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学资料

病理学资料

病理学资料
病理学资料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发生原因、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原理以及治理措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植物病害定义: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植物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不全面的定义)

该定义指出了植物病害的病因,并指出了植物病害的病理程序,三指出了植物病害的结果。

局限性:将病因限制在病原生物和不良环境,由植物自身遗传因素造成的疾病就难以包括在该病害定义之下了。

俞大绂定义(完整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所造成的后果。

该定义包括了病因,病程和病害结果,又避免了定义太具体、概括性不够的缺陷。

对植物病害的理解的不同观点

1、病原物:主要是寄生于高等植物的多种真菌、病毒(类病毒)、细菌、植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2、寄生习性:病原物生活在所依附的植物体内或上的习性。

3、寄主植物:病原物所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三、病害三角

植物病害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共存于病害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另外两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病害三角”或“病害三要素”的关系。

四.植物病害分类

1.按照病原类别分类: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2.侵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

3.按照寄主作物类别分类: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林木病害

4.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分类:气传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

?病症: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症。

植物病害的病状有: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

植物病害的病症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

六、植物病害症状的变化及在病害诊断中的应用:

1、植物病害症状主要有异病同症、同病异症、

1.1、异病同症:不同的病原物侵染可以引起相似的症状。

1.2、同病异症:相同的病原物侵染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状。

1.3、症状潜隐:有些病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失的现象。

七、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

真菌的一般性状:真菌营养体:菌丝;吸器菌核菌索;

真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繁殖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八、真菌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转主寄生: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

九、真菌的命名:

十、真菌的分类及特征:

1、鞭毛菌亚门:

特征:营养体多为无隔的菌丝体,少数为原质团或具细胞壁的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形成休眠孢子或卵孢子。

2、接合菌亚门:

特征: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产生不能动的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

3、子囊菌亚门:

?特征: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少数(如酵母菌)为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

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大多子囊菌的子囊产生在子囊果内,少数是裸生的。

4、担子菌亚门:

特征: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双核菌丝体可形成菌核、菌索、和担子果等;担子菌一般为无性繁殖;有性生殖除锈菌外,通常不形成特殊分化的性器官,而由双核菌丝体的细胞直接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5、半知菌亚门:

特征:营养体为分枝繁茂的有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性尚未发现

十一、真菌的病害特点:主要症状:坏死、腐烂、萎蔫,少数为畸形。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

十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

细胞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2.形态和结构:

(1)繁殖: 裂殖的方式

(3)变异:包括形态变异、生理变异、和致病性变异等。

原核生物病害的特点:

1.病状: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2.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如下特点:

I)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

II)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

III)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3.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气孔等)侵入寄主植物。

十三、病毒的定义:通常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一套基因组核酸分子。

?植物病毒的理化特性:钝化温度、稀释限点、体外存活期、沉降系数、光谱吸收特性、植

物病毒的化学特性

?植物病毒的常见传播方式有:①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②嫁接传播;③机械传播(汁

液传播);④土壤传播;⑤昆虫传播;非持久性。半持久性、持久性

十四、植物病原线虫

十五、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

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主要病原因子有: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不适、有害物质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i.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营养过量。

ii.水分失调:缺水:供应不足时会使幼嫩组织变为厚壁的纤维细胞,可溶性糖转变为淀粉而降低品质,同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植株矮小细弱。剧烈干旱可引起植物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

iii.土壤中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植物根部缺氧,导致根变色、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等症状。

iv.温度不适:高温:引起灼伤;低温(冷害和冻害)

v.有害物质:主要是指空气污染,其它还有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等。

vi.土壤次生盐渍化:退绿矮化叶焦枯萎焉

十六、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1、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病害的田间分布类型,水、肥、气象因子和有毒气体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害发生的原因;

2、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是病害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表现同一症状;

2.是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现象;

3.是病株上无任何病症,组织内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的区分及防治方法:

在田间,传染性病害能够找到明显的发病中心,病害通过发病中心向四周扩散蔓延,在发病中心附近可以发现初感病植株。非传染性病害没有发病中心,病株与健康植株有明显的区分。不同病原引起的传染性病害有其独特的病征,从病征很容易与非传染性病害进行区分。

传染性病害的识别

一)、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病原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类病毒、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危害较严重的主要是真菌、细菌和病毒。在田间,真菌性病害可发现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绵状物;菌脓为细菌性病害所特有,发现菌脓一定是细菌性病害;病毒病的典型病症是畸形。在田间识别过程中,对病状、病征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是病害正确识别的基础。

传染性病害的防治: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生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以预防为主,因时因地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如植物检疫、抗病育种、栽培防治,改进耕作制度可改变病原物严重发生的生态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抗病能力;化学防治,应用化学药剂消灭病原物使作物不受侵害的措施;物理和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等。

二)、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非传染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条件所引起。识别的基础是对病害所处的场所和环境条件进行了解。了解病害发生的时间、范围、有无病史、气候条件及土壤、地形、施肥、施药、灌水等因素,通过对病征的仔细观察,很容易进行识别。

防治方法:非传染性病害的防治,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即可,如营养失调,可增施缺乏的营养元素,改善土质,调节土壤营养元素比例,或进行根外施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即可;水分失调。。。。

十七、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病原物按照它们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为4种类型:专性寄生物、强寄生物、

弱寄生物、严格腐生物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讲,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强,其致病性相对越弱;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

?病原物的致病方式:

i.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ii.分泌各种酶,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

iii.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退绿、坏死、萎焉等不同症状;

iv.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按照抗病能力的大小,抗病性被划分为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等几种类型。

?抗病性机制可分为:结构抗病性和生物化学抗病性

?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垂直抗性

?没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水平抗性

十八、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的发病过程;一般分为侵入前、侵入、潜育和发病4个时期。

1.侵入前期:是指病原物到达寄主植物的种围、跟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向着

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

2.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途径:伤口、自然孔口和直接侵入3种;

3.潜育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后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4.发病期:指病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十九、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环节。

A.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田间病株、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和粪肥、昆虫等

传播媒介;

B.病原物的传播:自然动力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主动传播、

人为因素传播(施肥、灌溉、播种、嫁接等活动都可能传播病害);

植物病害流行因素: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都有利于病害发生时,病害才能流行,称为“病害流行三要素”

i.病原物:主要是病原物的致病力、数量和有效传播影响病害流行,大量病原物的有效侵染

是病害流行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ii.寄主植物:主要是品种的感病性和种植面积

iii.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

二十、园艺植物病理学的诊断与治理原理

病害类别的识别:

◆非传染性病害识别:

i.一般为较大面积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

ii.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株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症没有病症;

iii.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地形、地势和土质、土壤pH、土壤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有关,也与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及工业污染密切关系。

?真菌类病害的识别

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在田间是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即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

诊断这类病害依据:

A、病状观察:真菌病害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等。但在田间,有时受发病条件限制,较难断定是何种病害,遇上这种情况,在继续观察田间病害发生的同时,可将病株或病部组织采回实验室,放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下继续培养,使病状表现出来再鉴定。

B、病原检查:一般来说病原不同,病状也不同;但有时病原相同,引起的病状会完全不同,有时也有病原不同,病状相似的情况,因此仅以病状为依据,对某些病害是不能做出正确诊断,还要进行病原鉴定。病原检查的依据不同病征的不同制片观察方法:

细菌性病害识别:

由病原病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

识别的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种类来进行。喷菌现象是细菌病害特有现象,是区分细菌与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病毒类病害识别:

主要根据症状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传播方式、寄主范围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进行;

线虫病害的识别: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小。畸形和腐烂等症状。

二十一、病原鉴定与病害诊断

◆病害综合治理的原则

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就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点出发,应用各项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使病害造成的损失低于经济允许水平,并力求防治费用小,经济效益大,作物生产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同时要把防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目的: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从而保证作物获得高产、稳产、优质。

基本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的含义:

一是通过检疫措施预防危害性病原的传播。

二是在病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把病害消灭在未发生前或初发阶段。

综合防治的原则:

1、考虑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的全局,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繁殖生存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根据当地、当时病害发生的情况,合理协调运用必要的防治措施;抓主要病害,注意次要病害发展变化。

3、遵循经济有效原则,防治过程中争取做到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害发生。

4、病害防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保证作物及人畜的安全,避免或减少副作用。

二十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措施:植物检疫、农业防治、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1、植物检疫:是一项法规防治措施,它是指由国家颁布条例和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和蔓延。分为对外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的任务

(1)禁止危险性的病、虫、杂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输入到国内或由国内输出到国外;

(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禁止其传播到尚未发生的地区,并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将其消灭;

(3)当危险性的病、虫、杂草传入新区时,要采取紧急措施,不惜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将其彻底消灭,以防后患。

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对内植物检疫对象

?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

(1)划分疫区和保护区

(2)产地检疫和现场检疫

(3)感染材料现场消毒处理

(4)外检由检疫机关处理,检疫对象禁止输出或输入

(5)可疑检疫对象要在隔离的苗圃种植或分离培养鉴定。

(2)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田园卫生、栽培措施(适当调整播期、改变种植方式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加强土肥水管理、合理修剪)、轮作、适时采收和合理贮藏。(3)、抗病品种的选育

(4)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颉颃作用: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

竞争作用、重寄生和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

(5)物理防治:汰除、热力处理:射线处理:外科手术处理治疗枝干病害

(6)化学防治: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化学治疗、化学免疫、钝化作用

杀菌剂的剂型:

i.原药:未经加工的农药;

ii.农药制剂:经加工的农药;

iii.剂型:农药制剂的形态;

二十三、园艺植物真菌病害

1、葡萄霜霉病

1.1主要症状:为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

1.2发病规律:以卵孢子在病叶等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由气孔、水孔侵入寄主组织,为初侵染,经一定潜育期,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1.3防治措施:

i.清洁果园:及时收集并烧毁带病残体,特别是在晚秋彻底清扫落叶,烧毁或深埋,减少

越冬的菌源。

ii.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尽量剪去接近地面的不必要的枝蔓,使其通风透气良好,减少病菌初侵染的侵染机会。适时灌水,增施磷、钾肥或石灰,增强寄主抗病力。

iii.药剂防治:在发病严重区,可喷施1:0.7:200的波尔多液2~3次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5%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1:0.7:200波尔多液

根据发病的实际情况确定喷药次数,一般隔15~20天喷1次。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

2、辣椒疫病

2.1病状:辣椒疫病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茎、叶、果实、根都能发病。幼苗受害,茎基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之后病斑环绕茎部逐渐扩大,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并显著缢缩的大斑,茎、叶迅速萎蔫,病部易折断,常常造成苗期猝倒病。成株期多危害茎杆分枝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之后,变为褐色坏死长条斑,病部凹陷缢缩,植株上部萎蔫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该症状有别于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

2.2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翌年雨季来临时,卵孢子和厚垣孢子经雨水、灌溉水传播到寄主的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田间初次侵染,形成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在高湿或阴雨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和所萌发的游动孢子又借风、雨传播,双鞭毛的肾形游动孢子靠水游动到侵染点附近,鞭毛脱落并形成细胞壁,静止不动成为休止孢,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寄主,不断进行再侵染。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

2.3控制措施:

1. 农业防治措施:

(1)选栽早熟避病或抗病耐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选留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

(2)避免连作,实行与茄科、葫芦科以外的作物进行2~3年的轮作。

(3)推广高畦或高垄栽培,小水勤灌,加强田间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4)清洁田园,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拔除消毁,减少初侵染源。

2.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必须抓准时机,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和雨后高温多湿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64%双击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甲霜灵锰锌(异名雷多米尔锰锌或瑞毒霉锰锌)58%可湿性粉剂750~1500倍液、

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

每隔7~10天喷药1次,一般用药3~4次为宜。

3、月季白粉病

3.1症状: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嫩叶皱缩扭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斑。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稍肿大,长出长椭圆形的白斑。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型。花蕾不开或仅露出一点花瓣。

3.2防治方法:

(1)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过透光,降低温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2)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4)硫磺粉常用作温室栽培月季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在温度为15—30OC熏蒸杀菌效果较好。

4、辣椒炭疽病:一般引起叶部炭疽的主要是黑色炭疽病,红色炭疽病与黑点炭疽病。

4.1症状:(1)黑色炭疽病果实及叶片均能受害,特别是成熟的果实及老叶易受侵染。果实受害,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点,很快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凹陷病斑,斑面具隆起的同心轮纹,其上密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病斑周围有湿润状变色圈,干燥时病组织变薄,极易破裂。叶片发病,以老叶为多,初生褪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为圆形或不规则,边缘褐色,中央灰白,后期斑面上也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茎和果梗有时也会受害,形成不规则的褐色凹陷斑,干燥时表皮易破裂。

(2)红色炭疽病幼果及成熟果实均能受害,产生黄褐色、水渍状、凹陷病斑,其上密生轮纹

状排列的橙红色小点,潮湿时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粘质物。

4.2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灌水、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种子可以直接传播。

适宜发病温度12~33℃,其中27℃最适;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5%左右;条件适宜时,病害潜预期一般仅为3~5天;此外,菜地潮湿、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果实受损或因落叶而造成果实日灼伤等,均易导致病害发生。

4.3控制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2)选用无菌种子及种子处理。(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

(4)清洁田园果实采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5)药剂防治:发病始期、始盛期和盛发期3次施药防治效果最好。70%代森锰锌、75%百茵清、80%新万生。

5、瓜类病毒病

5.1病状:叶片呈花叶状,并出现深绿色疣状隆起斑,叶脉皱缩、变小、畸形,尤以嫩叶病状表现明显。瓜果也表现畸形,果面凹凸不平,有深浅绿色斑驳。植株明显矮化。

5.2发病规律

(1)越冬:主要在生宿根植物及杂草上越冬。

(2)传播:蚜虫传播。

(3)侵染:病毒通过蚜虫或汁液接触或田间农事操作传染

(4)发病规律: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关系密切。

5.3控制措施:

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 建立无病留种地,采用无病种子及种子消毒

3. 加强栽培管理,铲除田边杂草

6、根结线虫病

6.1症状:根结线虫仅危害植物的根部,以侧根及支根最易受害。受害根部最普遍和最明显的症状是根部明显肿大,形成根结,内具虫瘿。由于根部长期受害,输送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下降,症状轻微作物植株地上部分表现叶色变淡或发黄、植株矮小、生长势弱,果菜类作物多结畸形果且果小而少;症状严重时植物萎蔫直至枯死。

6.2控制措施:

(1)土壤处理(2)生物治疗(3)选用抗病品种(4)实行轮作和翻晒土壤(5)加强栽培管理

7、柑桔黄龙病

7.1症状:典型症状:树冠中有1-2条枝条发黄,新梢小,落叶多,开花多而早,但实少。叶质硬而直立狭长,叶脉肿突,无光泽。

均匀黄化:多见于春梢,能当年转绿。

斑驳黄化:多见于夏秋梢,不能转绿。

得病的柑桔树初期的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的发黄枝梢,这种黄化的枝梢有两种症状类型:一种是整张叶片均匀黄化(图1),另一种类型是叶片呈黄绿相间的斑驳状(图2)。这两种症状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叶质硬化、无光泽,但在黄梢下部的老叶仍呈正常绿色。

7.2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及快速简便检测手段开发。

2、建立无病苗木繁育体系:选择合适圃地、砧木来源好,采种无病树,种子热处理50-52℃处理2min,再用55-56 ℃处理50min。接穗用盐酸四环素处理。苗木热处理:49 ℃湿热空气处理50min。

3、防治柑桔木虱:注意树种布局,尽量种植同一品种,砍除衰弱树;种植防护林,有一定荫蔽度、湿度大的环境可减少虫媒发生量。

4、化学防治:冬季越冬和抽梢时为重点时期。常用农药:40%乐果乳剂、50%敌敌畏乳剂、25%水胺硫磷、鱼藤精等。乐果对红橙、柠檬敏感,不宜多用。

5、生防方面:已开发跳小蜂、姬小蜂等。天敌真菌有:蚜虫霉、蚜笋顶孢霉。

6、及时治疗,轻病株注射四环素,重病株拔除;轻病园补种,重病园更新,改种耐病品种。

7 、加强栽培管理,尤其是丰收后要加强肥水管理,使树势复壮,枝梢抽发整齐,梢期缩短,减少木虱食源。

8、柑桔溃疡病

8.1症状:在枝、叶、果上均可出现症状。病部表面粗糙,病斑木栓化,呈火山口状开裂,有明显黄晕。叶片上的病斑两面穿透,夏梢受害严重,但无明显黄晕。

8.2防治方法

1、主要是要加强种苗的检疫。

2、培育无病苗木。苗圃远离病区。砧木、种子来自非疫区的健康植株。接穗消毒与种苗检测:消毒方法:700ppm链霉素+1%洒精浸泡30-50min,或0.3%硫酸亚铁浸泡10min;温汤浸种:47 ℃温汤处理病苗3次,每次10min,每24h1次。

3、加强果园管理:品种一致性;控梢一致性:冬春清园及修剪,夏季摘除夏梢,秋梢要整齐,并且要防治害虫为害。合理施肥,多K少N。

4、化学防治:苗木和幼树以保梢为主:在抽梢20天、30天各1次药;夏秋梢在展叶和叶片转绿时各1次药;成龄树以保果为主:谢花后10天、30、50天各1次药。台风或暴风雨季节要注意喷药保梢。

常用农药:代森铵水剂,0.5%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1%洒精,铜氨合剂,铜皂液。

9、香蕉束顶病

9.1症状:束顶:新抽叶渐小,直立呈束状,植株矮缩。“青筋”:叶鞘、叶柄的中脉、茎脉出现浓绿条纹。脆硬:叶片、叶柄硬而脆,非常容易折断。黄化:老化叶片叶缘褪绿黄化,中脉周围浓绿。其它:营养后期感病可抽蕾,但花蕾直立,俗称“指天蕉”;吸芽较健株多;有时有烂根现象,球茎紫红色。

9.2防治方法

1.培育无毒蕉苗。建立灵敏、快速的病毒检测方法;组培制种,严禁从病区取种,取种时加强检疫;建立无病防虫苗圃,病苗不得出圃下地。

2.农业防治:发现罹病植株,立即喷洒杀虫剂,致死后连根挖除病株及其吸芽,空穴撒上石灰并曝晒后再补种。严重地块与水田轮做,或定期更新蕉园。

3.化学防治:消灭蚜虫,定植之初或3-4月,9-11月较干旱的季节定期喷药数次(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喷药)。

常用农药: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鱼藤精800-1200倍;硫酸烟碱800-1000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在定植初喷83增抗剂、病毒A等抗病毒类农药,或增施叶面肥使蕉苗迅速恢复长势。

10、香蕉叶斑病

10.1香蕉褐缘灰斑病:叶背布满与叶脉平行的褐色米粒状短杆条斑,可穿透叶面,扩展为长椭圆形黑色病斑(急性爆发型)。后期病斑联合,其周围黄晕明显,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叶迅速全部或局部枯死。潮湿时叶面长出大量灰黑色霉层。

10.1.2香蕉褐缘灰斑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密度合理,视品种高度而异,原则:越高的越疏植;配方施肥,不偏N;田间卫生:特别在雨前要清除重病叶,减少侵当染来源;合理灌溉,及时排水;

2.化学防治:流行期或现蕾期,加强化防力度:4月开始防治,逢连续5天雨日后,要在雨后喷药,或植后埋药:目前的特效药:三唑类:如敌力脱、必扑尔、应得、叶面净等。

10.2香蕉灰纹病与煤纹病

10.2.1灰纹病: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大成中央浅褐色,具不明显轮纹,周围深褐色模糊,有明显黄晕的病斑,后期联合为平行中脉的褐色,波浪状坏死带。

10.2.2煤纹病:类似于灰纹病,病斑短椭圆形,具明显轮纹,病健交界处明显,潮湿时病部长出煤黑色霉状物。

10.3香蕉灰纹病与煤纹病防治方法(同香蕉褐缘灰斑病防治方法);

11、香蕉炭疽病:

11.1症状:初期于果实黄熟时在果面出现绿豆大小浅褐色小圆斑,病果散发出特异香味,俗称梅花蕉。以后果柄处病斑凹陷迅速扩展成黑褐色不规则块斑,进而全果变黑腐烂,病部产生红色粘稠小点,果肉变暗,软化腐烂出水。

11.2防治方法

1.采后病害采前防,减少潜伏侵染菌量:结合黑星病防治。从花期开始,重点在香蕉断蕾后用杀菌剂喷药3-4次。如多菌灵+高脂膜,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结果期进行套袋护果。加强田园卫生,及时除去病叶、病果。

2.加强水肥管理,适当降低果园湿度。

3.适时采收,减少损伤,保鲜处理。

4.常用保鲜剂:1000ppm多菌灵、特克多、苯来特、抑霉唑。用500ppm抑霉唑+500ppm苯来特混配效果较好。

荔枝毛毡病:病原与症状:本病由荔枝瘿螨引起,主林为害叶片、嫩枝和花穗。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黄绿色小斑,后逐渐扩大连结成不规则大块斑,病斑叶背具绒毛状物(即虫瘿),像毛毡,凹凸不平,初呈黄色后转为深褐色至红褐色,叶缘叶背卷曲。嫩枝和花穗受害时病部畸形绒毛状。花器受害。畸形膨大成簇,不能结果。

龙眼叶斑病:(1)白星病:为害成叶,叶面发病明显。初期叶面产生针头大小的圆形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上生有数个黑色小粒点。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周围有时出现黄晕圈。

(2)灰斑病:为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尖向叶缘扩展。初期病斑圆表至椭圆形,赤褐色,后渐扩大,常有数个斑愈合成规则形大病斑,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病斑的正、背两面散生黑色粒点。

(3)褐斑病:为害成叶和老叶,叶片正、背面均发病。初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边缘褐色,叶背病斑淡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常数个斑愈合成不规则大病斑,蔓延至叶基,引起落叶。

《病理学》复习重点浙江中医药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条件下,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功能代谢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发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 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分类: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机体必须物质缺乏/过多、遗传性、先天性、免疫性、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诱因:在疾病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因果关系、局部/整体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神经、体液、细胞、分子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时期、转归期 脑死亡标准:自主呼气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瞳孔放大、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管灌流停止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人体病理学研究(ABC):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常用)、3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病理观察方法: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 分子病:由于DNA遗传物质改变,使蛋白质结构和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细胞适应的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的刺激而存过的过程。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生理性(代偿性、功能性)、病理性原因:营养不良、压迫、废用、神经、内分泌】 1心脏:心壁变薄,心尖锐,冠状动脉弯曲明显 2大脑:脑沟深,脑回窄平 3脂褐素:在萎缩心肌及肝细胞核两端或周围存在的未被自噬泡分解的富含磷脂的褐色颗粒肥大: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 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化生肠上皮 3骨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 损伤:细胞、组织、器官不能耐受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因子的刺激。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质、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由于缺氧、感染、中毒,胞质水分增多体积增加。 ·颗粒变性:细胞弥漫性肿胀,胞质可见细小红染颗粒 ·气球样变:重度水肿的胞质淡染、清亮,常见于肝 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锇酸——黑色,苏丹Ⅳ——橘红色) ·肝脂肪变:(脂肪变)胞质空泡、空泡边缘整齐、胞核推向一侧 ·虎斑心:脂肪变的心肌,与未脂肪变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 3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或胞内,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结缔组织:灰白色、均质半透明、坚韧的索状、片状 ·细动脉壁:均质红染蛋白质蓄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内膜基质增多 ·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酒精肝病干细胞的Mallory小体 4黏液性样变:间质出现黏液蓄积 5病理性钙化:骨、牙以外的组织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磷酸钙、碳酸钙),肉眼白色块状颗粒,HE染色成蓝色颗粒

中专病理学试题集及答案

中专病理学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 2、疾病: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二、填空题 3、病理学研究疾病的方法有_活体组织学检查__、__脱落细胞学检查__、__尸体解剖___、_组织细胞培养__、_动物实验__ 4、病理过程是指__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_ 5、判断脑死亡的依据有_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___、__自主呼吸停止__、_颅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__、_脑电波消失____、__脑血液循环停止。 三、问答题 6、病理学在医学中有什么作用? 答: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它与前期的基础学科密切相关,也为后期的临床学科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依据,特别是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名词解释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3、增生: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5、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 6、坏死:是指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7、坏疽:是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8、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等的过程。 9、肉芽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少量炎细胞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二、填空题 10、适应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__萎缩__、__肥大_、_增生__、__化生____.损伤主要有_变性__和_坏死__ 11、化生是指_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_,常见的类型_鳞状上皮化生_、_肠上皮化生_和_结缔组织化生。 12、坏死的主要类型有_凝固性坏死、_液化性坏死、坏疽 __、 __纤维素样坏死__ 13、坏死的结局包括_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包裹和钙化__ 三、单项选择题 A型题 ( D )14、化生不可能发生于 A 结缔组织 B 膀胱粘膜上皮 C 支气管粘膜上皮 D 神经组织 E 贲门部粘膜 上皮 ( B ) 15、实质器官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是 A 心脏 B 肝脏 C 脾脏 D 肺脏 E 肾脏 ( C )16、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用可发生 A 栓塞 B 脂肪坏死 C 坏疽 D 梗死 E 凝固 B型题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溶解性坏死 D 干酪性坏死 E 脂肪坏死 ( D )17、肺结核可发生 ( B )18、脑梗死属于 四、多项选择题 ( BCE )19、实质细胞常见的有 A 纤维素样变性 B 玻璃样变性 C 水变性 D 粘液样变性 E 脂肪变性 五、问答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已整理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疾病: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动物机体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过程,损伤占主导地位。 2.出血:血液(红细胞)流出血管或心腔之外称为出血。 3.出血性浸润: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叫做出血性浸润。 4.贫血: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低于同龄、同性别健康动物的正常值,称为贫血。 5.营养不良性贫血:因营养物质(造血必须原料)缺乏而引起的贫血称营养不良性贫血。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9.水肿:过多的水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0.浮肿:皮下水肿称为浮肿。 11.积水:大量液体积聚在浆膜腔时,称积水或积液。 12.脱水:机体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水和电解质的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而引起体液总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现象,称为脱水。 13.等渗性脱水:机体失水、失钠比例大致相等,又称混合性脱水。 14.高渗性脱水:以水分丧失为主,盐的丧失较少的一种脱水,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 15.代射性酸中毒:由于代谢障碍引起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碱性物质(碳酸氢根)大量丧失,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的现象,称代谢性酸中毒。 21 22 23.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环境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变化。 24.代偿: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动物机体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或组织结构遭受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改变进行代替、补偿的过程,称为代偿。 25 26 27.再生:体内细胞或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再生。

病理学讲义

第七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本单元思路 重点内容: 溃疡、肝炎、肝硬化的组织学表现; 肝癌的肉眼和组织学分型 复习方法:表格对比记忆法 第一节消化性溃疡 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胃溃疡点25%,十二指肠溃疡占70%,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者称复合性溃疡,占5%。 一、病理变化 肉眼观:溃疡通常为一个,多位于小弯侧,边缘整齐,常深达肌层。直径多在2.5cm以内。 光镜下的溃疡组织由粘膜侧到浆膜面依次为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组织四层结构。渗出层由白细胞和纤维素构成,其下为纤维素样坏死层。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排列与溃疡面垂直。瘢痕组织与溃疡面平行,常发生玻璃样变。溃疡底部常可见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或伴有血栓及血栓机化。溃疡处肌层大多消失,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可见增生性改变。

溃疡的分层(重要!) 二、并发症 (一)幽门梗阻:约发生于3%的患者,是长期慢性溃疡所形成的大量瘢痕致使幽门狭窄。 (二)穿孔:约发生于5%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病较胃溃疡病更易发生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前壁溃疡。溃疡病穿孔可引起腹膜炎。 (三)出血:溃疡底较大血管被腐蚀则引起大出血。发生于10%~15%的患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呕吐咖啡样物或排黑便。 (四)癌变:主要见于长期胃溃疡病的患者。癌变率仅1%或1%以下。癌变之溃疡体积增大,边缘隆起而不整齐,溃疡底污秽常有较多坏死组织。 2001-3-43.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胃十二指肠溃疡 B.门静脉高压症 C.应激性溃疡 D.胆道出血 E.胃癌 【答疑编号21070101】 答案:A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甲、乙、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和戊型肝炎由肠道传染,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由非肠道途径传染。 一、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以肝细胞的弥漫性变质性炎(变性、坏死)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变化。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其因控制的。在生产上,这种抗性虽表现为高度抗病或免疫,但很容易因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因而抗病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多个微基因控制的,也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

病理学复习资料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完整编辑版)

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体积缩小或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增生),即肥大与增生并存。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肥大与萎缩相对应。 3.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主要发生于上皮组织,亦可见于间叶组织。 5.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而引起的细胞或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可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6. 虎斑心(tigerd-effect heart):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严重贫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7. 再生(regeneration):指由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的修复。如能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性再生,否则为不完全再生。 8.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肉眼上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9. 瘢痕(scar):是指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表现为纤维细胞稀少,小血管减少消失。肉眼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韧并缺乏弹性。 1、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左心衰竭严重肺淤血时,漏出到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将其分解为橙黄色的含铁血黄素。由于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见于心力衰竭时,故称之为心力衰竭细胞。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1.缺氧是由于()。 A. 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 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C. 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 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E. 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2.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A. 低张性低氧血症 B. 等张性低氧血症 C. 缺血性缺氧 D. 淤血性缺氧 E. 低动力性缺氧 3.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是()。 A. 硫酸盐 B. 尿素 C. 亚硝酸盐 D. 肌酐 E. 乳酸 4.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A. 心力衰竭 B. 呼吸衰竭 C. 室间隔缺损 D. 氰化物中毒 E. 慢性贫血

5.缺氧时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血液H+浓度升高 B. 血液CO2分压升高 C. 血液温度升高 D. 红细胞内2,3-DPG增加 E. 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6.关于发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B. 发绀不一定是缺氧 C. 动脉血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即可引起发绀 D. 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发绀一般较明显 E. 循环性缺氧可出现发绀 7.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 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 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 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 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 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8.属于发热的是()。 A. 妇女月经前期 B. 应激 C. 剧烈运动后

D. 中暑 E. 伤寒 9.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产EP细胞 B.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 骨骼肌 D. 皮肤血管 E. 汗腺 10.不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A. 细菌 B. 类固醇 C. cAMP D. 疟原虫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11.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12.决定热型的因素是()。 A. 体温的高低 B. 体温的上升速度 C. 体温的持续时间

病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适应的类型,化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1)适应的类型: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化生的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 (3)化生的意义:适应性过程、但失去原有功能。有可能继发肿瘤。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1.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和组织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褐、质地变韧、边缘变锐、包膜增厚、皱缩。光镜: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脂褐素沉着。 电镜:细胞器减少,可见残存小体。 (二)损伤的类型 (1)可逆性损伤: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分类如下: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粘液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细胞水肿(水变性):即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加。 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细胞之内。 (2)不可逆性损伤: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可分为坏死和凋亡两大类。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以细胞核改变为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分类如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机化与包埋钙化。 1.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感染、缺氧、中毒等原因致线粒体损伤,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使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蓄积。 好发部位:线粒体丰富、代谢旺盛的实质器官(心、肝、肾)细胞。 形态学: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光镜:线粒体肿大和内质网扩张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或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一)按再生能力细胞的分类 (1)不稳定细胞:如表皮、淋巴细胞。经常受到损伤,再生能力相当强。 (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偶尔受到损伤,较强的再生能力。 (3)永久性细胞:神经、骨骼、心肌细胞,不包括神经纤维。不易受到损伤,再生能力差。

病理学试题A卷

《病理学》复习题 一.A型题 1.瘢痕修复见于 A 粘膜糜烂 B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 C 气管假膜性炎症 D 心肌梗死 E 肝细胞点状坏死 2.肿瘤的异型性是指 A 肿瘤外观形态的差异 B 肿瘤间质与其起源组织间质分化程度的差异 C 肿瘤实质间质与起源组织分化程度的差异 D 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组织的差异 E 肿瘤实质与间质比例的差异 3.下列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萎缩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不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B 部分肾组织萎缩,纤维组织增生 C 病变严重时可发生肾组织梗死 D 病变可累及单侧,也可双侧 E 梗死灶机化后形成较大的凹陷瘢痕 4.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哪项是错误的 A 肝细胞气球样变 B 嗜酸性变 C 点状坏死 D 桥接坏死 E 肝细胞再生 5.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A 纤维母细胞和炎细胞 B 肌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C 毛细血管和炎细胞 D 肌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E 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6.慢性肺心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 肺气肿 B 肺动脉高压 C 肺小动脉纤维性增厚 D 肺泡腔的闭塞 E 肺组织广泛纤维化 7.下列关于未经治疗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病变,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滤泡内胶质稀薄色淡 B 血管减少 C 滤泡上皮细胞变为高柱状 D 有淋巴细胞浸润 E 滤泡上皮细胞数量增加 8.引起肾盂肾炎最主要的致病菌是 A 绿脓杆菌 B 葡萄球菌 C 链球菌 D 大肠杆菌 E 副大肠杆菌

9.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 A 尚未侵犯粘膜下层 B 未突破基底膜 C 未侵犯到肌层 D 未突破基底膜 E 未发生转移 10.诊断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依据是 A R-S细胞 B 霍奇金细胞 C 陷窝细胞 D 双核和多核的R-S细胞 E 多形性或未分化瘤细胞 11.垂体破坏,引起消瘦,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萎缩,属于 A 内分泌性萎缩 B 营养不良性萎缩 C 神经性萎缩 D 废用性萎缩 E 压迫性萎缩 12.下列细胞受损后不能再生的是 A 血管内皮细胞 B 纤维母细胞 C 肝细胞 D 表皮细胞 E 神经细胞 13.炎症的基本病变是 A 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B 变质、渗出、增生 C 组织的炎性充血和水肿 D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E 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 14.可能来源于APUD细胞的肺癌是 A 鳞癌 B 腺癌 C 小细胞癌 D 大细胞癌 E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15.不属于化生的是 A 支气管的柱状上皮变成鳞状上皮 B 胃粘膜上皮变成肠上皮 C 骨骼肌中的结缔组织变成骨组织 D 膀胱的移行上皮变成鳞状上皮 E 肉芽组织变成瘢痕组织 16.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脱落,常栓塞的器官是 A 胃、肠 B 肾、脑 C 脾、肾

病理学复习 ()

病理学复习资料(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生? A.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内出现肠上皮B.慢性支气管炎时,气管粘膜出现鳞状上皮C.食管粘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D.慢性宫颈炎时出现糜烂腺E.骨化性肌炎时出现骨 组织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A.肥大B.增生C.萎缩D.化生E.变性 ()3.肝小叶中央性脂肪变性常见于: A.磷中毒 B.慢性肝淤血 C.乙型肝炎 D.慢性酒精中毒E.肝硬化 ()4.组织坏死后,组织细胞结构消失,原有组织结构轮廓依然隐约可见;此病灶属于 A.干酪样坏死B.凝固性坏死C.液化性坏死D.坏疽E.脑梗死 ()5.关于玻璃样变性,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可发生于结缔组织B.可发生于血管壁C.可发生于浆细胞D.可发生于肝细胞E.可发 生于远曲肾小管上皮 ()6.下列哪一项属于液化性坏死? A.心肌梗死B.肠梗死C.淋巴结干酪样坏死D.脚坏疽E.脑脓肿 ()7.下列哪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 A腺上皮细胞B间皮细胞C表皮细胞D平滑肌细胞E.神经细胞 ()8.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是 A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B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C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 D新生毛血细管和巨噬细胞E新生毛细血管和炎细胞 ()9.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 A多呈地图状、灰白色,界限清楚B多呈不规则形、暗红色,界限不清C多呈楔形、 灰白色,界限不清楚 D多呈地图形、暗红色,界限不清E多呈楔形、灰白色,界限清楚 ()10.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的血栓是: A混合血栓B白色血栓C红色血栓D层状血栓E.透明血栓 ()11.脂肪栓塞易发生于 A.潜水作业时B.分娩时C.输血时D.外伤骨折时E.静脉注射时 ()12急性炎症时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A.肉芽组织形成 B.静脉血栓阻塞 C.充血及血液成分渗出 D.组织增生 E.组织变质 ()13.气管白喉的渗出物成份主要为: A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坏死组织B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组织C纤维素、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E粘液、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 ()14.急性炎症组织中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浸润 A.浆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 ()15.下列哪种疾病为变质性炎症? A蜂窝织炎性阑尾炎B绒毛心C细菌性痢疾D病毒性肝炎E小叶性肺炎 ()16.关于炎症的概念,较恰当的解释是:

病理学题库(100道题)

组织损伤、局循 1.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或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萎缩属于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去神经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2.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变窄,引起脑组织缺乏血液供应而发生萎缩属于A.去神经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3.四肢骨折久卧不动后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属于 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去神经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现象称为A.增生 B.化生 C.修复 D.代偿 E.损伤

5.细胞水样变性时胞至内红染细颗粒状物是A.溶酶体 B.凋亡小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E.粗面内质网 6.下列器官(组织)常发生湿性坏疽,除了A.小肠 B.肺 C.子宫 D.阑尾 E.足 7.不属于凋亡特征的是 A.程序性 B.散在、单个细胞发生 C.凋亡小体形成 D.DNA电泳呈梯带状 E.易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8.下列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A.气管披覆上皮 B.消化道黏膜上皮 C.表皮细胞 D.淋巴造血细胞 E.肝细胞 9.新鲜肉芽组织的主要成份不包括

A.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B.新生的毛细血管 C.血浆渗出液 D.胶原纤维 E.炎症细胞 10.某心衰患者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脱落后最有可能引起以下哪种病变? A.脑梗死 B.心肌梗死 C.肺梗死 D.肾梗死 E.肠梗死 11.以下哪项不是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A.血管内血栓形成阻塞管腔 B.血管受压闭塞 C.动脉痉挛 D.无有效的侧枝循环 E.毒物的毒性作用 12.以下哪种类型的梗死一般不是贫血性梗死? A.肾梗死 B.脾梗死 C.脑梗死 D.肠梗死 E.心肌梗死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性充血? A.炎性充血 B.减压后充血

病理学相关考试资料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或/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1) 心力衰竭发病的基本机制是心肌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2)发病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减少;(3)心泵功能与代谢需要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五)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力衰竭基本的发病机制包括: 1、心肌收缩性减弱 (1)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 细胞坏死细胞凋亡 (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能量生成障碍能量利用障碍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胞外Ca2+内流障碍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肌浆网钙处理能力(摄取、储存、释放)障碍 2.心肌舒张功能异常 (1)钙离子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3)心室顺应性降低(4)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使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协调性遭到破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六)机体主要的代偿反应有: 1、心脏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这是一种快速代偿反应。 (2)心脏扩张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扩张分两种类型: 紧张源性扩张:这是心力衰竭一种有价值的代偿方式。 肌源性扩张:肌源性扩张已丧失代偿意义。 (3)心肌肥大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当心肌肥大达到一定程度如成人心脏重量超过500克,或左室重量超过200克时,心肌细胞还可有数量上的增多。心肌肥大有两种类型: 心肌向心性肥大:长期压力负荷过大(如: 高血压病),引起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厚度增加,心腔无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称为心肌向心性肥大。 心肌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增加(如: 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引起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脏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正常称为心肌离心性肥大。 2、心外代偿反应:(1)血容量增加(2)血流重分布(3)红细胞增多 (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3、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七)心衰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1、肺循环充血 临床上,肺循环充血的主要表现是: 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1)呼吸困难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端走呼吸;③夜间阵发

病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A型单项选择题 1.在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最常见B.淋巴细胞 2.下列哪项是变质性炎症?D.阿米巴肝脓肿 3.下列哪一种不是渗出性炎症B.乙型脑炎 4.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E.嗜中性粒细胞 5.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B.血管壁通透性改变 6.哪一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D.感染性肉芽肿性炎 7.下列哪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D.阿米巴肝脓肿 8.溶血性链球菌最常引起:A.蜂窝织炎 9.下列关于炎症描述,哪一项不正确E.白细胞渗出只见于急性炎症早期 10.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最常见于:D.慢性炎症11.来源于三个胚层组织的肿瘤称:C.畸胎瘤 12.下列哪项不是肉瘤的特征:B.瘤细胞呈巢状 13.诊断恶性肿瘤的主要依据是:D.肿瘤的异型性 14.下列哪项不是真正的肿瘤C.结核瘤 15.下列哪种是来源于上皮细胞的肿瘤C.乳头状瘤 16.下列哪项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D.恶性间质瘤17.下列哪种形态的肿块癌的可能性大B.火山口状溃疡18.下列哪项不是肿瘤组织的继发改变 E.恶性变 19.良性肿瘤的异型性表现为:C.瘤实质及间质排列紊乱20.肿瘤的特殊性决定于:A.肿瘤的实质 21下列有关毒性甲状腺肿病变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间质血管丰富,显著充血。 22.关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结节具有完整包膜 23.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是:D.有否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转移 24.导致甲状腺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B.缺碘 25.关于单纯性甲状腺肿.下列的记述哪一项是正确的?D.一般不伴有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 26.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主要发生在(A缓进型高血压时的微、小动脉) 27.区别死后组织自溶与坏死,最可靠的根据是(D病变组织周围有无炎症反应) 28心力衰竭细胞最常见于( E肺褐色硬化) 29.易发生贫血性梗死的脏器是( C脾、心、肾) 30.24岁男性患者,车祸时发生右大腿骨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在送往医院途中,该患者出现面部青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而亡,其最可能的死因是(C脂肪栓塞) 31.炎症的基本病变是(B变质、渗出、增生) 32.以中心粒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是(C化脓性炎) 33.一烧伤性患者,两前臂皮肤呈焦痂,两前臂皮肤属于什么类型炎症(E变质性炎)34.诊断癌的主要形态依据是(E癌细胞形成巢) 35.一患者以高位小肠梗阻急症入院,手术切除空肠一段,间肠壁靠浆膜侧有直径4cm球形肿物一个,境界清楚,有包膜,质软,切面淡黄色,肉眼诊断为( A脂肪瘤) 36.心肌梗死最好发的部位是(A左室前壁和室间隔前2/3) 37.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D肺动脉瓣) 38.高血压病时的肾脏病理变化表现为(A颗粒性固缩肾) 39.下例有关风湿病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E风湿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畸形) 40.关于风湿小体组成的成分,下列那一项是不正确的(D泡沫样细胞) 41.肺肉质变的主要发病机制是(B肺间质细胞增多) 42.符合小叶性肺炎特点的是(B肺内各病灶病变表现不一样) 43.肺气肿的病变中,下列那种是错误的(C肺泡间隔胶原纤维增多) 44.下列哪项不符合小叶性肺炎(D融合性病灶易发展为肺肉质变) 45.大叶性肺炎不会发生的并发症是(D肺褐色硬化) 46.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D假小叶形成) 47.不符合假小叶病变特点的光镜下改变是(A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肝小叶) 48.肾盂肾炎属于(C肾盂和肾间质是化脓性炎) 49.有一学生,咽痛,高热数天,尿蛋白(+),此时患者的肾脏最会出现什么样病变(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浑浊肿胀) 50.继发性肺结核病的主要感染来源是(E内源性感染) 51.二尖瓣狭窄可以引起(B左心房扩张) 52.肿瘤的特性取决于(A肿瘤的实质) 53.股静脉内血栓形成可引起(A肺动脉栓塞) 54.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D坏疽) 55.在下列引起肝脏脂肪变性的原因中,哪一项是错误的(D乙型病毒性肝炎) B型单项选择题 56.胰腺炎为(B脂肪坏死) 57.淋巴结核为(A干酪样坏死) 58.乙型脑炎为(E液化性坏死) 59.恶性高血压病细小动脉壁为(D纤维蛋白样坏死) 60.栓塞(A心房纤颤时脑软化) 61.充血(E急性阑尾炎) 62.淤血(D槟榔肝) 63.局部贫血(C雷诺病) 64.侧支循环建立(B肝硬化时食管静脉曲张)

病理学资料整理

521出品,必为精品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 粒体异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病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3.坏死: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4.休克:是多病、多发病环节、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微循环功能紊乱、组织 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5.癌前病变:某些疾病(或病变)具有癌变的潜在危险,如果长期存在,患者发生相关癌症的风险较大。 6.原位癌:当癌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者。 7.风湿小体:在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增生和聚集,吞噬纤维 素样坏死物质后转变为风湿细胞,即阿少夫细胞,这些细胞聚集形成风湿小体。 8.假小叶:是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小叶或再生的肝细胞结节而形成的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干细胞团,是肝硬化重要的形态学标志。9.取材:按照病理检查的目的和要求,切取适当大小和数量的组织块,用于制作组织切片的过程。 10. 染色:用染色对组织切片进行处理,使组织中的不同成分被染上相应的颜色, 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利于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11. HE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是病理组织制片技术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2. 免疫组化: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习惯简称免疫组 化,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对相应抗原(或抗体)以及其他物质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13. 包埋:用石蜡或其他包埋剂将组织包成一定形状,使其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韧 度,便于切成薄片的过程。 一、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活体组织检查 2.尸体解剖 3.动物实验 4.组织培养与细胞培

病理学考试题库带答案

D.四肢C.疾病的治疗 D.病理变化E.子宫 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脱落细胞学可用来检查 3.8.关于动物实验,A.痰液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尿液B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C.胸腔积液 的模型D.乳房穿刺物 B.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E.以上均可 C.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4.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 D .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A.肺、脾、肾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B.心、脾、肺 E.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C.心、肝、肠 制.肝、肾、脾D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E.心、肝、肾 了病理学被视为桥梁学科的原因是5.A.与基础医学关系密切.机化第一部分ABB.钙化细胞的损伤、适应与修复第一、二章.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C.包裹道)一、单选题(共132C.能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脱落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D.能指导临床的治疗D、AB、CE.吸收有关方法是.与E.尸体剖验10.:6.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下列哪种色素与细胞萎缩有关A B.胆色素A A.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腺体.疟色素C.动物实验B B.骨骼肌.神经细胞.脂褐素CC.电镜D .活检E.软骨D.黑色素D.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2.平滑肌.含铁血黄素E E.肺A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病11.A.病因学.阑尾B变是.膀胱C.发病机制B .萎缩A. B.发育不全E.一定会形成溃疡20.急性胃炎时,表浅胃黏膜坏死脱落可形成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C.肥大16.A.糜烂A.机化D.增生BE.化生.窦道B.钙化CC12.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包裹.瘘管D.空洞DA.过再生性增生.排出 E.溃疡B.再生性增生 E.吸收21.17.一般来说,当坏死灶较大不能溶解吸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下列哪项无关C.甲状腺肥大 A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收或完全机化时,下列哪一项叙述较合适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BA.一定形成空洞.坏死细胞的数量C13.组织发生坏死时,间质发生变化的情.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最易分离排除B .不会形成溃疡况应该是D.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C D.大多产生包裹A.和实质细胞同时发生E.坏死灶有无形成脓肿.长期不发生变化.较实质细胞出现更早B下述哪项不是心脏萎缩的肉眼特点22.E.18C.一般不发生改变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体积小A.在实质细胞病变之后发生D溶解时.说明:.呈褐色B E.只发生轻度变化 A.细胞正开始死亡.心肌质地硬韧C.心脏表面血管弯曲D B .14“肥大”是指:.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心脏表面血管增粗.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EC23. .实质细胞体积增大B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困难 .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D A.老年女性的子宫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E .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D.老年男性的睾丸 B E.间质增生.肉芽组织是由……组成:19 .青春期以后的胸腺C.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坏死组织发生分离排出的过程中,15.A.呆小症D E.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B.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瘦小下列哪项描述的内容不够合适脑萎缩的大体特征是.有溶解现象出现A .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C24.B.有炎性过程参与.脑沟加深,脑回变窄A.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D .脑沟加深,脑回增宽B.可产生空洞C结节.脑沟变窄,脑回增宽C.以上都不是E.不会形成包裹D.D.脑沟变窄,脑回变窄的过程称为:A.神经性萎缩 B.废用性萎缩.脑沟变浅,脑回变窄.机化AEC官产生萎缩的器主要是.压迫性萎缩 B.钙化年25.老人D.营养不良性萎缩 C.分化( )EA.心、肾.生理性萎缩D.化生

(完整版)病理学复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名词解释: 1.肉芽组织 2.机化 3.干酪样坏死 4.肉芽肿 5.原位癌 6.交界性肿瘤 7.肠上皮化生 8.冠心病 9.结核结节 10.梗死 11.肾病综合症 12.凝固性坏死 13.假膜性炎 14.血栓形成 15.风湿小体 16.伤寒小结 17.癌肉瘤 18.凋亡 19.萎缩 20.槟榔肝 21.脓毒败血症 22.非典型增生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病理学(专科) 2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4.早期胃癌 25.原发性肝癌 26.新月体 27.葡萄胎 28.甲状腺髓样癌 29.伤寒肉芽肿 30.嗜酸性脓肿 31.化生 二、是非题: 1.萎缩的器官其体积均缩小。 2.白色血栓是因白细胞较多而得名。 3.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4.肠腺癌转移到肺称肺转移性肠腺癌。 5.病毒性脑炎为变质性炎。 6.大叶性肺炎是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7.硅肺的基本病变是硅结节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8.玻变也可以见于细胞外。 9.二尖瓣狭窄可引起左室扩张、肥大。 10.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多为恶性肿瘤。 11.坏死细胞核的改变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2.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害无利。 13.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变质、渗出、增生。 14.肿瘤的异型性小,其恶性程度高。 15.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 16.良性肿瘤可有转移。 17.风湿病是链球菌直接引起的化脓性炎。 18.鼻咽癌中低分化鳞癌最常见。 19.由动脉发生的肿瘤称动脉瘤。 20.高血压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 21.纤维素样变性实质上就是纤维素样坏死。 22.骨和软骨的再生能力很强.故损伤后一般均能完全再生。 23.肺褐色硬化是由于慢性右心衰所致。 24.阿米巴肝脓肿是一种以变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 25.癌症是癌与肉瘤的统称。 26.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27.高血压脑溢血常发生于内囊部。 28.中央型肺癌组织学类型镜下通常是鳞状细胞癌。 29.慢性支管炎长期反复发作可致肺气肿、肺心病。 30.有门静脉高压症的肝硬化,称为门脉性肝硬化。 31.慢性浅表性胃炎不累及固有腺体。 32.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不是免疫复合物引起。 33.绒毛膜上皮癌内无绒毛。 34.纤维囊性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癌癌前病变。 35.后天性梅毒第一期的病变称硬性下疳。 36.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急性增生性炎症.主要是淋巴细胞的增生。 37.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 38.毒性甲状腺肿常常由于缺碘所引起。 39.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特点包括是管壁内粘液腺增生、肥大、功能亢进。 40.新月体由血管内皮细胞组成. 三、填空题: 1.坏死细胞的细胞核改变有、和。 2.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一侧颈部肿块可能有、、、等疾病。 3.常见的病理性萎缩有:、、、 、。 4.坏死的结局有、、、。 5.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6.渗出性炎症分为、、、四类。 7.下例疾病根据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分类:阿米巴肝脓肿,细菌性痢疾,风湿性关节 炎,肾盂肾炎,小叶性肺炎,阑尾炎,鼠疫,病毒性肝炎,气管白喉。 8.肿瘤的生长方式有、、三种。 9.肿瘤的转移途径有、、。 10.缓进型高血压可分为、、三个时期。 11.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12.大叶性肺炎可分为、、、四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