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有什么区别?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二)脑电地形图(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输入电脑内进行再处理,通过模数转换和付立叶转换,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处理成为脑电功率谱,按照不同频带进行分类,依功率的多少分级,最终使脑电信号转换成一种能够定量的二维脑波图像,此种图像能客观地反映各部电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状态,其定量标志可以用数字或颜色表示,再用打印机打印在颅脑模式图上,或贮存在软盘上。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发现EEG中较难判别的细微异常,提高了阳性率,且病变部位图像直观醒目,定位比较准确,从而客观对大脑机能进行评价。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予后的评价,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的研究,视觉功能的研究,大浮肿瘤的定位以及精神药物的研究等。

(三)脑磁图

电流在导体内流动进,导体周围可以产生磁场。同理,脑细胞的电活动也有极微弱的磁场,可用高灵敏度的磁场传感器予以检测,并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是即脑磁图,其图形与EEG图形相似。与EEG相比,优点是:可发现有临床意义而又不能被EEG记录到的波形,或检测到皮质局限性的异常电磁活动;此外,磁检器不与头皮接触,也减少了干扰造成的伪差。若与EEG同时描记,还可对不同物理方位的皮质群进行分析。但由于屏蔽、电磁装置以及其他设备复杂、昂贵,目前国内尚无此项设备。

(四)诱发电位

给人体感官、感觉神经或运动皮质、运动神经以刺激,兴奋沿相应的神经通路向中枢或外周传导,在传导过程中,产生的不断组合传递的电位变化,即为诱发电位,对其加以分析,即或反映出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状态。由于诱发电位非常微小,须借助电脑对重复刺激的信号进行叠加处理,将其放大,并从淹没于肌电、脑电的背景中提取出来,才能加以描记。主

要是对波形、主波的潜伏期、波峰间期和波幅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视觉、脑干听觉、体感、运动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以及视网膜图和耳蜗电图等,可分别反映视网膜、视觉通路、内耳、听神经、脑干、外周神经、脊髓后索、感觉皮质以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各种病变,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则用以判断患者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诱发电位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感觉障碍可进行客观评诂,对病变能进行定量判断。对心理精神领域可进行一定的检测,故当前广泛应用于对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随访,疗效判断,予后估计,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的评估以及协助判断昏迷性质和脑死亡等。但图形无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判断;不在有关神经传导径路中的病变,不能发现异常。近年,诱发电位的频谱分析和诱发电位地形图也在临床上逐渐开始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五)肌电图(EMG)

是用肌电图仪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活动,对其波形进行测量分析,可以了解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协助对下运动神经元或肌肉疾病的诊断。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三种:①针极肌电图:亦称普通肌电图,是将特制的针电极刺入肌腹,或用表面电极置于肌肉表面皮肤,在示波器上或记录纸上观察肌肉在静止、轻收缩、重收缩三种状态下的电位变化,以帮助判断疾病究系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害。②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也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系在神经干的近端(MCV)或远端(SCV)给以脉冲刺激,在远端效应肌(MCV)或近端神经走行部位(SCV)接收波形,测理两点之间的潜伏期和距离,即可计算出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主要用于了解神经传导功能情况。

③其他:如重复频率试验,F波、H反射、牵张反射等检查以及单纤维肌电图检查等,可进一步了解神经、肌肉、神经一肌接头以及脊髓反射弧的功能状态。

(六)脑阻抗血流图(REG)

是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放置在头部的电极给以微弱的高频电流,由于血液的电阻率最小,其电阻可随心动周期供血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节律性的阻抗变化,经血流图仪放大,可描记出波动性曲线,对其进行测量、计算、分析,可间接了解外周阻力、血管弹性和供血情况。本法简便易行,但因影响因素比较多,如情绪、气温、检查当时的血管功能状态等,故对其判断应加慎重。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判断。常用于脑动脉硬化、闭塞性脑血管病、偏头痛以及药物疗效观察等。

第二大项. ERP

(一)事件相关电位的基本概念

对大脑高级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作出客观评价,我们很难将意识或思维单纯归于大脑某一部位组织、细胞或神经递质的改变,因为仅采用具体、微观的自然科学手段如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学难以解决具体的心理活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Sutton提出了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因为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过程有密切关系,故被认为是“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大脑认知活动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点位。经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P1、N1、P2、N2、P3,其中前三种称为外源性称为,而后两种称为内源性成分。这几种成分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不仅仅是大脑单纯生理活动的体现,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其次,它们的引出必须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变化。其中P3是ERP中最受关注和研究的一种内源性成分,也是用于

测谎的最主要指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P3就成了ERP的代名词。

(二)诱发电位的特征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s),也称诱发反应(Evoked Response),是指给予神经系统(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特定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正性或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的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诱发电位应具备如下特征:

1.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

2.都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

3.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关系,在给予刺激时几乎立即或在一定时间内瞬时出现。

(三)诱发电位的分类

诱发电位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依据刺激通道分为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根据潜伏期长短分为早潜伏期诱发电位、中潜伏期诱发电位、晚(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和慢波。临床上实用起见,将诱发电位分为两大类:与感觉或运动功能有关的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和与认知功能有关的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

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与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有着明显的不同。ERPs是在注意的基础上,与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心理活动有关,反映了认知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活动的“窗口”。经典的ERPs成分包括P1、Nl、P2、N2、P3(P300),其中P1、N1、P2为ERPs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N2、P3为ERPs的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现在ERPs的概念范围有扩大趋势,广义上讲,ERPs尚包括N4(N400)、失匹配阴性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伴随负反应(Contigent NegatiVe V ariaeion,CNV)等。但长期以来有人通常以P3作为事件相关电位的代称,虽有失偏颇,但临床应用甚广。

(四)事件相关电位的测试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属于长潜伏期诱发电位,测试时一般要求被试者清醒,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引出ERPs的刺激是按研究目的不同编制而成的不同刺激序列,包括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刺激,其中一个刺激与标准刺激产生偏离,以启动被试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果由阳性的物理刺激启动,除了由认知活动产生的内源性成分,尚包括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如由阴性刺激来启动心理活动过程,则引出由认知加工而产生的内源性成分。

P3为ERPs中重要的内源性成分,现时对它的研究最为广泛。多为神经精神学科研究,如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智力低下等,通过研究P3的潜伏期、波幅、波形变化,反映认知障碍或智能障碍及其程度,同时尚应用于测谎研究。另有人将P3、CNV用作观察神经精神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事件相关电位的另一内源性成分N2为刺激以后200毫秒左右出现的负向波,反映大脑对刺激的初步加工,该波并非单一成分,而是一复合波,由N2a 和N2b两部分组成,N2a不受注意的影响,反映对刺激物理特性的初步加工。

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设置是研究ERPs的关键,要求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刺激模式,包括两种及以上不同概率的刺激序列,并以特定或随机方式出现。包括视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躯体感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包括三类:1.随机作业(OB刺激序列);

2.双随机作业;

3.选择注意。OB刺激序列(oddball paradigm):通过耳机同步给高调、低调纯音,低概率音作为靶刺激,诱发ERPs。通常靶刺激概率为10—30%,非靶概率70一90%,刺激间隔多采用1.5—2秒,刺激持续时间通常为40—80毫秒,反应方式为或默数靶信号

出现次数或按键反应。

(五)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的因素

▲物理因素

刺激的概率:靶刺激概率越小,P3的波幅越高,反之,波幅减小。一般靶刺激与非靶刺激的比例为20:80;刺激的时间间隔:间隔越长,P3波幅越高;刺激的感觉通道:听、视、体感感觉通道皆可引出ERPs,但其潜伏期及波幅不尽相同。

▲心理因素

事件相关电位检测过程中一般要求被试者主动参与,因而被试者的觉醒状态、注意力是否集中皆可影响结果。另外,由于被试者只有识别靶刺激并作出反应才能诱发出ERPs成分,因此,作业难度对测试结果也有影响,难度加大时,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生理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P3的波幅及潜伏期不同。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加而延长,而波幅与年龄呈负相关。在儿童及青少年,波幅较高;分布:ERPs各成分有不同的头皮分布。

事件相关电位( ERP) 作为可以反映大脑高级思维活动的一种客观方法在研究认知功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作为其内源形成分的P300是ERP中最典型、最常用的成分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被视为“窥视”心理活动的一个窗口,并认为它是脑研究的一种新型手段。

事件相关电位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使其在揭示认知的时间过程方面极具优势,能锁时性的反映认知的动态过程.该方法已经成为研究脑认知活动的重要手段.P300是较早发现的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主要与人在从事某一任务时的认知活动如:注意、辨别、及工作记忆有关。P300可能代表期待的感觉信息得到确认和知觉任务的结束,目前已被广泛用来研究认知功能。其潜伏期反映对刺激物评价或归类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速度,随作业难度的增加而延长,而波幅反映了心理负荷的量,即被试投入到任务重的脑力资源的多少。虽然P300对认知损害评价的临床应用较广,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P300的脑内源不止一个,而是与多种认知加工有关,所以其在认知损害特征的精确描述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项脑成像

脑成像就是通过最新技术使得神经科学家可以“看到活体脑的内部”。这些脑成像方法可以在以下方面为神经科学家提供帮助:理解脑特定区域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受神经疾病影响的脑区进行定位。发明新方法治疗脑部疾病。

脑成像包括:

(一)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扫描)CT扫描时,一束X射线穿过头部,感光胶片形成图像。这种方法可以产生脑部剖面成像。这种方法只显示脑结构,而非脑功能。

(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扫描仪通过检测被注射入或被吸入的放射物可以产生脑图像。经常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氧,氟利昂,碳和氮。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被输送到使用这些物质的脑区。于是,氧和葡萄糖就会积聚在新陈代谢较活跃的脑区。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会发射出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当正电子撞击电子时,两者都被破坏,放射出两道伽玛射线。伽玛射线检测器记录下发出伽玛射线的脑区。这种方法提供了脑的功能视图。优点:1、提供了脑活动的图像。缺点:1、价格昂贵;2、使用放射性物质

(三)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使用无线电频率信号检测,信号产生于磁场中转移的无线电波。它提供了脑的解剖视图。优点:1、没有X-射线或放射物质;2、提供详细的不同维度的脑图像;3、安全无痛,非侵入性;4、病人无需做特殊准备(除了去除所有金属物品),病人之前可以进食。缺点:1、价格昂贵。2、不适用于带有金属物品的病人,如起搏器。3、不适用于不配合的病人,因为病人必须安静地平躺。4、不适用于患有幽闭恐怖症的病人(害怕狭小地方),但现在已出现设计更加宽敞的新型磁共振系统。

(四)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流向特定脑区的血液的变化进行检测。它同时提供脑的解剖和功能视图。

(五)血管造影术在染料被注入血液中后,血管造影术使用一束X射线。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脑血管图像。

还有就是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对从病人体内发射的γ射线成像,故统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SPECT的基本本成像原理是:γ照相机探头的每个灵敏点探测沿一条投影线(Ray)进来的γ光子,其测量值代表人体在该投影线上的放射性之和。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灵敏点可探测人体一个断层上的放射性药物,它们的输出称作该断层的一维投影(Projection)。图中各条投影线都垂直于探测器并互相平行,故称之为平行束,探测器的法线与X轴的交角θ称为观测角(View)。γ照相机是二维探测器,安装了平行孔准直器后,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断层的平行束投影,这就是平片。平片表现不出投影线上各点的前后关系。要想知道人体在纵深方向上的结构,就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测。可以证明,知道了某个断层在所有观测角的一维投影,就能计算出该断层的图像。从投影求解断层图像的过程称作重建(Reconstruction)。这种断层成像术离不开计算机,所以称作计算机断层成像术(Computered Tomography,CT)。CT设备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投影数据和重建断层图像。

ECT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

1、骨骼显像。

骨骼显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可进行疾病分期、骨痛评价、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探测病理骨折的危险部位。

2、心脏灌注断层显像

心肌缺血的诊断。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对冠心病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血流灌注量改变及侧枝循环的功能,评价心肌细胞活力;对心肌梗塞的预后评价和疗效观察;观察心脏搭桥术及介入性治疗后心肌缺血改善情况。

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伴缺血的诊断,判断心肌细胞存活情况。

心肌病、室壁瘤的鉴别诊断。

3、甲状腺显像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和定位。具有独特价值。

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和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高分化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和诊断。

甲状腺大小和重量的估计。

4、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

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诊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癫痫致痫灶的定位诊断。癫痫发作间期的阳性率高达60%(而XCT和MRI的阳性率约25%)。

判断脑肿瘤的血运,鉴别术后或放疗后复发和瘢痕。

痴呆分型。尤其对早老性痴呆(Alzheimer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5、肾动态显像及肾图检查。

了解肾动脉病变及双肾血供情况;对肾功能及分肾功能的判断;了解上尿路通畅情况及对尿路梗阻的诊断;监测移植肾血流灌注和功能情况;以及了解糖尿病对肾功能的影响。其它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

甲状旁腺显像: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和定位。

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及定位,及恶性嗜铬细胞瘤131I-MIBG治疗后随访。

肺灌注显像与肺通气显像:对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疗效判断。

肝脏胶体显像、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肝胆动态显像:用于鉴别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鉴别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婴肝综合征及疗效观察。

肠道出血显像:最适用于探测胃以下、乙状结肠以上的活动性下消化道出血。

异位胃粘膜显像:对美克尔憩室的诊断及定位,对肠梗阻或肠套叠(怀疑与美克尔憩室或小肠重复畸形有关)的鉴别诊断。

[编辑本段]事件相关电位

ERP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点位[3]。

提问者:zhtao_deutsch - 一级最佳答案病人的疑虑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很多病人总是担心医生给病人做检查是不是必要的,是不是在重复收费检查等等。

1、MRI(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完全脱离了利用X线吸收成像的原理,对于病人没有放射性伤害,MRI的成像原理是体内H质子的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的图像。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较CT更为敏感,具有多方向切层、多参数成像的特点,能更精确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大小及组织学特性,是发现脑内部结构病变的首选方法,但价格较为昂贵。

2、脑电图检查的作用及意义

人体的大脑有140亿个脑细胞,其中有2.5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活动时可以产生各种

生物电信号,脑电图就是利用脑电图机记录人体大脑生物电的信息的。只要将脑电图机的探测仪电极贴在头皮上,仪器就能收到脑电活动整个过程中电位的变化,这时扫描笔便在移动着的图纸上描绘出各种曲线。由于曲线的频率和振幅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波形,形成了脑电图波。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脑电图都有其固有的特征。脑电图波分为慢活动波和快活动波,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有着正常的生理节律和固有特征,而当脑电图出现异常时,则提示有病变的可能。因此,在对大脑生理功能进行评判时,可以进行脑电图检查。由于脑电图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所以可以多次进行重复检查。

3、脑血流图又叫脑电阻图,它是利用电阻变化的原理,描记随心脏跳动而变化的脑血流波动图形。脑血流图比较能够客观地反映脑血管的紧张度和血管的弹性变化,对判断脑血管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的检查项目各有各的用途,一般不能相互替代。

事件相关电位(ERPs)简介

事件相关电位(ERPs)简介 对大脑高级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作出客观评价,我们很难将意识或思维单纯归于大脑某一部位组织、细胞或神经递质的改变,因为仅采用具体、微观的自然科学手段如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学难以解决具体的心理活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Sutton提出了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 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因为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过程有密切关系,故被认为是“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大脑认知活动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诱发电位(EvokedPotentials,EPs),也称诱发反应(EvokedResponse),是指给予神经系统(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特定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正性或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的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诱发电位应具备如下特征:1.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2.都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3.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关系,在给予刺激时几乎立即或在一定时

间内瞬时出现。 诱发电位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依据刺激通道分为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根据潜伏期长短分为早潜伏期诱发电位、中潜伏期诱发电位、晚(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和慢波。临床上实用起见,将诱发电位分为两大类:与感觉或运动功能有关的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和与认知功能有关的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s) 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与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有着明显的不同。ERPs是在注意的基础上,与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心理活动有关,反映了认知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活动的“窗口”。经典的ERPs成分包括P1、Nl、P2、N2、P3(P300),其中P1、N1、P2为ERPs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N2、P3为ERPs的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现在ERPs的概念范围有扩大趋势,广义上讲,ERPs尚包括N4(N400)、失匹配阴性波(MismatchNegatiVity,MMN)、伴随负反应(ContigentNegatiVeVariaeion,CNV)等。但长期以来有人通常以P3 作为事件相关电位的代称,虽有失偏颇,但临床应用甚广。

“事件相关电位”名词中英对照表

关于“事件相关电位”名词中英对照表(欢迎修改和补充) 自发电位electroencephalogram(EEG) 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脑电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 垂直眼电vertical electrooculogram(VEOG) 水平眼电horizontal electrooculogram(HEOG) 输入阻抗input impendance 输出阻抗output impendance 共模抑制比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CMRR) 高通high-pass 低通low-pass 模数转换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 波幅分辨率amplitude resolution(AR) 陷波notch-filter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PCA) 独立成分分析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源成分分析法source component analysis 分析时间epoch 参考电极转换reference electrode conversion 总平均grand average 数字滤波digital filter 平滑化smooth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体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 正慢波positive slow wave (PSW) 负慢波negative slow wave (NSW) 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 加工负波processing negativity (PN) 预备电位readiness potential (RP) 外源性成分exogenous component 内源性成分endogenous component 中源性成分mesogenous compenent 伴随性负波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 (CNV) 朝向波orientation wave 期待波expectance wave 解脱波extrication of mental load (EML) 运动相关电位movement-related potential 运动预备电位bereitschafts potential (BSP) Cz 点上记录的电位 运动电位moto potential (MP) 即N2 运动后电位post-movement wave 即P2 内侧前额叶mesial prefrontal cortex 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 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cortex 偏侧预备电位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 (LRP) 晚正复合体late positive complex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注意研究几大问题中的应用

第25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 l.25N o.1 2006年3月 Journal of South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N at.Sci.Editi on) M ar.2006 α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注意研究几大问题中的应用 谢 莺 (中南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武汉430074) 摘 要 指出了事件相关电位(ER P)是从人类被试头皮无损记录的认知相关电位,其高的时间分辨率使得它在人类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注意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论的4大基本问题,分析了ER P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展望了今后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注意;电生理 中图分类号 B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321(2006)0120043204 Appl ica tion of Even t-Rela ted Poten ti a l Technology i n A tten tion Stud ies X ie Y ing Abstract Event2related po tentials(ER P s)are reco rded non2invasively from hum an scalp,w ho se h igh tempo ral reso luti on has enable them to p lay mo re and mo re i m po rtant ro 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 an cogniti on.In th is paper w e introduced four basic issues about attenti on w h ich is long controversial and the critical ro le ER P p layed in so lving these p roblem s,and p ropo sed future study directi on to study hum an cogniti on. Keywords event2related po tential;attenti on;electrophysi o logy X ie Y i ng L ect,Cognitive Science L ab,B i om ed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SCU FN,W uhan430074,Ch ina 在当今认知科学研究中,各种认知成像技术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ER P技术.ER P技术是一种从人类被试头皮上无损记录脑电位来提取人类认知相关信号的功能性认知成像技术.相对于其他的脑代谢 脑血流信号,ER P 信号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因而使ER P技术在众多认知研究获得广泛的应用[1]. ER P在注意研究领域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注意一直是认知研究的热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众多学者采用各种手段设计多种实验范式,对注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围绕某些基本问题长期存在激烈争论.ER P中的许多成分与特定的认知加工阶段相联系,并能够随着注意状态变化而变化,因而在阐明这些问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介绍注意研究中面临的4个基本而又重大的问题,以及是如何应用ER P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1 选择部位:早期还是晚期 注意在信息加工的哪一阶段发挥作用,即注意选择早晚的问题是注意研究面临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早期选择观点认为,人的知觉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面临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因此注意的作用在于选择一部分刺激进入知觉加工;相反,晚期选择观点认为,人的知觉加工能力是无限的,因而无论注意刺激还是非注意刺激都得到了充分的知觉加工,注意的作用仅仅在于选择相关的反应.两种观点都得到大量实验结果的支持,自提出之日起即始终存在激烈争论. 限于方法学上的缺陷,传统行为学实验始终未能就这一问题做出明确回答.ER P的高时间分辨率 α收稿日期 2005212202 作者简介 谢 莺(19722),女,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脑研究,E2m ail:yingxie@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323891.html,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70213)

脑事件相关电位与知觉过程

脑事件相关电位与知觉过程 欣克(R.F.Hink,1977)首先报道脑事件相关电位(ERPs)中N1波,即潜伏期约100毫秒左右的负波,是知觉形成中注意参与水平的客观指标。全神贯注注意知觉刺激、分散注意和不注意条件下,N1波波幅依次下降。当知觉刺激长时呈现,注意力下降时,N1波幅也随之下降;当这一持续性刺激突然捎失或停止,则N1波幅值却迅速回跃。 80年代以来,更多的研究报道认为,潜伏期约200毫秒的负渡N2和潜伏期为250-500毫秒的P3波间的关系,对知觉过程是更灵敏的生理指征。当N2波幅值增大不伴有P3波改变时,将N2波称为不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这时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制约着MMN幅值,刺激的物理强度大,MMN的幅值则高。因此,把这种制约于外部刺激物理属性的ERPs成分,称为外源性ERPs成分,反映着知觉形成的自动加工过程。当N2波幅值伴随着P3波幅值的同时变化时,此时N2波称为加工负波(Processing negativiry),是知觉在主体脑内形成的生理指标,这时人们才理解知觉刺激的含义。 因此,将与N2波同时变化的P3渡称为意义波或理解波,是制约于知觉主体对刺激产生知觉和理解的内源性ERPs成分。由此可见,根据N2渡和P3波变化的关系,可以了解知觉形成的阶段性和机制。里特(W. Ritter1983)明确提出,P3渡之前的N2波与人类对外部刺激的模式识别有关,P3波与刺激的理解和分类有关。奴特阿年(R.Naatanen)等(1983)对事件相关电位内源性成分的概念进一步发展,认为它应包括N2波与P3波,根据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处理的意义,又将N2波分为两个成分,较早出现的N2波被称为不匹配负波,与人类认知活动开始时,脑对外部事件的差异匹配有关,可能是脑的次级感觉皮层活动的结果。稍后出现的N2z成分称为N2b,它与P3波的前部分P3a形成一个两相综合波N2b-P3a。这种综台波才是真正的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与人类对外部刺激的朝向反射有关。雷诺(B. Renault)也提出事件相关电位中的3种内源性成分;顶一枕区皮层N2波在知觉信息处理的时相内出现}中央区皮质的双相N2b-P3a综合波,与人类受试对外部刺激的主动性信息处理有关,代表脑内沿着N2波所指出的方向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决策过程;顶叶P3b波,代表认知过程的终结,往往在被试对刺激给出运动反应时出现此波。简言之,3种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反映了人脑对外部事件信息处理的完整过程,顶-枕区N2波代表信息处理开始时相;中央区N2b-P3a综合波代表信息处理的决策时相;顶

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是指对大脑高级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作出客观评价,我们很难将意识或思维单纯归于大脑某一部位组织、细胞或神经递质的改变,因为仅采用具体、微观的自然科学手段如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学难以解决具体的心理活动。 目录 ?1事件相关电位的基本概念 ?2诱发电位的特征 ?3事件相关电位的测试方法 ?4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的因素 事件相关电位 - 事件相关电位的基本概念 对大脑高级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作出客观评价,我们很难将意识或思维单纯归于大脑某一部位组织、细胞或神经递质的改变,因为仅采用具体、微观的自然科学手段如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学难以解决具体的心理活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Sutton提出了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因为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过程有密切关系,故被认为是“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大脑认知活动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点位。经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P1、N1、P2、N2、P3,其中前三种称为外源性称为,而后两种称为内源性成分。这几种成分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不仅仅是大脑单纯生理活动的体现,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其次,它们的引出必须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变化。其中P3是ERP中最受关注和研究的一种内源性成分,也是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P3就成了ERP的代名词。

ERP事件相关电位基础知识介绍

(一)事件相关电位的基本概念 对大脑高级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作出客观评价,我们很难将意识或思维单纯归于大脑某一部位组织、细胞或神经递质的改变,因为仅采用具体、微观的自然科学手段如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学难以解决具体的心理活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Sutton提出了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因为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过程有密切关系,故被认为是“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大脑认知活动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点位。 ERPs不像普通诱发电位记录神经系统对刺激本身产生的反应,而是大脑对刺激带来的信息引起的反应。是在注意的基础上,与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心理活动有关,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活动的“窗口”。ERPs成分除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还包括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 经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 外源性(生理性)成分:P1、N1、P2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 内源性成分(心理性):N2、P3不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 这几种成分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不仅仅是大脑单纯生理活动的体现,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其次,它们的引出必须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变化。其中P3是ERP中最受关注和研究的一种内源性成分,也是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P3就成了ERP 的代名词。 注:事件相关电位基本原理 1.EEG对ERPs的淹没 一次刺激诱发的ERP的波幅约2~10mV,比自发电位(EEG)小得多,淹没在EEG中,两者构成小信号与大噪音的关系,因此无法测量,无法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与在面部表情强度的认知

事件相关电位与在面部表情强度的认知 摘要:大家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得知,情感的面部表情的强度差异很大,如轻微的愤怒、愤怒,或不安和轻度恐惧、焦虑和恐慌。然而,不同强度的情感面部表情事件相关电位尚未得到研究。因此,我们请了16名健康的参与者参与了性别决定任务,通过男性和女性的面 孔来显示愤怒,厌恶和恐惧表情及强度变化(50%,100%,150%)。ERP数据的分析显示强度在N170的振幅显著增加,但不是由情感类型决定。在电极P9和P10中200到600毫秒之间消极变化所致的力度最为显着。对于这个时间段,强度和负偏斜度之间有着明确的线性关系。对下颞枕叶中的两个对称位置放置电极并利用差分波形(150%减去50%的强度)偶极子源定位解释强度影响。进一步发现在颞极位置(FT 7和FT8)对于厌恶情绪的具体影响约为350-400毫秒。结果总结为情绪识别的两阶段模型,表明对进入的显着的面部信息编码存在初始监测过程。在第二步骤中,对脸的特定情绪内容进行解码是在情感特异性识别系统中。?2006爱思唯尔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关键词:ERP;面部表情;基本情绪;恐惧;厌恶;愤怒;强度; N170;镜像神经元 1.简介: 人脸是社会信号的一个重要来源。它揭示了个人的身份和表情,以及不加以人为控制的我们另一方面的内心感受。面部信号在引导人际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体现在心理过程的复杂功能架构中,它基于一个广泛分布的神经网络,专门用于解码这些信息 一个表情处理最有影响力的模型(布鲁斯&杨,1986)显示的初始结构的编码处理,是 用于随后处理身份和情绪的表情可分离通路。同时,这种模式中,身份处理被高度阐述并分馏成不同的子过程,表情的情感识别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和未分化的过程。 在过去十年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已经大体上增进了对心理过程及潜在面部情感识别神经机制的理解。 道夫斯,Tranel,达马西奥和达马西奥等人(1994)首次阐述在杏仁核被损坏后会缺乏对恐惧面部表情的认识的研究。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今已重复应用在了无数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中以调查人们病变或功能缺陷的杏仁核(Broks等,1998;考尔德等人,1996; Meletti 等人,2003; Sato等,2002;Sprengelmeyer等人,1999)。功能成像研究可以进一步表明,该识别恐惧的面孔是基于在空间上分布的神经网络,包括上丘,丘脑中继核,具条纹和纹外的区域,以及杏仁核(例如布莱特等人,1996; Fischer等人,2003; Morris等人,1996)。 在这个网络机构中,一条指向杏仁核和慢丘脑—皮质加工路径的快速分皮质处理线路被提出。快速处理路线形成一个进化旧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能够快速地响应,自动地,和无意识地知觉到威胁,危险的信号。人体的快速路线也可以从个案和功能成像研究中得到验证证据(德盖尔德,VROOMEN,Pourtois,与Weiskrantz,1999)(Morris等人,1998;莫里斯,德盖尔德,Weiskrantz,与刀郎,2001年)。 在亨廷顿氏病人的面部表情识别的临床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个不同的模型(杨,巴克,柯蒂斯&吉布森,1997; Hennenlotter等人,2004; Sprengelmeyer等人,1996; Sprengelmeyer,施罗德,年轻和Epplen,2006; Sprengelmeyer等人,1997;王Hoosain,杨萌,与王,2003)。患有这种疾病的参加者在对厌恶表情的识别方面受损。其他如帕金森氏病(Sprengelmeyer 等人,2003),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性障碍(Sprengelmeyer等人,1997年),和威尔森 氏病(Wang等人,2003)等疾病也与面部厌恶识别缺陷相关联。此外,功能成像研究(Hennenlotter等人,2004; Phillips等人,1997; Sprengelmeyer,劳施,Eysel,与Przuntek,1998)表明基底节和脑岛与认识厌恶表情有关。但对于恐惧,没有证据表明快速处理的路 线与厌恶有关。 在杏仁核和岛屿- 纹状体区域和恐惧、厌恶认知之间的关联的众多研究中,只有一项研

一、事件相关电位系统

一、事件相关电位系统 一、同步控制主机接口单元: 1、电位均衡器接口(均压器):系统包含电位均衡缆线的连接器,可以在测试房间连接到电位均衡器,有助于降低50/60Hz伪迹。 2、电源接口:包含医学标准电源(90-264VAC) 3、分离触发接口:包含分离的触发A和B共两个接口 4、模拟输出接口:包含16通道模拟输出(通过软件配置) 5、SPI接口:包含SPI(串行外设接口)连接 6、Ethernet接口:包含与PC连接的以太网接口 7、COM口:包含为插入连接提供的不少于三个串口 8、非分离触发接口I/O(输入/输出):包含非分离式8-bit触发输入(8-bit输入) 9、Headbox电源:包含不少于四个与Headbox连接的电源 10、Headbox数据传递光纤接口:包含不少于四个与Headbox连接的光纤口 二、同步控制主机单元技术参数: 1)导联数:160导,其中单级导联128导,并且可以采集32导其他生物电指标, ★2)采样率:≥20,000~80,000 Hz/导, 且512导同步采集情况下不低于20,000 Hz/导, 40导同步采集情况下不低于40,000 Hz/导 3)带宽: ≥DC ~3000 Hz ★4)脑电放大器兼容fMRI核磁环境、TMS环境,并可与眼动系统同步采集 ★5)最大支持1200高导联脑电,支持最多30人团体实验, ★6)支持同步采集视频脑电。 7)放大器与同步控制主机之间通过光纤传输数据 8)操作系统:WIN8 9)系统通过ISO9000、ISO13485认证 10)投标公司出具制造厂家或中国总代理针对项目的授权。 三、放大器接口单元: 1、电源接口(连接同步控制主机单元) 2、光纤接口(连接同步控制主机单元) 3、电极帽接口(37 针D-连接口) 4、双极/电生理同步模块接口(25针D-连接口) 四、放大器技术参数 1)导联数:40导,其中单级导联32导,并且可以采集8导其他生物电指标,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放大器升级到512-1200导。 ★2)采样率:≥38,000 Hz/导 ★3)带宽: ≥DC ~3000 Hz ★4)脑电放大器兼容fMRI核磁环境、TMS环境,并可与眼动系统同步采集 ★5)A/D 转换分辨率: ≥23 Bit ★6)输入阻抗:≥1 GOhms 7)共模抑制比:≥105dB 8)输入噪声:<0.8 μV RMS (0-200 Hz),<2.0 μV RMS (DC-3500 Hz)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有什么区别?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二)脑电地形图(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输入电脑内进行再处理,通过模数转换和付立叶转换,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处理成为脑电功率谱,按照不同频带进行分类,依功率的多少分级,最终使脑电信号转换成一种能够定量的二维脑波图像,此种图像能客观地反映各部电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状态,其定量标志可以用数字或颜色表示,再用打印机打印在颅脑模式图上,或贮存在软盘上。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发现EEG中较难判别的细微异常,提高了阳性率,且病变部位图像直观醒目,定位比较准确,从而客观对大脑机能进行评价。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予后的评价,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的研究,视觉功能的研究,大浮肿瘤的定位以及精神药物的研究等。 (三)脑磁图 电流在导体内流动进,导体周围可以产生磁场。同理,脑细胞的电活动也有极微弱的磁场,可用高灵敏度的磁场传感器予以检测,并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是即脑磁图,其图形与EEG图形相似。与EEG相比,优点是:可发现有临床意义而又不能被EEG记录到的波形,或检测到皮质局限性的异常电磁活动;此外,磁检器不与头皮接触,也减少了干扰造成的伪差。若与EEG同时描记,还可对不同物理方位的皮质群进行分析。但由于屏蔽、电磁装置以及其他设备复杂、昂贵,目前国内尚无此项设备。 (四)诱发电位 给人体感官、感觉神经或运动皮质、运动神经以刺激,兴奋沿相应的神经通路向中枢或外周传导,在传导过程中,产生的不断组合传递的电位变化,即为诱发电位,对其加以分析,即或反映出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状态。由于诱发电位非常微小,须借助电脑对重复刺激的信号进行叠加处理,将其放大,并从淹没于肌电、脑电的背景中提取出来,才能加以描记。主

脑电图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区别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二)脑电地形图(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输入电脑内进行再处理,通过模数转换和付立叶转换,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处理成为脑电功率谱,按照不同频带进行分类,依功率的多少分级,最终使脑电信号转换成一种能够定量的二维脑波图像,此种图像能客观地反映各部电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状态,其定量标志可以用数字或颜色表示,再用打印机打印在颅脑模式图上,或贮存在软盘上。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发现EEG中较难判别的细微异常,提高了阳性率,且病变部位图像直观醒目,定位比较准确,从而客观对大脑机能进行评价。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予后的评价,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的研究,视觉功能的研究,大浮肿瘤的定位以及精神药物的研究等。 (三)脑磁图 电流在导体内流动进,导体周围可以产生磁场。同理,脑细胞的电活动也有极微弱的磁场,可用高灵敏度的磁场传感器予以检测,并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是即脑磁图,其图形与EEG图形相似。与EEG相比,优点是:可发现有临床意义而又不能被EEG记录到的波形,或检测到皮质局限性的异常电磁活动;此外,磁检器不与头皮接触,也减少了干扰造成的伪差。若与EEG同时描记,还可对不同物理方位的皮质群进行分析。但由于屏蔽、电磁装置以及其他设备复杂、昂贵,目前国内尚无此项设备。 (四)诱发电位 给人体感官、感觉神经或运动皮质、运动神经以刺激,兴奋沿相应的神经通路向中枢或外周传导,在传导过程中,产生的不断组合传递的电位变化,即为诱发电位,对其加以分析,即或反映出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状态。由于诱发电位非常微小,须借助电脑对重复刺激的信号进行叠加处理,将其放大,并从淹没于肌电、脑电的背景中提取出来,才能加以描记。主要是对波形、主波的潜伏期、波峰间期和波幅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目前临床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有什么区别?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

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二)脑电地形图(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输入电脑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