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夏寿:用童话滋养童心

何夏寿:用童话滋养童心

何夏寿:用童话滋养童心

1996年初,上虞市教育局任命何夏寿为四埠小学校长。

这个学校和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学生只有221名,教师18位。课堂上奉行“灌输式”教学,课后展开的是题海战术。

而每一次包括单元考试之后的学生成绩张榜,在张扬了个别所谓优秀生的同时,也制造了一大批心理上的“丑小鸭”。

“难道这就是教育的追求吗?”

何夏寿知道国家正在鼓励创办特色学校。如果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是不是可以拉动整个学校向前走呢?然而,特色办学需要载体,这个载体应该是什么呢?

组建“小鲤鱼文学社”

1983年,何夏寿从一本杂志中了解到《小猫钓鱼》、《小鲤鱼跳龙门》的作者金近先生,是他们学校所在地前庄村人,很兴奋,马上写信联系,并把自己业余写的儿童小说之类的习作请金近先生点评斧正。

也许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刚刚当上四埠小学校长的何夏寿在选择特色办学载体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童话!

但是,对于一所“考试就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家长集体无意识的学校,要想真从“应试”的“池塘”钻出来,去跳那教育创新的“龙门”,并非一件易事。何夏寿知道他必须小心谨慎,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1997年春,何夏寿利用校长的“特权”,以教孩子写作文为由,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48个写作较好的孩子,成立了一个“小鲤鱼文学社”,自己担任文学社的指导教师。周三放学后和周六下午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童话故事,为孩子免费辅导童话写作。每周,每位学生都要上交一篇童话故事。

然后,他利用课余和晚上的时间,把这些文章改出来,向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社、杂志社投稿。

“那时候真叫累啊,记不得有多少个晚上,我改着改着学生的童话就睡着了。”

尽管如此辛苦,何夏寿还是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小鲤鱼文学社”成立不久,有12名学生就被家长转走了。理由是写童话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最后影响到考试成绩。

除此之外,几乎每天,何夏寿都会被各种不理解的声音围绕:

“写童话又不用考试的,何苦不务正业。”

“这么小的学校、教教语文、教教数学、应付一下考试就行了,搞什么童话写作。”

…………

何夏寿也纠结过,但一想到孩子们在童话课上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幸福与快乐,想到童话对孩子的性情陶冶和语言等各方面学养的促进,他便坦然了: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目中无人”,童年不是一个片断式的存在,它的意义也绝不只是考试成绩,它“蕴含着无限的生长可能,并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快乐、健康的童年之树,需要快乐自由的养料,使之成为一种贯穿一生的体验。就这样,他一边担任着一个班的日常语文课,一边为文学社的48个孩子进行每周2次的童话写作辅导,坚持了整整一年。

一年下来,他带的这个小小文学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童话,有2位同学还获得省征文一等奖。后来,浙江省作家协会将学校定为浙江省唯一的青少年作家创作培训基地。2000年,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了他关于学校更名的要求,学校正式更名为金近小学。

童话写作到童话教学

当“小鲤鱼文学社”办得渐入佳境的时候,何夏寿又不满足了。学校的孩子不可能每一个都喜欢童话写作,但不喜欢写童话的孩子,也喜欢童话呀。怎样把童话与教学活动结合呢?

音乐课上有很多童话歌曲,孩子们可以边唱歌,脑子里边想象童话故事。美术课上,孩子们可以在脑子里建构一个童话故事,再通过想象把它画出来。体育课上,孩子可以在自己童话的世界里做游戏。

但是,像数学和自然,这些抽象的学科和童话碰在一起,又能出怎样的火花呢?

数学课也有童话。有一次,有位数学老师在上“比较分数大小”。针对有些

孩子总是分不清楚1/5和1/4谁大谁小,老师灵机一动,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猪八戒捡到一个西瓜,孙悟空说我们把它分为4份,每人1/4。猪八戒说,不行,西瓜是他发现的,他必须吃1/5。到底是孙悟空说的1/4 猪八戒吃得多呢?还是1/5 吃得多?

这样一讲,孩子们在嘲笑猪八戒贪吃的同时,自然掌握了这个抽象的数学知识。

事实证明,像是那些抽象的学科更需要童话,理性的数字和感性的故事一碰撞,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干巴巴的知识也陡然增加了很多趣味。

但是,如果想更深入地开展童话教学,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童话素养。这种素养该如何培养呢?

浙江省作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一次活动。何夏寿安排全校老师,一次去七八个人,零距离和童话作家对话。有时候浙大、北师大的教授来参观金近纪念馆,何夏寿总会要求这些专家给老师做培训。今年9月22日,华文图书论坛“丰子恺儿童图书奖”活动在金近小学举行,何夏寿就利用这个机会,让与会的专家们给老师做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联姻的培训。

“在我们学校,与童话相关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校里的门卫、后勤人员。在学校的金近纪念馆前面,我们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的长青树种都被剪成了动物形象,有小鲤鱼、小花猫等等。”教了二十年语文的老师李丽萍说。

2000年,金近小学编出了第一本童话教学校本教材《经典中外童话红黄蓝》,红是一二年级的、黄是三四年级的、蓝是五六年级的。每学期有8个童话故事,总共有60个,来拓展学生的童话阅读量。

20XX年的时候,何夏寿和老师了解到一本书看六年,学生普遍反映厌倦,而且这里面又没有导读、没有其他拓展内容,很单薄。之后,他们分了3本,每一篇童话故事之后,都写了一篇导读,有些是从认知方面,比如在这个童话中,你学到了哪一种童话写作的方法。有的是从娱乐方面,比如说有的故事很好玩,同学之间可以表演一下。

20XX年,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这次是以每个年级为单位。一本教材有60个童话故事。这样等金近小学的学生毕业后,就有360个童话烂熟于心了。

无处不在的童话

一天放学后,何夏寿路过某班门口,听到教室里一阵喧闹声。他停住脚步一看,眼前一幕令他甚是惊讶:水倒了一地;扫把、拖把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讲台、课桌歪歪斜斜地搁在一边;孩子们推推搡搡,就是不愿意去打扫、整理。有的干脆背起书包,想一走了之。

第二天,何夏寿把孩子们领到草地上,举行了“小鲤鱼跳龙门”主题故事会。孩子们在一番争论后表示:“我要做团结协作的小鲤鱼”,“我要做先人后己的小鲤鱼”……

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何夏寿认为童话不应该属于教学,更应该属于孩子的精神状态。比如说,小鲤鱼代表着团结、勇敢、合作。如果某个孩子取得了进步,就奖给他一只小鲤鱼,如果他心地善良,就奖给他一顶小红帽。把童话从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后,就会发现,童话是整个童年,甚至是整个人生。

更多的时候,何夏寿会和他那群称为“犟龟”的老师们异想天开地在学校里搞各种不会出现在考试里,但会烙在孩子生命里的各种活动。

春天里,有“小村民农事讲坛”,讲二十四节气中的种植常识;夏天里,他们带着孩子走进村落,表演童话舞蹈,做童话书;秋天里,孩子们从家里带来橘子、南瓜、玉米,等等,将教室布置成农产品博览会;冬天里,他们在教学楼的醒目处,辟出学校施教区8个村的年终荣誉榜,请孩子们为自己所在村张贴一年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还有每年一届且一月一次的童话主题活动:花开叮咚读书节、风歌云舞艺术节、春的衣裳故事节等,新颖别致,情智盎然。

何夏寿认为,农村学校虽然在硬件上比不上城市学校,但是也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此培养孩子知农爱农、知乡爱乡的情怀。

然而最让何夏寿高兴的还不只这些。

金近小学的孩子们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了1300多篇童话作品,有4个孩子撰写的长达12万字的长篇童话,被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有13位学生获得“儿童文学金近奖”、“青少年鲁迅文学奖”等大奖。何夏寿激动地给这些孩子举办了一个隆重的签名赠书仪式,那场面一点也不亚于大牌作家签名售书。

学校还有115名孩子加入了各级少儿写作协会,何夏寿将孩子的名字一个一个显示在校门前的大屏幕上,还将他们的照片张贴到孩子住地的村委会里,让孩

子们尝到“衣锦还乡”的自豪和幸福,那种光荣,会镌刻到孩子的生命里。

何夏寿时常问孩子:“你们喜欢咱们的学校吗?”孩子们总会大声回答:“很喜欢。”他问:“你们为什么喜欢?”孩子们自豪地说:“因为我们学校有童话!”

现在的金近小学,有“清水塘”、“鱼悦厅”、“小鲤鱼剧场”等童话化的楼舍,有“小鲤鱼游中国”、“童话作品园”、“叮当路”等梦幻般的小道。何夏寿则像《麦田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站在这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乐园边,静静地守护着孩子们的童年。

编辑李丰池

何夏寿:用童话滋养童心

何夏寿:用童话滋养童心 1996年初,上虞市教育局任命何夏寿为四埠小学校长。 这个学校和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学生只有221名,教师18位。课堂上奉行“灌输式”教学,课后展开的是题海战术。 而每一次包括单元考试之后的学生成绩张榜,在张扬了个别所谓优秀生的同时,也制造了一大批心理上的“丑小鸭”。 “难道这就是教育的追求吗?” 何夏寿知道国家正在鼓励创办特色学校。如果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是不是可以拉动整个学校向前走呢?然而,特色办学需要载体,这个载体应该是什么呢? 组建“小鲤鱼文学社” 1983年,何夏寿从一本杂志中了解到《小猫钓鱼》、《小鲤鱼跳龙门》的作者金近先生,是他们学校所在地前庄村人,很兴奋,马上写信联系,并把自己业余写的儿童小说之类的习作请金近先生点评斧正。 也许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刚刚当上四埠小学校长的何夏寿在选择特色办学载体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童话! 但是,对于一所“考试就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家长集体无意识的学校,要想真从“应试”的“池塘”钻出来,去跳那教育创新的“龙门”,并非一件易事。何夏寿知道他必须小心谨慎,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1997年春,何夏寿利用校长的“特权”,以教孩子写作文为由,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48个写作较好的孩子,成立了一个“小鲤鱼文学社”,自己担任文学社的指导教师。周三放学后和周六下午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童话故事,为孩子免费辅导童话写作。每周,每位学生都要上交一篇童话故事。 然后,他利用课余和晚上的时间,把这些文章改出来,向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社、杂志社投稿。 “那时候真叫累啊,记不得有多少个晚上,我改着改着学生的童话就睡着了。”

尽管如此辛苦,何夏寿还是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小鲤鱼文学社”成立不久,有12名学生就被家长转走了。理由是写童话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最后影响到考试成绩。 除此之外,几乎每天,何夏寿都会被各种不理解的声音围绕: “写童话又不用考试的,何苦不务正业。” “这么小的学校、教教语文、教教数学、应付一下考试就行了,搞什么童话写作。” ………… 何夏寿也纠结过,但一想到孩子们在童话课上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幸福与快乐,想到童话对孩子的性情陶冶和语言等各方面学养的促进,他便坦然了: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目中无人”,童年不是一个片断式的存在,它的意义也绝不只是考试成绩,它“蕴含着无限的生长可能,并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快乐、健康的童年之树,需要快乐自由的养料,使之成为一种贯穿一生的体验。就这样,他一边担任着一个班的日常语文课,一边为文学社的48个孩子进行每周2次的童话写作辅导,坚持了整整一年。 一年下来,他带的这个小小文学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童话,有2位同学还获得省征文一等奖。后来,浙江省作家协会将学校定为浙江省唯一的青少年作家创作培训基地。2000年,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了他关于学校更名的要求,学校正式更名为金近小学。 童话写作到童话教学 当“小鲤鱼文学社”办得渐入佳境的时候,何夏寿又不满足了。学校的孩子不可能每一个都喜欢童话写作,但不喜欢写童话的孩子,也喜欢童话呀。怎样把童话与教学活动结合呢? 音乐课上有很多童话歌曲,孩子们可以边唱歌,脑子里边想象童话故事。美术课上,孩子们可以在脑子里建构一个童话故事,再通过想象把它画出来。体育课上,孩子可以在自己童话的世界里做游戏。 但是,像数学和自然,这些抽象的学科和童话碰在一起,又能出怎样的火花呢? 数学课也有童话。有一次,有位数学老师在上“比较分数大小”。针对有些

民间童话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开发

民间童话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开发 作者:何夏寿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6期 我们所读的童话,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创作童话,一是民间童话。民间童话是由民间百姓 在夏日的柳树下、冬日的火炉边自编自讲,口耳相传的。从严格意义上说,今天我们读到的民 间童话都是风干了的“标本”,有些还经过了作家大量的加工,比如《六个矮儿子》《神笔马良》《小鲤鱼跳龙门》等。这些民间童话以浅显的语言、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温暖的主 题等打动儿童,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竞相开发的优质教 学资源。 现就民间童话的艺术特点、教学价值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民间童话的艺术特点 民间童话之所以会成为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文学样式,除了故事内容本身充满光怪陆离 的幻想之外,更因为它的那些表现形式天然顺应了儿童的感觉和思维方式。 首先,民间童话口语化的讲述特点,契合了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从媒介学的角度讲,民 间童话使用的是口语媒介。民间童话有许多特征,但口语讲述是其原发性特征,其他特征大多 是由此派生的。民间童话的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中经常使用的口语,亲切、顺口、朴素、明快, 而且以富于形象的名词和充满节奏的动词为主,最易让儿童理解和接受。 其次,民间童话以线性式故事推进,简单而直接。人们倾向于把原始社会比作人类的童年 时代,把原始人比作未开化的儿童。意大利学者维柯说,各民族的原始祖先“都是些在发展中 的人类的儿童,他们用自己的观念去创造事物”。我们在民间童话里不难看到,在原始社会, 人的思维是泛灵的,万物有灵。人们把自我的生命感觉投射到万事万物上,并赋予这些事物以 人的生命特征。在他们的感受中,植物、动物、山河等等,都是和人一样有生命的;现实世界 和想象世界浑然一体,绝不分隔。青蛙开口说话,田螺给人做饭,公猫变成王子,一切都是那 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与古代人的思维相对应,早期社会的普通民众也未分化出那些过于纤细的文学情感,很多 时候,他们对于事物的感受是简单而直接的。我们在读一些原汁原味的民间童话时,不难发现,这些故事大多是粗线条的叙述,故事节奏也是线性推进,很少用细致的笔墨来对人物、事物或 事件进行精准的描绘。即便在人物的命名上,也是粗犷式的,没有具体姓名。英国的统称“汤姆”,德国的统称“汉斯”,日本的则称“太郎”,我们中国的往往称“老大”“老二”“老三”,或者以职业来命名,诸如“牛郎”“织女”等等。 再者,民间童话的模式化叙事表达方式,同样符合儿童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民间童话 的口头传播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使用太过复杂的结构方式,因而,在漫长的生命进程上,民 间童话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模式化的叙事特点。例如:故事开头的模式化。民间童话很多是以时 间开头的,用词上以“从前”“很久很久以前”来表述。如果是以地点开头的,常常用“在一 片森林里”“一座高山上”来启幕。 再有:结构的模式化。诸多民间故事都是“三段式”布局,主人公一般要有“三”次经历,或是三次磨难,或是三次尝试,或是解决三个问题。

读《爱满教育》有感

读《爱满教育》有感 读《爱满教育》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读《爱满教育》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在给《爱满教育》一书的跋中写道:这部作品,以作者本身曲折而传奇的经历答复人类关于教育的最庄严的一个哲学话题:教育,只是生命的向善。简单地说,就是想别人的好,帮别人的好。阅读此书,眼睛里常常蒙着闪闪的亮光,特别感人之处竟不由得泛起泪花。这部中国式《爱的教育》,仿佛比亚米契斯所着的《爱的教育》更感人。 《爱满教育》是一本自转体教育散文集,又好似一部教育日记。作者以自己特殊的生命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走过的一个个日子,遇到的一位位亲友。他们中又目不识丁的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有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天天相处的邻里和萍水相逢的过客…… 何夏寿老师因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右腿烙下了残疾,被挡在高考的大门之外。却是机缘巧合,做了代课老师,从此走进了教育的大门,凭借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钻研,从临时的代课老师做到了校长,最后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这一切仿佛只是偶然,又似乎是必然,这些生命中遇到的人,以其天性的善良、淳朴而又深邃的言行,启迪作者走上了教育的航程,最终领悟到受益终生的教育真谛以及生命的意义。而一切的故事,皆因“爱”而生。

母亲,我的教育家。“我爱母亲,不仅因为她是我的母亲,还因为母亲是我最最敬仰的——一个目不识丁,却具有高超情怀和诲人韬略的教育专家”。母亲这位“天生的教育家”,从1985年直至去世,先后成了何老师八位学生的奶奶,悉心照顾每一个孩子,视如己出。她教育何老师:“只要对小人好,书便可教好。”“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哪能人人都会背”。母亲不懂什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一句句平淡、朴实的像白开水一样的嘱咐,竟包含了、甚至囊括了无数中外教育家穷其一生写就的“爱的宣言”。对于何老师的腿疾,母亲用善意的谎话呵护着童心:“你的右腿不是毛病,这是菩萨给你做的记号,好让娘一眼就认出你是我儿子”。何老师的腿疾成了母亲的心疾,母亲精心编制的“谎话”让何老师度过了纯洁美好的童年。母亲以坚强的意志迎接苦难的命运,教会了我独当苦难,不抱怨,不悲叹,是母亲的“爱”唤醒了自伤自悲的儿子。 父亲,我的精神支柱。何老师的父亲没有进过学堂,却爱看戏文,他始终坚信“戏文告(方言:教)人做人”父亲不仅自己爱看戏文,也把幼小的儿子领进了戏文里,从此,何老师也爱上了看戏,肚子里收藏了几百出戏。何老师六岁那年,当医生回绝为腿疾打针治疗时,母亲抱着何老师嚎啕大哭,父亲粗着嗓门说:“哭什么?船到桥门总会直。”十五岁那年,何老师被高考拒之门外,父亲抚慰道:“船到桥门总会直”。这是父亲对何老师的鼓励,也成了何老师的人生信念。因为有了这份信念,何老师能坦然面对人生,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磨难,遭受多大的挫折,何老师始终谨记父亲的那句话“船到桥门总会直”。父亲的“爱”和何老师的生命同在。

最新整理读何夏寿老师《爱满教育》有感因“爱”而生范文.docx

因“爱”而生 ——读何夏寿老师《爱满教育》有感 着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在给《爱满教育》一书的跋中写道:这部作品,以作者本身曲折而传奇的经历回答人类关于教育的最庄严的一个哲学话题:教育,只是生命的向善。简单地说,就是想别人的好,帮别人的好。阅读此书,眼睛里常常蒙着闪闪的亮光,特别感人之处竟不由得泛起泪花。这部中国式《爱的教育》,仿佛比亚米契斯所着的《爱的教育》更感人。 《爱满教育》是一本自转体教育散文集,又好似一部教育日记。作者以自己特殊的生命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走过的一个个日子,遇到的一位位亲友。他们中又目不识丁的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有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天天相处的邻里和萍水相逢的过客...... 何夏寿老师因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右腿烙下了残疾,被挡在高考的大门之外。却是机缘巧合,做了代课老师,从此走进了教育的大门,凭借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钻研,从临时的代课老师做到了校长,最后成为了全国着名的特级教师。这一切仿佛只是偶然,又似乎是必然,这些生命中遇到的人,以其天性的善良、淳朴而又深邃的言行,启迪作者走上了教育的航程,最终领悟到受益终生的教育真谛以及生命的意义。而一切的故事,皆因“爱”而生。 一、亲情久久 母亲,我的教育家。“我爱母亲,不仅因为她是我的母亲,还因为母亲是我最最敬仰的——一个目不识丁,却具有高超情怀和诲人韬略的教育专家”。母亲这位“天生的教育家”,从1985年直至去世,先后成了何老师八位学生的奶奶,悉心照顾每一个孩子,视如己出。她教育何老师:“只要对小人好,书便可教好。”“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哪能人人都会背”。母亲不懂什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一句句平淡、朴实的像白开水一样的嘱咐,竟包含了、甚至囊括了无数中外教育家穷其一生写就的“爱的宣言”。对于何老师的腿疾,母亲用善意的谎言呵护着童心:“你的右腿不是毛病,这是菩萨给你做的记号,好让娘一眼就认出你是我儿子”。何老师的腿疾成了母亲的心疾,母亲精心编制的“谎言”让何老师度过了纯净美好的童年。母亲以坚强的意志迎接苦难的命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