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芝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悟德,不因窘困而改节——虽地处区域劣势,但始终彰显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虽办学条件艰苦,但始终意志坚强、目标远大、作用突出。这就是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真实写照。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地处距北京180公里的塞外名城张家口市。始建于1950年8月,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是河北省唯一专门培养建筑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学院占地1200亩,其中新校区占地980亩,目前新校区一期工程10万平米的建筑已投入使用。多年来该院的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了河北省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总的评价是:作风朴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为什么该院的生源和就业形势一直看好,下面将从多维视角对该院的人才培养进行一番探寻。

一、创新办学理念——把握人才培养的先导

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观念是学校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先导。近年来,学院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经过全院师生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该院进一步明确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内涵发展之路,立足河北,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为落实办学指导思想,实现发展目标,学院确立了“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成功。为此,学院党委明确提出要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畅通学生与学校的信息交流渠道,引导参与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

2、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十分注重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倡导树立教师“教改”与学生“学改”并重的思想,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与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观,以教学改革带动学习改革,以学习改革促进教学改革,并使二者达到有机统一。在教学改革和学习改革中,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两大课堂”的综合作用,即第一课堂的教学主渠道作用,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实践育人作用,并实现了“两大课堂”在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有机结合。如每年都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并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联络员制度,定期听取学生联络员对教师教学情况及学院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学院的支持下,教师申报的《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二、发挥专业优势——彰显人才培养的特色

办学特色是学院的立校之本,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特色。因此,该院始终坚持走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河北省建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1、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该院注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逐渐形成了“突出建筑、立足应用”的专业特色。学院现有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分属于工、管、理、文四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80%,基本覆盖了河北省以建筑业为主的城乡建设产业。人才培养以立足河北,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特色方面,强调办好土木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传统专业,稳步办好新专业。近年来,学院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增设了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新专业。在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增加了经济和管理、招投标、工程监理等内容。

凭借50多年来的深厚底蕴和学科优势,该院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素质好,综合能力强,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毕业生供不应求。

2、凡是有塔吊的地方,就有建院人。该院地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张家口市,长期在艰苦地区办学。可以说,曲折的办学历史和艰苦的办学条件,锤炼了建院人坚韧顽强、奋力拼搏的意志,培养了建院人奋发有为、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并形成了“艰苦朴实、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这种艰苦朴实的办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历代建院人中薪传不息。建校57年来,该院始终立足并服务于建筑行业,成为了本地区本行业的知名教育基地,被誉为河北省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据统计,全省建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70%以上、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和建筑行业管理队伍中50%以上人员都是该院毕业生。同时,近年来该院在京、津地区和周边省份从业的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范围不断扩大,从过去的河北省及京、津、鲁、晋等周边省份,扩大到全国大部分省份。目前,该院外地生源招生范围已扩大到16个省、自治区。可以说,“凡是有塔吊的地方,就有建院人”。其中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工程总指挥张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张存华、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连泽、北京市劳动模范王海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付永领、清华同方人环工程分公司经理齐向东、九派集团董事长刘秀杰、河北建设集团总裁曹青社、副总裁陈列伟、石家庄华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长英、永昌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万永……都是该院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正是因为该院培养的人才在本省由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进程中,为推动和促进全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才使得该院的发展建设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政府将该院的新校区建设列为了省重点建设项目;张家口市政府也把“支持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扩建校区”作为一项实事工程写进了市政府工作报告。

三、强化思政教育——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学校办学方向的核心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基于此,学院党委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明确工作理念,贴近学生实际。在教育中牢固树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思想,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坚持了“教育领先、管理从严、情感投入、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和“严、细、深、实、快”的工作方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始终把思想教育抓在前面。在工作中十分重视从人文的视角关注、关切和关心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努力为学生创造有益于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学院高度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途径。学院从1998年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初步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学院建立健全了学生工作预警系统和信息反馈网络。根据信息反馈的实际情况,学院及各部门就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热点、难点、焦点以及一些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效促进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2、扩展教育载体,提高教育效果。近年来,学院从倡导先进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和激励功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学院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为“三注重”和“三提高”。“三注重”即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三提高”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艺术身心素质。基于此,每年都组织开展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思想性、艺术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特色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艺。当前学院注重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和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并内化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先进文化铸就了校园文化之魂,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又对学院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的“反哺”作用,使学院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增添了活力,提升了品位,从而促进了学院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学院的服务面向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立足应用、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精神,基于此学院注重对学生强化校风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干精神和团队意识。为使学生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学习动力,巩固学风建设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和实践基础,学院将学风建设与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

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院及有关系部曾多次获得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有多人获得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荣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近年来广大毕业生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西部去奉献青春,放飞理想。学院已先后有15名毕业生入选为西部志愿者。曾在四川省金堂县淮口镇兼任团委副书记并在旧城改造指挥中心参与志愿服务,现在山西省建设厅工作的毕业生刘志军作为河北省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在志愿服务期间做出了突出成绩,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成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报道过他的事迹。

四、实施素质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近年来,该院在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1、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新体系。该院积极倡导全面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及时提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明确综合素质包含四大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健康身心素质,前者处于灵魂地位,二者处于基础地位,三者处于核心地位,后者处于保障地位。经过几年探索,逐步形成了“三个层次、十个序列”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三个层次即第一课堂(主渠道)、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十个序列是:以培养理想、信念为主的政治素质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为主的道德素质教育;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奋发向上为主的全面成才教育;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科技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素质教育;以增强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为主的心理素质教育;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为主的艺术素质教育;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体育精神为主的体育素质教育;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素质教育。有关探索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做法曾受到河北省委领导的赞扬。

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院党委在坚持发挥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团组织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

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为配合团中央、教育部倡导实施的“素质拓展计划”,该院团委从2000年开始率先在学生中推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手册”制度。有关经验做法先后受到了团省委及团中央的重视和肯定。曾多次在全国高校团建经验交流会、全国学校共青团工作会议、全国、省“大学生素质拓展”推进会上做典型交流。该院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高校,为推进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从2002年开始,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63所高校试点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制度,目前此项制度已在全国各高校全面推行。团省委曾组织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河北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对该院素质拓展工作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几年来各级团组织一直以“素质拓展”统揽团的各项工作,并构建起了以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组织和社团组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团建工作新格局。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素质拓展中的生力军作用,该院注重把握社团建设的思想导向、政治导向、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确保其沿着“健康、活泼、丰富、有益”的轨道发展。目前,学院共有各类理论型、学习型、科技型、环保型、文学型、体育型、艺术型、娱乐型社团30余个。这些社团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繁荣先进校园文化、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品位发挥了积极作用。如MMD学会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及实践服务活动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大学生艺术团成立11年来,发挥了全院艺术素质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原艺术团京剧协会会长,2000届毕业生井存良曾荣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奖赛金奖。 ELA(英语爱好者协会)作为首届“河北省百支大中学生优秀社团”,推荐的优秀选手曾获河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大学生绿色希望志愿团作为张家口市高校唯一一支全市“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监护队”,连年被评为省、市级志愿者服务总队。牧风文学社作为院级最大的文学类社团曾被张家口市文联评为“百佳文学艺术团体”……为展现学生社团风采,推进先进校园文化,学院每年都举办主题鲜明的社团节活动。

五、突出实践育人——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

为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强化实践育人功能,该院注重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社会实践特色突出,成绩显著。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加强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主的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并将这种教育贯穿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日常的志愿者服务实践和实习活动之中。近十年来,院系党、团组织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方针,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注重点、线、面相结合。“点”上的活动,如院、系团组织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是集中组织的示范活动,讲求“精”字,即组织精细、安排周密;“线”上的活动,如结合实习在实习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讲求“特”字,即院、系及各专业各具特色,百花齐放;“面”上的活动是对回乡学生分散开展实践活动的明确要求,讲求“广”字,即每个学生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曾两次获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表彰;连年获河北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平时注重组织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及志愿者社区援助、公益环保等实践服务活动,并将此列为了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了学生广泛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阵地化的教育载体。

2、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深化创新实践活动。近年来,学院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加强科技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养成。即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勤奋踏实的学术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会泽百家”的开放心态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每年都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和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及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科研和学术氛围。五年来,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有20件作品分获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近年来近百名学生分获全国数学建模

竞赛、全国人环工程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以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胜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UA创作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佳作奖,并有多篇学生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显著提高。

六、深化就业工作——坚持人才培养的导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事关人才培养、人力资源使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一直是学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明确就业思路,强化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学院针对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实现顺利就业”的工作思路,通过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双选会”、“供需见面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降低择业成本。学院高度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上好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同时,热情接待毕业生并耐心进行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和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全程就业指导模式,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即大学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成才教育;二年级实施职业素质指导;三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四年级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的指导。通过教育,广大毕业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并能将自己的命运主动同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近年来主动到中小城市、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不断增加。经过多年努力,该院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过去单一的建筑领域扩展到以城乡建筑业为主,教育、金融、保险、公务员及IT行业等多个领域,同时就业地域范围也由过去主要在河北、京津地区及周边省份逐步向全国扩展。

2、坚持“以实习带动就业,以联系扩大就业,以合作保障就业”的原则,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学院还非常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具有合作关系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以切实加强合作,拓宽就业渠道。近几年,学院与省内外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全面联系,建立了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将反馈的建设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分析归纳,并据此对课程建设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使人才培

养更加“适销对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的70多个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均在大中型施工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使学生切实触摸到经济建设的脉搏。通过零距离接触社会和建筑企业,参观校友承建的工程项目,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社会阅历,锻炼了适应能力,而且更加坚定了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建筑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九派集团和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分别在学院设立了企业奖学金,每年有8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分获3000-10000元的奖学金,而获奖学生大都选择了企业作为就业单位,企业奖学金的设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也解除了学生在就业上的后顾之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就业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年起学院已连续五年被省人事厅评为河北省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道愈深,术则愈深”,理念及理论知识是“道”,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术”;理念及理论知识是“根”,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枝和叶”,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办学理念创新及学生理论大厦的建造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完善,为广大学生能够在素质拓展、实习实践,乃至将来的就业中做到游刃有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该院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更是未来学院实现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

此文章发表在2008年3月3日

《河北日报》第7版(专版)

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型人才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纷纷建构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适应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改变,而且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和优化。我们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面向社会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21世纪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发挥优秀教师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 我院坚持培养教学研究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素质从教学型或科研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形成了一支以学院6位“136”人才为核心,以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师资队伍。广大教师既重科研,又重教学,他们通过科研站在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学院鼓励和组织“136”人才、教授、博士、教学名师主讲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举办学科发展动态讲座,并要求以上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每年暑假期间学院组织一次学科研讨会,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准备“精彩一课”的演讲,随即抽讲,几年来,学院产生了3位省级教学名师,学院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我爱我师”活动,组织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一名“我心中最喜爱的老师”进行表彰,通过活动,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使大部分老师既是学术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上,一是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完善专业建设。按学科类型设置基础课平台,按“少而精,少而优”的原则扩展新知识。今几年,学院根据专业设置,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新编教材10多项。二是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车辆、交通控制、热能动力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目前建设了汽车电子和汽车车身设计2门核心课程实验创新平台,车辆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获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学院从公共基础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0---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5.10)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德州学院拟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为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道路:一是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二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三是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四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要建设一支“敬业、爱生、身正、学高”的创新性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抓师魂,塑造教师高尚师德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出几点希望。 (1)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要甘于奉献。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从中看出,温总理赋予师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即爱心与奉献是师德的灵魂。因此,必须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育教师忠于教育事业,树立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注重品德修养,努力学习,严于律己,爱护、关心和信赖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1.多形式组织学习。以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幼儿园教育纲要》等,强化教师依法施教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2.多途径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机制,采取领导、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分师德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与年度评优、评模、职评、教师职务聘任挂钩,激励教师的敬业意识。 3.多角度树立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对他们的师德经验总结推广,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师德素质。 二、抓龙头,造就一流领导团队 加强领导团队建设,是打造幼儿教育发展的核心。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能够谋全局者是园长带领下的后勤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幼儿园的灵魂,在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集体的作用和影响力。团队只有在人格、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新功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激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几个方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不仅是求“真”的过程,而且是求“善”的过程,而其求“善”的过程主要是指人们正确运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不少人由于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错位,导致创新目的狭隘、畸变和迷失,这不仅使创新成果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甚至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而其不当使用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如果高智商的计算机高手将掌握的网络技术用于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和电脑犯罪,那给人类造成的则是危害。可见,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没有高尚的创新目的,往往会把人们的创新活动引向堕落的深渊。 创新的目的何在,创新为谁服务,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说:“在社会历史内进行活动的,倒是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没有自己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进行创新活动的人们同样也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创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抉择的过程。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价值标准,其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创新目的和创新行为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合理化,避免不负责的盲目求利行为,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到指向社会共同的事业上,使其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爱因斯坦曾指出,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判断力”,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必须要让学生获得这种美和善的鲜明判断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这种鲜明判断力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使学生由“生物人”、“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道德人”、“社会人”转型;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人类发展而贡献毕生才智的崇高人生理想,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好地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合理的评价。在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为其确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韩纪梅唐世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高等院校光荣而又崇高的任务。 一、加强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及马列主义的德育教育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既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教育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同时,大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因此,要特别注意通过创造条件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大学生不仅要

关于组织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

关于组织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 为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扎实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实施高素质党政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柱产业领军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四大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加强高素质党政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柱产业领军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为把**建成十堰“投资首选区、经济首富区、文明新城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的努力,到18年达到以下目标:⑴精心培养20名县级领导后备干部,80名科级党政正职后备干部,200名科级党政副职后备干部;⑵重点培养200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⑶大力培养500名支柱产业领军人才;⑷着力培养300名新农村建设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四大工程”,不断扩充人才总量,努力改善全区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效能,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 三、方法步骤 (一)组织推荐,确定培养对象

1、推荐条件: ⑴高素质党政人才培养对象推荐条件:按照《**区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选拔管理办法》(茅组通[2004]20号)规定的条件推荐。 ⑵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对象推荐条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信守社会公德;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勇于改革,开拓创新,凝聚力强,企业经营业绩好;认真落实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职工信任度较高,在企业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或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较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较大的经营管理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人员。 ⑶支柱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推荐条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信守社会公德;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开发、商业零售、房地产业、娱乐餐饮服务业、蔬菜产业、畜禽养殖业、林特种植业、农家乐产业等全区十大支柱产业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并有明显实绩。 ⑷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对象推荐条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对象推荐:①在乡(村)办企业、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民办科技服务机构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②创办、领办各类农村经济实体者;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发明创造,获得专利证书或其成

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新世纪已摆在世人面前,回首过去,人类由愚昧到富有智慧,从粗野到文明,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创新为人类进步做了充分的铺垫。我们可以断言:创新和经济息息相关,它成为经济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创新和竞争紧密联系,它是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另外,创新它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之教育,创新是教育的根本所在。那么,语文教学,将如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新世纪创新人才呢?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理念总是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却把教师传播知识作为主体。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前提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绝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者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提出质疑的能力,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环境、手段的制约。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人们。一直以为,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就是好孩子,而学校和老师的根本目标

和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升入理想的学校。事实上,人才应该是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应该是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人,绝不单纯是学习优、天赋好,升学有望的尖子生。找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事业成功者,就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明确教育的立足点:不仅使学生学好文化课,更主要的是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合作。 二、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1. 教师应当是思想品德的楷模,学习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历来是为人师表的古训,今天仍不失为新世纪教师的行为准则。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就越要有理想,有志气。教师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扎实的作风、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无不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真正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就必须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为人师表。 2. 教师要做改革的先锋,成为大胆创新的开拓者。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做创新的榜样,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树立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敢于探索、虚心学习的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摘要 人才,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但大学生找工作却相当困难,除人才配置机制存在问题外,还因为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人才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合格人才”的矛盾在一些部门与地区普遍存在。单一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刻不容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备受关注。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备受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 第一,坚持以德为本,德才兼备。 应用型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等关系密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作为应用型人才应拥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对社会、公司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德才兼备无疑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第二,坚持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融于社会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 3)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 第三,坚持“一主三辅”综合培养要求紧密结合 1突出“应用” 要掌握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调“复合” 所谓“复合型”,指实现技术交叉、应用交叉以及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能力的交叉,实现一专多能。 3.重视“外向” “外向型”主要有两个内涵,一个是开放的意识,另一个是适应涉外环境的能力。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开拓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涉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涉外岗位的胜任能力。 4培养“潜力” 根据“基础的价值”原则,“知识不断的膨胀对扩充课程设置产生压力……学生需要坚实的基础去评估信息和应用知识”。具备潜在发展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主要之处。 第四,坚持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提高自己社会适

企业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

企业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它的员工。企业兴衰乃是常事,但究其原因,无外乎都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人性的力量,具有其它资源因素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它资源因素也只有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人力资源中与其它资源因素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员工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

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企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企业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1、从别的企业“挖人”; 2、直接招收MBA毕业生; 3、从企业内部培养提拔。 “挖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必要的。“挖人”也是企业中无可厚非的竞争手段。但“挖人”的首要前提是:有人可挖。即要有适度的人才供求关系。否则,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奇货可居”;二是“以次充好”。前者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大、人员的不安定因素增加;而后者给企业带来的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危害了。 事实上,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但不可否认,相当部分的中、高级经理人才的综合商业素质是有较严重缺陷的。首先是知识结构的缺陷:如缺少人文和社会学知识、缺少政策法律知识、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_叶俊伟

2010年第2期(总第112期) [作者简介]叶俊伟(1979-),男,讲师,博士;何晓芳(1979-),女,讲师,博士;宁桂玲(1958-),女,教授,博士。*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 叶俊伟,何晓芳2,宁桂玲1 (大连理工大学1.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2.人文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12) [摘要]科技写作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掌握信息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科技写作的发展和现状分析,阐述了科技写作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写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实践措施。[关键词]人才培养;科技写作;作用;课程建设 Reform in the W riting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in T raining H ig h -quality Innovative T alents Ye Junw ei,He Xiaof ang,Ning Guiling Abstract:W riting course has g r eat sig nificance for colleg e students in the dev elo pment o f skills in creativ e t hinking ,infor matio n mastering and essay w rit ing.T he pa per analy zes the develo pment and status of the w r iting co ur se,descr ibes its impor tance in tr aining high -quality innovat ive talents and proposes the ne -cessity o f st rengthening the wr iting course constructio n in univ ersit ies.T he results of explo rations hav e been intro duced and a number o f sug gestions ar e put fo rw ard in the paper. Key words:T alents training ;W rit ing skills for science and techno log y;Course const ruction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指出,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也指出,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 工作者。科技文体写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和进行科技 交流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科技写作能力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很多高等理工科学校都开设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课程)))科技写作课。科技写作课程对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后 32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院长期致力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关情况与各位领导做一交流,请各位同仁给与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办学理念,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了“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定位,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逐步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山西省内外4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实践教学教学搭建有效

载体。与山西益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干部储备班”,与康美徕药业有限公司开办“店长强训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09月,中国药店商学院山西分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专题召开院长办公会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院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院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由合作办学科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年度规划。 三、工学结合,凸显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它的员工。企业兴衰乃是常事,但究其原因,无外乎都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人性的力量,具有其它资源因素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它资源因素也只有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人力资源中与其它资源因素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猎头网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员工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三类: 一、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型人才 智慧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企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企业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一、从别的企业“挖人”;二、直接招收MBA毕业生;三、从企业内部培养提拔。 “挖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必要的。“挖人”也是企业中无可厚非的竞争手段。但“挖人”的首要前提是:有人可挖。即要有适度的人才供求关系。否则,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奇货可居”;二是“以次充好”。前者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大、人员的不安定因素增加;而后者给企业带来的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危害了。 事实上,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但不可否认,相当部分的中、高级经理人才的综合商业素质是有较严重缺陷的。首先是知识结构的缺陷:如缺少人文和社会学知识、缺少政策法律知识、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等;其次是商务基本技能的不足,如演讲技巧差、写作能力差、商务概念缺乏、营销技能不全面,甚至连会议技巧都有欠缺(会议冗长、跑题、效率低);三是缺乏大局意识,只知道自己本岗位的情况,对其它有关市场、消费者的情况都不了解。四是以经验为导向,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实务创新能力。 因此,“挖人”只是企业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短期行为,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人才问题。 MBA不是企业的“救世主” MBA在中国企业中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代名词。MBA在成功风行于欧美之后,1991年被正式引入中国,并不出所料地为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学生狂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各个行业培养大批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不同特色、适应科学发展新形势需要的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个人的成长和从教50余年教学经历,就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某些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1954年以来一直在交大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从事大面积工科数学的教学和改革工作。50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拥有国家教学团队,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两门国家精品教材;一名教师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两名获省级教学名师奖。1980年以来,承担了教育部教学专项课题13项,获国家和教育部教学和教材成果奖8项。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教育部验收评估中,名列全国4个优秀工科数学基地的前茅。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成果和经验,在全国工科数学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也设立在西安交通大学。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西安交通大学几代人半个世纪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在组织的培养和老一辈师长们的带领下逐步成长的。回顾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发展和我个人成长的历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培养,严要求,切实把好教学关 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关键之一在于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应当从青年教师抓起。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师相比,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至少也是硕士,学历高,基础好,这是他们的长处。但是,在教学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差距。敬业精神首先反映在对教学的热爱,不仅把教学工作看作是职业,勤勤恳恳地完成任务;而且作为事业和艺术,乐于献身,勇于探索、追求完美。敬业的教师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把每次上讲台看成是一次演出,不仅课前认真准备,而且衣着整洁、提前到场。记得几年前我去西安一所大学作报告,该校校长是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晚上请我吃饭。七点钟,热菜还没有开始上,他对我说:很抱歉,他晚上七点半有课要早退了,我说现在还早嘛!他说他从来都是提前20分钟到教室。一位当了8年的校长,对待教学的这种敬业精神实堪敬佩。敬业的教师对教学精益求精,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从四个方面转型,确立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标签: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转型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这项使命,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1教学以实践性为主 我们知道,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惯用的是学科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课堂、课本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只需要眼睛和耳朵,动手的机会很少;由于动手的环境,技能的培养几乎为零;课程结构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盲目,脱离实际,该开的课没有开,公共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架构中,公共课所占课时居多;教学方法陈旧,即使采用课件之类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弱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材的技术含量大多数滞后于生产实际,“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学材)更是稀缺;实践教学方面,不是把实训实习看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真实劳动环境,而是简化为走马观花或者体力劳动;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些硬件“不硬”,四是现场教学重工轻学;师资队伍建设追求高学历,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引进能工巧匠一类“双师”,“双师型”教师相当一部分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些都成为职业教育诟病。 职业院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必须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突破,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为其学术型人才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为其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是培训模式,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是灌输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以研究再研究为目的。 2 技能培养以训练为主 技能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不同,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也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实践长才干”,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实用本领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了许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把传统课堂“学习知识”转变成实践“培训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技能比赛,使能“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模式借助训练和比赛,加大训练量,提升技术层级,“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培养过程中“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1] 把学习技能变成训练技能,就是要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学生的实习实训行动,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使用”中练,在“使用”中巩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转制后升格而来的,还没有完全完全“脱胎换骨”。就教学模式而言,还是学科型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仍然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走走过场。加上实习实训设施不全,设备陈旧,根本不能适应搞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谈不上创新。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