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知识点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知识点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知识点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知识点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1、经过北伐战争,北洋旧军阀的统治逐渐让位于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1927年8月19日,武汉方面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流。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全面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重新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利。广州(李济深)、武汉(李宗仁)、开封(冯玉祥)、太原(阎锡山)四个政治分会的设立,承认了国民党各派军阀割据的现状。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伐各军编为第一(蒋介石)、二(冯玉祥)、三(阎锡山)集团军,后又将桂军和两湖各军编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

2、1928年5月3日,日本武装进攻济南,屠杀当地居民和北伐军。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被扣押,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见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全体职员17人均遭杀害。5月1日,日军占领济南,中国军民被侵略军杀伤近万人,造成济南惨案。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皇姑屯事件”。

3、1928年6月20日,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北京市为北平市。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三省“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

4、国民党军占领北京后,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五院制(行政(谭延闿)、立法(胡汉民)、司法(王宠惠)、考试(戴季陶)、监察(蔡元培))的建立表明国民党政权机构完备起来。

5、国民政府内政:厉行“清党”,镇压革命(针对共产党和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如邓演达);编遣军队(实际上是削弱其他军事集团力量,毫无结果);整理财政:整顿财政,广借外债,大发公债,整顿税务为主(统税是对工业产品所课的出厂税,1928年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正式称为统税,征收范围不断扩大);《土地法》(1930年6月)和《土地处理条例》(1932年)重新确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国民政府外交:改订新约(国民政府初期最重大外交举措),内容只限关税自主和领事裁判权两项。1928年7月首先同美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随后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订立类似条约,原则上承认中国关税自主。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提高了税率。但行政管理权仍被帝国主义掌握。废除领事裁判权并未获得解决。改订新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未能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通过改订新约,国民政府获得了相关各国的承认。1927年12月14日,南京政府对俄绝交。1929年7月10日,蒋介石、张学良指使中东铁路中方负责人以武力接收由两国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逮捕和遣送苏方高级职员,中东路事件。7月18日,苏联宣布对华绝交。

6、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革命阵线缩小,只剩下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知识分子)。革命主观力量遭到极大摧残,革命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工农运动转入防御。

7、1927年8月1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挽救革命失败领导南昌起义(周恩来、李立三、贺龙、叶挺)。成立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起义军南下,遭受重大损失,一部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赣粤边展开游击。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竖起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缺乏新形势下坚持革命的经验,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就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建设农村革命政权,孤军南下,欲夺广州再行北伐,最终遭围攻失败。

8、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列席。坚决清算了国民革命高潮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成立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常委)。功绩和意义:清算和结束了中共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

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但滋长了“左”倾错误,从理论上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没有恰当地估计当时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对比,没有看到革命已处于低潮,因而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只强调暴动和进攻,不懂得必要的退却,为“左”倾冒险主义敞开了门户。

9、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部队由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平江浏阳等地农民军和安源工人武装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计划会攻长沙,遭挫折后,在文家市采纳毛泽东建议,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条件较好的农村进军。9月底,部队在三湾改编,缩小编制,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士兵委员会,实行政治民主,经济公开的新型官兵关系。10月底,到达井冈山中心地带,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10、1927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案》,不再在国民党旗帜下开展革命,要在革命斗争的新高潮中成立苏维埃。

11、1927年11月,海陆丰农民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12月11日,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乘国民党粤桂军阀混战领导广州起义(工人和士兵联合的城市武装暴动),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遭到镇压失败。

12、1927年9月至1928年夏,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扩大了中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使土地革命口号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组织并保留了一部分革命武装,为以后继续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准备了条件。

13、国内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和对大革命后期的右倾错误(当时完全归因于陈独秀)的愤怒,共产党内出现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现状与党的任务决议案》,使“左”倾盲动主义统治党中央领导机关。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革命”,为推翻豪绅地主阶级,必须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对革命形势估计上,否认革命转入低潮,反对退却。在武装暴动中实行烧杀政策。

14、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通过《政治决议案》和关于苏维埃组织问题、土地问题、农民问题、职工运动、军事工作、民族问题等决议案,通过新党章,选举新领导机构。正确地肯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出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批评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尤其批评了盲动主义。向忠发为常委主席。这次会议策略方针基本正确,对中国革命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对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长期性认识不足,使八七会议以来的“左”倾思想未能肃清,并在后来片面发展和扩大。

15、国民党各派军阀的斗争:蒋桂战争(1929年3月)、蒋冯战争(1929年10月)、第二次蒋桂战争(粤桂战争,1929年11月)、蒋唐战争(蒋介石VS唐生智,1929年12月)、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VS蒋介石、张学良)。经过1929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国民党各派军阀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蒋介石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利用反蒋各派的矛盾,使用武力和收买、分化瓦解的政治策略,打败了所有反蒋派系,在整个国民党军阀势力中取得了明显优势。此后反蒋势力依旧存在,但失去了与蒋一决胜负的实力。1930年开始,蒋介石以重兵向红军和根据地进攻。

16、1931年5月5日至17日,“国民会议”(假“国民会议”之名,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在南京召开。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核心是《训政纲领》),把1928年《训政纲领》确定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体制进一步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蒋介石集团坚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法统依据。表明蒋介石统治的加强和国民党由重派系斗争转向“剿共”。

17、1931年5月下旬,反蒋各派系(汪精卫、胡汉民、孙科、西山会议派等)在广州联合成立“国民党监执委员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

18、第三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基本主张是“平民革命”,反对工农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

19、改组派(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是国民党内在野反对派。

20、人权派(新月派,《新月》杂志)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反对国民党“训政”下的一党专政、要求废除党治,实行民治,呼吁发起“人权运动”,按欧美国家榜样改良中国政治,反对共产党暴力革命。

21、中国托派(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国布尔什维克列宁派,后称“中国共产主义同盟”)受苏联托洛茨基指挥。1935年5月,“我们的话”派、“无产者”社、“十月”社和“战斗”社合并,陈独秀为总书记。反对中共中央革命路线和国民党反动统治。

22、井冈山根据地是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农军在宁冈砻(long三声)与毛泽东部会师。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后发展为湘赣根据地。

23、赣南闽西根据地(后发展为中央根据地),红一方面军(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包括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湘鄂赣根据地(彭德怀、滕代远);闽浙赣根据地(方志敏);鄂豫皖根据地(许继慎,红一军,后发展为红四方面军);洪湖湘鄂西根据地(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红二军团);广西右江根据地(邓小平、张云逸)。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开辟,红军队伍扩大,表明中国革命已经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4、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结了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要点:红色政权虽处于白色政权包围之中,但其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可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造成各派军阀间不断的战争,这种白色政权间的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共产党必须确立“工农武装割据”总体观念,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这些论述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在苏维埃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进一步完整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农村,后占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5、192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对红四军的指示信。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指出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表现,提出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同时严格组织纪律)。为人民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26、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大力提倡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成为中共重要的工作方法和认识路线,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基础环节。

27、土地革命的进行,先是发动群众打土豪,斗恶霸,接着是调查摸底,实行分田,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也给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关于没收土地的对象,中共六大明确了只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一般以乡为单位,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并以原耕地为基础,抽多补少。关于土地分配后所有权,1931年春普遍实行土地一经分定,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可以租借、买卖。关于阶级路线,中共六大确定“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的阶级路线。

28、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李立三主持)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使“左”倾错误第二次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以冒险主义为特征的“立三路

线”,否定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革命需要主观力量的充分准备,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革命转变的阶段论”,反对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制定了没收民族资本家企业、消灭富农、建立集体农庄等“左”倾政策,以发动城市工人斗争为最主要策略。给红军、白区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组织带来严重损失。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立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29、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开始统治党中央。5月,中共中央《目前政治形势及党的紧急任务》否认中间派别存在,拒绝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提出在大城市和红军工作中“积极进攻”方针。

1930年12月,国民党军“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红军诱敌深入,活捉敌将张辉瓒。1931年4月,国民党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红军再次诱敌深入粉碎敌人围剿。7月,国民党军“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红军“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是红军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红军在强敌进攻时必须采取的基本作战形式,速决战、歼灭战是红军战役战斗行动中的基本要求。

论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论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xx学院 12xxxx ztc ) [摘要]:历史总是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次事件,每一个政党,每一个国家。国民党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党,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尽管当政者曾经犯过错误,但是我们也无法否决它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而我们现在对它的研究,对我们执政党的发展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抗日战争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成立较早、人数较多、规模较大, 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较深的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他夺取全国政权, 成为执政党经历了漫长的反复的斗争过程。从1894 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以后改组成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 最终定名为中国国民党于1919 年10 月10 日, 五易其名。其间, 经历了25 年时间。与更改党名的同时, 孙中山先后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行了几十次武装起义,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11 年10 月的辛亥革命, 1913 年的二次革命, 1917 年的护法斗争等, 但始终未夺得全国政权。1924 年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召开了国民党“一大”, 改组了中国国民党, 使联苏、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打倒了北洋军阀, 于1927年7月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政权, 从此成为全国的执政党。①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蒋介石、汪精卫在1927年4月与7月先后发动了屠杀共产党的四一二、七一五政变, 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围剿追杀, 内战频繁, 民族危机深重, 国民经济凋敝,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声称“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同时,蒋介石却提出了并极力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政策。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和学者中的主流观点是:为了剿共,为了建立蒋介石个人独裁统治。作为政治宣传,这样说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历史研究,这样讲则过于简单,不利于人们客观认识这问题。对此,我们应以中性的立场来分析其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两天,中共在9月20日制定的《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②中提出:“要打倒帝国主义,就必须要打倒国民党......这种统一战线不是为了对付帝国主义,而是为了对付革命。”因此,中共不但拒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而命令“集中力量追击集中力量追击敌人退却步队,……尽可能地把零碎的分散的苏区打成一片”。 事变后红军追击撤退的南京国民政府军(9月21日蒋介石已经下令“将讨粤和剿 ①:王关兴.中国国民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上),《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2.01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北 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日军激战时被围,寡不敌众,誓死不当俘虏而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俭”轮运回四川途中,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两副: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其统治特点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北洋军阀,这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一次伟大胜利。但是军阀却并没有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1927年背叛了大革命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组成了国民党的新军阀。 (一) “军阀”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由此可见“军阀”大体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拥有武装,自成派系,割据一方(或控制中央政权)。 在《新华词典》中有关“中国近代军阀”的解释是“拥有军队,霸占一方,为害人民,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表示中国近代军阀,除了具备了过去的军阀的性质之外,还兼有“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这“近代”的特色。 对于“国民党新军阀”,张同新提出,这是“对1927年叛变大革命后,霸据一方,实行反动统治,互相争权夺利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的总称。”①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并由此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开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武装力量和旧军阀系统中的军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他们都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发展自己势力的要求,但又感到缺乏力量,于是纷纷带着自己的私家军队投靠国民党,并改编军队,于是这些武装力量成了国民党新军阀的主要来源。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从旧军阀系统中分化出来,整建制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如南方的原国民革命第二、六、八军(即谭延派,程潜派,唐生智派等湘军),第三军(即朱培德的赣军),第七军(即李宗仁,黄绍,白崇禧的桂军),第九、十军(即彭汉章,王天培的黔军),北方冯玉祥统属的国民联军,阎锡山统属的晋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而改变为国民党旗号的原北洋系统的地方小军阀则更多,如夏斗寅,周凤岐,陈调元等。?来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组建的所谓“党军”,我党虽曾在这些军队中作过大量工作,但由于这些军队的首领不允许对其军队进行改造,同时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因此这些军队仍是旧式雇佣军队的性质。② 这些武装力量参加北伐大革命,主要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这些武装力量受到大军阀的压迫,希望借革命力量的庇护来保住自己的势力;

国民党军事失败的真正原因

国民党军事失败的真正原因 高华 国民党马上失天下,中国历史在1949年由枪杆子翻开了新的一页。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认为,尽管国民党的失败是“历史的合力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事上的失败。作为“党国”重心,以一人领党、国、军,蒋介石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 国民党的失败是个大题目。政权能出自枪杆子,也能失自枪杆子吧。 高华:那是啊,在东方许多国家政权更迭是由枪杆子决定的,当然在枪杆子的后面有政治等因素。关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原因,最全面和流行的答案是:国民党的失败乃是“历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也有文化、思想的,以及教育等等因素,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如此说法,确实每个方面都能找到许多证据,但在我看,最重要的原因还在军事,如果朴素地还原到基本史实,军事失败乃是最重要的失败,其他原因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说到底还是军事第一。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所谓人民共和国就是人民解放军,蒋介石的亡国,就是亡了军队。他说的完全对。 抗战后,国民党的军事实力至少在账面上占很大优势。 高华:抗战胜利后,很少人想过国民党政权有可能被中共打败的问题,因为从实力对比上讲,双方悬殊太大,国民党占绝对优势。1945年底,国军数量有四百五十万(内有正规军两百万),共军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内有野战军六十一万)。在武器装备方面,国军多为美式,又接收日本和伪军武器,明显优于中共。据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报告,国军有可起飞的飞机三百四十四架,完全掌握制空权,并有海军船舰两百四十多艘。在获得外援方面,苏联在东北虽然也给共产党不少援助,但总量上大大少于美国对蒋的援助。故而蒋介石轻视共产党的思想非常严重。1945年9月23日,他说:“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受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共匪祸患已除其半矣。”而实际上中共力量集中在长江以北,实力俱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说,共军只是“毫无训练的老百姓”。1946年5月,四平战役国民党得手后,蒋

1949年以来大陆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共6页

1949年以来大陆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关于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演变,已有很多文章讨论。本文想探讨的是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塑造了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两岸经济、文化往来密切,国共两党合作、交流加强,大陆影片对国民党形象的塑造做出了调整。8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国共两党进一步加强合作,影片在塑造国民党形象时打破了“十七年”电影中反动形象,更多的去还原他们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 正如福柯所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考察国民党形象的演变,不应局限于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更重要的是考察影片“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本文将讨论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抗日战争题材的大陆电影中对国民党形象的描述、塑造和刻画如何发生转变。这种变化与当时历史环境和时代文化的关系。 本文将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 笔者称之为“国民党反动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八年抗战之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巩固新生政权,电影在宣传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对观众的意识起来巨大的引导作用。这“十七年”电影“是意识形态电影的典型时期”。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反共高潮及以腐败无能的统治必然寻致其在电影中以“反动派”形象出现。 这一时期抗战电影中有国民党形象的影片有《中华女儿》、《腐蚀》、《我

这一辈子》、《赵一曼》、《刘胡兰》、《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东进序曲》、《抓壮丁》等。这些影片中国民党长像通常是“小胡子、胖子、歪牙、暴牙、戴眼镜、光头、中分头(汉奸头)”。这在《抓壮丁》中塑造的国民党人物身上得到了集中表现,该片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为扩军打内战,在四川农村抓壮丁的故事。片中王保长是国民党政权最基层官吏,小胡子、中分头、身材偏胖、个子偏矮。他公开买卖壮丁,哄诈欺骗捞取钱财,把农民姜国富一家暹的走投无路、家破人亡。 这一时期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反动派”和“蒋匪”是卖国贼,“不抗日,专反共,跟日本鬼子一个鼻孔出气”(《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对国民党有这样的批判:“国民政府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竟然屈从日寇,撤退逃跑,国亡无日喽”《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这样的描述:“蒋介石又派他的亚洲司长高忠武,到日本去搞投降活动。上海现在威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也是蒋介石跟日本人搞投降活动的秘密接头点。” 总之“十七年”电影,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文化下,塑造了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这些形象至今还影响着观众对于国民党形象的定位。 第二时期:1978年――1985年 笔者称为“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标志着国共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指出,时至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种种条件都对中国的统一有利,尽

还历史于真相,国民党在抗战中到底歼灭过多少日寇

《徐焰少将:网上对国民党抗战有众多不实吹嘘》 国民党军当年在战争中败多胜少,重要原因是欺上瞒下盛行,战果吹嘘经常达到无人相信的地步。如其“剿共”作战中宣布的“歼匪”战果累计,便超过解放区人口总和,抗战时的战报也因虚假充斥而为国际史学界轻视,一般都不屑引用。事过几十年后,现在有人却把尘封的吹嘘品当成“发现新史料”,在网上一再发贴以蒙骗缺乏历史知识的新一代人。 以当年国民政府的战报对照战场情况,有军事常识者便到处看到离谱之处。如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保卫战期间,国民党军称杀伤日军20万人,包括在万家岭“歼灭日军第106师团”。其实日军进攻武汉的兵力为九个师团25万人,若真有此损失早就接近全军覆没,怎么能攻占武汉?按日方统计,“武汉攻略战”时伤亡3万多人,这里会存在一些隐漏。不过按战场情形推算,战斗伤亡再同因气候炎热生病减员相加,日军总损失不会超过10万人。 对“万家岭大捷”及此战中团长张灵甫的表现,当年国民党报刊曾大肆吹嘘,近年也有一些网站引用。其实中国在抗战期间没有“歼灭”过任何日军师团,除了远征军在反攻滇西时由美国航空兵支援在腾冲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团)外,此外在国内战场上也未成建制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至多是给某部敌军以重大杀伤。1938年10月上旬日军第106师团突入万家岭时,薛岳指挥的18个师攻其进行包围试图予以歼灭,激战半个月后,被围日军得到第17师团增援,国民党军随即解围撤退。这一仗还算是国民党军在武汉保卫战中打得最好的一仗,按国民党军战后较准确的统计也只是毙敌3000人,伤敌5000人,俘敌300人,对拥有1。6万兵员的第106师团而言可算损失半数,按军语概念也远算不上“歼灭”。近年有的网站上一再发出所谓1944年“桂林保卫战”的所谓“辉煌战绩”是击毙日军1。2万、打伤1。9万人,其中还“击毙9个联队长”。事实是日军进攻桂林的部队为两个师团全部加一个师团一部共7个联队,总兵力不过3万人,仅三天便攻占全城,其伤亡轻微。如果真有毙伤敌共3。1万的战果,攻城日军岂不被全部消灭(而且有的联队长还不止被打死了一次),怎么又会有桂林的迅速失陷和守军弃城而逃呢? 国民党逃台后所出版的抗战史,多少收敛了一些吹嘘战果后,所列战果仍严重不实,如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时仍声称“国军”共毙伤日军276万人。实际上经查日军在战后的资料统计,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共计为133万人(此外缅甸方面军对华作战还伤亡4万多人),还是对国共两军和民众游击队作战的总和。国民党当局对战争统计的严重不实,除虚报外还由于当时政权机构无效能,其政府对国内人

历任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字润之。1914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毕业前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国共产党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全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1923年6月,出席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有领导工作。1924年初,同李大钊等参与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工作,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去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发动土地革命,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并任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0年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委。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了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935 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地到达陕北。1936年12月,和周恩来一起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1943年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他从党的七届一中全会开始,至1976年9月逝世,一直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同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经过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的头三年,他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胜利地进行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1953 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由他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年12月,在二届政协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名誉主席。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 1957年2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但是,这个方针在他以后的活动中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_刘庭华

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 刘庭华 内容提要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它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关键词 国民党 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在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它们分别发挥了特殊作用,功不可没。这在第二次世界中绝无仅有,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发挥的作用,与其执政党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很不相称,不尽人意。本文仅对正面战场八年作战过程及其地位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一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以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国民党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虽有许多限制,但也允许有较多的自由。”①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5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②;日本陆海军制订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日本决心集中兵力在华北的石家庄、德州一线与中国军队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1页。 ②转引自井上清:《天皇战争责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6页。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央)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央)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一的民主党派。该党也是现时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内的第四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立于1948年,后又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合并。该党早期党员多来自国民党左派人士和中华民国国军投奔、被俘的高级军政人员。宋庆龄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来自该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目前,其党员主要来自同原中国国民党党员有关系,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历届民革中央[编辑]第一届(1948年1月-1949年11月)名誉主席:宋庆龄主席:李济深主任秘书:李章达(梅龚彬代)常务委员: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蔡廷锴、朱蕴山、陈劭先、李章达、陈其瑗、何公敢、张文、邓初民、朱学范、李民欣、郭春涛、王葆真、冯玉祥第二届(1949年11月-1956年2月)主席:李济深秘书长:梅龚彬常务委员: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程潜、张治中、邵力子、柳亚子、朱蕴山、陈劭先、陈其瑗、梅龚彬、王昆仑、郭春涛、许宝驹、宁武、贺贵严、于振瀛、李世璋第三届(1956年2月-1958年11月)主席:李济深副主席:何香凝、程潜、谭平山、蔡廷锴、张治中、熊克武、龙云、邓宝珊、陈绍宽秘

书长:梅龚彬常务委员:于振瀛、卫立煌、王昆仑、王葆真、邓宝珊、宁武、龙云、刘斐、刘文辉、朱学范、朱蕴山、许宝驹、何香凝、余心清、吴茂荪、张治中、李世璋、李任仁、李俊龙、李济深、邵力子、陈此生、陈劭先、陈其瑗、陈绍宽、陈铭枢、屈武、柳亚子、贺贵严、唐生智、翁文灏、梅龚彬、黄绍竑、程潜、蒋光鼐、熊克武、蔡廷锴、谭平山、谭惕吾第四届(1958年11月-1979年10月)主席:李济深(1959年10月逝世)、何香凝副主席:何香凝(1960年8月被选为主席)、程潜、蔡廷锴、张治中、熊克武、邓宝珊、陈绍宽秘书长:梅龚彬常务委员:于振瀛、卫立煌、王昆仑、甘祠森、邓宝珊、龙云、宁武、卢汉、卢郁文、朱学范、朱蕴山、刘斐、刘文辉、刘仲容、刘孟纯、许宝驹、许闻天、李济深、何香凝、张治中、余心清、吴茂荪、李世璋、李任仁、邵力子、陈此生、陈劭先、陈其瑗、陈绍宽、屈武、贺贵严、唐生智、翁文灏、梅龚彬、钱昌照、蒋光鼐、程潜、熊克武、蔡廷锴1960年增选:孙蔚如、但懋辛、李澄之、侯镜如第五届(1979年10月-1983年12月)主席:朱蕴山(1981年4月逝世)、王昆仑副主席:王昆仑(1981年12月被选为主席)、陈此生、刘斐、屈武、朱学范、裴昌会、李世璋、刘仲容、钱昌照、郑洞国、甘祠森、吴茂荪、贾亦斌1981年12月增选:侯镜如、孙越崎、赵祖康秘书长:甘祠森(兼)常务委员:王昆仑、王枫、王肇治、甘祠森、朱

【知识学习】高一历史《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必备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必备知识点人教版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1.国民党召开伪“国大” 1946年10月,蒋军占领了晋察冀边区的首府张家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蒋介石,下令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伪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所以,这次大会又称为“制宪国大”。根据政治协商会议已达成的协议,规定国民大会应当在全面停止内战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开。国民党违反这些协议而一手包办,所以是非法的,故称为伪“国大”,它所制定的“宪法”是伪“宪法”。伪“宪法”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国家制度,是一部封建买办的法西斯宪法。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伪“宪法”。全国人民也一致谴责和抵制。蒋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2.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1947年春,蒋介石又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和谈之门被国民党关闭,国共两党关系完全破裂。破裂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 内战爆发前后,蒋介石对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政策,制造了一系列血案。如“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等。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针对蒋介石的高压政策,中共中央及时指示国统区的各地党组织、团结进步人士和团体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美反蒋斗争,其中主要有:“抗议美军暴行”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五二○”学生运动;台湾“二二八起义”等。在国统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为中坚、有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人民运动,形成了中国人民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 3.第二条战线形成的意义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第二条战线与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作战相配合,给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使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三、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1.国民政府迫害民主党派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案最全版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伪“制宪国大”;国共关系完全破裂;国民党制造的反对民主团结的暴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和决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2.能力方面: (1)通过讲述、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横向联系的能力。(2)通过分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国民党政权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伪“国大”的召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和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蒋介石对内独裁统治,反共反人民,对外卖国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2)通过对国统区爱国民主人士为了民主和平而流血牺牲精神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4.学生指导方面:通过本节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反映国统区的危机加深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伪“制宪国大”是重点。根据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协议,规定国民大会应当在全面停止内战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开。国民党违反政协协议,一党包办召开国大,国此是非法的,故称伪“国大”,所制定的“宪法”是伪“宪法”。伪“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因此,“制宪国大”及其伪宪法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使学生进一步看清蒋介石在政治上已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2)国统区严惩的经济危机是重点。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人民渴望和平建国,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然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把本应投到国家建设中的资金用来打内战,给中国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使国民政府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最后导致总崩溃,同时也加速了其政治统治的灭亡。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崩溃必然导致社会革命发生和政治统治的危机。认识国统区的经济崩溃与国民党政权灭亡之间的关系。 2.难点分析:第二条战线形成过程。内战爆发前后,蒋介石对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政策,制造了一系列血案。(这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指示国统区的党组织要“善于运用斗争策略”,“利用合法斗争形式”……“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第二条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主要的是反美反蒋斗争包括:“抗议美军暴行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五·二0”学生运动;台湾“二·二八”起义。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是爱国学生。第二条战线是相对于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即第一条战线而言,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配合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作战,给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以深重打击,从这个角度,让学生体会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课堂教学设计 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一人独裁的方针,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但都遭到了失败,蒋介石集团更加孤立,国民党统治区陷入了重重危机。(板书第二节课题)?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坏 师: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晋察冀边区的首府张家口后,蒋介石便下令召开国民党一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根本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根本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使其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经严重丧失人心。抗战胜利时,曾对它抱有很大期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它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劫收”,大肆劫掠。国民党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它违背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当局无限制发行纸币,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人民遭受洗劫,失业人数陡增。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村饥民遍地,这样,国民党当局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以学生运动为主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于是迅速地发展起来。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2113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5261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4102权的内战、1653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专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属条战线.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2113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这是多种原因I造成的: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

“劫收',人人发“胜利财',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5261国加紧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原因: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加紧经济侵略;②四大家族的野蛮掠夺;③反革命战争的巨大消耗,军费支出剧增.对国统区经济危机加深的具体表现和原因1.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下令召 战争以及腐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盘剥(四大家族)以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美国的那个条约)

教案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3.(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虽然袁世

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不彻底。而复辟帝制的迅速垮台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讲清这一问题,在学习后面的张勋复辟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学生对袁世凯由独裁到复辟帝制的史实的掌握,提供学生分析、认识史实的依据。 2.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和护国运动兴起纪事年表。 3.启示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其中北洋军起了什么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关于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即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失守),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论述。一些人从具体战役战斗的斗争过程出发,认为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是一派“大溃退”的局面。本文从战略角度,;力图客观的认识正面战场在初期抗战的历史地位。 一、关于“持久消耗战”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仍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当时日本岛国军备及一切物质均较我有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且在东北已造成侵吞中国的强大后方基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讨论对日方针问题,认为对日本要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4月,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表示:“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长期不断的抵抗。”桂系首领李宗仁也指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利在速战,中国则以持久战困之”。193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今后的对日军事战略方针:“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适用广大国土,众多人口,坚持持久抗战,以创造有利之机势,而谋取最后胜利”。应钦在军事报告中也明确宣布:“敌之最高战略为速决战,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按照持久消耗战略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战争。相反,日本岛国,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允许其打持久消耗战,因此,日本从侵华战争一开始,就确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最适合于日本。 综上可见,关于持久消耗总战略总方针符合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现状,是有利于中国长期抗战的;一方面逐次消耗优势的敌军,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力量以及在战争初期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等原则,就战争全局而言,也是符合中国的特点的。但是从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和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来分析,国民党当局争取持久战,又存有拖延时日,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依靠国际力量形成对敌优势的幻想。在这个阶段中,日本占领了中国重要工业城市和富庶地区,封锁了主要海港,从战役上看,它是胜利了。但从战略的全局看。日本没有催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武汉战役结束,全部正面战场的高潮已经过去,敌后战场的重要地位却在整个战争中突出起来了。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在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尽可能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内地、向后方撤退,暂时的、部分地放弃若于国土,换取时间,积聚力量,陷敢于不利而利于我之作战,争取抗战的胜利,其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是抗日战争的上策。因此,日军战史研究者也承认在总的战略方面,中国是成功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分析认为,以战役上阵地防御的持久消耗战作为达到战略持久消耗战的主要手段,战争初期一定的坚守防御阵地战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对某些战略要点的阵地攻占也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从战争总体看,在技术装备、战斗素质等方面均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以持久的阵地战作为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而正面战场绝大多数战役的作战形式是以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为主,与日军对拼消耗,因而造成军队损耗过大,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二、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