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同心县伊斯兰教协会

(2011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将之写入党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宗教工作,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努力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县委、政府周围,为同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县宗教工作再上新水平,我们要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为同心县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贯彻落实好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好、落实

好。一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在思想上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信教群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为同心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二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推动宗教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切实维护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抓好《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宗教工作的依法行政水平,善于依据法律、运用《宗教事务条例》解决宗教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建设行为,把宗教活动纳入社会公共管理范畴;三要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县进行的渗透,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中广泛开展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教育,增强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其抵御渗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四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多作贡献。

二、坚持真心实意为信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也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基本前提。第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着力激发信教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上来;第二,要在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使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增进共识,鼓励和支持信教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和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三,要真心实意地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和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为他们多办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使广大信教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引导他们积极追求现实美好和谐的生活。

三、发挥好县伊协的桥梁纽带作用

县伊协是党和政府联系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宗教爱国人士肩负着团结和教育、代表和引领信教群众的重大使命,其政治倾向、宗教修养、言行品

德,对广大信教群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县伊协自身建设工作体特别是宗教爱国人士的工作是做好各项

宗教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坚持强基固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宗教界爱国人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对宗教界存在的后继乏人问题,认真思考对策,完善培养计划,创新培养思路,切实加大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二是制定培训规划,对清真寺教长和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关于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现代管理科学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坚定其爱国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其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通过“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帮助和指导清真寺加强自身建设,使其不断增强自养能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依法依章搞好自我管理;四是关心宗教教职人员的生活,对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要热情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调动和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途径

一是鼓励和支持宗教界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伊斯兰教义都蕴含着丰富的促进人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宗教文化内容也十分丰富,包含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在调适心理、陶冶情操、道德教

育、知识营养等方面,应当而且能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根据社会深刻变革、发展进步的客观实际,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积极倡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使宗教界在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广泛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宗教界人士、清真寺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救灾、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这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最有效、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

三是鼓励和支持宗教界更加自觉地为县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渠道,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四是鼓励和引导信教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要在尊重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方式加强对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增强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引导信教群众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鼓励和引导他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为促进同心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实现同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作出积极贡献。

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教学内容

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在进行过“党员能否参加宗教信仰的党会”后,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多样,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 一、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是我们党的一贯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宗教的世界观无一例外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分野是根本性的,无论对个人还是政党而言都无法调和与兼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一开始就在共产主义与宗教之间划出了明确的界限,不仅指出宗教赖以产生的物质的、现实社会的根源,而且指出无产阶级为了求得解放,必须从宗教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径直从无神论开始的”。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运用于工人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指出,“我们的党纲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的而且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上的。因此,要说明我们的党纲,就必须同时说明产生宗教迷雾的真正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我们的宣传也必须包括对无神论的宣传……”同时列宁强调,要慎重对待宗教问题,在革命实践中争取、团结和教育信教群众。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全部理论、思想和行动都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谈得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由此,也就决定了党员不能赞同唯心主义、不能信仰宗教成为中国共产党一项基本的思想和组织原则,而这一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我们党所强调。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引下,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革命、进步和发展,而不是去追求虚幻的天国和来世;才能在中国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1-3.《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引言》

[译者按:以下是未刊译稿。仅作为此次讲习班教学资料使用。请勿引用、转载。]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引言 一个现代欧洲文化世界的后裔,在处理普遍历史问题(Universalgeschichtliche Probleme)时,都不免会合乎情理地问:究竟哪些情势一起作用,导致了那些在西方,并且仅仅在西方这里,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至少我们通常都以为,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效力? 只有在西方,“科学”才发展到了一个我们今天承认为有效的阶段。在西方之外,特别是在印度、中国、巴比伦和埃及,也存在经验知识,对世界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反思,极高深的哲学乃至神学的生活智慧(不过,一种系统神学的充分发展只出现在受到希腊影响的基督教世界,而此外只在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几个教派中稍现端倪),以及达到非同寻常的精微程度的知识和观察。但在巴比伦和其它地方,天文学缺乏希腊人最初赋予它的数学基础,当然,这使得巴比伦星象学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印度的几何学缺乏理性的“证明”,后者又是希腊精神的一个产物,希腊精神还率先创造了力学和物理学。虽然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观察的方面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却缺乏理性的实验(它发端于古代,但本质上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和现代的实验室,因此,印度的医学虽然在经验和技术上高度发达,但却缺乏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的基础。在西方之外的所有文化地区都缺乏一种理性的化学。高度发达的中国历史著述缺乏修昔底德实事求是的程式(Pragma)。在印度我们可以找到马基雅维利的先驱,但亚洲所有的国家学说都缺乏亚里士多德那种系统的途径(Systematik),特别是理性的概念。对于理性的法律学说来说,尽管在印度(弥曼差派)出现了这种学说的萌芽,而且在近东存在全面的法典编纂,但印度和其它地方的所有法律著作都缺乏罗马法和受罗马法训练的西方法律的严格法学图式和思想方式。此外,只有西方才知道教会法这样的形态。 艺术的情形也一样。其他民族的音乐听觉,和我们今天相比,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加敏锐的程度,至少也毫不逊色。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着各种复调音乐,在别的地方也能找到各种乐器合奏以及多声部合唱。所有我们知道的理性的调性间隔,别的地方也算得出来,也都知道。但理性的和声音乐(无论是对位法还是和弦和声),是由以三个三度叠置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声调材料构成的。我们的半音和等音(不是在音程的意义上,而是就自文艺复兴以来理性的和声形式的意义而言),我们以弦乐四重奏为核心加上管乐团的组织构成的管弦乐团,通奏低音,我们的记谱法(它使现代音乐作品的谱写、排练以及完整保存成为可能),我们的奏鸣曲、交响乐、歌剧(虽然在各种音乐中都有标题音乐、音诗、变调和半音音阶这些表现手段),以及我们用来演奏这些音乐的基本乐器:管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所有这些都只出现在西方。 尖拱作为一种装饰,也出现在别的地方,在古代和亚洲都有;或许在东方也不会不知道尖拱和十字拱的拱顶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吧。但理性地利用哥特式的拱顶结构作为分卸推力和覆盖任何形式的穹顶的手段,而且特别是作为宏伟的纪念建筑的结构原则,以及作为中世纪创造的一种涉及雕塑和绘画在内的风格的基础,是别的地方所缺乏的。在西方之外也缺乏对圆穹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方式,虽然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基础就取自东方。所有艺术中每一种“古典”理性化的方式(在绘画中就是理性地运用线条透视和空间透视),都是文艺复兴为我们创造的,而在西方之外也都不存在。中国有印刷制品,但一种只打算用于印刷,而

原始宗教的特点有哪些

1.原始宗教的特点有哪些? 原始宗教在宗教演化史中具有独特地位,具有一系列特点。主要有: 一. 神灵崇拜。原始宗教皆由史前原始宗教演化而来。早期一般仍对大量自然体和自然力(如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林河湖、动植物等)甚为敬重,但大都已不再停留于把自然体本身作为直接崇拜对象的自然崇拜,而是开始了相信各自然体和自然力皆有特定的自然神加以掌管的神灵崇拜。后来,还出现了越来越多掌管社会职司的社会神,如战神、爱神、命运神,以及农业神、畜牧神和各种手工艺神等等;不少自然神也被增加了一些社会职司。神灵的拟人化日益明显;虽然仍有许多神灵继续保有动物头形或身驱。 二. 主神观念。不少民族、城邦有自己的民族守护神和城邦守护神。后来一些部落发展成为王国后,更在众神之中形成了主神的观念;当王朝更迭时,夺得政权者也常改以本民族的守护神作为主神。 三. 天阶体系。与地上王国相应,天阶体系观念随之产生。分掌不同职司的大小神灵,皆在一位主神之下形成品级等次。在地上,各国王族所信奉的宗教一般都成为国家宗教;并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起祭司体制、寺庙建筑与制度以及礼仪典章等。 四. 全民性质。原始宗教的全民性是自发形成的,所有部落的民族,不管老少男女皆一起参与和信奉,并且全体成员间是平等的。 五. 对神敬畏。神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可畏的程度达到可怕的地步,部落环境或村民遭受天灾人祸往往与这位神拉上关系,通常都被看为是得罪了神明。酋长或君王可能是神的儿子,或亲属,或臣仆,祭司被看为是可以与神交通谈话的人。对神不但恭敬,还须敬畏,偶有不慎,都可能遭到严厉惩罚。对这类观念也加以宣扬,有时甚至杀人献祭。 六. 神学和宗教哲学出现。宗教伦理观念亦开始形成。随着文字的产生,最初的宗教典籍也开始出现。 七. 没有排除古原始社会已有的法术。但是这些宗教法术的属性在古代原始社会的稍有不同,起了变化。其制服客体的意愿继续在占星术、炼丹术中得到一定的保存并与古代天文学、化学有所关联。也继续与古原始社会或宗教的鬼怪观念结合在一起,成为占卜、观兆等活动的依据。 2.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 第二,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有非常深刻而突出的影响。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体上。此外,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

浅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一、文化与经济的基点和内涵 1.文化与经济学的含义 文化,广义地说,一般是指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日常用品、交通工具、装饰品等,是具体的客观物质。制度文化是指生活规则、家庭组织方式和社会制度等等。精神文化是指文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等,它们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思想和文明。 在个体层面上,文化一词具有合宜性。例如某个人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言谈举止优雅,并在某些社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都合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甚至是社会价值观所认可并崇尚的对象,所以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受到尊重。在群体层面上,文化是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文化具有物质的属性,也具有精神的属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创造和发展。 经济,广义地说,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狭义上说,经济是指物质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形成了一门学科叫经济学。经济包含了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文化也有着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因此,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文化经济学。国际上权威文化经济学刊物《文化经济学》杂志将文化经济学定义为: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一切公共及私有的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文化遗产及文化产业的学问。它着重研究文化部门的经济组织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部门的行为,它的研究主题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包括主流的及新兴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及制度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文化与经济学的融合和发展。文化经济学一般包括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文化产品的价值;文化资本的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的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 2.文化产品的经济基础 文化在整体性上表现为对满足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流通,表现为商品化。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实践的性质,脱离了社会现实意义的产品也终将会被淘汰。人们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凝结着文化因子,这种文化因子的普遍性正是文化产品进行流通的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下,人们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一套相应的社会文化制度。人类整个的生产系统就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图的领域。也即,所谓自然,并非一种完全脱离于人的独立客体,而是由人的存在赋予了一定意义的、用精神的线予以贯穿起来的一种社会存在。这种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肌饿不同于用手、指甲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文化与国家发展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说出上述这段话。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在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选择。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外,最终还是要靠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基于对文化在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作用的判断。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来积蓄、壮大文化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文化的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当今世界,文化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人类的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能否占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因此,文化的发展,还能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

宗教文化类必须书目

宗教类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1870年)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年)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10-1922年) 爱弥尔·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1913年) 马克斯·舍勒《爱的秩序》(1913-1917年)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1915年) 鲁道夫·奥托《论“神圣”》(1917年)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1922年) 马丁·布伯《我与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1925年)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1930年) 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年) 范·德·莱乌《宗教的本质与表现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学论》(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亚德《宇宙和历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1958年) 约阿欣·瓦哈《比较宗教学》(1928年) 约翰·希克《宗教哲学》(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1965年)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年) 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69年)罗伯特·N·贝拉《超越信仰:后传统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宗教的科学研究》(1970年) R·露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1975年) 约翰·麦奎利《20世纪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1981年) 赖齐克·柯拉柯夫斯基《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年)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1983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宗教心理学》(1987年)

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文化产业发展探究

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文化产业发展探究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宗教的功利性特征,推动了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文化产业发展应更加注重宗教的文化品质,提供多元的宗教文化产品,丰富社会文化,满足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标签:市场经济;文化旅游;宗教文化产业 随着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文化旅游和宗教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当代宗教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与地方宗教健康发展紧密联系,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宗教作为社会存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地方宗教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于地方文化繁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宗教文化产业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学术界对于宗教文化产业的内涵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宗教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宗教文化产业必然是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文化开发中占据一席之地。宗教文化产业以宗教文化为载体,通过利用和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提供市场需求的宗教文化产品,在满足民众多元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宗教文化经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宗教文化发展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一、宗教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青岛宗教文化多元,道教、佛教文化资源丰富。受崂山道教文化圈的影响,民间信仰比较兴盛且与道教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宗教文化的丰富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崂山不仅成为青岛宗教文化的代表,湛山寺也成为青岛佛教文化传承的中心,在海内外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崂山道教作为青岛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可见宗教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占据的重要位置。青岛宗教文化较为丰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说和民间宗教成为地方文化的特色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青岛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开发逐渐兴起,成为青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宗教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它既要满足民众信仰的需求,又须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因此,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宗教文化,提高旅游业的文化价值,推动特色旅游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旅游业增长的新热点。文化旅游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崂山道教作为青岛宗教文化旅游的热点在青岛宗教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青岛市在宗教文化发展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开发,崂山道教的外围影响逐渐凸显。在青岛周边县市,有特色的道观、寺庙逐渐兴起。为发展郊区旅游,各地宗教文化逐渐被发掘出来,推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地方旅游业开发。 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文化旅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宗教社会学小论文

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 ——浅谈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摘要:在这个富于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客观世界上,人们常常被惊扰,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特别渺小,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和高度竞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变得更加紧张。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而宗教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适功能。 关键词:宗教学,心理学,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在原始社会,由于主体生存危机,人们对自然以及自然之外的一切事物感到畏惧,他们开始寻找一种足以抗拒这种神秘力量的精神寄托。他们开始了自然崇拜,他们心理宇宙中的缺陷是对自然和人自身行为的迷惑以及对其肉体自然需求的忧虑,原始宗教就是心灵危机感的平衡物。在现代社会,不再是缺吃少穿,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衣食无忧,但却仍然感到精神空虚,孤独感和失落感压抑着自我,我们学会有意的逃避,一直在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这是情感与科学的抗争,时刻都在进行着,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在理性和感性之外开展着。 宗教对于人们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教条教训和繁琐宗教仪式的组织,宗教的魅力在于:它已经深深扎根在人的内心。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就像是大海最深处的平静的底部,无论在表面上发生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在大海的底部,仍然是一个平静的状态。宗教就是用其内在的力量去抚慰和支撑人,在宗教社会学中,我们把宗教的这一功能称作是“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即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功能,并由此使人们在心理、精神和行为上达到和谐的状态。 人,作为一种生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会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我想大多数人都逃离不开这个世俗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利益追求的社会中,想要做到心安理得,清心寡欲,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无论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追求。当人的需求超越了现实的范围或者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时候,我

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浅析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孝感市为例【摘要】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区域经济影响 【引言】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武汉为核心,以孝感等周边城市为外围的“1+8”城市圈正在形成,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分布,优化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华中地区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对孝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巨大发展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孝感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探讨,对促进孝感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正文】 一、孝感文化独特,别具魅力,孝文化尤为突出。 孝感有秦代的竹简、楚国的墓群、伍子胥避难的庙宇、新四军的旧址、李白生活过的白兆山等文化遗存;汉川的花鼓、云梦的皮影、安陆的漫画等民间文艺;还有孝感的米酒麻糖、云梦的鱼面、安陆的银杏、大悟的板栗等商业品牌;以及应城的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孝感的双峰山等旅游景点。 然而,孝感最为突出的文化就是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孝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孝文化资源。史料记载,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孝子甚多,将此地单独建县,取名为孝昌。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而将“孝昌”改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1000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孝行感天”的孝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发言稿范文

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发言稿范文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发言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共产党员不得信仰任何宗教,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思想原则、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发言稿,欢迎阅读。 【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发言稿】范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就是一条重要的政治纪律。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格这条政治纪律。 共产党员不得信仰任何宗教,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思想原则、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什么党中央明确地把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规定为一条政治纪律,始终如一地坚持呢?第一,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如果党员信仰宗教,必然会动摇这一基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依靠人民

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的党,如果党员信仰宗教,必然危害党的组织。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是党最基本的组织原则。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严密是党的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重要保证。共产党员必须忠诚于组织,与党同心同德,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 中国共产党做出党员不得信教和信徒不能入党的规定,正是体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俄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欧,中国的国情又不同于俄国。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宗教,但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而是一个世俗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宗教成分,但人本主义和无神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党中央还指出,在那些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当中,共产党员不得信教这项规定的执行,要按照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步骤,不宜简单从事。对于其中一部分忠实执行党的路线,积极为党工作,服从党的纪律,但还不能完全摆脱宗教影响的党员,不应简单地加以抛弃,而应当帮助他们逐步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在新发展党员时,必须严格掌握,不要吸收笃信宗教和有浓厚宗教感情的人入党;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与世界观、宗教观,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因为二者有区别,所以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包括宗教界爱国人士,虽然不赞同辩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世界观,但是可以积极参加代表了他们根本经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 作者:****** 学号:************** 摘要:我国是个具有5 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继承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 正文: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科学的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说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既然是继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面传承下去。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却并不能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意义,这也就使得它不能再发挥更多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已经无法将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它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因此,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继承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而非说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一)、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作为宗教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是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又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但更侧重于宗教学。它是立足于宗教和社会的关系,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析、研究的。宗教社会学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1)宗教的起源及其原因。这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2)作为宗教活动主体的人及其行为。涉及到目前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信教、确定信教者的标准是什么、影响人信教的因素有哪些、信教者的活动包括哪些类型等问题; (3)宗教组织及其制度。用社会组织结构的理论来分析宗教组织,则宗教组织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类型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先后性、层次性及原因,宗教组织制度化对信徒、宗教自身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必然和它发生相互关系,只不过社会决定着宗教的结构、性质、内容、形式及其变化。但宗教通过自身功能又影响着社会,包括对社会的正功能和负面功能; (5)宗教与社会发展变迁,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宗教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考察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6)当今宗教发展的总趋势。包括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宗教现状的准确把握; (7)宗教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宗教与经济、政治和阶级等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8)我国宗教现状、特征及趋势等。在研究宗教的一般发展规律后,还应研究我国宗教发展的现状、特征及趋势等,以利于采取正确的宗教政策。 (二)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宏观的理论研究和微观的应用研究。 宏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进化论。最早使用此理论的是孔德和斯宾塞。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宗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这些年来,对压岁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压岁钱数量不断攀升,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其二,孩子们常常不能把压岁钱用到正道上。其三,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这些批评很对,但是,如果因此倡导移风易俗、取消压岁钱,却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压岁钱承担了什么社会功能?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现在有什么理由让这种民俗消亡呢?每个民族都有如何对待传统民俗的问题。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所以他们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历史传统,如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日本人一年里要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礼。这些节日、礼俗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可是在它们的发源地却早已不存在了。传统民俗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旦失去,就难于恢复。像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来的移民,所以当地的老风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北京,过春节跟平时没有两样,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很少有人想得起来。可以说现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读《原始文化》

读《原始文化》 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个部分:(1)文化定义及其发展;(2)文化遗留;(3)语言研究;(4)算术;(5)神话;(6)万物有灵观;(7)仪式和仪典;(8)结论。 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 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 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 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神话,算术。 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 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为了把握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泰勒提出关于“文化遗留物”的研究,以此作为解开文化现象演进之谜的一把钥匙,他把许多原始文化现象都归结为遗留物的范畴。“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实际进程的证据中,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我认为可用“遗留”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事实。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阶段转移到另一个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这个从生物学借来的科学术语,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文化保留其形式于新的社会结构之中而失去其原来的实质作用。在所有的社会里,残存下来的古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可以作为明了以往文化阶段因素的证据和实例。换言之,残存即意味着某一文化要素虽失去其意义和功能,但仍处于现存的文化状态之中,当调查者无法直接了解上一代的文化轨迹时,它可以提供有力的线索。泰勒认为:如果能够描述和分析好这些文化残存,很可能把先前的“文化阶段”重建起来。在《原始文化》里,泰勒以两章的篇幅给读者重温过去世界不同地区有关迷信、儿童游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