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战时期重庆的城市规模与公共交通

抗战时期重庆的城市规模与公共交通

·第二十四辑

一、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城市空间拓展

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国民政府迁驻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首都。由于行政地位的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转变,重庆的行政区划在抗战时期也有所调整。1939年5月5日,重庆由四川省政府直辖乙种市,改为行政院直辖市,同时任命贺国光为市长,半年后吴国桢继任市长。1939年9月,全市由六区增加为十二区。这十二区分别由第一区龙王庙镇、太华楼镇、马王庙镇、镇江寺镇、白鹤亭镇,第二区桂花街镇、大阳沟镇、蹇家桥镇、北壇庙镇,第三区段牌坊镇、东华观镇、东昇楼镇、王爷庙镇,第四区观音岩镇、骡马店镇、安乐洞镇,第五区金马寺镇、菜园坝镇、石板坡镇、宝善寺镇,第六区曾家岩镇、大溪沟镇、张家花园镇,第七区上清寺镇、两路口镇、中二路镇,第八区新市场镇、化龙桥镇、遗庆祠镇、黄沙溪镇、李子坝镇,第九区木关街镇、体仁堂镇、米亭子镇、四方井镇、三洞桥镇、溉澜溪镇,第十区陈家馆镇、刘家台镇,第十一区龙门浩镇、玄壇庙镇、弹子石镇、窍角沱镇,第十二区海棠溪镇、南坪场镇、铜元局镇;同时,重庆当时还另设有新市区直辖镇回龙镇、石马镇、猫儿石镇、音溪镇、石桥铺镇,以上共计51个镇,497保,5405甲。[1]这次区划调整是抗战时期重庆行政地位变化后的首次调整,基本确立了战时重庆市各行政区的范围;尽管在被确立为陪都后,重庆的行政区划又略有变化,但并没有超离这次调整所形成的框架。

随着大轰炸的持续,重庆需要不断将内迁的人口向城外疏散,重庆的城市空间也因此迅速向郊外拓展。当时,就有人提出,“现今各大都市已在努力从事的疏散,不仅是泛泛的人口的疏散,把许多拥挤于都市的人们,无计划

抗战时期重庆的城市规模与公共交通

艾智科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渝中 400015

摘 要:抗战时期,重庆由一个川东商埠迅速成为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以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为重要表现的城市规模得到明显膨胀,其次是道路建设得到一定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近代化进程加快,这对重庆城市的变化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抗战;重庆;城市规模;公共交通

①艾智科,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7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