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其次,运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了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平阴文化、民风民俗、民

族科技等八大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目标。

(二)探索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途径和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学校确定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框架,选择了三大载体:校园环境外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传授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渗透文化传统。三大载体涵盖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浓郁的氛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过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具体来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浓郁氛围,接受文化洗礼

学校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一是环境文化,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校园西墙开辟了传统文化经典长廊,东墙以礼、孝、忠、诚为主题,向学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教育连廊展示的是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代表。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班级文化,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

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的魅力。三是精神文化,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2、躬身教育实践,师生共同成长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老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一百多首优秀古典诗文吟诵篇目,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首先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了根。教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挚爱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长城、故宫、颐和园的伟大成就,分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中。

3、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召开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开设了《走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校本教材的学习为主,课外拓展为辅。学校确定了每周两课时的校本课程

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欣赏《阳春白雪》,舞动太极扇,编织中国结……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流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校本教材的学习中,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本,传承传统文化”的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自发组成课题小组,在经典文学和民族艺术两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学校先后召开了四次小课题研究展示、研讨会,三至六年级各个班级研究的子课题累计达二百多个。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

4、组织特色活动,促进和谐发展

学校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等,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诵读千古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秉承民族艺术,领略传统技艺;亲历传统节日,追寻文化之魂;走进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学校是逢节必过。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享受到了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去年的重阳节,学校开展了重阳

节民俗体验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以收集“重阳节来历”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于是各种版本、不同出处的神话传说,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尊老、敬老一时间成为孩子们聊的最多的话题。与此同时,学校“传统文化擂台赛”同时播出了与“九九重阳”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高年级自发组织学生开展“九九重阳”诗文诵读比赛,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成为学生争相诵读的佳作。低年级,参观了学校的传统美德长廊,在老师的讲述中了解了扇枕暖席、卧冰求鲤、百里负米、鹿乳奉亲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激发着学生尊老、敬老的渴望与行动。同时,将文化赋予学生行动,在尊老爱老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谈了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心中的感谢之情,交流了自己的敬老想法,“当一次妈妈”,就是低年级小朋友关心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呼唤;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成为大部分学生自觉的行动;给家长洗一次脚,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不向家长提过分的要求等都闪烁着学生稚嫩的童心。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要关注爷爷奶奶的精神健康,陪奶奶聊聊天,给他们读读报纸,周末和爷爷一起登山,让他们不再感到寂寞。学生把关爱从物质生活延伸到精神世界,真正演绎了“孝”的宽广内涵。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行动的智慧,我们的期待如约而至。

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传统游戏也走进了校园。“编花篮”、“推铁环”、“太极拳”、“踢毽子”,这些我们曾经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觉很陌生的传统游戏,现在成为龙山小学孩子们的新宠。传统游戏具有较

强的娱乐性,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协作精神,不少游戏又有竞赛性质,还能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最主要的是学生们能强身健体。

学校开展多年的“放飞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晨光演讲、晨光20分、班级周报展评等多项内容,每项活动都成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晨光演讲中,学生们为准备一篇演讲稿,翻阅大量书籍,常常为在《论语》中找到一句对自己观点的论述,感到兴奋不已,古代圣贤先哲的教诲润物无声般地流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传统文化擂台赛上,孩子们朗诵古典诗词、讲述传统故事、展示传统技艺,擂主不停的更换,水平也不断的提高;班级周报展评,孩子们有负责版面设计的,有搜集图片的,有准备文字材料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渗透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向往。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站也都成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进行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研究

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内涵,认同祖国优秀文化,并且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反映。教育评价组在实践过程中,紧紧依托其他子课题,密切跟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借鉴课程评价理念,提出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真实记录学生在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建立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手册》,运用成长册的形式,反映学生成长历程。《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手册》共分寄语、自我介绍、传统美德类、诗文积

累类、民族艺术类、参加活动类、名人故事类和后记八大部分,从知情意行多个角度对学生掌握古典诗文、了解历史文化、感受艺术魅力、认同民风民俗、养成美德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等方面进行立体、多元的检测,促进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生成。

在内容上,我们初步确定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华美德、诗文积累、活动领域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中,应当积累的诗文篇目,必须了解的历史范畴,适合小学生掌握的艺术门类,大力弘扬的美德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展望,进行了内容和数量的规定,如诗文积累,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吟诵篇目不少于50首(篇),整个小学阶段要达到300首(篇)的积累目标。

在形式上,大部分采用表格式,如:诗文积累、名人故事等,让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一目了然;民族技艺、参加活动等多采用的是描述式,反映学生在学习技艺,参加活动的真实表现。

在评价方法上,我们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发挥了评价激励、导向、促进发展的功效。

在结果的运用上,把传统文化素养评价当做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其中传统美德包括:礼、学、立、孝四个方面的内容,邀请家长对学生在家庭表现进行评价,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接轨,并且把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价,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走向深入。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传统文化评价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较好地促进了学

生自觉掌握传统文化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不好衡量的传统文化素养变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让学生的质变一目了然。

二、前期研究效果分析

在前期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同步”:课题实施与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同步;课题实施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同步;课题实施与成果表达同步,促进了课题的深入研究。研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我校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平台,系统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尊重。了解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丰厚积累——健全人格,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并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

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2、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学生在《阳春白雪》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她的典雅;在太极扇的舞动中,感受了她的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舞台上,跳动着加鼓通等地区民俗之舞……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传统技艺展示现场,一件件作品在学生稚嫩的手下脱颖而出,五(五)班的每位同学在十分钟之内都能剪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单幅作品,学生合作的《龙小——我们的乐园》《喜迎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大幅剪纸作品更是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绘制的年画作品、脸谱,无论从构图还是着色都堪称大手笔,制作的皮影、风筝、扇子、泥塑作品有创意,有质量,令人拍手叫好。三年级八班的凌小雨演唱的民族戏曲《俺外甥在部队》,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让人不由地对这个个头儿不高的小姑娘发出由衷地赞叹。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展现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1、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研究活动,老师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戏曲、风筝制作、刺绣工艺、编织艺术等都是老师们平时的教学中不常涉足的领域,为了指导学生的研究,老师们虚心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逐渐地成了行家里手,增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教育的底气。老师们沐浴经典之风,体味儒雅人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教育鼻祖孔子到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们触摸到了民族的血脉灵魂,感受到了优秀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在,75%的老师仅对先秦时期的经典诗文就能熟练背诵30多首。用经典文化伴随教学生涯,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也增强了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自觉性。利用闲暇时间制作艺术作品,也成为许多老师的业余爱好,既调节了教师的身心,提高了艺术修养,又美化了生活环境。

2、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

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得多数教师越来越从容地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渗透,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老师们都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运用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每项活动从查阅资料、确定思路到具体实施,都尊重学生的意愿,教师协助组建研究

小组,引导制定活动方案,指导开展探究实践,激励评价促进,在参与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越来越浓。

(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注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实现了学校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主渠道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通过各个层面的深层次探索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工作,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得到了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中国艺术报》、《文学选刊(教育文学)》、《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济南日报》等报刊先后对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多次报道,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实践与研究的信心。

2、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走进校园,你会被学校浓烈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深入其中,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在民族技艺的学习中,经常可见老师教学生,亲友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等和谐融融的场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常常利用各种好作品,在学生进步时作为奖品,学生在接受老师鼓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探究兴趣。当有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告诉老师时,教师就剪一幅卡通、做个泥塑或是面带笑容的脸谱赠送给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老师看作最亲近

的朋友,在教师节、元旦时,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十字绣的小挂饰送给老师祝贺节日快乐。同学之间也是这样,将自己得意的作品作为礼物相赠,既有美学价值,更具情感价值。传统文化教育让师生间的交流更频繁,友谊更深厚。在前不久学校组织的赈灾义卖活动中,2000多学生将自己亲手创作的精美的剪纸、中国结、年画、版画等具有传统特色的作品义卖,筹集的5000多元善款捐往灾区,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达成了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

谐统一。

三、今后工作的展望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是各班在文学和民族艺术领域确定的研究子课题就达270多个。仅就文化名人来说,无论是孔子、李白还是杜甫,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辉煌成就都是一部鸿篇巨著。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指导学生的研究就做不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对于学生研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就不能给予恰当的、科学的答复;对于学生研究中出现的偏颇,就不能及时地发现与校正。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深入,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仍是工作之首。

2.继续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国家课程内容中增加了不少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三字经、对联、古诗、成语故事、历史名胜、艺术等,大都散落于语文、品生品社、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这就需要我们整理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以此为生发点,探寻学科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

3、继续加强评价研究。检测评价体系在课题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环节。评价能较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评价结果的运用中,还存在着某些偏颇,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被任课教师所承认,极大的消弱了传统文化评价手册的功效。其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普适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对于数量的规定,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再次,评价工作还有待与学生家长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如何发挥家长评价在整个评价中的作用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之一。

4、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组间的协调与沟通还不够,今后研究工作中要增加交流机会,及时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先进经验,共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献计献策。学校建立课题研究网站,为各课题组的交流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5、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当前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整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集锦,为科学有效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依据。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通过认认真真地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传统文化,让幸福人生从这里起航,期待一批批具有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建设者能在龙小沃土上茁壮成长。

附:阶段研究成果

1、“走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手册》

3、小学生传统文化评价标准

4、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发展案例

5、学生传统文化艺术作品

6、音像、照片资料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目的入手引入课题 一、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活动一: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3、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品质? 活动二:看谁说的多?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

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三:看视频: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 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思考探究: 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为什么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九年级政治灿烂的中华文化

九年级政治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科名称:政治科年级(模块)名称:九年级(模块)章节:第二单元(填单元名称)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第五课(填课题名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框题(填框题名称)灿烂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3~5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内容目标 具体学习目标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 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基本上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 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且影响深远;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 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 全面,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 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资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 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 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 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 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 思想道德观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树立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就要必要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 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 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影响。 难点:1.中华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教法】:情境教学法、互动解疑、重点讲解等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看“长城、故宫、中国功夫、京剧”等图片导入——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学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地位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 4、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品质? 三: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学生在课本上做标记。 四:探究解疑(点拨):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分 (2)结合“文明古国”的不同命运分析: ①外族入侵 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外族入侵 ③为什么没有灭亡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成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⑤文化、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的特点: 强调:从历史(纵轴)看——“源远流长” 从内容(横向)看——“博大精深” 3、探究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1)①学生看书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讨论:

灿烂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中国文化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被世人向往和追求。提 到中华文化,你会想起什么?是精通礼德的孔子;是抒发情感的唐诗;是津津有味的四书五经,是 科学探索的四大发明;是具有内涵的圆明园;还 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饮食文化;这一切的一切都见 证从古至今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人民用自己 的勤劳和智慧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千变万化的语言文字,从远古的甲骨文发展到如 今多姿多彩的汉字文化。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 故宫长城这些既简易,却又富有内涵的名称,它 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不经如此,它还是人民 用辛勤的汗水甚至用有限的生命所建造的。流传 至今的戏曲京剧,依然徘徊在中华儿女的脑海里。悠悠愁愁的编钟声仍回荡在中华儿女的世界中。 浩如烟海的文化著作。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整编 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这六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儒家学派代表作。精通战 略的军事家作文孙武用自己的实力编写了《孙子兵法》。艰苦勤学的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的心血编著了《本草纲目》。这些生生不息,永无竭尽的文学

作品正一批一批地涌现在我们的记忆中。 谈到民族饮食文化,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传承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元旦,汤圆是它的代表食品,它象征了中华人民对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无限追求。端午节,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春节是一年四季中最吉祥,美好的日子,这个节日人们所要品尝的食物比平常多。像:象征年年有余的代表鱼,象征幸运的食物饺子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结果。 一层又一层的精彩文化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这些文化都在现实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出来,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璀璨的奇葩。

灿烂的中国文化作文700字

灿烂的中国文化作文700字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被世人向往和追求。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起什么?是精通礼德的“孔子”;是抒发情感的唐诗;是津津有味的“四书五经”,是科学探索的“四大发明”;是具有内涵的“圆明园”;还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饮食文化;这一切的一切都见证从古至今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千变万化的语言文字,从远古的甲骨文发展到如今多姿多彩的汉字文化。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故宫”“长城”这些既简易,却又富有内涵的名称,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不经如此,它还是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甚至用有限的生命所建造的。流传至今的戏曲——京剧,依然徘徊在中华儿女的脑海里。悠悠愁愁的编钟声仍回荡在中华儿女的世界中。 浩如烟海的文化著作。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整编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这六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儒家学派代表作。精通战略的军事家“孙武”用自己的实力编写了《孙子兵法》。艰苦勤学的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的心血编著了《本草纲目》。这些生生不息,永无竭尽的文学作品正一批一批地涌现在我们的记忆中。 谈到民族饮食文化,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传承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元旦”,汤圆是它的代表食品,它象征了中华人民对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无限追求。“端午节”,粽子

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春节”是一年四季中最吉祥,美好的日子,这个节日人们所要品尝的食物比平常多。像:象征年年有余的代表“鱼”,象征幸运的食物“饺子”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结果。 一层又一层的精彩文化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这些文化都在现实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出来,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璀璨的奇葩。

《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设计本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的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的迷信外国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结合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 统美德基础上,增强我们对中华美德的认同感并化为行为。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欣赏和比较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的影响。 知识目标:知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感受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由中国奥运会开幕式与中华灿烂文化的关系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中华文化。 利用资料和图片展示XX 年“世博会”将要在上海举行,显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引出全课《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指导学习 框题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武钢实验学校贺俊臣2013-1-20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要求, 本框题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点,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统美德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当今社会,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导致一些学生漠视了中华文化,京剧、传统节日、古典名著大多不太了解;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部分学生成为了哈日、哈韩一族,甚至产生了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尤为必要。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辅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交流的过程中感悟。以交流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具体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教学难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 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中华文化相关资料、新闻,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中华文化的史料、典型材料,搜集传统美德格言、警句、小故事。本课采用发展情感类的活动教学流程,具体为: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欣赏中华文化 通读教材自主学习感知中华文化 合作交流欣赏品味走进中华文化 自主探究深化主题传承中华文化 具体教学过程课前播放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美,渲染课堂气氛。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 欣赏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力目标: 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 2.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3.从历史、军事、文学、科技等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影响深刻。 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练习法、欣赏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典型中华文化,谈谈怎样品味它的文化情趣? 2、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谚语或格言谈谈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影响? 3、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各队设队长一名,要求每队分成四组,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华文化组成的某一方面的资料,制作成剪报,并在课堂上由队长择优展示 4、要求各队推荐3位同学做好准备进行堂上必答知识竞赛。 教学过程 一、时事小评论 (由学生点评有关文化的时事) 二、导入新课 问题:关于文化,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初二曾经学习过什么关于文化的内容?

(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各国文化)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文化尊重,也要文化自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中华文化 三、讲授新课 问题:提起中华文化,除了屏幕中三个人提到的之外,你又会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问题:请你选择一个典型中华文化,谈谈你是怎样品味它的文化情趣的? (学生回答)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板书) 幻灯片展示并讲述河南安阳县渔洋村的六千多年不断代的中华文明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古巴比伦文化(图片) 教师: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 出示幻灯片:古印度婆罗门文化(图片) 教师: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 出示幻灯片:古埃及文化(图片) 教师: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出示幻灯片:玛雅文化(图片) 教师: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 问题:为什么中化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回答)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板书)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一、二组为第一队,三、四组为第二队进行一次中华文化知多少知识比赛。) 第一个环节:中华文化之语言文字知多少必答比赛。 出示幻灯片:题目(各队代表回答) 中华文化的组成: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板书) 第二个环节:中华文化之文化典籍大搜寻抢答比赛。 出示幻灯片:题目(各队抢答) 中华文化的组成: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板书) 第三个环节:中华文化知多少剪报大比拼 第一队展示剪报 (队长介绍) 第二队展示剪报 (队长介绍) 中华文化的组成: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板书) 4.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板书)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满城县市头村中学冉红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以实际行动自觉弘扬传统美德。(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等手段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3、知识目标 (1)、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教学难点: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短片 提问:是什么原因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打动了世界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让中国打动了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文化。 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中华文化大家谈 活动一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总结:中华文化并不神秘,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品味中华文化 1、文化的特点 活动二、漫步文化长廊(视频展示) 问题1、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2 、看短片,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 3、思考:是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设疑: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实物和印记,领略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 连接:河南省安阳县渔洋村,完整地记录着六千多年不断代的中华文明史。

灿烂的中华文化

九年级第五课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按照“学、展、点、练“四步式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升华,知识训练、落实提升四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资料、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学生的小组活动,合作探究为主,完成“走进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展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基础上,增强我们对中华美德的认同感并化为行为。 过程和方法:通过视频、图片资料欣赏和比较,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的我们的影响。 知识和水平目标:知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感受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点、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开篇视频,学生欣赏古代的“文房四宝”文化,在意蕴悠远的古琴音中走进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师:回顾视频,影片中有哪些画面给你印象最深? 生答略。

灿烂的中华文化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铺开中国大地壮丽山水画卷,纵览华夏历史辉煌灿烂文明,追忆东方巨人百年抗争岁月,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此刻最能完整表达你内心情感的应是 ( D ) A.中华之美,唯在山河壮丽 B.华夏文明,世界首届一指 C.百年抗争,实现民族复兴 D.伟大祖国,你是我的骄傲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长征精神、大庆精神、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 ( D ) A.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 B.贯穿于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C.构筑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D.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集中体现 3. 2013年暑假,汉字听写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惊艳电视荧屏。节目的热播引发人们对于汉字“失写症”的热议。此后,《成语英雄》《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也纷纷登场,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捧。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D ) A.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独具特色的汉字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璀璨的奇葩 C.汉字“失写症”要求人们提高汉字书写能力,重视传统文化 D.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古老的文字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D) A、立足现在,拒绝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吸取国外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D、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5.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A) A、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民族 B、中国地大物博,经得住这些考验和磨难 C、因为我们是正义的,正义最终能获得胜利 D、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6.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体现民族精神的是(A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位卑未敢忘忧国 D.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7.广大青年对一些外国节日,津津乐道,并且热烈庆贺。相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差不多淡忘了,只有春节还保留着重大节日的风采。对此,我们应该( C)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有所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一些难度。如何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践行过程中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本着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活动教学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引出新课,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将本节课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 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给学生创造了视觉、听觉等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华文化的美的感受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在突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这一难点时,通过对比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得出结论,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印象深刻且易理解。

3. 在中华文化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时采用文化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既有小组间竞争也有小组间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 4. 在传统美德这一知识点时,选取的素材是西安最美女孩李娜的故事,选材具有时效性、地域性,主人公也是中学生的同龄人,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反思自己在传承传统美德时有哪些不足并能加以改进,成功突破难点。 5. 集体朗诵中华文化之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 文化知识抢答赛时的竞赛规则没有更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后应在竞赛规则方面更加细化 2. 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忽略了学生,今后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应该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板书设计新颖,但是教师的简笔画水平较低,可以将这一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4.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的评价单一化,今后应注意多元化评价。 总体而言,本节课是一节较成功的课,今后还应该注意细节问题,在课堂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灿烂的中华文化资料

(1)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历久弥新的原因、特点、产生的影响 (2)了解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特点 (3)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国旗袍别致新颖、民族服饰 民族饮食文化:汉族饺子、年糕 藏族酥油茶、青稞 维吾尔族哈密瓜、葡萄 蒙古族手抓羊肉 朝鲜族泡菜、冷面 建筑文化:故宫 京剧 汉字 文学艺术:唐诗、宋词 剪纸艺术、中国结、中国哲学:辨证思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易经、太极图 ★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地动仪等 节日文化:春节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2、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你们能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吗? 4、中华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产生: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3、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崇高志趣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昂扬锐气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政风范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英雄气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社会理想 比一比,看哪组合作最成功 1、中华文明历经几千来沧桑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包括哪些? 5、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生活方式及习惯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提到中华文化, 你立刻会想到什么? 中华文化的力量与影响 2005年12月,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孔子学院开课。学生中包括副总统秘书、联合国驻肯官员等。截至今年6月份,已有75所孔子学院在35个国家落户,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欢迎 《孙子兵法》是一部杰出的军事科学著作,受到中外推崇。外国军事界称之为“世界第一兵书”。在国外,日本早已经把孙子兵法奉为宝典,世界上最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也把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传统美德伴我成长 表现内容 奉献精神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爱国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崇高志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昂扬锐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广阔胸襟厚德载物、道济天下……… 英雄气概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社会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为政风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其次,运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了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平阴文化、民风民俗、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