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屈原《湘夫人》优秀教案

屈原《湘夫人》优秀教案

屈原《湘夫人》优秀教案
屈原《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同时更深层地理解屈原寄予本文的凄凉之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3、通过屈原的生平理解他的诗词中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2、: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斑竹的图片)

……

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家简介

师:我们说知人论世,在本文也不例外,对于屈原,我们已经在学习《离骚》时已熟知,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同时也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老乡,你还

《湘夫人》教案完美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课题:湘夫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了解《湘夫人》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技能与情感目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基本词汇;思想艺术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是身上的饰品,用来修饰美人,突出美人形象,有时香草也是一种独立的象征,象征忠贞贤良之士,就跟“红领巾”感觉差不多。美人用来比喻君王,或者是屈原自喻。他把自己比成美人,才貌双全就是得不到君王赏识,其实就是个怨妇。 流放背景 (2)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追至洞庭,听说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遂自投湘水而死。湘水连接洞庭与苍梧,故以舜为湘君,二妃为湘夫人,均为湘水之神。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导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奇幻,幽深含蓄,婉转委曲,后代学者对其评价很高。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利用名人的评论提出问题,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湘夫人》惊艳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从不同层面感受诗歌的魅力,以期打开学生视野,加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读”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 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价值 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 其主旨。 教学难点 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教学过程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交流以下阅读体会,说说你感受到本诗的“惊艳”,表现在那里呢?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探究交流 1、诗歌语言的摇曳婉转之美。 2、人物情感的伤情之美。 3、意境的凄清优美。 4、作品中人物的纯净高尚之美。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

第2课湘夫人 导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背景解读 《湘君》和《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2)“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3)“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4)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5)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6)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7)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北渚.(zhǔ) ②眇.眇(miǎo) ③袅.袅(niǎo) ④白(fán) ⑤罾.(zēng) ⑥沅.(yuán) ⑦澧.水(lǐ) ⑧潺湲 ..(chán_yuán) ⑨麋.鹿(mí) ⑩江皋.(gāo)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 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 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 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 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 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

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 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 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 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 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 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 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 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 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 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 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

屈原《湘夫人》诗歌鉴赏问题设置与解答

屈原《湘夫人》诗歌鉴赏问题设置与解答 教学博苑 2010-03-02 0855 5d56b7b40100gtox 屈原《湘夫人》诗歌鉴赏问题设臵与解答 1、赏析诗中开头两句设臵的特定情境,理解这一特定情境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2、赏析诗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口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 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湘夫人》导学案.doc

《湘夫人》导学案 课题《湘夫人》课时分配3课时(1节预习,2节探究、展示)班级姓名组别时间【学习目标】1、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3、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4、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学习重点】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 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在文章中的作用。【学时安排】3学时【使用说明】预习案:通过30分钟阅读课本,仔细思考自主学习问题用10分钟时间完成它。(安排预习课)1、探究案: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并在展示中交流合作、质疑。老师对出现的问题答疑解惑。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3、通读文章,概括文章故事的梗概。【学习重难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2、通读文章,概括文章故事的梗概。【学时安排】1学时一、(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19 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追溯背景: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 之名即由此而来。(3)屈原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

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关于《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荡》、《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 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 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一一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二、 屈原作品及特色(对应学习目标1)(1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 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 字以及“之” “于” “乎” “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 的创造性。三、关于“楚辞”(对应学习目标2)1、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湘夫人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 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3. 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 诗人诗中寄寓的情感以及抒发感情的技巧. 2. 难点: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知识链接:(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 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辞》见课文注释①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学法指导: 1. 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标注生僻字的读音,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2. 反复诵读,体会文中寄寓的情感。 3. 合作探究,欣赏和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预习案 1.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屈原湘夫人

屈原《湘夫人》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生答:幽怨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 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教书人生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人教版-语文-高二《湘夫人》学案

湘夫人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渚.(zhǔ)袅袅.(niǎo)眇眇.(miǎo) B.沅.水(ruán) 薜荔 ..(bì lì) 澧.水(lǐ) C.潺湲 ..(chán yuán) 云汀.(tīnɡ) 九嶷.山(yí) D.水裔.(yì) 屋椽.(chuán) 馨.香(xīn) 解析:B.沅yuán。 答案: B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白荒忽芳椒庑门B.江皋嘉期缤纷逍遥 C.容与遗赠衣袂辛夷D.哀宛迂缓偕逝润饰 解析: A.—;B.嘉—佳;D.宛—婉。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 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 ....的创新。 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 免要雾里看花 ....了。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 ....了。 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 ..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 ..捞针 解析:A.“空前绝后”是前后都没有,不合语境。C.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与文意不符。D.海底捞针:形容事情非常困难。应为“海底捞月”。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1、解读第一段,学生质疑: 几个疑难点的讲解: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个好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接下来,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

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

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湘夫人》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另外,本文感情基调幽怨、哀婉,不适宜采取齐读的方式,可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文章虽晦涩难懂,但其中所表达的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却是古今相通的。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情感。另一方面要发掘经典传统诗文里积极的文化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比如,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即使屡遭挫折也不轻言放弃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已学过屈原的《离骚》,对于作者的生平、精神及创作风格已了然于胸,自读时的畏难心理会相对减弱些。 2、必修三、四中已学过通过分析意象及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可作为合作探究时的理论依据。 3、部分学生出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主动发言,而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群策群力,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发表见解时自然底气十足。 三、设计理念 1、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可以让学生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品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为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由浅入深,一点突破。《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引得后世人纷纷猜测,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出示:《离骚》名句填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