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1、导论

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接受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据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的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中所指经济责任,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的直接经济责任和主管责任,还可以包括牵连责任。《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本规定所称任期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的直接责任。”直接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其任期内因行使直接实施、控制、指使、操纵、决策和干预等具体行为权力而应当负有的责任。具体包括:1、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2、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3、失职、渎职行为;4、为自己牟取利益和享乐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5、直接贪污、侵占公款公物及违反党政纪律规定的行为;6、其他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以上行为主要是与领导干部职权直接相关的问题和本人违规违法行为,应当负有直接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确定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时间的紧迫性使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二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条件及特点。首先,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不同行业类型、不同总资产规模大小要有不同的整体审计策略,要针对企业的产业类型、行业特征和竞争战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其次,对于资产规模庞大,下属控股子公司、分公司、联营公司数量众多,经营关系复杂的国有企业集团,则应当增加审计人员配备,相对增加审计时间和成本,并重点审计关联交易的合规性、合法性;最后,对于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审计重点应放在投资、融资等相关资本运营与财务运作方面,相对减少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精力。

企业法人、企业董事长是对企业资本负法律责任的代理国家管理企业的代理人,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必然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而并非进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经理,即使在一些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企业中,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对象进行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仅要进行财务收支审计,还要审计该领导所在地区综合经济指标的真实完整性、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经济项目的效益性,以全面评价其经济责任情况。

2、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2.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财务收支真实性、

续发展性评审;企业领导人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评审。

2.1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评审

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真实性是指账务报告如实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情况;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的重点在于资产项目和损益项目,查明有无隐瞒资产、少报资产或算假账、搞虚盈,开成经营隐患的情况。合法性是指企业领导人员是否依法经营,是否遵守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相关法规,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效实行,合法性是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营成果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前提。财务收支合法性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行为,是否有违规转移和挪用国有资本的行为,是否有违反市场竞争规则获取非法收益的行为等等。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评审的目的是要判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是评估企业领导人员有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基础。

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评审,主要就是围绕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审计评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质量指标

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质量指标

2.1.2重大经济决策评审

重大经济决策是指企业领导人员在其任职期间所做出的对企业当前乃至今后的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深远影响的经济决策,包括企业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出借资金、大额采购合同、重大的收购、兼并、股权转让和合资联营等等经济决决策。

重大经济决策大体上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部分内容:对内投资,按项目类型不同包括维护支出、生产能力扩充和发展新产品、新业务支出等;对外投资,包括联营投资、中外合资、海外投资以及证券投资等。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员重大投资决策程序和投资效果的评审,可以评价决策者的战略规划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并落实投资项目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经济责任。

1、重大经济决策评审的步骤:可分为四部,一是确定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的评审范围。首先,通过账表反映的长短期投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产类科目,找出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其次,通过查阅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所有的相关的资料,包括办公会议纪要、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审计机关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纪检和监察部门的检查报告等,寻找被审计人员所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的一切线索。另外,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谈话以及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财务账簿的审计,我们应及时发现隐蔽的重大经济决策线索。,要密切关注大额的资金进出、长期挂账的往来账款等,背后可能就是一项极少数企业领导人员操纵的、隐匿很深的重大经济决策,很可能将获取的收益转移到账外,或已给企业造成了巨额损失。二是检查重大经济决策的合规性、民主性。主要审查是否按决策程序办事、是否存在领导人员滥用职权、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检查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效益性。主要审查是否经过科学的论证,是否在收集各种情报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达到同一目标的可行性文案;在决策执行过程中,是否随时检查和掌握决策实施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防止将要发生的问题,以保证决策结果和预期目标相一致。四是检查重大经济决策的风险情况是。要在证实对外投资、担保、借款等存在性基础上,认真分析是否具有现实风险或者潜在风险。

2、重大经济决策评审的内容

对重大经济决策的评审主要侧重于决策的合规性、民主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是。

①、投资决策情况包括对企业设备更新的技术改造以及福利设施建设等对内投资和投资入股、兼并企业、联营合资等对外投资项目以及证券、期货、外汇买卖等高风险投资。

对投资决策的合规性、民主性,主要审查投资是否真正经过可行性,有无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决策是否经过公司董事会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是否经过多方案的比较选优和经过必要的审查批准程序,有无因企业领导人员滥用职权违反决策程序作出错误的决策而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基建项目更深要注意立项、审批、招标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对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主要审查各项投资是否严格管理,是否按协议或合同规定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存在企业领导人员越权搞“人情”投资、重复建设、造成重大的损失等问题。要认真分析造成损失浪费的原因,为落实经济责任做好准备。另外,对高风险的投资还要对业务加强监督,谨防国有资产流失。

②、出借资金包括委托贷款、预付贷款等形式出借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资金。出借资金合规性、民主性主要审查是否经过了集体讨论批准,是否对对方资信情况进行了调查;有无签订贷款合同等约束对方的书面文件。出借资金的科学性、效益性主要检查是否按借款合同规定的期限如期还款;有无违反程序擅自出借企业资金造成本息难以收回。

③、经济担保是指企业应借款人的要求,为借款合同项下的贷款提供担保并签订担保书,这一经济行为意味着当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担保企业需按照约定负连带责任,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对经济担保决策主要审查是否经过了集体讨论批准;是否对被担保方资信程序进行了调查;有无违反程序私自对外出具经济担保函,是否签订了反担保协议;是否存在由于决策不当造成对外经济担保承担连带责任损失。

④、大额采购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需要而大额购进原材料、动力、设备等经营活动。大额采购的合规性、民主性主要审查企业的大额采购合同是否经过了集体讨论批准;是否对对方资信情况进行了调查;有无盲目指定供货商等行为。大额采购合同的科学性、效益性主要审查采购的货物是否出现质量、价格问题等。

3、重大决策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界定

直接责任指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的行为;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领导人员的主管责任是指企业领导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一般来讲,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是划分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对盲目决策和不具备民主性和科学性的个人决策,领导人员应付直接责任;对科学性的决策,由于重大的决策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风险,对其后果领导人员一般只承担主管责任。同时,对重大决策,尤其是决策失误项目,一定要依据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全面分析失误的主客观原因和其中领导人员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来具体确定领导人的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

2.3

在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初步评估控制风险,以确定交易及事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审仅限于会计控制系统,是狭义的内部控制观念;另外,对会计控制系统的测试主要目的是评价其存在性和运行中的安全性。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职能的综合性特征,内部控制的外延发生了扩展;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包括物流控制系统、价值流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控制系统,其中,物流控制系统又包括生产控制、质量控制等分系统;而价值流控制系统则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分系统,会计控制系统的目标在于真实、完整的计量、记录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管理控制系统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健全;二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设计的目标。对于内部控制设计科学性的评审,首先要评价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备,既包括生产控制、质量控制等物流控制系统是,又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等价值流控制系统,以及反映物流、价值流控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系统整体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然后,还要评价各内部控制分系统的完备程序,比如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建立了战略规划、预算准备、财务绩效报告分析、绩效计量、管理补偿等控制程序;然后,就要评价内部控制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即物流控制系统与价值流控制系统是否相互配合,比如,平衡计分卡与适时生产相结合,就是管理控制程序与生产控制程序的有效配合,有助于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再者,还要注意内部控制作用机制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否涵盖企业的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和各级人员,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经营管理表里不一节,企业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否权责明确、相互牵制,并通过切实可行的相互制衡措施来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企业是否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单位和员工的积极性、尽量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内部控制效果;最后,还要评价企业的各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制订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制订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流程的控制措施的总称,在评价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否存在制度上的空白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有强有力的约束和制约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科学性和健全性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效果,即使内部控制系统十分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相当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非常严密,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都是一纸空文,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因此必须认真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可以借鉴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方法,通过检查证据、穿行编制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评,发现失控点。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评价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系统的执行效果,要考察企业管理控制执行效果,还要对企业的执行程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评价。

2.4可持续发展性评审

企业可持续发展性评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战略循环评价,分析企业各阶段的发展战略,具体目标以及相应的预算执

行情况。第二,结合财务收支评审的结果,查明有无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获取短期利润的情况,是否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削减生产成本,是通过减小售后服务范围消减销售费用,是通过降低员工培训费用增加短期利润。第三,评价企业的投资规模是否适当,是否存在盲目投资、扩大资产规模、投资效益低下的情况。第四,评价企业的融资规模及结构是否合理。第五,评价企业治理机制的健全程度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2.5企业领导人员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评审

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目的是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查清领导人员本人在对本企业财务收支中不实、资金使用、经营成本较差以及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应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本人在财政、财务收支重点项目建设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行贿、受贿以及贪污、挪用公款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3、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3.1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等阶段。

3.1.1审计计划

在确定审计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搜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单位接受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单位经营方案、重大决策、内控制度的制定及变动情况;被审计单位资产质量、经营状况;潜亏问题和对外担保等情况。

3.1.2审计准备

①成立审计组,确定工作目标。审计机关接到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书后,应安排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指定审计组长,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根据项目工作量的大小,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审计人员,并遵循审计回避制度。每个审计人员按照各自分工,做好开展审计项目的准备工作。

②搜集和调查审计单位有关资料。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搜集被档案资料、办公会议纪要、内控制度、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报告,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询问被审单位有关人员等,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以及被审计单位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好基础工作。

③研究制定审计方案。在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审计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总体安排,是保证审计工作按期完成的有效措施。审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指导思想,审计范围,审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审计评价的内容和指标,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审计组织与分工。

④编写审计通知书,通知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被审计单位接到审计书,应按照审计组提出的要求提供全部资料;被审计领导干部接到审计通知书后,应及时向审计组提交述职报告。

3.1.3审计实施

审计组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审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务会计资料,审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检查实物,调查取证,为评价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打下基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调查研究,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审计组到审计现场实施审计时,应召集被审

计单位法人及有关人员,向他们说明此次审计的目的、范围、内容与要求,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审计组注意搜集取证材料,以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等情况。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审计组应到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经营活动场所进行实地考察,验证文字资料反映经济活动的误差性。根据调查研究,适当调整审计方案,报请审计机关领导批准后,开展审计工作。

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其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有哪些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制约结果如何。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找出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环节。

③进行实质性测试。审计人中依据调查的各种资料,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情况,将审计重点确定在重要的、发生频率较高、经营期较长的经营活动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各年财务报表,对比分析主要经济指标增减情况。搞好单位资产盘查情况。为审计人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分清责任者等工作打下基础。

3.1.4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起草审计报告

3.1.5出具审计结论:结果报告、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

3.2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3.2.1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同正常财务审计一样,均包括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

1、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的分类

(1)、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在不同阶段的运用分类。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在不同阶段的运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可分为审计准备阶段采取的方法、审计实施阶段采取的方法和审计终结阶段采取的方法。

①审计准备阶段采取的方法。在审计准备阶段可以通过查阅被审计企业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观察和走访与被审计企业有关的政府监管部门等形式,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基本情况、业务情况和财务情况,获得对被审计企业总体情况的了解。如查阅被审计企业相关的董事会报告、主席报告、管理者声明书、会议记录和对外发布的年报等文件,了解被审计企业的重大投资、筹资和业务事项等情况。

②审计实施阶段采取的方法。在审计实施阶段,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银行开户、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的财务核算系统,取得对被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的审计证据。

③审计终结阶段采取的方法。在审计终结阶段,可以通过复核和汇总审计工作底稿、评价审计事项,特别是与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员有关的问题和情况,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如实、全面、正确地报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重大事项,对领导人员完成工作目标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2)、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法适应的审计目的分类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法适应的审计目的不同,可分为一般目的的审计方法和特殊目的的审计方法。

①一般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通常属于审计部门根据政府或企业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对某企业领导人员在正常任期内按常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要求进行的审计,因此,可以运用财务收支审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核实企业领

导人员任期内的各项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关投资项目是的效益性。审计实施中,可以重点检查任期内的某一年度的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完成进度,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特殊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通常属于特定时期根据组织、人事部门或政府有关部门就特定事项委托实施的审计,如离任审计、破产责任审计和其他涉及企业领导人员个人经济问题的审计,对于此类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的审计方法,在全面审查和考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任期内的重大投资和经营决策,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的遵纪守法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和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审计中,对于群众反映某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的突出问题,审计中要突出重点,抓住重大问题和重大线索,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做到有的放矢。

(3)、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式方法特点分类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式方法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审计调查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

①审计调查方法

审计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走访有关当事人、与有关人员座谈等了解被审计企业情况和审计事项,审计调查可以适用于审计的全过程。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召开调查会议。审计人员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企业法人、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群众座谈、了解被审计企业现状、经营情况、财务情况,摸清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员工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或法定代表人的看法,发现对审计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和重大审计线索。

第二,发放调查表或调查问卷。对于需要了解的情况,可以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向被审计企业提出填报要求,对表上的问题逐个予以回答,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了解审计所需要的信息。如向被审计企业发放企业基本数据库调查表,要求填列企业的财务数据、法定代表人的个人资料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以帮助审计人员摸清被审计企业家底,了解其全面情况。

第三、实地察看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通过实地查看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可帮助审计人员了解经营特征和生产现状。如通过实地巡视厂房,审计人员可了解企业的布置、生产经营过程、储存设备和可能会有问题的地方,比如,产品积压、原料过时、残料过多等;通过巡视办公场所,还可了解会计记录及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类型和所在位置,以及有关人员的工作情况。如果前一年度已经过审计,通过只察看自上年审计完成后,公司经营上已发生重大变化的部门。如果企业分支机构较多,可以每年轮流实地观察不同的部门和分支机构。

第四、与被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座谈并审阅内部审计报告。通过了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健全情况及其工作情况,能够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企业业务经营及所在行业的有关情况;通过审阅内部审计报告,审计人员还可以了解某特定部门内部控制的强弱等,同时还可能发现一些审计疑点和重要线索。

第五、与被审计企业有关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等座谈、讨论。通过向被审计企业有关监管部门(如纪检、监察、财政、工商、税务、海关等)和金融机构座谈,了解这些部门对企业及其领导人员的看法如何,阅读这些部门针对被审计企业的检查和处理报告,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薄弱环节。

第六、查阅与被审计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的资料。审计组可通过利用本部门所

收集的行业资料、行业期刊和各种行业指南等来了解与被审计企业所在行业有关的情况,有助于审计实施过程中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性复核和作出合理的的专业判断。

②审计取证以夷伐夷是通过审查具体的会计报表、会计账户和相关原始凭证等,核实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取证方法通常适用于审计的实施阶段。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检查,包括审查被审计企业的会计记录、业务文档或有形资产,取得相关证明材料。这些证据的取决于其性质和来源,以及处理和记录这些业务的内部控制的效果。如来源于外部的证据比产生于被审计企业内部的证据更可靠;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时产生的内部证据比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时产生的证据更可靠;由审计人员直接获得的证据比从被审计企业内部获得的证据更可靠;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更可靠。

第二、观察,是指查看被审计企业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的工作程序或工作过程,取得资产是否存在、完整的证据。如监盘存货、实地查看有关资产的保管和存放情况,可以了解存货的实际数量和质量。

第三,询问和函证,询问包括从企业总部和外部知情人处取得审计所需的信息,它可以以书面形式寄给第三者进行函询,也可以以口头询问的形式询问被审计企业内部人员。通过此种形式,可以提供给审计人员事先没有掌握的情况或验证已有的审计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函证,是通过向第三者发函来验证账簿中已记录的信息是否真实,如对往来账款的函证,可以确认余额的正确、完整。

第四,计算,是指通过重新计算来检查被审计企业相关文件的数字和会计记录的准确性,或通过采用与企业会计记录所用的计算方法不相同的方法来难处现有的数字和记录的准确性。如按照被审计企业提供的折旧率,审计人员可以重新计算当年应计提的折旧,然后与会计账簿中的记录相比较,检查是否与账簿中反映的数字一致。

第五,重做,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模拟被审计企业的业务处理或处理过程,重做其已经处理完毕的事项,来确认账户记录的事项真实、正确。如审计人员通过,通常可以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验证被审计企业已完成的调节表的正确性。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测试中,通常可以利用重做的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模拟数据输入,将计算机自动处理输出的结果与审计人员手工处理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看其是否一致,用以验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是可靠性。

第六,分析性复核,是指对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重要关系,趋势和比率进行分析,来获取账户余额中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可靠的证据。如通过将被审计企业的利润水平与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相比较,可以发现被审计企业的利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从而确定是否重点抽查利润异常的构成因素。

3.2.2经济责任审计常规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及法与财务收支审计技术方法一样,也采取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因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覆盖业务内容多,审计期间长,风险高,责任大,审计人员不能局限于对财务账面的分析测试和检查,更要注重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测试,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即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和真实性审计两个部分。,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后,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决定内部控制可以信赖的程度。如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能否保证单位按期完成任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利于有效使用单位现有资源,是否能保证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内部控制制度在单位重大经营决策等方面是否发挥了制约机制作用等。通过评价,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修订审计方案,对单位控制制度较强的地方可以减少审计力量,对单位控制制度不健全和不力的地方要加大审计力度。

真实性审计,是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结果,对单位会计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检查的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经营环节和未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地方。

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度调查,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综合性评价和实质性测试等过程。

1、制度调查方法

制度调查内容应包括:单位基本概况,主要经营政策,单位机构设置及职责,行政领导控制制度,经营管理控制制度,财务管理体系及控制制度,档案管理,电子数据处理控制制度等。以上每项内容还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如财务管理体系及控制制度应包括:财务核算体系、人员分工、货币资金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方面。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制度调查内容。

制度调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审阅法,对被审计单位的文件、资料审阅,初步掌握其基本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为测试制度提供依据。

询问法,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的方法,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等。

调查表法,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内部控制调查表,发给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调查。

2、健全性测试方法

健全性测试,主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反映被审计单位是否在各个控制环节都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1)符合实际的标准控制

审计人员应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现状,找有关人员询问情况,调阅文件、资料,分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控制制度的薄弱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认真研究内控制度,为完成经营任务,应重点抓好哪些控制点,减少因内控制度滞后带来的低效率和损失浪费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控制制度。(2)被审计单位正在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人员调查了解单位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内控制度在实际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起到了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

(3)标准控制制度与单位现行控制制度的差异

比较二者的差异,标准控制制度应帮助被审计单位堵住经营管理中的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损失浪费等。

3、符合性测试方法

符合性测试方法是检查单位现行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对经营活动比较复杂的企业,我们只能选择几个主要的经营活动系统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测试主要分两种类型:

(1)业务测试

即选择几个业务系统进行测试,检查业务系统是否执行内控制度,如果被检查的业务系统有故障,则所有经过此系统的业务有可能存在误差。

(2)功能测试

为了证实各项控制,特别是关键性的控制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有效发挥作用,被检查的控制点是否有漏过错误的业务、形成损失浪费的问题发生。

4、内控制度评价方法

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可靠性,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内容、范围、重点。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评价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①单位的组织机构是否健全,职责分工如何;

②建立了哪些规章制度;

③各项工作业务流程是否严格执行已制定的规章制度;

④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⑤关键的控制点是否都建立了必要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

⑥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5、实质性测试方法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后,审计人员可以依据最终确定的审计方案安排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重点等,检查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实质性测试的重点主要包括:单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否真实、完整和正确;财务报表中列示的各项资产是否以属于被审计单位所有,资产质量如何;经营成果计算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无未在会计账内反映的经营活动和潜在盈亏等或有事项。

实质性测试分为分析性和详细性测试两种方式。详细性测试方法主要有书面询问、凭证核对和复核计算等,检查账户余额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分析性测试主要通过对一结重要比率和趋势的研究,分析有关数据的变动趋势是否合理;通过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数据与本单位历史水平比较、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较,分析其存在差距的合理性及原因;通过对重要财务指标分析计算,分析其经济活动产生变动的合理性,有无人为调整因素。

3.2.3经济责任审计责任取证方法

所谓“责任取证”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收集和获取用以说明审计事项责任归属和责任性质的真相,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的行为。

1、对经济业务合规、合法性进行责任取证

①检查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法律法规,有无进行违法经营,反映在账务上,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上去了,但损害了国家或人民利益,如企业从事违法经营、制假贩假活动,若有要进行责任取证。

②检查与业务活动有关的收入事项或支付事项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如是否存在违规坐支现金收入,非法截留应交财政的收入、公款私存或变相将公款转移给个人问题,若有要进行责任取证。

③检查各项计提基数或适用的计提比率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如是否存在人为调整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比率,虚增、虚减成本费用等问题,若有要进行责任取证。

④检查重要财务会计处理是否有适当的报批程序,如是否存在擅自调整国家资本金或国家股权、国家股应占的收益等问题,若有要进行责任取证。

2、对会计记录完整性进行责任取证

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特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或资产和负债(包括期后事项)是否均记入相应的会计账户情况,若有没完全记入账户的要进行责任取证。

①检查已发生的经济业务和支付事项是否及时进行了相应的会计处理,到期或已收到的收入是否及时记入相关账户,如已经收到的投资收益,是否仍在账外循环,没有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中反映。

②检查与所审计的会计年度相关的业务、支出或收入是否被错误地记录在另一个会计期间,如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记入了上个会计期间或下个会计期间,却没有反映在本期会计账簿中。

③检查未轧平的账户平时是否经过复核、结清,或者至少在年底进行清理、结账,有无人为平账。

④检查已购买的资产、产生的债权或负债是否如实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3、对会计账户真实性进行责任取证

要根据被审计企业已记录入账的经济业务是否确实发生并与所属会计期间相关,若有问题,要进行责任取证。

①检查会计账簿内是否存在已做会计记录但没有真实的业务和支付事项发生的业务,如虚增销售、虚列费用现象。

②检查会计账簿内是否记录有属于另一会计期间的收支业务,并查明原因,如是否是工作失误或人为操纵。

③检查会计账簿内的不合理的大额开支或负债。

④检查企业发生的合同、工程或项目有关的应在未来收益期间内分期摊销的成本费用,是否全部计入本会计期间,如分期收款发出商品销售,将库存成本一次性结转。

⑤检查应收、应付款的明细账户是否出现了串户或记录了不正确的债务人、债权人(受益人或支取人),如应收甲单位的欠款,误记入了乙单位名下。

⑥检查会计记录中的支出是否确实属于受益人,有无支付给了不当的支取人。

⑦检查购买产品或劳务的支出是否给了没有提供或没有全额提供产品或劳务的供应商;承担的义务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称,如对于未按合同如期发运产品或提供劳务的供应商,被审计企业却全额支付了产品价款和劳务费用,对于接受的服务不符合订单或合同要求却全额支付服务费用等情况。

⑧检查重新收回的应收款项是否属于真正的债务人原欠款项,如账面反映应收甲单位的欠款在坏账报损后又重新收回,但经查原始记录,报销坏账时并没有甲单位存在。

4、对资产的存在性与所有权方面存在问题进行责任取证

要根据被审计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和负债确定存在并归本单位所有或所欠等存在问题进行取证。

①检查企业账户期初余额中是否包含了以前年度已经处理而没有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的资产,如会计账户中是否存在以前年度已销售、残损或被盗的资产,以前年度没有减少账面余额而结转到本年。

②检查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增加的金额是否真正代表资产或负债的增加,有无虚构债权、债务。

③检查已处理的或残损的资产是否及时冲减账面余额,有无当年已清理中报

废的资产没有从账面相应减少而包含在当年余额中。

④检查丢失或被盗的资产是否仍在账内反映,没有相应冲减账面余额。

⑤检查从债务人处收到的款项或支付给债权人的款项在资产负债表中是否如实及时体现,有无不及时处理造成资产与负债同时虚增。

⑥检查会计账户中记录的资产是否由被审计单位完全拥有,有无不是或不完全是被审计企业拥有的资产,如租借的办公室、租入的交通工具和设备,反映在被审计单位自己的资产中。

5、对资产、负债、损益的计量存在问题进行责任取证

要根据被审计单位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金额是否正确及不正确原因及责任进行取证。

①检查业务支、款项支付、收回的资金或收入以正确的金额记录在账户中,有无收入或支出因为记录差错与实际收支金额不一致。

②检查会计记录的金额是否采用正确的计算基础入账,如商品购进或销售是否采用正确的价格和数量计算成本、收入,是否以正确的汇率计算进口商品成本,以正确的退税率计算应收出口退税,有无单纯计算错误造成收入、成本不正确;在结转应收、应付货款时是否考虑原先的预付、预收款或商业折扣,以及考虑业务活动中的各种折扣、罚款、罚金、进货退出或销货退回等调整因素,确保入账金额与实际相符。

6、对有关资产、负债的计价方面存在问题进行责任取证

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是否以适当的价值记录入账,进行取证。

①检查企业资产是否以正确的价值记录,如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应以原值反映,但被审计企业却用重估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②检查企业资产增加和处理是否以正确的金额记录,如被审计单位企业固定资产购建成本中是否包含了购建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相关外汇折算差异、资本化利息。

③检查计价的会计政策运用是否正确,如固定资产折旧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讨论计提。

④检查计价基础是否与以前年度一致,有无随意改变折旧率,坏账准备率,造成会计账户余额不真实。

⑤检查应该进行重新估价的债权或其他资产,是否按其实际重估价、可收回性或可变性重新计价。

7、对会计报表的表达与披露方面存在问题进行责任取证

要根据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的揭示、分类和描述是否符合现行财务报表编报要求及不合要求原因及责任情况进行取证。

①检查收入与支出是否如实全额反映,有无收入直接与支出相抵、或支出直接与收入相抵,不如实反映收入、支出全貌。

②检查应记“红字支出”的项目是否直接作为收入,或应记“红字收入”的是否直接作为支出入账。

③检查是否遵循国家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经法规对表达与披露的其他特殊要求,有无应说明的期后事项没有附注说明,应披露的会计政策没有如实反映。

8、对领导层管理、决策行为存在问题进行责任取证

①检查办公会议纪要、董事会会议纪要,查看被审计责任人表态,发言情况,以明确其责任。

②检查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任职期间工作总结、纪检、监察部门的检查报

告,寻找重大决策和管理问题线索,以便进行责任分析、取证。

③检查决策程序合规性,以查看被审计有无滥用职权、暗箱操作责任情况。

3.4如何表述和划分企业领导人员责任问题

要弄清企业领导人员究竟有哪些经济责任。

第一,一是按照《会计法》要求,企业领导人员要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二是对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负有责任。三是对企业实行科学有效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负有责任。四是对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实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负有责任。五是企业遵纪守法及个人廉洁自律负有责任。

第二,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严格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精神,规范对集团公司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把握审计尺度,实事求事的划分董事长、总经理及有关人员在企业一些经营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4、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审

4.1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的重要性

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又称作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是有效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两方面的内容,测试的目的是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可见,在财务收支及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是实质性测试的突破口,并不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效益性进行单独评审。而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直接目标是评价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以及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无疑是企业领导人员一项至关重要的经济责任;另外,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所有者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管理控制则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内部控制效益性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要内容。

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业绩审计,审计重点都在于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要审查企业经营的成果,还要评价经营管理的过程,审计重点从结果向过程的延伸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特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过程,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控制效果。虽然对内部控制的评审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但它却是评价企业量化指标优劣的定性条件。

4.2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内容

内部控制,是经济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在民间审计程序中,内部控制评价是审计的一项重要环节,其测试和评价目的主要在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则更为重要,它不仅仅是具体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而且是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4.2.1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内部牵制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享,这在早期被公认为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的一

种理想的控制方法,内部牵制理论隐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个人或单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认为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前者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限定的管理方针。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度三个方面。1992年,COSO委员会在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发令的遵循性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五个部分。

4.2.2内部控制的内容

从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全面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的重要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第二,企业的内部控制按照不同的控制领域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计划和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这些控制包括那些如授权和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簿记与从事经营和财产保管职责分享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管理控制“包括组织和规划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的联系。这些控制一般包括如统计分析、时动研究、业绩报告、雇员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第三,内部控制框架由五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其中控制环境囊括了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多项内容,决定了企业组织的控制氛围,影响企业组织中人们的内部控制意识;风险评估是指判别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并为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控制活动是指为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信息和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以特定形式确定、收集和交换信息的活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评价控制系统运行质量,并在必要时予以纠正的手段。

4.3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内容

4.3.1内部控制环境评审

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框架的基础。加强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要注意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者削弱特定内部政策、程序机器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与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与整体战略的实现。内部控制环境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企业组织结构

对于企业的整体内部控制机制而言,组织结构为其提供了规划、执行、控制与监督活动的框架。建立企业组织结构的目的在于办公室关键管理区域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交流和渠道。组织结构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分类,如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的划分,分权结构与集权结构的划分,等等。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只有首先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够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系统的权责关系和报告关系,对内部控制系统其他方面的评价才能

够具有针对性,才能够评价特定的内部控制是否适合该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2、经营方式与管理哲学

经营文莱民管理哲学体现了企业领导人员对于内部经营管理的偏好与选择。虽然经营方式与管理哲学不是有形的,但是它们对于一个企业的有效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系统都是人为确定的,它们的运行、实施、考察、评价都离不开人为因企业素的干扰。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方式与管理哲学包括企业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整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阶层对法律法规的反应,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和看法,等等方面。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方式与管理哲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企业下级员工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与品行。

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血脉和瓶颈,信息系统如果建立的不够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流通就会受到阻碍,影响企业经营战略决策的有效实施。一个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组织内部发生的情况,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效率和效果。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信息,所谓高质量,就是指信息的相关内容应当做到适当、及时、准确。

4、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内部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审计人中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了解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实质,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凝聚力,它既有可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有可能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企业文化十分重要,但是它并非企业内部的正规内部控制系统,在审计评价过程中,要想对其深入了解,必须与企业的特定内部程序和内部控制政策相结合。

4.3.2内部控制整体机制评审

1、控制制衡机制评审

企业权力制衡包含两个层次的机制:第一层次是指企业内部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具体体现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的权力制衡;第二层层次是指企业纵向的授权关系是否明确,是否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决策和执行,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是否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原则,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对员的激励功能。对于第一层次的机制,在审计中主要应当查明:企业是否依照现代企业权力制衡的原则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企业领导人员是否自觉贯彻决策的民主原则,使自身融入个来相互制衡的权力约束中,企业领导人员“一言堂”,独断专行等经营管理中的家长观念,往往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对于第二层次的机制,在审计中应当关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否明确界定关键领域的权、责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由于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芝成果及控制效果,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就能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在评价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评审企业组织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单位的横向权力划分关系和纵向授权关系,明确各层次管理者的权力来源,继而从整体上评

价企业的权力配置制度和组织沟通网络。

2、核心控制职能评审

核心控制职能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导向,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所属的行业及产业类型不同,其核心控制职能也不相同。以企业所属的产业类型为例,在生产企业中,原材料生产企业核心控制职能是安全控制或成本控制;而制造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主要是质量控制;在服务企业中,金融证券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风险控制,旅游饮食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财务控制。因此,对企业核心控制职能的评价,首先要判断其是否适应企业的性质、发展规模及行业属性等因素。例如制造企业的内部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因为制造企业的质量控制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若将财务控制与质量控制割裂开来审计其经济责任,显然有脱离重心的倾向,而企业领导人员是否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建立并完善了以各类规章制度为链条的运行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转,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又与企业长期经济效果紧密相连,可见,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质量控制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之后,还要评价整体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是否体现企业的核心控制观念,评价标准的选取主要是公认的控制评价标准,比如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控制职能的制造企业,评价标准就可以选取ISO

的认证标准,在审计中应当查明:企业售前服务、产品定位、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控制程序能否保证质量控制标准的实现,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系统是否统一于企业质量控制的目标。

3、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序评审

内部控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整体系统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对于内部控制系统整体性的评审,重点在于查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既包括价值流控制分系统,又包括物流控制分系统,还包括反映物流、价值流控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既包括会计控制系统,又包括管理控制系统;会计控制系统是否按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筹资与投资等业务循环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由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保证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控制程序组成;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建立了战略计划、预算控制、绩效计量、绩效报告、管理者补偿子系统。当然,企业的类型及规模各不相同,对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的要求也不一致,内部控制子系统以及各项内部控制程序的建立不一定面面俱到,而应当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突出控制重点,完善控制手段。

4、内部控制子系统适应性评审

内部控制子系统适应性评审,主要是评价内部控制各子系统是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利于整体内部控制系统效率的提高。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控制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适应性,生产控制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会计控制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会计控制系统内部分系统的相互适应性以及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分系统的相互适应性等方面。比如,适时制作为一种基于过程的生产控制,不仅对供应商的数量和质量有严格的限定,还要求发展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沟通、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都可能由于存货供应中断,使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这时,会计控制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就要充分考虑生产控制的特殊性,会计控制系统的采购循环应加强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授权和控制程序,管理控制系统的绩效报告与业绩计量系统也应从“事后型”向“过程型”转变,例如“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系统,将财务、客户、内部经

营过程与成长作为业绩评价的四个组成部分,这种注重经营管理过程的绩效计量和评价系统,恰好适应了适时生产控制系统对员工持续改进工作能力的要求。

5、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

在测评内部控制科学性、健全性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效果,通过检查证据、穿行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评,发现失控点。而且,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当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改进,能够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充分的反应,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就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测评结果,分析失控或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效果和经营管理效率。

4.3.3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方面

1、内部控制程序评审

内部控制程序是由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组织目标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组成的,一般而言在审计理论中,控制程序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交易授权,其目的主要是在于保证交易是管理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进行的;二是职责划分,是指对某项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自动能够检查其他人的工作,做到相互牵制;三是凭证与记录控制,使历史发生的交易记录完整,有章可循;四是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限制接近资产和接近重要记录,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完整;五是独立稽核控制,是指验证由另一个人或者部门执行的工作会验证所记录金额做人的正确性。对于内部控制程序的评价应当结合具体经济业务类型和交易特点。

2、业务循环控制评审

按照企业单位的业务循环活动了解与评价相关的内部控制,是一种效率较遍的评价方法。通常工业制造企业业务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业务循环划分后进行研究和评价:一是销售和收款循环,这一循环包括收到订单,核准信用额度,开具发票,记录收入和收到现金等活动;二是采购与付款循环,这一循环包括购买材料、发出订单、验货、开具发票、记录成本、付出现金等活动;三是生产活动,包括材料领用、费用分摊、计算成本等活动;四是筹资与投资循环,包括授权、核准、执行与记录有关的银行存款、融资租赁、长短期投资等活动。当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业务循环的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按照业务循环评价内部控制,相同和类似的控制活动在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内进行评价,相对与单独评价一项控制活动而言,成本更低,而且能够了解某项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全貌。

3、资金控制评审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血脉,而且资金活动贯穿于整个业务循环活动中,因此,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资金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资金控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整体资金动作安全性,是否存在资金失控的条件和情况;二是资金运营的效益性,如果企业资金占用量很大,而周转率低,或者存在大量闲置资金,资金的效益性就不高;三是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的安全性、效果性;四是担保活动的安全性,对外担保虽然不是企业的直接债务,但在一定情况下可能成为企业的现实债务,企业需要承担偿还责任,因为,盲目提供担保,尤其是大额、巨额担保,企业领导人员一定要慎重考虑,采取相应的反担保程序,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

4、资产控制评审

资产控制虽然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要对其加以关注,

因为资产控制不但是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内容,而且也是领导人员国有保值增值责任的重要方面,资产控制评价应当全位按照会计核算的各方面,对现金资产、债权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的控制活动都要进行评价,当然还要考虑企业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一般来说,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较大,价值较高,完善固定资产的控制程序至关重要,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长期发展,应当完善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预算制度、保险制度等各方面的措施,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研究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研究论文 一、以审结果为主,转向审结果与审动机、审行为、审过程并重 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换挡到中高速,领导干部高速档的发奋、投入,难有高速的成果,此外,领导干部要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难有同比例、显性的产出,并且其产出、成效难以在一个任期内显现,因此,在对领导干部任期成果、业绩审计时,要注重对领导干部努力方向、动机及其过程、行为的审计。审计实践告诉我们,仅仅审结果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只有审查动态控制过程,审查领导干部的动机、行为,才能深化结果的审计,才能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与经济责任,为领导干部的任用、考核和奖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继任者界定一个客观、公正的起点。 二、以审财务为主,转向审财务与审机制、审内控、审风险并重 支撑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是健全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所以,审计财政(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和国有资产(本)的保值、增值等财务情况时,要先审内控。内控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主动的和持续的控制活动过程,是防范风险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力。内控与风险管理、治理机制是一体的三个方面,内控过程也是风险管理的过程,而内控体系又是治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延伸,所以,审内控就要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检查内控活动有效性为主线,以促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为目标,以治理机制体系为支撑,审计领导干部健全

机制体制、防范风险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力。领导干部健全机制体制、防范风险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力具体体现在:建立以先进的治理机制和完善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的风险监测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为支撑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的动机、行为、过程和效果里,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审计领导干部建立健全这一有机体的动机、行为、过程和效果,来审机制、审风险,审内控。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要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要完成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肩负安全、环保、生态、经营、管理、决策、落实、执行、转型、提升等多方面的责任,就必须有充分调动全员主观能动性的体制、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所以要客观、全面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主要问题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就要审机制、审内控、审风险。 三、以评价会计责任为主,转向评价会计责任 与评价受托责任、角色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重领导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代表党和国家行使国家权力,履行的责任是重大的、多方位的,不仅有财务收支和业绩的会计责任,还有作为党政的代理人和国有资产的受托经营管理者,需要承担的受托责任;也有按照职责分工,应该履行的角色责任,和作为领导干部及其领导下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以下统称:单位),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源于客观的受托代理关系,源于角色职责的履行和权力的行使,以及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材料.doc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材料 完善运行机制注重成果利用 全面加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党的xx大“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精神,从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入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扎实有效地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XX年以来,我区累计对?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名,企业领导干部?名。通过审计查出违规资金?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万元,其中主管责任?万元,直接责任?万元,收缴违纪资金及罚款?万元,向纪检监督部门移交案件线索?个,对?名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在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干部队伍监督和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被评为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区,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我区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

作有序、高效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经区委批准,成立了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研究决定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二是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五部门组成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办法、操作规程,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定期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三是针对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我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在XX年合并建区之初,我们在原xx县和xx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合并建区后的实际,制定下发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又由审计机关牵头,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五大联席部门34 完善运行机制注重成果利用 全面加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党的xx大“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精神,从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入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活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问题,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价的依据是审计查实会计报表数据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评价的标准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单位的章程、合同、预算、计划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可以为组织人事部门监督、考察使用干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而且有利于鼓励政绩突出者,鞭策工作平庸者。 一、审计评价的内容 1. 财务活动评价。即对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的财务状况、财务管理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分析、考核财务盈(亏)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金结构,评价资本金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情况。分析企业资产分布、周转使用情况和负债程度,评价企业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金筹措、资金运用,评价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分析成本管理、利润分配及其真实性,评价是否责权利相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及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变动原因,评价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及其对财务状况变动的影响。 2. 效益评价。即在对财务活动审计的基础上,分析评价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包括:分析产值利税的实现程度与往年相比较,评价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分析投资计划的完成,评价其对企业今后发展所产生

的影响。分析设备更新、技术换代的程度,评价企业发展后劲。分析投入和产出比例,评价企业挖潜增效的可能性。 3. 管理水平评价。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分析企业管理体制的健全性,评价管理控制机能。分析经营决策对整个企业的影响,评价是否经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分析企业职员的知识结构,评价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前途。分析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资本金收益率等指标,评价企业管理成果。 4.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评价。分析财务核算制度,评价经济核算体制的健全性。分析采购、销售环节的业务制约关系,评价健全和有效性;分析成本费用环节的业务制约关系,评价健全和有效性;分析资金筹集环节的业务制约关系,评 价健全和有效性;分析投资决策环节的业务制约关系,评价健全和有效性;分 析利润分配环节的业务制约关系,评价健全和有效性。 二、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明确评价对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发布的《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问题。 2. 要划清责任界限。划清领导干部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 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 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本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成果利用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主体受权或受托对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所在 部门或单位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 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所进行的独立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 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有: 1、审计工作缺乏规范 目前在实践中,审计工作的不规范性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 乏具体操作指南,审计评价指标既缺乏依据,又无统一标准,经济责 任审计结果不能体现出干部的差异性,导致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受到质疑。对于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审计内容、范围不明确;对于不 同行业、不同基础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标准不统一,对于领导干部任 期经济责任的认定,存在较大随意性,特别是涉及个人直接经济责任 时,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分歧。 2、审计目标不明确 由于审计理念陈旧,视野狭隘,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政 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差别不大,审计内容和重点停留在传统 财务收支纠错查弊上,不能较为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任期业绩和经 济活动全貌,难以对其经济责任进行全面评价;审计工作跟不上宏观 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对掌握不同职 权、在不同风险岗位的领导干部的监督,没有做到重点突出,不能体 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掌握资金和审批权利的重要部门、经济运行的 薄弱环节、群众反映较多、容易出问题的单位,领导干部出现问题的 几率,比一般单位要高得多,如交通和土地等部门的领导干部。这从 另一方面反映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制度缺陷,是导致干部监督不 力、腐败现象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审计人员素质难以审计工作的需要 首先,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由于我国审计事业起步较晚, 因此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而且现在的审计人员多为一个 专业,专业知识比较单薄,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再加上现代经济责任 审计相对审计人员来说,仍属于一项新生事物,更增加了审计的难 度。其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较低。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 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对审计人员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 平要求很高的工作。此外,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干部个 人,一旦查出了问题。追究起责任来,上下左右的说情者,或明说或暗 示、或硬缠、或软磨、甚至封官许愿搞感情投资,凡此种种往往使审计 人员原本就很薄弱的职业道德,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一)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一)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审计制度。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这项制度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效果。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另外,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今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写入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由此可见这项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审计处自成立以来,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其中仅2004年就开展7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财务收支金额较大、被审计人任职时间较长、审计工作量较大的特点。在审计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和委托方(人事部门)的要求开展工作。从反馈的信息看,有关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对我们的审计结果是非常满意的。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审计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审计经验,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行作简单的汇报和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好。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集团审计处人员少,任务重,不仅要完成西新工程等审计任务,还要随时接受人教司或人事部(以下简称人事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时间比较集中,比如我们今年开展的7项审计任务中,就有6项集中在上半年的3--6月份,这样对我们顺利开展这项工作从时间方面就捉出了挑战。面对较为繁重的审计任务,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以我为主,借助外力,确定重点、客观评价”的审计思路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我为主”就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要以我为主,首先考虑由审计处自身完成;“借助外力”就是如果由于时间或人员等客观原因无法由本处人员完成,便将该项任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但在方案制定、审计实施、报告撰写以及结果利用等方面,审计处必须亲自参与把关;“确定重点”就是在审计方案的制定时确定重点环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关注重点内容,在审计报告的撰写时披露重点问题;“客观评价”就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被审计人作出一个与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审计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按照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事部门没有委托的,我们就不做,这是最基本的,否则实施审计就缺乏制度依据,容易产生种种矛盾。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二)根据被审计人任职期间较长、经济业务较复杂、审计工作量较大、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客观情况,我们一般将审计时间范围定为最近三年,但是任职期间的重大事项要追溯至以前年度;(三)区别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的特点,不拘泥于会计资料,采取实物盘点、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审计证据;(四)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认为检查责任全部由对方负就放松审核标准,一定要核实基本数据、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五)必须分清审计与人事(或组织)、纪检监察和财务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在审计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人员一般任职时间较长、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较广、所在单位经济业务复杂、下属单位较多,加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庞杂,还涉及到处理与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的关系,审计人员一定要抓住重点开展工作。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经营性质不同、经济业务不同、业务收支活动的性质不同,审计重点也不同。审计人员应按照经济责任内容,如财务责任(资金、资产管理)、会计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经营责任(经营决策、有无重大资产流失事件)、管理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管理方法是否先进、科学,人才培养)等,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把握审计重点。(一)企业单位

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

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首先,诚挚地欢迎区审计局、审计组各位领导和同志来我局对我进行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下面,按照审计组要求,我将XX年至XX年人局长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我于XX年元月任娄星区教育局局长。任职以来,面对特殊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教育一班人,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推进了娄星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娄星区坚持“政群重教、多元投入、改革创新、均衡发展”的原则,以小财政办出大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素质教育、扫盲工作先进区4项国家级荣誉和全省成人教育、迎“两基”国检先进区等17项省级荣誉。XX年以来,共有21人考上清华北大,各项高考指标连续6年名列全市前茅。教育成为娄星区的一大亮点。 一是以两项督导评估为契机,争取财政投入按时足额到位。XX年以来,我们以迎接省、市两项督导评估为契机,积极向区委、政府领导反应教育的困难,使得我区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区财政对教育的预算支出做到了优先考虑、尽力保证、只增不减。光XX年-XX年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累计达到亿元,年均增长%,其中XX年年教育支出占到同期财政支出的%,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

二是大力兴办民办教育。为有效缓解公办学校的办学压力,我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致力发展民办教育。近年来,由民营企业投资8000多万元办起了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如铂金玫瑰幼儿园、恩雅幼儿园投资都在500万元以上。目前,全区民办学校(幼儿园)总数达到64所,在校学生(幼儿)达到14000多人,民办教育成为区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多元投入强硬件。为把公办学校做大做强,我局采取多元投入的形式全面改善公办学校的硬件设施。XX年以来,吸纳社会资金1560多万元,完成了12所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二、三、四中3所高中学校通过银校合作、社会赞助和教师集资共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建好了学生公寓、食堂、科教楼和体育馆。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投资600多万元的先锋学校、娄底五小等项目建成后,城区大班额的紧张局面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区以小财政办出大教育,改革创新是活教之源。 一是课程改革创特色。我区财政虽小,但通过率先课改创新教育特色。XX年,我区作为全省第一批新课改实验区,局里就优先安排了60多万元专项资金,对3000多名教师进行了通识培训,组织近300名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课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一) 本文是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编号LX:20060C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G00900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评价标准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审计评价是指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审计结果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情况作出的职业判断行为;综合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领导干部历次接受审计、所在单位历次接受审计、其他项目审计和审计整改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提出评价意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审定后作出的结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1.审计结果评价的基本内容 (1)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2)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4)内控制度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5)个人廉政情况,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 2.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综合评价主要是依据领导干部本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历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以及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情况等提出评价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审计结果评价标准 (1)评价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不超过1%,并且审计机构或审计业务会议认为审计调整数额较小不影响使用“真实”评价用语的;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调整幅度不超过5%,并且不影响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不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审计调整幅度在5%以上,或违规行为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无法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 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可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合规等次的标准为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显著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5%以下或有违规行为,但不影响使用“基本合规”评价用语的;不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或拒绝提供审计资料,或提供不真实资料,导致审计机构无法进行职业判断。

经济责任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方案(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有限公司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为了协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客观的评价企业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情况,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制定以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一、审计的目标 通过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以分清经济责任,评价工作业绩,为集团领导考核、任免、奖惩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审计促使公司干部增强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意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一)财务状况的真实性。重点审查企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完整,账实是否相符,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是否完整等。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存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实的问题; 2.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表等问题; 3.企业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 4.企业采用的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利润等问题。 (二)财务状况及财务收支的合法性。重点审查企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和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报告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徐萍)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义 审计评价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财经法规和审计证据,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正确性、合法性及效益进行评判和界定的行为,它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二是指审计报告(或审计结果报告)中应出具的审计评价,即审计组、审计机构根据财经法规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对审计事项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它是在第一层涵义审计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 审计署6号令中规定: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

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程度。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应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领导干部一定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发表的审计意见。 这里所指的领导干部就我市而言是指市、县、区、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和市、县、区、直属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分析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的审计实践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对完善领导干部监管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主政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发布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具体法规形式确立起来,标志着其正逐步向成熟完善迈进。但在现有的工作实际中,由于时效性不足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展开分析,提出了有效解决途径。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现状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审计理论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是保证和促进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最佳制度安排,是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最有效现实路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更加突显了审计价值增值、强化组织治理和完善民主政治的功能。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及其时效性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推动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关系发生着不断变化,从而也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不断拓展。从1985年至今,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经历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和任期经济审计三个阶段。其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在之前的已有基础之上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按照时间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领导干部任职期初审计,这一阶段主要针对领导干部权限范围内的经济事项和状况进行评价,明确前任与接任的责任界限划分,也使现任领导干部对组织经营状况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为其合法、合规、有效、尽职地履行职责奠定良好基础。二是领导干部任职期中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和评价。三是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满或因其他原因离任后,到新岗位上任之前所进行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评价。 另外还有观点认为,应开展任前经济责任审计,即在领导干部任职之前对其以往的工作状况及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其他事项进行审计评价,以分析判断该领导干部是否能够胜任且适合承担拟任职务。 但从已有的工作实际看,领导干部任职期初审计很少得到开展;领导干部任职期中审计有部分开展,但大多为特殊事项和情况下的临时决定,并未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审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较为普遍,也已作为制度化存在,但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方面,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学位论文完成日期:2012 年 3 月10 日 指导教师签字: 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

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 开展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是推进依法行 政和理财的有效途径。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我国仍然是 一项新生事物。街道办事处的职能涉及居民工作、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等各个方 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特殊性。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国外并没有街道办事处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与实践,而我国对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 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科学、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 我国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各地也有自己的相关经验做法,但是仍然存在将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 计评价混同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不符合经济责任的审计范 围、审计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高等问题。为更好的解决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 在的问题,在充分研究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青岛市部分区市街道办事处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具 有可操作性的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方法,使评价结 果能够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对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设计时,坚持了独立性、历史性、公正性、权责一致、谨慎性等审计原则,以国家宪法、法 律、法规、街道办事处的各项管理规定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从街道办事处所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管理情况,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在任职 期间的变化情况、财政性资金的绩效情况等十个方面进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履行情况的审计。根据审计内容的不同,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测算方法,从 而有针对性的对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该 审计评价指标和方法的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全面性。审计评价的内容较为 全面的涵盖了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各个方面。二是可操作 性。采用科学的公式计算、合理的表格设计等方式给出清晰易懂的审计评价指标 和方法,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可以根据审计目标、要求的不同,有侧重点的 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审计评价。三是可比性。该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提 出,可以使审计人员采用相同的评价依据,得出的审计评价结果相对科学、可比, 从而有利于准确评估、评价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 1.经济责任审计频率:国企每5年,至少审计1次,主要负责人任期内审计至少1次。 2.法律依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办发【2010】32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其中《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是需要实施审计的规范操作规程。 3.审计集团公司时,选择审计对象的原则有以下7点: ①审计资产量不低于被审企业的70%; ②户数不低于被审企业的50%; ③资产/效益占重要位置的子企业; ④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 ⑤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 ⑥亏损、资不抵债、债务危机等财务状况异常的企业; ⑦任期内未审计或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 ⑧各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 4.审计步骤:财务基础审什→企业绩效评价→经济责任评价 A、财务基础审计包括: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合并报表审计。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主要从: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

固定资产,应付工资等方面着手。 具体审计关注点:①收入费用配比(不跨期结算费用)、费用报销发票的真实性,是否符合规定。 ②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需过会(不能随意变更); ③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④现金库存限额(可以调大,但是须有一个限额,并且严格执行),库存现金监管很重要,因为现金是最容易产生舞弊的。 ⑤“小金库”范围; ⑥查询企业股东情况:可通过“企查查”、“天眼查”、“法院文书判决网”等途径; ⑦成本开支情况合规性; ⑧工资管理、福利费列支: 工资费用不得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直接列支成本费用,福利费列支是否合规。 ⑨存货暂估、积压商品物资的处置; ⑩车辆处置定价; 11.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 12.睡眠账户的处置; 13.“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及执行情况; 目的是: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主要关注;投资,并购重组,资产处置,物资采购,战略合作,大额资金调动,采购限额,赊销限额等事项的决策须有会议纪要,论

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借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的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对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廉政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增长,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这种境况下诞生,它的诞生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明确责任关系,是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期经济责任、维护国企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一种新手段。国企领导经济责任工作开展以来发挥了监督、管理、检查的作用。初步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度。但由于经济审计工作是我国独一的一项审计工作,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借鉴,而且具有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层次高、涉及业务范围广、风险多的特点,使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中突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流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了系统的说明,通过研增强审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促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序开展,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关键: 经济责任审计国有企业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研究意义 (3) 一、研究方法 (4) 1.研究方法 (4)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理论 (4) 1.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4) 2.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5)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5) 1.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5) 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准备阶段 (5) 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7) 1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 (7) 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 (7) 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7) 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8) 1.定量评价 (8) 2.定性评价 (9) 六、XX地方部门党政领导A同志经济责任审计 (10)

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经验材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1826 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 materials of district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我区对区属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和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实施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年的实践,这项工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发展到对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领导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国家审计署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上对我区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总结回顾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作法,我们主要是抓住、抓好了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抓思想统一,努力形成共识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我区注意从三个层面狠抓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 首先,统一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思想,增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紧迫感。前些年,我区通过审计查处了几起涉及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违反财经法纪的案件,对区委、区政府一班人触动很大。经过深刻分析与反思,我们认识到,上述违纪案件的发生,固然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领导干部意志薄弱,未能抵制住物质利益诱惑的原因,但制度不健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网要的因素之一。由此我们感到,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

任的监督十分必要、十分紧迫。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既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也有利于领导干部自我约束。特别是在我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区的新形势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区委、区政府一班人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为全区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统一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五部门的思想,增强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责任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工作,最初,各部门认识不尽一致:有的对开展这项工作能否发挥作用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这项工作与本部门关系不大,有的怕工作搞不好有风险、担责任。我们认为,这些认识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多次召开五部门负责人会议,采取剖析区内典型案例、查找本部门应负责任、研究确定各部门职责分工、学习有关政策规定等方式统一认识。另外,我们还组织五部门的有关人员,先后两次赴外地考察,通过对口学习和座谈交流,大家感受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确有作用,而且与五部门的职责密切相关。五部门思想认识的统一,为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创造了条件。 第三,认真做好被审计对象的思想工作,增强领导干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认同感。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有些同志对自己被审计,有这样或那样想法:有的认为搞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自己不信任;有的担心审计会引来他人的无端猜疑;有的怕审计暴露单位其他问题等。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顾虑,致使一些领导干部在组织决定对其审计时,态度不积极、行动不支持、工作不配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多次组织全区处级领导干部学习有关规定,强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区领导按分工与被审计对象谈话,针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及标准.pdf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及标准 一、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及效益情况 (一)财务状况真实合法性 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合法性应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失真率作为 基本指标,将表示资产负债表具体项目差错水平的失真率作为修正指标,以全 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合法情况。 1.评价指标 资产失真率=|本次审计确认的资产净调整额|÷报表反映的资产总额×100% 负债失真率=|本次审计确认的负债净调整额|÷报表反映的负债总额×100% 所有者权益失真率=|本次审计确认的所有者权益净调整额|÷|报表反映的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资产负债表项目失真率=|本次审计确认的某项目净调整金额|÷|该项目金额|×100% 2.评价标准 —1—分别计算三个失真率,按以下方法进行评价。当某几个资产负债表项 目有重大差错,但未能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化时,应计算资 产负债表项目失真率修正评价结果。 当三个失真率均≤5%时,资产负债表项目失真率均≤10%时,确认为会计报表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 当三个失真率均≤5%时,而某个资产负债表项目失真率>10%时,确认为会计报表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当5%<三个失真率数值较大者≤10%时,确认为会计报表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 当三个失真率中任意一个>10%时,确认为财务状况不真实。 (二)经营成果真实合法性

收集任期内各年审计资料,根据各年确认的利润总额调整数和报表反映的 利润总额,计算出任期内各年的利润总额失真率和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 1.评价指标 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各年利润总额失真率/年数其中:某年利润总额失真率=|∑历次审计确认的当年利润总额净调整额|÷|当年报表反映的利润总额 |×100% 2.评价标准 —2— 分别计算各年的利润总额失真率和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以平均利润总额 失真率作为基本评价依据,选择各年利润失真率中最大的利润总额失真率作为 辅助评价依据。 当各年利润总额失真率均≤5%时,确认为任期内会计报表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 当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5%,但5%<个别年度利润总额失真率≤10%时,确认为任期内会计报表基本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 当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5%,但个别年度利润总额失真率>10%时,确认为任期内会计报表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但某年度的经营成果不真实; 当5%<各年利润总额失真率及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10%时,确认为任期内会计报表基本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 当5%<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10%,但个别年度的利润总额失真率>10%时,确认为会计报表基本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但某年度经营成果不真实; 当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10%,个别年度的利润总额失真率远远>10%、其他年度的利润总额失真率<10%时,确认为由于某年度经营成果严重不实,导致任期内平均利润总额差错率高达**%,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一) 一、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