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材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节介绍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本节内容由“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首先说明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的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再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最后通过实验活动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应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懂得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课前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教师活动 1

课件展示,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提出问题

①.帽檐直径AB与帽子的高度CD哪个较长?

②.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大?

学生活动1

①. 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②. 学生用刻度尺测量

发现:AB与 CD一样长;中心的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

师: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师: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教师活动1

布置自学

①.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

②.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

学生活动1

①.了解“国际单位制”.

②.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

①.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②.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2

归纳: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反馈练习一

教师活动3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2、完成单位换算: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nm

学生活动3

思考回答: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dm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mm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70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105 nm

【设计意图】: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

2.长度的测量

师: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1)长度的测量工具

教师活动4

展示实物

学生活动4

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2)观察刻度尺

教师活动5

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②它的量程是多少?

③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强调重点①.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②.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最大值.

③.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学生活动5

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

【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师活动6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①.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

②.怎样放置刻度尺?

③.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④.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6

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②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③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

④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4)正确读取估计值

教师活动7

出示例题: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 cm

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4cm,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7cm.)教师讲解: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1.3cm,估计值是0.07cm,因此读数应为1.37 cm,不能读作1.4cm.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教师活动8

出示练习题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

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

物体长度是.

学生活动8

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A; B; 2.20cm(或22.0mm)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教师活动9

出示练习题 1. 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

2. 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5.0cm;估计值是0. 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5.0cm+0.00cm=5.00cm,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1.6mm答案: 5.00;1.6

讨论交流: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3.时间的测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教师活动10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10

学生自学,组内讨论回答: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3)计时工具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学生回答: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师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

(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师活动11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教师活动12

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学生活动12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教师活动13

出示练习题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 学生活动13 讨论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 ,1大格是1s ,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 .小圈1整圈是15min ,每一小格是0.5min .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 ,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 ,因此读数是3min38.3s . 4.误差

师: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如果不等,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教师活动14

布置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并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加油站】实验室机械停表J1202的外形如上图所示. 【使用方法】 第一次按下B , 第二次按下B ,读数。 第三最后按下A

简称: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读数】

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

大圈1整圈是30s ,1大格是1s ,所以每一小格是0.1s 。

小圈1整圈是30min ,1大格是5min ,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 。

②.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③.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14

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误差”,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②.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③.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活动15

出示练习题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②187.5㎜;③187.8㎜;④187.65㎜;⑤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

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学生活动15

思考交流: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④四个读数187. 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①187.6㎜;②187.5㎜;③187.8㎜;⑤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

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

【设计意图】: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讲评.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4.

【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

三、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

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减小误差的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避免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还是停表的读数,都先以学生的尝试使用为前提,然后再归纳总结,细化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充分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这节课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学生既能随时巩固,教师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时效性和韵律感.

3.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考虑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自学、阅读、请教老师(同学)、分析原因等.本课难点是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通过例题讲解、交流讨论、习题训练逐渐得以突破.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还没有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物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组织有一定的困难.

2.少数学生对科学计数法表示物体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感到困难,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特别是末端对着整刻度的估读不够理解,对读取机械停表的示数也需要进一步的练习来巩固.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运动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对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局限于相对于地面位置改变的运动物体,如正在奔驰的汽车,路上的行人等,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能借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节内容由“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两部分内容组成。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静止吗?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

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

3.不是,因为整个地球都是转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教师活动2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2

思考,并回答:物体运动,他们的位置随时间改变。

【设计意图】拓展实例范围,反映运动的普遍性。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

【设计意图】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3

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

学生活动3

学生思考,并举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介绍运动分类知识,让学生对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活动4

提出问题: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的很容易吗?

举实例

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

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对方车辆慢慢后退。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过来。

学生活动4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感觉不同是因为观察的人用了不同的标准(或相对于不同物体)。

【设计意图】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的能力。

归纳:要想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取一个标准才成,物理学中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教师活动5

那么怎样才是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了呢?或者说我们要观察那几个方面,才能确定物体位置是否变化了?

学生活动5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观察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和方向。

【设计意图】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总结: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

教师活动6

提出问题:

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呢?

平时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都不说参照物,为什么?

学生活动6

聆听思考: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平时多数情况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设计意图】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总结: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

教师活动7

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7

动手操作,观察以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邻桌同学间讨论。

回答: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静止的。

并说明观察的方法。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可能不同,这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活动8

提出问题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学生活动8 学生思考回答:

因为子弹相对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小或一样,它们之间近似相对静止。

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教师活动9

提出问题::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同一物体相对不同参照物,运动状态不同的情况呢?

学生活动9

学生思考并举例。

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

【设计意图】强化对相对运动知识的应用。

三、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10

1.分析下列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10

学生可能回答:

加油机相对受油机静止,它们相对地面是运动的。跳伞运动员之间相对静止,他们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教师活动11

2.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学生活动11

(1)地球(2)太阳(3)静止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知道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取参照物,即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设计意图】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五、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12

出示练习题

3.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为参照物。漂流时船相对水。

4.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河岸上的树

B. 船舱

C. 迎面驶来的船

D. 河水

5.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学生活动12

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板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

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有趣的图片、问题讨论、列举实例,引导学生结合思考问题,由浅人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然后过度到“参照物”的讲解;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课堂中师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

《运动的快慢》

教材分析

本章以“运动”为线索,力图使学生在感受运动、描述运动的过程中,体会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的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求知欲望,逐步掌握运动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本节课重点要研究的物体运动速度,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如何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是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对速度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在学生建立了速度的概念之后,再回归到生活中的运动过程,给出平均速度的概念。本节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介绍,更着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的比较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的研究变速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会进行平均速度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2.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经历分析物理简单计算题的过程,体会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乐于从多种渠道搜集、估测一些物体的速度。

2.在师生合作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中,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运动快慢的图片两个电动小汽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

展示ppT图片提出问题:公路上行驶的车与行人有什么异同点呢?

学生活动:

观看回忆上节课的机械运动,思考马路上各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归纳结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回答出:相同点是车和行人都在运动,不同点是车运动得快而人运动得慢。从而说明运动有快有慢,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运动的快慢”。

(板书)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再现了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现象,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基础,对学生熟悉的现象,采用简单的再现,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机械运动,为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做了铺垫,有助于学生将本课的新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

教学环节2:进入新课,建立概念

教师活动1: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在比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各运动员是在同一时间同一起跑线起跑,谁跑在前面......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得出判断的方法是:物体运动时间相同,看运动路程的长短比较快慢,运动路程长则比较快,运动路程短则运动慢。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生动的物理情境,从而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规范一些物理量的表示,为科学的得出速度的概念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2:

教师追问: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你们又是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的呢?

学生活动2:

学生思考作答: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看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短则比较快,用的时间长则比较慢。

教师引导: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能不能归纳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呢?

学生总结: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设计意图】上面环节教师提问设计的问题很巧妙,这个例子就在课堂和学生身边,教师继续追问设置问题,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就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学习归纳问题的类比方法。这样问题的过渡显得非常自然,为引出下面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教师活动3:

提出问题:小聪同学的100m跑成绩为17s,小明同学的50m跑成绩为8s,要知道他们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出示数据)

学生活动3:

学生思考:按照前面的比较方法,小聪和小明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呢?

教师追问: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归纳的方法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同。

讨论问题: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学生讨论:可以计算小聪1s中跑了多少米?或者小明跑110米用多少秒?再或者……

引导学生归纳:

(1)让他们的时间相等: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他们的路程相等:比较相同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的运动路程除以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设计意图】在学生知道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后,教师提出了两个物体运动路程不同,运动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快慢的问题,这里教师利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处理,并加以深化明确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短的意义。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思考有基础,是有效地思维活动。进而抽象出利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一般方法,这样速度的建立过程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价值。教师可以渗透这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相关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讲授速度,完善概念

(板书)一、速度

1.定义:路程与时间的之比叫做速度。(velocity)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以在此处设问:你能根据速度的定义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吗?,也可以直接给出公式。)

3.公式:

用符号表示为: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路程的国际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那么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得出: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

教学环节4:讲授方法,规范解题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下面就请大家算算刘翔的速度吧!(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活动:

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学生可能还是按照小学数学计算的方法解题,教师进行指导)

展示学生答案,教师规范答案

【设计意图】在物理的初学阶段,教师应强化学生的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体会看似熟悉的问题还需要认真学习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1: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这是一些动物的奔跑速度,你能知道他们有多快吗?看看我们人类奔跑的速度在什么位置?

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蜗牛运动的很慢,其次是乌龟,人奔跑的比鹿要慢,猎豹运动的最快……(这个时候学生会产生疑问,觉得这是汽车仪表盘,也会发问km/h是什么?)

教师活动2:

教师追问(图片中的km/h):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你觉得图片似曾相识吗?

学生活动2:

师生共同归纳: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汽车的仪表盘上看到过。

教师活动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 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 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 第一组:(男生做) 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第二组:(女生做) 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物态变化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 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 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2确定分度值…… ○3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教案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2012 ----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武威第十九中学 科目物理 年级八年级 教师杨开和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科物理教学 2.4.6.8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上8月27日每周 2 总授课节数 32 考试次 4 周时间预定进度备注起讫 1 8月27日8月3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 9月3日9月7日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 3 9月10日9月14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复习测试

4 9月17日9月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 9月24日9月28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 6 10月1日10月5国庆放假 7 10月8日10月1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复习测试 8 10月15日10月19温度熔化和凝固 9 10月22日10月26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本章复习 10 10月29日11月2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11 11月5日11月9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12 11月12日11月16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 13 11月19日11月23光的色散本章复习测试 14 11月26日11月30透镜生活中的透镜 15 12月3日12月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与眼镜 16 12月10日12月14望远镜与显微镜本章复习测试 17 12月17日12月21质量密度 18 12月24日12月28质量的测量密度与社会生活 19 12月31日1月4日期终复习 20 1月7日1月11期终考试质量分析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 学年度教学目的 教育教养

本学年旨在启蒙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提高学生发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思维,并能用物理的、科学的方法解释实际生活中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愉快度过每一个课堂四十五分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2.每一位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比如:雨、雪、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初二物理上学期全套教案

目录 第1讲:机械运动1 (5) 第2讲:机械运动2 (9) 第3讲:声现象 (11) 第4讲:物态变化1 (21) 第5讲:物态变化2 (26) 第6讲:光现象1 (33) 第7讲:光现象2 (39) 第8讲: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 (45) 第9讲:凸透镜成像规律 (51) 第10讲:眼睛和眼镜及显微镜和望远镜 (56) 第11讲:质量和密度 (61) 第12讲:密度的测量及应用 (64)

第1讲机械运动1 一、【教学要求、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参考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课堂精讲】 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长度单位:国际---米用字母m表示 常用: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m)、纳米(nm) 换算:省略 3、一般常识: 4、刻度尺读数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 ①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 ②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b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课堂练习 1.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单位填在横线上 (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 (2)一本物理书长2.67 (3)一元硬币的直径18.0 (4)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 (5)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约16__________。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3.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B.C.D. 4.201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是8844.43m.数据表明,这次测量所用仪器的精度(最小分度值)是() A.1m B.1dm C.1cm D.1mm 5.要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正确的是() 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 1、实验室常用测量工具:停表(秒表) 2.时间单位: 国际:秒符号:s 常用:小时符号:h 分符号:min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学们》优质课教案_12

科学之旅(序言) 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怎样学好物理。 关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的尖端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透镜、实验鼓、水槽等。 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 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 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身边的物理现象 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海边拾贝导入物理学!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浮在水槽中的乒乓球”“悬浮在水槽中的小瓶子”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并引出图片4、5。 (2)、“手按着嗓子说——我爱我的祖国”“鼓面上跳动的乒乓球”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学生实验观察“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 (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 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 人类造福的。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新人教版2016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李明2014.2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 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人平:7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20%。 (二)要求: 1、守纪: 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汝城四中学生全面管理细则》、《汝城四中学生二十不准》等相关规章制度;

2、会学: (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 (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 (3)注重实验与探究。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 正确对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五、教材简介: 本册教材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全教学效应。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2.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创设引入】 用P10图片导入,长度测量的必要性,只靠感官判断不准确。 学习内容一:长度的测量 阅读课本P10至P13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测长度和测时间工具的名称,长度和时间的主单位。 【自学检测】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单位及符号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的认识 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都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对照P11图1.1-1写出刻度尺和三角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的量程是15_cm,分度值是1_mm,三角尺的量程是7_cm,分度值是1_mm。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即“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D、“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着刻度线(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读且只能估读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测量比赛:各组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看谁测得又快又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正品】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初级中学校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指导思想: 从这一个学期开始,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所以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先从兴趣着手,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虽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看似难度降底了,但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学生涫习的难度反而增加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题: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