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参考)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参考)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参考)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参考)

第一章

1、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性的科学。

2、管理: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四个关键点:

管理存在于正式组织内;

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

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

管理人员要考虑:被管理者的工作和被管理者本身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

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达到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4、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答:(1)管理成效:指管理活动的效果;

组织成效: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2)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的。

(3)正因为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在协调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组织成效的过程中要受到工作方面和非工作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所以高的管理成效有可能导致低的组织成效,而低的管理成效却有可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

(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是说管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是无关紧要的,相反的,它更说明了要提高组织成效就必须提高管理成效。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成效会有助于提高组织成效。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观点看,影响组织成效高低的其他因素也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组织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有效的管理活动使之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其他因素。

(5)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管理者的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是互动的,我们既不能迷信“管理万能论”,也不能相信“管理象征论”。

组织人格:

个人人格:

“管理万能论”

“管理象征论”

5、管理活动与具有组织特点的业务活动的区别是什么,认识这些区别的意义?

答:(1)管理活动是一种协调他人活动的活动;

由管理活动进行协调他人的活动称为具有组织特点的业务活动。

(2)区别:

①活动的主体不同: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者;

具有组织特点的业务活动的主体是业务活动者(被管理者)。

②活动的内容不同: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

而业务活动具有特殊性和局部性

③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同:业务活动的直接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管理活动的直接目标却是协调业务活动,使业务活动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3)区别的意义:是为了让每个管理者明确自己作为管理者的管理职责,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与业务活动者的工作混淆起来。

6、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

#7、管理者的特征:

(1)管理者所从事的是协调组织中被管理者活动的活动。

(2)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间接贡献作用。

(3)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受双重人格身份的影响和作用。

(4)管理者在履行各种管理职能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组织整体的利益追求及组织中各个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8、<经验学派>说的~~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工作:

(1)确立目标

(2)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与安排

(3)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

(4)在组织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9、管理者的类别:

(1)按所处的管理层次:

高层管理者:指处于组织最高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决策层)、

中层管理者:指组织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分管层)、

基层管理者:指组织中把中层管理者的计划更加具体化地分派给组织中的业务活动者,并对业务活动者的活动进行协调的管理人员(执行层、督导层)

(2)按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综合管理者、职能管理者、项目管理者

(3)按职权关系:直线部门的管理者、参谋部门的管理者

10、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指对某一特殊技能——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

人际技能: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

思想技能:指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人际技能则相反。

11、我们把在组织中充分发挥其权利,切实履行其职责,实现其岗位目标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管理者的特点:

(1)善于利用和调配各种资源,重视资源组合的效益和集体效益

(2)善于分析和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实现组织目标、资源、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3)善于处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

(4)善于不断学习

# 12、要成为一个有效管理者要把握两个方面:

(1)要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学习管理的科学理论,掌握新的管理方法;

(2)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水平。

13、成功管理者:以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为标志;

有效管理者:以工作成绩的数量、质量以及下属对其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为标志。

14、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性的科学,它以组织中的管理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管理学是一个包括有许多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

(二)管理学是一门吸收许多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三)管理学是一门包括多个知识层次的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15、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答:科学是指能反映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理论体系;艺术是指以个人的经验和熟练程度为基础的技艺和技巧。

……(P22)……

16、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意义:(1)它是我们正确对待西方管理理论的理论依据;……(P27)……

(2)管理二重性理论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

17、什么叫组织?<名词>

答:(1)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地形成的各种职务或职位的系统”。

(2)组织是人们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

(3)组织是现代社会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载体。

(4)组织是由人所形成的社会技术系统。

19、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人(最基本)、目标(组织存在的依据)、组织规范(约束行为)

20、组织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所追求的东西;是组织存在的依据,是组织中一切活动的起点,也是组织中一切活动的终点;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未来状况。

组织目标的类型……P40……

(一)按实现目标的时间长度不同划分: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二)按目标的具体化程度不同划分:资本目标;次要目标

(三)按目标是否定量化表示划分:定量目标;定性目标

(四)按目标的层次划分:使命;战略;战术;作业目标

21、为什么要坚持管理的目标原则?

管理的目标原则:任何管理过程,都必须始于目标。就是说:管理者从事任何的管理活动,都必须从明确和确定目标开始。

(1)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P39……

(2)目标决定了管理活动的过程。

(3)目标能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22、组织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利益要求:所有者的利益、组织中成员个人的目标、组织的社会责任。……P46……

23、组织管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什么作用?

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过程中,管理起着协调、激励和调整的作用。

(1)制定平衡的目标: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协调组织各参与者的利益要求,制定出既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又能有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目标。

(2)调动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性:要把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

(3)控制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组织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及先进又切实可行的

24、目标差:目标实现的结果可能与预先制定的计划目标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现象我们称之为目标差。

25、外部环境: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它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组织从外部环境输入组织系统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各种要素,并向外部环境输出组织系统运转后产生的结果。

26、外部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组织所处的外部自然条件状况

(1)按性质划分:物的环境(硬环境)组织所处的外部属于

社会环境人类劳动产物的物的东西

精神环境(软环境)精神的东西

(2)按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分:

一般环境指对某一特定社会的所有组织产生影响的环境

具体工作环境对某个企业组织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环境

社会方面的环境

政治方面的环境

经济方面的环境

一般环境:

教育方面的环境

科学技术方面的环境

自然方面的环境

竞争对手

顾客

具体工作环境:要素的供应者

社会政治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竞争者威胁;潜在进入者威胁;供应者威胁;购买者的力量;替代品威胁

# 27、外部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1)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目标的确定。

(组织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外部环境能向组织提供些什么,以及外部环境需要组织提供些什么)

(2)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

(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组织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要素交换,因此,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3)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系统的形成。

(组织是从属于环境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包括结构分系统、技术分系统、心理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等。组织这个子系统以及各个分系统的形成一方面使组织内各个分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子:如技术分系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心理分系统的形成受人们的需求、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影响。>

由于组织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工具,因此,组织系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28、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以内、能够为组织所控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

分类:

(一)按环境资源的内容分: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那些属于组织成员、为组织工作的各种人员的总和

关系资源组织与其他各类公众良好而广泛的联系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信息资源“外部内向”指组织所了解和掌握的、对组织有用的各种外部环境信息

“内部外向”指组织的历史、传统、社会贡献、核心竞争能力和信用等信息金融资源指拥有的资本和资金(特点:方便转化为其他资源)

形象资源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总看法和总评价(内涵&外显内外统一)

物质资源拥有的土地、建筑物、设施、机器、原材料等等

(二)环境资源的表现形态分:有形资源具有一定实物、实体形态的资源

无形资源不具有实物、实体形态的资源

29、组织界限: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的东西。(对社会系统:无形、不可见)

组织界限对组织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

1、过滤作用(+渗透作用)……P70……

2、保护作用。保护组织的相对独立性,是组织不会遭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0、组织界限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

(1)组织的类型

(2)组织所追求的目标

(3)组织系统有效运转的要求

(4)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31、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1)每个组织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的,要从外部环境输入各种要素,并向外部环境输出各种要素。

(2)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双行道式的关系,即一方面,组织必须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 32、为什么说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一种主动的管理方式?

答:外部环境并不是一个游离于组织之外的超然之物…(P63)…即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 33、利益相关者: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

# 34、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两个层级:

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契约关系的个人和团体,包括:雇员、股东、信用机构、政府、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和顾客等。

第二级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所在社区、市场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

# 35、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意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对企业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管理的目标导向正在转变:企业的目标导向由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2)管理范畴得以扩展。

(3)管理重心发生转移: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应着眼于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

(4)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实行以人为本的关系管理。

(5)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 36、社会责任的内涵是随着利益相关者队伍的扩大和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值的变化而发展的。

(1)早期观点:社会责任概念的最早含义是最大利润。

(2)近代社会责任内涵:既要为股东谋取利润,同时又必须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员工福利,增加工作保障,制定公平的价格,生产安全的产品等。

(3)当代社会责任的内涵:如果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 37、支持社会责任的理由:

(1)公众期望(2)长期利益(3)规避政府法规

(4)问题可以变成利润(5)权利与责任对等

(6)企业拥有各种资源(7)预防优于治理

(8)公众形象(9)股东利益

# 38、如何做到对社会负责?

答:当公司在对社会负责时,它也常常要面临社会责任的极大丰富性和公司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1)公司在怎么样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有所侧重,应围绕其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确定优先次序。

(2)公司要善于通过创新,找到社会责任和企业机会的结合点,即把一项社会问题转化成企业的机会。

# 39、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 40、管理道德两个层次:

(1)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所关注的是管理者个人利益及其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2)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所关注的是企业利益及其与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 41、三种道德观:

(1)道德的功利模式:这是一种完全按照成果或结果来衡量活动或决策好坏的道德观点。

(2)道德的权力模式:也就是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力和自由的道德观点。

(3)道德的公正模式:就是要求管理者能够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公平、公正地分配利益与损害的道德观点。

# 42、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答:(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2)选拨合适的管理者

(3)加强道德示范

(4)进行道德培训

(5)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

(6)建立综合绩效评价

45、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形成。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

(2)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实利主义经济学和新教伦理给古典管理理论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3)传统的管理不利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从主观上促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46、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工作定额原理)

(2)把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及作业的环境标准化。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实行职能工长制

(5)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

(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现了专业化)

例外原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只集中精力处理企业中的那些重大的经营决策的问题,而把那些经常出现、重复出现的“例行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度化、标准化、并交给企业中的下级人员去处理。

47、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内容:

(1)制定科学的日工作标准

(2)按照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工资率

(3)把工资给“人”而不是给“职位”

48、对职能工长制的评价:

答:通过实行职能工长制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正是泰罗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而实行职能工长制后会造成的各个职能工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出现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的现象,正是职能工长制的致命弱点。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思想,即管理专业化的思想,职能工长制对以后的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职能工长制是不可行的,因为它违反了管理的“统一领导原则”和“统一指挥原则”。

49、科学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

(1)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

(2)科学地挑选工人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教育、训练和培养

(4)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友好合作

50、论述题:为什么说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场心理革命?(P124—125)

答:(1)……(2)……(3)……

51、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

(1)“经济人”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

“经济人”: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使人在经济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2)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场心理革命。

(3)泰罗强调的是作为“个别”的人而不是作为组织成员的人。

52、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2)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3)“经济人”的认识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

(4)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

(5)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

53、法约尔管理思想:

(1)管理普遍性: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活动

(2)提出加强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3)法约尔与一般管理理论

54、论述题:对管理普遍性的认识的意义

答:这种关于管理的普遍性的认识是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贡献。……(P135)……是管理成为一门科学的一个认识前提。

55、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管理的14项一般原则:

a劳动分工原则b权力与责任原则c纪律原则d统一指挥原则

e统一领导原则f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g人员的报酬原则

h集中的原则i等级制度原则j秩序原则k公平原则

l人员的稳定原则m首创精神n人员的团结原则

56、论述题:统一指挥原则和统一领导原则的区别和联系?

答:(1)统一指挥原则:“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一个下级人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

(2)统一领导原则:“对于力求达到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上级。

(3)这两个原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统一领导原则讲的是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即在设置组织机构的时候,一个下级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级。

统一指挥原则讲的是组织机构设置以后运转的问题,即当组织机构建立起来以后,在运转的过程中,一个下级不能同时接受两个上级的指令。

(4)违反了统一领导原则,就必然会违反统一指挥原则。但是,坚持了统一领导原则,并不一定能坚持统一指挥原则。“统一指挥不能没有统一的领导而存在,但并不来源于它。

57、坚持统一指挥原则有两个基本要求:

(1)在组织中形成一条不中断的等级链,也就是说要坚持统一领导原则;

(2)上级不能越级下达指令,下级也不能越级接受指令。

58、秩序原则:包括物品的秩序原则和人的社会秩序原则。

(1)物品的秩序原则:“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位置,每件东西都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对于每一件物品来说…(P143)…要注意防止表面上的整齐所掩盖着的实际上的混乱。贯彻物品的秩序原则就是要使每件物品都在它应该放的位置上

(2)社会秩序原则:“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在他的位置上。”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贯彻社会秩序原则就是要确定最适合每个人的能力发挥的工作岗位,然后是每个人都在最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的岗位上工作,也就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59、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1)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从一般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的,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而泰罗却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

(2)有其不科学的地方:

1、他提出的管理14项基本原则中,把纪律、首创精神、团结等也作为管理的原则来进行讨论,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这些是组织得以形成、运转的因素,并不是科学的管理原则。

2、法约尔在其管理理论中,对组织的管理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的看法,这些看法对以后的组织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应该指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是从静止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没有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的运动和发展。

3、另外,法约尔反对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3)但不管怎样,法约尔第一次从一般的角度阐述了管理理论,为管理基本理论的建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框架,因此,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和影响都是巨大的。

补充: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关系:

(1)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从一般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的,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而泰罗却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这就使泰罗的管理理论具有较大的实践性,而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两者的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正好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这样讲,只有把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的管理理论与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的管理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管理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60、韦伯与其官僚集权制

权力的分类:

(1)神授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合理—合法的权力

官僚集权组织的主要要素:

1、实现劳动分工

2、在组织中建立一个不中断的等级链

3、广泛的档案系统

4、要根据通过正式考核或者经过正式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成员

5、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被任命的,而不是被选举出来的

6、行政管理人员是领取固定薪金的专职人员,而不是他们所管理的单位的所有者

7、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纪律、规则和制度

61、对韦伯官僚集权制的评价:

优点: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官僚制强调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正式化和权力集中化,它在组织中消除了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社会关系、个人的个性特点对组织活动的影响。因此,它能使组织内人们的行为理性化,具有一致性和可预见性。

在今天,各种各样的住址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官僚集权组织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确实如韦伯所说的那样,从纯技术的角度看,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但是,今天人们却也经常在批判官僚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假设的有效性;

(2)过分地强调组织原则和恪守规章制度;抑制创造力、革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3)忽视了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62、人际关系学和科学管理的比较:

答:我们把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成为人际关系学说阶段…(P152)…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

63、人际关系学说的几个考点

时代背景:

1、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2、新的政治环境——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提高了工人在整个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地位

3、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先驱者:

1、雨果.蒙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电车实验;工业心理学。贡献:P155

2、福莱特(两个时代的桥梁):1、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好方法是结合(追求一个以群体原则而不是个人原则为基础

的新社会);2、共享权力;3、给控制赋予新的含义(①由事实来控制而不是由人来控制;②是相互关联的控制而不是“上面强加给的控制”);4、领导的基础(领导不应以权力为基础,而应以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形势中的相互影响为基础。)

3、朗特里:1、重视人的因素,提出两条原则;2、福利、工时、工资等改革3、采取有利于加强劳资双方信息沟

通的措施

4、哈特内斯:《工厂管理中人的因素》强调

5、亨利:1、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采取多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激励措施

2、采取自上而下的组织设计方式

霍桑实验的过程简介P159-164

1、车间照明度变化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试验

2、工作时间与其他工作条件的试验

3、访谈试验梅奥(哈佛研究小组)五个假设

4、绕线器的试验发现①工人对于什么是“公平的一日工作量”有他们自己明确的理解;②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

非正式组织

64、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

(1)职工是“社会人”

【“社会人”: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正确态度:

1、正式和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即是一种客观现象,又是一种普遍现象。

2、应对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使之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P171图)

【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各个岗位有明确规定的权、责、利;有明确规定的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的社会群体。

非正式组织:没有……;没有……;没有……;更没有……的社会群体。】

(4)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65、论述题:职工是“社会人”的认识的意义:(P169——170)

答:(1)“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P164…

(2)…P164…174……

(3)…P176…

66、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

(1)对人的“社会人”的认识:

人是追求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的,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使人在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与科学管理理论对人本性“经济人”的认识不同】

(2)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的“团体”属性: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使组织中的成员团结、和睦相处。在组织成员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科学管理理论强调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来安排工作,要根据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来支付报酬这种突出人的“个人”特点是不同的。】

(3)用“非理性”模式取代了“理性”模式:

人际关系学说基于对人的“社会人”的假设,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使人在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强调的是通过建立企业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成员具有归属感、使人们相互之间能和睦相处、给予员工社会补偿、加强情感交流等来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表明了管理理论进入了一个“非理性”分析的时代。

【而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侧重于从“个人”行为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满足。

67、对人际关系学说的批评:

(1)对人际关系学说的认识前提的批评

(2)对霍桑实验研究的方法论的批评:1、霍桑工厂不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工厂;2、在对试验过程中所得出的资料数据的处理上,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方法。

(3)对“社会人”结论的批评

68、现代管理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在这个时期的理论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现象,即出现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同时并存的现象。

69、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及人们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是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

(1)战后资源积累的重新完成又提出了提高效率的要求。

(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也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手段。

(3)人们对“人”的本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70、管理理论丛林:

(一)经济管理理论学派:

这个学派又称为“传统学派”、“管理职能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法约尔,主要代表人物孔茨。

两步分类的方法:

第一步:先确定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干什么的,即先确定管理的职能。

第二步:就是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

(二)人际关系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的基本出发点是:管理是通过人来完成某些事情,因此,研究管理必须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三)群体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关心的是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又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四)合作社会系统学派:

(1)这个学派把组织中的人看成是有各种社会的和心理的愿望和需求的人,而组织就是由许多具有这种社会和心理需求的人及其行为所形成的合作社会系统。

着重研究组织中的管理者在这个合作系统中如何才能有效的维护和协调这个系统。

巴纳德

(2)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协作的意愿(诱因≥贡献)②共同的目标③信息联系

诱因:指组织给成员个人的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贡献:指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3)提出“效力”和“效率”的两分法:

①效力:如果一个协作系统的协作是成功的,达到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这个协作系统就是有效力的。

②效率: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个人动机的满意程度。

③对一个协作系统来说如果无“效率”就不可能有“效力”;只有高的“效率”,协作系统才能对组织成员产生强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才能避免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离心力,也就是说组织才有“效力”。

(5)权威接受理论:(P189)

无差别圈:指上级管理人员的命令不受下级个人立场的影响而接受的范围。

(五)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组织是由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形成的社会技术系统,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很大影响。(特里斯特)

管理不能光研究社会系统,而要把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

主要研究技术与人及其工作的密切联系方面

(六)系统学派:

系统的方法是形成、表达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

(七)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

只要管理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就可以把这个过程用数学的模型加以描述和表达,也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对这个数学模型进行优解。

(八)经验或“案例”学派:

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地方法解决管理问题。

主要研究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

(九)权变学派:

不存在着“最好的”、“能适应一切情况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论。一切只能因情况而异,管理是环境的函数。

(十)决策理论学派:

“基本出发点: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因此管理理论就应该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赫伯特.西蒙、詹姆士.马奇)

西蒙:

(1)管理就是决策

(2)用“管理人”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经济人”模式(有限理性、满意原则;最要紧和关键因素、、心理因素影响:学习、记忆、习惯→决策行动:踌躇—选择型&刺激—反应型)

(3)决策的满意化原则比“最优化原则”更现实合理(1、全部备选行为2、全部复杂后果3、具备一套价值体系,作为选定其一的选择准则)

(4)决策是一个过程: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阶段)

(5)程序与非程序化决策(同泰罗的“例外原则”)

(6)决策中的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

目标—手段链(目标—层级系统)

决策活动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实现,分为价值判断(决策导向的目标的选取)和事实判断(决策包含最终目标的实现)

价值要素:可以通过检验来确定其真伪的要素

事实要素:不能……

(理解P199)

(十一)管理者工作学派(经理角色学派)亨利.明茨伯格

人际关系方面:作为挂名首脑、作为领导者、作为联络者的经理

信息方面:作为监听者、作为传播者、作为发言人的经理

决策方面:作为企业家、作为故障排除者、作为资源分配者、作为谈判者的经理

71、论述题:为什么说满意化原则是比最优化原则更为现实合理的决策原则?

答:(1)……(2)……(P195—P196)

72、管理理论丛林的成因:

(1)人性假设的分歧

(2)语义上的混乱

(3)对“管理”下的定义不一致

(4)先验的假设

(5)对原则的误解

(6)管理学者不能或不愿互相了解

73、论述题:如何走出丛林,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

答:(1)需要给“管理”下个定义

(2)把管理学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3)澄清管理学用语的语义

(4)要对管理学中的很多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验证:

①管理理论所涉及的知识和研究范围应当是“可及的”

②管理理论应当有助于改进实践

③管理理论不能钻到语义的牛角尖里面去

④管理理论必须认识到它只是一个更大的知识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74、论述题:管理理论丛林的意义是什么?

答:(1)……(2)……(P240——P241)

75、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

(1)对建立一门统一的管理理论的追求

(2)对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谐的追求

(3)对管理理论条理性的追求

76、论述题:为什么要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P243)

答:把系统理论应用于管理,认为组织是一个由许多个分系统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一个更大环境中的子系统,它在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他们认为以前各个学派的观点都有其局限性,管理理论可以用系统的方法把各个学派的观点统一起来。

77、对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谐的追求:(P245)(用二重性追求)

(1)……(2)……(3)……

78、对管理理论条理性的追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数量化的追求

(2)系统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79、当前企业经营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

变化:全球化、一体化(P254)

影响:(1)资源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P254)

(2)技术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P255)

(3)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P256)

#80、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论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

(2)企业界限模糊化

(3)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

(4)重视知识管理

(5)建立学习型组织

(6)企业再造

81、计划:就是要预见未来,要预见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计划是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一个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高质量的计划过程和实施过程才可能带来高的组织成效(计划+行动)

82、计划的重要性:

(1)使组织能对未来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

(2)使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展开;

(3)有利于提高组织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

(4)有利于对组织各项工作的控制:计划为组织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83、计划的分类:

(1)按期限分:长期计划(>5年)、短期计划(<5年)

编制长期计划能指明组织发展的方向,使组织的发展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编制短期计划是为了保证长期计划的目标能实现,是长期计划的具体化和落实。

【计划期限的“承诺原则”:指“计划所规定的期限,应足以实现或可能实现今日决策所承诺的任务”。】

(2)按内容分:综合计划、专业计划

编制综合计划能保证组织各项活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而编制专业计划能保证组织各项具体的目标得以落实和实现

(3)按性质分:战略计划、管理计划、业务计划

(4)按具体表现形式分:

目标:组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所要达到的东西。确定目标是是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组织各项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政策:组织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各种行为的一种原则性规定(特点;没有具体规定组织成员在具体的条件下应怎么做)。政策的执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有利于组织成员在执行政策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策略:组织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对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取得、使用和分配的政策性规定。

程序:对处理未来活动的例行方法的规定。指导组织成员如何行动【实质是对所要进行的行动规定时间顺序,没有给执行者留有自由决定行动的权力】

是为了贯彻和辅助政策的执行所需要的一种计划形式

规则:是一种最简单的计划。是对未来在某种情况下应采取或不应采取某种行动的具体规定,没有给执行者留有余地,不规定时间顺序。

……【区别规则、程序、政策P240-241】……

规划: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综合性计划。

预算:一种数字化计划。也是控制的手段

84、为什么既要编制长期计划又要编制短期计划?

答:(1)……(2)……(P237)

85、战略计划与长期计划的区别?(P238)

(1)长期计划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计划的长期性上,

而战略计划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计划的内容与性质上;

(2)长期计划比较具体,战略计划比较概略;

长期计划是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86、为什么要编制战略计划?即编制战略计划的意义、作用:

答:编制战略计划…(P239)…和未来的行动方案。

87、计划和目标的区别、联系:

答: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P239)…上述两者又通过组织的各项活动联系起来。

88、规则和程序的区别:

答:规则容易和程序混淆…(P240)…规则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

89、规则、政策、程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政策的目的是…(P240-241)…成员运用自由处理权的情况下才被采用。

90、计划工作的原则:是指编制计划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1)综合平衡的原则

①计划工作与组织层次、组织部门的关系要平衡;

②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的平衡与协调

(2)承诺原则(投入原则):主要是对计划工作的时限的规定。

(3)灵活性原则:计划工作的最重要原则

(4)改变航道的原则

(5)限定因素原则

91、为什么说灵活性是计划工作的最重要原则?

答:计划本身具有灵活性是为了解决计划的内在缺陷…(P279)…灵活性是计划工作的最重要原则.

92、改变航道的原则:是指计划工作决策对将来承担的任务越多,主管人员定期地检查发生的情况,预计前景,以及为保证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等工作也就越加重要。

【灵活性原则是是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改变航道是使计划工作具有灵活性】主管人员是管理计划的,他们不是被计划管理的。

93、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又称战略因素。

94、计划工作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根据未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计划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定期地修改计划,并将计划期往前顺推一个时期的一种计划编制和调整方法。

(2)目标管理法:以目标为中心开展管理的方法。是通过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评价的整个过程来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

用客观的目标和对目标完成进度的测定来代替主观的评价和个人的监督。

95、滚动计划法比较适合于年度计划的编制与调整。

滚动计划法比较适合于对产量、销售额、时间进度的安排等方面计划的调整。

而对于一些影响作用比较长的计划,如经营方针、组织长期目标、投资周期比较长的项目,则不宜用滚动计划法。

96、目标管理的过程:①目标的制定②目标的实施③绩效的反馈和控制

97、目标管理法的优缺点:

从形式来看,目标管理法是通过目标来管理,即是通过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评价的整个过程来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

优点:

(1)由于目标是组织中计划工作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点,因此通过目标来管理能使组织中各项活动都围绕着目标来开展,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从实质内容看,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目标管理法强调,在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要通过职工的参与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又能实现个人目标。

(3)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明确而清晰的目标使管理人员的可操作性大大加强。(4)目标管理法要求建立目标网络系统,迫使人们把组织的作用和结构弄清楚,可以发现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分散和授权管理。(5)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组织成员有机会把自己的思想纳入计划之中,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拥有一定限度的自由处置权。绩效的评估过程也提高了公平、公开和公正性,从而使绩效的评价具有客观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级领导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

缺点:

(1)目标管理法是通过组织成员的参与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的,但在很多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上级同自己部属之间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不平等的人们是否能共同制定目标,是很值得怀疑的。

(2)存在着过分强调数量指标的问题。强调是为了使组织成员的工作具有可考核性,但是,组织中有许多工作的指标是很难用数字指标来衡量的。

(3)无法克服其缺乏灵活性的局限。

98、计划工作的步骤:

(1)估量机会:对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组织所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有利机会。

(2)确定目标:

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

其次是要把目标分解成组织中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目标

确定目标是计划工作的第一步骤,而目标本身又是计划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确定目标本身就是一项计划工作。它同样要经历计划工作过程的所有步骤,因而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大的循环中的小循环。

(3)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计划的前提条件:是指组织在未来计划期间所估计的各种内外环境条件。它是组织编制计划的基本出发点。(4)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计划方案:

拟定计划方案时要注意各种计划表现形式的配套使用,并要注意目标、政策、规则、程序等各种计划形式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备选方案是指供进一步选择的可能方案。

(5)评价和选择方案:

对于各种可行方案,要根据计划目标的要求、预定的计划前提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以确定能最佳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未来行动方案。

采用“满意原则”能使对计划方案的选择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当然,管理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找出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方案。

(6)制定派生计划:制定派生计划来保证基本计划的贯彻与实施。

(7)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99、为什么说确定目标是计划工作的第一步?

答: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始于目标…(P251)…其次要把目标分解为组织中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目标。

100、如何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P252)

答: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包括选择合适的前提条件,通过预测工作对未来环境因素进行估计,保持计划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为计划前提条件的变化准备应变计划等。

101、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的意义是什么?(P294)

答:计划前提条件的确定是否确切,直接影响到组织计划工作的质量,也影响到组织其它各项管理活动的效果,影响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102、计划前提条件的类型:

(1)按前提条件与组织的关系分:

①内部的前提条件:指影响组织未来计划实施的内部环境因素,即:人、财、物。

一般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

②外部的前提条件:组织的要素输入环境

任务环境因素:

组织的要素输出环境

(2)按量化程度分:①定量的前提条件②定性的前提条件

(3)按控制程度分:①可以控制的前提条件——组织内部的前提条件

②不可以控制的前提条件——组织外部的前提条件

组织对一般环境因素的控制程度比较低,而对具体环境因素的控制程度比较高。

# 103、对计划前提条件的预测:

(1)从预测的内容看可分为:环境预测和销售预测

(2)预测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①对未来环境因素变化所进行的预测

②对计划方案实施结果进行的预测

(3)影响预测准度的因素:

①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②客观事物发展的突变性

③预测本身的缺陷

④预测所依据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的干扰

(4)预测的方法:

①定量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因果预测法

②定性预测法:专家个人意见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头脑风暴法优点:通过鼓励自由思考,参与者之间相互启发,创造性思维产生共振和连锁反应,所产生的一些备选方案往往很有价值。

104、拟定备选方案分成两个步骤:(1)轮廓设想(2)细部设计

105、寻找备选方案两个途径:

(1)管理者自己过去的经验;

(2)别的管理者或别的组织采用的且已被证明为成功可行的管理实践。

106、评价备选方案有两种分析方法:

(1)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是把追加的支出跟追加的收入相比较,当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等时,就是最佳的投入量。

(2)费用—效果分析法:

特点: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案或系统的最终结果上,既要根据每个备选方案为目标服务时的效果来权衡它们的优缺点,还要从效果着眼来比较每个方案的费用。

比较一套方案必须运用一套标准价值评价体系。

价值体系:不仅仅指以货币计算的价值,而是泛指一个方案的作用、效果、和意义。

107、行动方案的选择方法:①经验判断法②试验法③研究与分析法

108、战略计划:是确定组织长远的、全局的行动方案的计划。发展方针、发展方向、主要任务

109、战略计划的内容:

(1)战略范围(2)确定优势(3)战略部署(4)衡量结果的标准

110、战略计划的类型:

(1)按范围分:

①总体战略:是由组织的最高层管理者制定的,它是组织所有活动的总指导。

②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是由组织的中层管理者根据总体战略的要求制定的。

它是总体战略的具体化。

总体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关系:总体战略指导职能战略的制订,职能战略的制定又影响到总体战略的完成。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组织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计划体系。

(2)根据组织战略与组织环境的适应情况分:

①守势战略:适应于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的战略。

②攻势战略:适应于动荡不定的外部环境的战略。

③分析战略:既想保持原有市场,又想扩大新的市场。

④被动战略:不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反应。

120、战略计划的制定:

(1)环境分析(2)确定战略目标

(3)制定战略规划(4)战略一体化

121、把作为一个实体的组织称为组织结构,把作为过程的组织称为组织工作。

作为一个实体,一个组织是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一群人。

作为一个过程的组织工作,是有意识地调整了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的行为或各种力量的系统。

122、组织工作的目的:使组织的每个个别的成员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123、组织工作开展的基本步骤:

(1)明确组织工作的目标(2)确定工作分工(3)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4)部门划分(5)确定管理和业务工作的联系

(6)确定上下左右的业务工作联系(7)调整

124、管理幅度:上级管理者能直接有效地管辖的下级人员数。

管理层次:在组织中所形成的不中断的等级系列的环节数。

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例的关系。

125、(1)扁平型组织:

优点:①提高整体效益

②有利于信息沟通

③有利于提高下级的能动性

缺点:对具体的某个部门的管理者来说,工作量会大大增加,管理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2)高型组织:

优点:由于管理幅度小,则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这样能提高每个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缺点:①管理层次多,会造成组织中的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

②较多管理层次会造成组织中信息传递的失真。

③较多的管理层次使高层管理者很难实现对组织的控制。

比较:员工<5000人,扁平型组织;员工>5000人高型组织

扁平型组织与高型组织比较,并不存在明显的、压倒性的优越性。

126、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上下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2)职权的授予

(3)上级管理者必须承担的非管理职责

(4)下级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的相似程度

(5)组织中新问题的发生率

(6)下属人员地理上的分散程度

(7)信息沟通的方法

(8)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9)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次

127、部门化:指按照一定的方法把组织中的人和事划分成可管理单位的过程。

部门化的实质是专业化。

128、部门化的方法的三个权衡标准:

(1)何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计划和知识?

(2)何种方法能最有效地使用机器和设备?

(3)何种方法最有希望达到所要求的管理与协调?

129、部门化的方法:

(1)按数量划分部门:适用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

(2)按组织的产出不同来进行部门的划分:

①按地区②按产品③按顾客

(3)按组织的内部操作不同对部门进行划分:

①按管理职能②按生产过程

130、按地区的不同进行部门的划分:

(1)适合于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不适合于财务部门

(2)理由: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主要理由:使企业可以取得地区专业化的好处

(3)优点:①有利于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

②取得地区专业化的效益;

③组织对外部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④有利于组织培养高层管理者。

缺点:①公司总部对各个分部的控制困难。

②机构的重复设置使管理费用的支出增加。

③需要有更多的具有总经理能力的人才。

131、按生产的产品不同划分部门:

(1)适合于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不适合于财务部门

(2)理由:可以取得产品专业化的效益

132、按企业服务的顾客对象不同来划分部门:

(1)只适用于产品销售部门

(2)市场更加细分,目标市场更加确定,顾客专业化程度高

(3)优点:①能使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②有利于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

③企业对外部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缺点:①机构的重复设置和资源的分散使用,使企业的一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②企业的运作成本较高。

133、按管理职能不同划分部门:

优点:①实现了管理专业化,从而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②强化了组织中各职能管理的权威

③加强了高层管理者对基层进行控制的手段

缺点:①不利于充分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

②组织中的横向协调比较困难

③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

④不利于组织培养高层管理者

134、按生产过程的不同工艺阶段划分部门:

优点:①提高工艺的专业化水平,使企业能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②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③在每个部门内部,工人都是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有利于成员之间的配合和协作

缺点:①各个工艺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

②只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才对企业的利润负责,也就不利于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

③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

④不利于企业培养高层管理

135、部门划分方法的应用:

(1)没有哪一种部门划分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2)应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所需的管理和协调

(3)避免无目的地设置部门

(4)应使各个部门的工作能涵盖组织的所有工作任务

(5)应注意避免出现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交叉或重复的现象

(6)不一定要求部门设置上下一致

(7)一个组织往往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部门划分的。

136、直线与参谋:

(1)直线部门:指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直接责任、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直接贡献的部门。

(2)参谋部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间接贡献的,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助、配合直线部门最有效地工作的一些部门。

(3)直线权力:是指命令、指挥他人,使他人服从的权力。

(4)参谋权力:是指提意见和建议供他人参考的权力。

(5)结论:①同一部门的管理者的身份都是双重的;

②直线部门和直线职权、参谋部门和参谋职权并不是等同的。

直线部门的管理者不一定拥有直线职权,参谋部门的管理者也不只仅仅行使参谋职权。

137、直线与参谋存在的客观现象问题:

(1)直线人员不重视甚至是反对参谋人员,参谋人员与直线人员争权夺利

(2)参谋人员多种职权的混合使用

138、处理好直线与参谋的关系:

(1)每个管理者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

(2)要建立强制性的参谋助理制度

(3)直线人员与直线部门要及时地向参谋人员与参谋部门提供各种信息与帮助,要对参谋人员与参谋部门的工作给予指导与支持。

(4)明确规定职能职权的应用范围

(5)明确建立工作责任制

(6)参谋部门或参谋人员应明确的问题:

①参谋人员的性质:一个参谋人员基本上是他上级的延伸,是他所服务的上级的时间、知识、技术、经验等的拓展。

②参谋人员必须依靠说服来使他的思想付诸实施。参谋人员无权发号施令

③参谋人员必须做好不突出个人和不追求个人荣誉的准备。参谋人员只是协助直线人员更有效地实现目标,承担的责任是提供准确、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意见。

139、简答题:怎样建立明确的工作责任制?

答:直线人员在进行决策时,…(P336)…也应对此负责。

140、权力的作用:权力是组织能正常运行的保证。权力能消除组织中的混乱,

(重要性)能给组织带来秩序。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没有权力而存在。

141、简答题:为什么说任何组织都是相对集权或相对分权的?

答:任何组织都不可能绝对地集权。…(P361—362)…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在任何组织里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142、分权和部门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部门化是组织水平分工的结果,它研究的是组织设计问题,

而分权则是对下属行为控制权的下放,他研究的是组织结构建立起

来后,如何有效运行的问题。

联系:部门化是组织分权的基础。这是因为,组织的分权是指上一级的管理者把决策的权力下放给下一级管理人员,只有通过部门化才能使上一级管理者的授权有实在的客体。

143、集权、分权、授权的关系:

答:①集权和分权都是指上下级之间决策权力分配后的结果,是对一种状态

的描述。

②授权是指上级管理者把权力授予下级管理者的过程。

③分权只是授权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授权行为所导致的一种结果,与此相对的则是集权。

144、授权:上级管理者把权力授予下级管理者行使的过程。

授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职责的分派

(2)职权的授予

(3)责任的建立

责任的建立意味着上级管理者对下级管理者行使权力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

145、有效授权的原则:

(1)按预期目标授权的原则:权力与职责的相符

(2)职能界限的原则

(3)分级的原则

(4)统一领导原则

(5)责任的绝对性原则

(6)权责相符的原则:权力与责任的相符

职责是一种任务和工作,责任是一种义务

146、简答题:有效的授权为什么要坚持责任绝对性原则?

答:贯彻责任的绝对性原则…(P327)…使组织的授权能有效地进行。

147、简答题: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决定分权程度的因素:

答:(1)决策问题的重要程度:决策问题越是重要,就越是倾向于集权。

(2)组织的规模:组织规模越小,就越是倾向于集权。

(3)组织的发展史:家族式企业倾向于集权,股份制企业倾向于分权。

(4)组织内部政策的一致性:

如果组织采取的是不一致的内部政策,就应该倾向于分权;

如果组织采取的是一致的内部政策,就可以相对地集权。

(5)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如果上级管理者想更多地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就会倾向于分权;

如果上级管理者想大权在握,他就不会把权力下放给下级。

(6)下级被管理者的能力

(7)控制的而技术:如果上级不能对下级的权力运用进行有效地控制的话,就应倾向于采取集权。

(8)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组织处在一个简单、稳定的外部环境中时,就可以相对的集权;

当组织的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时,就应相对地分权。

# 148、委员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工作的集体管理方式,与个人管理方式相对立。

优点:(1)集体决策的好处(利用委员会最重要的理由)

(2)防范道德风险:体现民主精神,形成一种权力约束监督机制

(3)充分代表利益主体的利益:是各个集团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4)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参与了编制计划或决策工作的人通常会怀着更大的热情去接受和执行这些计划或决策。

缺点:(1)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多(2)折衷

(3)职责的分离(4)集权化的趋向

只有在处理权限的争议时,委员会被利用的程度是最高的,而在其他管理职能方面,都显出个人管理的优越性。# 149、如何使委员会更富有成效:

(1)必须明确规定职权和范围

(2)确定适当的规模

(3)申慎地选择委员

(4)委员会必须是有效率的

# 150、组织结构是这些组织工作的结果。

组织的外部环境、管理者战略性选择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技术上的要求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但组织的管理者是确定组织结构形式的执行者,组织结构形式的确定取决于管理者依据自己对环境和组织内部性质的感受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组织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变量有环境、战略、规模、技术等。至于每个变量在设计时的权重多少,则归根结底取决于管理者——组织结构的真正设计者。

# 151、组织结构的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参谋制、

事业部制、矩阵制、网络制

(1)直线制:又称全能工长制,是一种只有直线领导,没有职能分工的组织结构形式。

适用于规模比较小,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组织。

优点:组织结构形式简单,命令统一,决策迅速,组织中不存在直线与参谋之间的矛盾。

缺点:①不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不利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对组织的重大问题作决策。

②组织的风险高,整个组织依赖于最高层领导,领导的个人突发事件会引起组织的“震荡”。

(2)职能制:(职能工长制)一种只有职能分工,没有直线领导的组织结构形式。

优点:①专业化分工,专业化优势

②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

③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组织规模日益扩大、组织联系复杂紧密对管理的要求。

缺点:①造成多头领导,违反了管理的统一指挥原则;

②不容易明确区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③存在“视野隧道”,看不到全局的最佳利益;

④不能对未来的高层经理提供训练的机会

职能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即管理专业化思想,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却是不可取的。因为它违反了管理的统一指挥原则。

(3)直线职能制:是一种直线人员的直线领导与参谋人员的业务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管理学原理第三阶段测试题卷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试卷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第三、四、五篇(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2分,共10分) 1、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管理实行了专业化分工。(×) 2、控制工作就是衡量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偏差。(×) 3、集权可以保证决策执行的高效率。(√) 4、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员工的激励主要应当满足其较高层次的需求。(×) 5、领导即使做好了对下级的激励工作,也不一定会显著提高工作业绩(√)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B )。 A、职能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 D、直线—职能制 2、在工业企业中,把企业划分为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此类划分属于( C )。 A、工艺过程部门化 B、产品部门化 C、职能部门化 D、人数部门化 3、当决策的风险程度较大、下属的素质较低时,组织的领导者一般倾向于( A )。 A、集权 B、分权 C、擅权 D、放权 4、影响管理幅度有很多因素,下面那种说法不对( A )。 A、主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问题时,幅度应该大一些 B、计划完善程度高时,可以加大 C、工作中需协调的频次较少时,幅度可以大一些 D、组织沟通渠道畅通,可以加大 5、“什么都领导说了算,还要我们干什么”反应了过分集权的什么弊端( D )。 A、降低决策质量 B、降低组织适应能力 C、降低组织成员工作热情 D、以上都对 6、某公司有作业人员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B )。 A、10人4层 B、9人2层 C、9人4层 D、8人3层 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概括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是( C )。 A、安全的需要 B、权力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8、“今年公司不可能实现利润增长20%的目标”。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是( A )偏低。 A、期望值 B、效价 C、激励力 D、成就感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剖析

第一章绪论 管理: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承担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及其集群,他们是管理的主体。 物本管理:是以任务、以物为中心,追求固定正规的管理,实行的是“任务管理制”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将经营艺术与现代管理方法融为一体的管理,是从科学走向艺术的管理,是从控制为主的专项管理转向实施更具全面性、长远性的战略管理。 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特定区域内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工商管理:以工商企业组织为主体,以向顾客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归纳法: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通过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务或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演绎法:运用模型来研究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演绎法。 定量研究方法:对管理现象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寻求最优决策方案。 权变方法:由于管理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术。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关于管理的职能有哪几种观点? P5 3.德鲁克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管理者角色分为三类:第一,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管理管理者。第三,管理员工和工作。

4.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三大类型、十种角色。人际关系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类角色:监察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类角色:发起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5.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目的、价值目标、权力来源、活动方式。P7 联系:都要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是提高效率,1.工作定额原理 2.选择、培训和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艺。3.实行职能工长制(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6.劳资双方为提高效率而合作。7.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1.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关系:后者包含于前者之中。2.管理的14项原则:P32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学丛林: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及贡献是什么? 2.霍桑实验的结论及意义是什么? 3.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贡献是什么?

管理学原理自己

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管理的职能: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④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4)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5)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基层②按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③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3)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7)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高层只需一般了解②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对基层不太重要。 (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领会:(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正确地做事;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做正确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分析结论: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③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5)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组织形态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该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管理理论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2.20世纪20年代中期,梅奥的“霍桑试验”,把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行为科学由此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4.当代管理理论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2)组织环境的分类:①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和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②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1.管理者组织重要的原因:复杂的,不确定的,混乱的时代;对工作的顺利完成至 关重要; 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率和忠诚度。 2.管理能力对创造组织的价值观很重要。 3.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承担与协调和监管他人 工作无关的其他工作任务。(基层,中层,高层) 4.组织: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的 5.组织的三项特征:一个明确的目标;由人员组成;一种精细的结构。 6.管理: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的完成工作。 7.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确的做事(不浪费资源),涉及 做事方法。 8.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目标;做正确的事(高目标达成),涉 及结果。 9.效益: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强调决策。 10.管理四项只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1.计划:定义目标,确定战略,制定计划以协调活动。 1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1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14.控制:监控活动以确保他们按计划完成。 15.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管理者按照人们的预期在实践中展示的具体行为或表现。(周密的思考,实际的做法) 16.人际关系角色:人与人的关系,其他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17.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收集,接受和传播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18.决策制定角色:需要做出决策或选择(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9.管理就是影响行为,有三种方式:对行为进行管理,对采取行动的人员,对推动人们采取行动的信息。 20.罗伯特·卡茨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1.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基层重要) 22.人际技能:包括自己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都重要) 23.概念技能:管理者用来对抽象复杂的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高层重要) 24.一些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人力资本,激发员工的认同感,管理变革,对工作进行组织并且使之顺利完成,更好地把握工作中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内容,使用目标明确的人际关系网络,管理决策过程,管理战略和创新,管理物流和技术。 附加模块一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016.10] 1.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答案:A P39 [2016.10] 16.下列属于高层管理者的有()。 A.董事长 B.首席执行官 C.总经理 D.项目经理 E.车间主任 答案:ABC P42 [2016.04] 1.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技术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C P44 [2016.04] 26.简述管理四项基本职能的含义。 P41 4点先答是哪4项5分 [2015.10] 1.依据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资源分配者 D.谈判者 答案:A P43 [2015.10] 21.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中个人目标的活动。()×P39 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015.10] 30.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管理的必要性。10’ [2015.04] 1.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是()。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专业管理者 答案:A P42 [2015.04] 21. 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是衡量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标准。()×P41 由效率与效果衡量 [2015.04] 26.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P41 4点5分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6.10]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属于()。 A.行为科学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答案:A P64 [2016.10] 21.科学管理研究的核心是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P58 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6.04] 2.第一次提出管理五要素的是()。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复习重点与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她人并与她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经过协调她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进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正确,没有绝正确集权也没有绝正确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doc

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 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二重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层次与管理职能的关系:任何管理者都要执行管理的各项基本只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方面。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各项职能履行的程度和侧重点不同。通常高层发在计划、组织和控制上的时间比基层多。同时即便是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就计划而言,高层管理者关注的是组织的整体长期战略规划,中层管理者关注的是中期、内部性的管理性计划,基层管理则更侧重于短期的业务与作业计划。 管理者:是指一个组织中,按照组织的目的,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角色:1)人际关系角色:包含了管理者与上下级、组织外的利益相关方面的职责。具体体现为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三种角色。2)信息传递角色:包括收集、接受和传播信息。具体体现为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三种角色。3)决策制定角色:包括做出各类决策的诸项活动。具体体现为创业者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的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管理制度:1)制订工作定额2)实施标准化管理3)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4)实施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5)使计划与执行相分离 法约尔古典理论的要点:1)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2)进行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3)管理的原则: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4)管理的职能 韦伯行政理论的主要观点:1)权利论:理性——法律的权利,是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传统的权利、超凡的权利2)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明确的职权分工、按等级系列形成的组织、职业管理人有固定的薪金作为报酬、人员的考评和培训、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不受个人感情影响,完全以理性为准则的关系。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人际关系学的主要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最新型的领导方法。 “X理论”的人性假设 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ν 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ν 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ν 人习惯于守旧,本性就反对变革ν 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ν 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ν “Y理论”的人性假设 要求工作是人的本性ν 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ν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梳 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⑴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只要存在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并具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需要协作,需要管理。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其责任是: ①管理一个组织,即确定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②管理管理者,即管理者要培训下属,并运用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③管理工作和员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管理具有特定的任务、职能和层次。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其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任何管理者都要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管理具有层次性,组织中的管理者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管理层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大小不同,关注与处理问题的类型、方式不同。 ⑷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5-7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⑴管理是一门科学,目前管理知识已经成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⑵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即管理活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具有灵活性; ⑶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建立在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之上。靠经验、凭直觉、碰运气,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⑷靠背诵管理原理和原则,忽视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其管理活动也会是无效的。 因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效的管理活动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7-8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性质管理具有的两重性,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学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2017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试卷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第一篇(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2分,总分10分) 1、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作业工作,提高技术技能。(错) 2、由于环境的安定性,加上没有激烈的竞争,非盈利性组织无须重视管理。(错) 3、最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更高的概念技能。(对) 4、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管理人员,几乎无一例外要从事程度不同的计划工作。(对) 5、随着世界人口、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加剧,企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的预测,定将在企业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行为科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 )。 A、梅约 B、穆尼 C、西蒙 D、巴纳德 2、在9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锐减,人称中层革命,下面哪一个最不可能是其原因( D )。 A、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B、个人发展机会的需要 C、已渐模糊的社会分工 D、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的要求 3、对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尤其需要具备( C )。 A、作业技能 B、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 D、人事技能 4、有人说:民营企业容易排外,产生接班人问题,......;也有人说:国有企业同样存在这类问题。在实践中,既可以找到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也可以找到经营业绩欠佳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对于这些现象,你认为以下哪条描述最为恰当? ( A ) A、对企业经营成败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无法简单地按民营或国有的性质进行划分。 B、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存在着共同的管理问题,可以采取相同的办法来解决。 C、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都有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例子,可见企业性质并不重要。 D、只要能够充分学习成功经验并吸取失败教训,任何企业都能取得良好业绩。 5、没有接受过正规管理教育的管理人员,为取得事业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 C ) A、专业经验 B、技术经验 C、多方面的经验 D、行政管理经验 6、二个企业经理各自按自己的经营思路进行经营,都很有收益。可是当他们俩人遇到一起时,常常“话不投机半句多”搞的不欢而散,这说明他们主要缺乏那类管理技能( B )

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管理学要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 2.管理的四层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 (1)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职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3)领导:就是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拥有的权利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一种具有很强艺术性的管理活动。 (4)控制: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5)创新:就是使组织的工作不断地有所改进,有所革新。 4.管理的两重性

(1)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制度 5.管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6.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7.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额精神能力。 8.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2)经济全球化(3)知识资源化(4)管理人本化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