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经济生活》课程的若干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

关于《经济生活》课程的若干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

关于《经济生活》课程的若干思考

《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特邀审读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暴力

对于《经济生活》这门课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想与各位老师交流。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本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及思想教育点方面的思考;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本课程所涉及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本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思想教育点的思考

(一)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当前,社会经济生活迅速变化,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周围的环境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收入分配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人民消费方式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面对这种种新变化、新情况,学生思想上会出现许多疑惑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课程不仅要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教育和培养中学生,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对中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切实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美好前景,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确立科学发展观;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

(二)本课程的主要思想教育点

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教学内容来体现的。这些具体教学内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寓思想教育于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自身的学习、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

1.第一单元,主要有以下几个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需要落实

第一,初步了解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对商品、价格和货币这些最常见的经济事物及其相关经济现象的说明,通过学生对市场供求和商品价格运动基本规律的初步掌握,使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首先,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的其他经济理论,就会“像铁一般的逻辑”展开。因此,让学生初步了解劳动价值理论,会对日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初步了解劳动价值理论,使学生懂得劳动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劳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伟大意义,认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

第二,初步了解货币理论。通过对货币及其相关的经济现象的说明,使学生了解到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抽象人类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货币拜物教或拜金主义,不盲目崇拜金钱,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是学生的主要经济活动。通过对消费类型、消费方式及其相关经济现象的说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加强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

2.第二单元,主要有以下几个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需要落实

第一,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承接上一单元,由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消费入手,引出生产,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一定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第二,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对生产、企业和就业这些经济现象说明的同时,在对生产、劳动和创业这些基本经济活动分析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树立劳动光荣和自主创业的观念。在对生产行业、就业和创业知识的介绍中,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劳动者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业素质,具备创业能力。

3.第三单元,主要有以下几个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需要落实

第一,认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对各种收入来源和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与当前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正确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通过对各种收入分配方式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会详细谈。

4.第四单元,主要有以下几个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需要落实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讨论,使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即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第四单元的任务,在本课程的整体教学中,我们都要突出和加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认识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通过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运行得更好,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三,树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诚信、守法的观念。在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和运行规则的同时,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珍惜诚信的价值;树立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二、关于若干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本教材的内容涉及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里,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将自己的思考与各位老师进行交流。下面,准备谈六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二,商品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第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第五,关于经济全球化;第六,突出和加强基本路线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本课程介绍的经济生活,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生活。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不是西方经济理论。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贯穿的问题。为此,我们分别说明下列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科学的,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科学的,而且在实践上也一直指导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科学的。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进行客观、全面、深入地研究,建立了科学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而且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重要特征。此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党中央各代领导集体,依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的理论。

●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党中央各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等理论。毛泽东的这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我国国民经济振兴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行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现实,提出了指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向前,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可见,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是科学的,而且,一直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该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西方经济学是有重大缺陷的,不能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有一种误解,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的主流思想,盲目崇拜西方经济理论,甚至错误地认为,应该用西方经济学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这是一种盲目的认识。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在其学科基础上具有重大缺陷,不可能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指导理论。

第一,西方经济学存在社会时空基础的局限性。

西方经济学(自觉和不自觉地)将资本主义制度看做是自然的、永恒的,而不是看做一个产生、发展和最终将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既定的基点。因而它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演进,也不从生产关系出发研究经济现象,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既定的基点上研究经济现象,即它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雇佣劳动关系这个既定基点上研究经济现象的。这样,西方经济学就不能从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深层次及其发展变化来研究和解释经济问题。正因为如此,即使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西方经济学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根本的区别,因此,从总体上说,西方经济学是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例如,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与储蓄分别决定”假定,就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投资和储蓄主体的动因不同,两者一定是分别决定的,而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可以依据储蓄来调节投资,两者并不一定就是分别决定的。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在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自身特点的中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西方经济学是不能作为指导理论的。从根本上说,西方经济理论不能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

第二,西方经济学本身存在着学科基础的缺陷。

首先,西方经济学存在自然科学基础的局限性。西方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牛顿力学即经典力学(或称古典力学),它借用经典力学的基本范畴作为自己的基本工具范畴。例如,均衡、弹性和稳定性等,并将这种状况保持至今。然而,面对科学出现飞跃性发展的今天,西方经济学仍然仅以古典力学作为其学科的自然科学基础,这就使它具有很大局限性。

其次,西方经济学存在着逻辑基础的缺陷。西方经济学从新古典生产函数推导出了供给曲线,从效用函数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价格理论体系,构成微观经济学的主体。然而,正是这两个逻辑起点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使西方经济学在整个理论体系上难以成立。

西方经济学在社会时空基础和学科基础上具有重大缺陷,这使得它难以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更不能将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指导理论。

3.在丰富和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正是通过总结和吸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其次,还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和吸收其他经济学派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于西方经济学,我们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盲目排斥、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开放的,它本身就是在批判地吸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当前,同样应该批判地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

(二)商品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

在第二课中,我们会涉及商品的价值和市场价格这些经济概念。商品的市场价格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对价格的本质与市场价格运行的解释,就是价值和价格理论,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格的本质和市场供求变化对市场价格运行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基于市场供求会影响市场价格运行这一经济现象,有一种误解认为: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并认为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是正确的,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持怀疑态度。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专门给予说明。

1.价格的本质与市场供求的作用

●商品的价格本质上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从市场现象来看,一般情况下,当供大于求时,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因此,直观上看,似乎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是,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考,当供求平衡时,商品的价格由什么来决定呢?这时,只能有一种解释,商品中间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决定着商品的价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由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决定的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x量A商品=y量金”,就是商品的价格形式。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我们将这种由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决定的价格简称为“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当市场供求平衡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就等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

本质上,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抽象人类劳动所决定的。

●市场供求机制会引起市场价格围绕着“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波动,并实现商品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考虑市场供求机制对市场价格的作用。

市场供求的状态,影响商品市场价格对“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偏离状态。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平衡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就等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高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小于供给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低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

市场供求变化,导致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相背离的市场价格回到“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这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规模就会扩大,这种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其市场价格就会下降;直至该商品的市场价格等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相反,当某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这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规模就会缩小,这种商品的供给就会减少,其市场价格就会上涨;直至市场价格等于“由价值决定的价格”。

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导致了市场价格围绕着“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上下波动。这正好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本质上是由价值决定的。正是这种市场机制作用所导致的市场价格围绕着“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波动,使价值规律得以实现。

2.均衡价格理论的缺陷

均衡价格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用供求均衡来说明价格决定。然而,均衡价格理论仅涉及价值价格理论上的一个特殊层次:市场价格。均衡价格理论在描述和分析市场价格及其运行上,有许多合理的内容。但是,由于均衡价格理论没有研究价值价格本质和价值价格实体等深层次的内容,因而,它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

均衡价格理论存在“价格本质说明缺陷”。均衡价格理论是描述表面现象的,同时,它却否定研究本质层次的劳动价值学说,因而它无法说明本质层次上的问题,无法自身完善。例如,均衡价格理论在说明价格决定之前就直接使用了价格概念,而没有说明价格的本质、内容和决定。如果人们进一步追问,均衡价格理论一开始就使用的“价格”概念的内容是什么,由什么决定?均衡价格理论就无法回答了。

均衡价格理论存在“新古典缺陷”,是一个泥足巨人。新古典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是均衡价格理论的两个基础和出发点。然而,正如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剑桥学派指出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的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性”的困难,因而不能成立;效用函数遇到的一个最大的理论困难是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度量问题。这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因而,由效用函数推导而来的需求曲线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这是新古典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存在的“新古典缺陷”。正是这两个理论缺陷,使得均衡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

关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其他价值理论。除均衡价格理论外,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主要还有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实物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是一个虚假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实物价格理论仅是对价值价格的一个特定层次的研究,研究的是生产价格精确值的计算。这些价值理论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都不能构成科学完整的价值理论。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四个层次的价值价格理论研究,揭示了价值与价格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科学地完善了关于价值实体的理论,在生产价格范畴上研究了价格直接基础,并且探讨了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之上,可以建立科学的市场价格运行理论,能够充分地、完善地说明价格及其运行的现象,能够解决均衡价格理论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那种认为劳动价值理论过时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第七课中,我们会涉及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政策。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党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我们需要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1.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一种误解认为,效率与公平之间仅仅是对立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注重提高效率,就会损失公平;如果注重公平,就会损失效率。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既存在此消彼长、相互矛盾的一方面,也存在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

如果实现了社会公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以协调,避免两极分化的出现,从而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这无疑对于提高效率、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实现了社会公平,人们拥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参与市场竞争,就会大大地激励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会为我们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提供更加充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一味追求效率,而不注重公平,最终将损害效率。因为,那样就会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还会造成两极分化,社会不稳定,从而阻碍效率的提高。同样,如果一味追求公平,而不考虑效率,最终也将损害真正公平的实现。因为,那样将会重蹈“吃大锅饭”的覆辙,导致效率普遍低下,产品匮乏,影响公平的真正实现。

因此,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对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也持类似的看法。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平等与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⑴还有的学者指出,解决公平问题

本身就会带来效率的提高:“贫困根源于早年的营养不良、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教育水平低和缺乏工作培训。贫困繁衍贫困;营养不良恶性循环、教育差、吸毒、低生产率、低收入等,又孕育着下一代的贫困家庭。为贫困家庭提供保健服务和充足食品的计划将增进生产率和效率,而不是减少产出。打破今天的贫困恶性循环,我们明天就能改进贫困家庭儿童的技能、人力资本和生产率,打破贫困循环的计划是一项用今天的资源去提高明天的生产率的投资。”⑵

社会主义以全体人民的福祉为宗旨,享有社会物质与文化财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马克思指出,要“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⑶。恩格斯指出,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⑷。列宁指出,要“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⑸。这就是说,对于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效率的目的所在。同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构成了实现社会公平的坚实的经济基础。

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静止地、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不能僵化地、静态地、绝对地来看,而应该动态地、相对地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发生变化,强调公平或效率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因此,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我国当前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台阶。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由于配套制度不完善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具体说,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法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内部无人控制、市场准入不公平、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收入分配出现不公平。

第二,市场机制本身,导致了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例如,工资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劳动者收入水平偏低,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劳动力供给长期过剩,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力量不对称。在企业主要是古典产权制度下,这两个特点使得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长期定位在低点上,导致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较低,整个社会收入差距拉大。

西方经济学家斯蒂格里兹也说:“竞争市场可能会带来很不公平的收入分配,这会使得一部分人缺乏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⑹

这种种原因引起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导致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社会效率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注重社会公平”,继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些重大方针、政策为调整收入差距过大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针对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制度。主要是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规范与整顿市场秩序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

第二,从市场机制本身来说,应该建立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例如,从只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的“面向市场的改革”,转向建立注重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面对市场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即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使厂商的决策权不仅仅集中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上,从而从内在机制上克服将工资定位在低水平的行为,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当前,只有将实现社会公平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才能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才能够建立利益协调、全社会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在第十课中,我们会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问题。有一种误解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越少越好。实际上,并非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越来越发挥着更大的调节作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经济效率得以提高。但同时,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以及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引导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1.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需要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在发挥社会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多方面的,下面说明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社会供给与需求平衡不稳定性。

在调节社会需求与供给平衡方面,也就是在调节社会生产各部门比例平衡方面,市场机制,一方面,有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调节是自发的、事后的,因而不能保证社会需求与供给平衡(即社会生产各部门比例的平衡)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会使社会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例如,在一定的市场需求条件和市场供给条件的组合中,市场就会成为不稳定的。而且,由完全竞争市场自身条件引起的社会需求与供给平衡的不稳定同时,会伴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无序上涨。

这种供求不断地无序变化、价格总水平无序上涨,使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不能长期有效协调,从而使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必然引起社会资源的浪费,有时甚至会造成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

第二,缺乏社会经济效率。

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反而会出现缺乏社会经济效率的状况。首先,各个企业为了自己长期获得超额利润,对新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封锁,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在整个社会的推广受到阻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具有外部效应的状态下,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导致无法达到社会最大利润,从而使社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再次,市场机制调节难以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效率必然是很低的,社会是很难发展的。有的西方经济学家也指出,“市场不提供纯公共品,或者提供的量很少”⑺。

第三,收入分配不公平。

市场机制调节本身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例如,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的效率不同,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资金少、技术薄弱的企业则可能亏损;前者会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后者则会破产;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有的西方经济学家也说,“竞争市场可能会带来很不公平的收入分配,这会使得一部分人缺乏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⑺。

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的这些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加以克服。那种认为搞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政府调控、完全放任自流的认识,完全是一种误解。

2.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当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时,市场机制的缺陷并不明显,但是,当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时,市场机制的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就越来越需要加强。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些国家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资源配置基本上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机制的缺陷逐渐暴露,难以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仅靠市场机制就更难以调节社会经济了,最终爆发了1929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法、意、奥等国都先后对电力、煤炭、煤气、铁路运输等许多部门实行了国有化。到1972年,国有企业占本国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英、法、意、联邦德国、奥分别为33%、20%、30%、30%、35%。198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支出在国民收入中占的百分比,美国为31.9%,法国为45.5%,联邦德国为47.1%,英国为43.4%,意大利为46.3%,荷兰为53.7%。国家以这些资产和财政力量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此后,虽然曾出现过所谓新自由主义回潮,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从长期的趋势来看,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不断加强。

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不可能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调控社会经济活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并且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地细化、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与此相应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也是多层次的。有些经济部门、经济过程的社会化程度高,有些经济部门、经济过程的社会化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要协调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地区的各种经济活动,保证多层次社会化的国民经济有效运行,更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个特点。首先,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政治保证。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国家能够集中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重大的工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保证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重要资源。这一切都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五)关于经济全球化

在第十二课中,我们会涉及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的一个经济热点问题。下面,我们谈谈经济全球化的有关问题,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的应对原则。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与实现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不断全球化的过程,即从最初人类在地球上的某一个点上或者某几个点上出现,发展到现代人类足迹已经遍布了整个地球,而且还在不断进行扩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全球化的发展史,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机制。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下,经济全球化会具有不同的实现机制。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全球化以人类迁徙、战争、帝国版图扩张和贸易等形式不断推进和实现。

贸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古希腊通过贸易使中亚细亚、印度、阿拉伯、非洲以及西欧等地的市场都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罗马帝国通过对外贸易使波罗的海地区、日耳曼国家、西叙利亚、阿拉伯、印度、中国、赤道非洲等都参与全球化进程。古代,在汉唐时期,我国达到了贸易的巅峰阶段,大量货物来往于海上和陆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都是当时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当时,我国还曾多次派出使者出访世界各国,不仅传播先进文化,并且将我国很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商品带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经济交往活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实现形式。现代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小,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极限,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雇佣劳动制度和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资本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经济现象的出现。这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表

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由此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对外扩张,通过对外扩大市场,缓和其内在矛盾,克服经济困难。由此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可见,资本主义制度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而经济全球化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例如,在资本主义初期,1825年,英国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为了应对危机,英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对策。第一,降低企业生产费用。第二,对国外市场进行出口倾销。第三,降低初级产品关税。第四,以军事手段逼迫其他国家开放市场。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我国进行了极卑鄙的掠夺战争──鸦片战争,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迫我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对英国商品几乎完全豁免关税;强占香港,并把它变为英国在远东实行经济扩张的重要据点。第五,加紧对殖民地市场的掠夺。这些措施的核心就是:扩大国外市场,为国内产品找到销路,以缓解因国内生产过剩而产生的经济危机。

虽然,通过资本全球化可以缓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扩展开来,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场合也扩张起来,这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普遍化和全球化,从而缩小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缓冲地带,缩小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解决空间,导致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更加尖锐化。假定真正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的国内市场都会处于一种生产过剩的状态,生产过剩成为全球的整体现象,这样,就再也不可能通过开辟国外市场来缓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了。这时,资本主义就发展到了自身的极限,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出路就只有一条: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

3.当前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的应对原则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全球化又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过程。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中,我们要有自己相应的应对原则。

第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潮流和大势所趋。世界近现代史已经表明,只有不断地进行对外交往和开放的国家才能成为走在历史前列的强国。因此,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一员,我国在振兴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只有正视不断深化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主动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分享国际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才能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如果闭关锁国,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会阻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最终将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第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由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过剩产品和剩余资本寻找市场和出路的过程。因此,经济落后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本国根本利益受到损害和安全受到威胁的危险。在历史上,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就以各种方式向我国渗透和侵略。直至今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资本仍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借以侵蚀我国经济主权,甚至干涉我国内政。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在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⑻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通过对外投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接输出到其他国家。在当代,通过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跨国公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扩张。

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切实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明确,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要从维护国家根本经济利益出发来制定并及时调整相关的对外经济政策,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行业被外资控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扩张和渗透,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西方资本采用“经济参与、政治施压和思想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和路径,防止西方资本向我国输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经济。

构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而科技水平尤其是高科技的创新水平,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了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实现民族经济振兴,我们要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实现自主创新,才能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避免受到外国资本的损害,同时最大程度地获得民族利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振兴我国经济。自主创新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基石。

总之,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要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中,实现中华民族经济的伟大振兴。

(六)突出和加强基本路线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与各位老师交流,这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和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我们教学中应该放在第一位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可以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直接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要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关键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并切实贯彻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种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改革,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很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很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从而促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进入新世纪,为了妥善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就是人民群众,“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并贯穿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就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关键是做好“五个统筹”工作,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的实质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既是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总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和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