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化学下学期第五单元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初中化学下学期第五单元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初中化学下学期第五单元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初中化学下学期第五单元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初中化学下学期第五单元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

验室制法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

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

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

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

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

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提问]:(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2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

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

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3页。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学生活动]:讨论实验室制取CO2时,能否将稀HCl换成稀H2SO4能否将CaCO3换成Na2CO3

[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

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

因。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3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

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

CO2。

[实验]:再次演示实验5—8:实验室制取CO2。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布置作业

1.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4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药品、装置、验满方法。 【重难点】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旧知复习】 1.实验室有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将它们的化学表达符号写在下面?并在药品化学式 下面标注药品的状态。 2.请说出实验室可以利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它们是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观察45页图2-17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在45页图中标注) (2)此装置适合于用哪种方法来制取氧气? ①固——固加热型②固——液不加热型 (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二、合作交流:仔细阅读45页讨论如下问题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 (2)装药品 (3)连接仪器并固定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 b.铁夹夹在距管口1/3处或试管的_________部 c.导管伸入略微露出橡皮塞,原因便于气体导出。 d.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制取氧气需要吗? (4)加热(点燃酒精灯) a.先预热,再集中到药品部位加热原因。 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原因。

(5)收集气体 a.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应注意导管伸进集气瓶靠近瓶底,便于充分排出空气。 b.排水法:因为。应注意: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 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时才能收集。原因是: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展示点拨 1. 实验室装配仪器的一般顺序是什么? 2.本实验中的收集方法不需要验满?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时需要验满?如何验满? a.检验: b.验满(对向上排空气法): 放置:正放。因为 3.总结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四、分层训练 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2.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A)都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B)都使用二氧化锰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学科:化学 教学内容: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基础知识精讲】 1.CO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点燃 2CO2 (2)还原性CuO+CO△ Cu+CO2(可还原Fe、Cu等的氧化物) (3)毒性:是一种对空气产生污染的物质,因此实验中多余的CO要进行处理,不能随意放入空气中. 3.产生CO的主要反应 2C + O2点燃 2CO(氧气不充足) CO2+C 高 2CO 此外,一些含碳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也会产生CO. 【重点难点解析】 例1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分析除杂质时要考虑:(1)保留何物质;(2)除去何物质(杂质);(3)方法要简单可行;(4)不能产新的杂质(必须产生新的杂质时,新杂质要更容易除去);(A)因为CO太少不能被点燃;(B)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相反可将CO2吸收;(D)不可能实现. 解答选(C) 例2煤炉很旺时,添加适量新煤后,炉温下降,其原因是什么?但过一会儿后,发现新炉上有蓝色火焰产生,炉温升高,这又是什么原因? 分析这实际上是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氧气相互间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因为反应时有热量变化,所以产生了上述现象. 解答煤炉很旺时,碳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新煤后,一方面冷煤要吸收一 部分热量,而更主要的是CO2+ C高温 2CO,此反应吸收热量,所以炉温下降;又因为2 CO + O2点燃 2CO2,此反应放热且产生蓝色火焰,所以炉温上升,新煤上可见蓝色火焰. 例3在密闭的容器中将5g木炭和8g氧气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 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search on CO2 produc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思路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力争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统一。基于以上思想设计此课,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授课人赵军红 学校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

学态度。 重点 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仪器、药品 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集气瓶、玻璃片、长颈漏斗、水槽、酒精灯、导管、铁架台、注射器、胶塞(单孔、双孔)、点滴板、药匙、较头滴管等仪器;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等药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里放一个鸡蛋。 提供各种仪器和药品,检验生成气体,并为学生提供反应原理。 问:你知道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方

初三化学绪言 第一单元教案

绪言 Q: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Q:化学有什么用途?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Q:化学当中的“水”。 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英语老师说,Water。 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化学老师:。。。。。。。 Q:化学带来的危害? 白色垃圾;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滚滚黑烟,污染空气;空中“死神”——酸雨;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Q: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向胆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1-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石灰石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试管发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强调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必记!) Q: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实验3、4)Q:例举生活中的化学性质。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实验1、2)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重点物理性质: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二氧化碳的性质 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中学化学“问题驱动”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该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因素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教材还给出了一些仪器,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采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是该课题的重难点。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二)、问题分析 (三)、问题设计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基本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对于实验原理的选择有一定理性的认识,通过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学生在一定程度清楚了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 (二)、思维特点 九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完成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对于化学实验,学生具备较大的热情,因此做好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方法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层层设疑,学生得出制备二氧化碳的操作,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实验装置,并对装置作出评价,最后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二氧化碳制取方法的探究中,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得出实验装置,发现生活中化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2)、在设计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四、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翻页笔 仪器: 试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 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九年级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B、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的过程以及教师演示的有关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相互交流协作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与之有关的化学问题。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3)通过二氧化碳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评价标准: 本节课首先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课题,然后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思路和方法,并依此为序引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再通过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总结出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装置、收集方法以及验满和检验的方法,最后以自然界的碳循环为引擎,引导学生关注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在整个教学进行过程中穿插教师提问、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及合作交流的的空间和时间,让问题层层深入、思维环环相套,使整节课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脑海,转化为学生的内力。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为优秀,有实验现象或是不出实验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 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气的制取是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次制取实验,它是建立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具体内容:药品的选择,反应条件的确定,反应装置的选取,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采取合理的收集方法,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采取验满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并对氧气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氧气有广泛的用途。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为什么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以及双氧水来制备氧气?又如何选择仪器组装装置?如何进行收集和验证?催化剂是什么?怎么起作用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

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与突破策略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五、教学前的准备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的准备。 2.学生复习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 3.对氧气的性质和其他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 六、教学思路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 需要纯净的氧气应该如何制取的问题? 2、出示过氧化氢溶液,叙述性质。出示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二者 进行认识。 3、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通过学 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探究: A:在试管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考试要求: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考点一)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 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高温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考点二):①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 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肥料④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 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知识教学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怎样有效地教知识则是教师永恒的焦点。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课程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硬塞给学生。虽然学生习得的知识很多,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未见提高,而精神的自由反被禁锢起来。知识塞满了学生的心灵,未为精神的自由奔放留下空间。结果,所学的知识是惰性的,无法迁移应用,而心灵则从此枯萎,不再能自由思索。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文将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就“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作一简要剖析。 一、缘起:两种迥异的教学设计 教研组内两位教师将对《二氧化碳》一节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教师展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一:这一设计方案认为这是一堂典型的化学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 2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 2 具有什么样的应用。 一个个实验,一条条性质,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最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 知识。 设计二:另一教学设计如下:先给学生一包膨化食品(里面充满某种气体),告诉学生里面的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包装袋内的气体可能是CO 2 ,也可 能是其他气体。这堂课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检验袋内的气体是否是CO 2 。根据前面 学习的O 2的知识可推知,要检验气体是否是CO 2 ,必须知道CO 2 具有什么样的性 质。于是边学习CO 2的知识,边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是否是CO 2 气体。利用性质验 证气体是否是CO 2的过程也就是掌握CO 2 性质的过程。 二、探索:两种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对比 两种设计方案孰优孰劣,教研组内教师的意见分歧不一,一时间难以定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上述两种设计我们都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能找出两者的差别。

2020届中考化学知识点练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选择题: 1.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②CO被还原为CO2 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下列有关CO2制取及性质实验的图示错误的是() 3.熙蕾在学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后,对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其中合理的是()A.CO2和CO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CO2和CO都有毒 C.CO2和CO都有可燃性 D.CO2和CO都能用于冶炼金属 4.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B.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D.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5.碳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B.卧室里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会变红,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6.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木炭 B.一氧化碳 C.氧化铜 D.氧气 7.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高的是氮气 B.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空气 8.关于CO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也相同 B.性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都有毒 C.用途:CO可以用来灭火,CO2可以做化工原料 D.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我是碳族的大女儿,让大地充满生机,让地球因我而温暖;我调皮可爱,钻进石灰水,搅得人家不安宁;我藏在汽水里,小朋友喝了直打嗝。”这里叙述中的“我”是指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稀有气体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③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⑥二氧化碳能够产生温室效应,属于有毒气体 A.①②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 11.以下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绿色火焰 B.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红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人教版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大余县南安中学初三化学蔡德龙 (一)、设计指导思想 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虽然在空气中大量存在,但一般情况下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具有很多的用途,但也有很大的危害,本课教学主要从实验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认识这种物质,并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目的是达到让学生怎样利用它的有用性,怎样控制它的不利因素。(二)、教材分析 在二单元空气的成分和氧气及二氧化碳制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气体方面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如: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如:灭火、制冷、人工降雨、充入饮料等)。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按照制备——观察认识——分析用途的过程编写的,与氧气一课的编写思路相似。首先要求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利用酸碱中和的方法制取),然后通过观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再进一步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它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分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三)、学情分析 前面已学过空气的组成,学生已了解在空气中有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在小学自然及初中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中也提到过这种物质前节课又研究了二氧化碳制取,但对它的性质却不了解,因此,本课内容应通过学生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实验以再经过介绍一些自然现象等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等。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五)、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应用上节课所学习过的方法,自己进行观察和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氧气与二氧化碳进行对比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时,可以设计对比实验,将烧红的木炭分别置于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中进行对比研究,从使学生直接体会到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在教学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天平进行实验。将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分别放入两个等重的空烧杯,向其中的一个倾倒二氧化碳,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天平向二氧化碳的一边倾斜,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在利用课文中的实验进行教学时老师们也应注意,在实验中倾倒二氧化碳时要沿着烧杯壁缓慢倒入,切忌性急。因为一旦二氧化碳气体从中间倒入,很容易会使高处的蜡烛先熄灭,就无法体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特点了。 教具:铁架台,纸袋,两瓶二氧化碳气体,试管,紫色石蕊试液,澄清清石灰水,烧杯两个,腊烛两根等。 (六)、媒体选择 1、【幻灯】简介灭火器原理) 2、【录像】简介溶洞的成因 (七)教学程序: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 2、通过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规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初步形成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进一步体验对比实验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的选择过程,学会从简捷、绿色、经济的角度去综合考虑一套方案的优劣,进一步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观念。 ※学习过程 探究任务一: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O ) 2 提出问题: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得一瓶氧气呢? 收集证据: 1、我们已经学过的可以制得氧气的方法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得到大量的氧气,但低温高压的条件高,需要特殊的设备;(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速度比较慢,耗电多,成本高; 2、查阅资料一: (1)利用酒精灯,加热固体药品氯酸钾(KClO3)(需要加催化剂),可以比较快速的得到氧气。此种方法制得的氧气会含有少量杂质气体(氯气),氯酸钾中不能混有可燃性的物质,否则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爆炸事故。 (2)利用酒精灯,加热粉红色固体氧化汞(HgO)可以得到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生成单质汞。汞俗称水银,是常见金属,常温液态,液体或蒸气都有毒。 (3)利用酒精灯,加热紫黑色的高锰酸钾(KMnO4)固体,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很快得到氧气。高锰酸钾的粉末或烟雾进入人体会引起轻微恶心及神经系统中毒,若高锰酸钾与易燃物混合运输或存放,遇明火或撞击、或未密闭贮存,都会出现不安全事故。 (4)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H2O2)的溶液,常温下分解生成氧气,生成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水。在溶液浓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使用相对安全。 3、查阅资料二:制取1L氧气的成本比较表

初中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启示”、“交流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与途径,认识化学是一门造福人类的科学,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课时:1 三、重点难点:1:知道什么是化学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教学要点: [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 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 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 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 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 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 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 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