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

——美国人的自我观

作者:李其荣

内容提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体,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对待美国个人主义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否定,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追从,而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并坚持集体主义不动摇。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自我驱动

对美国文化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探讨,因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1]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分析美国个人主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也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研究留下了发挥余地。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美国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美国个人主义是如何变迁的?中国人如何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吸收美国个人主义中的合理成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

美国人的个体观念“根植于以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洛克断言生物的个人是自然的基本单位。”[2]洛克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推定一切个人都是为自我利益而生存、奋斗的。社会乃是这样的一群人以自愿的契约形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目的乃是维护组成该共同体的个人的利益。[3]他在《政府论》中指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惟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4]很显然,洛克强调了个人的权力,个人组成共同体,目的还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尽管17世纪的英国思想传统被认为是个人主义概念的起源,但这个名称的创立者却是托克维尔。他在对美国进行亲历考察后,于1835年发表了《论美国的民主》一文,首次使用了“个人主义”一词。[5]他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秩序,自身利益即是个体的行为目的,而社会制度则起源于个体间的互动之中。”[6]托克维尔阐述了关于民主国家中的个人主义,并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做了区分。他说:“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他得出结论说:“利己主义是跟世界同样古老的一种恶习”。他认为,“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随着身份日趋平等,大量的个人便出现了。这些人的财富和权力虽然不足以对其同胞的命运发生重大影响,但他们拥有或保有的知识和财力,却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人无所负于人,也可以说无所求于人。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认为自己的整个命运只操于自己手里。”[7]托克维尔回答了“个人主义为什么在民主革命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这个问题:“当民主社会在贵族制度的废墟上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的彼此孤立和随之而来的利己主义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民主社会不仅有大批早已独立的公民,而且每天还有一些昨天刚刚获得独立并陶醉于新得到的权力的人充实进来。这些新人自负,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今后无须求助别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不难证明他们只知有己。”[8]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在他看来,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经济人”。人类的经济行为,无不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而分工之必要,乃是为了利己的目的而进行交换。此种看法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即人们的分工与交换都是出于利己的需要。他有一段话经常被后世学者所引用:“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9]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干预。他认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决非靠政府的指导所能实现;它的原动力不是来自国家,而是来自人们的利己之心。[10]真正代表早期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是富兰克林,他提出了“自助者天助”的观点。[11]我们知道,美国人是赞同个人主义的。在美国现代史上,政治学家们几乎一直认为路易斯·哈茨提出了关于美国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个人主义特征”这个词。许多学者都赞同哈茨1955年提出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的基石”的说法,如塞缪尔·亨廷顿、萨万·伯克维奇和戴维·格林斯通等都非常赞同哈茨的观点。[12]

总之,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力,强调自己掌握自己,它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因而完全不同于利己主义。

美国人对自我的认识

对自我的认识是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观念。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人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而且还作为具有独特心理的生命及单个的社会成员而存在。美国人的自我观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它以个人主义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的行动之中,并影响到了每一个活动的领域。”[13]美国个人主义的主要内容是“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平等、自由和竞争的观念。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14]

美国人对自我的认识,有一个自我的范围,其自我观念具有主观性。斯图尔特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一个人的四周画一个圈,将自我与他人相分离,我们便可对个人主义有所辨认。处于分界线之内的就是美国人的自我,在有关知觉的分析中我们将它称为隐含动因,它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个人动源,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独立个体,也是一个能够控制其环境的理性人。自我是主观性的,它基本上无法觉察和体认,同时也很难被外人所了解。”[15]自我的个人主观性在文化上把自我与他者区别开来。“自我保持着自己的主观性,他者的行为带有他们自己主观的属性。”“美国人意识到自我具有主观性,它赋予个体独特的认识能力,因此个人的爱好、意见、选择及创造力被放到了一个优先的位置。”[16]美国是一个求实的民族,康马杰说美国人“对很多问题都是讲实际的,虽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美国人对商务往往带有浪漫色彩,但对政治、宗教、文化和科学却讲求实际。”[17]美国人的独立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实干的基础上的,他们的自我实现不是通过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来实现,而是用成就、业绩反映个体的能力,所以美国人较少群体观念。例如在美国,父母子女在一起生活是有其时间范围的。一般来说,他们对其父母及孩子的行为并不认同。

美国人很强调个性,对待任何事情有自主和自我选择的权力。美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个性,鼓励和激发孩子自立。譬如说,“清晨,母亲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放进婴儿高腿椅中,然后去给孩子准备早餐。母亲挑选了两种不同的婴儿麦片,每一种麦片的包装盒颜色都有明显的区别,母亲两手各拿一盒麦片,把麦片举在小孩面前让小女孩挑选她喜欢的颜色。不到一岁的小孩,至少在食物方面,已经开始学着表达她个人的爱好并做出自己的选择。”[18]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是美国人教育孩子、培养个性的独特方法。孩子长到18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美国人在穿着、家庭摆设方面,都很讲究个性,不愿随大流的个性鲜明地反映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的自立精神还表现在爱自己动手上。《交流》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说美国人“从一件细小的无关紧要的工作到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重大工程,都愿意自己动手:十几岁的孩子喜欢折腾已经有些破烂的旧汽车;拿高薪的经理人员喜欢动手给住房添加用纱窗拦起来的门廊;家庭主妇会自己修理漏水的龙头而不愿求助于水暖工;某些家庭会制定计划,边干边学,全家动手修建房屋。[19]美国人不大相信权威,不论是家庭的还是传统的或是某些机构的,一句话,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集中地体现了表现自我的个人自然主义倾向。他们对美学的标准不以为然,不喜欢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优秀的绘画或文学,他们乐意采取的态度是“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从欣赏绘画或阅读中获得了乐趣,艺术的功能就得到了实现。[20]

自我观及其自我驱动,直接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在他们看来,出生地和家庭的好坏并不重要,自我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个体的成就”。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前进目标,所以美国人大多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成功欲望驱动着美国人在各个领域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同时,频繁的升迁机会和各种成功的例子又反过来刺激起更大的成功欲望,开始另一新目标的追求。这种奋斗——成功——再奋斗模式的周而复始,使美国社会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争斗。”[21]美国人特别反感握有权力的人“以命令、强制或恐吓的形式来驱动他们”,“也不喜欢自己被他人的动机所左右”。[22]但是,他们也能接受某种权力的指挥,如国家对自然资源、商品、服务及金钱的控制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在他们看来,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控制,有益于人民,这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虽有矛盾,但能为他们争取更大成功提供便利。同样,他们对某人的才能不一定完全认同,对他人的政治观点、个人爱好或个人的生活圈子也未必能完全接受。但是,“美国人将人的个性视为一个由不同可割裂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正是这个观点以及追求成功的愿望,使美国人产生了合作的动力。”[23]总而言之,美国人以“自我”、“个性”和“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根深蒂固。

美国个人主义的变迁

美国个人主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关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学术界有不同的提法。王锦瑭教授在《美国社会文化》一书中将这种演变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以“自由”、“平等”为中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二是“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反对外来干预”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三是所谓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四是以“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24]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在阐述美国个人主义的变迁时作了这样的区分,即早期个人主义,边疆个人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个人主义,集体个人主义,失控的个人主义。[25]朱平副教授在《美国个人主义析论》一文中将个人主义的演变过程确定为四个阶段:一是拓荒时期冒险的个人主义;二是繁荣时期公司化的经济个人主义;三是60-70年代自由的个人主义;四是冷战结束后反思的个人主义。[26]这些提法虽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承认美国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综合各位学者的论述,我认为可以将美国个人主义区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个人主义。最初的美国个人主义的含义是,追求自由和幸福,反抗压迫。早期的美国移民大部分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与政治迫害,是为了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们看来,到北美大陆是寻求新生活的唯一出路。因此,这些人自踏上北美大陆之日起,就具有一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平等的动机。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在这时确立的。在美国两次对外战争中,美国人的个人价值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民族国家的伟大斗争。《独立宣言》明确宣布:“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利,是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

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性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27]《独立宣言》不仅充满了“天赋人权”思想,而且强烈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和作用。所以许多历史学家认为“18世纪的美国是个人主义的。”[28]1812年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继续,是对平等、自由这两个“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充实。“从军事上讲,美国没有取得特别重大的胜利,但战争的结局对美国有利,不仅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地位,而且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9]

第二阶段:拓荒者个人主义。其内容为开拓进取,自我改善,蔑视惯例和传统。西进运动和边疆生活使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得到了重大发展,因此有人认为个人主义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美国历史学家特纳的观念具有代表性,他在论述西部对个人主义的深刻影响时指出:“西部广阔富饶的土地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了个人的自由,也由此带来了影响到生活各个领域的个人主义。”[30]西部土地是如何影响到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性格的呢?首先,“个人主义”就是开拓精神的同义词。布尔斯廷指出:“迁往新地方和探索新事物的勇气,就是单干的勇气,是完全、彻底雄心勃勃地专注于自身利益的勇气。”[31]移民们到西部,为的是“独立、土地和自由”,[32]面对大片荒原,他们便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创造性劳动,锻铸了他们勤劳勇敢、不断进取的性格。“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历史的培育和哲学的论证,美国人把依靠自己提高为哲学信条,而个人主义最终变成了美国主义的同义词。”[33]他们通过西部开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对前途充满信心。西部开发时期的个人主义主要强调,人们应当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充分自由和独立性。比林顿写道:“对于拓荒者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力更生的个人,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而无需社会帮助。如果他在路边跌倒了,那只能怪他自己,因为他没有很好的利用他的机会……一帆风顺的人,应该随他自己去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事无成的人,不应该对之姑息,因为如果他当初努力的话,本来是可能取得成就的。”[34]这就是说,自然界的资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就看每个人如何去把握机会、取得成功了。可见,个人主义精神是与西部的特殊环境密切相联的。特纳说,美国文明在一定意义上是新世界特殊环境的产物,最不同寻常的环境特征是自由土地的存在。“自由土地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企图获得经济希望和冒险的广大移民。他们作为欧洲人或东部人来到西部,但是他们很快认识到他们原有的习惯、制度和社会文化观念在荒野环境中是不适用的。复杂的政治制度在小小的边疆前哨是不必要的;传统的经济实践在一个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区是无用的;严格的社会习惯在依赖斧子和来复枪的技术,而不是依赖世袭的天国的土地上成为过去。”[35]西部环境锻造了个人主义精神、自力更生开发西部的勇气和力量,进而维持了美国人的生存与发展。西部开发对个人主义影响的另一层面是,美国人反对社会和社会上各种势力对个人的各种控制。杨生茂指出:特纳在其著名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中进一步指出,“‘边疆最重要的影响在于美国和欧洲民主的发扬。……边疆是产生个人主义的场所。’复杂的社会由于蛮荒的状况突然陷入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原始组织。其趋势是反社会的。它对控制、特别是对任何直接的控制有反感。所以,征税者被看作是压迫的代表。他引奥斯古德教授的话说,‘边疆的个人主义从一开始就发扬了民主’。”[36]比林顿也指出:“美国民主理论和制度是从英国引进的,但是边疆环境事实上塑造了它,甚至比英国的民主更加民主。在最早的社区,两个基本条件使美国民主成为不可避免。一个条件是土地所有权的广泛散布;这就产生了一个独立的看法并导致一种政治参与的要求。另一个条件是共同的社会和经济水平以及最初的领导结构的缺乏——这是一切最早的社区特征。在合作社区中,具有经验的边疆人接受了简单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民主实践。”[37]总之,这时期的美国个人主义强调反对政府对个人事务的干涉,主张发扬民主,其哲学理念是自己干出来的才是英雄好汉。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个人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时期,这时期个人主义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强调创业、进取、勤奋、竞争,另一方面又强调机会均等原则。在思想领域里,这时期出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把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规律照搬到人类社会。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梅里亚姆指出:“这个理论认为,贸易有某些天然法则,运用这些法则将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进步取决于实行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经济生活的伟大调整者,它保证适者生存,劣者淘汰。”[38]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激烈的个人主义竞争中,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美国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达,经济迅速发展;另一种趋势是自由竞争加速了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垄断组织逐渐形成,进而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出现社会混乱,贫富悬殊,文化低谷,政治黑暗。[39]因此在工业化后期,“罗斯福政府开始干涉经济,致力于为每个人创造均等的权利和机会,使自由竞争恢复其本来面目。”[40]在强调“自我实现”的同时,美国人又强调“机会均等”,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是统一的,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有的学者指出的是所谓“经济个人主义”。看来美国个人主义也是要受到制约的,正如历史学家康马杰所说的:“没有约束,自由和幸福是不可能的。真正的个人主义的最高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自由。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某些政府制约。”[41]

第四阶段:新的个人主义,也称集体个人主义。时间上是指20世纪初期至新政初期。按照杜威的说法,“美国已从其早期的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42]为什么出现集体个人主义呢?有三个原因: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随着蒸汽与电力时代之后,必然是规模生产与规模分配。”[43]这个时期,美国的企业出现了两次大的合并高潮,即19世纪80-90年代的横向合并和20世纪20年代的纵向合并。二是商业公司对经济和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杜威指出:“商业有限公司在决定当前工业与经济活动时所具有的影响,即是在生活的所有方面出现组合趋势的一个原因,也是一个象征。或紧或松地组织起来的有限公司,越来越多地规定着个人的机会、选择与行动。”[44]三是“由于”经济个人主义的工业和技术进展而发生的变化引起人们对个人主义的忧虑,人们开始担忧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所带来的危险。”[45]20世纪的思想家中,有不少人对个人主义发出了哀叹,杜威便是主张废除旧的个人主义的思想家之一。旧的个人主义的衰落有若干明显的表现,如“报纸、制造厂、公用供电公司、动力与地方运输业、银行、零售商店、剧院及电影院,都加入了合并的潮流。大众汽车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美国钢铁公司、连锁商店的大量涌现、无线电公司与控制全国各地剧院的公司之间的合并,”[46]大学体育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商业活动,出版以规模化的方式进行等等,这一切都反映了这时期美国人民集中的思想与情感生活,公司的

合并带来的变化,对美国人的心理、职业、政治乃至于每个人日常的观念、信仰与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必须指出的是:“集体个人主义强调的依然是个人的重要作用,推崇的仍旧是个人的创造精神,只是要求个人参与到社会和集体的活动中去,通过协调合作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47]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第五阶段:“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与失控的个人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主义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时,美国人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结果导致一种“失控的个人主义”的出现。长期的经济繁荣,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得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再崇尚清教徒式的勤奋节俭,而开始重视物质享受。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导致了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战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这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传统观念发生动摇,年轻的一代认为新教伦理价值观已经过时,他们自认为“有责任来改变社会”,在生活上自我陶醉,标新立异,鼓吹“性解放”,“嬉皮士”们身着奇装异服,自由放荡地结群而居,或者三三两两地遁居山林。上述表现被美国人称为“失控的个人主义(run away individualism)”。

总而言之,个人主义是随着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无论怎样变化,其核心内容不会改变,即人们都应有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自主、自决、自负其责是个人主义的精髓,这种观念被传承下来并一直影响着美国的社会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愈来愈“变成自我中心论,独断专行”。从近期迹象看,美国人珍爱的个人主义,“妨碍了共同体的义务,产生了威胁社会的‘癌变’。”[48]

扬弃个人主义,弘扬集体主义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都热衷于在“个人主义”的标题下概述美国民族的社会生活现象。一些人将这所谓的个人主义作为美国的显著成就,另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正是美国落后的根源与相对不文明状态的标志。这两种解释都曾遭到杜威的否定,被认为“不恰当与过时了。”[49]但是,个人主义依然印在美国人的旗帜上,而且他们努力使之成为一个战斗口号。如前所述,个人主义虽然对美国的发展起过进步作用,但也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美国学者贝拉认为:“我们并不主张美国人抛弃个人主义——那只能意味着抛弃我们最基本的特性。但是,个人主义已经包含如此之多的歧义,包含如此辣手的矛盾和悖论,所以,即便想要维护它,也要求我们对它进行批判性地分析。”[50]那么,究竟如何评价美国的个人主义呢?我们对美国的个人主义抱何种态度呢?我以为,我们应该对美国个人主义进行扬弃,吸收其合理的成份。

首先,我们应进一步区分中美或西方对个人主义理解上的差异。中西文化存在深刻的差异。中国的《辞海》界定“个人主义”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一句话,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完全是划等号的,西方学者注意把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开来。托克维尔认为“利己主义是一种恶习,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与平等的扩大相联系。实际上,“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不是一个概念,“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因此,我们在分析西方个人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时,要采取辩证的态度,既不能把它等同于“自私自利”,全盘否定;也不能只看可取的一面,忽视其消极的一面,要看到“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之间不是互不相通的。[51] 其次,我们应该吸收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对我们有用的、合理的成份。朱平副教授通过对美国个人主义的研究后得出结论说:“我们不仅要批判其破坏性、涣散性、利己性等消极方面,还应学习和借鉴其中包含的平等、自由、民主及对个人正当权利的尊重等思想观念。”[52]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那么,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呢?

一是勤奋、节俭的价值观。新教伦理强调,“教徒必须通过世俗的努力,如勤奋工作、克俭生活和节制欲望等,才能赢得上帝的信任,并进而获取上苍的恩惠。”[53]来自欧洲的早期移民深爱新教教义的影响,他们把努力工作视为与上帝沟通的有效途径,因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兢兢业业地工作,诚实简朴地生活,这种世俗奋斗的精神影响了的一代又一代人,进而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是追求成功和幸福的价值观。在美国人的道德价值观里,核心是人的尊严,其基本内容是人的生存权、人的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寻求自我,最大的目标是追求物质财富,以达到走向世界的目的。他们渴望物质生活的提高,它所产生的力量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三是开拓进取、自力更生的价值观。美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眼睛总是盯住前方。在拓殖过程中,他们充满了乐观和自信,西部开发熔铸了积极的开拓精神;20世纪60年代,他们又进行了太空探索。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成为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人总显得很有活力,充满朝气,是与其进取意识密切相联的,它“是美国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是美国经济取得世无匹敌的成就的力量源泉。”[54]

四是竞争的价值观念。“美国人相信竞争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作用,它向每个人挑战,迫使每个人尽可能地创造财富。”[55]竞争观念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从自由竞争到有效竞争,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起初,美国采取放任自由的经济模式,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垄断的产生使自由竞争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为此,美国政府进行改革调整,“限制自由竞争,提倡公平竞争,保证有效竞争。从自由竞争到有效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经济的稳步增长。”[56]

美国个人主义中的合理成份我们应该借鉴,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则应该予以抵制。这是因为:第一,中美文化模式不同。美国文化模式的基础是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突出群体。亨廷顿观察到了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引为上帝与人,个人与群体,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

权利与责任,自由与权威,平等与家长制之间关系的分歧。朱世达先生则把这种差别概括为:中国文化的模式注重的是内在世界,是形而上,是内省和智慧,而美国文化的模式注重的是外在的世界,是形而下,是知识和信仰;中国文化模式重视“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美国文化模式重视“理念”和“绝对精神”;在政治文化方面,中国文化模式强调贤人政治,是人治,而美国文化模式强调民主政治,是公民参与;中国文化的“仁政”是自上而下的,而美国文化的参与政治是自下而上的;在中国文化的模式中士大夫的精英文化与俗文化从来是泾渭分明、互不相容的,而在美国的文化模式中,精英文化与俗文化的界限不甚分明;中国文化模式崇尚无为,而美国文化模式则崇尚有为与进取。[57]中美两国国情与文化模式不同,个人主义在美国表现出来的积极方面,在中国由于缺少必要的条件而未必能发挥出来,中国人往往把个人主义视为利己主义的代名词。如果在中国提倡个人主义,就容易使一些人不关心集体,只为个人,惟利是图,这不符合我国倡导的既要讲物质文明又要讲精神文明的方针。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说得好:“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只能使人们离开社会的利益去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享乐和向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个人主义思想成为我们的伦理道德原则,那又会引导我们走到什么道路上去呢?”[58]第二,个人主义在美国正遭到普遍反思而陷入困境。罗伯特·贝拉指出:“现代个人主义似乎正在提出一种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看都是不可行的生活方式,然而,向传统形式的复归可能又要回到令人无法忍受的歧视和压迫之中。因此,问题在于,较为古老的公民传统和共和传统。是否有能力在忠诚其最深刻见解的同时重新表述自己。”[59]所以总的来看,美国个人主义正在走下坡路。

再次,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坚持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既体现着集体的长远利益,也包含着对个人正当利益的高度重视,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当前,我们弘扬集体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集体主义既是我们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我国社会应该特别弘扬的重要的价值导向。集体主义是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武器。”第二,“集体主义思想是我们国家团结统一、人民和谐一致、社会长治久安、中华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强大力量。”第三,“由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它必将强有力地保证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60]

总起来说,个人主义在历史上起到了别无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它帮助资产阶级获得了独立,推动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念。目前,它已陷入困境,不少美国人正在寻觅一种开放的、合作的、创造性的、新型的个人主义。我们对待美国个人主义的态度,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否定,也不能盲目的迷信和追从,而应提倡扬弃个人主义,也就是说吸收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合理成份,为我所用。

------------------------

[1]国内关于美国个人主义的相关成果主要有: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李其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透析》,载《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435页。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9页;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5页;孙有中和庄锡昌《细说美利坚》,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2页,等等。

[2][5][6][11][13][15][16][18][20][22][23]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卫景宜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183、183、183、177、178、183、186、191、192页。

[3]孙有中、庄锡昌:《细说美利坚》,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4]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9页。

[7][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25—626、628—629页。

[9][10]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190、191页。

[12][28]Barry Alan Shain, The Myth of American Individualism, Prince 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pp.10—11, p.10.

[14][25][30][40][47][56]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2—55、53、54、54、58页。

[17][33]康马杰:《美国精神》,南木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9、38页。

[19]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新世界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0页。

[21][53]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115页。

[24]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60页。

[26][52]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7]J.艾捷尔编:《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赵一凡、郭国良主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29]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31]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经历》,谢延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32]Robert M.Crunden,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n Culture,Armonk, New York: North Castle Books, 1996, p.111.

[34]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下册),韩维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30页。

[35]Ray Allen Billington,“The Frontier and the American Character”,quoted in John R.M.Wilson,Forging the American Character,Vol.1,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1, p.81.

[36]杨生茂:《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页。

[37]John R.M.Wilson,Forging the American Character,Vol.1,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1, p.86.

[38]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页。

[39]李其荣:《美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115页。

[41]引自吴必康《美英现代社会调控机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42][43][44][48]威廉·渥德华特:《作为一种文化的美国》,陆兴华等编译,《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7期。

[45]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46][49]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4页。

[50][59]罗伯特·贝拉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的困境》,张来举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181页。

[51]李其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透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

[54]李庆余、周桂银:《美国现代化道路》,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55]李惠萍:《美国人的价值观》,《美国大观》1997年第8期。

[57]朱世达:《美国的文化模式:对中国文化的启示》,《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

[58][60]罗国杰:《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提倡个人主义”》,《求是杂志》1996年第14期。

作者简介:李其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个人和集体·示例之一教案

个人和集体·.示例之一. 设计依据: (一)说理透辟,语言概括、精确,是本文的两大特色。说不出充足的理由和不善于使用简练、准确的论述语言,恰恰又是当前中学生议h论文.写作中普遍暴露出的弱点。应该扬课文之长补学生表达能力之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长于说理和精于用语的特点。 (二)本文结构并不复杂,条理十分明晰,高二年级一般水平的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是能够理清其层次,掌 握其大致结构的。教学中要巧作点拨,引导学生在通读 的基础上自己划分归纳,不必过细的剖析。 (三)高二学生处于毕业阶段,应该在新课的讲授中结合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 教学要点: 概括、准确的语言。议h论文中语言准确性与鲜明、 生动性的结合。 正确、透辟的说理。以充足理由证明自己正确观点和 批判错误观念的论证方法。 引号、分号用法的复习和训练。 第一课时

重点 分段;第一部分语言分析。 进程 (一)带领学生逐节朗读,逐节划出或归纳出自然段的要点。 (二)全文可分几部分? 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7节)列举个人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的种种表现,指出其思想实质,并对个人 英雄主义深入加以批判。 第二部分(8—10节)正面阐明个人和集体的正确关系,教育党员要有共产主义的前进心,要为革命事业做好自 己应做的一部分工作。 (三)从整篇结构看,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先从反面指出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对集体的危害,批判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集 体关系的错误,再从正面阐述了共产主义事业需要领袖 和英雄,教育党员和干部发挥个人的积极作用,为共产 主义事业作出贡献,鲜明地表现出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特点。 (四)议h论文主要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它先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 鲜明、生动中,准确性是议h论文的第一要义。

浅谈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能真正表述出美国思想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最近正在上“世界近代史”这门课,正好讲到美国独立,我认为美国个人主义的来源是《独立宣言》和美国的宪法。1776年7月4日,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宣布“人人是生而平等的”,此后美国就一直践行着这样一种理论。“平等”把人们的个性强调出来,个人主义因而有了政治依据。权力由此掌握在多数人即人民手中,这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鲜明特征。由于确定政府应是人民的公仆,大多数州宪法都包含有一个人权法案。个人权利进一步有了法律的保障 ,个人主义因而更加有了理直气壮的根据。 接着来谈一谈美国个人主义的体现: 一、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 个人主义让人重视个性,强调每个人的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年龄、婚恋、信仰、经济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通常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我们很早就知道的。美国人的穿着打扮也很随意,认为衣服不是用来显示生活水平的东西,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连办公室也掀起了“穿着自由”的风潮,白领们,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工作人员都脱下拘谨的制服换上便装投入到紧张严肃的工作中去。 美国人似乎把个人主义看成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首先,美国的孩子的独立受到社会的普遍鼓励:他们从摇篮里就已经独立了。孩子们从出生起就开始单独睡觉,不仅独睡一床(即便是婴儿床),而且要睡在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当他们与成人交流时,也往往被看作是平等的。老年人也维护着独立自强的一面,很多老人不愿接受帮助,受人照顾的往往被视为弱者。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若有人上前帮他们提东西或去搀扶,他们大多会不太高兴。 二、体现在美国的语言文化中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谚语或许是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美国有谚语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这无疑是个人主义所强调的精神,还有美国人已经喊了两百多年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些都体现了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美式英语中有很多短语来表达对于多管闲事的反感:poke/push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探听或干涉别人的事)、meddle in other people’s affairs(干涉别人的事)、 nosy(爱打听的 ,好管闲事的)、 inquisitive(过分好奇的、好打听别人隐私的)、 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我们的事不要你管)、mind your own business(别管闲事)…… 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创造了许多与“自我”有关的词汇,比如self-made(靠自我奋斗成功的),美国的亚伯拉罕·林肯身世卑微,早时生活艰难,通过自强不息地努力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指数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加上“主义”就成为一个人的倾向,个人主义是一个人的主动倾向,而集体主义是一个人被动倾向,一个人越强大越倾向于个人主义,越弱小越倾向于集体主义,老虎强大,其工作方式是个人主义的,蚂蚁弱小,其工作方式是集体主义的,当一个人强大到无所不能的时候,他一定是很个人的,这很可怕,当一个人弱小到没有缚鸡之力,他是最需要集体的,这更加可怕,因为这种威吓是隐性的。 如果社会逻辑从集体主义开始,那么人只能是幼稚的、愚味的,人的发展至多是受控制牵引的,因为集体需要这种状态。如果社会逻辑从个人主义始,那么人就是主动的、自然的、人本的,这也是马克思所说“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概括。作为个体的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而集体只不过是人为的、虚拟的整体,一个实在整体各方面的发展一定是自然联结的,互相润泽的,实现各尽所需;一个虚拟整体中每一个方面往往都有相同的目标,在一起为目标努力的时候,也反过来被目标所累。 人是一个自然“集体”,在于它各部分功能不同,五官各做着自己的事,享受着各自的利益;集体当中肯定有功能相同的部分,就是因为有相同,“同性排斥”,也就很难成为“集体”。 每一个人的发展是集体发展的条件,集体发展是个人发展的保证。后半记是可疑的,虽然小河有水是大河有水的条件,但反过来说,大河有水是小河有水的保证,就荒唐可笑了,到了大河要反哺小河的时候,也就说明小河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发展自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任何人的发展都要靠自己,发展一定是个人主义的,只有个人主义才是发展的温床。 人的发展是冲破一重重禁锢而成的,从只能喝奶到可以吃饭,从只能受家人的庇护到可以独立行动,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一个工作变换为另一种工作,是对局限自己的“集体”不断反叛才成就自己。否则,谈何有发展。 辩证关系 没有个人主义也就无所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互相印证,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多数个个人主义的集中统一就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含有个人主义,某个个人主义也能代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占优时,个人主义往往被抹杀,个人主义占优时,集体主义无法形成;在实践中,集体主义的正确性大都多于个人主义,在特殊情况下或偶然情况下,个人主义也可能正确。两者是对立辩证的统一。 灌输 在中国特色教育体制下,我们从小被灌输集体主义的思想糟粕。使我们变得愚昧,变成顺民,变成侵犯他正当人利益的帮凶,后而感到光荣和大义凛然。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

摘要: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本文通过对个人主义的源起探析,深入分析个人主义基本内涵的规定,立足于中国实际现状,反思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认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具有宽容精神的个人主义。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发展哲学 梁漱溟老先生曾说:“在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亦还把个人主义当作自私自利之代名词,而不知其理。”时至今日,中国还是在很大的范围内,反对和批判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本文即对个人主义作简要的梳理,阐述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状反思。 一西方个人主义的源起 罗素认为个人主义源于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进入个人生活的小天地。他们开始研究在一个异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的可能性。后来,斯多葛派发展了他们的哲学,并创立了自然权利、自然法和自然平等的学说。伊壁鸠鲁派也可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关于自由意志的学说旨在把人从命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当然还是近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权向神权的挑战是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焦点。文艺复兴的人是一个从黑暗时代强加于他的一切镣铐下刚获解放的人,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就是这样诞生的。文艺复兴使社会世俗化了,教会的作用随之下降,普通人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个性。 宗教改革对个人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它为个人从罗马教会下解放出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上的基础,为确认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马丁·路德的革命使得教会的绝对正确被否定了,路德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光明而不是整个宗教机构,这是个人对现存秩序的一次大无畏的反叛,个人良心和个人判断的权利就这样开始了。随着教会的权力衰退,对个人起作用的外部权威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将上帝的力量置于个人心中,作为他内在的权威。个人和上帝通过《圣经》建立的直接联系给予个人关于自己权利和责任的强烈意识,由此演变为灵魂的自决权和个人的神圣性。 “个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革命中,它是由圣西门派发明出来“表达19 世纪社会中人的处境特点他们的失落无根,他们的缺乏理想和共同信仰,他们的社会断裂,以及他们无情的竞争和剥削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合法的无政府状态”。 通过对西方个人主义源起的简单梳理,不难发现个人主义是对集团生活的一种反抗,是对封建等级制社会及其要求的不平等的群体主义的一种解放。 二个人主义基本内涵的规定 个人主义在各国甚至其各不相同的时期都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在爱默生看来个人主义主要是个人的主观精神,它将个人从经验的层次上升到超验的层

浅谈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浅谈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只是一个23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没有过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过于辉煌的历史古迹,虽然像一叶漂游于水中的浮萍一样没有根基,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它没有历史的包袱。所以,不管何时,它都可以轻装上阵。 或许由于它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所以在我的印象当中,我一直觉得美国是一个有个性的国家,美国人是一群有个性的生物体,虽然我没有去过美国。它的多元文化、消费方式、种族主义等等,都有着自己个性的印迹和特色。 在这里,我更想谈谈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什么是价值观?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从个人与社会的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等方面对价值观这样定义说,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美国社会学家Samovar和Porter则都认为:“价值观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价值观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个人主义观念、物质观念、竞争观念等。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价值观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荷兰人类学家Geert Hofstede曾就五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主义取向程度做过调查和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占第一位。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词最先是由法国政治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使用的。在19世纪40年代,他在考察了美国多个月之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托克维尔在这本书中最先提出了“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并对它作了详细系统的阐释。他说“美国人不是把个人主义看作一个缺点而是看作一个近乎完美的品德, 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文明独特的、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英语单词的书写过程中, “我”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求大写, 而“我们”、“你们”、“他们”、“你”、“他” , 则不必大写。所以,从这个小小的侧面也可以看出, 在美国“我”比“我们”、“你们”、“他们”等其他任何人的地位都要重要。 在美国,每一个美国人都深信:每个人都有同等的价值,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们并不会因为你是总统就得仰视你,并不会因为你是富豪就得巴结你。父母的大名帮不了什么忙,没有人会来买账,总统的孩子一样可以去加油站擦汽车,去餐馆端盘子。 对美国人来讲,个人奋斗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渊源,因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重要内容。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说中国的人 摘要: 以前我不知自我主义与自利主义的区别,每天只是做着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现在,我知道了他们的区别,倒使我陷入了困境!我以前做的事到底算是应该有的自我,还是不该有的自利呢?或者说,我做了应该做的事,中国的社会对我说,你做错了!所以,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达成目的而让自己的思想流落到了真实的自利!其实,我想,在中国,悲哀的人不止我一个的,应该说,现实的中国人因为某种似乎是道德的东西束缚住,不敢以正当的理由争取自我利益的实现,从而选择了自利的方法,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关键词: 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古代中国关于实现自我利益的思想现代中国人的弊病思想观念 名词解释: 一、自我主义: 自我主义(egoism):the fact of thinking that you are bett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anyone else.对事物的感受主观占的多一些,以自己的想法感受为主。自我中心主义第一次被让·皮亚杰提出,不过当时的自我主义是在认知发展理论上提出,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以后又逐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立足点演化出不同的学说,比如有:哲学基础上的主观自我主义和客观自我主义、文化自我主义、儿童的自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此我们不一一阐述。 1.在一方面来说,自我主义即是利己主义,他的一切出发点都在于“己”这一个本身,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价值现这一核心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日常交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个人主义价值观;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日常交际;美国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它们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属性,不了解语言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也就无法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精髓所在,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交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美国文化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美国社会遵循个体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英语中有不少谚语很好地阐释了这种重视自我、依赖自我和强调个体独立的价值观。“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

计师),“God helps them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由此可见。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民族语言中,且在日常交际、词汇、谚语、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体现。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日常交际中的体现 1.称呼语 在英语所有的人称代词中,“you”(你,你们),“she”(她),“he”(他),“we”(我们),“they”(他们),“it”(它),只有当它们位于句首时,才大写第一个字母。而“I”(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律要大写。大写的“我”。强调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汉语中,我们中国人往往会在姓氏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他人。姓氏前加上“老”字表示对听话者的尊重。加上“小”字表示对听话者的爱护和关心。这样称呼可以缩短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便于双方进一步交流,而英语中则没有类似的用法。这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不希望自己因为年龄而受到他人更多照顾.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平等的对待,而且在英语文化中,“老”字意味着衰老残年,不中用,来日无多等。因此西方人十分忌讳“老”字.如果称某外国朋友为“old Mr.John”(老约翰先生)。肯定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不快。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珍视平等的权利,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因此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没有各种各样的繁多礼节。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见面时只需笑一笑。说声“嗨”(Hi)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的体现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地体现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核心.本文从个人主义地概念、个人主义地本质、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地体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地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了解个人主义与美国文化地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美国文化,提高我们地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个人主义;美国文化;本质;体现;影响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早已形成地文化现象,那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地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我们学习英语地同时也在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地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灵魂所在.因此对美国个人主义地正确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 一、个人主义地涵义 英语中地个人主义与汉语中地个人主义不同.从汉语地角度来看,个人主义带有浓厚地贬义色彩,即一切从个人地利益出发,是赤裸裸地个人物质利益与个人权利地追求.然而英语中个人主义地内涵却是积极地,肯定地,即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其他任何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地外在因素.同时,个人主义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甚至成了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地一种态度和倾向. 二、个人主义地本质 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它源自清教主义地理性原则,源自清教主义对个人自主地追求,是一种典型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 在英语世界里首先使用“个人主义”一词地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他对个人主义大加渲染和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地发展和社会地进步,其“没有政治者地政府才是牢不可破地政府” []地观点,早已渗透到美国民众地思想意识之中.如今,美国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地典型代表,这种植根于早期殖民时期及在开拓边疆时期得到发扬光大地自立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精神地重要组成部分.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地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地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成了美国人地最高理想及社会理想和世界观.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等于其生命攸关地身份认同.在美国文化地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地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地精髓. 三、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 美国地个人主义是伴随着美利坚合众国地诞生而产生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它地历史上曾经有多次移民地大潮,但给现代美国带来影响最大地主要是被“五月花”号载到北美大陆地英国人,这批移民主要是在英国大陆受到宗教迫害地清教徒?清教徒主张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地天主教认为个人只能通过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才能拯救自己,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他们地利益?因此,早期清教徒受到了圣公会地迫害,被逼来到了美国?早期清教徒地主张实际上也就是美国民族精神地核心——个人主义地根源?可是当早期清教徒来到北美以后,却发现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编辑本段]个人主义的定义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名称】个人主义, 【拼音】gè rén zhǔ yì 【解释】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 【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英文】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曾发挥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成为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 在革命队伍内部,个人主义也表现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这是

剥削阶级道德原则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反对和克服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等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是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雷峰同志曾说过:“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句话直刺个人主义者的灵魂。 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波普尔认为,个人主义同唯我主义或自私自利根本不同,自私自利的行为既可以是个人做出的,也可以是一个集团做出的。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对立的概念。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哈耶克指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1 )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 2 )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本体论的个人主义。这种本体论的个人主义的最典型的阐释者是霍布斯,人们常用机械主义来概括这种个人主义的立场。简要地说,认为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除了个人的目的,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边沁曾说,所谓“共同体”完全是虚构的概念,“共同体的利益”只是该共同体的成员的利益之总和。与本体论的个人主义紧密相连的是认识论的个人主义。其核心是强调认识的个人特征,否认客观真理。许多自由主义者关于个人自由的论证就是从认识论的个人主义出发的。密尔曾经从认识论的个人主义出发论证言论和讨论自由的必要性。在个人主义中至关重要的还有伦理个人主义,它的核心是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强调道德在本质上是个人的。个人主义的根本原则在于,善和恶完全是个人的主观评价,因为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与恶的共同准则,善和恶的用法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一个行为若只关乎个人,那么,个人就是该行为道德与否的评判者,他无须诉诸于任何高尚的伦理原则,只要判定该行为是否增加自己的快乐,就可评价该行为的道德性。宗教个人主义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宗教命运负责,个人有权以他个人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直接与上帝建立联系,而无需要通过任何中介机构。伦理个人主义实际上使个人的意旨有了神圣性。正是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宗教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政治与经济个人主义才有了可能。政治个人主义的原则包括:( 1 )个人权利的至高无上性;( 2 )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3 )政治个人主义的延伸必然要求政府的建立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同意,即民主原则。经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强调个人通过竞争和市场经济实现个人利益,强调政府较少干预经济。至于方法论个人主义,许多自由主义者认为,完整的个人主义包含方法论个人主义,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个人主义诸项基本规范则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作者:F.A.哈耶克 个人主义 1 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中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融合

中国当下社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倾向 11级金融(一)班林坤峰11121143 我们从小就在集体主义的教育下长大,原则上我们认为集体的利益至高无上。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受到不同文化的洗礼,渐渐地个人主义也开始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就中国复杂的环境以及众多的人口来看来判断中国现在到底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还是难有断论。 个人感觉中国人一直是偏重集体主义的民族,中国人习惯依靠亲缘、宗族的纽带来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尤其在封建社会,个人与宗族荣辱与共,个人追求要无条件服从宗族的利益,而皇权说白了就是一个管理天下的宗族。所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远多过个人的历史。 这种思维和认知深入骨髓,以后能否改变尚未可知。但就目前来说,中国人依然是集体意识强,只不过这个集体不仅仅指国家、社会这种大集体,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我们自身休戚相关的宗族和家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现在有些人很自私,素质很差,其实那不是真正的自私,他对自己的至亲往往显得更好,我就遇到过很多这种人。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是血缘维系的宗族家长制,这种乡村共同体是中国社会的细胞。这样一个共同体承担的不仅仅有传统意义上家族血统的存续、文化的继承,更承担了现代意义上了地方自治、税收治安,乃至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这种以集体形式的社会单元,不仅体现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景上,更体现在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吃饭一大家子,过节要团圆,连“国”和“家”两个字到了近代都成了“国家”一个词。如果说集权专制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那么宗族家长制就是维系民族延续的重要保障。 所以很奇怪,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如此重视伦理秩序、乡村治理的社会结构形态,为什么没有培育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唐古风,为什么没有延续至今,培养出具有高度自律崇尚礼仪文明的人?为什么地方性的自治没有成为民主的发端,进而孕育出自由开放的中华民族,开启国家乃至文明的新时代。 但是从社会道德上讲,可能偏集体主义。这意味着出现伤害集体利益的事情,仍然会被抨击。甚至是宣扬应该把个人利益放在优先地位的言论,也会受到广泛批评,比如范跑跑事件。其实范美忠跑掉了,大家都能理解,但是范美忠公开说无论谁在后面他都不会管、都会自己先跑,这就被抨击了。 说说中国,我们的集体主义,更多的来自宣传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从小就教育要“舍小家为大家”,要“一切听指挥”。不要做“坏孩子”等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的人却微乎其微,这也给了我们心里暗示,并不一定相信自己被教导的东西,我们的集体性,更多是说出来讲出来但是实际不做出来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 集体主义的关键是大家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的利益和权利,让渡给集体的管理者,管理者再用集体的力量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让集体里的每个人都受益、都有安全感。 但是在中国,集体主义只是让你放弃权益的幌子,等你放弃了,事后会发现只有管理者中饱私囊从中获益,而集体更多成员所期待的的集体利益和安全感,极少被管理者兑现。 中国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主义的社会。

英美文化概况论文l论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individualism Abstract:Individualism as a typical Western capitalist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that the supremacy of personal values.The United States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values of 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merican spirit.American individualism, rational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Christian spirit and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autonomy.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ulture,it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destination,constitute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Key words:the essenc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Individualism"in Western culture,especially in American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dividualism,"the earliest use of the term is French form of"individualism",from the Europeans and so-called root caus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Enlightenment thinking-common reactions.But first systematic use of"individualism"is the term the mid-1820s,Saint-Simon's followers.Perhaps because of the pervasive influence of Saint-Simon doctrine,"individualism" in the19th century the term has been very widely used,developed into a personal ideology and theory,that is a political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ocial.Its main contents are: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I believe that everyone has value,a high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self-control,self-control,self-development.Individualism is based on individual-based philosophy of life. However,the true meaning of individualism varies.In France,it usually carries a negative connotation,even it remains so,means that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 will be more harmful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For some people,individualism is a dangerous idea;in others it seems,individualism is a social or economic anarchy,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systems and standards;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it is the universal personal selfish attitude.Socialists are simply"individualism"is equivalent to a"socialist"and"communism"of the opposite.French liberals talk about individualism,but regarded it as a minimum of state intervention and political freedom in order of greatest threat to a pluralistic society.And in France,in sharp contrast,the" individualism"is the term romanticism in Germany,but the label affixed.German for" individualism"is a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self-completion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re are prof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most of the Ea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Japan and South Korea to"individualism"as with"collectivism"contrary to the values-oriented.That"individualism"is"all personal interes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the performance of selfish,mercenary,intrigues,etc.";"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interpretation of"individualism"is"everything from the individual starting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to put collective interests,their own interests,regardless of other people's wrong thinking."In short,Chinese culture,individualism is synonymous with self-interest,is a derogatory term. In Western culture,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oriented values dominate,but only in the American culture,individualism is only part of the essence of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oint of culmination,and was as a fundamental value to be highly respected.However,in the United States,"individualism"was originally sang of capitalism and liberal democracy,the emergence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 五大根源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五大根源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有五大根源:宗教根源、思想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文化根源 王晓俊《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指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五大根源为: 1.宗教根源 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即便在思想高度解放、经济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美国依然是西方世界中最信教的国家。 美国主流文化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 即所谓的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文化。新教是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内不满天主教现状、力图改革而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派。新教主张教徒自我拯救, 而不是盲目听命于所谓“上帝的代表” ———教会和教皇。新教中的一批教徒因为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 被称为“清教徒”。正是这些清教徒由于不堪教会的迫害, 追求自我拯救的宗教信仰, 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船, 首批来到如今的美国新英格兰,开始了创立美国的历史。 可以看出, 作为美国人祖先的清教徒至少在宗教信仰上是极具反权威、抗特权、彰显自我意识的。他们不仅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 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那就是通过自我拯救的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向世人证明:人类是可以自我拯救的。尽管这种使命感发展过度, 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与人,但对于当时反抗腐朽权势、塑造美国自己的价值观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人在宗教思想上相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从堪称美国人光辉榜样的先辈本杰明·富兰克林, 到如今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 从篮球巨星乔丹到微软大帝比尔· 盖茨, 无一不验证了美国人当自己的救世主的价值观。美国学者卡尔· 戴格勒在其《Out of Our Past》一书中认为, 美国清教留给后代的核心遗产就是个人主义, 他写道:“如果说今天美国人是个人主义者, 那么, 清教思想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 2.思想根源 美国人相信自我拯救、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并非只是一种盲目的宗教信仰, 而是有其理性的思想基础的。在美国历史上, 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影响了美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其中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为代表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