官僚主义方面 1、办事急躁、不稳重,工作深入不够,有时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繁重为借口,对一些自己以为不重要的事敷衍了事,错伤了一些群众的积极性。 2、多年来,本人几乎没有休息日,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回头看看,工作成效不大,这说明本人工作计划不够明确,工作效率较为低下。有事务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 (三)享乐主义方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摘要:“小康”首先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摆脱贫穷与困苦,并走向富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不能动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进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全球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提出来的。 关键字:小康社会转变发展方式文化建设意义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和特质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 小康,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古老的社会思想,所谓小康就是衣食丰足、生活平安的意思。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了“小康”,“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他所说的“小康”,“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而是把小康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他也明确的指出,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所说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是低水平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经过30年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了,水准也越来越高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阶段。[1] (二)小康社会的主要特质 第一,小康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经济是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小康社会的经济特质。为了使小康社会具有强固的经济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措施。 第二,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社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这是小康社会的政治特质。小康社会要想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就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发达的资本民主,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广泛、更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小康社会是精神文明和文化繁荣高度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精神文明缺乏的社会,而是一个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内涵,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特质。[2] 第四,小康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特质。 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正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

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性

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 能性 应数141 罗晓芸 141111012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幕已经将近又一年了,虽说如此,它的一些内容仍让我们牢记在心。还记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党制定了“十三五”计划,强调了计划的关键点之一“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并将其作为了计划的核心,那么中国是否真正能够实现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小康社会,根据网上查询到的资料我们知道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是比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小康社会理解为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那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有什么要求呢,在党的十六大中国家制订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制定了十个基本标准,分别为: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城镇化率达到50%,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大学入学率20%,九、每千人医生数2.8,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我们根据上述基本标准来简略分析我国现在的情况与未来的可能性,根据2015年统计的结果201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280.09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772元,恩格尔系数达30.6%,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约在30平方米左右,城镇化率达56.1%,互联网普及率达48.8%,大学入学率达40%,每千人医生数2.99,全国各地城市低保标准最低达20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最低达100元以上,将以上数据与各个标准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到2015年为止我国已经基本上能够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但有的数据远超于标准线,而又的数据与标准线的差距却不大,具体是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和每千人医生数,这两个指标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切切相关并十分重要的指标。那么是什么影响了这两个数据,首先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中国作为世界上土地面积第四大的国家住房问题本不应该成为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那又是因为什么呢,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人口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影响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住房面积的分配,由于地少人多,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十分高,许多人都正作为房奴打拼着,还有许多人连成为房奴的能力都还没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着计划生育,虽然对人口数的增长速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人口数仍是呈增长

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查报告

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查报告 一、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遵守规矩,工作不够大胆,敢于担当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一名医护工作者,如果没有科学决策的能力,没有抓落实的能力,如何能从容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如何善于把握大局大势,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突出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扪心自问觉得敢于担当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还有待于提高。作为临床一线科室,其责任不仅关乎医院的发展,更关乎的是病人的生命安全。有时候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复杂局面的判断,看不清趋势,做不出决断。有时面对医院重点工作任务,怕有风险,不敢创新突破,不敢大胆去试、大胆去闯,缺乏攻坚克难的志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大胆负责的勇气,没有先例的事不敢干,不敢越“雷池”半步,缺少大刀阔斧、奋力开拓的精神头。 2、有时存在精神懈怠、不思进取,不想担当作为的思想。在工作中,有时有等靠思想。对上级和医院重大决策部署缺乏深入研究思考,思想懒惰,看不到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有时对一些医院已经明确要求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文件、等指示;有了文件、指示,还要等上级调度,等兄弟科室先行、出经验,缺乏先创先干和主动担当的意识。有时看到别人享受玩乐,而自己却在拼命苦干,心理不平衡,出现精神懈怠和享受思想。怕决策失误,不敢大胆拍板。对一些

正常办理的事项,怕出问题、不敢办,凡事层层请示汇报,让领导签字,一直要到主要负责同志那里才能定。 3、有时存在办法不多,不会担当作为的情况。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对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主动研究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凡事等着上级出政策、领导出主意。有时把工作推进慢、任务不落实,归咎于领导不重视、职工不积极等外部因素,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对科室管理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缺乏积极性,指导工作时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危机”。 二、整改措施 1、努力提高敢于担当的能力和素质。在日后的工作中,凡事要从大局观考虑问题,理清现实,科学决策,勇于决断,敢于担当。树立攻坚克难、敢闯敢试、不怕风险、大胆负责的勇气。 2、工作中勤思考、多学习,杜绝等、靠、要和懒散思想;干工作不推诿、扯皮,不避重就轻,要积极主动,先创先干,主动担当;要有干事创业,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 3、工作中,要有责任心,亲力亲为,勇于担责,不消极懈怠,不得过且过。 4、加强业务和管理知识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多想多思,主动研究工作方法和措施;凡事不能光依靠上级领导,要自己主动想办法,杜绝依赖思想。 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熊云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致有三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这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文对小康的三层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 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产生于中国。现在国外也使用小康概念,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译法各种各样。有的翻译为“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即人民过着比较舒适生活的社会;有翻译为“comparative prosperity”,即相对富裕的生活;有的干脆用汉语拼音,翻译为“xiaokang”。十六大报告的英文译本把小康社会翻译为“well-off society”。这些翻译都很难说是贴切,很难把小康丰富的内涵揭示出来。一个民族特有的一些的概念正是这样,要把它翻译成对应的外文是很难的。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时间距今大约2500年。《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所讲的小康也是这个意思。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小康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实际上是对普通老百姓小康理想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儒家宣扬复古思想,把不可考究的远古时代(如三皇五帝时代,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描述为理想的大同社会,把夏、商、周时的好年代(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代)描述为理想的“小康社会”。儒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是,首先恢复到夏、商、周时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回到远古时代的大同社会。这实际上一种“托古”的思想,即假托远古宣扬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 时间: 20XX-08-07 栏目: 综合教育论文 年前教办按照市教体局的文件精神,发出通知在全镇中 小学教师中进行大讨论,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 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的阶段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在这次大会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要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说明教育在事实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为了把我镇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根据教体局党委2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决定从20XX年元月开始,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镇各中小学校和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

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得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 二、目标要求 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实现五个目标。 (一)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发展特色教育结合起来,积极灵活、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形成充满活力的特色教育运行机制。 (二)要把大讨论活动与贯彻落实《教体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十条规定》结合起来,实践“三个代表”,提高领导班子执政为民水平,提高教职员工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要把大讨论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创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全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模板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逻辑、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任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 【摘要题】全民健身 一、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既有利于构建未来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地享受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构成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被作为“大事”来抓,特别是20世纪后期,体育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作为实现小康的内容,服务于建设小康,“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为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自党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继中共中央20XX年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后,党中央又一次从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中共中央20XX年8号文件提出要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则把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具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能够量化评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指标。从“大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其中蕴含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思维,它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对当代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贡献。 二、关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最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标内容: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 1、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2、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1、全面小康的蓝图;2、奔向全面小康 教学重难点: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 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入本课课题:全面小康的蓝图 二、讲解新课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 (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 (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的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我们来概括一下《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这一标准包括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经过艰辛地努力,使数以亿计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家认为这一重大变化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明确: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这一事实也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人善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致地加以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品味小康

医护工作者担当作为方面不足自查报告不担当不做自查报告

医护工作者担当作为方面不足自查报告不担当 不做自查报告 医护工作者担当作为方面不足自查报告 一、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遵守规矩,工作不够大胆,敢于担当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一名医护工作者,如果没有科学决策的能力,没有抓落实的能力,能从容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善于把握大局大势,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突出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扪心自问觉得敢于担当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还有待于提高。作为临床一线科室,其责任不仅关乎医院的发展,更关乎的是病人的生命安全。有时候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复杂局面的判断,看不清趋势,做不出决断。有时面对医院重点工作任务,怕有风险,不敢创新突破,不敢大胆去试、大胆去闯,缺乏攻坚克难的志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大胆负责的勇气,没有先例的事不敢干,不敢越“雷池”半步,缺少大刀阔斧、奋力开拓的精神头。 2、有时存在精神懈怠、不思进取,不想担当作为的思想。在工作中,有时有等靠思想。对上级和医院重大决策部署缺乏深入研究思考,思想懒惰,看不到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有时对

一些医院已经明确要求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文、等指示;有了文、指示,还要等上级调度,等兄弟科室先行、出经验,缺乏先创先干和主动担当的意识。有时看到别人享受玩乐,而自己却在拼命苦干,心理不平衡,出现精神懈怠和享受思想。怕决策失误,不敢大胆拍板。对一些正常办理的事项,怕出问题、不敢办,凡事层层请示汇报,让领导签字,一直要到主要负责同志那里才能定。 3、有时存在办法不多,不会担当作为的情况。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对新常态下更好地开展工作,主动研究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凡事等着上级出政策、领导出主意。有时把工作推进慢、任务不落实,归咎于领导不重视、职工不积极等外部因素,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对科室管理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缺乏积极性,指导工作时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危机”。 二、整改措施 1、努力提高敢于担当的能力和素质。在日后的工作中,凡事要从大局观考虑问题,理清现实,科学决策,勇于决断,敢于担当。树立攻坚克难、敢闯敢试、不怕风险、大胆负责的勇气。 2、工作中勤思考、多学习,杜绝等、靠、要和懒散思想;干工作不推诿、扯皮,不避重就轻,要积极主动,先创先干,主动担当;要有干事创业,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在此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发展战略,从总体上看是一种赶超战略。其时,我们想尽快摆脱贫困和愚昧,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从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的转变。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毛泽东指出,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在1964年底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年9月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 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勾画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蓝图 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 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但是 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是 基本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获得巨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此前确定的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实现。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社会,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标的各项指标: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标明确的完成各项指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守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变化,是奠定民族地位的基础。飞速发展的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目标;社会.群体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我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步骤,是我们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体验,是我们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