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年沧桑话巨变

百年沧桑话巨变

百年沧桑话巨变
百年沧桑话巨变

百年沧桑话巨变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

和解放,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特

别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

百年沧桑,神州巨变;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邓小平

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革命风格和崇高品德,倍加珍惜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邓小平理论。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同

志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强国

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高举邓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

的十六大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

纪念。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人民饱受苦难,国家积弱积贫。多少有志之

士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祖国摆脱落后和贫困,

走向富强和繁荣。一场探求强国之路的运动持续了100

多年,并且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今天,在纪念邓小平同

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次回顾1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沧桑巨变,缅怀前辈先贤的丰功伟绩,有利于

全党全国人民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不断推向前进。鸦片战争以后漫长曲折的救国之路鸦

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是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

的开始。自从大英帝国的炮舰轰开中国的国门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就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谁都想来吞食一口。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一味妥协投降,使得入侵者有恃

无恐,气焰更加嚣张。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9年间,世界上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参与过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和领土的瓜分。英、美、法、日、俄、德、意等国,哪

一个没有对中国人民欠下过血债?一个国家遭受如此众

多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轮番蹂躏,这在世界近代史上是罕

见的。在经受了失败的痛苦后,接下来就是一系列丧权

辱国条约的签订。这一时期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的条约,数量之众多,条件之苛刻,也是历来所少有的。从中英

南京条约到二十一条,哪一个不是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

的不平等条约?一块再肥的肉也经不住这么多的虎狼吞噬。中国人民在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后,终于认清了一

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

有那么多的有志之士一直在探求救国之道的原因。要救

国,就必须使国家强盛。那么,怎样才能使一个积弱不

振的国家强盛起来呢?当时不少人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

向西方学习上。他们看到西方国家靠先进武器、先进技

术把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打得一败涂地,认定只有向

西方学习,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要学习西方,首先要了解西方。于是,林则徐首先提出“开眼看世界”,《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一批帮助人们“洞悉夷情”的著作应运而生。在这些书中,

魏源的《海国图志》影响最大,它不仅介绍了国外的情况,而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比起那种“严

夷夏之大防”的主张要高明得多。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冯桂芬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把学习西方的思路进一步具体化了。在冯桂芬等人的影

响下,李鸿章等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

海机器织布局等实业,发起了洋务运动。无论林则徐、

魏源、冯桂芬还是洋务派,都把目光锁定在以“师夷”

为强国之本上,这在当时虽不失为一种卓识,但用这种

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因为中国积弱积

贫的根子在于制度的腐朽和政府的腐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不推翻对内专制、对外媚敌的

清朝政府,纵有西学洋器,纵有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也

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

表的维新派在许多方面承续了洋务派的观点,但维新派的悲剧在于,他们虽有变革的愿望,但把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光绪一个人身上,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当顽固派起来疯狂反扑时,维新派的领袖们完全丧失了反抗能力,维新派为自己的不彻底性付出了血的代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把推翻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实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目标,作为中国的强国之本,这比起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孙中山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他是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号召推翻清朝政府的,所以他早期的民族主义仅仅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把矛头主要指向满族统治者。其实,清朝的统治不只是满族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是满汉地主阶级的共同统治,它的阶级基础是整个地主阶级,清朝政府就是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专制政权。孙中山对这一点认识得并不很清楚。再如,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没有反对帝国主义这一重要内容,这就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才把这一内容补充了进去。孙中山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固守自己的观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因而能够在屡经挫折、反复斗争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实现了民

主共和,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这一历史功勋决

不能抹煞。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就其是革命而不是

改良这一点来说,它比戊戌变法要彻底;但从这一革命

本身来看,它又有许多不彻底性。首先,这一革命虽然

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地主剥削农民的社会经济

制度,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命运没有根本改变。其次,这一革命虽然结束了君主专制,但因为没有触动

这一制度的社会基础,所以,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

在革命后能够操纵政坛、控制政局。像袁世凯这样的封

建专制制度的忠实走狗,摇身一变也成了民国的新贵。

因此,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它领导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都不可

能彻底。辛亥革命虽然曾经带给人们一线强国的希望,

但最终这一希望还是幻灭了。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上台,旧军阀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新军阀又登上了统治

宝座,他们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反俄、反共、反对工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已经堕落成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政治代表。不推

翻三座大山,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就无法结束

中国历史上这黑暗的一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国民党垮台的109年间,虽有若干短暂的光明,但总的来说,中

国人民处在长夜漫漫的黑暗之中。他们呐喊过、抗争过,从来没有放弃过强国的愿望。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辛亥革命后受到的挫折,使得新一代的有志之士不得不另辟蹊径,开

创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但这条道路究竟应当怎样走,

开始时他们并不明确。正当有志之士彷徨的时候,十月

革命一声炮响,使他们终止了犹豫,坚定了方向。十月

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不但推翻了沙

皇专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而且剥夺了地主、资本家的财产,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受剥削、受压

迫的工农大众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这是有史以来的空前

大革命,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根本无法和它

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比起它来更显得是那样的软弱无力。正是在这股冲击波的影响下,中国新一代的有志之

士认识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中国应该走的道路。他

们从此下定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的决心,把强国的

希望寄托在这一点上。在新一代的有志之士中,毛泽东同志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他以俄为师,但从不拘泥于

俄国的某些具体经验;他重视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从不把它当作必须机械重复的教条。这种实事求

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使他能够创造出效法十月革命而

又不同于十月革命、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是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的社会面

貌不可能改变。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推倒三座大山,

把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解放出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样的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革命中,民主资产阶级不是对象,而是动力之一。资产阶级虽可以成为革命的盟友,但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这是由它的软弱性决定的。因此,领导革命的责任

不能不落到大公无私、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严格的组织

纪律性,并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无产阶级肩上。毛泽东同志还认为,由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农民世代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所以,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在革

命中必须依靠的力量,也是最可信赖的力量。新时期的

中国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广泛联合各种社会力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种

新型的民主革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的性质和

动力已经确定,那么革命的形式将是怎样的呢?毛泽东

同志认为,只能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但这种武装斗争

又有别于十月革命。俄国革命的中心在城市,而在中国,

由于反动势力集中在城市,革命力量比较薄弱,通过城

市的工人起义来引发全国革命高潮,是绝无可能的。所以,中国革命的中心不能不选择在农村。毛泽东同志提

出的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

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已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毛泽

东同志这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后来被他自己概

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个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突破陈规;既学习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又有所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

了伟大胜利,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成立,使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当时不少人

认为,既然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三座大山已经被推翻,

中国的发展从此一定会一帆风顺。但后来的实际情况证明,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人雄心勃勃,力图在最短的时间里改变中国的落

后面貌,决心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一个新中国。由于方针

明确、决策果断,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政局稳定,

恢复经济的工作进展顺利,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有

了初步发展,一个生气勃勃的新中国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一些断言中国共产党只能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的西方政

客,至此也无言以对。接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大

手笔写下的一篇大文章。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在

短短的7年里,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到

此时为止,我们的发展总的说是相当顺利的,但是后来

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按理,既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

务已经完成,既然毛泽东同志宣布革命时期那种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告一段落,那就应

当抓紧时机,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地发展生产力,提高

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

才是强国富民之道。三大改造完成后召开的党的八大,

也是这样确认的。但曾几何时,风云突变,苏共二十大

以后出现的那股反苏反共潮流,给我们的领导人首先是

毛泽东同志本人造成极深印象,以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处于危急状态,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退反共

势力的猖狂进攻。这种反共势力国际上有,国内也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会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根本原因。这种认识的偏颇和判断的失当,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从此,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

天天讲,八大确立的加快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

方针被搁置了起来,这一搁就是20年。20年以后,当我

们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重新回到八大的方针、回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时,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原来经济发达的国家不必说,就是那些原来和我们处于

同一水平线上的国家,也在快速进步,已经今非昔比了。而我们自己,几乎还在原地踏步。中国的发展遭到了重

大挫折。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路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走出20年的低谷,重新走

上社会主义建设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

是在“四人帮”垮台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当时中国

的经济濒临崩溃,思想领域一片混乱,党的主要领导人

坚持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抛出“两个凡是”的口号。是继续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还是改弦更张,走出一

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面前的重大抉择。邓小平同志临危受命作出的第一个重

大决策就是拨乱反正,而拨乱反正的核心,是使全党重

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

志在总结我国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审视世界发

展潮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后来被党的十

五大概括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观点最突

出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一个是改革,二者紧密

结合、相辅相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不少讲话和文章中反复谈到,由于过去我们对社会

主义的理解有偏差,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仍然

强调阶级斗争,而轻视发展生产力,使得我国贫穷落后

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的生活没有明显提高。所以

他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看

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是优越,看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不是正确,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后来的“三个有利于”的思

想就是从这里发展而来的。针对“四人帮”的“宁要社

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谬论,邓小平同志

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是富裕的。他明

确地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要的是“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观和过去那种以阶

级斗争为中心、重政治轻经济的社会主义观截然不同,

而是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同志在

发展问题上的另一个历史功绩,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四个现代化加以具体化,提出了我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

的战略。按照这一战略,20世纪末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

值比1980年翻两番,然后继续努力,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当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时,中国人民就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从20世纪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了小康问题,并且用过“小康之家”、“小康状态”、“小康社会”

等概念。讲得最具体、最明确的是1984年3月的一次讲话。他说:“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

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

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

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

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

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达到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多

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的中

心内容。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

总结了他多年来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发展才

是硬道理”的论断,用十分简洁的语言阐明了发展的重

要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不是单指速度和数量,

而是指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强调发展,强调科学地理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经验

的结晶,是我们付出沉痛代价后所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

成果。改革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中国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邓小平同志回答说,改革,只有改革。“改革是生产力

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他的结论。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

这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

按照以往的理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因为革命是要清

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受束

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虽也有一定矛盾,但不

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

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但邓小平

同志突破了这种旧的思想框框。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虽已建立起和生产力基本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

基本经济制度,但长期以来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计划

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改变这种经济体制,

发展生产力就无从谈起。解放生产力,就是指把生产力

从高度集中的、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

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这种体制改革充满风险,会引起强烈的震撼,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场新的

革命。经济体制必须改革,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搞市场经济,并且从理论上澄清了我

们多年来的一个模糊观念,就是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

主义。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改革紧密相联

的是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邓小平同志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

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开放,打破了我

国多年来的封闭状况,不仅使我们认清了当今世界发展

的趋势,而且使我们能够借助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管

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来加快发展自己。对外开放不是一

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国策,这是邓小平

同志反复加以阐明的一个重要观点。总之,无论在现代

化建设方面还是在改革方面,邓小平同志都建立了不可

磨灭的功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总设计师。发展和改革的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中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但邓小平理论并不仅限于此。他曾强调,为了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且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还提出,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

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很重视政治体制

改革,强调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他多次谈到要提高

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把希望寄托

在青年身上,提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

明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中国的面貌一定能发生根本

的改变。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沿着邓小平同志

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奋勇前进。江泽民同

志在担任总书记的13年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

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民的生活也

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祖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

发达局面。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

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

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

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

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他在理论方面既继承前人又有

所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我们党必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新情况、中国共产党面

临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虽仍是世界的主流,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多极化

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既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也对我们造成了压力。今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

合国力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国内

方面,中国共产党执政已逾半个世纪,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面临不

少困难和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殷切地希望党能够继续带

领他们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的要求,国

家的前途,人民的期望,都使得我们党必须提出与以往

不同的、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的党和国家新的指导

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

党的问题。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国家的任务,因此,就不能不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执政地位结合起

来加以考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把党的建设和党

的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的崭新理论,是中国共

产党治党治国新经验的科学总结。现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载入了新的党章和修改后的宪法,它必将在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指导作用。江泽民同志牢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时时把广大人民记在心里,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之所以获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就是因为它利国、利民,而且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后继续前进的路标,是在总体达到小康以后下一步奋斗的目标。完成这一任务,将使我国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就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报告为中国人民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发展蓝图,它必将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手里。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伊始,就面临国内外一系列的挑战,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执

政水平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事实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依靠

群众,团结全党,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重大成就。无

论是在克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方面,还是在推进现代化

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他们都决策果断、指挥若定,从

而充分证明,这是一个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

驾驭全局、值得信赖的领导集体。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按照党的十六大

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能够完成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

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经过10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英勇奋斗,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中国人民始终怀着炽烈

和赤诚的强国愿望。但是,单有强国的愿望还不够,更

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强国之路。经过多少代中国人民的

努力和付出,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条道路。坚持不懈、锲

而不舍地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迎

来无限光明的明天。

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细说中国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

细说中国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团结香港基金中华学社举办中华大讲堂,邀得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主讲“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此次演讲,金一南教授细说中国近百年的苦难与辉煌,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衰败,从东亚病夫走到民族复兴。我们近代的中国历经苦难,我们没有胜过,我们一败再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又失败。对方都很少的兵力,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舰二十八条,军队一万五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两万五千人,长驱直入北京,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以如此小的兵力顷驾于大国首都,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894甲午战争更是空前的割地赔款,赔款白银两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所以当时的澳门报纸有这么一段评价:中国之装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所行为之事,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未必有一千人合用!中国当时如同破茅草房子,谁上来都是一脚踹倒,我们用梁柱支起来,再上来一脚又踹倒了,再支起来,再踹倒了。到了八国联军1900年入侵北京的时候,我们达到空前的虚弱,八个国家打我们,我们如何打得过啊!但你看八国联军来了多少人,日军最多8000、俄军4800、英军3000、美军2100、法军800、奥地利58人、意大利53人......

八国联军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向北京出发,满打满算18811人,就这么点兵力,还有七千德军在海上来不及赶到,都等不及向北京攻击出发,十天之内攻陷北京,而北京一带有清军十五六万,义和团五六十万。我们挡住了没有?没有挡住啊!中国近代以来这种衰弱,这种无力达到极致,一个大国衰弱至此。庚子赔款空前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庚子赔款之后我们对美国人印象不错,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把部分赔款返还给我们,我们办了留美预备学校、协和医院,还有燕京大学的一部分,那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著名的清华大学,所以我们很多人对西奥多·罗斯福印象不错。不管他怎么说,他把中国的赔款返还我们一部分办了医疗、办了教育。但是你看西奥多·罗斯福,他极度看不起中国。他说,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面对中国今天已经出现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民族的进攻面前肯定是要衰败的。罗斯福提醒美国人,我们一定不能像中国人这样衰败,近代以来有多少中国人为了克服这一点历经选

语言与文化

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语言所具有的双重性,确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The duality that language is not only part of the culture but also part of cultural media determines the indivisibi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传播媒介或者交际工具,作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承载各种信息;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体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广泛。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如“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喜庆、欢快、热闹;而在英语国家则是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兽或神异 动物,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在英语国家中,“龙”却被看做是能喷火的可怕的怪物,代表邪恶的力量或势力。 Secondly,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kind of medium or a communication tool, as a conventional symbol system, language is capable of carrying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language itself has ver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V ocabulary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language, but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3328085.html,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曾强邓喆元范一鸣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6期 社会公德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备受关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建设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基于此,笔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根源以期找到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并从政治、立法,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近几年国内几家著名交流平台充斥着帝都雾霾的相关报道,微信朋友圈的一则标题为你不在北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会呼吸的痛”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促使人们对社会公德建设的深度思考。社会公德缺失的病理何在?该如何医治?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社会公德缺失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德建设成果显著,摒弃了一些同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此同时激发出众多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观念。如人们的公共领域观念和意识有所增强,热心公益事业,如广西的第一书记节目,使众多贫困青少年获得资助,开启新的生活。 这反映出我国社会公德领域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但是还要看到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如“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情冷漠;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损公肥私、损坏公物,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行为屡见不鲜;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行为比比皆是。 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昭示了对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的紧迫性。 2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2.1.1人性的扭曲。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即人性。众多不文明 现象显示了人性不是固化在“人之初,性本善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巨大的改变。反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国人似乎处于一种“病态”,本来是有着道德标准答案的摔倒老人扶不扶问题,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2.1.2个体自身的趋利避害性。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一方面,通过追逐利益,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社会财富得以累积,社会不断发展。另一方,万事皆有“度”,要学会适可而止,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会照成个人的主体迷失,甚至会处于丧失道德准则的境遇。

香港为何在97年7月1日回归

香港为何在97年7月1日回归? 这个问题,我以为多数人知道。后来发现我错了。因为很多人居然说:那是中英两国激烈斗争的结果,英国政府被迫放弃香港。 先看香港是怎么割让出去的。这牵涉到3个条约。 第一个条约,1843年的《南京条约》。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1843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中一项是“把香港岛给予英国”。 第2个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当时清军败于英法联军,签下《北京条约》,将九龙南部割让给英国。 第3个条约, 1898年的中英签署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及一系列租借条款中,将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个离岛(新界)租借给英国。 说了这3个条约的内容,接下来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要知道3个条约的时效。前两个条约,都没有约定时期,可以理解为永久割让。第3个条约,明确了日期,99年,1997年到期。 然后要知道,这3个条约割让的领土分别是多少呢?可以这样比照一下:第3次条约的租借地陆地面积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陆286平方英里,岛屿90平方英里,较原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了约11倍,租借地水域较前扩大近50倍。 也就是说,1997年收回95%的陆地、岛屿、水域,是履约。1997年收回主权,是清政府当年与英国人商量好的。对此,英国人没有任何疑义。 问题在于早先割让的那5%的面积。英国为什么要放弃这5%?他没办法不放弃。当年弄了这么一大片土地,99年后归还,英国人一想,那都下辈子的事了,他们根本没有想那么远。香港整体没有因3条约而特别分开发展。1990年代,曾经有英国人想保留那5%,但是显然不现实。他根本无法自给自足,食物、淡水都靠大陆供应,加上殖民地的军费支出庞大,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中国。 不管怎么说,能把5%那部分收回来,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功劳,这个是要承认的。

符号、意义与传播

符号、意义与传播 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 1、符号、语言与意识、思想 2、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 二、符号与意义 1、意义性质与表意过程 2、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 外延意义: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内蕴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 德弗勒认为媒介对人类语言和意义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四方面: 立意功能、引申功能、替代功能、稳定功能。 三、编码 (一)科学编码。如:学科代码、邮政编码、汉字输入法编码、条形码等(二)艺术编码。如乐谱等。 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一、符号的特性 1、任意性 2、约定性 3、组合性 4、传授性 5、跨越性 二、符号的功能 1、指代功能 2、表义功能 3、自律功能 4、显示功能 5、认识功能 6、交流功能 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 大众传媒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地明白易懂,让人能轻松快捷的译码。 “一篇提出足以使全世界震动的重要论断的社论,如果写成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看得懂,那么,它将失去88%的读者。”([美]赛弗林和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不仅大众传播的文本要简明易读,组织传播的文本也要如此。1998年6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向政府官员提出要求:在官方文件中也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以方便美国公民阅读。克林顿说:“运用简明语言,可以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政府在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及提供什么服务。简明语言可以使政府和私人机构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 简明易读也是受众的普遍要求。国外的“简明英语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979年,英国民众在议会广场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和大众媒介改变繁琐难懂的文体。此后,“简明英语运动”渐渐波及世界上的其他英语国家,每年一度的“简明英语奖”定期在英国颁发。我国进行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改革、改字简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简明汉语运动”。 易读性研究,最终是站在人本的立场上为你的传播对象考虑,最终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为传播者自己考虑。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决定着文本的易懂或难懂呢?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它在多大程度上易懂或难懂呢?西方传播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字词的形式 多用常见的字词,忌用冷僻的字词;尽可能选用实体动词、及物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和介词,有部分成语、诗化的词和高度文学性的词也要少用或不用,尽量使用普通词汇,避免使用行话或专业词汇,以减轻受众的“词汇负担”。若要对易读性进行测量,则需统计出全篇“忌用”或“少用”的字词数,再除以全篇的字数,得数越大,其易读性越差。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这次我写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很明了他的主语是社会公德,因而不能不弄清楚其真正含义,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那么我们可以先以当今社会的公德现状为切入点,透过社会调查和各种案例反映出社会公德的流失,再分析其原因,从原因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思路,从而可以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字:社会公德缺失现状问题原因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的意念准则.自古至今,社会公德通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传承着,期间其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历史的巨轮亦步亦趋.时至今日,他也同我们的新时代磨合着,当然,金无足赤,我们现今的社会公德是存在缺陷的,那么到底我们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是什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又该从哪些角度反思?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一、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指出,社会公德,它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为: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爱护环境。那么反过来讲,个人的行为也是对自身于社会公德实践的体现,但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又该怎样看当的今社会公德,这是值得商榷的。 经常同朋友和同学聊天,在他们的谈论中经常会涉及到社会公德方面,他们会感慨当今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很严重,一些连小孩子都懂得的社会公德正在人群的主流中淡漠、流失,这多么让人惋惜,悲哀啊。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来了解一下当今社会公德的现状,虽不很全面,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香港割让过程

一、香港割让过程 香港是由三个地方组成的:香港岛、九龙、新界。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可以说是中国屈辱的历史,香港沦为殖民地“三部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强租新界。至此整个香港完全落入英国之手,详见下图。 二、香港回归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经过多轮谈判,1984年,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 三、香港回归20周年成就: 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4年,香港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

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得此一殊荣。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在香港企业加大内地投资与经贸合作的同时,内地企业纷纷赴港上市筹资,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目前,内地在港公司达20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2200亿美元。这些内地企业与资本已成为香港经济繁荣的另一支撑力量。 1、GDP年增长4.5% 人均GDP全球第七 2、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3、自由经济体20连冠 4、位列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金融体系 5、基本实现“全民就业” 6、持续吸引外资魅力不减 7、人均寿命全球第一 8、最大成就是“一国两制” 四、新中国的成就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首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中华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82年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1999年至2008年神一至神七(载人,无人,出仓)先后成功发射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2006年沈阳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7年10月24日18时许在西昌发射“嫦娥一号(CE-1)”发射成功。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同年9月6日至9月16日残奥会在 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FTA(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

《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观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 观看学习金一南教授《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的主题演讲视频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而又慨,诉诸笔端,小做此文。 回顾历史,我们走的是那样坎坷。这两百年来,我们经历过“国破山河在”,我们经历过铁蹄践踏,我们曾经寻寻觅觅,妄图唤醒民众的良知,我们也曾柳暗花明,在最危难的时刻,一批人、一批不放弃的人挺起胸膛站了出来,这一站,就站成了开天辟地的脊梁! 金一南教授讲到近代中国历尽苦难,腹背受敌,脊梁倒塌,砖瓦散乱,为了摆脱这一局面,我们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索者。然而,洪秀全理想中太平天国在自己的限制和中外的绞杀下最终失败;甲午

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结束,这场富国强兵的运动也没能挽救中国;紧接着的君主立宪、共和制同样也已以失败收场。然而历史真的就抛弃了中国么?不,不是的。这个时候,共产党在经历了一次次实践的考验后,不断探索发现,不曾放弃初衷,终于摸索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联合阶级,共同抗敌!这是伟大的决定啊,这是旧有的废墟里,开出的新生的花朵啊!要知道,在当时社会,底层的农民,还有没有任何资本的工人,他们的地位是那样低,那样不起眼,而共产党却能于他们身上,敏锐地看到那股救中国的力量,这份胸襟,如何不叫人佩服呢! 杨靖宇曾对劝他投降的老乡说过,“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问出了一个人的担当,问出了一个民族的担当。是的,我们就是靠着这股子担当,才走到今天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三十年我们需要继续发展,为实现民族富强而奋斗。我们靠什么?我们还得靠这股子担当呐。现如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奉行霸权主义已然是司马昭之心。插手他国事物,扰乱世界和平。唯有中国,我们实力强起来了,却依旧不改初心,和平发展,包容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求共赢,只因我们记住了先辈留下的担当啊。 身为中国人,我感觉无比自豪,中国共产党,是优秀而伟大的政

影响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一门语言传播范围的广与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该文化影响力的大小。那么,影响一门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兹分别论述之。 首先是历史因素。当今世界语言分布的格局是由于历史上的斗争和融合形成的,它记录了一些重大的事件,见证着一个国家(或王朝)的荣辱兴衰。通过语言这个窗口,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毫无疑问,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强势的语言。这跟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加速向海外扩张,建立起空前绝后的“日不落帝国”有关。这个帝国太过强大,以至于其他民族在面对她的进攻时,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文化入侵是帝国扩张不可缺少的一环,英国讲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待到了广大的殖民地,并对这些地区进行统治。这一点从美国的好莱坞生产的大片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因此,即便今天“大英帝国”的雄风已经不再,但我们依稀可以从南非、北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将英语定为官方用语中去追述她昔日的荣耀。 西班牙在美国南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巴西除外)的殖民征服也将西班牙语带到了这些地区。她在国力最强盛时,曾经以经度为界,和葡萄牙一起,将世界对半瓜分。所以,虽然如今西班牙只是比利牛斯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并且深陷金融危机而难以自拔,但这并不妨碍西班牙语成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仅次于英语的语言。据说,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英语和西班牙语,他就可以在整个美洲畅通无阻。 俄语曾伴随着苏联的崛起而迅速普及于社会主义国家中,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但是随着二十年前苏联解体,该语言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不过,随着俄罗斯这几年的再度崛起,这门语言或许可以重新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活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成为近代以来唯一没有收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东方国家。不仅如此,她还侵略别国。日本曾占领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和东南半壁江山,以及东南亚大片土地。在对这些地区进行通知期间,日本当局强制推广日语教育,妄图以此使广大亚洲人民丧失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记忆。这一“釜底抽薪”的招数相当歹毒,幸好日本法西斯像兔子的尾巴那样,否则中华文明的存续的确令人担忧。尽管如此,日语在这些地区还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举例说来,东北地区有些学校在中学阶段教授的就是日语,高考的时候也是考日语,更不用说台湾很多人都懂日本语了。 相比于以上列举的强国,中国的遭遇就不是那么好了。由于中国近代不断地遭受侵略,被列强瓜分和内战困扰,这些屈辱的经历让汉语也跟着“遭殃”。周围一些曾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纷纷将自己的文字朝拼音化或半拼音化的方向发展,恨不得尽快和中文脱离干系。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我们自己也丧失了信心,于是“取消汉语”的口号虽然荒谬,却甚嚣尘上,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她的文化就会越受人青睐;反之,则只有受冷落的份,甚至被束之高阁,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其次是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工商业经济时代。尤其是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力量更是被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本原则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其他各种原则,成为唯一的主导。虽然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写作《资本论》,对资本原则的滥用提出了批评,但是,我们发现这一原则支配世界的局面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了。中国就是一个典型。所以,不管怎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有解释力的、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以资本原则为主导的时代,我们就不能对经济的作用熟视无睹。 放眼世界,当今引导经济潮流的,依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欧洲虽然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区域,但由于英语和她们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亲缘性,(例如,它们都是拼音文字,都是形式化的语言等等)所以掌握英语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欧洲,一个人懂两门以上外语是很自

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从根本上说,道德危机是道德权威性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们的道德判断陷入没有公准、没有客观尺度的道德相对主义。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一个道德混乱或败坏的国家或社会,其最终必然走向衰败和灭亡。中国社会道德出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人是自己割断了道德的根,破坏了道德的本。“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但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又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面对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对我们的传统彻底丧失了信心,迫切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够立刻享受到西方人所享有的自由以及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全盘颠覆传统的思想和社会运动中,其结果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作为维系家庭、社区关系、及职业伦理的功能荡然无存,遗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道德、规则、价值,精神也就逐渐被掏空,堕入了道德危机的深渊。 二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金钱观。“不管怎么赚钱,别管我通过什么方法赚钱,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成功,就应该得到崇拜”,“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就是金钱社会的道德现状。 三是法制的不健全成为道德危机的“软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新型的犯罪不断出现,却没有相应的法律与之配套,从而导致在道德领域出现盲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屡禁不止,虚拟的网络更是出现一波又一波的“人肉搜索”,人们在网络上毫无忌惮的谩骂,以揭露他人的隐私为悦,这些现象法律上尚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法无禁止皆自由”,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的皆可以去做,即使与道德标准不符合,也不会被定义为违法。 四是信仰的缺失是导致道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信仰缺失造成了社会道德危机。中国社会今日的道德问题,根源就在于缺少了这种敬畏之心,缺少了信仰体系的支撑。1979年以后我们陷入了信仰缺失、甚至信仰真空的状况。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的发展使共产主义理想多停留于宣传层面,而政治信仰功能的减退又未能由宗教信仰及时的弥补,致使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信仰真空。信仰的缺失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 当然,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远不止上述几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相对落后等等,都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陷入日益严重、不断蔓延的道德危机的人类社会来说,又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百年沧桑巨变

八年级历史下册试题 一、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光辉而伟大的日子,下列节日与此有关的是() A、青年节 B、建军节 C、国庆节 D、建党节 2、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粉碎了“四人帮” C、实行了改革开放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51年,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A、北平B、新疆C、西藏D、云南 4、张艺谋的电影中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5、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的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中共八大的召开 6、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A、王进喜B 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7、今年(2009)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__周年() A、50 B51 C、55 D52 8、某同学拿出一些“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给同学们观赏,从这些旧物可以断定是_____时期的( ) A、建国初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 A、城镇 B、大中城市 C、农村 D、沿海地区 10、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 A.扫盲阶段B.小学六年级阶段 C.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级教育D.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教育 1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 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变化 12、右图是我国升空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A、长征1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1号 D、探索者1 号 13、构成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兵种不包括() A、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B、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C、空军战略轰 炸机部队 D、海军陆战队 14、1991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了“APEC”,它是下列哪一国际组织:() A、联合国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15、“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维护() A台湾的根本利益 B香港、澳门的根本利益 C大陆的根本利益D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6、在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时,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时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主动权就越大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英国强行割占香港岛

英国强行割占香港岛 作者:余绳武文章来源:《人民日报》1996年4月12日第10版更新时间:2009年10月13日 近世以来,英国倚仗坚船利炮,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夺占别国岛屿,作为海军基地或通商据点。 在中国,英国人很早便有夺占海岛的打算。1637年英国海军上校威德尔率武装船队来华贸易,回国后在报告书中写道,为了发展对华贸易,英国应该占据海南岛。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向清廷提出多项通商要求,并要求把舟山附近一个海岛和广州附近的一地让给英国人作为居留地,被乾隆皇帝拒绝。 珠江口外的香港也是英国人觊觎的目标。从1806年起,东印度公司派水文地理学家霍斯伯格连续多年在香港等处水域进行勘测,搜集了大量情报。1833年8月,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律劳卑致函本国外交部,要求派遣海军“占领珠江东部入口处的香港岛,它令人赞叹地适合各种用途”。律劳卑的后任罗宾逊也于1835年向英国政府提出类似的建议。 更可注意的是,香港岛与九龙间的尖沙咀洋面(英国割占香港后改称维多利亚港),自1821年起即已成为英国对华鸦片走私的重要据点之一;大批鸦片船每年冬季停泊在伶仃洋一带,台风季节移泊金星门和香港水域,从事贩卖毒品活动。1839年春林则徐收缴鸦片时,共有22艘英国鸦片船停泊在虎门口外,其中有16艘停泊在尖沙咀洋面。林则徐没收的二万多箱鸦片,大部分来自香港水域的鸦片船上。 英国政府获悉中国禁烟后,竟声称这是对英国的侮辱,悍然决定发动侵华战争,其根本目的是要强迫开放华东各口岸对英通商,并攫取与此相关的各种特权。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则是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称为鸦片战争;这个绝妙的名称据说是1840年4月25日《泰晤士报》首先使用的。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攻占舟山群岛定海城,8月来到白河口投递公文,指责禁烟“亵渎大英国家威仪”,要求赔偿烟价和割让岛屿等等。清廷派直隶总督琦善负责对英交涉。琦善向英国侵略者暗示赔偿烟价问题不难解决,建议将谈判改在广东进行。白河口泥沙淤塞,英国舰队不能驶入;相反它们沿珠江可以直趋虎门,便于在谈判中实行武力威胁。因此,英国人欣然同意琦善的建议。 同年12月,英国代表义律与琦善在广东继续谈判。关于赔偿烟价,琦善顺从侵略者的勒索,同意付给600万元。义律又要求除了广州之外,在华东增开两个通商口岸,琦善只允增开一个,没有达成一致意见。12月29日,义律撇开增开口岸问题,进一步要求“在外洋割让一个适当的地方(指香港岛———引者),英国国旗可以在该处飘扬,就像葡萄牙国旗在澳门飘扬一样。”琦善断然拒绝了这一割地要求。 英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未遂所欲,便悍然使用武力,于1841年1月7日攻占大角和沙角炮台,并以永据沙角相要挟,企图迫使琦善就范。琦善出于无奈,允许将义律的要求代奏皇帝,由道光帝定夺。不言而喻,允许代奏并不等于琦善本人允割香港,何况他根本没有擅自割地的权力。但义律歪曲事实,竟于1月20日向旅华英侨发布公告,声称他已与琦善“达成初步协议”,“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义律捏造这个“初步协议”(后来有些历史著作以讹传讹,称之为“穿鼻草约”),其目的是为了给吞并香港制造“条约根据”。上述的公告颁布后不到一周,英军先头部队便于1841年1月25日在港岛北部大笪地(今上环水坑口街附近)登陆。第二天舰队到达,海军陆战队在大笪地公然升起米字旗。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报告会,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2016年11月在的一次演讲视频,让我不禁泪流满面!新中国一路走来是如此得不易,100年前多少仁人志士尝试拯救山河破碎的中国,他们前赴后继,无畏无惧,九死一生,真可谓惊心动魄! 多灾多难的中国之所以屹立不倒,只因不同时代都有中华民族的脊梁出现,这些民族之魂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奉献了自己的人生,无私无畏,只为救国图强。 我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在历史书上模糊而知,我不知道我们的先辈是如此得担当,如此得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寻找一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光明之路,路在何方?! 当我的心与先辈起来时,心中隐隐地痛,在车上痛哭了一场。他们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现如今我们不配做他们的子,因为我们活得没有担当! 良知之心是如此地柔软,如此地易痛,如此地易感,当心渐渐开始光明起来,那一刻我触到了先辈的心灵,致良知唤醒了我那颗久被尘封的心! 当年四万万中国人就如一盘散沙,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观念,没有组织观念,人民的心在昏睡。当年抗日英雄靖宇被身边的人出卖,很多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只有功利。老乡劝靖宇不如投降,靖宇说过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

吗? ”惊天动地的一问,视死如视归,中国的脊梁就是心中的那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十三人,有的牺牲、有的叛变、有的被开除、有的当汉奸,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从头走到尾:和董必武。 几十年之前,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如此艰难,没有红地毯,没有夹道欢迎,不尽的流血牺牲与叛卖,为了什么?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觉醒! 说:“没有,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的先辈如此轰轰烈烈、前赴后继,而我们如今做了什么?我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什么?此心被问得实在惭愧,此心被问得生生地疼! 历史选择了党,人民选择了党,一路走来,今天我们物质富裕,丰衣足食,但我们又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无尽地迷茫,路在何方?! 是醒来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辈肩膀头子很硬,扛过来了。中华人民国前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三十年需要我们醒来,继承! 担当!中国梦需要我们的脊梁! 如今的我们,肩膀头子也要像先辈一样很硬,扛起我们的责任,祖国再也不会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啦! 我接受了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老师们的觉醒和对我们的唤醒,我要去入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后代子,只为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肩膀头子硬一回,像先辈一样成为

论社会道德缺失

论社会道德缺失 社会公德是指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和交往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分化、发展而逐渐产生、完善的一种公共精神;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平等、尊重基础之上的,以公民相互之间的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调整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系列有效性要求。作为与人们的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起作用的、较稳固的生活方式和样式表现出来。 中国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在中国转型时期,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就更是我们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社会公德建设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 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 2.职业道德缺失 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 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 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 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卖淫、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 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 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 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状况方面的原因: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行动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导之下,分散的小农经济使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缺乏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虽然现在经过经济改革,小农经济的状况已完全改变,但是那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依然影响着人们。“个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其次,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起码的社会生活规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人们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匾乏.但是法制建设却明显的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

从1842年割让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归

从1842年割让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归,145年沧桑见证了中国从衰败到复兴的历史。 香港现在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690万。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地区,称为“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1982至1984年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举行了一系列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英国把香港归还中国。中国政府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颁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除外交和国防事务之外,其他事务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决定。香港原有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变,法律不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走向衰败的开始。依仗船坚炮利,英国打破了大清帝国脆弱的东南沿海防线,一直打到南京,逼迫道光皇帝签订了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南京条约》。接着,列强纷纷效仿,采取威胁讹诈和军事进攻两手,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设立租界,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中国由此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期。香港被英国占领之后的100多年,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自强自救的时期。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加深加剧,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把中国人民推向灾难和战争的深渊!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时代先驱的鼓舞和率领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寻求政治出路的戊戌变法、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给封建军阀最后一击的大革命、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取得祖国的完全独立。 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国倡导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事件,是将中国推向强盛、复兴的几个关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早于欧战,从1937年7 月7日就开始了,直到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中国战区投降协议书为止。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牺牲达3500万,财产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被日本抢占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也得以收复。中国以作出重大贡献的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赢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尊崇地位。当时中国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收复香港,但终因国力所限,被日本占领三年多的香港重又被英国接管。 1946年,中国爆发了史称“解放战争”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喜讯。中国至此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魔掌,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在经历了百年侵略的国土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而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发动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形成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破坏和损失。从1978年起,伟大的政治家***领导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取得空前的成功,他本人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还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并亲自领导、参与了和英国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中英双方共同商定,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继香港回归之后,被葡萄牙占领400多年的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成为又一个特别行政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