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已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中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

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

材料二:

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奧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

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奧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奧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

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奧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

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國心。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

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

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

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

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

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

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

李剑叶:

(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真实呈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奧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B.孙晶岩的《中国冬奥》能够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源于他的家国情怀。

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完美却充满未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秉持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了冬奧建设者和运动员们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讲求真实性要比文学性更重要。

C.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设计师李剑叶将奧运火炬的研发设计浪漫地比喻为“恋爱相识”和“求婚成功”。

D.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3.材料二中,针对记者最后的提问,下列可能不属于李剑叶回答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

B. “飞扬”火炬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的情怀愿景。

C.“飞扬”火炬传递了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美好的一些想象。

D. “飞扬”让人惊艳是中国智慧,火炬采用氢作为燃料,践行“绿色冬奥”理念。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这则书评的写作思路。(4 分)

5.中新网记者在访谈中引发了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一是做到了“重点突出”,二是做到了“适时补充提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宾至

喻永军

宾至是一座小城,北边是一条叫蟒岭的山脉。

跟许多秦岭山区的小城一样,宾至是盆地地形,四周崇山峻岭。这里是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经常有红军队伍经过。据统计,跟随部队参加红军的宾至人有四百多个。著名的“中原突围”后,中原军区的核心领导人由豫入陕,隐蔽在宾至,后来安全回到延安。我说这些的意思是,这里是有红色基因的地方。那时候,宾至城由国民党统治,但仍有中共的秘密基层政权存在,而且还有训练有素的武装游击队。

周子兴受伤被俘的时候39岁,他是山南游击支队的一个副队长。周子兴是个孤儿,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战士,令国民党宾至县政府的军警闻风丧胆。

他和他的部下有极强的行动能力,有坚定不移的决战力。传言说他有一身武功,徒手搏击比使用枪械更厉害。历史需要真实的面貌。为此,我查过《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宾至属商洛市。两者说法一致:他小时候既没有机会读书,也未曾拜师学艺,但有一副超乎常人的健壮体魄。《宾至县志》记载,他第一次从地方联保处夺枪的时候,一人干倒了两个持枪的保丁。

周子兴被子弹射中了小腿。地点在蟒岭一个叫广东坪的山顶,那里偏僻荒凉。他藏身的那户人家养蚕,当时草房子里有成百上千条的蚕正在结茧,窗台上、地上、悬挂着的芦席上全是茧壳,一片雪白。房子四周是水桶粗的柘树,树皮开裂出的纹路像青涩的云朵,树叶子湿漉漉的。大概是农历八月末,周子兴被几个人用担架抬着下山。山顶是一片松树林,透过松枝错杂的间隙,能看到湛蓝发亮的天空。为了防止周子兴逃跑,他的整个身子被捆在担架上。

①山路两边是密密的霸王箭草,坚韧无比,中间抽出棉絮一样的芯子。担架一直在这样的草丛间颠簸穿行,没有人说话,周子兴的脸上毫无表情。走过一段山路之后,他将身子尽量抬起来,脖颈挺直,沉默庄严。他头发有些长,汗水把头发湿成一绺一绺的,他没刮胡子,面容虽有点儿疲惫,但那双天生的豹眼依旧眼神犀利。

关于周子兴的样貌,人们都是听周全说的。周全当时是国民党长坪警备司令部的士兵,驻防宾至城。为了配合“剿共”,警备司令部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周全就在这个排的二班。他觉得自己一生最倒霉的事情是参加了对周子兴的围攻,而且最后自己成了周子兴的死刑执行人。周全那时22岁,是周子兴的邻村人,两人认识。

②关于周全行刑还有两个细节需要补充。当时,四个备选的行刑军人畏惧这位威名赫赫的人中豪杰,决定用捏草棍的方式选出行刑者。周全担心得咬烂了嘴唇,尝到了咸咸的血腥味儿。但周全还是捏到了最短的那根草棍。为了给自己壮胆,周全喝了半瓶白酒。但当他走进那间房子时,他已经忘记了嘴里的酒味儿。

行刑过程很糟糕,周全紧张得浑身颤抖,第一枪没有打准,子弹射在了周子兴的胳膊上,打断了一根动脉血管。周全走出房间歇了几秒钟,回身进去又开了两枪,一枪打中了周子兴的肩膀,另一枪从左肋穿过。

③周子兴是被一名上士用短枪近距离补枪射杀而死的。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周全东躲西藏。他先是在警备司令部开了一个小卖部,维持生活。上士为了灭口,曾经追杀过他,为此他逃到太原。后来,他自毁容貌,在宾至城边的一个小村庄隐藏,一直到自首,最终被处决。

④岁月给周全留下了一副狰狞的面孔。

2017年我陪同友人老李走访丹江,在宾至停留了一天,专门去了周子兴的墓地。墓地在烈士陵园的最中间。墓碑后,迎春花枝条上正鼓着一粒粒金色的花骨朵。

我俩下山的时候,县城塔楼顶端的报时钟敲响,沉郁昂扬,荡漾进心间,在头颅中共鸣,让人莫名地感动。

我俩的眼里含满了泪水。

宾至县城就在山下,老李说:“宾至是个美丽的地方!”

(选自《2022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部分写宾至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宾至的红色基因,为后面的英雄故事铺设了背景。

B. 敌人在审讯中一无所获,县长拿出十根金条给警备司令,二人密谋申请省府早日对周子兴执行枪决。

C. “我”查阅《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中相关记载,传言与记载虽然反差较大,但也有一定的根据。

D. 周全是个良心未泯却又十分怯懦的人,行刑前后,他都在胆怯中寻求逃避,但最终没有逃脱正义的审判。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中的“霸王箭草”,与《荷花淀》中如“铜墙铁壁”的荷叶一样,有隐喻色彩。

B. 句子③单独成段,既交代了英雄的命运结局,也蕴含着作者哀痛与悲愤交织的情感。

C. 句子②所关联的本段内容,补叙相关细节,主要为了突出敌人外强中干的真面目。

D. 句子④中的“狰狞的面孔”,不仅指周全毁坏的容貌,也指他给人留下的印象。

8. 在读书小组的交流会上,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4分)

9. 读书小组决定以“故事的力量”为题为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

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

母。”

(节选自《孟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故南面A临官B贵D而不骄E富F而能供G有本H而能图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C.“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曾经的夫妻已经生死永别,诗人倏忽之间

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

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句子,以假设引发想象,

将容颜的憔悴与衰老,和别后的深深忧伤融合在一起。

C. 此词以“记梦”为标题,明确写出了做梦日期,并通过对所梦细节的

描写展现出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D. 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

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16.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简要

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 ,

。”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

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前,全国多地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受灾人群面对家园、庄稼等被毁,特别是有人员伤亡时,心灵上会受到极大创伤,进而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失衡的状态,甚至会有心理危机。

“心情低落,内心焦躁不安,或者害怕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注意力无法集中、记不住事情、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头、不想跟人打交道等。”以上这些表现都是个体在自然灾难的危机中常见的反应。虽然随着危机事件的结束,这些不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和消失,_______A______,反而会持续加重,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①如果因无时无刻在想灾难的事情而出现了不良情绪,②我们该怎么做呢?③一是通过社交平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④当面对紧张害怕的情绪时,⑤应及时向亲朋好友表达,⑥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________B_______,⑦均衡饮食,适度锻炼。⑧切忌禁止昼夜颠倒,⑨要按时起床、吃饭,⑩要保证充分且规律的睡眠,做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三是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放松。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可通过肌肉放松、呼吸训练和正念冥想等方式来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4分)

22. 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2分)

(1)一般情况下……。

(2)都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7分)

1 C. “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曲解文意,文中是“北京冬奧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因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选C.

2、A B.“讲求真实性要比文学性更重要”错误,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既讲求真实性,也要有文学性,材料并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并没有轻重之分。

C.“求婚成功”错误,原文为“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应该是“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比喻为“求婚成功”。

D.“客观显现”错误,文中是“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这是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属于主观看法,不是客观显示。

3、D. “‘飞扬’火炬代表什么”指向是“飞扬”火炬的寓意,本选项回答得是“飞扬”火炬的特点和践行理念,不属于“飞扬”火炬的寓意。故选D.

4.①先交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②然后介绍写作过程和作品内容。③再介绍创作理念,分享阅读感受。④最后指明作品价值。

5.①重点突出,围绕大众最关切的问题,紧扣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外观的设计过程、设计特点和设计感受展开。②适时补充提问方向,在问到“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后,及时跟进,让被采访者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不枝不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 B

7. C

8. ①小说中“我”到宾至走访是一个发生在当代的“现实”故事,这个故事与周子兴的英雄事迹交织在一起;

②小说在叙述周子兴的历史中,多次穿插了对今天宾至的描写。

9. (1)故事:①小说主要写了游击支队副队长周子兴受伤被俘后,经受了敌人的审讯,最终被残忍杀害的故事;②简单交代了“我”与友人一起去了周子兴的墓地的故事。

(2)力量:①周子兴的故事表现了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充满着感人肺腑的力量;②祭拜周子兴墓的故事表现了烈士在今天受到应有的尊敬和礼赞,革命精神传承不息,充满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答案】BEG

正确断句: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

11【答案】C

【解析】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

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故选B。

13【答案】

(1)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

(2)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解析】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15A、【试题分析】A选项“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错误,“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

16、①选用典型意象。“明月”为圆月,“明月夜”是团圆之夜,而“松冈”是种植松树的逝者安葬之处,使用典型意象形成反差表达愁情。

②虚实结合。“料得”写出由梦境回到现实,而“明月”“松冈”是想象之景,两者结合,虚实相生更显愁情。

③以景结情。全诗最后在“明月”“松冈”所营造的凄清幽深之境中,以景结情,使愁情更显得意蕴深长。

④采用点染手法。先以“肠断”写明诗歌的情感,然后借助“明月”“松冈”来展现诗人的愁情。

17、(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A.但有些人的症状(不良反应)不会消失 B.二是保持规律作息

19. ①处,将“无时无刻”改为“无时无刻不”;⑧处,删除“切忌”或者删除“禁止”;⑩处,将“充分”改为“充足”。

20. 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2分)

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2分)

21. (1)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2分)

(2)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2分)

22. 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

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

23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已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中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

福建宁德福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 分) A.要感受先秦诸子或庸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茁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方法的差异,领悟其妙处。 B.《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 C.本文阐述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繁,精僻隽永,要在诵读中加强对观点的理解。 D.审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酌磨,提练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部自传体小说。小说讲 述了变成孤儿后的大卫●科波菲尔当童工的经历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过程。 B.《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庄子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了“无 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学道理。 C.《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仁政为前提,由仁政推导出仁心: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2 分) ①贼爱其身②跨者不行③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④强行者有志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 分) A.其脆易泮 B.日余食赘行 C.起于累土 D.恶施不孝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质胜文则野文:文采,华美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归附 C、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 D、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具:完备、齐全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喻于义敏于事而慎于言 B、人而不仁,如礼何任重而道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②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

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③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④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⑤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⑥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 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鸣。 ⑦例如嗅觉。嗅觉是我们最接近直觉也最原始的感官,它与我们的记忆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里,气味也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古时的香囊味道大多来自一些中草药,同时香囊的气味与外观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便是焚香,通过燃烧木材、香料、药材来发挥作用,比如静心、驱虫之用,或是衡量时间。“气味往往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气味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媒介,它既可以带来新的感受也可以唤起旧时的记忆,看似委婉的传播方式或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和弗朗索瓦·罗切的实验艺术装置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

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繁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新诗自诞生伊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对于新诗形式的质疑,却一直没有停止。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质疑就是:新诗有没有形式?有没有韵律?这种质疑一方面源自新诗写作在形式上较为纷繁杂乱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节奏特征还缺乏深入的理论认识的结果。 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讨论,经由30年代朱光潜、罗念生等人关于“节奏”问题的论战,再到50年代包括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在内的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大范围讨论,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学者对“新格律体”的倡导和争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然而,学界对于“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不清。比如闻一多《诗的格律》实际上把形式和格律以及韵律混同了(这也来源于西方学者的影响,包括其著名的“戴着镣铐跳舞”说都来源于1920年美国学者的《诗之研究》一书)。这种混同导致一种趋向,以为要建设新诗的“韵律”,就必定要建设新诗的“格律”。新诗韵律研究实际上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 百年来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很多受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甚至本身就带有比较诗学的视野。比如,郭沫若在建构“内在韵律”理论时,援引的主要是泰戈尔、惠特曼等国外诗人的创作;闻一多创建新诗“格律”理论,其理论术语直接借鉴英语格律诗。实际上,闻一多、朱光潜、郑振铎、王力等现代诗论家在阐述节奏问题时,多少已经暗含了比较诗学的视野。 概言之,中国现代诗律学在诞生伊始就是处于“世界之中”的,因此,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继续中国现代诗律学一些未完成的课题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其中一个基本的课题就是,自由诗的节奏问题如何看待?近年来,我们分析、比较了一些英美韵律学研究的理念,并结合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初步提出了“非格律韵律”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彰显自由诗有以声韵形态表达的、严格意义上的韵律。其次,“非格律韵律”的提出,也是为了将自由诗的韵律研究置于与格律诗的对比之下,进一步凸显两者在结构形态、时间尺度、表达形式、心理效应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节奏的分层与集群理论。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节奏构造的多重因素,我们才能对自由诗的节奏进行较为贴切的观察和分析,避免用机械的格律模式去分析它。 (摘编自李章斌《在世界之中的“中国现代诗律学”》)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

陕西省榆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榆林市高二年级五校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出版一批重要著作,中华精品字库、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建设迅速推进……这些宝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筑牢根基。 探源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正如有学者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其间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从汉字原初构型中破解文明起源的奥秘。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沉淀在中华典籍里的人文思想,蕴含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得益于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自然语言处理成为热门应用领域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工程的成果开发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中华精品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发甲骨文互动展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创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当记录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页上的古文字化身数字比特,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 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着

河北省保定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保定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 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由历史长期锤炼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质。 乡土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东西临海,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西北面则为茫茫沙漠和大草原。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被称为“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而是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封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因为农业属于定居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重视查看天象、掌握节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生产生活所高度依赖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大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先秦时,人们曾大量开发土地,后来发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必须要有节制,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知足者常乐”,限制技术无限发展的文化理念。 当认真研究乡土性这一文化基因的特点时,就可以发现,钱穆、梁淑滨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早熟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种早熟的文化特征让中华文明具有发育上不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后来某些技术方面的脆弱;但另一方面,早熟又让中华文明具有直觉体验的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正是当下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在世界领域里有所贡献的文化因素之一。“和”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这种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在先秦时期。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众多。其中,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其落脚点主要是在人与人关系的相处上。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子关注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他说:“天地生人,以和而生;人于天地,以和为本;天地人和,各得其正”,他综合了孔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这则医美广告正说明了广告商是如何将女性身体的“美”“好”与“自信”“完美”“成功”等价值观进行了置换。 ④广告解构那些根植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客体中的意义,利用所谓“任意能指”的效应来重新解释原有的使用价值。在“身体被认为是最美消费品”的当今社会,医美广告不断培养人们永不满足的形象消费需求。在这里,广告提供的意象体系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音乐”。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剧中跳跃张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 “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张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的身份和性格。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联考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至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多村”的空间认知。 “四至八到”的数据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 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但实际并非如此。 通过与文本文献记载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

浙江省“南太湖”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南太湖”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150分,所有试题均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否则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回答“为何译”的问题,那么,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思考“译什么”“为谁译”“谁来译”“怎么译”“如何传”等问题。 译什么?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主题的选择上可更加开放。既回应国外精英群体通过四书五经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诉求,也满足普通民众对流行文化的偏爱;既有国家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也有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可政府倡导,可民间推送,还可响应对象国的主动索求。 为谁译?要重视对需求市场的预先调研和目标读者阅读特点的提前认知。同一个原文本,可以瞄准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学术化翻译,也可针对普通人士进行大众化翻译,而一个毫无对象感的译本,可能在两种读者群体中都知音难觅,最终躺在异国图书馆无人问津。 谁来译?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通常能获得更佳传播效果。霍克斯译《红楼梦》,闵福德译《鹿鼎记》,蓝诗玲译鲁迅,刘宇昆译《三体》,

大凡进入他国主流或大众阅读领域的成功译著莫不如是。对于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中外合作是更好的模式:中国译者把握内容不被曲解,同时给予母语译者在叙事和表达方式上的充分自由。当然,出色的汉学家及母语译者数量毕竟有限,大量译作由中国译者完成也是现实。培养包括中国译者和未来汉学家在内的高端中译外人才、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是解决“谁来译”问题的长远之策。 怎么译?在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尚存较大“认知差”的时候,归化翻译应成为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在确保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不被曲解的前提下,采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失为有效的选择。虽然庞德“翻译”的唐诗不乏误译或创作,但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唐诗热。辜鸿铭在自己的译作里大量使用意译和归化策略,以消除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我们应当给予认知差弥合过程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要给予优秀译者的专业判断更多尊重与信任。 如何传?翻译作品最终要经由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应多与目的语国家出版发行销售机构合作,他们深谙本国传播渠道和宣传策略。对大多数译作来说,印刷媒体依然是主要传播媒介。商业成功的译作可及时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辅之以周边产品,在市场及社交媒体上广泛宣传,形成组合效应。 翻译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了解世界,用他者的语言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的方式。再经典的文本、再精彩的故事,也要经由翻译才能在他国的文化土壤里获得“后起的生命”。惟有创新体制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 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

江苏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 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 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 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 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 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 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 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 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 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 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 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五县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卷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规定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一个梗概。从一方面说,人品与文品似无必然的关系。魏文帝早已说过:“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里一口气就数了一二十个没有品行的文人,齐梁以后有许多更显著的例子,像冯延巳、严嵩、阮大铖之流还不在内。在克罗齐派美学家看来,这也并不足为奇。艺术的活动出于直觉,道德的活动出于意志;一为超实用的,一为实用的,二者实不相谋。因此,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成就不能裨益也不能妨害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家也不应从他的生平事迹推论他的艺术的人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②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仅为某一时会即景生情偶然兴到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绝不能彻底了解他们的文艺。从这个观点看,培养文品在基础上下功夫就必须培养人品,这是中国先儒的一致主张,“文以载道”说也就是从这个看法出来的。 人是有机体,直觉与意志,艺术的活动与道德的活动恐怕都不能像克罗齐分得那样清楚。古今尽管有人品很卑鄙而文艺却很优越的,究竟是占少数,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去解释。在甲重人格(日常的)中一个人尽管不矜细行,在乙重人格(文艺的)中他却谨严真诚。这种双重人格究竟是一种变态,如论常例,文品表现人品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文艺上有真正伟大的成就,他必须有道德的修养。我们并非鼓励他去做狭隘的古板的道学家,我们也并不主张一切文学家在品格上都走一条路。文品需要努力创造,各有独到,人品亦如此,一个文学家必须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但是每个人的性情中可以特有一种天地,每个人的胸襟中可以特有一副丘壑,不必强同而且也绝不能强同。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注释】①出自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意思是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②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意思是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 材料二: 千百年来,对于作品与作家德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探讨从未断过。有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是一致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为人冲淡则下笔悠远;但也有人认为作品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峑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 再比如裴铡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材料二: 不仅唐传奇的“诗笔”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色,而且其中优秀作品还构成了现代“诗化小说”的前驱,换言之,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

吉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和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视域中的“君子”一词内涵丰富,它蕴含了“位”“德”“智”“美”等诸多属性,是一种对人的各方面修养均有很高要求的人格理念。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先秦时期,这一含义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内涵。如《诗经》《尚书》中的君子即多指此义。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的,比如“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但此时“位”的属性仍然得以保留,比如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

礼乐,君子也。”这里面的君子即具有“位”的内涵。 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被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毋侧听,毋暾应,毋淫视,毋怠荒”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更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正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摘编自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材料二: 儒家在其思想体系中有丰富而系统的“君子观”,树立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形成了沿袭中国古代文明整个过程的君子文化。 从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君子文化处于萌芽阶段,此时“君子”一词只是特指“君之子”,即贵族,强调君子有位而有德。随着贵族精神的衰败,春秋末期,孔子对君子的含义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诠释,突出德行修养,主张凡有德者皆称君子。在孔子、孟子对君子人格的大力推崇下,在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相互争鸣和融合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君子文化达到相对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学术领域中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