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的实证研究

我国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的实证研究

我国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的实证研究
我国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的实证研究

我国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在研究CPI与PPI的联系机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说明了我国CPI向PPI

的反向倒逼传导机制。本文在实证研究时,说明了线性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等技术的不合理性,提出了用武-豪斯曼(Wu-Hausman)检验的方法可以检验CPI与PPI之间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在我国总体上并不存在由PPI到CPI的线性或非线性传导机制,相反,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只存在由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机制,而且CPI上升1个百分点,PPI平均会上升0.25个百分点。这两点实证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以烫平价格波动为目的的宏观调控,从需求管理方面进行比较合理,从供给方面或者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混合调控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价格传导机制,反向倒逼传导机制,用武-豪斯曼(Wu-Hausman)检验

一、引言

CPI和PPI分别代表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它们是衡量价格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其相互关系对于从总体上研究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商品价格的相互影响与传导机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当PPI引导着CPI的变动,则意味着生产价格和成本价格对消费价格和最终商场价格具有正向传导效应,物价可能因供给因素的冲击而上升,并由此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风险。此时,通胀治理可能要进行“供给调控”;反之,当CPI引导着PPI的变动,则意味着存在消费价格对生产价格的反向倒逼机制,物价可能因需求因素的冲击而上升,并由此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胀”的风险,此时的通胀治理可能要进行“需求调控”。所以对CPI与PPI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整个经济是生产导向的还是消费导向的或者是双向的;另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通货膨胀的驱动类型,从而为政策当局治理通胀提供的决策依据甚至体制改革的依据。

国内外有关CPI与PPI传导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观其结论,基本有三种观点:第一,成本推动型的通胀(cost-push inflation)假说认为PPI代表生产链上游的初级产品成本,CPI则代表生产链下游的消费商品价格,上游生产成本的变化可以通过“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这一再生产链向下游商品价格逐步传递,表现在PPI与CPI的传导关系上就是:PPI的变动引起了CPI的滞后同方向变动,PPI成为CPI的先行指标,而货币政策当局可以通过PPI来识别成本推动型冲击(cost-push shock),进而对未来CPI通胀进行更合理预期(Sidaoui et al.,2011)。第二种观点是需求拉动通胀理论(Colclough&Lange(1982)、Caporale et al.(2002)),该理论认为,CPI指数的变动可以先行地引领PPI指数的变动,

即价格传导存在反向倒逼机制,消费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最

终消费品价格的变动则会对“上游”初级产品的需求乃至价格产生反向传导的倒逼机制,因此,最终商品的需求决定着投入要素价格的变动,从而形成了由CPI到PPI的单向因果关系(Jones,1986);贺力平,樊纲等运用中国CPI指数与PPI指数的月度数据(2001-2008)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所考察时期内CPI指数是PPI指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后者对前者的响应的滞后期在一个季度以内(2008)。第三种观点是PPI与CPI双向传导理论,该理论基本上是运用计量方法,利用格兰杰因果或非因果检验说明PPI与CPI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的结论不被拒绝。如Silver&Wallace(1980),Jones(1986)等的实证研究发现,存

在着由CPI到PPI的Granger因果关系或双向反馈的作用机制;杨子晖等(2013)利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CPI与PPI之间存在双向非线性传导机制。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均支持第二种观点,即我国PPI与CPI间存在由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机制。

二、理论分析

根据我国统计制度,CPI的制造是调查人员直接在市场上通过对消费品的市场价格调查后层层上报汇总得到的,而PPI的产生则是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产品出厂价格通过统计报告制度上报汇总得到的。可见,我国CPI与PPI产生的体制是不同的,CPI基于市场,PPI 基于企业而且是规模以上企业。因此研究在价格变动中CPI与PPI的因果关系,不仅仅是一简单的原因分析问题,还且还涉及到另外三个深层次的问题:第一,是市场决定还是企业决定问题。如果CPI是向地向PPI传导,那么,我们至少不能否定市场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如果PPI是单向地向CPI传导,那么,市场配置的决定作用就是不显著的,而且由于PPI

基本是来源于规模以上企业,我们可以间接地得出垄断在配置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如果CPI与PPI互为因果关系,那么市场配置与其它配置均有一定作用。

(一)基本假定1

由于CPI与PPI的综合性,从理论上直接研究是很困难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假设,使问题的实质比较简单清楚地显现。假设一,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归为一个部门,称为C部

门其产量和价格分别是消费品数量指数(CQI)和消费价格指数(CPI);假设二,为生产消费

品的企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归为一个部门,称为P部门,其产量和价格近似为生产者数

量指数(PQ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假设三,不考虑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提供生产

1这里有关数量指数与价格指数的假设是基于统计学的相关理论设置的,有其科学性。

资料的企业(为了简化分析,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假设四,C部门的总供给曲线为S C ,它说明从生产者(生产消费品)的角度来看,CQI与CPI的关系;假设五,C部门的总需求曲线为D C ,它说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CQI与CPI的关系;假设六,P部门的总供给曲线为S P ,它说明从生产者(生产生产资料)的角度来看,PQI与PPI的关系。

(二)图解分析2

由于C部门包括大量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中小企业,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其对价格的反应是很灵敏的,其总供给曲线S C的斜率较大或者说曲线比较陡峭。而P部门主要包括规模以上的企业,如果用“局部时空”表时短期与领域或地域,那么P部门的企业在各自的“局部时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从而其对价格的反应是不灵敏的,其总供给曲线S P的斜率较小或者说曲线比较平坦。

静态分析:如CPI向PPI传导示意图,右上是C部门的均衡图,总供给曲线S C与总需求曲线D C(1)的交点所决定的均衡数量指数与均衡价格指数为(CQI(1),CPI(1));右下表示C部门为了生产数量(指数)为CQI(1)的消费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以指数表示)即PQI(1);左下是450线,它将纵轴上的PQI等量转移到横轴上;左上表示P部门的均衡图,总供给曲线为S P,假设市场是出清的,那么,在短期P部门的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正好是C 部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数量,因此,在短期,P部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竖直的线,在图中是PQI(1),P部门的总供给曲线与它的交点所决定的均衡价格指数是PPI(1)。这样,就完成了由CPI(1)向PPI(1)的传导。

比较静态分析:当右上的需求因外部原因增加时,需求曲线由D C(1)移动到了D C(2),总供给曲线S C与D C(2)交点所决定的均衡数量指数与均衡价格指数为(CQI(2),CPI(2));CQI(2)通过右下传导为PQI(2),再通过450线,其转移到横轴上;最后与左上总供给曲线S P相交,其交点决定的价格指数是PPI(2)。这样,就完成了由CPI(2)向PPI(2)的传导。如前所述,P部门的总供给曲线比C部门的供给曲线平坦,所以PPI的变化(PPI(2)-PPI(1)),比CPI的变化(CPI(2)-CPI(1))小,即

PPI(2)-PPI(1)< CPI(2)-CPI(1) (1)

2利用坐标图和450线是西方经济分析中常用的直观的理论分析方法。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上式。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到两个命题:

命题一:我国CPI和PPI间存在由CPI向PPI的反向倒逼传导机制。

命题二:我国PPI的变化小于PPI的变化的原因在于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的竞争性较普通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竞争性弱。

三实证研究

定性的理论分析仅仅粗略地回答了有和没有,是或不是的问题,并没有较精确地从数量上说明有多少或是多少的问题,所以人们往往需要以经济数据依据,运用较科学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然而不同学者的实证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有时还会截然相反。如前所述,不同学者对CPI和PPI导机制的实证研究的情形就是如此。为什么会有这样呢?可能是运用的数据的时空结构不同,也可能是运用的方法不同,还有可能是变量的遗漏,例如,PPI的变化幅度与规模以上部门的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变动有关,而它们是与劳动生产率有关的,生产率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上升;CPI的变化则在很大程度上与需求有关,而人们的需求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提高。因此PPI与CPI均与时间因素成同方向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式并不相同:PPI随时间的变化是因为生产率与时间的关系,CPI随时间的变化是因为人

们生活水平随时间不断提高的关系。这样,当研究者无论用线性模型或非线性模型研究CPI 与PPI的关系,如果没有排除时间因素,那么,必然会出现CPI与PPI当前和相互滞后相关,不可避免出现所谓CPI向PPI的双向传导机制。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假传导”(刘凤良,鲁旭)。经典计量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研究两个变量的关系时,如果需求排除某变量的影响,可以在模型中引入该变量,也可以通过研究差分的关系即进行增量分析,本文采用后者。

(一)实证方法的选取

从统计上说明因果关系时,学者常用线性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差异。传统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在理论上是成熟的,在技术上是精确的;不足之处是可能因遗漏非线性项,在长期会出现显著性偏差(在短期则不会原因是非线性关系在连续可导的情况下,在局部就是线性关系,局部概念表现在时序上就是短期),也可以在模型中加入一些非线性项缓解此类问题。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通过构建基于非参检验的统计量以检验变量之间或许存在的非线性因果关系(Hiemstra&Jones,1994;Diks&Panchenko,2006。),这类方法避免了在长期会出现显著性偏差的问题,但由于其所构建的统计量只是在渐近意义下服从正态分布,在短期其偏差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或非因果检验均基于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思维3。当市场传导比较有效时,其传导的时滞会很短,如果考虑到预期与习惯,也许其传导没有时滞,在这种情况下(因果之间并无时滞),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说明传导关系是不合适的,事实上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计量经济学中,本来就不那么重要,它只不过是在进行变量的强外生性检验时所引入的一个概念罢了。所以,本文用武-豪斯曼(Wu-Hausman)检验,并根据国际计量经济学会的外生性准则,判断CPI的外生性,如果接受其外生性,那么,就只存在CPI向PPI的传导。

本文的实证过程将按如下步骤进行:

1.对CPI的变化与PPI的变化进行平稳性检验。

2.构建武-豪斯曼(Wu-Hausman)检验模型,进行外生性检验,以确定CPI的差分与PPI的差分的关系。

(二)数据的选取

3参考D.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下册,第653-659页的论述。

这里数据选取的关键是时间频率问题。考虑到由市场需求的变化传导于引致需求的变化不一定有显著的时滞,所以选用月度数据比较合理。本文选取2002年——2013年的月度数据。表一和表二是相关数据表。

表一:2002-2013年中国CPI差分(环比)数据4(%)

表二:2002-2013年中国PPI差分(环比)数据5(%)

4根据中国CPI月度数据(上月为100),减去100。由于没有找到2007年7月的数据,表中2007年7月的数据是按没有发生变化处理的。

5根据中国PPI月度数据,(上月为100),减去100。

(三)计量分析

1.对CPI 的变化与PPI 的变化进行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CPI 与PPI 均是差分平稳的。

2.构建武-豪斯曼(Wu-Hausman)检验模型,进行外生性检验6:

建立CPI 的变化(用差分d(CPI)表示)到PPI 的变化(用差分d(PPI)表示)的传导模型:

(3)

)2)(()1)(()1)(()((2) )1)(()()(22110110u PPI d PPI d CPI d CPI d u PPI d CPI d PPI d +-+-+-+=+-++=γγααββα上面式子中,d(CPI)(-1)表示CPI 差分的滞后一期值,d(PPI)(-1)表示PPI 差分的滞后一期值,u 1和u 2表示随机扰动项。(2)式中,加入滞后的PPI 变化,是为了减轻模型的自相关,只加入滞后一期的项而不加入更长的滞后项是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加入滞后一期的PPI 的变化,其信息值最小。(3)式中加入PPI 差分的滞后二期的项,是为了能让(2)式可以识别。模型中有常数项是因为原始CPI 和PPI 中可能有时间趋势,差分后,时间趋势转化为常数据趋势。

根据(3)式进行估计,并计算d(CPI)的拟合值,设为)?(I P C d ,将该拟合值序列加

入(2)式的解释变量中,做回归

(4)

)?()1)(()()(10u I P C d PPI d CPI d PPI d ++-++=δββα (4)式中,如果拟合值)?(I P C d 是显著的,则表明d(CPI)具有内生性,从而,在PPI 与CPI 间存在双向传导机制;如果)?(I P C d 不显著,则表明d(CPI)是外生的,从而,只存在CPI

向PPI 的反向倒逼传导机制。

利用回归分析软件对(2)式回归得到:

(11.7)

)2.4( )46.0( (5) 539.0 ?)1)((67.0)(25.0019.0)(2

1=+-++=R

u PPI d CPI d PPI d 利用(3)式回归可计算出d(CPI)的拟合值,根据此拟合值对(4)式回归得:

537

.0(6)

(0.50) (10.48) (3.92) (-0.12) ?)?(13.0)1)((66.0)(24.0008.0)(2=++-++-=R u I P C d PPI d CPI d PPI d (5)式和(6)式中,回归方程系数下面括号内的数据表示相应的t-统计量。从(6)式中可以看

出,)?(I P C d 的回归系数0.13对应的t-统计量为0.50,所以,)?(I P C d 是不显著的。

可见d(CPI)是外生的。

6

参见J.约翰斯顿,J.迪纳尔多:《计量经济学方法》第四版,中国经济出版社(京),2002年,4月,第

258页相关论述。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用图像分析方法分析了CPI的变化向PPI的传导,并指出在研究此类传导问题时,当传导的时间滞后不明显时,用线性和非线性的格兰杰因果或非因果检验是不合适的,本文给出了在此情形下的实证方法:利用武-豪斯曼(Wu-Hausman)检验。

本文实证结果由(5)式和(6)式给出。结果表明: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

指数间只存在由消费者价格指数向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反向倒逼传导机制,(5)式表明平均而言,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平均会上升0.25个百分点。这与

理论分析的结果相吻合。理论与实证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以烫平价格波动为目的的宏观调控,从需求管理方面进行比较合理,从供给方面或者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混合调控是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2008:《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经济研究》第11期。

[2]J.约翰斯顿,J.迪纳尔多:《计量经济学方法》第四版,中国经济出版社(京),2002年,4月。

[3]杨子晖,200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应

用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4]杨子晖,赵永亮, 柳建华,《CPI与PPI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研究:正向传导还是反向倒逼?》《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5]张成思,佟冠良,王麟锴:《中国通货膨胀驱动机制的货币主义新范式》,《经济理论

与经济管理》(京)2013年4期第5~12页

[6]张成思,2010:《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我国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经济研究》第6期。

[7]Jones,J. D.,1986,“Consumer Prices,Wholesale Prices,and Causality”,Empirical Economics,11,41—55.

[8] Beechey,M.,and P.sterholm,2008,“Revisiting the Uncertain Unit Root in GDP and CPI:Testing for Non-Linear Trend Reversion”,Economics Letters,100,221—223.

[9]Clarida, Richard , Galí, Jordi and Gertler, Mark. 1999, The Science of Monetary Policy: A NewKeynesia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7,1661~1707.

[10]Clark, T., 1995,Do Producer Prices lead Consumer Prices? [J]. Economic Review, 25~39.

[11] Davidson,Mackinnon, 2004,The power of bootstrap and asymptotic tests,[J]. Working Papers, 1035.

[12]Hiemstra,C.,and J. D. Jones,1994,“Testing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 Granger Causality in the Stock Price-Volume Relation”,Journal of Finance,49,1639—1664. [13]Sidaoui,J.,C. Capistrán,D. Chiquiar,and M. Ramos-Francia,2011,“0n the Predictive Content of the PPI on CPI Inflation:the Case of Mexico”,BIS Papers chapters,in: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ed.),49,249—257.

[14]Silver,J. L.,and T. D. Wallace,1980,“The 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Wholesal e and Consumer Prices-An Application of The Hatanaka-Wallace Procedure”,Journal of Econometrics,12,375—87.

[15] Toda, H.Y. and Phillips, P.C.B., 1993, Vector Autoregressions and Causality,[J]. Econometrica, 61,1367~1393.

CPI和PPI的相关关系分析

CPI与PPI的相关关系分析 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之间的关系分析 1、什么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其编制意义是什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简称CPI)是度量一种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品的变动情况,它是宏观经济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影响着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消费、价格、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评价。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 编制意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定基指数,消除了以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存在的翘首影响,从而使现性的价格指数具有可比性,也便于各方面用户的理解和使用,它更符合我国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现实要求,对于我们把握市场价格规律,改善价格总水平调控,强化价格监督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 PPI主要反映工业产品第一次进入流通环节的价格变化,是生产企业之间或生产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的价格变化;而CPI主要跟踪消费市场上进入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因此,从生产——流通——消费的价值链来看,PPI是CPI的上游,并形成PPI上升推动CPI上升,PPI下降拉动CPI下降的传导关系。通常称之为正向传导。由于价格机制在信号传导上的时滞,PPI的变化要领先于CPI的变化。 PPI通过传导机制影响CPI的程度和时效还要受市场环境、定价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在卖方市场下,企业具有较强的定价权,成本上升将直接导致商品涨价,PPI上涨能够较充分地传导到CPI;在买方市场下,企业定价权较弱,这导致PPI上涨通常只能部分传导到CPI。PPI变化引致CPI变化的正向传导,在价格上涨时主要表现为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而CPI变化引致PPI变化的逆向传导,在价格上涨时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进一步,当消费激增导致CPI快速上涨,并拉动PPI上涨后,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反过来将再次推动CPI上涨,构成了价格的螺旋式攀升。 3、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之间的相关分析。 首先,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SPSS之中,做出其对应的散点图并对其做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以下图1和表2所示的散点图和相关性分析表:

CPI与PPI剪刀差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PPI 又称作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 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二、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CPI和PPI严重倒挂说明什么问题? 相对于PPI,CPI是一个滞后指标。但PPI 对CPI有一定的传导作用,这种传导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变化直接影响CPI 的变化;二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生成本的变化,间接影响CPI 变化。例如石油价格涨价,会导致石化品涨价,石化品涨价导致化纤价格提高,进而导致纺织品和服装成本上升,从而推高消费品价格。因此在多数情况下CPI和PPI走势方向是相同的。 由于PPI 影响CPI 主要通过影响下企业的采购成本来实现,要受到种种环境因素制约,加上国家策对部分关键价格的策调控,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由于PPI 和CPI 的调查内容明显不同,也会导致PPI 和CPI 的不一致。比如因为消费结构的原因,食品价

PPI与CPI走势持续分化的原因分析

PPI与CPI走势持续分化的原因分析 一、现阶段PPI与CPI呈现持续分化走势 7月份,我国CPI上涨%,PPI下降%,CPI与PPI继续“背离”。自2012年3月以来,我国PPI连续17个月同比下降,而此期间CPI 却一直温和上涨,我国经济运行中首次出现了CPI、PPI持续分化的走势。 如图1所示,自有相关统计数据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先后有四个时期出现PPI持续通缩:第一次是1997年6月-1999年12月,PPI 持续通缩31个月;第二次是2001年4月-2002年11月,PPI持续通缩20个月;第三次是2008年12月-2009年11月,PPI连续12个月同比降低;第四次是2012年3月至今,PPI已连续17个月同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三次PPI持续通缩过程中,我国CPI都跟随PPI 出现过一段时间通缩,且两者总体上表现出“协同变化”趋势。但在最近一次PPI通缩中,我国CPI却并未跟随PPI走低,相反,它呈现持续温和上涨态势,它们首次出现了明显分化走势。我国经济运行中CPI与PPI是否应该“协同变化”?什么原因导致当前我国CPI与PPI 走势分化?

二、PPI与CPI走势持续分化的原因分析 (一)两者“协同变化”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生产价格指商品最初形成后生产者的出售价格,按生产环节分为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和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PPI指一般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代表工业品国内提供商进入最终消费市场前的批发供给价或贸易环节对工业品国内提供商的批发需求价。PPI按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采掘、原料和加工)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品),其中,生产资料在PPI中权重超过70%,因此PPI很大程度上反映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我国计算PPI的“商品篮子”覆盖39个行业、涉及186个类别、含4000多种产品;CPI指商品进入消费领域的价格或消费者的购买价格,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标,它以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为权数。目前,我国CPI的统计范围包括8个大类、263个基本类、约700个规格商品和服务。相关部门对CPI中各类商品权重每年进行微调,五年进行大调整。

CPI和PPI的含义、影响因素及经济情况

CPI和PPI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CPI是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们所说的PPI是指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es):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 影响CPI和PPI的因素 银行准备金比率的下降,有利于企业贷款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商品供应,遏制物价上涨。 生产力的前进,会导致某些产品价格下降。生产力的前进,导致人们收入的增多,既劳动力价格会逐渐上涨。劳动力价格的逐渐上涨,会影响许多商品的价格。 税收增加,也会导致物价上涨。税收比例增加多少,一般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多少。因此,税收对物价有重要影响。各种收费,对物价上涨起着促进作用。同理,减税减费有利于物价下降。 外汇汇率政策,也会影响物价。由于低估本国货币,导致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导致出口的货物比较多。会导致国内商品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这增加了大陆商品的供给困难,促使物价上升。 垄断供给也会导致物价上涨。垄断行为,与税费对物价的影响模式是一样的。其它垄断行为与土地垄断类似。社会垄断行为的加强,会促使整体物价上涨。 吸引外资,会遏制物价上涨。吸引外资,有利于外汇市场,高估本国货币,高估本国货币有利于提高国民的购买力,等效于物价的下降。有利于减少出口,可以减少就业,遏制劳动力价格上升,增加国内商品供应量,促进物价下降。 赊帐行为,对物价也有影响。赊帐现象等效于促进了社会消费,增大社会消费量,使商品供应趋于紧张。赊帐行为规模的增大,会促进物价上涨,赊帐行为规模的缩小,会遏制物价上涨。 劳动力的供应速度,也会对物价有影响。劳动力的供应速度,可以影响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也是物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力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一系列商品的价格。因此,劳动力的供应速度,对物价会有一定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对物价有重要影响。对于一个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增大,会促进物价上涨。货币流通速度减小,会促进物价下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方向,与物价的变化方向,具有一致性。 资本投资因素对物价的影响。资本投资也属于消费,与普通消费有所不同,资本投资一般可以促使社会运行效率获得提高。资本投资一般带来的是,物价的适度下降。 就全年总体价格水平而言,2011年的CPI和PPI相比于2010年仍呈上涨态势。

CPI、PPI及与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CPI、PPI及与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调查队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点击数:1306 更新时间:2010-06-23] 保护视力色:【字体:大中小】 价格变动是经济运行的“信号灯”,也是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时最直接的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运行总是以经济发展为依托,而经济发展的质量如何,最终将体现为价格总水平是否平稳以及上下波动的幅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价格指数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两种价格指数,也是整体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对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CPI、PPI的经济内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范围是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主要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调查内容既有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也包括多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费用。由于它直接反映居民生活成本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都非常重要,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 PPI(Producer Price Index),是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它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观察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物价指数,一般使用统计部门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指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和企业作为中间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目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中类186个。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生产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二、2008年以来CPI、PPI走势 (一)CPI走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