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成知名品牌

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成知名品牌

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成知名品牌
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成知名品牌

贵州日报/2009年/11月/2日/第010版

多彩贵州游

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成知名品牌

◆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乡村旅游在旅游产品体系中逐渐成为主流◆2008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1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 ◆我省力争2015年建成20个左右乡村旅游聚集发展示范精品区,带动2000个以上村寨、200万以上农民发展乡村旅游

本报记者张齐孙晓蓉

西江千户苗寨,开阳十里画廊,安顺天龙屯堡,贵定音寨,湄潭、凤冈茶海旅游……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以“特”取胜,逐渐成为贵州旅游的知名品牌,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推动,使得我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及技术标准等方面有了有效探索,乡村旅游在我省旅游产品体系中逐渐成为主流。

2008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5.18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1%。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业态,在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推动一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不断完善产品体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由资源型向产品型转变。2002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2007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构建“和谐贵州”的重要载体。

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形成共识,纷纷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危房改造以及农村“三改”等都将乡村旅游功能纳入其中,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上加以整合,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农民主体、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精品战略要求,全省以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等资源为依托,以多种类型的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乡村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以生态景观、乡村风光为依托的城郊休闲型;以特色农作物观光、采摘为依托的农业观光休闲型;以自然气候为载体的避暑度假型;以特色资源为吸引物的乡村体验型;以民族村寨和古镇为特色的文化体验型等。一批民族节庆、民风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受到城市游客,海外游客的青睐。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和扩展,逐步朝着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为提升我省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创新机制完善标准

创新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是解决投入不足,提高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近年来,在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在乡村旅游反融资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

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农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种富有个性的,社区参与、民主管理的贵州乡村旅游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户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桐梓县还通过贷款担保贴息,干部带头领办,游客村民联建等多种方式,创造了多元化融资模式和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省先后编制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以社区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等标准。把乡村旅游市场准入、组织管理、服务营销、信息管理作为指导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的重点。加强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舍等经营单位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推广相关村规民约,为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市场环境。

在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国际合作成为重要特点。在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编制《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举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的基础上,我省进一步加强了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国外旅游界、学术界、教育界在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标准制定、人才培训、市场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世界银行令作,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作为该组织在中国通过可持续旅游实施脱贫计划的首个执行点,投入50万美元支持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手工艺品,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还通过其官方网站和所属刊物向世界推广贵州乡村旅游;与法国国家旅游局签订《中法贵州省乡村旅游合作试点项目实施协议》,联手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集群

我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及旅游交通网规划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构建了便利、顺畅的交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镇化体系的推进,对培育的壮大乡村旅游集群形成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省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小城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特色农业中的特殊作用,吸引更多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依托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型和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旅游向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方向发展。

我省将启动新一轮乡村旅游示范建设,每年重点打造2至3个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点。以世界银行贷款6000万美元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农行等贷款为引导,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强重点乡村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2015年全省建成20个左右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示范精品区,以此带动2000个以上村寨开展乡村旅游,使200万以上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得到实惠。

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促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张齐

今年“十一”黄金周,贵阳市城郊休闲游、乡村旅游呈现前所未有火爆之势,到青岩古镇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亲密接触,去乌当感受兼具休闲与养身功效的温泉,十里画廊体验农耕文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1至9月,全市乡村旅游共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28人,间接就业人员23641人;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357 43万人次,实现综合乡村旅游收入17 77亿元。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户1530余家,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培育了开阳十里画廊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景区。

贵阳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把贵阳建成宜居、宜游、宜业城市,重点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将乡村旅游作为建设“宜游”生态文明城市的主要内容。目前,全市乡村旅游已推出了15条“一日游”精品线路和5条“二日游”精品线路,其中贵阳——乌当采摘游,贵阳——花溪天河潭水车——镇山李村民族村寨——花溪公园,贵阳——南江大峡谷——开阳十里画廊乡村生态游等线路日趋成熟,深受本地市民和周边城市游客的欢迎。

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5至10年的努力,率先在全省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出台的《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贵阳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贵阳采取多项目覆盖,多渠道投入等办法,增加乡村旅游投入,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市旅游局每年从专项资金中对荣获市级和县级的乡村旅游示范户进行奖励;白云区出台了促进农家乐发展的实施办法;开阳县、清镇市等区(县、市)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的引导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乌当区对荣获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户,每户给予1000元的奖励等措施。

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彰显特色。近两年,编制完成了《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区(市、县)也根据当地的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先后完成10多个乡村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贵阳已初步确立了东部以乌当高科技农业示范区、香纸沟、开阳清龙河流域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北部以修文、息烽的阳明文化和潮水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西部以清镇的红枫湖、百花湖周边村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南部以花溪河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高坡苗族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致力于形成景区组团环绕贵阳的环城休闲度假框架。

针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薄弱、管理不规范、服务意识不强、“农”味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贵阳市先后制定了《贵阳市乡村旅游设施及服务标准》、《贵阳市乡村旅游示范户设施与服务规范》和《贵阳市避暑山庄(农庄)设施与服务规范》等三个规范性文件。近两年,先后举办乡村旅游专题讲座和开展集中培训百余期,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6200余人次。截至去年,评定贵阳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户16家。

新闻特写

红火的西江“阿浓苗家乐”

本报记者孙晓蓉

“今年以来到现在,总收入92万元,纯收入有30多万元吧。”雷山县西江镇西江村从事乡村旅游的“名人”李珍如此“轻描淡写”地向人摆谈着。

经营一家名叫“阿浓苗家”乡村农家乐的李珍,只是千户苗寨一名普通的苗家妇女,然而依靠发展乡村旅游走上致富路又让她变得不普通,成为众多村里人的“偶像”。

趁着2008年9月在家门口举办的旅发会和随后的“十一”黄金周,李珍靠着当年8月才开业的“阿浓苗家”赚了个“盆满钵满”,实现了借助乡村旅游创业发展的“开门红”:1个月不到就实现旅游收入18万元,纯利润近10万元。2008年当年就净赚45万元。

“开始打算搞‘阿浓苗家乐’的时候,周围很多人也好心劝我不要冒风险,自己心里也没什么底气,怕万一生意不好,贷的那些钱要好久才还得清。”李珍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早在1995年就曾开办一家民族饭店的李珍,因为当时游客少,自己没经验,不得不在1997年关门外出务工。始终不甘心的李珍一直想着回家找机会发展。2002年,她决定返乡并开办一间民族旅游商品店;2003年,雷山县苗年节主会场设在西江,李珍又趁势开办了“阿浓之家”。尽管这家规模小、利润薄的小店只能让从早忙到晚的李珍有几个养家糊口的钱,但此时的李珍却看到了政府大力扶持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

“借助好政策,把乡村旅游办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这样的想法在李珍心里生了根。当得知2008年9月26日第三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西江千户苗寨举办,李珍知道机会来了。

经过深思熟虑,李珍大着胆子申请到信用社贷了20万元,加上自己之前创业的一些积蓄和到处筹的一些钱,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李珍在2007年5月份终于开始了“阿浓苗家乐”的筹建。2008年8月份,能提供84个床位、接待容纳200人同时就餐的“阿浓苗家乐”对外营业。

“我庆幸选择了办乡村旅游这个法子,见效太快了。”李珍万万没想到,依靠“阿浓苗家”,

旅发会后短短一年时间,就还完了全部贷款并收回20多万的本钱。如今,买了一辆10多万商务车的李珍又为“阿浓苗家”开了一家分店。

能人带动的示范效应让李珍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根“标杆”。一批返乡的农民看到李珍靠办乡村旅游发家致富,纷纷效仿借鉴。根据各自条件,许多返乡村民开始贷款、筹资修建或改造房屋,开设乡村旅馆。目前,西江千户苗寨乡村旅游户发展到138户,可提供2000多个床位,接待4000人左右人员就餐,缓解了当地餐饮住宿的接待压力。

李珍告诉记者,有30多个村民在自己店里干活,店里平时需要的大米、蔬菜、土鸡、农产品都是从西江当地和周边村寨购买的。正如李珍所说,通过村民自主创业发展旅游的形式,在成功“消化”掉600多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动了西江及周边村寨的种植养殖业发展。目前,西江镇的连城、营上、干荣等村寨就有上规模的5户养鸡场、一户养猪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1户,稻田养鱼示范村3个。

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辐射带动周边村寨

本报记者张齐

金秋十月,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内依旧游人如织。“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人民淳朴,让人玩得好,休息得好。明年夏天,我们还会来!”重庆游客陈多芬和她的朋友们已在水头寨燕子客栈居住了10多天,她对这里的一切赞不绝口。

经过多年的发展,开阳县逐步发展形成了以布依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为主,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及乡镇的乡村旅游群。其“休闲、快乐、魅力、健康”的旅游品牌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全县实施‘12345’工程。即塑造一个品牌效应,即创新两种管理模式,培育三大产品体系,坚持四种发展理念,强化五种宣传营销手段。”开阳县旅游局局长杨辉介绍。

在政府主导下,开阳县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布依十里画廊进行资源整合、产品策划、文化包装,全方位突出布依十里画廊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效应。在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上,建立起“政府主导,公司参与,村民自建”的形式,由政府投入一定的引导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与村民各投入一部分资金,完善乡村旅游休闲娱乐设施。这一模式改变了以往由政府单一投入的方式,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和爱护基础设施的责任心。

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上,建立起“集体(村支两委)+协会+村民”的经营管理模式。除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行业监管和指导外,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带头作用和协会的统筹作用,规范村民自发的旅游经营管理行为。这一模式的推广,既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更能调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自主能动性。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开阳县乡村休闲产品体系初步建成。面向近郊客源市场,依托新鲜的无公害蔬菜、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山庄、农家小院等,让游客品农家饭、享农家乐。依托清幽的环境、凉爽的气候、古朴的民居,大力发展乡村酒店、乡间会所、乡村旅馆等,打造“避暑之都、人间仙境”的旅游品牌。针对摄影家、画家、背包族、拓展群等个性群体游客,依托优美的乡村生态田园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大力发展以摄影、拓展训练、野营、背包游等旅游项目。

开阳县委书记李泽说: “经过多年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管理服务的品质化和开发建设的人性化是景区高品位的一个重要象征,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是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础。极富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准确的形象定位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

开阳县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构建出和谐,创造了财富。该县从2006年接待人次不足10万人,到2008年79万’人次,每年平均以77 6%的速度增长;旅游收入从900余万元,增加到2 36亿元。截至目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从2900元增加到4753元。

桐梓县吧握市场规律探索外向型乡村旅游

本报记者孙晓蓉

“在这里,看的是青山绿水,吃的是绿色农家菜,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包吃包住才300块钱左右,让人有点乐不思蜀啊,哈哈哈……”今年“十一”长假,重庆一美容整形医院的老医生刘景亦带着老伴在桐梓县娄山关镇娄山村一住又是10天。这已经是老两口第二次来这里度假。去年8月份第一次来,刘景亦和老伴就在娄山村愉快地度过了1个月的美好时光。

桐梓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桐梓县乡村游游客中散客占了80%,基本上以区域外的重庆客人为主,停留时间长,少则住上三四天,长的可达两三月甚至半年。今年前三季度,全县乡村旅游每日游客接待量达43万人,综合收入2 7亿元。目前,桐梓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已经达到5000人,乡村旅游点人均直接收入2300元。

短短三年时间,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桐梓一下子变成了游客青睐的热选地,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之一。这就是桐梓县把握旅游市场规律,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来的“外向型乡村旅游”模式。

2006年以来,桐梓县集中打造了娄山、金山等12个乡村旅游点,建成乡村旅馆300多家,通过探索常住、联建、托管等形式的外向型乡村旅游模式,逐步提升了该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品位。目前该县已形成集山庄避暑、农家休闲、田园度假、自然观光、户外旅游以及“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购农家货、享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侗梓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凭借了市场在资源配置、资本积累、规模经营、错位竞争等方面的作用,另外还通过放开乡村旅游经营权,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联建和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了城郊依托型、景区带动型、休闲避暑型、技艺展示型等乡村旅游产品,尤其是推行了联建、托管、干部领办、旅游地产等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为了解决当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钱从何处来”的难题,桐梓县引导农户以宅基地或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资金入股和参与管理、服务的“联建”形式,吸引重庆游客出资金共同建设乡村旅馆。同时,通过采取由重庆游客一次性预付15年不等的租金,每年夏秋来桐梓居住1至5个月后,将所租房舍交由业主管理、使用,业主还可收取适当的物管费,这样的“托管”形式在解决了一部分建设资金的同时,也稳定了客源。

围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位”,桐梓县出台政策,鼓励机关和镇、村干部在各个乡村旅游点领办高标准、高品位的乡村旅馆,带领群众致富。目前,该县三朵花以上的乡村旅馆中,60%由煤矿业主、房开商和经营能人投资兴建。

与此同时,桐梓乡村旅游的品牌进一步在市场形成了良好的拉动效应。重庆客商利用桐梓优势,无缝嫁接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增加了旅游点的附加值。目前,重庆鼎昌公司已与桐梓县达成花坝生态度假区开发协议并正式进场,重庆枫丹集团投资修建的毛坝坪观光农业度假区已完成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遵义市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提升

本报记者孙晓蓉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相继建成红花岗区勤乐村、桐梓县娄山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桐梓县出台《关于加快“四在农家”示范带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凤冈县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凤冈县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决定和实施意见》;

绥阳县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

湄潭县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遵义市的部分县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刺激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加速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面积推进“四在农家”新农村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农民从事旅游业服务技能培训。

依托区位和气候优势,桐梓县以重庆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外向型乡村避暑度假旅游。依托中心城市,汇川区、红花岗区、遵义县、绥阳县等以中心城区市场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与此同时,围绕重点乡村旅游点展开示范建设,打造了仁怀苗山人家、汇川区董公寺、绥阳温泉风情小镇等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000余户,从业人员近7000人,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近300万人次,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已超过7000元。

桐梓县针对重庆发展乡村避暑度假旅游由起步初期一家农户接待几个人发展到多的可接待数十人、上百人。汇川区董公寺镇农家乐数十家,重点支持有特色有规模的20余家,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

随着遵义市乡村旅游不断向规模化提升的同时,各地在乡村旅游市场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和投资模式,由农户家庭单一投资经营向复合投资、股份经营发展,大量吸纳市场资金和人才,多元化发展格局逐步显现。从起步阶段依托农舍发展农家乐到整合资源,充分依托田园风光、森林、溶洞、山塘水库、现代畜牧业、科技经济林、历史人文景观等方面发展,游客也从到农家乐单纯娱乐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方向发展。

该市还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经过多年培育,先后有8个乡村旅游点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标准。

采取奖励措施刺激乡村旅游发展,市政府每年还对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和建设乡村旅馆成绩突出的县、区(市)政府给予奖励,部分县、区(市)也对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套设施经费给予扶持。红花岗区对评定为三朵花、两朵花和一朵花的乡村旅馆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2000元奖励。

黔东南州“生态博物馆”模式保护与开发并重

本报记者张齐

“黔东南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旅游。黔东南旅游发展的历史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黔东南州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宏远说,“整个黔东南就是一个生态博物馆,所以我们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既发展了经济,又传承了文化。”

黔东南州“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做法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专家指导;强化差异、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功能互补;统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近年来,黔东南州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并成立了各类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各县、市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将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项目建设、行业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在旅游相对成熟的村寨成立了旅游协会等民间组织;州、县四大班子将旅游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和联系旅游工作的领导,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09年9月底,州四大班子领导开展乡村旅游专题调研达83次,形成了全面写作发展抓旅游的良好格局。

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黔东南州打造“精”和“特”的乡村旅游产品,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州已完成并经过评审的乡村旅游规划31个;正在编制12个民族旅游村寨控制性规划,这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项目的确立,推动了全州乡村旅游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除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外,黔东南州还多方想办法筹集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并对生态博物馆进行保护。先后建立了“中国贵州雷山郎德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生态博物馆”、“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和“台江刺绣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黔东南州

将“特色突出、民族建筑保存完好、有区域代表性、有开发利用价值”的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村寨(镇)作为保护重点。今年启动了对全州15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实施消防安全的保护工程和民族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到2008年底,全州有16项19个保护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占全省的41%,有46项列为省级名录。州级、县级均制定了各类地方性法规。并在全州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职称评定和培养工程以及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采取政府扶持群众自办、政府组织民间承办、政府主导企业主办等多种方式开展,以及举办民族节庆活动,传承和集中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民族传统节日。

在黔东南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使部分城市购买力转移到农村,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者,直接获得经济收益。今年1至10月,全州共接待游客1119.78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815.84万人次,占72.85%,旅游总收入73.43亿元,其中乡村旅游41.75亿元,占56.85%。10.17万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

工作报告之贵州省旅游调查报告

贵州省旅游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 一、贵州旅游概况及前景分析 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以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 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 游客。而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 第三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在各地各部门和全省旅游行业共同努 力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开局良好,旅游 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 2012年贵州省旅游业繁荣发展。全年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330.68万人次,增长 25.8%。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内 旅游收入1849.49亿元,增长30.2%。2013年全年贵州省接待旅游 总人数2676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 人数26683.58万人次,增长25.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7.70万人次,增长10.2%。全年旅游总收入2370.65亿元,比上年增长 27.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358.18亿元,增长27.5%;国际旅 游外汇收入2.01亿美元,增长19.2%。 2014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8.7%左右,旅游支柱产 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全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 入2895.98亿元,100个旅游景区在建项目1091个,全年完成投资231.19亿元。除此之外,贵州旅游进入“高铁时代”,贵广高铁使区 域旅游合作进入快车道。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开通当日,来 自广东省的2700余名游客乘贵广高铁赴贵州旅游,黄果树景区三天 迎来4647名高铁游客。2015年元旦期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0.6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6%,高铁效应带动前来贵 州的游客快速增长。 2015年1月21日上午9:00全省旅游工作会议 在贵阳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2015年预计实现接待游客3.5亿人次,确保旅游总收入达到3400亿元左右。这意味贵州旅游市场将面 临持续增长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会上提出的2015年贵州旅游要 重点抓好9个方面的任务中,明确把智慧旅游的概念提上议程。由

[教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乡村旅游经验,乡村旅游的特色,乡村旅游的现状

[教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乡村旅游经验,乡村旅游的特色, 乡村旅游的现状 以农业为基础,注重环境塑造。乡村旅游是以现有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之为乡村旅游。 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取代农业在农村的地位,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体闲娱乐功能,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农田、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为代价。 以项目为主题,注重特色发展。同样是农场旅游,法国有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九个系列,美国有采摘果品、露营野炊、“绿色食品展”、乡村音乐会、冬天破冰垂钓、“玉米田迷宫”、“珍稀动物展览”、“农场博物馆”等活动项目,不同的活动内容大大丰富了游客的经历。而我国很多地方都采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看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样的口号来宣传乡村旅游,缺乏主题,缺少特色,这也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函需改进的。

以体闲为主导,注重观念转变。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体闲度假,这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体闲观念是密切相关的。而我国目前各地乡村旅游的形式以观光为主,没有突出体闲的含义,游客的参与度不够,这一方面与我国居民传统的旅游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单纯的乡 村观光由于停留时间短、活动单一、对环境的影响大导致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乡村体闲旅游,同时由于现代旅游者越来越重视参与体验的程度,强调悠闲的状态,对观光型农业旅游的满意度不断下降,也会更加重视以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方式。 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到乡村、田野进行郊游是中国人的传统,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贺小荣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诞生应该早于欧洲,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就有踏青的习俗;而且在春秋战国之前,没有城市出现,那些以原始乡野风光景物为活动对象的旅游便合乎了现代乡村旅游的定义。现代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以“乡村景物”为吸引物,而且更多意味着“旅游经济”中的买卖关系。 从这个方面看,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是伴随着旅游活动在我国的全面开展而产生的。在国际乡村旅游实践和理论大发展的背景下,1995年前后,乡村旅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贵州的“苗族 文化”更是远近闻名。 以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为例 【摘要】当前,在新的市场经济竞争趋势下,旅游业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旅游业这一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日渐凸显。笔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中国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问题很多,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提出见解但并未深入研究。随着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变成了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成都的“熊猫文化”更是远近闻名。笔者对通过成都的大熊猫旅游纪念品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剖析,调查,思考和分析,为其进行品牌设计的 总体战略和具体方案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其研究结果可供由相关部门参考,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美术学、品牌学的角度并整合民俗学、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向度的思考研究尝试。分析了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必然性和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契合,根据品牌的设计程序和设计原则,对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了品牌的规范,从品牌的角度来说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问题:一、对熊猫旅游纪念品进行识别系统也就是其包装进行简要规划;二、对品牌化的熊猫旅游纪念品的产品识别研究;三、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品牌化的方法研究,特别针对品牌中产品设计的延续问题进行研究;四、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文化设计;五、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持续发展的策略。最后,对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黄陂民间泥塑手工艺为中心 【摘要】近几年,从只重视旅游路线的开发到注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目前湖北旅游纪念品市场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首先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纪念品较多,设计制作精美,中低当产品缺乏湖北地域特色。其次缺乏特色和本地名牌产品,湖北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是能叫的响的似乎没有几个,市场上缺少品牌响亮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纪念品,缺乏设计、生产、品牌一体化。最后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低,湖北旅游景点多,旅游产品多,但是宣传的少,虽然近几年也看到一些宣传广告,比如咸宁温泉、汤池温泉,但是也只是个别行为,大部分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还不够。关于旅游纪念品具有地方性特色是目前各个地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提高湖北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含量,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征的旅游纪念品迫在眉睫。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如何设计好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呢?本文针对这个 问题从产品造型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从旅游产品设计的角度对湖北的泥塑工艺产品进行创新型分析,分析探讨其他地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产品是怎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应用到湖北旅游纪念品中,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文章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述。首先,本文通过对湖北各地民间泥塑工艺,

贵州乡村旅游论文

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与探讨 ——以黔东南为例 院 (系) 旅 航 学 院___ 专 业 _ 旅游管理(导游方向)___ 年 级 09级导游班______ 学生姓名 ____章 燕 红___________ 学 号 __ 200914020054_ _____ 指导教师 ____左 伟__________ 填表日期 ____年 月_ 日____

目 录 内容摘要......................... ................. . (1) 1.乡村旅游概述.......................... . (2)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3) 1.2乡村旅游的特点.......................... . (5) 1.3发展乡村旅游对黔东南的意义.............. . (5) 2.贵州黔东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5) 2.1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 (6) 2.2 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 (6) 2.3历史文化的厚重型 (7) 2.4独特的天然避暑型气候 (7) 2.5乡村民居形式多样 (7) 3.贵州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8) 3.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8) 3.2宣传力度不够 (8) 3.3缺乏市场规划和产品策划 (8) 3.4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8) 4.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9) 4.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 (9) 4.2划分旅游项目,开发精品旅游产品.. (9) 4.3挖掘文化性......... (10) 4.4整合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11) 4.5开发客源市场及做好宣传 (11) 4.6实施规范管理,加强乡村旅游的制度化建设 (12) 5.结束语 (13) 成果申明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精品源自中考试题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

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日期: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龙婧 贵州省是极具特色的旅游圣地,以其独特的地貌地形和水土风情,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前去。神奇的喀斯特景观和多民族分布于贵州省各个地区添加了旅游的神秘感。如何使贵州的乡村旅游产业系统化以带动当地经济的更快发展,这就需要对部分旅游产业进行创新。本文就创新产业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当代,人们逐渐从对衣食住行上的关注转变到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旅行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改善人们心情的不二选择。选择旅游地区是人们出行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居民想要更多的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松身心,这就给予偏远的乡村以及小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商机。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山地和高原居多,山脉连绵,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是绝佳的天然旅游场所,加上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有不同的风土文化,令人心驰神往。在国家积极倡导建设新农村的前提下,贵州农村的旅游产业可以进行创新,以此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的更好发展,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在创新产业形式的同时也要规划好当地环境影响,做到生态创新。 一、多样化、系统化发展旅游产业商品 (一)发展特色商品制造 贵州许多乡村寨子为偏僻山村,交通不便利,信息不流通,经济水平和当地社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但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留下的特色手工艺制品或其他特色商品。可以聚集当地居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名胜古迹。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主要旅游特色 由于以上诸多因数,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构造,当今贵州,旅游总体方向为以下五个方面: 1、红色旅游 贵州的土地上,遍布着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会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奉献、牺牲,而那些承载着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会址,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红色旅游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部广但相对集中,据网上初步调查,我省红色旅游点160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在红色旅游点中,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至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行成三线三区。一下是主要路线: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遵义(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区)、仁怀、习水、赤水(红军四渡赤水)二、贵阳、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烈士陵园等)。三、贵阳、镇远、黎平(黎平会议会址等)。 2、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主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和内容之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贵州省黔东南州更是号称百节之乡。此外,香纸沟布依寨、雷山西江苗寨、雷山郎德苗寨、凯里寨瓦苗寨、清镇黑土苗寨、镇宁石哨布依寨、水城青林苗寨、水城海坪彝寨、六枝坝湾布依寨、安顺娄家庄苗寨、榕江三宝侗寨等,这些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特点

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特点 一、引言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尤其是对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是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迫在眉睫。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 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 and 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查阅不同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研究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我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关于黄山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山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 院系:外国语学院年级:13 小组成员: 摘要:黄山市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品牌世界一流,黄山发展旅游“天时”“地里”“人和”。黄山市乡村旅游景点以黄山风景区为依托,交通比较方便,旅游资源优势与黄山风景区互补,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黄山市的乡村旅游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景区类型比较单一,参与性旅游项目少,一些景点资源品位很高但是知名度却不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 目的:本次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的了解黄山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包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目前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接下来该如何科学地深入发展等。搜集信息:为了全面真实的完成这次调研,我们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一方面,我们阅读相关文报资料,浏览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官网;另一方面,我们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游客和市民。向游客发放问卷需要我们到相关的旅游景点,所以,这同时我们还积极主动得找各个景点的导游交谈,这为我们的调研也提供了一部分信息。 问卷内容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见下表: 黄山市特色乡村旅游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们:

您好! 我是安徽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我的调研主题是关于黄山是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为了全面的了解到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我和我的小组成员进行本次的问卷调查。希望您能牺牲几分钟的时间帮助我们填写问卷,谢谢! 1、请问您了解乡村旅游吗?() A、从来没听说过 B、听说过 C、自己参加过 2、请问您从那了解乡村旅游?() A、网络 B、报刊杂志 C、电视广播 D、其他途径 3、您觉得乡村旅游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A、领略田园风光 B、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 C、为工作寻求灵感 D、品尝农家特色食物 E、减压放松心情 F、其他 4、您在选择乡村旅游地点时,最在意的是什么?() A、卫生条件 B、停车住宿条件 C、当地的环境情况 D、当地特色的文化和饮食 E、其他 5、在乡村旅游中您对当地饮食要求是什么?() A、味道好 B、干净卫生 C、具有当地特色 D、价格实惠 6、您觉得黄山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有哪些?()(多选) A、文化底蕴深厚 B、生态环境极佳 C、物产资源丰富 D、旅游品牌一流 E、交通非常便利 7、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给您的感觉怎么样?() A、非常好 B、一般 C、跟预期的有差距 D、不满意 8、你觉得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A、景点景型比较单一 B、景点知名度并不高 C、景点管理模式滞后 D、景区服务质量不高 9、您认为黄山市该怎样继续发展乡村旅游?请给出建议。 正文: 一、黄山市乡村旅游背景的分析 1、乡村旅游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从黄山旅游部门获悉,2007年黄山市旅游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535.16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23.7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68.55万人次,增长25.73%;接待国内游客1466.61万人次,增长23.61%。 那么,中国旅游业中的乡村旅游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中一个很现代化也很复杂的重要课题。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对第三次浪潮中现在科技与农耕文化奇妙重叠的时代特征论述:“这种神奇的一致

贵州赤水旅游资源评价与衡量报告材料

赤水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1. 绪言 1.1 调查区介绍 赤水市位于省西北部,距市400余公里,处于赤水河中下游,与南部三县接壤,江连巴蜀,素有"黔北门户"之称。赤水风景区规划面积为328平方公里,分为十丈洞、四洞沟、天台山、丙安(月台)、七里坝(月亮户)、九曲湖、七大景区和18个独立景点。这里地貌奇特,山峰挺秀,森林葱郁,沟壑纵横,百川竞流,物种繁多,天朗气清,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境有“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燕子岩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丰富的旅游资源均以原始古朴,自然天成著称,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竹子之乡、丹霞之冠、长征遗址、桫椤王国”五大特色。 1.2 目的 通过对赤水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1.3 要求 在掌握大量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2015级旅游管理普高一班——程婉银、嘉、冉新雨、靖宇、鲍塑石 1.4 工作期限及工作量 工作期限:截至到2018年1月7日在掌握大量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2015级旅游管理普高1班——程婉银、嘉、冉新雨、靖宇、鲍塑石。

工作量:包括赤水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 1.5 成果 对赤水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我们主要对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和丙安古镇三个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它们进行了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这三个景区的基本情况。为赤水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2.赤水旅游资源状况 2.1 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赤水市位于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地处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处云贵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因神秘美丽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852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境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典型的丹霞地貌。总人口近31万人,居住着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 2.1.2 历史沿革 赤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曾长期隶属巴蜀,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始建仁怀治所(今复兴镇),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建置历史,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中),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随府划归,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设赤水县,1929年,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诞生,1949年12月赤水解放,1990 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省省委、省政府划定的“革命老区”。赤水历来是川盐入黔之古道、川黔边贸枢纽、经济文化重镇,也是通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明珠”之称。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改完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特别是对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迫在眉睫。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 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 and 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中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查阅不同文

献能够了解到,国内研究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中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 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进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特色村推荐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料.doc

乡村旅游特色村推荐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 料 新沟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部,距汜水镇区2千米,距荥阳市区23千米,距省会郑州40余千米。北邻虎牢关,东邻老君堂村,西邻十里堡村,南与高山镇潘窑村接壤。全村总面积3.02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组。连霍高速、陇海铁路穿境而过,新沟入村道路与沿黄公路连接,距连霍高速上街(虎牢关)站约3千米,并连通郑州市科学大道。 目前,新沟村处于旅游开发初期,已修建村内的村村通公路,初步具备了生产建设的交通条件,旅游区项目建设正在建设之中,截止目前,新沟村以打造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有:中原民俗文化生态园项目。该项目依托沟、田、文化遗址等当地生态有利资源,以沿黄旅游文化为魂,以旅游富民为本,以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建设一个集“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农村电商+健康养生+观光旅游+商务培训”为一体的宜农、宜居、宜游、宜文、宜乐、宜养、宜购的新沟村田园综合体。实施休闲养生项目。郑州中脉点点有限公司实施的休闲养生项目,利用新沟村废弃窑洞,打造吃、住、玩为一体的养生项目,并且承接各种会议、大型活动。实施影视基地项目。该项目依托新沟村有利资源,以沿黄旅游文化为魂,以旅游富民为本,建设一个集“商务培训+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新沟村综合培训基地。实施正旺森林康养旅游

度假村。园区以都市农业观光旅游为目标,以有机果蔬为基地和特种养殖,结合景观特征、游赏方式、游人结构、游憩规律等要求,重点发展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的观光型项目和农业文化创意的体验项目。实施大学生写生基地项目。利用村委闲置厂房,建设大学生写生基地配套设施,项目投资157万元。打造休闲观光,为来参观、培训的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村集体产业发展,将有效的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乡村旅游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 及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现在要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何在?文化何在?没特色,没文化,让人来看什么?去乡村旅游,是看厚重沧桑的古村落,体现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古的特色文化或经历史冲刷,或遭人为破坏,已经丢失殆尽,让人扼腕叹息;单就是现在,记忆中的那种恬淡宁静、原始纯朴、鸟语花香、麦香四溢的乡村景象在发达地区很难找到了,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被整齐划一的统一格式的建筑所代替,千家一面;这几年农村“统一规划”有所放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 及其发展思路 杨刚 摘要:旅游业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比较热门的行业,而开发喀斯特山区作为观光、休闲旅游圣地是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的首选之地。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多民族文化交融,给本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贵州的众多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了必然。想要把他们开发出来就必须对其资源特色有个大体的认识,必须认清其开发的优劣势以制定旅游业发展思路、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吃穿的物质生活,而是开始注重提高修养和知识水平的精神生活,旅游就是其中之一。 贵州是中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目前集观光、度假和深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和谐旅游目的地正在悄然形成。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所称赞的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高富集省份。其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概括起来讲,有五大特点: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贵州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其中岩溶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

占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岩溶面积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漫长而奇妙的地质结构过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2007年,荔波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贵州省的常住总人口3975.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9%,世居少数民族18种。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3、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人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变。在距今4亿—2.3亿年前的古生代,这一带曾几经海浸。在贵州发现的大量古生代的鱼、龙化石表明,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贵州不仅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牂牁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牂牁,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被称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想先导”的王阳明,在“王学圣地”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一代学风,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发生在贵州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则是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笔,是“长征文化”的经典。[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