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0、31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30、31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30、31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30、31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30、31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各型试题]

一、名词解释

黄病毒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二、填空题

1、在我国,主要的黄病毒成员有、和。

2、黄病毒常见的传播媒介有、等。

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为,核酸类型为。

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为包膜病毒,对脂溶剂,对酸。

5、乙型脑炎病毒亦称,其传播媒介是,作为传染源的动物主要是

6、乙脑病毒的血清型有种,其抗原性,病后可获得

7、乙脑病毒的结构蛋白有3种:C、M和E,其中组成血凝素的是蛋白,可吸附敏感细胞受体的是蛋白。

8、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或感染,脑组织的感染多与机体结构功能不完善有关。

9、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抗原、交叉。

10、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感染后临床上分为和两个类型。

11、森林脑炎病毒又名病毒,其传播媒介为,病后可获得- 免疫力。

12、在我国己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有、、。

13、汉坦病毒感染人体引起,其动物宿主和传染源主要是。

14、汉坦病毒可通过感染动物的、或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周围环境。

15、人或动物感染汉坦病毒的主要途径有、和。

16、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和;病后可获得。

三、选择题

A型题

1、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A、森林脑炎病毒

B、东方马脑炎病毒

C、西部马脑炎病毒

D、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E、日本脑炎病毒

2、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蝉

C、白岭

D、幼猪

E、鼠

3、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蚊子是:

A、传染源

B、中间宿主

C、储存宿主

D、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E、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4、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幼猪是:

A、传染源

B、中间宿主

C、传染源和扩散宿主

D、储存宿主

E、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5、不需要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鼠疫杆菌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普氏立克次体

D、钩端螺旋体

E、登革病毒

6、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临床症状或表现是:

A、隐性感染

B、轻型感染

C、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

D、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E、出血热

7、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结构蛋白是:

A、M蛋白

B、C蛋白

C、E蛋白

D、P蛋白

E、L蛋白

8、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库蚊

B、按蚊

C、伊蚊

D、蚤或虱

E、硬蜱

9、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A、库蚊

B、按蚊

C、伊蚊

D、蜱

E、蚤

10、登革病毒的血清型数目有:

A、l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11、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有:

A、蚊

B、蜱

C、蚤

D、白岭

E、虱

12、森林脑炎的病原体是:

A、日本脑炎病毒

B、登革病毒

C、东方马脑炎病毒

D、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

E、西方马脑炎病毒

13、临床上常用于诊断乙型脑炎的方法是:

A、脑脊液中分离病毒

B、测定补体结合抗体

C、测定中和抗体

D、测定体内特异性IgM抗体

E、测定病毒核酸

14、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是:

A、合成疫苗

B、减毒活疫茁

C、基因工程疫苗

D、亚单位疫苗

E、灭活疫苗

15、黄病毒最易感的动物是:

A、乳鼠

B、家兔

C、黑猩猩

D、恒河猴

E、幼猪

16、汉坦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片段单负链DNA

B、多片段单负链RNA

C、单片段单正链RNA

D、多片段单正链RNA

E、双链DNA

17、汉坦病毒的RNA分为几个片段?

A、2

B、3

C、4

D、5

E、6

18、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登革病毒

B、汉坦病毒

C、新疆出血热病毒

D、埃博拉病毒

E、刚果出血热病毒

19、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与哪种动物有关?

A、鼠

B、猫

C、狗

D、猪

E、牛

20、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重要的有效措施是:

A、灭鼠

B、灭蚤

C、灭蚊

D、防蜱叮咬

E、使用特异性疫苗

21、汉坦病毒首先分离于:

A、韩国黑线姬鼠肺组织

B、韩国病人肺组织

C、新生乳鼠

D、新疆出血热病人血液

E、日本死者的脑组织

22、关于汉坦病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是无包膜的RNA病毒

B、主要以蜱为传播媒介

C、不凝集鹅红细胞

D、对酸的抵抗力强

E、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出

23、新疆出血热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蚤或虱

C、鼠

D、蜱

E、白岭

24、新疆出血热病毒与汉坦病毒的相同点是:

A、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B、抗原性

C、传播方式

D、致病性

E、以上都不是

25、目前对下列哪种病毒尚无特异疫苗?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乙脑病毒

C、登革病毒

D、汉坦病毒

E、新疆出血热病毒B型题

(1~4)

A、传染源

B、储存宿主

C、扩散宿主

D、传播媒介

E、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

1、病人是乙脑病毒的

2、蚊是登革病毒的

3、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的

4、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

(5~7)

A、库蚊

B、伊蚊

C、蝉

D、幼猪

E、恙螨

5、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及长期储存宿主是

6、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7、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是

(8~11)

A、M蛋白

B、C蛋白

C、E蛋白

D、P蛋白

E、F蛋白

8、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是

9、乙脑病毒衣壳蛋白是

10、位于乙脑病毒包膜内面的蛋白是

11、副粘病毒与感染有关的蛋白是

(12~14)

A、蚊

B、蜱

C、兔

D、鼠

E、幼猪

12、汉坦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13、新疆出血热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14、登革出血热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是

(15~17)

A、基因组长片段

B、基因组中片段

C、基因组短片段

D、基因组A片段

E、基因组B片段

15、汉坦病毒RNA多聚酶的基因位于

16、汉坦病毒糖蛋白的基因位于

17、汉坦病毒核蛋白的基因位于

X型题

1、黄病毒的共同特点为:

A、属于小RNA病毒科

B、有包膜和血凝素

C、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D、蚊、蜱等为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E、所致疾病多较严重

2、通过病毒血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有:

A、狂犬病病毒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登革病毒

D、汉坦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3、关于乙型脑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病毒分离较容易

B、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为IgG,且特异性高

C、抗体捕获的ELISA,可测IgM用于早期诊断

D、补体结合试验可测特异性IgM

E、中和试验用于病毒鉴定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4、关于黄病毒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所致疾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B、对脂溶剂敏感

C、其流行存在地区性和季节性

D、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

E、均己研制出有效疫苗

5、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特点有:

A、大多数为隐性感染

B、病毒经感觉神经迸人大脑

C、全身症状明显

D、病后免疫力持久

E、隐性感染无免疫力

6、关于乙型脑炎病毒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抗原性稳定,很少变异

B、病毒在pH6、0~6、5范围能凝集雏鸡、鸽和鹅的红细胞

C、隐性感染率高,发病后病死率也高

D、流行高峰与蚊密度高峰相一致

E、动物感染后很少发病

7、分离乙脑病毒可采用的标本是:

A、血液

B、粪便

C、尿液

D、死者脑组织

E、咽漱液

8、森林脑炎的传播途径有:

A、蚊虫叮咬

B、蜱叮咬

C、胃肠道

D、性接触

E、呼吸道

9、关于登革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B、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小

C、分为4个血清型

D、人和猴为其储存宿主

E、病后免疫力牢固

10、乙脑病毒与森林脑炎病毒的相似之处是:

A、形态结构

B、培养特性

C、抵抗力

D、疾病类型

E、流行范围

11、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

A、传染源

B、中间宿主

C、传播媒介

D、储存宿主

E、扩散宿主

12、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有:

A、日本脑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登革病毒

E、新疆出血热病毒

13、目前可特异性预防的疾病有: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森林脑炎

D、登革热

E、丙型肝炎

四、问答题

1、简述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共同特征。

2、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3、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病毒的致病特点。

某县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感染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今年六月下旬开始我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根据今年灾情和历年来的出血热疫监测资料预测分析,我县今年极有可能发生继82、91年两次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后的又一次流行高峰,为防患于未然,我县积极开展以灭鼠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为主防治措施: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大面积的灭鼠工作,消灭传染源为保证灭鼠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制定了《怀远县灾后灭鼠实施方案》,并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落实组织、固定人员、分级负责、周密计划、精心指导、科学灭鼠”的工作方针,培训灭鼠技术人员和投药员,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积极筹购投放药品。县救灾防病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灭鼠工作的统筹安排,各乡镇救灾防病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灭鼠工作的实施。灭鼠工作分别于7月底和11月中旬进行两次,在灭鼠工作开展前进行了鼠密度调查,确定每次灭鼠目标(均用鼠夹法):第一次农村低于5%,县城低于3%,第二次力争室内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制定灭鼠原则:全县灭鼠工作均统一布置、统一时间、统一方法,采取全方位饱和投药方法投放毒饵,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间、间不漏堆、住区不漏外环境。两次灭鼠工作,覆盖28个乡镇及1个国营农场,培训投药员和灭鼠技术人员达100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1万份,13544人次参与投药工作累计投放毒饵23600斤,使用溴敌隆母液2792斤,发放敌克8000袋,灭鼠户数达472000户。为掌握灭鼠工作进展情况及开展效果,县防疫站对灭鼠工作进行了跟踪调查,各乡镇均能够严格按《方案》要求实施灭鼠工作,鼠密度(鼠夹法)控制基本达1%之目标。二、开展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出血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又一有效措施,县政府在听取了县卫生部门的汇报后,非常重视,决定由县政府采购10000份出血热疫苗对15个重点乡镇部分重点村重点人群进行免费预防接种。本次接种工作由各乡镇政府负责统筹规划,组织管理,乡镇防保所与村卫生室共同实施接种,县卫生防疫站负责培训与技术指导及疫苗的采购工作。按照乡村上报的适龄人口数,分配疫苗使用计划,设专人负责疫苗的领发、登记、管理,严禁挪做他用。接种对象为25—40岁的男性农民,每人每次1支,采用0、15程序,分2次在15天内完成接种工作。本次接种工作8月20日开始,覆盖15个乡镇90个行政村的25—45周岁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培训接种人员120余人,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人份,为保证疫苗挪作他用及安全接种,县卫生局在接种工作开展期间,组织人员对接种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在县乡村三级防疫机构的共同努力协作下,9月10日全部接种工作顺利完成。三、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县乡村三级均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以广播、板报、宣传单、电视游走字幕等各种媒介主要向广大群众宣传流行出血热的危害、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疫情形势及其防治的基本卫生知识,使群众充分了解灭鼠与疫苗的接种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方法,为灭鼠和疫苗接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宣传工作贯穿整个预防工作的始末,发放宣传材料20000余张,各村利用广播宣传达300余次,县卫生防疫站还在电视上以游走字幕的形式时刻提醒广大群众出血的危害与防治的重要性。今年疫情报表显示全年出血热发病9例,与91年发病362例相比下降达97。51%,与2002年15例相比也下降了40%,说明我县采取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措施行之有效,更说明我县疫情预测工作的正确与扎实。

虫媒病毒及出血热病毒新选

第15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学习要点 一、虫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为单正链RNA病毒,有包膜。基因组为单正链RNA,编码3种结构蛋白(E 蛋白、M蛋白、C蛋白)和至少7种非结构蛋白(NS)。E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并可诱生中和抗体。小鼠和乳鼠是易感动物,病毒培养常用C6/36细胞。 (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带毒的蚊子和猪、牛、马、驴、羊等家畜。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病毒后仅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所以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流行特征:主要流行区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流行为主,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相一致。易感者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 (3)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多为隐性感染和顿挫感染。少数免疫力不强的感染者,病毒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内增殖,损伤脑实质和脑膜,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惊厥或昏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部分患者恢复后可有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防治原则:防蚊和灭蚊是关键。在易感儿童接种灭活疫苗。在流行地区可给幼猪接种疫苗。 2.登革病毒 形态和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有四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有交叉抗原性。病毒易在C6/36、Vero等细胞中增殖,亦可在蚊体内和乳鼠脑内增殖。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引

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前者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后者病情较重,可出现皮肤大片紫癜及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并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是DHF/DSS的重要的发病机制。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无免疫力,可再次感染。 可用白纹伊蚊C6/36株细胞分离培养病毒;血清IgM抗体检测、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用于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防蚊和灭蚊是主要措施。目前尚无特异性的防治方法。 3.森林脑炎病毒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多种野生动物是其传染源,人进入林区被蜱叮咬而感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脊髓炎和脊髓炎。特异性预防方法是对有关人员接种灭活疫苗。 二、出血热病毒 1.汉坦病毒 (1)生物学性状:为单负链RNA病毒,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基因组分为L、M、S三个片段。分为十多个型别。 (2)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传染源为鼠类,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病毒在鼠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等污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 HFRS是以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HPS是以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临床特征为高热、肌痛、头痛等,并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而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在美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流行。 汉坦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3)防治原则:可用灭活疫苗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又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野生啮齿类动物以及羊、牛、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7、接种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16-60岁目标人群,基础免疫2针,加强1针(免疫程序:0、14天、6个月)。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青岛目前进入出血热病高发期,老鼠是该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介绍,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 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还有就是头痛、眼眶痛再加上腰痛,颈部、胸部,红肿发红的症状,后期有出血点。 和老鼠的接触是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和老鼠的直接接触,被老鼠咬伤了,再一个通过消化道,吃被老鼠污染的东西,如果有破损的话容易污染,再一个渠道是通过鼠身上的媒介,比如说螨虫,叮咬人类以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出血热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出血热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所以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防治出血热除了要防鼠灭鼠,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对病毒性的疾病,目前通过疫苗保护是一个比较经济,比较有效的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还是要做一个疫苗保护。据了解,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出血热的简介早期症状表现为: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猩 红 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2----8岁的儿童。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莱西市南墅镇中心中学 2012年1月4日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2012年1月4日

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一、A1 1、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继发细菌感染 B、小动脉痉挛 C、高热、汗出、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 D、严重腔道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损害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脑实质 D、肾脏 E、肺 3、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 A、每日输液量为尿量加排泄量加500ml B、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 C、腹膜或血液透析 D、促进利尿 E、防止继发感染 4、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正确 A、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B、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首选血管活性药物 C、病程第7日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 D、少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以促进利尿 E、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5、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 B、肝素类物质增加 C、血管壁损伤 D、凝血因子产生障碍 E、DIC 6、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B、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D、血液透析是少尿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E、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特点是 A、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B、体温逐渐上升 C、血小板增多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三红征 8、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9、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1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11、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B、热退后症状减轻 C、血小板常减少 D、外周血白细胞常减少 E、临床上都有五期经过 12、下列哪项是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特点 A、腰痛 B、眼眶痛 C、热退症状加重 D、出血性皮疹 E、上胸部局限性潮红 13、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 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E、头痛、腹痛和腰痛 14、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依据是 A、鼠类接触史 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C、“三痛”和“三红”征

第二十九章虫媒病毒

第二十九章虫媒病毒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地2.HFRSV 3.虫媒病毒4自然疫源性疾病5.登革休克综合症 二、填空题 1.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通过——叮咬人和动物而传播的疾病的病毒。其传播媒介常见的有——、——、——等。 2.虫媒病毒包括——科、——科和——科。 3.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主要种类有黄病毒科的——、——和——,以及布尼亚病毒科的——和——。 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为——,核酸类型为——。 5.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为——包膜病毒,对脂溶剂——。对酸——。 6.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是——和——,作为传染源的动物主要是——。 7.乙脑病毒的血清有——种,其抗原性——,可用——疫苗预防该病毒。 8.蚊子不仅是乙脑病毒的——,还是其——。 9.乙脑病毒经——次——症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变性坏死。 10.乙脑病毒感染类型多表现为——感染,脑组织的感染多与机体——结构与功能不完善。 11.预防乙型脑炎的措施包括——,特异性预防需接种——。 12.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感染人体引起——,其动物宿主和传染源主要是——。 13.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可以通过感染动物的——、——或V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周围环境。人进入疫区可通过——、——和——等途径受到感染。 14.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其包膜上——血凝素。 15.新疆出血热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传播媒介是——。 16.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主要发生在我国——各省,临床分为——和——两个类型。 三、最佳选择题 1.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是( ) A.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B.新疆出血热病毒 C.乙型脑炎病毒D.森林脑炎病毒E.狂犬病毒 2.与乙型脑炎病毒免疫特点不相符的是( ) A.保护性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B.隐性感染也可以获得牢固免疫 C.中和抗体不能抵抗病毒的再感染D.细胞免疫可以抵抗再感染 E.抗原性稳定.免疫效果好 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 A.日本脑炎病毒B.脑膜炎双球菌C.森林脑炎病毒D.麻疹病毒E.疱疹病毒 4.下列不属于黄病毒科的病毒是( ) A.森林脑炎病毒B登革热病毒C.黄热病毒 D.乙脑病毒E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 5.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 A.吸入含病毒尘埃B.食入病毒污染食品C.螨虫叮咬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对于被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朋友来说,一定很想知道相关的治疗方法,那么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治疗: 一、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二、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上就是关于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的相关介绍。从上面的

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出血热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死亡。所以,一旦发现感染了出血热就应该及时隔离治疗,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死亡的风险。此外,在康复的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的,这样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哦!

病毒性出血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docx

病毒性出血热 (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一概述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 床特征。此类疾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临床表现多较严重,病死率很高,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十多种。 它们的病原、寄生宿主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差异,并常在一定地区流行。 常见病毒性出血热包括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马堡出血热、拉沙热、裂谷热、登 革出血热、黄热病及天花等。又可按肾损害的有无分为两类,有肾损害的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各种出血热的确诊需要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这些病都无特效疗法。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 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必要时补液、输血和抗休克治疗。有肾病者,在无尿期可作肾透析疗法。防 制和消灭传播媒介和储存寄主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二病因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了十几种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病原分属于 4 科,即披膜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和Filo (线状)病毒科。传播方式有 4 种,即蚊媒、蜱媒、动物源性和传播途径未明。其中在中国广泛发生的是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在新疆发生的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三临床表现各种病毒性出血热,临床表现虽有差异,但都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 1.发热 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 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 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 (1)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 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 充血。如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 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淤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著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 5~ 8 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淤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 第8~ 12 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著,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淤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

出血热疫情分析

Xxx出血热疫情分析 (2012年1月——8月31日) 一、疫情概况 自2012年1月4日我县xx镇首发出血热疫情以来,截止8月31日已累计发病45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发病率为,13.98/十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 二、三间分布及疫情分析 1、时间分布:今年我县首发病例发病日期为2012年1月4日(xx 镇1例),1月份发病5例;2月份发病5例;3月份发病5例;4月份发病10例;5月份发病5例;6月份发病5例;7月份发病8例;8月份发病2例。

2、年龄分布: 从上图可看出:0至10岁组无出血热病例发生,11至20岁组发病1例;21至30岁组发病6例;31至40岁组发病14例;41至50岁组发病12例;51至60岁组发病8例;61岁以上发病4例。 3、地区分布:45例出血热分别为xx镇7例;xx镇7例;xx乡5例;xx 乡3例;xx镇7例;xx乡3例;xx镇7例;xx镇3例;xx农场2例;xxx1例。 2012年1至8月31日xx县出血热发病地区分布情况

三、就诊情况 45病例中,xx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及诊断18例;xxx农场医院就诊及诊断4例;xx局中心医院诊断14例;xxx传染病医院诊断6例;xxx第一附属医院诊断2例;xxx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断1例; 四、诊断方法:2012年1月-8月45例出血热病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五、流调及疫苗接种情况:我县人民医院就诊及诊断的18例中,均已流调,经流调得知,18例病例中只有1人全称接种过出血热疫苗,其余病例未接种过出血热疫苗。 三、疫情分析、预测及采取的防控措施: 冬春季节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从近几年的发病情况分析,冬季发病最高,第二年春天仍是一个高发期,但夏季也又发生,这与农民经常在田间劳作,于鼠或鼠的排泄物接触,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卫生条件差,所以发病人员都是在田间作业的工作人员,我们防控形势非常严峻,针对此情况,我中心中主要采取以鼠密度监测、接种出血热疫苗和宣传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我中心采取高度重视,职责明确的防治方针,根据年度传染病防治工作意见的具体要求,成立本中心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出血热病例监测及管理、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送检及疫点处理、鼠情监测、疫情分析及报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业务培训等各项工作。 x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年9月4日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doc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发文单位:卫生部 发布日期:1987-2-4 执行日期:1987-2-4 生效日期:1900-1-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3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

出血热病毒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临床表现 我们知道出血热病毒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病,也是非常难以治疗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出血热的病毒。那么,他所表现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要怎样去预防呢以下就是出血 热病毒临床表现。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是非常不错的,多观察自己的身体。及时的去医院做检查也是非常好的。 1.发热 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

(1)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淤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著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5~8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淤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第8~12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著,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淤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 (2)登革出血热登革病毒可引起无出血倾向的登革热,但近2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有高热、肝脾大、休克和出血现象,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淤点,有时融合成淤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有些病人可发生鼻血、牙龈出血、胃肠出血和血尿等。 (3)新疆出血热发热时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淤点及淤斑,在腋下多呈

我国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专论与综述我国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王成惠,秦少青 (丹东市65735部队医院,丹东118002)

随着气候的变暖,大地和森林又披上了绿装。鲜花盛开, 绿草清脆,森林茂盛,悦耳的鸟鸣声耳畔回绕。回归大自然,走入天然氧吧,享用没有任何污染的纯绿色山野味和农家 菜,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工作之余的生活主旋律。但是,在快乐和愉悦之余,有必要提醒大家,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是致病原滋生的时节,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虫类变得异常活跃,因此,经常去户外草林茂密地方游玩的人们,要注意对各种蚊虫的防范。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危害比较严重的由蚊虫叮 咬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区,北方有些省份分布较窄。如黑龙江的宁安,辽宁的沈阳、 抚顺、辽阳、阜新、营口、丹东、铁岭、锦州、朝阳、桓仁和本 溪。4~10月是蚊虫的活动期,6~8月为高峰期;5月份开始发病,7~9月为高峰期,11月份渐息。2006年全国发病1068人。 临床症状:发病突然,体温迅速上升至39℃以上,并伴有 剧烈头痛、背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登革出血热比登革热更凶 险,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特征,病死率高达5%~ 10%。 1虫媒传染病的特点2.2.2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主要 虫媒传染病是以蚊、蠓、蜱、螨、虱、蚤、白蛉等节肢动物的吸血叮咬引起感染为特征的一类传染病。大都具有一下特 点:⑴ 染,由三带喙库蚊传播、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 2 的约 102.1 2.1.1年分行, 6~8月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0917

专论与综述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7d左右,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 困倦乏力、呕吐等症状。发病初期病人棉布和胸部皮肤潮红, 继而口腔黏膜及其他部位皮肤有出血点,病情严重的病人有 鼻出血、呕血、血尿、蛋白尿、低血压甚至休克等为特征。1965年在我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巴楚县等境内首次发现.塔里木 盆地和准葛尔盆地边缘有本并的疫源地存在。我国已成功研 制出新疆出血热疫苗。兽共患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全沟硬蜱是传播媒介。1985年 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以来,现已证实全国又19个省 市自治区存在自然疫源地,29个省市自治区存在莱姆病感 染。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的草原和林区是主要的流行区,感 染率在5%~10%。该病多流行于夏秋季。通常4月份开始出 现病人,5月份明显增多,6月份达高峰,其后逐渐减少,8月份渐息。人群对莱姆病普遍易感。年龄分布范围广,以青壮 2.1.5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恙螨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一年多发。 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京杭大运河-淮河流域地区。只有新疆和青海无病例发生。我国每年发生的病人数占世界发病人数的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20d,最长可至3个月。疾病初期常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病变常是播散性,引起心 脏、神经或关节病变。 90%,每年都有 峰( 人。潮红,2.2 北至江 除湖北省宜昌到 2.2.1 死亡。 7个 和人口 。目 1200人。 病 2.2.2 是由恙虫 北。主要媒介为白蛉。通常一年白蛉出现约3~5个月。如在 北方,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始见于5月中、下旬,6月中旬达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白蛉以幼虫潜藏于10cm以内的地表染恙螨叮咬相关。外地人偶入疫源地比当地人更易感。 临床特征:潜伏期4~20d,一般为10~14d。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浅土内越冬。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如屋3防治 角、墙缝、畜舍、地窑、窑洞、桥洞等处。近年来发现在我国川北和陇南山区存在以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的黑热病自然疫 源地。 临床特点:为不规则长期发热,脾脏进行性肿大,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多,在我国患者、病犬 及受染的野生动物均可成为传播源。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有27种,其中虫媒病就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乙型脑炎、黑热病、 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丝虫病9种。可见,虫媒传染病的重要性。但虫媒传染病的防治也是很难的。到目前为止,只有乙 型脑炎和新疆出血热可以用疫苗控制,其他虫媒传染病的防 治主要是通过清除传播媒介的孳生地,消灭传播媒介,切除 2.2.3莱姆病是由蜱携带的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传播途径来实现。 18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09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流行性出血热在国际上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3-12%。早在1930年,我国东北地区就有本病的记载,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道病例数的90%以上。 除流行性出血热外,人感染汉坦病毒后还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临床上以双侧肺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呼吸困难、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表现。人肺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流行于美洲大陆,至今还未发现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在我国流行。 出血热传播条件与传播途径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在我国进20年的出血热监测研究表明:在我国汉滩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野栖的黑线姬鼠,汉城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家栖为主的褐家鼠。其次,数量较多,带病毒率较高的还有以家栖为主的小家鼠、黄胸鼠和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黑线仓鼠等。此外,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也可成为EHF的传染源。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的73种脊椎动物中哺乳类61种、鸟类8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2种。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与尿中携带汉坦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另外,受汉坦病毒感染后的实验动物,特别是大白鼠也是一传染源,可感染饲养人员和直接接触的科研人员。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人群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遍的易感性。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农民发病占90%。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另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出血热临床症状与诊断 潜伏期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重型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5期经过。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后者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有助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患者可达50-100×109/L。随后,淋巴细胞增多。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②尿常规检查:病程第2天可出现蛋白尿,第4-6病日尿蛋白常为+++-++++。尿沉滓中可发现融合细胞,此细胞中可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尿镜检尚可发现管型和红细胞③

2021年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

根据白卫发《关于开展全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督导检查(〔22〕87号)》的通知精神,我院主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科室按照“XX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考核标准”认真对照自查,强化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意识。 4月21日下午,在XX医院六楼会议室由消化肝病科主任薛秋霞对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培训。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医教科将课件打印下发,并将流行性出血热课件及重点内容的考核试题上传至每个科室微信平台,以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及警觉意识,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传播途径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及母婴垂直传播。 防控措施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搞好环境卫生。如有不明原因发热(39℃-4℃)、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为了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并将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保健知识制作成易拉宝分别放在急诊、一楼门诊大厅、二楼电梯边。在门诊电子屏幕打上宣传口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在门诊大厅向患者发放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知识传单,另外还利用下乡巡诊机会将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传单下发到农民手中,目的就是让患者知晓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知识,做到见老鼠就消灭、勤洗手讲究卫生,有病及时就医的好习惯。 通过这次培训和宣传活动,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有关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四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四章流行性出血热 目的要求: 一.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诊断依据。 三.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概述:重点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一般讲解其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分型以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宿主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易感性。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㈠.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作用)。 ㈡.重点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病程中出现的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 ㈢.重点讲解全身小血管、肾的病理改变,一般讲解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理改变的特点。一般讲解免疫组化检查的意义。 五.临床表现: ㈠.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 ㈡.重点讲解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㈢.重点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类型。 六.实验室检查: ㈠.重点讲解血常规的变化(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异常淋巴细胞的出现),重点讲解尿常规的变化(显著蛋白尿、管型、膜状物)。 ㈡.重点讲解血液生化检查的意义。 ㈢.一般讲免疫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重点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肺水肿、其他)。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㈠.重点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㈡.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 十.治疗:重点讲解“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重点讲解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治疗措施。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的治疗。 十一.预防:一般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整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赵良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也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伴有肾脏损害的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在临床上是以短程发热,既而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候群为其主要特征。 【历史回顾】 孙吴热,二道岗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朝鲜出血热(Korean Hemorrhagic Fever, KHF) 出血性肾病性肾炎和流行性肾病(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 HN; nephropathia epidemica, NE)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1982年) 无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热、埃搏拉。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 肺综合征出血热1993年) 【病原学】 汉滩病毒76-118株(Hantaan virus 76-118) 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 A9株 R22株 一、归属和命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目前其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属,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HV)。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子结构、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和核酸的同源性将汉坦病毒分为9型。核酸的差异性小于5%者为同型病毒,差异性在5-25%者为不同亚型,差异性大于25%者为不同型。 二、形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直径85-120nm。是由双层单位膜包绕着比较疏松的线状或颗粒状内浆所组成。病毒表面有棘突。 三、基因构成:出血热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HV基因由大(L)、中(M)、小(S)三个基因片段组成,并且分别编码四个蛋白。L-聚合酶,M-外膜糖蛋白(G1、G2),S-核蛋白(NP)。 NP具有稳定的抗原决定簇和较强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核蛋白抗体。该抗体在感染EHFV后早期即可出现,在临床上有助于早期诊断。 G1和G2具有两方面的主要作用: 1、血凝活性:可产生低PH依赖性细胞融合作用,这一功能可能对感染初期病毒颗粒粘附到受感染细胞表明及随后的病毒脱颗粒有重要作用。 2、中和活性:G1和G2表明具有中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并与其结合,这对清除病毒具有重要意义。 四、血清学分型:目前HV至少分为9型。 病毒型别病毒名称宿主相关疾病 1 汉滩病毒 76-118,A9 黑线姬鼠 HFRS(经典型) 2 汉城型 SR-11, R22 褐家鼠 HFRS(轻型) 3 普马拉 CG18-20 鼠平 NE 4 希望山 PHV-1 美洲田鼠— 5 DOBV Dobrava A.flavicollis HNN 6 无名病毒型 NM R11 鹿鼠 HPS 7 纽约型 NY-1 白足鹿鼠 HPS 8 泰国型 Thai 605 B. indica — 9 印度型 Thottapalayam S. murinus — 10 未定型① Bayou virus ② Black Creek Canal Virus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根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出血热的宿主有170种脊椎动物,我国目前发现有53种动物携带出血热病毒。主要涉及啮齿目动物、食肉目动物、食虫目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主要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以及狗、家猫、兔等。我国主要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林姬鼠。 尚未报道人(患者)作为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因为患者的病毒血症期很短的缘故。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的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目前认为此种途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粘膜和胃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可经破损的皮肤粘膜而引起感染。被鼠咬伤而发病者也属此种类型。 4、母婴传播:当孕妇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而感染胎儿,这一途径已经解剖所证实。 5、虫媒传播:主要是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革螨、恙螨)叮咬人类而引起发病。有人从革螨体内分离出出血热病毒,并可传代培养。恙螨仍有待于证实。 (三)易感人群: 人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很低,约为3.5-4.3%。发病年龄组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可获得稳定的免疫力,很少有第二次发病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