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脂控制指南

血脂控制指南

血脂控制指南
血脂控制指南

热点快播:2013年ACC/AHA 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2013-11-28 19:22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作者:马赛、郭艺芳

字体大小:

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颁布了2013版成人降胆固醇治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1]。该指南以现有研究证据为依据,强调他汀类药物在降低ASCVD风险方面的获益,对ASCVD的一级、二级预防及风险评估、他汀类药物的管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一指南虽然针对西方人群所制定,但对我国人群的血脂异常管理与ASCVD的防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将其要点介绍如下。

1 指南要点

1.1 强调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可降低ASCVD风险

指南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明确以下4组患者可由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1)确诊ASCVD者;(2)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4.9 mmol/L);(3)40~75岁、LDL-C为1.8~4.9 mmol/L 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与糖尿病,但其10年ASCVD风险≥7.5%者。指南重点强调他汀类药物在ASCVD 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低ASCVD风险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治疗强度作出了分级推荐(表1)。

表1: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幅度

1.2 LDL-C和/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治疗目标值缺乏证据

专家组认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为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LDL-C和/或non-HDL-C治疗目标。在ASCVD常规预防措施中,对最可能获益人群应用适当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ASCVD风险。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尚待明确。

1.3 更新他汀类药物一级预防风险评估

指南推荐对所有患者评估其10年ASCVD风险,并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最能获益的对象。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与患者要充分沟通。

1.4 药物安全性建议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提示要充分考虑用药安全性问题。指南强调重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并为包括肌溶解等在内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临床指导。

1.5 生物标记物与无创性检测的作用

对于不属于上述4组他汀类药物获益人群的患者,可进行相关生物标记物与无创检测,以为风险评估提供更多依据。

2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建议

2.1 ASCVD患者二级预防

临床已诊断ASCVD的患者,若年龄≤75岁,且无用药禁忌,无论性别,均应启动并长期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若患者不能耐受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或出现他汀类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可尝试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启动强效或中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需权衡心血管获益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ⅡaB)。

2.2 年龄≥21岁、LDL-C≥4.9 mmol/L患者的一级预防

LDL-C≥4.9 mmol/L或甘油三酯(TG)≥5.6 mmol/L的患者需除外继发性高脂血症(ⅠB)。年龄≥21岁、LDL-C≥4.9 mmol/L的患者不需评估10年ASCVD风险(ⅠB),如无禁忌需启动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若患者不能耐受,则可使用所能耐受的最大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水平至少下降50%(ⅡaB)。若应用最大强度他汀类药物的情况下血脂仍无法达标,则在充分考虑降低ASCVD风险获益、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及患者依从性后加用非他汀类药物类降脂药物强化降脂治疗(ⅡbC)。

2.3 1.8 mmol/L≤LDL-C≤4.9 mmol/L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

年龄在40~75岁之间的上述患者需启动或长期服用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评估10年ASCVD风险≥7.5%时则要增加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ⅡaB)。而对于年龄<40岁或>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决定服药初始剂量、维持剂量或治疗强度时应综合考虑潜在ASCVD获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及患者依从性(ⅡaC)。

2.4 1.8 mmol/L≤LDL-C≤4.9 mmol/L非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

对临床未确诊ASCVD且1.8 mmol/L≤LDL-C≤4.9 mmol/L的患者需评估其10年ASCVD风险,以便指导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ⅠB)。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若10年ASCVD风险≥7.5%,需用中到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若10年ASCVD风险<7.5%,则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即可(ⅡaB)。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与患者之间应充分沟通,尤其是不在上述4组患者之内的LDL-C<4.9 mmol/L者或经定量风险评估后风险较大时(ⅡbC),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他汀类药物降低潜在ASCVD风险方面的获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了解患者的治疗意向(ⅡaC)。

2.5 心力衰竭与血液透析患者

对NYHA分级Ⅱ~Ⅳ级的缺血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及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专家组未给出启动或中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建议。

3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建议

对于男性及非妊娠或哺乳女性,在全面考虑患者临床特征、ASCVD风险水平及药物潜在不良反应后选择适当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剂量,以达到药物最大安全性。以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风险将会增高:存在严重并发症或并存多种疾病(特别是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既往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或有肌肉损害史;无法解释的谷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正常上限的3倍;同时使用影响他汀类药物代谢的其他药物。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应将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为中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对于亚裔患者或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选择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时亦应更加谨慎(ⅠB)。

3.1 不建议常规监测肌酸激酶(CK)水平(ⅢA)

若患者既往有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肌病史或家族史、典型的肌病临床表现或服用增加肌肉疾病风险的药物,则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肌肉溶解的风险较高,需要监测CK基线水平(ⅡaC)。服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若患者出肌肉症状,如疼痛、无力、僵硬、痉挛、乏力或易疲劳,除监测CK水平(ⅡaC)之外,可按以下原则评估并处理:起始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应详细询问既往或目前肌肉症状病史,避免不必要的停药。服药过程中若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的肌肉症状或疲劳症状加重,则立即停药,并检测CK、肌酐水平,查尿液分析有无肌红蛋白尿以明确是否存在横纹肌溶解。若轻中度肌肉症状有加重趋势,则明确病情严重程度之前停用他汀类药物,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加重肌肉症状风险的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脏或肝脏功能减退、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多肌痛,类固醇肌病、维生素D缺乏等)。停药后若肌肉症状消失,且无明确禁忌证,则给予患者服用低剂量相同他汀类药物,以明确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肌肉症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因果关系存在,则停药,待肌肉症状缓解后换用低剂量其他种类他汀类药物继续治疗;若因果关系不存在,患者可耐受低剂量他汀类药物,则逐渐加量至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停用2个月后若肌肉症状未完全缓解,CK水平未降至正常范围,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引起肌肉症状的原因。确定肌肉症状与他汀类药物无关或增加肌肉症状风险的疾病已被治疗的情况下,建议继续服用初始剂量他汀类药物(ⅡaB)。

3.2 他汀治疗前需检测肝脏ALT基线水平(ⅠB)

用药过程中,若出现提示肝脏毒性增高的临床表现(如易疲劳或无力、食欲欠佳、腹痛、尿液颜色深或皮肤或巩膜黄染),则需监测肝脏功能变化(ⅡaC)。若连续两次监测LDL-C水平均<1.0 mmol/L,则需考虑将他汀类药物减量(ⅡbC)。辛伐他汀起始剂量80 mg/d或将其增量至80 mg/d无临床益处,甚至有害(ⅢA)。

3.3 初发糖尿病的筛查

应依据最新糖尿病筛查指南对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初发糖尿病的筛查,若糖尿病诊断成立,则应鼓励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坚持身体锻炼、维持体质量达标、戒烟并继续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ASCVD风险(ⅠB)。

3.4 其他

对于年龄>75岁、服用影响他汀类药物代谢的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需复杂药物治疗方案的疾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或HIV治疗)的患者服用任何剂量他汀类药物时需小心谨慎,起始任何降脂药物之前需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ⅡaC)。

若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出现精神混乱或记忆障碍,则需排除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及非他汀类药物原因,如服用其他药物、存在全身及神经系统疾病等(ⅡbC)。

4 非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建议

4.1 烟酸类药物

启动烟酸治疗之前,应检测肝脏ALT、空腹血糖或HbA1c及尿酸基线水平,并在药物加量至维持剂量的过程中复查上述指标,此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ⅠB)。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时,包括肝脏ALT升至正常上限的2~3倍,存在顽固严重的皮肤不适、持续高糖血症、急性痛风发作或无法解释的腹痛或胃肠道症状,新发心房颤动或体质量减轻等,需要停药(ⅢB),并在全面衡量潜在ASCVD风险获益与潜在药物不良反应后决定是否重新启用烟酸类药物(ⅠB)。为减缓皮肤不适的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可小剂量起始治疗,数周后若能耐受再加大剂量。将烟酸类药物与食物同服或在服药前30 min服用阿司匹林325 mg以减轻皮肤发红症状。若选用缓释剂型,则需在4~8周后将用药剂量由500 mg/d增至最大剂量2000 mg/d;若选用即释剂型,起始剂量为100 mg每天3次,逐渐增量至3 g/d,分2~3次顿服(ⅡaC)。

4.2 胆酸隔置剂(BAS)(如降胆宁)

当患者空腹TG水平≥3.39 mmol/L,或患有III型高脂蛋白血症时,为避免严重高TG血症发生,不应服用BAS (ⅢB)。启用BAS前应检测血脂水平,服药3个月后复查,此后6~12个月复查1次。若TG基础水平在2.80~3.39 mmol/L之间,服用BAS需谨慎,4~6周后复查血脂。若TG>4.5 mmol/L时应停药(ⅡaC)。

4.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服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前需检测肝脏ALT基础水平。若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密切监测ALT变化。当ALT 升至正常上限3倍时停用依折麦布(ⅡaB)。

4.4 贝特类药物

由于发生肌肉症状与横纹肌溶解风险明显增高,指南不建议吉非罗齐与他汀类药物联用(ⅢB)。只有当TG>5.6 mmol/L或在降低ASCVD事件方面的获益超过潜在风险时,可考虑非诺贝特与弱效或中效他汀类药物联用(ⅡbC)。启用非诺贝特前通过血清肌酐水平及肾小球率过滤(eGFR)评估肾脏功能,服药3个月后复查,此后每6个月复查1次(ⅠB)。若eGFR<30 ml/1.73 m2,即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时不建议应用非诺贝特;若30 ml/1.73m2≤eGFR≤59 ml/1.73m2,每日用量不能超过54 mg;若服药过程中eGFR逐渐降至≤30 ml/1.73m2则需停药(ⅢB)。

4.5 ω-3脂肪酸

重度高TG血症(TG≥5.6 mmol/L)患者应用二十碳五烯酸(EPA)和(或)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时应注意胃肠功能紊乱、皮肤改变及出血。

5 他汀类药物管理建议

5.1 他汀类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监测

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或调整用药剂量后4~12周需复查空腹血脂水平,此后每3~12个月复查1次。若有其他临床指征,亦需检测相应指标。坚持改善生活方式、规律服药后,临床上需监测并评估药物疗效及其安全性(ⅠA)。

5.2 优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指南推荐的应用中到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若不能耐受,则将药物剂量调整至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ⅠB)。

5.3 改善药物疗效

若他汀类药物疗效欠佳或患者不能耐受推荐剂量时,应尝试加强患者依从性、严格改善患者生活方式、除外继发原因等措施(ⅠA)。指南对不同种类与剂量他汀类药物的建议如下: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通常可使平均LDL-C 水平较用药前下降50%以上;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通常可使平均LDL-C水平较用药前下降30%~50%。LDL-C水平及下降百分比仅仅用来评估药物疗效及依从性(ⅡaB)。当患者ASCVD风险较高,且他汀类药物已用至最大强度仍未取得预期疗效时,可在权衡利弊、确认获益大于风险时加用非他汀类药物类调脂药物。对于具有他汀类药物应用指证但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者,可在谨慎评估前提下应用非他汀类药物类调脂药物(ⅡaB)。

[1] Stone NJ, Robinson J, Lichtenstein AH, et al. 201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to Reduc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s. J Am Coll Cardiol, 2013, doi:

10.1016/j.jacc.2013.11.002.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在小编们整理郭教授这篇特别为本刊撰写的指南介绍的同时,胡大一教授在他的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博文(全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对新指南的颁布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评价和分析,旨在强调不可盲目崇拜,不可原样照搬,要用中国的数据分析回答中国的问题,走出符合国情的防控ASCVD之路。

小编特摘录几段如下,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去阅读原文哦,足够震撼哦!

指南的证据来源?

ACC/AHA指南的证据只限于设计科学质控良好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排除了流行病学研究、人类遗传学研究等一切其他研究。……单一依据RCT,排除流行病学与人类遗传学研究的结果,必然过分强调甚至夸大药物干预,忽视生活方式/行为治疗。

胆固醇干预还要不要设置目标值?

胡教授高度赞同美国脂质学会的意见,根据危险分层设定LDL-C或non-HDL-C干预目标在临床多年使用,为广大临床医生熟悉接受和医疗实践,目标的提出基于结果高度一致的流行病学研究和RCT数据分级和人类基因学研究,并非没有证据。反言之,ACC/AHA指南武断取消LDL-C和non-HDL-C目标有什么反证据?也没有!至少不充分!

最大强度最大剂量他汀?

在中国的患者中推广阿托伐他汀80 mg剂量不可行:

(1)无必要:中国ASCVD的总体人群风险明显低于美国的黑人与白人;中国患者,包括ACS和糖尿病患者用药前的基线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美国的黑人与白人,中国患者中80%基线LDL-C≤130mg/dl。中国没有阿托伐他汀40~80 mg的安全性数据。

(2)不安全:肝酶明显增高、肌痛/肌病、新发糖尿病等他汀不良反应均有剂量相关现象。

(3)成本/效益不合理

(4)不可能依从

他汀以外的降脂药物?

所有指南都强调他汀类是唯一有预后终点改善的RCT支持的推荐药物,是降胆固醇预防ASCVD的主线一线用药,其他药物都是配角。但不同的是,ACC/AHA指南对非他汀类调脂药物采取更加负面态度。而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的建议则较为客观,描述了他汀之前贝特、烟酸类在降低冠心病事件和他汀合用进一步逆转斑块的研究。

ACC/AHA指南支出血脂康在美国无药物来源,不做推荐。但血脂康在中国做了系列研究,安全有效,在中国过去指南中已列入,今后修改指南应予坚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他汀应用的争论

(2013-11-25 10:15:53)

转载▼

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降低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指南》:

3个关键问题

新指南有针对性地围绕以下3个关键问题(Critical Question,CQ)展开。

(1)在二级预防中是否有证据支持明确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目标值?

新指南回顾了19项他汀相关RCT,结果显示,针对临床确诊ASCVD成人患者的降脂治疗,没有临床试验明确对LDL-C目标值(分别降至<100 mg/dl或<70 mg/dl)进行评估,同样也没有试验对上述两个LDL-C目标值进行比较。此外,亦无类似针对non-HDL-C目标值的临床评估证据。

(2)在一级预防中是否有证据支持明确的LDL-C和non-HDL-C目标值?

新指南回顾了6项他汀相关RCT证据,结果同样显示,在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一级预防中,没有试验对LDL-C目标值(分别降至<100 mg/dl或<70 mg/dl)进行评估,亦未对二者进行比较。此外,也没有类似针对non-HDL-C 目标值的临床评估证据。

(3)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脂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

指南新颖之处

新指南指出“4类他汀获益人群”:①临床确诊ASCVD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②原发性LDL-C≥190 mg/dl者;③40~75岁糖尿病患者且LDL-C为70~189 mg/dl;④无冠心病和糖尿病,但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7.5%且LDL-C为70~189 mg/dl的40~75岁患者。

关于LDL-C和(或)non-HDL-C目标值新认识:①尚无RCT支持将LDL-C和(或)non-HDL-C目标值应用于降脂治疗;②针对最有可能获益人群,推荐合适强度他汀治疗,以降低ASCVD风险;③无RCT支持非他汀类降脂药物能降低ASCVD风险,考虑这些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故不常规推荐用以预防ASCVD。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推荐应用新的汇总队列风险评估公式以评估10年心血管风险;推荐将他汀类药物明确应用于更高风险人群,后者指能最大程度从该治疗中获益的人群;无RCT证据支持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和维持性血液透析这两类高风险人群的ASCVD事件;推荐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医生和患者须进行讨论。

安全性推荐:关注RCT所发现的他汀副作用,评估治疗净效益,针对副作用的处理提供专家指导意见。

新指南强化他汀治疗在降低LDL-C水平和防治ASCVD中的作用,提倡采用中等剂量他汀将LDL-C降低30%~50%,或强化他汀治疗将LDL-C降低50%,这在ASCVD心血管事件的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他汀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关键在于该药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非多效性所致),至于他汀降脂以外的“心血管效益”(如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等),尚无确切临床证据。

新指南认为所谓的“胆固醇目标值”这一治疗理念在过去15年里备受推崇,但存在3个问题:①现有临床试验证据不能明确何谓确切“目标值”;②尚不明确将胆固醇降至更低目标值,究竟能带来多少确切的ASCVD 益处;

③未曾评估到为达更低目标值而采用多种降脂药物(尤其是无RCT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非他汀类降脂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

众多RCT表明,即使LDL-C低于80 mg/dl,LDL-C水平的降低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下降仍存在稳定的相关性。同时,近期一些RCT及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将LDL-C水平进一步降至平均1.8~2.0 mmol/L(70~80 mg/dl)可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减少。这些有力证据支持,目前将1.8 mmol/L(70 mg/dl)的LDL-C水平作为最佳控制目标是可以接受的。IAS专家组正是从这些RCT和亚组分析中找到LDL-C水平的目标值,而新指南在没有获得明确的否定证据之前,取消目前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的降脂目标值似乎过于武断。毋庸置疑,已有众多研究表明在二级预防中应将ASCVD患者的LDL-C控制在较低水平,强化降脂治疗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尽管近15年的临床试验反复证实他汀治疗能带来临床益处,且应用大剂量他汀获益更大,他汀类药物已成为二级预防中的一线降胆固醇药物,但强化降脂治疗不应等于强化他汀治疗。新指南过分强调大剂量他汀的作用,有失偏颇。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特点是:小剂量,大作用。相反,剂量倍增,却不能带来相应的疗效倍增,反而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正是他汀单药治疗的局限性所在。从降低LDL-C疗效的角度来说,在适量他汀基础上加用其他降胆固醇药物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举措。

“新指南提出不论患者基线LDL-C水平如何,仅考虑其年龄和危险分层而决定是否应给予强化他汀治疗,似乎过于激进。”

新指南提出不论患者的基线LDL-C水平如何,仅考虑其年龄和危险分层而决定患者是否应接受强化他汀治疗,这种推荐似乎过于激进。事实上,强化他汀治疗获益的大小与基线LDL-C水平相关,尽管基线LDL-C≥70 mg/dl

的患者均能从他汀治疗中获益,但基线水平较低的患者获益相对较小。而且,因种族的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东方人群的基线LDL-C水平低于西方人群。来自日本的他汀相关研究一直坚持使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且都获得良好结果。我国患者的基线胆固醇水平低于欧美国家白色人种,降脂达标所需的他汀剂量大多不需药物的最大剂量。

在美国,同一种他汀的大剂量规格和常规量规格价格相同,而我国患者用最大剂量他汀的治疗成本是常规量的数倍。因此,从效价比和人群防治的角度出发,我们提倡合理应用他汀的策略是:小剂量,大覆盖。

更关键的是,所有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数倍增量他汀确可使ASCVD事件降低值达统计学意义,但获益绝对值小,且全因死亡率并未下降。IAS专家认为,药物治疗方面的RCT往往不能在不同人群中同时开展,

其受试者并不能代表普遍人群。并且,RCT多是由医药公司赞助,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药物注册,而非解决临床上的关键问题。

因此,面对同样的临床试验证据,从不同角度、关注不同细节是导致存异的关键。①对循证的理解不同:降胆固醇是开展他汀临床试验的理论基础,他汀治疗带来的益处源于降低LDL-C,将强化降脂理解为强化他汀是偷换了概念,偏离了根本;②关注临床试验,但不能脱离临床实际;③大剂量他汀的价格和副作用,人种及地域差异:日本证据显示小剂量他汀有显著获益;④关注总体结果,更应关注细节,强化他汀获益的大小与LDL-C基线水平相关;⑤关注心脏的同时,更要关注生命,降脂治疗能减少心脏事件,但更应关注全因死亡。

我国患者的基线胆固醇水平低于欧美国家白色人种,降脂达标所需的他汀剂量大多不需药物的最大剂量。我们还是要根据自己人种的特点,可能不需要欧美那么大的剂量就能获得良好结果。

AHA2013:血脂控制指南

发布时间:2013-11-17 09:16 文章来源:丁香园点击次数:2209

指南要点: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联合他汀类药物来防止和控制高脂血症。

?推荐四类人群接受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超过190mg/dL;年龄在40到7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0到75岁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在7.5%以上。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通过风险评估工具判断哪些患者可以从他汀治疗中获益,而不单纯依赖血胆固醇水平。? 2013年11月12日,ACC、AHA发布了高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血脂控制指南。

该指南列出,4类患者可从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以及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治疗获得最大获益,防止临床卒中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南还推荐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防止和控制高脂血症。

指南推荐接受中或高强度他汀治疗的四类人群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超过190mg/dL;年龄在40到7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0到75岁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在7.5%以上。规定的四类人群仅作为临床治疗的参照,对于不属于上述四类人群的患者,应依据个体化差异制定降脂治疗策略。

在临床治疗中,推荐医生通过风险评估工具判断哪些患者可以从他汀治疗中获益,而不单纯依赖血胆固醇水平。此外,对于部分患者,可增加他汀类药物剂量获得更大临床获益。此外,指南还针对不同患者他汀治疗强度进行了推荐。与以往低剂量他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降脂策略不同,改变生活方式联合高剂量他汀疗效更佳。

该指南是专家们总结了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旨在提出最优的血脂控制策略,进一步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得到控制。指南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重点药物。因后者可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和最少的副反应,在降脂药物中最为有效。但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副反应明显患者,推荐换用其他药物进行血脂控制。除此之外,本次指南还强调了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控制血脂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指南背景:

新的指南与以往指南不同,其重点不在是低密度脂蛋白是否达标,而是哪类人群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可以获得最大获益。指南指出,过去的降脂治疗重点一直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品,而现在我们更关注降低密度珠蛋白降低在什么范围内。我们希望,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未来10年内卒中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85014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2.性别: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在中年时约高3—4倍绝经期后妇女发病增高,但男女之比仍在1倍左右。 3.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长期增高,均使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4.吸烟: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量相关,吸烟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可高l倍。 5.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男性的冠心病危险性增性高2倍,女性约高3—4倍,不论胰岛素依赖与否,危险同样加。 6.冠心病家属史: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史,尤其有早发冠心病(指男性在55岁前,女性在65岁前发病)者,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其他有关危险因素尚有肥胖,活动少的生活方式等,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胰岛素抵抗、血中脂蛋白(a),增高或高半胀氨酸血症等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正在研究中。

最新控制血脂的目标值(精品收藏)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0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和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将血脂异常应该控制达到的目标值综合如下: 一、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

三、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其目标值 4、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降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 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

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目前仍建议以LDL—C为干预血脂异常的主要靶点。在保证LDL-C(或非H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HDL-C和TG控制于理想范围(HDL-C ≥1.04 mmol/L,TG<1.7 mmol/L)。 现行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根据有无危险因素与ASCVD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无ASCVD的心血管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我国指南所推荐的LDL-C目标值分别为〈4。1 mmo l/L、3.4 mmol/L和2.6 mmol/L(与之相应的非HDL-C目标值为LDL-C目标值+0.8 mmo l/L)(胆固醇单位换算:1 mmol/L=1 mg/dl×0。0259),超过此值即应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治疗。。若LDL—C≥4.9 mmol/L 且无其他危险因素,建议将LDL—C降低≥50%作为其目标值。

为实现LDL—C、TG和HDL-C等的“全面”达标,要个体化干预,积极实现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血脂异常的有效控制。 1.ACS患者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指南要求,将LDL—C降至<2.07 mmol/L或在原有基线上降低40%。 2.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极高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3.对于普通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血脂异常,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精选-控制血脂的目标值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0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和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将血脂异常应该控制达到的目标值综合如下: 一、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 三、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其目标值

4、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降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 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目前仍建议以LDL-C为干预血脂异常的主要靶点。在保证LDL-C(或非H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HDL-C和TG控制于理想范围(HDL-C≥1.04 mmol/L,TG<1.7 mmol/L)。 现行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根据有无危险因素与ASCVD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无ASCVD的心血管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我国指南所推荐的LDL-C目标值分别为<4.1 mmol /L、3.4 mmol/L和2.6 mmol/L(与之相应的非HDL-C目标值为LDL-C目标值+0.8 mmol/L)(胆固醇单位换算:1 mmol/L=1 mg/dl×0.0259),超过此值即应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治疗。。若LDL-C≥4.9 mmol/L且无其他危险因素,建议将LDL—C降低≥50%作为其目标值。 为实现LDL-C、TG和HDL-C等的“全面”达标,要个体化干预,积极实现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血脂异常的有效控制。 1.ACS患者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指南要求,将LDL-C降至<2.07 mmol /L或在原有基线上降低40%。 2.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极高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3.对于普通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血脂异常,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4.糖尿病血脂异常特点为TG增高最为常见,HDL-C降低,LDL-C轻、中度增高。尽管如此,单纯糖尿病患者(高危)和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极高危)仍应首选他汀类药物将LDL-C分别降至相应目标值。临床上只有当TG>5.65 mmol/L时,为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首先降低TG。 5.当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TC≥6.22 mmol/L),同时又有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即为高危,LDL-C应控制在2.59 mmol/L以下。

血脂控制 每人标准不同

血脂控制每人标准不同 随着医学常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高血脂的了解也逐渐增加。高血脂是引发心血管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专家指出,高血脂需要严格控制,而且控制标准,因人而异,各有不同。 高血脂危害大 血脂是指我们的血液中含有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目前能反映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血脂指标有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的危害最为严重,被称之为“坏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当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任一项超过正常值,或者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都属于高血脂的范畴,都会对心血管造成危害。 高血脂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呢?专家指出,血液中增高的脂质,尤其是“坏胆固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它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变性、坏死、脱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影响内皮的功能。而且当血管内皮出现损伤以后,增高的脂质又会通过损伤的内皮进入到血管壁,沉积于血管内皮下,使血管内皮增厚,同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也会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损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斑块又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两种,稳定斑块不易破裂,但会逐渐变大,使血管腔变窄,造成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引起心绞痛、脑供血不足;易损斑块容易发生破裂,一旦破裂,斑块内的物质涌出就形成了血栓,堵塞住心脑血管,就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猝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血脂控制因人而异 高血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巨大,因此高血脂患者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血脂水平,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那血脂水平控制在多少才算达标呢?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曾指出,血脂的控制,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最为重要,理想水平为低于3.12 mmol/L,如果超过4.14 mmol/L就可以诊断为高血脂了,但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血脂的达标值,尤其是“坏胆固醇”的达标值也就不同,应因人而异。比如,高血脂同时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或曾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的患者,这两类人群应将“坏胆固醇”控制在2.07 mmol/L以下;患有冠心病、中风、糖尿病、慢性肾病中任何一种的患者,或者患有高血压同时存在“男性年龄≥45岁、女性≥55岁、肥胖、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等危险因素中三项的患者,他们的“坏胆固醇”必须控制在2.59 mmol/L以下;患有高血压同时伴有上述危险因素中一项的患者,“坏胆固醇”应控制在3.37 mmol/L以下;只存在“男性年龄≥45岁、女性≥55岁、肥胖、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中一到两项的人群,“坏胆固醇”的水平低于4.14 mmol/L即可。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攻关项目(信号转导机制在酒精致心肌损害中的实验研究)基金编号:GC09C408-2 2.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冠心病最佳防治手段和路径研究)基金编号:2007AA3CS082通讯作者:李为民 Email:lwm@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5867433.html,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李为民,刘怡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哈尔滨 150001) 据《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报告,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 )首次携手发布欧洲首个《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作为欧洲血脂治疗最新理念,该指南充分体现继2004年成人治疗指南ATP Ⅲ更新后7年间血脂领域新进展及血脂管理理念新突破,引起国际社会极大重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与血脂异常患病特点与西方有所差异。如何合理应用最新西方指南指导我国血脂管理十分重要。 1 重新定义降脂治疗目标 1.1 重视危险分层 即往众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都强调根据血脂合适水平指导调脂治疗。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第3版成人治疗指南(NCEP ATP Ⅲ)[3]中明确定义血脂水平分层标准,将血脂水平分为“合适范围”、“正常”、“边缘升高”、“升高”、“极高”、“减低”等多个层次。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4]即有所删减,删除“正常”及“极高”两个层次。2009年加拿大发布血脂异常指南即摒弃“血脂合适水平”描述,更强调根据心血管危险 分层指导血脂干预的理念,从而使血脂管理更加具体、合理,贴近临床。2011年ESC/EAS 指南更明确指出,血脂达标值要因人而异,明确的“合适范围值”有可能掩盖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风险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高。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非取决于个体具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仅仅靠血脂水平化验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患者健康水平。因此,取消血脂水平分层,根据危险分层来决定血脂干预强度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1.2 更积极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 从层出不穷的指南更新可以看出,降脂目标日趋严格。对欧美国家而言,2001年ATP Ⅲ指南建议高危患者LDL-C < 2.6 mmol/L (100 mg/dl );2004年ATP Ⅲ[3]更新后要求愈加严格,高危患者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时,治疗后LDL-C 应<2.6 mmol/L (100 mg/dl ),当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治疗后降幅应≥30%,极高危组患者LDL-C 应<1.8 mmol/L (70 mg/dl )。2009年加拿大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中则指出,高危患者应降低LDL-C 至<2 mmol/L (约77 mg/dl )或降低幅度≥50%。2011年ESC/EAS 首次发布的指南提出了更积极的LDL-C 目标,认为高危患者LDL-C <2.5 mmol/L ,极高危患者LDL-C 目标值<1.8 mmol/L (70mg/dl ),不能达标时,至少下降≥50%。2004年至2011年,LDL-C 由<2.6 mmol/L (100 mg/dl )到<1.8 mmol/L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血脂异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

血脂异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血脂异常诊治进展考试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临床常用的血脂参数是 ? A.低密度脂蛋白 ?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C.Apo B ? D.Lp(a)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2 . 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临床情况是 ? A.急性心肌梗死 ? B.高血压 ? C.主动脉夹层 ? D.糖尿病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属于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是 ? A.姐姐70岁冠脉植入支架一枚 ? B.母亲60岁行冠脉搭桥术 ? C.父亲60岁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 D.父亲50岁心电图“T波低平”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 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 ? A.血清总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 B.血清总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增高 ? C.血清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 D.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需要考虑原发性脂质异常血症的临床情况是 ? A.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mmol/L ? B.血T4、T3水平增高 ? C.血肌酐200μmmol/L ? D.糖化血红蛋白7.6%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 . 属于ASCVD的临床情况是 ? A.糖尿病+LDL-C 2.2mmol/L ? B.血HDL-C 0.8mmol/ ? C.血LDL-C 5.6mmol/L ? D.心肌梗死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 ASCVD高危患者LDL-C目标值切点是低于 ? A.1.8 ? B.2.6 ? C.3.4 ? D.4.1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 中国男性血脂异常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腰围应低于? A.100cm ? B.95cm ? C.90cm ? D.80cm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9 . 血脂异常治疗循证医学证据最强的一线调脂药物是? A.他汀类 ? B.贝特类 ? C.烟酸类 ? D.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高血脂治疗指南

血脂防治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返回)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

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7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前言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 -C血症的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从血脂控制三大途径谈他汀降脂的重要性

从血脂控制三大途径谈他汀降脂的重要性 他汀在临床应用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临床成果。目前,血脂干预的主要方式是针对胆固醇的吸收、合成和排泄三大途径,干预的主要目标依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胆固醇吸收、合成和排泄的三大途径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有机过程,核心的功能是保证血液中的胆固醇正常的循环和代谢。下面我们从血脂干预的三大途径来看他汀降脂治疗的重要性。 一、吸收途径 吸收途径的干预包括饮食控制和药物干预。长期一来,人们一直在探索通过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ASCVD)的发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有很多研究证明,靠单纯饮食控制,不足以达到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目的,但是,如果饮食控制加上标准剂量的他汀治疗,则比单纯标准剂量他汀的治疗效果更好。2015年,在伦敦召开的ESC大会上报告了一项更年期妇女饮食脂肪控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该研究历时20年,耗资2.6亿美元,最终取得了阴性结果。随后,美国农业部在2016年食品指南中取消了食品中关于胆固醇含量限制300mg的条款。有专家分析认为,单纯饮食控制虽然可以轻度降低

LDL-C水平(10%-15%),但同时也降低了HDL-C水平,而且由于肠道对胆固醇回吸收增加和反馈刺激肝脏胆固合成增加,以及延缓体内氧化LDL-C排泄的缘故,反而不利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此外,也有人认为饮食控制计划中不仅要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还要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两者的比例更重要。ENHANCE研究发现,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以抑制肠道内的胆固醇吸收,显著降低血液中LDL-C水平,幅度高达59%,但患者并没获益。后来的IMPROVE-IT研究采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加用他汀的治疗方案,才达到强效降脂的同时产生临床获益的效果,进一步证明,单独针对胆固醇吸收途径进行治疗,即使胆固醇降低幅度足够大,仍不能解决血脂对心血管疾病危害的问题。 二、胆固醇合成途径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肝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降低LDL-C水平。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其临床疗效与LDL-C降低幅度的百分比有直接的量效关系。20多年前来自Framminghan研究的观点认为,LDL-C每降低1%,冠心病的风险降低2%,但前提条件是LDL-C下降的总幅度必须大于25%。近十几年的临床研究由于采用活性药物对照的方法,其结果显示他汀降低LDL-C幅度必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低密度脂蛋白(LDL)通过紊乱内皮细胞功能、积聚氧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和炎症反应等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十年临床研究明确表明通过不饱和脂肪酸饮食、部分回肠旁路手术或降脂药物等降低 LDL-C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并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和冠心病死亡等 ASCVD事件的风险。 目前尽管已出台一系列针对 LDL相关心血管风险的指南推荐,但接受标准化降脂治疗的患者数目仍不尽如人意。导致患者治疗不佳的因素有很多,而不知如何从众多的指南中选择针对不同患者的最佳的治疗方案或许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 2013年 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批准了一项为期 3年的多层次质量启动项目——LDL:Address the Risk,通过增强对脂质管理缺陷和管理 LDL相关风险重要性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该项目的内容之一,LDL:Address the Risk Think Tank会议于 2013年 10月在华盛顿召开,与会人员包括 17家医疗专业机构代表和其他致力于脂质学和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专家。 本篇综述主要归纳总结 LDL:Address the Risk Think Tank会议上强调的关于脂质管理的担忧,即众多且有时候不一致的 LDL相关风险管理指南实施问题,对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指南进行评估。另

外,本文还阐述了指南制定进程和方法的异同,专家意见的纳入 /排除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及荟萃分析证据,制定证据强度和水平的方法,心血管风险评估推荐运算方法,特定脂蛋白治疗和特殊患者人群治疗等。 1.LDL-相关 ASCVD风险管理指南推荐 1.1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 2001和 2002年,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发布了成人高血脂检测、评估和治疗第三次报告(ATP III),更新了胆固醇检测和管理指南推荐。每一项证据声明均体现了证据类别或类型以及证据强度。将标准化空腹血脂检测作为优先初始检测方法。ATPIII强调有 CHD临床表现患者采用强化治疗方案,同时也认识到具有多种危险因素人群的冠心病风险。 ATPIII推荐采用 Framingham风险评估运算计算 10年绝对 CHD风险,以识别能获益于强化降脂治疗的多危险因素患者。糖尿病被视为CHD等危症,具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需强化改善生活方式。 ATPIII指南推荐最佳 LDL为 <100mg/dl,高密度脂蛋白 HDL从<35mg/dl轻微升高至 <40mg/dl,对于甘油三酯≥200 mg/dl的患者,推荐优先计算非 HDL-C指导治疗。因此,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主要目标为 LDL-C,次要治疗目标位非 HDL-C。

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最全版)

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最全版)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联合更新并颁布了2016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1]。新指南结合近年来所获取的最新研究证据,对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患者的血脂异常管理做出了推荐建议,其要点如下: 1 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 在人群中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药物干预更具有成本效益(Ⅱa,B)。 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血脂异常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基石,是最为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式之一。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每位患者做出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 2 基于总心血管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血脂干预策略 见表1。 表1 基于总心血管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血脂干预策略

心血管风险评估是制定血脂异常干预策略的基础。不同心血管危险水平的患者其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以及降胆固醇治疗目标均有所不同。心血管危险水平越高,药物干预的时机越早,降胆固醇的目标值也越低。 3 风险评估建议 (1)对于年龄>40岁的无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无症状成年人,推荐应用诸如SCORE等风险评估系统评估整体心血管风险(Ⅰ,C);(2)根据确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中度至严重的肾脏疾病、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SCORE评分为心血管高风险可确定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并强烈建议患者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Ⅰ,C)。 欧洲指南推荐应用SCORE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但这一风险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人群。我国患者的心血管评估方法应参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4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血脂检验的建议 (1)应用SCORE系统评估总心血管风险时应将总胆固醇(TC)应作为参数(Ⅰ,C);(2)在血脂异常的筛选、风险评估、诊断和管理中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主要的参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用于HeartScore风险评估系统(Ⅰ,C);(3)三酰甘油(TG)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推荐用于心血管风险评估(Ⅰ,C);(4)非HDL-C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被视为一种风险标记,尤其是在TG增高的患者(Ⅰ,C);(5)具备ApoB检测条件时,可将其作为风险标记的替代指标,尤其是在TG增高的患者(Ⅱa,C);(6)对有早发心血管

血脂4项常识

血脂4项常识 血脂指血液中的脂肪的含量。所谓血脂是指血清中所含脂质的总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游离脂肪酸,其中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1)TC: 这是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的英文缩写, 一般 医院的化验室都可以检测的项目,它代表的是血中所有的胆固醇。 正常值:成人:2.9-6.0mmol/L (110-230mg/dl) (2)TG: 这是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英文的缩写,代表了血中所有甘油三酯的含量。 正常值:成人:0.22-1.2mmol/L (20-110mg/dl)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血脂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知甘油三酯主要参与人体能量代谢,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供机体活动所需,而过多的能量可通过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胆固醇则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对于稳定细胞膜的正常功能起关键作用。 同时,胆固醇也是合成某些激素、维生素D和胆酸的重要原料。可见胆固醇是维持机体生命正常的必备因素。正常情况下,脂类在体内的吸收、消耗和转化维持相对平衡,所以人体血脂含量可基本保持稳定。

血脂升高固然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但过低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也不见得是好事。血脂太低可见于原发性低胆固醇血症、继发性低胆固醇血症、甲亢、重度肝损害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血脂正常值范围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理想值应为<130mg/dL;临界值为130~159mg/dL;过高值则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mg/dL者。 (1)血浆总胆固醇控制标准。其理想值应<200mg/dL;临界值为200~239mg/dL;过高值则是指血浆总胆固醇>240mg/dL 者。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理想值应为 <130mg/dL;临界值为130~159mg/dL;过高值则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mg/dL者。 (3)血浆甘油三酯控制标准。其理想值应<200mg/dL;临界值为200~239mg/dL;过高值则是指血浆甘油三酯水 平>240mg/dL者。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理想值 应>50mg/dL;临界值为35~50mg/dL;危险值为<35mg/dL。 胆固醇总量(T-ch)正常情况:脐血 1.2~2.6mmol/L 新生儿 1.4~3.5mmol/L 婴儿 1.8~4.6mmol/L 儿童 3.1~

控制血脂的目标值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0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和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将血脂异常应该控制达到的目标值综合如下: 一、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 三、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其目标值

4、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降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 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目前仍建议以LDL-C为干预血脂异常的主要靶点。在保证LDL-C(或非H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HDL-C和TG控制于理想范围(HDL-C≥1.04 mmol/L,TG<1.7 mmol/L)。 现行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根据有无危险因素与ASCVD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无ASCVD的心血管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我国指南所推荐的LDL-C目标值分别为<4.1 mmol/L、3.4 mmol/L和2.6 mmol/L(与之相应的非HDL-C目标值为LDL-C目标值+0.8 mmo l/L)(胆固醇单位换算:1mmol/L=1 mg/dl×0.0259),超过此值即应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治疗。。若LDL-C≥4.9 mmol/L且无其他危险因素,建议将LDL—C降低≥50%作为其目标值。 为实现LDL-C、TG和HDL-C等的“全面”达标,要个体化干预,积极实现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血脂异常的有效控制。 1.ACS患者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指南要求,将LDL-C降至<2.07 mmol/L 或在原有基线上降低40%。 2.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极高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3.对于普通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血脂异常,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mmol/L,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4.糖尿病血脂异常特点为TG增高最为常见,HDL-C降低,LDL-C轻、中度增高。尽管如此,单纯糖尿病患者(高危)和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极高危)仍应首选他汀类药物将LDL-C 分别降至相应目标值。临床上只有当TG> 5.65mmol/L时,为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首先降低TG。 5.当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TC≥6.22 mmol/L),同时又有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即为高危,LDL-C应控制在2.59 mmol/L以下。

血脂异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血脂异常诊治进展

1常用的血脂参数是什么?A、低密度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载脂蛋白B?D、lp(a)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分析:2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临床情况如何?A、急性心肌梗死?B、高血压?C、主动脉夹层? D、糖尿病?我的回答是:参考 A、早发性冠心病家族史属于早发性冠心病家族史。A、我姐姐70岁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B、一位60岁母亲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我父亲60岁时死于急性心肌梗塞? D、父亲50岁心电图“T波很低”我的回答是:B:4号。什么是混合性高脂血症?A、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B、血清总胆固醇增加+甘油三酯增加?C、血清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D、血脂异常在临床上应该考虑什么情况?A、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mmol/L? B、血T4和T3升高? C、血清肌酐200μmmol/L? D、糖化血红蛋白7.6%我的回答:A。参考答案:A ASCVD的临床状况如何?A、糖尿病+LDL-C 2.2mmol/l

高危ASCVD患者LDL-C的临界值是否低于?A、1.8?B、2.6?C、3.4?D、4.1我的回答是:B:8号。中国血脂异常男性的腰围应该更低吗?A、100厘米?B、95厘米?C、90厘米 哪种是治疗血脂异常最具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线降脂药?A、他汀类药物?B、贝塔? C、烟酸? D、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答案:10号。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预防指南》是否推荐初始他汀类药物?A、强度高吗?B、中等强度? C、强度低吗? D、大剂量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分析:还没有

2020高血脂生活管理指南

2020高血脂生活管理指南 大鱼大肉是常态,抽烟喝酒真自在。久坐不起不得已,锻炼运动更别提,超重肥胖来报到……是不是在这些不合理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如今,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随之而来。 门诊上,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是——“这个病要注意哪些问题啊?”“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啊?”“运动强度要多大啊?”…… 在长城心脏病学大会2020暨亚洲心脏学会大会2020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赵连成教授以“如何通过管理生活方式防治血脂异常”主题进行分享。事不宜迟,让我们学习专家大咖的经验!

为何血脂异常需要关注饮食和生活方式?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如大吃大喝、抽烟、喝酒、缺乏体力活动以及超重肥胖,这些不仅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预防血脂异常,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病整体风险。可见,如果我们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减少得病!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强调,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防治的基石。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以防病! 那既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此重要,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指最大保证人体对营养的需要,避免由于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而对健康带来损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了如下核心推荐: 1.食物多样,谷物为主;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多吃蔬菜、奶类、大豆;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6.杜绝浪费,兴新时尚。 这个图怎么看这么复杂,那怎么理解这个图呢?我们看看赵教授如何解释。

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主要特点及差异

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主要特点及差异 近年来各国血脂管理指南层出不穷,主要包括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胆固醇管理指南,2011年发表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SC / 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专家小组以患者为中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201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更新的预防成人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关于全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等。本文对这些指南的特点及差异进行概述。 1各指南的特点 2013 ACC/AHA指南遵循美国ATPIII指南,明确了从降脂治疗(LLT)中获益的4个风险组。提出新的估计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和缺血性卒中事件的10年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工具。根据强化他汀降胆固醇的目标,强调了LLT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安全性检测;ESC/EAS指南将患者分为极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使用冠状动脉风险估计(SCo rE)系统来估计致命性ASCVD事件的10年风险,承认生物标志物和成像学在心血管风险预测中的作用;NLA建议特点是当来自随机临床试验(RCT)的最高等级证据无法回答所有临床问题时,使用来自RCT和非随机研究的证据,也分成非常高风险,高风险,

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2012年CCS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2009年指南进行更新,扩展了若干建议,确定了3个风险组;IAS建议分为初级和二级预防,因RCT证据以及流行病学、遗传和基础科学研究等原因,一级预防RCT证据有限,而二级预防RCT证据充分。建议充分肯定了不健康生活习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性,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长期识别ASCVD风险的4个风险组。 此外,各指南也有些共同点:主要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终身的过程。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定期体育活动,这是ASCVD预防的基础,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与ASCVD风险的相关性,而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可以降低ASCVD风险;指南只是一个指导,临床判断由LLT 的最终决定;患者积极参与和共同决策极为重要;控制相关风险因素,例如吸烟、高血压和肥胖;对于ASCVD患者要积极治疗,各指南均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ASCVD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治疗家族病史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中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和成像学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重要性;降脂治疗的获益取决于患者的绝对风险程度,其风险程度的评估可以用某些风险评估工具衡量;各指南均建议在开始LLT后检测血脂质,并以检测其反应性来采取相应的治疗,并均认可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性。 2各指南差异

2019年ESC/EAS血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58中国循环杂志 2019年11月 第34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9,Vol. 34 Supplment 2019年ESC/EAS 血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李建军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通信作者:李建军 Email:lijianjun938@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5867433.html,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9)增刊 -0058-02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9. 增刊 .013关键词 血脂异常;血脂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剩留风险 近年来,降低血胆固醇即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犹如真理般刻印在医务工作者乃至普通大众的脑海之中,尤其是他汀类药物问世,更有大量研究证实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大血管事件,绝对获益之事实无可争辩。事实表明,他汀类药物每治疗万例心血管疾病(CVD)风险>30%者5年,LDL-C 下降2 mmol/L,可减少 1 440例MACE,充分体现了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有效性与临床价值。无胆固醇就无ASCVD 也渐成共识。但同时,人们也在长期的降胆固醇治疗中倍受心血管剩留风险的困扰。在此背景下,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AS)发布了新版血脂管理指南[1](以下简称“2019欧洲新指南”),奏响了当今血脂领域的最强音。这份指南也是他汀后时代(血脂完美管控时代)血脂领域较为系统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对调脂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总体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更为积极的LDL-C 水平控制;二是更为全面的血脂各成分管理。本文仅就2019欧洲新指南的要点作一扼要概述。首先,2019欧洲新指南进一步拓展了极高危人群涵盖范围。在极高危人群的定义中,将多发性血管病变患者(伴两个主要心外膜动脉狭窄>50%的多支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超声检测发现有显著斑块以及伴其它主要危险因素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预防人群列为极高危人群,并强调了ASCVD 患者确定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其次,2019欧洲新指南更为细致地进行了高、中、低心血管风险的分层。在高危分层方面,首次界定单一因素的特别状态的分层,即单一危险因素显著升高,特别是总胆固醇(TC)>8 mmol/L(>310 mg/dl),LDL-C >4.9 mmol/L(>190 mg/dl),或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在中危分层方面,首次界定了糖尿病年龄与风险值范围,即无其它危险因素、病程<10年的年轻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35岁;2型糖尿病<50岁);10年致死性CVD 风险 SCORE 评分≥1%至<5%。对于靶目标管理方面,2019欧洲新指南提出更为积极清晰的LDL-C 水平强化管理策略。在极高危二级预防患者中,推荐治疗目标LDL-C<55 mg/dl。 即建议LDL-C 从基线降低至少50%,LDL-C 目标<1.4 mmol/L(<55 mg/dL) (Ⅰ,A),甚至将LDL-C<55 mg/dl 新靶标拓展至极高危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Ⅰ,C)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Ⅱa,C)的一级预防人群。更为积极的是,2019欧洲新指南首次将LDL-C<40 mg/dl 这一靶目标写入指南。指南强调,对于ASCVD 患者中已经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内仍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建议将LDL-C 降低至小于40 mg/dl(Ⅱb,B);同时将高危人群的LDL-C 目标由100 mg/dl 调至70 mg/dl (Ⅰ, A)。其积极LDL-C 管理目标基于当前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事实上,几十年来降低LDL-C 治疗的研究表明,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与LDL-C 的绝对降低值成正比。低一些更好的现象被普遍认可:他汀类、依折麦布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抑制剂可安全有效地降低LDL-C 至<1.4 mmol/L,即55 mg/dl 甚至更低。同时,降低 LDL-C 治疗的强度应基于下述原则:(1)患者的危险分层,而非危险分层的可能原因(如一级或二级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