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省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陕西省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陕西省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6月

前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突显出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已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这必将激发起全国园林绿化事业新一轮的发展。

陕西省正处于跨越发展、蓄势腾飞的新起点上,扎实推动“三强一富一美”,加快“三个陕西”建设,全面改善全省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如期实现“陕西梦”,是陕西省“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城镇园林绿化是建设“美丽陕西”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是全省“先实现城镇的绿化,再实现园林的美化,后实现园林的亮化,逐步达到园林艺术化”的“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了全面提升我省城镇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陕西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15 年,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规划》通过对“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园林绿化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和总结,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城镇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提出《规划》实施的具体保障措施,对全省“十三五”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指导。

一、“十二五”期间园林绿化工作总结

1工作成就

"十二五"是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落实的开局之年,全省在园林绿化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园林绿化规划的任务目标。

1.1城镇园林绿地总体数量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园林绿地建设量持续增长,城镇“三绿”指标提升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点。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城镇绿地总面积约5.75万公顷,城镇绿地率达到33.30%、绿化覆盖率37.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2平方米,较“十一五”末的23.72%、29.45%和5.67平方米,增幅为41.44个百分点、27.61个百分点和89.24个百分点。

从区域绿地发展来看,关中地区城镇绿地率达到33.52%,绿化覆盖率为37.53%,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2平方米,表现出相对迅猛的发展势头;陕北地区城镇绿地率为31.28%,绿化覆盖率为35.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12平方米,对比“十一五”绿地建设情况,呈现显著的跨越式发展趋势;陕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城镇绿地率达到34.62%,绿化覆盖率39.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7平方米,“三绿”指标整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园林绿化发展优势明显。

从分类绿地发展来看,公园绿地作为城镇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兼具社会、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而为大众所重视,其“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增量较大,即公园绿地总面积从“十一五”末的1.10万公顷增至目前的1.67万公顷,占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从7.78%提升至9.38%,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覆盖率也基本达到了60%。

1.2城镇园林绿化品质有所提升

随着城建理念的更新、大众使用需求的多元,陕西省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开始逐渐从单纯的追求数量增长向兼顾绿化品质提升的全方位发展上转变。通过进一步打破区域保护壁垒,广泛吸引外来高水平技术团队共同参与本地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严格绿化工程质量管理,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督制等多种措施,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城镇园林绿化品质的提升。目前,全省各地在深入挖掘本土地域文化和景观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已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化项目,2011年的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更是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优秀的园林绿化品质对于城镇生态品牌打造、人居环境改善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创园工作硕果累累

陕西省十二五期间相继开展了国家园林城镇和省级园林城镇的创建工作。截至十二五期末,西安、宝鸡和咸阳3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千阳县、麟游县、凤翔县、凤县、太白县、宁强县、陇县、扶风县、眉县、合阳县、黄龙县、黄陵县、镇巴县、佛坪县、神木县、汉阴县、石泉县、平利县等18县城也陆续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陕西省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创建通过率达到100%。陕西省生态园林城市(县城)的创建

工作于2013年初正式启动,并制定了《陕西省生态园林城市(县城)标准》和《陕西省生态园林城市(县城)申报与评审办法》等相应评选标准,全方位指导全省创园工作的开展。截至目前,全省10个设区城市和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已全部建成省级园林城市;80个县和兴平市、华阴市中获得“省级园林县城”称号的有76个县(市),其中宝鸡、渭南、商洛、安康、铜川等5个设区市实现了园林县城全覆盖,省级园林县城覆盖率达到92%,超额完成了全省创建园林城市规划目标,圆满完成2015年全省90%以上县城建成园林县城的任务。园林城镇的“三绿”指标是普遍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值的,陕西创园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全省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提升城镇综合实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4“依法治绿”的法规基础初步奠定

“十二五”期间,为促进陕西园林绿化行政管理法规系统的发展建设,陕西省陆续颁布了《陕西省城镇绿化条例》、《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陕西省园林城市标准》、《陕西省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等一系列园林绿化相关的法规、标准,为全省城镇绿地在规划、建设、管理及违法处罚等方面提供了基本的地方法规保障,使全省园林绿化工作的深入落实有了“有法可依”的基础。

2存在问题

2.1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有待完善

全省园林绿地数量不断增加,但各地在园林绿地的系统构建上仍存在

绿地布局合理性、完善性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城镇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功能的发挥。部分城镇出入口和荒裸、废弃、边角用地,城乡结合部及其周边山地、台塬、沟谷、河流(渠)等绿化建设力度和深度均有所欠缺,绿化品质较低;大量的老旧城区、城中村地区,因拆迁难度大,绿化建设项目难以落实;各地“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的创建工作相对滞后,附属绿地受到侵占,立体绿化建设不受重视;仍然有城镇存在公园绿地景观类型单一,文娱游憩、防灾避险功能不全,“以广场代公园”、“有绿化无设施”或“占用绿地过度增设文化和游乐设施”等不良现象。

2.2“节约型”园林发展理念有待贯彻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更加注重在生态效益、景观特色和公平共享等方面的要求。然而过去粗放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使得发展“节约型”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城建绿化理念没有得到认真贯彻,不少地区的城建工作浮躁贪快,园林绿化建设出现一股奢靡之风,绿地景观同质化严重,大量存在“大树进城”、“大广场”、“大草坪”、过度设计、过度硬化、过度亮化、高档建材应用、高价引种异地名贵树木以及盲目建造假山、雕塑、喷泉水景、建筑小品等问题,城镇绿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2.3园林绿化植被多样性保护有待加强

多年来广泛存在的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忽视,使得陕西省大部分城镇未进行市树、市花评选工作,适生性乡土植物品种和乔、灌、草复层配置的科学方法在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应用也较为有限,全省园林绿化普遍存在

植物种类单调、特色不明显、品种数量较少等问题。目前常用的绿化树种,关中地区约60-80种,陕北地区约30-60种,陕南地区80-100种,除少数城镇通过开展野生乡土植被的引种驯化工作,将个别植物适生新品种应用于绿化建设外,大部分城镇的绿化植物品种仍较为雷同、相似,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植物季相景观体现,城镇的地域风貌和自然景效无法得到进一步彰显。

2.4园林绿化地方性法规有待健全

《陕西省城镇绿化条例》于2011年颁布实施后,在全省贯彻执行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随意变更绿地性质、侵占绿地等仍然在很多地区出现;“十二五”期间在创园工作推进下所编制的大量绿地系统规划,其绿地实施率也极低。这些城镇法规、绿地规划的流于形式,说明其在实施保障体系方面的法律依据是不够健全的,没有根据国家、省级有关城镇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要求,建立全面的地方性绿化法规体系和技术规程,造成绿化规划、建设及管理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出现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合力不强的问题。面对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园林绿化在规划、建设、管理等行政法规方面的疏漏,必然会制约“大城建”背景下陕西园林绿化工作的生态文明进程。

2.5园林绿化管理维护工作有待提高

作为唯一有生命力的城镇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的维护管理是重中之重。目前,全省园林绿化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不完善、政企合一不分、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管护手段也停留在维持绿地基本面貌的层次,以常规修

剪和除草等工作为主,极度缺乏高效的技术理论和组织构架支撑。部分地区尤其是县城、建制镇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更是因为管理经费有限、技术教育落后,养护工人和资金无法正常到位,绿化管理队伍力量极为薄弱,其园林绿化的后期管护工作基本停滞不前,造成当地园林绿化的生态、景观效果欠佳,不能长效、持续的发挥绿地功能和作用。部分城镇由于绿化管理过程中未做相应的宣传工作,城镇居民的绿化法制及环保意识淡薄,对当地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3基本经验

3.1政府重视,部门考核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化提升,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对城镇园林绿化工作日渐重视,陕西省将园林绿化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各级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已成为保障全省园林绿地建设总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

3.2契合时代,创新发展

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宏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深入开展了对与园林绿化发展息息相关的“绿道”、“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等城镇建设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并鼓励各地城镇在实际园林绿化工作中予以实践应用。2015年西咸新区作为西北首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全省乃至全西北的园林绿化事业创新发展提供示范性作用。

3.3创园推动,全民行动

绿地是城镇生态防护、环境美化和居民开展休闲游憩等文化交流活动

的重要空间,创园活动作为促进城镇绿地建设的一种良性措施,日渐为大众所关注和重视。全省创园工作的强力开展,不仅积极地促进了省级层面城镇园林绿化法规的陆续颁布实施,对陕西省绿化建设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指引作用;更在民间掀起一阵自发对城镇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维护的公益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园林绿化建设的进步。

二、“十三五”期间园林绿化发展趋势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集体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按照中央“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是第一个百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收官”期,也是全面释放以改革为核心对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行全面布局的准备期,以及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期。园林绿化作为社会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优化环境、推动发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全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这样“三期叠加”的发展新趋势下,全省园林绿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1.1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为陕西园林绿化发展赋予新使命

十八大生态文明战略全面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和保护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形态多样性建设、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的主

要抓手,更是促进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战略大环境下,陕西园林绿化建设必须以促进“提高全省城镇化质量”为使命,从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各阶段,均坚持精品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城镇园林绿化从增量发展到品质提升、从强调建设到建管并重的转变,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绿色精品工程。

1.2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陕西园林绿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经济高效、城乡互促的和谐社会,良好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新型城镇化要求陕西园林绿化发展必须兼顾生态与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即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营造生态优美、适生多样的绿化植被群落,加强绿地在净化空气、治理雾霾等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原则,建设具有地方自然、人文特色的新型园林绿地景观,保障城镇居民生活、休闲及防灾避险等功能的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绿地建设的管护、保障体系,通过园林绿化带来的生态、景观环境价值,促进城镇旅游业和生产服务事业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1.3“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陕西园林绿化发展创造新动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有利于推动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经济地位和经济实力势必上一个新台阶。园林绿化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配套设施,为促进陕西在经济带上的快速良好发展,必须加强全省园林绿化建设对生态品质和文化品味的追

求,加快“大城建”背景下的城镇园林绿化管护和人才体系建设,保障城镇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以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吸引外资入驻。

1.4“三个陕西”建设为陕西园林绿化发展提供新契机

“三个陕西”建设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四化”同步的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从过去强调数量型绿地扩张向效益型绿地扩张的转变,把握城镇园林发展机遇,加强加大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建设力度,促进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进一步体现。

1.5新生态城建理念为陕西园林绿化发展充实新内容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解决当前日渐严重的城市洪水、热岛、雾霾等“城市病”问题,是全省乃至全国近期发展的共同目标。目前,国家针对促进城镇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水资源消耗量等要求,结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提出的“海绵城市”、“绿道”、“风道”等一系列新兴生态城建理念,将为陕西园林绿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赋予新的内容。陕西省城镇园林绿化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快“三绿”指标的提高,更应强调对科学发展观下生态城建理念在传统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应用,尽快开展海绵城市、绿道网、城市风道等专项规划与建设。

2面临挑战

2.1普遍频发的城市灾害拷问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不完善

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的肆意,对城镇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困扰,传统的园林绿化功能需求和布局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发展和大众

生活的需要,尽快完善城镇绿地系统结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和控制城镇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成为刻不容缓之事。

2.2粗放城镇化的环境旧账使得城镇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依靠“劳动力红利”、“资源红利”等的粗放型城镇化为地方政府带来财政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这些负面的影响在红利消失后,对城镇生态系统的破坏依然持续存在。

2.3“存量规划”的新趋势增加城镇绿地增量提升难度

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生态资源的恶意浪费,令土地存量规划成为国家发展的新趋势,陕西省城市经济开发与园林绿化公益建设之间矛盾也必将更加突出,如何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进一步提高城镇绿地的数量,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4园林绿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凸显相应配套技术、文化、管理和制度体系的滞后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园林绿化行业的飞跃,但由于行业相关技术、管理等制度、法规的制定具有时间周期性,近年来陕西省虽陆续制订了一些园林绿化相关规定,但仍然相对滞后,使得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还处于一种缺乏严格监管的状态,相应的市场规则约束力较低,这种相对无序的发展会制约全省园林绿化事业的进步。

三、“十三五”期间园林绿化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基础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省发展的突出位置,紧密结合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实际,高效、合理地配置绿地资源,打造节约型、生态型和服务型园林,促进城镇绿地的绿量更大、质量更高、布局更均匀、特色更鲜明,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和品位。

2规划原则

2.1生态优先、规划引领

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融入自然,全面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环境和优质的人居环境。强调园林绿化发展的“规划先行”,严格按照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进行绿地建设和绿线管控,确保城镇生态、景观、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实现。

2.2以人为本、城乡统筹

从生态环境质量、绿化功能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和享受生态产品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并按照“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园林绿化的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

2.3强调文化、注重创新

充分挖掘、研究各地生态与人文文化,因地制宜建设富于地方特色、传承当地文化的园林绿化景观,并坚持科技支撑、人才推动,通过优化园林专业人才资源配置,学习推广先进绿化成果应用,推动园林绿化建管技术的突破创新,提高全省城镇园林绿化工作水平。

2.4建管并重、依法治理

加快“大城建”背景下园林绿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强调园林绿化建设

与管理工作的同步进行,并应依托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级及地方层面的园林绿化建管法规和制度体系,自内而外、自上而下地共同保障园林绿化行业与市场的环境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

2.5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应积极争取公众参与,让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均能充分参与和支持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各个阶段,使建成绿地更加契合大众使用需求,保障园林绿化的使用公平性、共享性,建于民而用于民。

3发展目标

按照《全国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陕西省十三五期间城镇园林绿化的水平和质量应稳步提升,发展模式科学合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城镇园林绿化保障体系。

3.1总体目标

按照陕西省“十三五”发展总体部署,至2020年全省城镇生态绿地系统构建应进一步优化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得以协调城市空间拓展、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同步推进;各地绿化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和标准、规范更加健全,不仅“三绿”指标稳步增长,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也将取得全面提升;实现城镇园林绿化发展质量并举、建管并重,促进绿化建设管控和引导能力持续加强。

1.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划定覆盖率达到100%,公园绿地服

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0%;完成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城镇覆盖率达到90%;全省园林绿化监管平台建立并运行。

2.全省设市城市要对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完成等级评定工作,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其中已获得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达到国家Ⅰ级标准;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率达到100%。

3.2城镇园林绿化主要指标

四、“十三五”期间园林绿化主要任务

1严格园林绿化规划编制及评审工作,科学指导园林绿化建设

加强各地《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绿线管理规划》等专项园林绿化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未编制规划的要求尽快编制,已编制规划的应结合规划内容制定相应建设与管理年度实施计划,将工作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到“规划明确、项目明确、责任明确、进

度明确”,推动规划蓝图转变为建设成果。要求设市城市和县城在2017年底前必须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并适时组织对各市、县各类绿地实行绿线管制和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不执行规划的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应加强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园林绿化及海绵城市建设等理念在绿地规划、设计、审查过程中的落实,从源头上杜绝园林绿化奢糜化、畸形化等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2建设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完善城镇绿地防灾避险功能

将园林绿化建设与区域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模式相结合,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统筹区域园林绿化协调发展。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积极推进城镇环城绿带、城市隔离绿带建设;加强县城、建制镇的园林绿化建设,推进建制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结合城市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绿化薄弱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将应急避险公园绿地建设纳入城市应急安全体系。结合城镇绿地建设,科学设置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和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特别对已建公园绿地应补充配置相应避难救援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城镇绿地防灾避险功能。

3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加快城镇“绿道”、“蓝道”、“风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化城镇绿地布局,构建省域绿道网系统,实现各城镇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城区,将城镇纳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依托绿道、蓝道建设,畅通城镇内外部水系循环,营造城镇“风道”,通过对被破坏

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以及采矿废弃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生态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城镇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地率,改变过分追求高强度、高密度开发、硬化的城建弊病,使城镇更加生态、优美而富于特色。同时,应结合全省城镇生物多样性普查、古树名木调查等,摸清省域生态资源本地,加强城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移地保护,推进全省生物资源库建设;加强各地对植物引种驯化的研究、园林植物适宜种类的筛选与培育,促进野生种群恢复和生境重建;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科学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数字信息档案,并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控机制,全面优化完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4强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以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面实现低碳环保为中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形式多样地安装雨水收集装置,进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促进缓解城市绿化与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以及城市雨洪、内涝等灾害问题。要求在2016年底前完成《陕西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其他相关规范、标准应尽快跟进,以更好地指导全省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5保护城镇自然人文资源和遗产,“存量”扩增公园绿地

积极保护城镇现状绿地、湿地、林地、农田等自然资源以及文物古迹、历史遗迹等人文资源,结合公园绿地建设创新打造精品园林品牌,丰富城市文化、活动和景观内涵,保障“存量规划”前提下城市绿地数量稳步增加、绿地系统结构日渐完善。

6加强园林绿化管理,提升管护专业化、精细化

大力加强园林绿化基层团队建设,提升园林绿化项目管理水平,健全工程动态监管体系;构建园林绿化项目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园林绿化数据中心,整合园林绿化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园林绿化建设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园林专业协会、学会的重要作用,强化资质管理,全面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资源管理数字化、从业人员专业化和服务方式多元化。制定《陕西省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范》和《陕西省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按定额标准控制预算,由政府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保证绿化养护管理经费供给,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强园林绿化专业化、精细化管护水平。

五、园林绿化项目投资和重点工程

1“十三五”陕西省园林绿化项目投资

(附表1)

2“十三五”陕西省绿化重点工程

(附表2)

六、保障措施

1坚持依法行政,完善行业法律制度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服务意识,在服务中推进依法行政,在依法行政中体现为民服务。整顿健全城建监察执法队伍,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结合培训继续为相关公务员和城建监察执法人员颁发行政执法证和城建监察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和城管中城建监察执法队伍的执法和城管作用。

紧紧围绕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长期任务和阶段目标,依托《陕西省城市绿化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推进全省园林绿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各级城镇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园林绿化法规、规章和实施办法,全面建立和完善陕西城镇园林绿化法规体系建设,为全行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规划绿地的建设落实,保障生态承载空间

各级政府严格按照全省园林绿化实施策略和当地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库,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导向,加强规划考核评价和实施监督,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全面落实。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绿线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红线、城市绿线的划定工作,建立有效的红、绿线管理机制,确保本市生态空间底线;严格各项建设工程绿地率审核审批,强化城市代征绿化用地管理,确保规划绿地落到实处,保障全省绿化生态体系健康发展。

3坚持高位推动,加强跨领域整合联动

进一步强化对园林绿化工作的领导,把园林绿化建设任务、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年度计划,通过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以此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批后监管,加强安全管理,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园林管理构架,发挥公众参与平台作用,加强统筹,形成合力。探索建立完善社会联动参与的“共管”机制,拓展参与渠道,搭建参与平台,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及公民个体在决策咨询、政策执行、绩效评估等方面参与绿化管理。

4实施人才强绿,加快科技创新与园林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建全专业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省级风景园林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其在全省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管理和创园工作中的咨询、培训、指导、服务作用,并有计划地组织市、县、镇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各市、县园林绿化机构(处、站、所、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工(绿化工、花卉工、植保工等)的技能培训,以及树木整形修剪、节约型园林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园林相关专项专题培训或研讨。通过培养、引进人才,实施学科带头人制度及跨领域交流等,建设一流的园林专业管理与技术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从而针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完善技术论证和评价制度规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5加强实施监督,促进公众参与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充分认识新材料产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高度重视新材料开发应用。标准是新材料开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的重要支撑,是规范新材料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对于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12年,原材料工业现行有效标准11814项,占工业和通信业现行有效标准的20%。各行业日益重视新材料标准化工作,新材料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2010年以来发布了碳纤维、光学功能薄膜、功能陶瓷等100余项新材料标准,推动了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总体上看,我国材料标准体系仍以传统材料标准为主,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立,关键标准前期研究、技术攻关相对不足,标准制定所需的工艺参数、材料性能等基础数据缺乏。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新材料国际标准未取得突破,被动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新材料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需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400个重点产品涉及近千项标准,大多数需要新制定。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充分推动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加快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点新材料标准研制步伐,加强新材料标准化工作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标准质量,推动新材料标准有效实施,形成覆盖面广、创新性强、重点突出、开放协调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资料 1·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构成要素: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园路 2·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是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 3·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量的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4·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a生态效益:净化空气、水体和改良土壤;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噪声;安全防护b社会效益:创造城市景观;提供休闲、保健场所;文化科教园地c 经济效益 5·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6·城市绿地定额指标:a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B城市居民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除以城市非农业人口数c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D城市绿地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之和除城市用地总面积 指标作用:反映了一个城市绿化数量和质量,以及一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城市居民生活保健水平,也是评估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7·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a国民经济水平b城市性质c城市规模d城市自然条件e 城市绿地现状和绿化基础 8·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原则:a结合城市其他各项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b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c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市民休息游览的需要d 远景目标与近期安排相结合,创造特色e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结合生产,创造财富。9·城市园林布局的形式:块状绿地布局(大连、上海。。)、带状绿地布局(西安,南京,苏州)、环状绿地布局、楔形绿地布局(合肥)、片状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北京)10·公园:是指可以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教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11·公园规划容量C=A除以Am(A为公园面积,Am为人均占面积) 12·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游览者多样化休闲预科要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活动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观光形式。它以文化移植,文化复制文化陈列以及高科技等手段,13·居住区用地的组成:a居住区建筑用地b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及广场用地d 居住区绿化用地 居住区的布置形式: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庭院式、散点式布置、 居住区的规模:按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等。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原则:坚持社会性原则、坚持经济型原则、坚持生态性原则、坚持地域性原则、坚持历史性原则、 14·城市广场的类型: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宗教广场、附属广场 现代广场的基本特点:共性:场地开放、性质公开、功能综合、空间丰富、文化休闲个性:标志性、地方性、人文性 城市广场设计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生态型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题性原则、尺度适配性原则、步行性原则、文化性原则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规划编制大纲

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编制纲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林业大学 二零一四年七月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是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所提出的迫切需求,因而对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规划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回顾(略) (二)面临形势---机遇和挑战 1.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提出优化城市发展格局(节约利用资

源,实施生态修复以及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行业。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设立了有18个主要发展指标的城镇化指标体系,明确强调城镇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设立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上限,以及可再生资源消费、绿色建筑、建成区绿地率以及空气质量等资源环境指标。这些指标和要求的设定,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是否达标的硬性指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指标体系使园林绿化成为重要的考核容,也是新型城镇化是否达标的关键因素。 2.新型城镇化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拓展新思路 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城市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保护,要做好相关规划和统筹衔接,避免千城一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创新规划理念,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城市园林绿地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突出区域的人文特色和历史特色;保证城市历史机理通过生态绿地得以保存,地域文化依托园林绿化予以传承。城市拥有足量的园林绿地,自然洁净的水系,完整的文物保护区,以及合理的城市基础设

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 要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本、欧盟、韩国等也制订了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计划。我国新材料产

(整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天大六村居住绿地调研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调研报告

天大六村居住绿地调研 一调研的背景与方法 1 调研背景 居住绿地(G41)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居民日常休憩娱乐的理想选择。它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丰富了人们居住生活的空间,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居住绿地也是居住区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绿地包括居住小区游园,宅旁绿地,居住区内公建庭院,居住区道路绿化用等。 居住绿地与居民日常的户外游憩,社区交流,健身体育,儿童游戏休憩密切相关,同时也对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美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调研对象 天大六村位于南开区天津大学西面,是一个建设年代比较久远的居住小区。其中有一处公共庭院,为人们日常户外健身休闲活动和居民交流的场所。我们选取该公共庭院为调研对象,从空间绿地功能、空间形态、服务对象、利用效率、公众评价等方面,对选定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具体策略。 3 调研方法与思路 通过对实地考察和与居民进行访谈,我们了解了天大六村公共庭院的使用情况,综合各方面观点,进行编辑梳理,分析天大六村公共庭院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查找文献,谈论分析,征求居民意见等途径寻找措施,加以解决。 图1—1天大六村及绿地

二基地概况 天大六村位于天津市南开区,西邻天津大学,东邻天津大学化工实验厂,南邻南开大学,北至湖滨道。该居住小区占地5.7公顷,其中的公共庭院面积为0.33公顷,位于居住小区的东北角,是小区内的核心开敞空间,也是居住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该小区绿化覆盖率为10%,容积率为2.07,虽然建设年代久远,但是其中的建筑组合方式以及小区的生态绿化环境都比较好:建筑排布有秩序同时又富于变化,宅前绿地也种植了草坪和高大树木。以我们主要调研的公共庭院为例,庭院四周有建筑围合,其中南,北,东三面是檐墙面对庭院,西面则为建筑山墙面对,由于庭院在小区的东北角,因此小区中的居民可以从庭院西面进入庭院。同时庭院北面正对小区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为小区提供了一个从开敞向半私密再向私密的过渡空间。 该公共庭院的地面主要为硬质铺地为主,四周边缘种植有一圈低矮的灌木,内部的绿化以高大的树木为主,种植较为密集。同时在部分树木周围设置了木质座椅,供人们休憩乘凉。还有部分石质的座椅,供人们日常的娱乐活动和交流。总体来看,该庭院的各种设施比较宜人,是人们在居住小区内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调研内容及主要问题 1 绿地的功能与主要服务对象 绿地为居住小区内居民活动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也为小区提供了宜人的自然环境。该公共庭院中种植的树木较多,对调节居住小区内的小气候有很好的作用,在炎热干燥的夏季,浓密的树木为居民带来了凉爽和湿润的舒适环境,与外部燥热的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密集种植的树木也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的作用,阻隔居住小区外部对内部产生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这个庭院受到了居民们欢迎和好评。 该公共庭院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使用,同时由于该小区靠近天津大学学生生活的区域,因此有时也为学校内的学生使用。但与校园内热闹的景象不同,这片庭院提供了一个静谧的空间,保证了小区内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到打扰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凄凉偏僻。 2 植被的分布情况 庭院内的绿化植物以高大乔木为主,其余只在四周种植了约半米宽的绿带,其中以草地为主,间或种植了一些低矮的灌木。而树木的种是很密集的,从谷歌卫星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几乎已经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沿东西向走在庭院中,每隔几步就可以看到成行排列的树木。树木分布比较均匀,南北基本成行,但是每一列没有对齐。密集的树木形成了很好的光影效果,和舒适的环境。在现在的大多数居住小区中这是很少见的。然而,尽管庭院内的树木较多,但是草地和其他植物过少显得庭院中的绿化比较单调,空间层次也比较单一。 同时在庭院的东南角还有一处以假山石的堆叠为主的圆形花坛, 图2—1天大六村绿地鸟瞰图 图2—2 天大六村绿地卫星地图 图3—1公共庭院是居民日 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3—2 庭院周围的低矮灌木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信息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

显。 (二)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对信息化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用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三)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近年来,特别是旅游“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旅游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在线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对旅游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要求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教案设计)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教案 教学单位: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

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课时36学时, 2学分。 绪言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就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在城市用地围,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合理地来布置,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 园林绿地还具有容丰富的设施、高度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并与城市各组成部分,组成完美的有机整体。在另一方面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又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1、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园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围、面积; 3、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生产和生活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4、提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提出园林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地; 5、编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图纸和文件; 6、对于重点的大型的公园绿地,还需提出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应提出重点园林绿地的设计任务书,容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周围环境、服务对象、估计游人量布局形式、艺术风格、主要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完成建设年限、建设的投资估算等。作为园林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部门和园林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完成。 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及其用地选择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最新整理“十三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

xx市“十三五”城市管理规划 xx年至xx年,是xx从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xx的重要机遇期。因此编制xx市城市管理“十三五”规划并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将对xx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城市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五个中心”的奋斗目标和全市发展大局,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管理有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 1、大城管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按照加快发展、两个率先的要求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大胆探索,按照大部制改革要求,xx年出台了《xx市城市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城市管理局承担城市综合管理和执法的职能,对城市管养进行有机地整合,大部制改革的机制体制在逐步的理顺,大城管体系基本形成。 2、城市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依据大部制改革确定的各部门的职能,细化了部门职责并对部分管理项目进行了归并。优化和简化了管理的程序,将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难题进行了简化,直接推进“阳光政务”,归并审批权限。 3、作业与养护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遵循事企分开、市政行业实行“管养分开”,按照管理和维护分开的原则,由市区两级管理单位分别承担市属和区属市政设施的管理任务。逐步打破设施属地维护的状况,增强维护水平,提高维护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机械化作业,全市机械化道路保洁面积达xx万平方米。 4、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从xx年开始,市城管局委托市城管执法总队(支队)与各区执法大队签订了“四禁两不”或“六条禁令”责任状。在xx 个区县xx个大队中开展《执法规范》学习月和队伍达标创星活动。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1、市政设施不断改善 “十二五”末期,纳入城管市政管养的城市道路总面积xx 万平方米,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为xx平方米,比“十一五”末期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的xx平方米,增长xx%。主次干道综合完好率达xx%。城区共有排水管道长度xx公里,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xx%,城区排水管道密度达xx公里/平方公里。老城管网覆盖率达到xx%,主城建有xx座排涝泵站,总排涝能力达xx立方米/秒,相比“十一五”期末增长xx%。排水与河湖水环境整治,xx水环境治理工程、xx治水计划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路灯建设累计投入超过xx元,新装灯x万多盏,道路照明灯总量达x万盏,敷设电缆达x公里。 2、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成效显著 至xx年底,城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xx公顷,较x年增加了x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平方米,较x年提高了x 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x%;建成去绿化覆盖面积达x公顷,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经典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经典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新材料 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0〕37号? 2010年4月6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编制的《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

园林绿化十三五规划纲要

园林绿化十三五规划纲要 《园林绿化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有独特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7056709.html,)为你整理收集: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纲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二零一四年七月;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一、规划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回顾(略);(二)面临形势---机遇和挑战;1.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源,实施生态城镇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纲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林业大学二零一四年七月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是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所

提出的迫切需求,因而对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规划现状与形势(一) “十二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回顾(略)(二)面临形势---机遇和挑战1.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提出优化城市发展格局(节约利用资源,实施生态修复以及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行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设立了有18个主要发展指标的城镇化指标体系,明确强调城镇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设立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上限,以及可再生资源消费、绿色建筑、建成区绿地率以及空气质量等资源环境指标。这些指标和要求的设定,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是否达标的硬性指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指标体系使园林绿化成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也是新型城镇化是否达标的关键因素。2.新型城镇化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拓展新思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城市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保护,要做好相关规划和统筹衔接,避免千城一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系统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如今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随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其重要作用不断彰显。本文主要探析了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重要意义和当前城市绿化规划的 现状,并提出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 园林绿化, 生态环境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garden city planning in th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in today’s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of an important subsystem. as the c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constantly reveal.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 urban greening plan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our country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related strategy.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landscap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持续深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